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七

關燈
十一月乙酉〔朔〕,贈原任戶部侍郎莊祖誨尚書,蔭一子。

     命改折各衙門上供錢糧,以實内帑。

     免議益王。

     原任杭州推官黃端伯疏其不法故也;端伯亦免究——和事而已。

     命禦史差委暫行掣簽法,事平仍舊。

     時禦史争營美差,左都李沾苦于情面,以掣簽請——非體也。

     丙戌,蔭已故兵部侍郎董光弘一子。

     起升原任刑部右侍郎蔡奕琛吏部左侍郎。

     奕琛先坐關說,拟戍;有旨:『禁锢終身,永不叙用』。

    至是,特起少宰。

    會推之日,戶科吳适言于朝曰:『今日乃冢臣獨推耳。

    言官僅備畫題,不敢參駁;何名會推耶』?同官感其言,皆托故不赴;科臣到者,惟戶科署印陸朗一人。

    行海屯。

     …… 宥原任文華殿中書顧大成。

     時糾其從逆饷銀九千,免。

     予故詞臣沈懋學谥「文節」、焦竑谥「文端」。

     兩人皆鼎元。

    懋學以阻江陵奪情,歸;竑以科場诖誤,谪:皆淪落,不竟其用。

     丁亥,東平伯焦夢熊疏薦原任浙撫熊奮渭。

    着遇缺推用。

     命陳麟署總兵官,管理江督标下水師。

     戊子,升鳳陽副使張如蕙太仆寺少卿。

     以與閣臣士英共事也。

     準鄧文堯襲封定遠侯。

     贈少詹闵中俨禮部右侍郎,不準蔭。

     桂王薨。

     京師旱,命禮部錢謙益等祈雨于天地壇。

     以西花園殿為慈禧殿。

     命黃澍回籍候勘。

     先,澍疏請楚饷,有「恐各兵索饷南下,震驚人民」等語;已挾左良玉自重矣。

    至是,因糾馬士英見怨,故提問。

    良玉陰唆部将群嘩,欲下南京索欠饷,保救澍。

    江督袁繼鹹為截留江漕十萬石、廣饷十三萬給之;且疏代澍申理。

    以鎮臣憐其任勞,士英不得已,批「免逮」,乃已。

    澍留良玉軍中,竟不歸。

    說者謂士英之修隙、澍之抗提,皆非也。

    時繼鹹既以累疏與當路隙,所條陳及題用道、府等官,俱置不覆。

    鄭鴻逵五千人既留京口,繼鹹以陳麟加鎮銜,代鴻逵料理水師;鄧林奇加鎮銜,料理陸師:俱寝閣。

    阮大铖索六千金,始給一署鎮劄;必再索六千金,始肯給敕印也。

    此外,白丁用重賂躐大帥者甚衆;京師有「職方賤如狗,都督滿街走」之謠——諸将士卒解體也。

     己醜,鳳陽内臣奏皇陵災,松柏根皆燼。

     時鳳陽裡氓遙見陵中二人——一衣朱、一衣青,毆擊甚苦。

    尋聞号泣,不辍。

    乃率數十人持杖入,惟二犬踉跄走;識者以為不祥。

     升原任河南副使張弘道太仆寺少卿。

     庚寅,令淮上輔鎮、楚豫督撫嚴備河北。

     防北兵過河也。

     命溫、台玉環等山三年起科。

     授曾國棟、牛寬、王文學錦衣衛千戶,世襲百戶。

     以護從微勞得之。

     予死事彭文炳祭葬、贈蔭,建坊曰「一門忠烈」。

     彭遇颷請之也。

    已禮部題蔭,以太濫不允。

     壬辰,予死難内臣李鳳翰、王承恩各世錦衣衛指揮佥事。

     敕慰德、晉、衛各藩。

     癸巳,甯南侯左良玉奏華容、石首戰捷。

     起升廣東右布政王骥太仆寺卿。

     甲午,谥吉王曰「貞」。

     升楊禦蕃一級,蔭子錦衣百戶。

     追叙崇祯時擒李青山功——實誘其來降,執而俘獻也。

     乙未,令遼王寓台州甯海。

     端門外火。

     其地即社壇,門東與太廟門對。

     丙申,予薊督吳阿衡谥「忠毅」、祭葬蔭,建祠——從同鄉閣臣铎請也。

     阿衡因牆子嶺失事,緻北直、山東失陷七十餘處而死,置勿論可也;谥、蔭過矣。

     定中宮禮冠價三萬、常冠價一萬。

     時内臣需價三十萬,責于戶、工部及應天府催請甚急。

    工部合戶部言:『今何時耶?金瓯半缺,民力已枯。

    今天下兵馬錢糧通盤打算,缺額至二百二十五萬有奇。

    戶部現存庫銀,止一千有零。

    乞敕監臣加意節省』。

    疏奏,乃定減。

     大學士史可法請頒讨賊诏書,兼痛陳時事。

    俞之。

     疏言:『痛自三月以來,陵廟荒蕪,山河鼎沸;大仇在目,一矢未加。

    昔晉之東也,其君臣日圖中原,而僅保江左;宋之季也,其君臣盡力楚、蜀,而僅固臨安。

    蓋偏安者,恢複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大變之初,黔黎灑泣,紳士悲歌;痛憤相兼,猶有朝氣。

    今兵驕饷绌,文恬武嬉;頓成暮氣矣。

    屢得北來塘報,皆言北必南窺。

    水則廣調唬船,陸則分布精銳;盡河以北,悉樹降幡。

    而我河上之防,百不料理;人心不一,威令不行。

    複仇之師,不聞及于關、陝;讨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