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記與禀啟卷一

關燈
績溪胡傳 日記(光緒十八年正月元日迄四月初二日) 光緒十八年四月初二日申 日記(光緒十八年四月初三日迄初十日) 光緒十八年四月初九日申 日記(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一日迄二十九日) 光緒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申 日記(光緒十八年五月初一日迄十二日) 光緒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申 日記(光緒十八年五月十三日迄十六日) 光緒十八年五月十六日申 日記(光緒十八年五月十七日迄二十四日) 光緒十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日記(光緒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光緒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申 光緒十八年六月初九日申 代總理營務處司道拟詳覆撫軍稿 附錄光緒十八年六月二十五日奉到撫軍批 日記(光緒十八年閏六月初三日迄八月十九日) 光緒十八年閏六月初八日申 光緒十八年閏六月二十二日申 光緒十八年閏六月二十五日上撫軍稿 同日禀撫軍 光緒十八年七月初八日申 光緒十八年八月初五日申 光緒十八年八月二十日申 光緒十八年八月二十四日陳請銷差禀 上台灣兵備道顧 禀台灣臬道憲顧 上江蘇臬憲陳舫仙廉訪 緻邵班卿 日記(光緒十八年正月元日迄四月初二日) 光緒十八年,歲次壬辰,月次壬寅,元日辛酉,詣各處賀歲。

     初二日,詣各處賀歲。

    于席春漁(時熙)太守座上,遇謝友鹄軍門;原名鴻章,今改名得龍,四川人。

     初三日,席太守、謝軍門枉顧,邀同小飲。

     初四日,詣總局見督辦,禀明日晉省。

     初五日,巳刻開船。

    午後大風,夜黑,乃宿于高店。

     初六日,辰正至蘇州,泊于胥門外。

    上岸入城谒三大憲,皆不見。

    是日立春。

     初七日,谒撫憲,呈陳德浚禀稿,兼辯朋被誣情由。

    是夜餘淡湖太守招飲。

    是日谒清師;适值赴蘧園,未見。

    (清師是吳清卿先生大澂。

    ) 初八日,谒藩、臬二憲,皆見。

    鄧小亭大令招飲,辭。

     初九日,谒清師,見。

    谒錢、吳二督辦,皆未見。

    童米孫大令招飲。

     初十日,詣各大憲門,禀辭回滬;惟撫台見,餘皆未見。

    汪(綱按:汪原稿作王。

    )理堂司馬招飲,同席為範久也、黃耀堂二大令、周宅之司馬。

    又王耕雲司馬、範久也大令、金潤生茂才招飲,皆辭。

     十一日,赴南倉橋及錢督辦、餘太守、魁太守處辭行,皆未見。

    汪南陔大令枉顧,金潤生送來闆鴨一隻。

    賴葆臣大令招飲,辭。

    沈赓虞太守來趁船,酉刻開輪回滬。

     十二日,辰刻抵滬,梅問羹兄弟來拜。

    得蘇冶生去臘二十一日書,得張經甫去臘二十五日書,又得介如弟、嘉言兄書各一 十三日,章菊農世兄自金陵至。

    薛贻樹大令來拜。

    作書答經甫。

     十四日,答拜章菊農世兄,并邀之小飲。

    作書答嘉兄。

     十五日,詣道轅、總局及糧道船上賀望;拜席春漁、沈赓虞二太守,拜陳荇香、窦甸高二大令。

     十六日,節甫叔、三保弟自家鄉至滬。

    得四弟書;作書寄四弟。

     十七日,得虎臣兄去歲臘底信,知蘇撫奏留摺已于二十八日奉旨:台灣差委需人,胡傳等着仍遵前旨發往。

    欽此。

    作書複虎臣兄,又作書寄四弟。

     十八日,宋燕生偕趙鑄南、趙頌南過訪暢談,自巳至未乃去。

    作書寄川沙。

     十九日,詣總局及道署賀開印。

    梅豫鋹字鎮藩,弟豫枨字問羹。

     二十日,開船晉省;将行,得川沙回書。

    是夜二更後抵省, 二十一日,谒撫台,未見;谒清師及藩、臬二司,見。

     二十二日,谒撫台,見。

    午刻,林質侯太守招飲于牙厘總局,同席為楊敏齋、周子迪、袁含齋、餘淡湖四太守、施潤甫大令。

    是夜汪蘭陔大令招飲,遇何鐵帆于座。

     二十三日,清師太夫人再期。

    拜袁含齋、崔繼庭二太守,又訪謝笙伯。

     二十四日,詣三大憲轅門,禀辭回滬。

    戌刻開輪;行至彌陀橋,天雨昏黑,複停輪,待月出而後行。

     二十五日,午刻抵滬。

    得四弟書。

     二十六曰,谒督辦,未見。

    拜提調,又訪張逸垞昆季、席春漁太守,皆見。

    得範荔泉台灣來書。

     二十七日,張劍臣、張迪銘過訪。

    得張經甫兄書。

    是夜程周卿邀飲。

     二十八日,嘉言兄、翰香弟自金陵至。

    拜章莊齋孝廉。

    作書寄沈韻松。

     二十九日,招章莊齋、胡彩庭飲于寓中。

    作書并以河圖寄袁行南。

     二月初一日,拜蔣丹如太守,賀陳荇香大令到差,作書寄宋渤生觀察。

     初二日,袁含齋太守來拜;代予充總巡者也。

    朱森伯招飲,辭。

    作書寄秫侄及嶽丈。

     初三日,交卸總巡滬各卡差。

    詣總局谒督辦,未見。

    拜袁太守,未見。

    午後開船晉省。

     初四日,詣三大憲轅門,禀銷總巡差,兼叩辭赴台灣,皆見。

    臬台送楚鯉二尾、闆鴨二隻、火腿二條、廣東茶食二匣。

    訪汪蘭陔。

     初五日,谒清師叩辭及告行于同寅諸友;回滬。

     初六日,辰刻到滬。

     初七日,料理移家事務。

     初八日,移家屬于川沙。

    是日大風,用輪船拖帶過浦,入白蓮泾而後行。

     初九日,到川沙。

    賃黃姓宅十二間,每月租錢三千文。

     初十日,拜川沙同知倪鏡甫司馬及沈少韻、黃叔才、朱子山、朱友梅、陸才伯、莊棣花、潘怡田、潘亦甘諸友。

     十一日,沈少韻、黃叔才招飲。

     十二日,雇船回滬。

    四弟偕章胥至滬。

     十三日,到滬,拜陳荇香大令、袁含齋太守、曹璠溪孝廉。

     十四日,拜席春漁太守、張逸垞二尹及黃接三、葛子源。

     十五日,訪宋燕生及瞿肇生、黃子林。

    是日下午,駕時輪船到埠。

    晤金卓人于開文店。

    得汪蘭陔大令書。

    作書上嶽丈。

     十六日,畢香如、餘君翁來約同行。

    作書複汪蘭陔大令。

     十七日,詣道署、總局、機器、海運、貨捐、糖捐各局及親知各處辭行。

    劉伯符招飲,辭。

     十八日,先發行李上駕時輪船。

    張迪銘世兄來送行。

    席太守送火腿二條、普洱茶七餅、詩二首;譚少柳太守送點心二種;汪友竹送點心四匣;張逸垞送火腿一、鴨一;張迪銘送火腿、皮蛋;黃子林送火腿一、茶食二種、皮蛋二十枚;範蘭堂送火腿、醬鴨各一、皮蛋二十、茶食四匣;程周卿送火腿二隻;節甫叔送火腿二隻;煥章叔送火腿二隻、棗一匣;休開文送五老圖二部、筆十枝;蘇開文送提良墨二匣、筆二十枝;屯開文送墨八片、筆十枝;叔祖送紹酒一壇;嚴彤甫送紹酒一壇;善悅弟送茶食四匣;章菊農送火腿一、皮蛋二十、茶食二包;胡彩亭送火腿一隻、筍衣一斤、茶食二匣;周宅之送火腿一、瓜子二斤、梅三瓶;章謹齋送蝦子(波按:子下疑有脫字。

    )二匣;汪理堂送皮蛋三十、茶食四匣;金允中送火腿一條、一品鍋一隻;陳荇香送洋點二種。

     十九日,巳刻登舟,乃知尚待二十一日開行。

    因嘉兄、翰弟俟送予行而後回金陵,遂自于舟中待之。

    舟中無事,作詩答席太守,即步原韻: 萬死關頭覓一生,神仙有術亦多情。

    巒煙深處逢坡老,甘露分來飲長卿。

    誓衆可椎金馬碎,盟心常似玉壺清,隻嫌辜負如椽筆,未勒黎山紀蕩平。

     因緣不必問三生,聚散如萍卻有情。

    入世豈愁多險阻,知人翻恐負公卿。

    天風假我一帆便,海水誰澄萬裡清?試看鄉村頒社肉,幾人作宰似陳平。

     相逢未久去匆匆,惜别愁聽雨打蓬。

    到處羨君雲鶴似,此行憐我海鷗同。

    會從衆仙奏綠绮,且縱一葉磨青銅。

    怅望重洋試回首,何時複與話離衷? 二十日,四弟偕五弟、應文弟持台中電報至,乃撫署催趁駕時渡海者也。

     二十一日,四弟偕長婿來船告知夜即赴川沙;嘉言兄偕翰香弟夜趁輪船回金陵;張逸垞、吉門昆季來送行,二弟來船送行。

     二十二日,未正開輪。

     二十三日,海無大風浪,而船中頗覺眩暈,予不能飲食,卧至夜,大吐酸苦水乃安。

     二十四日,辰刻抵小基隆,停船雇小舟上岸。

    訪金砂局提調張經甫兄,适值往龍潭堵分局,不晤。

    乃以信物托沈載之代收。

    姚立人之信物亦交沈收。

    仍還駕時輪船。

    戌刻,奉撫署電報,上岸即往至撫署卸裝。

    (純按:堵原稿作垛。

    ) 二十五日,未刻由基隆(波按:隆原稿作籠。

    )至滬尾,(純按:滬原稿作鲋。

    )船擱淺;曆半時許,天漸晚,仍宿于船。

     二十六日,辰刻換坐小輪船,并将行李移入小劃,以輪船拖之。

    午刻至台北。

    城外大雨傾盆而下。

    入撫署谒撫台及顧廉訪,并晤範荔泉;知張經甫亦在署,甚喜。

    飯後拜沈蓉卿先生及管淩雲、邵式如諸君。

     二十七日,谒藩台唐薇卿方伯、護道唐贊衮太守、台北府陳仲英太守及翁子文司馬、徐子靜觀察、蘇冶生大使,皆見。

    拜林幫辦及淡水縣葉曼卿大令,未見。

    夜作書寄叔祖及四弟、嘉兄,又書寄汪蘭陔,又寄汪遠堂。

     二十八日,顧廉訪示以台灣圖一部。

    潘景齋别駕昨日移來同居。

     二十九日,閱地圖。

     三月初一日,己未朔,陳仲英太守來答拜。

    出訪顧月如、吳季海,作書緻經甫。

     初二日,汪照蓉來拜,胡慎之來拜。

     初三日,拜鄧大令,見;拜顧月如,未見。

     初四日,邵中丞招陪陳仲英太守飲,同席者謝湛清州牧、潘謹齋别駕、鄧季垂大令、孫培卿司馬。

     初五日,張經甫自龍潭堵至,令電信招羅裕熙二尹于威海衛。

     初六日,徐子靜觀察招飲于機器局,同席者謝湛翁、潘瑾翁、鄧季翁、範荔泉、王仲良。

    是夜禀明中丞明日赴龍潭堵金砂局一遊;已允諾矣,後改令暫緩。

    拜孫培卿、方子秉、未遇。

    薦餘君喻于龍潭堵分局。

     初七日,拜大科崁(純按:崁原稿作坎。

    )撫懇委員陳實齋,未遇。

    奉(綱按:奉原稿作奏。

    )劄赴阿拇坪棟軍大營勞軍,兼看情形。

     初八日,陳實齋來答拜,約定明日同行。

    禀辭赴大科崁勞軍。

    荔泉兄代借來洋銀二十圓。

     初九日,黎明即起,出城詣機器局邀陳實齋;阍人雲在公泰行。

    既晤面而蘇冶生至。

    正叙談間而火車已開,不及趕上,乃候二幫附搭而行。

    未正至桃仔園換轎;酉初至大科崁,寓于撫墾局陳實齋處。

     初十日,辰初由大科崁起程,午刻(水按:刻下應有至字。

    )阿拇坪大營,谒統領各軍林蔭堂觀察,即偕赴夾闆山營。

    是營駐夾闆山巅,望呐哮、水流東各營及合吻、加輝均如目前。

     十一日,醜刻天下雨。

    定海中營、棟字左營及棟字正營一哨、右營一哨、台勇一哨、隘勇中營及勁勇合一哨冒雨渡溪進駐合吻。

    霧中但聞槍炮聲、喊呐聲,而不能見其戰狀。

    天明霧退,生番來撲棟字右營;該營抵禦,槍聲自曉至申正不絕。

    番在林中,亦不能察其多寡;我軍之槍炮能否斃賊,亦不可知。

    惟據探報,進合吻者台勇陣亡三人、傷五人,定海中營渡水溺死一人,棟右接仗者陣亡三人、傷數人。

    蓋我軍連日攻加輝,賊專力防我由呐哮進加輝,伏守合吻者不多,故我取合吻易為力也。

    申正随林統領回阿拇山大營。

     十二日,辰正由阿拇坪起程回省;午刻至大科崁,晤陳實齋直牧,索飯,飽餐複行。

    申正至桃仔園,候火輪車。

    至晚不到,乃赴桃園街,約裡許,尋一小客店宿焉。

     十三日,巳初趁火輪車;午刻到台北府,入撫署谒顧廉訪及邵中丞,面禀前敵軍情戰狀。

    作書緻林蔭堂統領。

     十四日,谒藩台,見;拜台北府陳仲英太守,未見;拜翁子文司馬、鐘淡人世兄,未見。

    賀鄧季垂代理嘉義縣事。

    胡慎之來見。

    作書禀叔祖、寄四弟。

     十五日,出城趁火車赴龍潭堵訪張經甫;适逢經甫乘火車來省,複偕入城。

     十七日,偕張經甫坐火車赴八堵;換轎至煖煖街,晤張劍臣、章錫卿、鄭伯珏、黃圃生、郭梅岑。

    飯畢複行,五裡至碇内,又五裡至四腳亭,(純按:腳原稿作角。

    )即新拟造房設分局處,又八裡,天已昏黑,龍潭堵。

    (波按:黑字下疑脫宿字。

    ) 十八日,偕經甫沿石碇溪而上,行四裡至瑞芳店。

    (純按:芳店原稿作馨應。

    )過溪而南,四裡至苎子潭,又五裡至半林莊。

    過溪而北,複東行二裡至九芎橋,再十裡即三貂嶺。

    後由溪北沿岸行而回龍潭堵。

     十九日,偕經甫乘船,下石碇溪至煖煖街;飯畢,複至八堵,乘火車回台北。

     二十日,賀顧廉訪署藩司。

    将夜,顧公招飲,至二更而回。

     二十一日,同官設席于考棚,為唐方伯餞行。

    拜林蔭堂統領;詣各處辭行。

     二十二日,領薪水三月,計洋銀三百圓。

    作書禀清師;寄四弟、嘉兄。

    匆匆檢行李,乘小輪船至滬尾,上飛捷輪船。

     二十三日,随邵中丞乘飛捷輪船開赴台南;同行為管淩雲直牧、汪南陔大令、俞東山大令、尹蕙庵、疏禹門茂才、蔣少穎明經、鄧季垂大令。

    接到四弟信一、汪遠堂信一、叔祖信一。

     二十四日,申刻抵安平口。

     二十五日,黎明上岸,入試院。

    午後辭中丞及諸同人,移居安平縣姚西牧大令署内;其侄少荪兄出見。

    中丞歲試台南及台灣二府,予奉委巡閱各營也。

    拜台南府包哲生太守,見。

     二十六日,谒台灣鎮萬、署台灣道唐,皆見。

    管帶武毅營遊擊鄧君春林及管帶左翼練兵陳馨遠副戎皆來見。

    是日巳正地震,房屋搖曳有聲,約二刻乃定;午初複微震。

    拜鄧季垂,未遇。

    奉到查各縣監獄劄。

    申刻出城,拜鎮海中軍副營管帶官劉際周遊戎;至靖海中軍正營拜幫帶萬棣花守備,晤萬軍門,即居于營中。

    作書托安平縣封寄張經甫。

     二十七日,點靖海中軍正副二營勇丁;中軍總巡官曾廣照,字蘭亭。

     二十八日,閱安平炮台。

    拜管帶炮勇官柯月坡守備,點名打靶;炮目中靶八成以上,炮勇中靶五成以上,中三槍者十五人。

     二十九日,閱鎮海中軍正副二營合操。

     三十日,閱正副二營勇丁各三百名;打靶,正營全中者一百四十六名,副營全中者一百三十九名。

     四月初一日,閱左翼練軍二哨;操陣打槍,全中者四十四名。

    計安平界内防營巡閱已竣;作書緻管淩雲直牧,托其轉禀大帥。

    拜胡次樵别駕、朱條園太守。

     初二日,申報查閱鎮海中軍正副二營及安平炮隊左翼練兵情形;計打靶全中勇丁共三百四十四名,每名賞銀二錢,共給銀六十八兩八錢。

    拟赴鳳山及台東,于台南支應局領洋銀壹百兩。

     光緒十八年四月初二日申 為申報事:竊卑職遵奉憲劄,巡閱各處防營。

    自三月二十五日,随憲節、撫憲抵安平後,于二十六日抵安平西門外鎮海中軍駐防營壘。

    二十七日會同統領鎮海中軍兼安平炮隊練軍左翼台灣總鎮萬,傳齊該軍正副二營弁勇,按冊逐一點名。

    二十八日赴安平海口查閱炮台;點名後,即令炮隊逐一打靶。

    二十九日閱鎮海中軍正副二營,合操陣法。

    三十日該二營複各挑弁勇三百名,逐一打靶。

    四月初一日查閱左翼練軍。

    伏查鎮海中軍正副二營及安平炮隊一哨、左翼軍二哨,人數均各足額。

    抽驗箕鬥,均各相符。

    所操陣法亦均齊整。

    論壯健,則正副二營為最,炮隊次之,練軍又次之。

    論槍法,即正副二營中靶幾及八成,練軍中靶滿七成,炮隊中靶六成以上。

    其中勇丁打靶能三槍全中者,共三百四十四名;每名由卑職給銀二錢,以示獎勸。

    惟安平炮台現無能測量炮線高下及海道遠近之人;應否添募?及練軍零星分防各處;應否合并?容俟卑職行抵鳳山察看阿公店、楠仔坑各處及旗後炮台情形,會同各統領管帶再行妥議禀陳。

    現在安平界内所有防營查閱已竣。

    卑職拟于初三日起程赴鳳山。

    除将點名打靶各清冊封呈營務處憲台查核外,理合将查閱情形先行禀報。

    為此具申;伏乞監核。

    須至申者。

     日記(光緒十八年四月初三日迄初十日) 初三日,趁小輪船赴旗後炮台。

    輪船,萬軍門所雇,計洋十五元。

    午正至靖海前軍右營,晤管帶馬錦堂(水按:據下文馬疑當作萬。

    )協鎮;午後點名。

    王峻之大令來拜。

     初四日,閱操。

    午刻陳子嶽大令來拜。

    午後校靶;中三槍者九十一人,每人賞洋錢貳錢,共計拾八兩貳錢。

    旗後新關稅務司費理司、領事額必廉。

    此營隻操小四排。

     初五日,閱演放大炮。

    拜陳子嶽、王峻之二大令,皆見。

    辭萬錦堂參戎。

    乘小舟行五裡登岸;又行十裡至鳳山縣城,入署拜李麗川大令。

    李,黟縣人;叙鄉情甚親切。

    其刑名李笠人,蘇州人,同趁駕時渡海,本舟中相識者。

    午後查監獄;計監犯九名、押犯十八名。

    左翼練軍後哨昨已至旗後。

    點畢,哨官張廣蔭來見;城中及城外無安靶處,遂免打靶。

     初六日,辰刻雇轎夫三名,六元,挑夫二名,三元四錢,起程赴恒春。

    行三十裡至東港,止于順源棧。

    主人陳北學孝廉,鳳山巨富,棧司事邱姓字世德。

    東港駐有台南防軍副營右哨三、四、八隊。

    點名打靶;中二槍者二人,中一槍者九人而已。

    哨官張德明,千總也。

    作書托鳳山縣李代寄上海交茂春店轉交四弟,并寄虎兄。

     初七日,沿海行三十裡至枋寮,而輿夫、挑夫疲乏求止。

    該處客店小,穢氣薰人;适保甲董事林克中至,留于其家。

    家設旗後抽厘分局,司事王廷揚亦徽人,遂止焉。

    賞林姓廚子洋一元。

     初八日,行十五裡至南勢湖,南番屯軍後哨七隊所駐處也。

    正哨官林錫銘,即林克中之弟。

    點名畢,又行十裡至獅頭山,副哨官劉志坤帶三隊駐此。

    該哨三、四、五隊駐南勢湖,一、二、六隊駐獅頭山,七隊駐崩山頭。

    又行五裡至楓港汛,止于該汛營房。

    汛官宋姓赴恒春,未遇;汛房木虱多,夜咬人,達旦不能寐。

    賞汛兵洋一元。

     初九日,由楓港南行,路甚崎岖,約二十裡至尖山頭。

    是處恒春隘勇一隊、二隊二棚駐防,副哨長張舉祥所帶。

    又三裡至水坑,正哨官郭清臣管帶五隊、七隊、八隊隘勇駐此。

    又二裡至海口,四隊所駐。

    又東三裡曰統埔,六隊所駐。

    其第三隊為番勇,虛無其人焉。

    又五裡至車城汛,有汛官及鄉董王姓鳴鳳來迎。

    又十裡至飲和亭。

    又五裡至恒春縣;遊擊張士香(字養吾)、知縣高晉翰(字鳳池)皆見;住縣署。

    刑席李彥士,浙人也。

     初十日,查閱縣獄,男犯三、女犯一人而已。

    拜營哨及典史各官,申報鳳、恒山外各防情形。

     光緒十八年四月初九日申(當作初十日。

    ) 為申報事:竊卑職遵奉憲劄,巡閱軍營,業已于四月初二日将南路安平界内各處防軍情形申報在案。

    初三日行抵鳳山之旗後。

    該處新舊炮台大小三座。

    舊者一大一小,在海口低山上,緊扼海港岸側。

    新者在港北之大坪山頂。

    副将銜盡先補用遊擊萬國标管帶鎮海前軍右營,以四哨駐大坪頂新大炮台,以一哨分駐大小二舊炮台,營壘頗為扼要。

    卑職按冊點名,抽驗箕鬥,均各相符,人亦壯健。

    初四日午前閱操,午後校靶。

    統計中靶在六成以上;内有三槍全中者九十一人,卑職各賞洋銀二錢,以示獎勸。

    初五日遍閱炮台,演放大炮。

    查詢該營亦無測量海面遠近、炮線高下之人。

    随即起程赴鳳山城内。

    該城駐有左翼軍一哨,因城内外無空地可作操場,是以點名而未校靶。

    初六日行抵東港。

    台南防軍副營右哨哨官張德明管帶該哨隊三棚土勇駐此。

    卑職按冊點名,除将出差、告病者簽明外,人尚強壯,惟槍法生疏,中靶者少。

    絜短取長,因賞中二槍者二人洋銀各半圓以激勵之。

    初七日由東港而南沿海行三十裡至枋寮。

    初八日過率芒溪,入恒春界。

    十裡至南勢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