李石傳
關燈
小
中
大
李石神色不高興。
世宗察覺到了,對李石說:“守道所奏的,既然不是私事,愛卿應當與朕共同商議可否。
在你職位之上的所持見解有不可行的,你依順他服從他,在你職位之下的所持見解雖然得當,你卻惶恐而拒絕聽從嗎?怎麼可以因為與自己的見解相違背就動怒呢?像你這樣,那麼在你職位之下的誰敢再發表意見呢?”李石回答說“:臣不敢。
”皇上說“:朕打算在京府節鎮運司長佐三員官吏中任用文臣一員,尚沒選出這個人。
”李石上奏說“:他們的資曆考核文書還未到,不敢拟定。
”皇上說“:最近觀察節度轉運副使中有這種才能的人。
海陵在位時,省令史不用進士,所以少尹節度轉運副使中缺乏人才。
大定以來,用了進士,也很有一些人才,節度轉運副使中廉潔能幹的人都是聞名的,朕将起用他們。
朝中官員沒有在外地任職經曆,沒有機會顯示他們的才能,外官沒有随朝任職的經曆,沒有奉獻他們才能的機遇,如果朝中和外地官員更換試用,一般來說可以選出人才。
”有一天,皇上問道:“在朝外任五品職的官員缺的多,這是為什麼?”李石回答說“:資格考試很少有及格的。
”皇上說“:如果有賢能的人,應當不分等級地使用他們。
”李石答對與皇上旨意不相稱,他上表請保屍骨。
李石以太保的身份進入仕途,進封為廣平郡王。
大定十六年(1176),李石逝世。
皇上退朝親臨憑吊,哭得非常哀痛,辦喪事用錢萬貫,安葬事宜都是官辦。
少府監張僅言監護,親王、宰相以下官員送到郊外。
李石的谥号是襄簡。
李石以有功勳的皇親的身份,長期處在腹心要害部門,宮廷内部獻計獻策,對宮廷以外之事很少知道。
觀察他彈劾上奏徒單子溫時退避回答宰相大臣的發問,氣岸确實有不能承受的地方。
當時人們對他評論得失參半,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舊史記載李石年少時家境貧困,貞懿皇後周濟他,他不接受,說“:國家正急用人,正應該自勉,怎麼能在乎貧困呢?”皇後感動地哭着說:“你能做到這樣,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
”李石到了中年,因為冒領糧食受到貶斥,衆人譏笑他貪心卑鄙,前後判若兩人。
舊史中又稱他不自以為貴,人們有侮慢他的,等到他做了宰相,當年侮慢他的人有事去見他,很是惶恐。
李石說“:我難道是不忘舊仇的人嗎?”對待那人很厚道。
能當長者說這樣的話,又和他一向氣岸迥然不同。
山東、河南的軍民關系很壞,争田的事屢次發生,沒有停止過。
有司認為軍隊是國家的根本,暫且應該借用土地。
李石持不同意見,他說:“兵、民是一樣的,哪個輕哪個重?立國所憑仗的是紀綱,紀綱不明,所以下面敢于輕視和冒犯。
隻有讓他們明确劃分疆界的道理,宣示有關法律禁令,讓他們不再争執,才是長久之計。
”有司按他說的去辦理,從此軍民之争就平息了。
北京百姓曹貴陰謀造反,朝中大理廷議時,說曹貴等人有陰謀,但很長時間沒有行動,按法律規定“,詞理不能動衆,威力不足率人”,定罪最重是論斬。
李石同意這個意見。
又議協同犯罪的,久議不能定奪。
李石說:“罪行有疑點不能肯定,隻有從輕處理。
”他進朝,向皇上詳細彙報了情況,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因此與本案有牽連的都免于死罪。
北部邊疆一帶年年報警,北人要進犯,朝廷想發動百姓挖深溝用來抵禦北人。
李石與丞相纥石烈良弼都說“:不行。
古代修築長城防備北人入侵,白白耗費了民力,于事無益。
北人不定居,出沒無常規,隻有以德政對他們采取懷柔政策。
如果挖了深深的戰壕,必須得設置軍隊把守,而塞北多風沙,要不了幾年,戰壕就填平了。
不能把中國有用的力量搞得很疲勞,如果這樣做一點好處也沒有。
”原來修深壕的建議于是擱置起來了,當時朝中官員都稱贊李石有見解。
世宗在位近三十年,尚書令共有四個人:張浩以老臣身份受信任,完顔守道以功勞卓著受重用,徒單克甯因輔助保護皇上性命受尊重,李石則以輔助參與朝廷決策得到寵信,其他人沒有能趕上他們的。
明昌五年(1194),皇诏李石配享世宗廟廷。
李石的兒子是獻可和逵可。
世宗察覺到了,對李石說:“守道所奏的,既然不是私事,愛卿應當與朕共同商議可否。
在你職位之上的所持見解有不可行的,你依順他服從他,在你職位之下的所持見解雖然得當,你卻惶恐而拒絕聽從嗎?怎麼可以因為與自己的見解相違背就動怒呢?像你這樣,那麼在你職位之下的誰敢再發表意見呢?”李石回答說“:臣不敢。
”皇上說“:朕打算在京府節鎮運司長佐三員官吏中任用文臣一員,尚沒選出這個人。
”李石上奏說“:他們的資曆考核文書還未到,不敢拟定。
”皇上說“:最近觀察節度轉運副使中有這種才能的人。
海陵在位時,省令史不用進士,所以少尹節度轉運副使中缺乏人才。
大定以來,用了進士,也很有一些人才,節度轉運副使中廉潔能幹的人都是聞名的,朕将起用他們。
朝中官員沒有在外地任職經曆,沒有機會顯示他們的才能,外官沒有随朝任職的經曆,沒有奉獻他們才能的機遇,如果朝中和外地官員更換試用,一般來說可以選出人才。
”有一天,皇上問道:“在朝外任五品職的官員缺的多,這是為什麼?”李石回答說“:資格考試很少有及格的。
”皇上說“:如果有賢能的人,應當不分等級地使用他們。
”李石答對與皇上旨意不相稱,他上表請保屍骨。
李石以太保的身份進入仕途,進封為廣平郡王。
大定十六年(1176),李石逝世。
皇上退朝親臨憑吊,哭得非常哀痛,辦喪事用錢萬貫,安葬事宜都是官辦。
少府監張僅言監護,親王、宰相以下官員送到郊外。
李石的谥号是襄簡。
李石以有功勳的皇親的身份,長期處在腹心要害部門,宮廷内部獻計獻策,對宮廷以外之事很少知道。
觀察他彈劾上奏徒單子溫時退避回答宰相大臣的發問,氣岸确實有不能承受的地方。
當時人們對他評論得失參半,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舊史記載李石年少時家境貧困,貞懿皇後周濟他,他不接受,說“:國家正急用人,正應該自勉,怎麼能在乎貧困呢?”皇後感動地哭着說:“你能做到這樣,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
”李石到了中年,因為冒領糧食受到貶斥,衆人譏笑他貪心卑鄙,前後判若兩人。
舊史中又稱他不自以為貴,人們有侮慢他的,等到他做了宰相,當年侮慢他的人有事去見他,很是惶恐。
李石說“:我難道是不忘舊仇的人嗎?”對待那人很厚道。
能當長者說這樣的話,又和他一向氣岸迥然不同。
山東、河南的軍民關系很壞,争田的事屢次發生,沒有停止過。
有司認為軍隊是國家的根本,暫且應該借用土地。
李石持不同意見,他說:“兵、民是一樣的,哪個輕哪個重?立國所憑仗的是紀綱,紀綱不明,所以下面敢于輕視和冒犯。
隻有讓他們明确劃分疆界的道理,宣示有關法律禁令,讓他們不再争執,才是長久之計。
”有司按他說的去辦理,從此軍民之争就平息了。
北京百姓曹貴陰謀造反,朝中大理廷議時,說曹貴等人有陰謀,但很長時間沒有行動,按法律規定“,詞理不能動衆,威力不足率人”,定罪最重是論斬。
李石同意這個意見。
又議協同犯罪的,久議不能定奪。
李石說:“罪行有疑點不能肯定,隻有從輕處理。
”他進朝,向皇上詳細彙報了情況,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因此與本案有牽連的都免于死罪。
北部邊疆一帶年年報警,北人要進犯,朝廷想發動百姓挖深溝用來抵禦北人。
李石與丞相纥石烈良弼都說“:不行。
古代修築長城防備北人入侵,白白耗費了民力,于事無益。
北人不定居,出沒無常規,隻有以德政對他們采取懷柔政策。
如果挖了深深的戰壕,必須得設置軍隊把守,而塞北多風沙,要不了幾年,戰壕就填平了。
不能把中國有用的力量搞得很疲勞,如果這樣做一點好處也沒有。
”原來修深壕的建議于是擱置起來了,當時朝中官員都稱贊李石有見解。
世宗在位近三十年,尚書令共有四個人:張浩以老臣身份受信任,完顔守道以功勞卓著受重用,徒單克甯因輔助保護皇上性命受尊重,李石則以輔助參與朝廷決策得到寵信,其他人沒有能趕上他們的。
明昌五年(1194),皇诏李石配享世宗廟廷。
李石的兒子是獻可和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