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皇明本紀(明)不著撰人
關燈
小
中
大
定仁祖陵號曰英陵。
乙亥,建碑。
常遇春平大同府。
命儒臣宋濂等編修元史。
蠲北平、燕南、河南、山西稅。
詔曰:「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率眾渡江,保民圖治,今十有四年矣。
荷天眷祐,西取陳友諒,以安荊楚,東縛張士誠,以平三吳,遂至八番,直抵交廣,以極于海,悉皆戡定。
重念中國本我華夏之君所主,豈意胡人入據已及百年,天厭昏淫,羣雄並起,以緻兵戈分爭,生民塗炭。
是用命將北征,兵渡大河,齊魯之民歡然來迎,饋糧給軍,不辭千裡。
朕思其民當元之末,疲于供給,今既效順,何忍復勞?有司特加存恤,以副朕懷。
」占城、安南來貢。
馮勝取陝西,張思道遁去。
進克鳳翔。
四月,勝及湯和兵次鞏昌,元平章商暠降。
調兵攻臨洮,太尉李思齊以眾降,餘眾多懼罪逃竄,遂詔諭撫之。
蠲秦隴稅。
五月,追封外祖考為揚王,妣為王夫人,皇後父為徐王,妣為王夫人,乃立廟以祠之。
常遇春取永平,克紅羅山,擒脫火赤丞相。
其檀會、宜興、大興諸州相繼而平。
遂進克上都,擒其平章鼎住等官屬。
秋七月,征虜副將事常遇春卒于軍,追封開平郡王,謐忠武。
八月馮勝圍慶陽,克之。
寧州、黃河等處悉平。
冬,(「冬」原作「東」,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安南占城兩國相攻,占城遣使來訴,詔諭解之,兩國遂罷兵。
十一月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仁祖淳皇帝配。
是歲,令天下府州縣開學,置師弟子員。
洪武三年春三月,蠲直隸、應天府等稅。
大將軍徐達引兵至定西州,王保保退屯車道,我軍立柵以逼其壘。
四月,進戰,保保敗走,擒郯王、文濟王等。
(「擒郯王文濟王等」,「濟」下「王」字原無,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上始定封建,立子為秦王、晉王、燕王、吳王、楚王、齊王、潭王、趙王、魯王,姪孫靖江王,詔曰:「朕荷天地百神之祐,祖宗之靈,當羣雄鼎沸之秋,奮興淮右,賴將帥宣力,創業江左。
曩者,命大將軍徐達總率諸將,已定中原,不二年間,海宇肅清,虜遁沙漠。
大統既正,黎庶靖安,欲先論武功,以行爵賞,緣土蕃之境未入版圖,今年春復命徐達等再征,是以報功之事,未及舉行。
朕惟昔帝主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眾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名其國。
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長子為皇太子,諸子之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後,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
」 五月,遣使尋訪歷代帝王陵寢所在,特加修理,仍令三年一祀,著為定典。
平章李文忠、右丞趙庸敗元平章沙不丁、朵兒隻八剌等于開平,進次上都。
元平章上都罕等降。
復取應昌,獲元孫買的裡八剌及後妃宮女並諸官屬,得其圭璧符璽。
買的裡八剌後以六月至京,封為崇禮侯。
中書左丞楊憲、按察使淩說等以奸黨事覺,伏誅。
己亥,制以科舉取士,詔曰:「朕聞成周之制,取才于貢士,故賢者在職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風俗淳美,國易為治,而教化彰顯也。
漢唐及宋,科舉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貴詞章之學而未求六藝之全。
至于前元,稽古設科,待士甚優,而權豪勢要之官,每納奔競之人,辛勤歲月,輒叨仕碌,所得資品或居舉人之上,其懷材抱德之賢,恥于並進,甘隱山林而不起,風俗之弊,一至于此。
今朕統一中國,外撫四夷,方與斯民共享昇平之治,所慮官非其人,有傷吾民,願得賢人君子而用之。
自洪武三年八月內,始特設科舉,以起懷材抱德之士,務在經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稱。
其中選者,朕觀策于庭,觀其學識,品其高下而任之以肖。
果有材學出眾者,待以顯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選,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敢有遊食奔競之徒,坐以重罪,稱朕責實求賢之意。
」 按:時方草創,兵戈倥偬,成敗未可知,即以開科選舉為首務,此豈尋常羣雄所及,抑前代創業諸君猶未之見,所以開昭代文明之治,良有□也。
秋八月,高麗、爪哇西洋國來貢。
冬十一月丙申,以中書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為太師,改封韓國公。
右丞相信國公徐達為太傅,改封魏國公。
封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子茂為鄭國公。
以浙江平章李文忠為左都督,封曹國公。
右都督馮勝為宋國公。
禦史大夫鄧愈為衞國公,皆位特進,其餘功臣封爵有差。
十二月,建奉先殿於乾清宮之東,以奉祖宗神禦,每旦焚香,時節朔望及生辰日則祭,用常饌,行家人禮,蓋從禮部尚書陶凱之議也。
(「蓋從禮部尚書陶凱之議也」,「陶」原作「曹」,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 洪武四年春正月,中書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善長緻仕,以中書右丞汪廣洋為右丞相,參知政事胡惟庸為中書左丞。
命鍾山侯湯和為征西將軍,率兵征四川。
是月,又召王驥等還京師,論功,命驥以尚書兼大理寺卿,二俸並支。
柴車陞兵部尚書,仍贊理陝西軍務。
僉都禦史羅亨信陞俸一級。
封都督蔣貴定西伯,任禮寧遠伯,趙安會昌伯,並食祿一千石。
按:朝廷之於西事,蓋慎重矣,嘗宿勁兵,任良將,又輟近臣往臨之,欲以安內攘外。
然其終于上仁,于下不為利回,不為勢屈者無幾,是以安攘之效不立。
迨天子赫怒,更命將帥,而王、柴諸公風夜圖議,振頹綱,去弊事,明賞罰,以示勸懲,而人始知有法,思奮其材武,以從征伐立功名,于是殘虜影滅迹絕,而天威震動於萬裡矣。
二月甲戌,上策試舉人,賜進士吳伯宗以下一百人及第、出身有差。
(「賜進士吳伯宗以下一百人及第出身有差」,原無「賜」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時高麗舉人金濤亦中選,除東昌府丘縣縣丞,以方言不通,歸仕本國。
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遣其右丞董遵、僉院楊允賢來朝,并進遼東圖本。
詔建遼東衞指揮使司,以益同知指揮事。
(「以益同知指揮事」,「益」原作「署」,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 閏三月,詔諭甘肅搭攤等,時甘肅未下,故下詔諭之。
詔賜湖州德清縣舉人王瑱金帛。
時瑱官于平涼,其父遺以家書,托禦史臺幕官宇文桂者達之平涼。
既而,文桂以事被鞠,或搜篋中,得書百餘封,奏之,瑱父家書亦在其內。
上覽之,嘉其能以忠孝訓子,辭語諄切,于是特遣使者降詔褒美,賜白金百兩及絹帛、藥物,以旌其賢,仍令有司蠲其力役。
夏四月,冊立故開平王女常氏為皇太子妃。
立元福壽大夫廟,自國朝取建康,惟福壽為元死節,故特命立廟祀之。
五月,蠲兩浙秋糧,詔曰:「朕本農夫,深知稼穡艱難,及至躬率六軍征討四方,尤知將士勞苦。
重荷上天眷祐,平羣辜雄,一天下,東際遼海,南定諸蕃,西控戎夷,北靖沙漠,皆以精銳屯此邊要,用安黎庶,未免科徵轉運,供給繁重,事豈得已?惟爾兩淮之民,歸附之後,民力未甦,兼以貪官汙吏,害民肥己,四載于茲,朕深憫焉。
今既掃除奸蠹,更用良善,革舊弊而新治道,以厚吾民,其秋糧及沒官田租盡行蠲免。
按:聖祖未即位之先,已有免民租稅之令矣。
自即位十數年來,而捐租之詔凡十餘下,漢文帝而降,未有厚下愛民如此者。
六月,征西將軍湯和率舟師進瞿塘關,破其軍,直抵重慶,夏幼主明昇面縛詣軍門。
秋七月,潁川侯傅友德兵克成都。
先是,五月己卯,兵克漢州。
六月丙申,進圍成都。
至是其丞相戴壽以下率眾降,以指揮何文輝守之,因遣詔諭雲南及拂菻、琉球等國。
高麗遣使來賀萬壽節。
冬,又遣使來貢及賀正旦節。
洪武五年春,高麗遣使來賀平蜀及請遣子入學,上曰:「昔唐太宗時,高麗嘗遣子入學,此亦盛事,但其子涉海來,未免彼此懷思。
」令其與羣下熟議行之。
徙陳友諒、夏明昇家屬于高麗王京。
遣使齎詔諭雲南,詔曰:「朕惟天生斯民,必立之君,以撫治之。
曩者元君失政,海內鼎沸,疆宇瓜分,其盜據境土,擅專生殺,自為聲教,生民塗炭,十有七年。
朕起布衣,挺身奮臂,開基江左,命將四征不庭,其間西平漢王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北清幽燕,奠安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
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
惟爾梁王杷郎,平章段光,都元帥段勝,(「都元帥段勝」,原無「元」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守鎮雲南,亦嘗遣人告諭,不意蜀戴壽等憑恃險隘,中途阻絕,緻使朕意不達爾土。
去年遂興問罪之師,分命大將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直抵重慶,明昇面縛銜璧。
繼平成都,生縛戴壽,其各郡邑旋即設置官守。
西土既寧,復專使往諭爾等,尚恐未達。
今因北平送到蘇成,(「今因北平送到蘇成」,「送」原作「遂」,「成」原作「城」,皆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稱係爾等舊遣去北之人,再俾齎語往諭,朕雖不德,不及我中國之先哲王使四夷懷之,然不可不使天下周知。
」遣使齎詔諭甘肅。
時暹羅及鎖裡遣人入貢。
夏五月,下詔敦厚風俗。
詔曰:「朕聞三皇立極,導民以時,庖廚稼穡,衣服始制,民居舍焉。
五帝之教以仁信,不過尊三皇之良規,益未備之時宜,(「益未備之時宜」,「益」原作「蓋」。
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當時之君,示其所以,天下從之,民用和睦。
自周至漢、唐、宋,增減損益用,乃有國昌民受時宜,家和永康。
朕蒙皇天後土之恩,命統天下,祖宗之靈,百神護祐,得正帝位,紀元五年。
朕本草萊之士,失習聖書,況摧強撫順,二十有一年,常無寧居,一概粗疏,故道未臻,民不見化,市井閭裡尚然元俗。
天下大定,禮義風俗可不正乎?」先時兵亂,所在居民,或轉他方為人奴役,至是詔皆放從良,不許拘留。
諭民間有貧乏者,令其互相周給。
鄉裡宴會,以齒為序。
其孤老殘疾者,官為養贍。
又命中書詳定鄉飲酒禮,及婚姻、死葬、冠服等制頒行遵守。
民無田業者,許耕官田為業。
其僧道務守戒律。
宋國公馮勝將兵抵蘭州,取西涼。
六月,兵至別力篤山口,元岐王太尉朵兒隻杷遁去。
進兵追之,擒其平章長家奴。
復遣兵進抵甘肅,國公上都驢出降,其地悉平。
秋七月,詔諭故元國公白鎖住。
時鎖住詐死,潛歸鄉田,故特下詔諭之。
冬十月,蠲應天府、太平、鎮江、寧國、廣德五郡秋糧。
詔曰:「嘗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此有國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
朕當羣雄鼎沸之時,率眾渡江,屯兵建業,十有八年,其間高城壘,深濠塹,軍需造作,凡百供給,皆爾近京五府之民率先效力,濟我事難,民力繁甚,朕心不忘。
天下一統,今五年矣,雖嘗蠲免四歲稅糧,然猶未足以報前勞,是用申敕有司,今年秋糧特令蠲免。
」 是歲琉球國遣人入貢。
高麗遣使來賀萬壽節。
又比年皆入貢及賀正旦等節,上命中書諭曰:「高麗每歲數次來貢,未免勞民,且使臣涉海艱險。
古者中國諸侯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世一來見,表誠而已。
今高麗文物禮樂頗近于中國,可行三年一聘,或每歲一見,亦可。
其所貢方物,不在眾多,但依古禮。
」 至元十三年,江南初內附,民間盛傳武當山真武降筆書長短句曰西江月者,鋟刻于梓,黃紙模印,貼壁間。
其詞曰: 九九乾坤已定, 清明節候開花。
米田天下亂如麻, 直待龍蛇繼馬。
依舊中華福地, 古月一陣還家。
當時指望作生涯, 死在西江月下。
附錄: 明本紀一卷(左都禦史張若溎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紀明太祖事蹟自起兵濠梁迄建國金陵皆分年排載頗爲詳備葢亦自實錄中摘出編次者惟自洪武三年正月以後並闕或草創未竟之本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存目)
乙亥,建碑。
常遇春平大同府。
命儒臣宋濂等編修元史。
蠲北平、燕南、河南、山西稅。
詔曰:「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率眾渡江,保民圖治,今十有四年矣。
荷天眷祐,西取陳友諒,以安荊楚,東縛張士誠,以平三吳,遂至八番,直抵交廣,以極于海,悉皆戡定。
重念中國本我華夏之君所主,豈意胡人入據已及百年,天厭昏淫,羣雄並起,以緻兵戈分爭,生民塗炭。
是用命將北征,兵渡大河,齊魯之民歡然來迎,饋糧給軍,不辭千裡。
朕思其民當元之末,疲于供給,今既效順,何忍復勞?有司特加存恤,以副朕懷。
」占城、安南來貢。
馮勝取陝西,張思道遁去。
進克鳳翔。
四月,勝及湯和兵次鞏昌,元平章商暠降。
調兵攻臨洮,太尉李思齊以眾降,餘眾多懼罪逃竄,遂詔諭撫之。
蠲秦隴稅。
五月,追封外祖考為揚王,妣為王夫人,皇後父為徐王,妣為王夫人,乃立廟以祠之。
常遇春取永平,克紅羅山,擒脫火赤丞相。
其檀會、宜興、大興諸州相繼而平。
遂進克上都,擒其平章鼎住等官屬。
秋七月,征虜副將事常遇春卒于軍,追封開平郡王,謐忠武。
八月馮勝圍慶陽,克之。
寧州、黃河等處悉平。
冬,(「冬」原作「東」,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安南占城兩國相攻,占城遣使來訴,詔諭解之,兩國遂罷兵。
十一月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仁祖淳皇帝配。
是歲,令天下府州縣開學,置師弟子員。
洪武三年春三月,蠲直隸、應天府等稅。
大將軍徐達引兵至定西州,王保保退屯車道,我軍立柵以逼其壘。
四月,進戰,保保敗走,擒郯王、文濟王等。
(「擒郯王文濟王等」,「濟」下「王」字原無,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上始定封建,立子為秦王、晉王、燕王、吳王、楚王、齊王、潭王、趙王、魯王,姪孫靖江王,詔曰:「朕荷天地百神之祐,祖宗之靈,當羣雄鼎沸之秋,奮興淮右,賴將帥宣力,創業江左。
曩者,命大將軍徐達總率諸將,已定中原,不二年間,海宇肅清,虜遁沙漠。
大統既正,黎庶靖安,欲先論武功,以行爵賞,緣土蕃之境未入版圖,今年春復命徐達等再征,是以報功之事,未及舉行。
朕惟昔帝主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眾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名其國。
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長子為皇太子,諸子之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後,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
」 五月,遣使尋訪歷代帝王陵寢所在,特加修理,仍令三年一祀,著為定典。
平章李文忠、右丞趙庸敗元平章沙不丁、朵兒隻八剌等于開平,進次上都。
元平章上都罕等降。
復取應昌,獲元孫買的裡八剌及後妃宮女並諸官屬,得其圭璧符璽。
買的裡八剌後以六月至京,封為崇禮侯。
中書左丞楊憲、按察使淩說等以奸黨事覺,伏誅。
己亥,制以科舉取士,詔曰:「朕聞成周之制,取才于貢士,故賢者在職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風俗淳美,國易為治,而教化彰顯也。
漢唐及宋,科舉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貴詞章之學而未求六藝之全。
至于前元,稽古設科,待士甚優,而權豪勢要之官,每納奔競之人,辛勤歲月,輒叨仕碌,所得資品或居舉人之上,其懷材抱德之賢,恥于並進,甘隱山林而不起,風俗之弊,一至于此。
今朕統一中國,外撫四夷,方與斯民共享昇平之治,所慮官非其人,有傷吾民,願得賢人君子而用之。
自洪武三年八月內,始特設科舉,以起懷材抱德之士,務在經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稱。
其中選者,朕觀策于庭,觀其學識,品其高下而任之以肖。
果有材學出眾者,待以顯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選,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敢有遊食奔競之徒,坐以重罪,稱朕責實求賢之意。
」 按:時方草創,兵戈倥偬,成敗未可知,即以開科選舉為首務,此豈尋常羣雄所及,抑前代創業諸君猶未之見,所以開昭代文明之治,良有□也。
秋八月,高麗、爪哇西洋國來貢。
冬十一月丙申,以中書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為太師,改封韓國公。
右丞相信國公徐達為太傅,改封魏國公。
封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子茂為鄭國公。
以浙江平章李文忠為左都督,封曹國公。
右都督馮勝為宋國公。
禦史大夫鄧愈為衞國公,皆位特進,其餘功臣封爵有差。
十二月,建奉先殿於乾清宮之東,以奉祖宗神禦,每旦焚香,時節朔望及生辰日則祭,用常饌,行家人禮,蓋從禮部尚書陶凱之議也。
(「蓋從禮部尚書陶凱之議也」,「陶」原作「曹」,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 洪武四年春正月,中書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善長緻仕,以中書右丞汪廣洋為右丞相,參知政事胡惟庸為中書左丞。
命鍾山侯湯和為征西將軍,率兵征四川。
是月,又召王驥等還京師,論功,命驥以尚書兼大理寺卿,二俸並支。
柴車陞兵部尚書,仍贊理陝西軍務。
僉都禦史羅亨信陞俸一級。
封都督蔣貴定西伯,任禮寧遠伯,趙安會昌伯,並食祿一千石。
按:朝廷之於西事,蓋慎重矣,嘗宿勁兵,任良將,又輟近臣往臨之,欲以安內攘外。
然其終于上仁,于下不為利回,不為勢屈者無幾,是以安攘之效不立。
迨天子赫怒,更命將帥,而王、柴諸公風夜圖議,振頹綱,去弊事,明賞罰,以示勸懲,而人始知有法,思奮其材武,以從征伐立功名,于是殘虜影滅迹絕,而天威震動於萬裡矣。
二月甲戌,上策試舉人,賜進士吳伯宗以下一百人及第、出身有差。
(「賜進士吳伯宗以下一百人及第出身有差」,原無「賜」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時高麗舉人金濤亦中選,除東昌府丘縣縣丞,以方言不通,歸仕本國。
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遣其右丞董遵、僉院楊允賢來朝,并進遼東圖本。
詔建遼東衞指揮使司,以益同知指揮事。
(「以益同知指揮事」,「益」原作「署」,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 閏三月,詔諭甘肅搭攤等,時甘肅未下,故下詔諭之。
詔賜湖州德清縣舉人王瑱金帛。
時瑱官于平涼,其父遺以家書,托禦史臺幕官宇文桂者達之平涼。
既而,文桂以事被鞠,或搜篋中,得書百餘封,奏之,瑱父家書亦在其內。
上覽之,嘉其能以忠孝訓子,辭語諄切,于是特遣使者降詔褒美,賜白金百兩及絹帛、藥物,以旌其賢,仍令有司蠲其力役。
夏四月,冊立故開平王女常氏為皇太子妃。
立元福壽大夫廟,自國朝取建康,惟福壽為元死節,故特命立廟祀之。
五月,蠲兩浙秋糧,詔曰:「朕本農夫,深知稼穡艱難,及至躬率六軍征討四方,尤知將士勞苦。
重荷上天眷祐,平羣辜雄,一天下,東際遼海,南定諸蕃,西控戎夷,北靖沙漠,皆以精銳屯此邊要,用安黎庶,未免科徵轉運,供給繁重,事豈得已?惟爾兩淮之民,歸附之後,民力未甦,兼以貪官汙吏,害民肥己,四載于茲,朕深憫焉。
今既掃除奸蠹,更用良善,革舊弊而新治道,以厚吾民,其秋糧及沒官田租盡行蠲免。
按:聖祖未即位之先,已有免民租稅之令矣。
自即位十數年來,而捐租之詔凡十餘下,漢文帝而降,未有厚下愛民如此者。
六月,征西將軍湯和率舟師進瞿塘關,破其軍,直抵重慶,夏幼主明昇面縛詣軍門。
秋七月,潁川侯傅友德兵克成都。
先是,五月己卯,兵克漢州。
六月丙申,進圍成都。
至是其丞相戴壽以下率眾降,以指揮何文輝守之,因遣詔諭雲南及拂菻、琉球等國。
高麗遣使來賀萬壽節。
冬,又遣使來貢及賀正旦節。
洪武五年春,高麗遣使來賀平蜀及請遣子入學,上曰:「昔唐太宗時,高麗嘗遣子入學,此亦盛事,但其子涉海來,未免彼此懷思。
」令其與羣下熟議行之。
徙陳友諒、夏明昇家屬于高麗王京。
遣使齎詔諭雲南,詔曰:「朕惟天生斯民,必立之君,以撫治之。
曩者元君失政,海內鼎沸,疆宇瓜分,其盜據境土,擅專生殺,自為聲教,生民塗炭,十有七年。
朕起布衣,挺身奮臂,開基江左,命將四征不庭,其間西平漢王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北清幽燕,奠安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
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
惟爾梁王杷郎,平章段光,都元帥段勝,(「都元帥段勝」,原無「元」字,據玄覽堂叢書本補。
)守鎮雲南,亦嘗遣人告諭,不意蜀戴壽等憑恃險隘,中途阻絕,緻使朕意不達爾土。
去年遂興問罪之師,分命大將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直抵重慶,明昇面縛銜璧。
繼平成都,生縛戴壽,其各郡邑旋即設置官守。
西土既寧,復專使往諭爾等,尚恐未達。
今因北平送到蘇成,(「今因北平送到蘇成」,「送」原作「遂」,「成」原作「城」,皆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稱係爾等舊遣去北之人,再俾齎語往諭,朕雖不德,不及我中國之先哲王使四夷懷之,然不可不使天下周知。
」遣使齎詔諭甘肅。
時暹羅及鎖裡遣人入貢。
夏五月,下詔敦厚風俗。
詔曰:「朕聞三皇立極,導民以時,庖廚稼穡,衣服始制,民居舍焉。
五帝之教以仁信,不過尊三皇之良規,益未備之時宜,(「益未備之時宜」,「益」原作「蓋」。
據玄覽堂叢書本改。
)當時之君,示其所以,天下從之,民用和睦。
自周至漢、唐、宋,增減損益用,乃有國昌民受時宜,家和永康。
朕蒙皇天後土之恩,命統天下,祖宗之靈,百神護祐,得正帝位,紀元五年。
朕本草萊之士,失習聖書,況摧強撫順,二十有一年,常無寧居,一概粗疏,故道未臻,民不見化,市井閭裡尚然元俗。
天下大定,禮義風俗可不正乎?」先時兵亂,所在居民,或轉他方為人奴役,至是詔皆放從良,不許拘留。
諭民間有貧乏者,令其互相周給。
鄉裡宴會,以齒為序。
其孤老殘疾者,官為養贍。
又命中書詳定鄉飲酒禮,及婚姻、死葬、冠服等制頒行遵守。
民無田業者,許耕官田為業。
其僧道務守戒律。
宋國公馮勝將兵抵蘭州,取西涼。
六月,兵至別力篤山口,元岐王太尉朵兒隻杷遁去。
進兵追之,擒其平章長家奴。
復遣兵進抵甘肅,國公上都驢出降,其地悉平。
秋七月,詔諭故元國公白鎖住。
時鎖住詐死,潛歸鄉田,故特下詔諭之。
冬十月,蠲應天府、太平、鎮江、寧國、廣德五郡秋糧。
詔曰:「嘗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此有國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
朕當羣雄鼎沸之時,率眾渡江,屯兵建業,十有八年,其間高城壘,深濠塹,軍需造作,凡百供給,皆爾近京五府之民率先效力,濟我事難,民力繁甚,朕心不忘。
天下一統,今五年矣,雖嘗蠲免四歲稅糧,然猶未足以報前勞,是用申敕有司,今年秋糧特令蠲免。
」 是歲琉球國遣人入貢。
高麗遣使來賀萬壽節。
又比年皆入貢及賀正旦等節,上命中書諭曰:「高麗每歲數次來貢,未免勞民,且使臣涉海艱險。
古者中國諸侯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世一來見,表誠而已。
今高麗文物禮樂頗近于中國,可行三年一聘,或每歲一見,亦可。
其所貢方物,不在眾多,但依古禮。
」 至元十三年,江南初內附,民間盛傳武當山真武降筆書長短句曰西江月者,鋟刻于梓,黃紙模印,貼壁間。
其詞曰: 九九乾坤已定, 清明節候開花。
米田天下亂如麻, 直待龍蛇繼馬。
依舊中華福地, 古月一陣還家。
當時指望作生涯, 死在西江月下。
附錄: 明本紀一卷(左都禦史張若溎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紀明太祖事蹟自起兵濠梁迄建國金陵皆分年排載頗爲詳備葢亦自實錄中摘出編次者惟自洪武三年正月以後並闕或草創未竟之本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