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計劃
關燈
小
中
大
在吾第一、第三兩計劃,吾已詳寫吾西南鐵路系統、西北鐵路系統兩規劃矣。
前者以移民于蒙古、新疆之廣大無人境地,消納長江及沿海充盈之人口為目的,而又以開發北方大港;後者則所以開中國西南部之礦産富源,又以開發廣州之南方大港也。
此外仍須有鐵路多條,以使全國得相當之開發。
故于此第四計劃,吾于《國際共同發展計劃》緒論中所拟十萬英裡之鐵路細加說明,其目如下: (一)中央鐵路系統。
(二)東南鐵路系統。
(三)東北鐵路系統。
(四)擴張西北鐵路系統。
(五)高原鐵路系統。
(六)創立機關車、客貨車制造廠。
此系統将為中國鐵路系統中最重要者,其效能所及之地區,遍包長江以北之中國本部,及蒙古、新疆之一部。
論此廣大地域之經濟的性質,則其東南一部人口甚密,西北則疏;東南大有礦産之富,而西北則有潛在地中之農業富源。
所以此系統中每一線,皆能保其能有利如京奉路也。
以此北方、東方兩大港為此系統諸路之終點故,吾拟除本區現有及已計劃各線之外,建築下列各線,合而成為中央鐵路系統: 【天】東方大港塔城線。
【地】東方大港庫倫線。
【玄】東方大港烏裡雅蘇台線。
【黃】南京洛陽線。
【宇】南京漢口線。
【畝】西安大同線。
【洪】西安甯夏線。
【荒】西安漢口線。
【日】西安重慶線。
【月】蘭州重慶線。
【盈】安西州于阗線。
【昃】婼羌庫爾勒線。
【辰】北方大港哈密線。
【宿】北方大港西安線。
【列】北方大港漢口線。
【張】黃河港漢口線。
【寒】芝罘漢口線。
【來】海州濟南線。
【暑】海州漢口線。
【往】海州南京線。
【秋】新洋港南京線。
【收】呂四港南京線。
【冬】海岸線。
【藏】霍山嘉興線。
此線起自東方大港之海邊,向西北直走,至俄國交界之塔城為止,全長約三千英裡。
如使以上海為東方大港,則滬甯鐵路即成為此路之首一段。
但若擇用乍浦,則此線應沿太湖之西南岸,經湖州、長興、溧陽,以至南京。
于是在南京之南,渡長江,至全椒及定遠。
此時線轉而西,經壽州及穎上,于新蔡入河南界。
在确山,橫截京漢線後,過泌陽、唐縣、鄧州,轉而西北,至浙川及荊紫關,入陝西界。
溯丹江谷地而上,通過龍駒寨及商州,度藍關至藍田及西安。
西安者,陝西之省城,中國之古都也。
由西安循渭河而西行,過盩厔、郿縣、寶雞,于三坌入甘肅界。
進向泰州、鞏昌、狄道,及于甘肅省城之蘭州。
自蘭州從昔日通路,以至涼州、甘州、肅州、玉門及安西州。
由此西北行,橫絕沙漠以至哈密。
自哈密轉而西,達土魯番。
在土魯番,與西北鐵路系統之線會,即用其線路軌,以至迪化及綏來。
自綏來與該線分離,直向邊界上之塔城,途中切斷齊爾山而過。
此線自中國之一端至于他一端,全長三千英裡,僅經過四山脈。
而此四山脈皆非不可逾越者,由其自未有曆史以前已成為亞洲貿易路一事,可以知之矣。
此線自東方大港起,即用天線路軌迄于定遠。
定遠即在南京渡江後第二城也。
自定遠起,始自建其路軌,進向西北,達于淮河上之懷遠。
于是曆蒙城、渦陽及毫州,更轉移北,過安徽界,入河南,經歸德,又出河南界,入山東界。
于是經曹縣、定陶、曹州,渡黃河,入直隸界。
通過開州,再入河南,至于彰德。
自彰德循清漳河谷地西北走,出河南界,入山西界。
于是本線通過山西省大煤鐵礦田之東北隅矣。
既入山西,仍遵此谷地,至遼州及儀城,越分水界,入洞渦水谷地,至榆次及太原。
自太原西北進,入山西省之别一煤鐵礦區,至于岢岚。
又轉而西,至保德,于此渡黃河,至府谷,陝西省之東北隅也。
此線自府谷北行,截開萬裡長城,入綏遠區,再渡黃河,至薩拉齊。
由薩拉齊起西北行,截過此大平原,至西北幹路之甲接合點。
在此處與多倫諾爾、庫倫間之公線合,以至庫倫。
此線自中國中部人口最密之地,通至中部蒙古土沃人稀之廣大地域。
其自定遠至甲接合點之間,約長一千三百英裡。
自東方大港,因用天線路軌,至于定遠;再用地線路軌,至于毫州。
由毫州起,分支自築路軌,西向行越安徽省界,至河南之鹿邑。
自此處轉向西北,逾太康、通許,以及中牟。
在中牟與海蘭線相會,并行至于鄭州、榮陽、汜水。
在汜水渡過黃河,至溫縣。
又在懷慶出河南界,入山西界。
于是乃過陽城、沁水、浮山,以至平陽。
在平陽渡汾水,至蒲縣、大甯。
轉而西,至省界,再渡黃河,入陝西境。
于是進至延長,遵延水流域,以至于延安、小關、靖邊,然後循長城之南邊,以入甘肅。
又渡黃河,至甯夏。
自甯夏而西北,過賀蘭山脈,至沙漠緣端之定遠營。
于此取一直線向西北走,直至西北鐵路系統之乙接合點,與此系統合一線以至烏裡雅蘇台。
此線所經之沙漠及草地之部分,均可以以灌溉工事改善之。
其自毫州至乙接合點之距離,為一千八百英裡。
此線走于中國兩古都之間,通過煙戶極調、地質極肥之鄉落,又于洛陽一端觸及極豐富之礦田。
此線自南京起,走于天、地兩線公共路軌之上,自懷遠起始分支西行,至太和。
既過太和,乃逾安徽界,入河南界。
又沿大沙河之左岸,至周家口,此一大商業市鎮也。
自周家口進至于臨穎,與京漢線交。
更進至襄城、禹州,則河南省大煤礦田所在地也。
自禹州而往,過嵩山分水界,以逮洛陽,與自東徂西之海蘭線相會。
此線自懷遠至洛陽,凡三百英裡。
此線應循揚子江岸而行,以一支線與九江聯絡。
自南京對岸起西南行,至和州、無為州及安慶。
安慶者,安徽省城也。
自安慶起,仍循同一方向至宿松、黃梅。
自黃梅别開一支線,至小池口,渡揚子江,以達九江。
本線則自黃梅轉而西至廣濟,又轉而西北至蕲水,卒西向以至漢口,距離約三百五十英裡,而所走之路平坦較多。
此線自西安起,北行至于三原、耀州、同官、宜君、中部、甘泉,以至延安,與東方大港烏裡雅蘇台線相會。
自延安起轉而東北,至于綏德、米脂及黃河右岸之葭州,即循此岸而行,至蔚汾河與黃河彙流處(在對岸)。
渡黃河至蔚汾河谷地,循之以至興縣、岢岚,在岢岚與東方大港庫倫線相交。
過岢岚,至五寨及羊房。
在羊房截長城而過,至朔州,乃至大同,與京綏線相會。
此線約長六百英裡。
經過陝西有名之煤油礦,又過山西西北煤田之北境,其在終點大同與京綏線合。
借大同至張家口一段之助,可與将來西北系統中聯絡張家口與多倫諾爾之一線相屬。
此線應自西安起,西北向行,至泾陽縣、淳化、三水(今改稱枸邑)。
過三水後,出陝西界,入甘肅界,于正甯轉而西,至甯州。
自甯州始入環河谷地,循其左岸,上至慶陽府及環縣。
乃離河岸,經清平、平遠後,與環河相會。
仍循該谷地,上至分水界。
過分水界後,至靈州,渡黃河至甯夏。
此線長約四百英裡,經過礦産及石油最富之地區。
此線聯絡黃河流域最富饒一部與中部長江流域最富饒一部之一重要線路。
此線自西安起,用天線路軌,過秦嶺,進至丹江谷地。
直至浙川,始分線南行,過省界,至湖北。
循漢水左岸,經老河口,以至襄陽對岸之樊城。
由樊城仍循此岸以至安陸,由此以一直線東南至漢川及漢口。
全線約長三百英裡。
此線自西安起,直向南行,度秦嶺,入漢水谷地。
經甯陝、石泉、紫陽,進入任河谷地,逾陝西之南界,于大竹河入四川界。
于是逾大巴山之分水界,以入太平河谷地。
循此谷地而下,至綏定及渠縣,乃轉入此谷地之左邊,至于鄰水。
又循商路,以至江北及重慶。
此線全長約四百五十英裡,經由極多産物之地區及富于材木之地。
此線從蘭州起西南行,用天線之線路,直至狄道為止。
由此分支進入洮河谷地,過岷山分水界,入黑水谷地沿之而下,至于階州及碧口。
自碧口而降,出甘肅界,入四川界,進逮昭化黑水河,即在昭化與嘉陵江合。
自昭化起,即順嘉陵江,降至保甯、順慶、合州以及重慶。
此線的長六百英裡,經過物産極多、礦山極富之地區。
此線貫通于戈壁沙漠與阿勒騰塔格嶺中間一帶肥沃之地。
雖此一帶地方,本為無數山間小河所灌溉,潤澤無缺,而人口尚極蕭條,則交通方法缺乏之所緻也。
此線完成之後,此一帶地方必為中國殖民最有價值之處。
此線起自安西州,西行至敦煌,循羅布泊沼地之南緣端,以至婼羌。
自婼羌仍用同一方向,經車城,以至于阗,與西北系統線之終點相接。
借此系統之助,得一東方大港與中國極西端之喀什噶爾直接相通之線。
自安西州以至于阗,長約八百英裡。
此線沿塔裡木河之下遊,截過沙漠,其線路兩旁之地給水豐足,鐵路一旦完成,即為殖民上最有價值之地。
本線長約二百五十英裡,與走于沙漠北緣端之線相聯屬。
沙漠兩邊肥饒土地之間,此為捷徑。
此線自北方大港西北行,經寶坻、香河,以至北京。
由北京起即用京張路軌,以至張家口,由此以進入蒙古高原。
于是循用商隊通路,向西北行,以至陳台、布魯台、哲斯、托裡布拉克。
自托裡布拉克向西,取一直線,橫度内外蒙古之平原及沙漠,以至哈密,以與東方大港塔城線相聯絡。
而該線則直通于西方新疆首府之迪化。
故此線,即為迪化城與北京及北方大港之直通線。
此線長約一千五百英裡,其中有大部分走于可耕地之上。
然則其完成之後,必為殖民上最有價值之鐵路矣。
此線自北方大港西行,至于天津。
由該處西行,經過靜海、大城,以至河間。
由河間更偏西行,至于深澤、無極,又與京漢線交于正定,即于此處與正太線相接。
自正定起,即用正太線路。
但該線之窄軌,應重新建築,改為标準軌闊,此所以便于太原以往之通車也。
自太原起,此線向西南行,經交城、文水、汾州、隰州,以至大甯。
由大甯轉而西行,渡黃河。
又西南行,至宜川、洛川、中部。
在中部,與西安大同線相會,即用其路線以達西安。
此線長約七百英裡。
其所經者,則農産物極多之地區,又煤、鐵、石油豐富廣大之礦田也。
此線自北方大港起,循海岸而行,至北塘、大沽、岐口,又至鹽山,出直隸界,入山東界于樂陵。
自樂陵而往,經德平、臨邑,至禹城,與津浦線相交,進至東昌、範縣,于是渡黃河,至曹州。
既過曹州,出山東界,入河南界,與海蘭線相交,至睢州。
由此進至太康,與玄線相交,經陳州及周家口,與黃線相交,又至項城、新蔡、光州及光山。
既過光山,逾分界嶺,入湖北境,經黃安,至漢口。
此線長約七百英裡,自北方大港以至中國中部之商業中心。
此線自黃河港起,西南行,至于博興、新城、長山。
乃與膠濟線相交,至博山。
上至分水界,入于汶河谷地,至泰安。
與津浦線相交,又至甯陽及濟甯。
自濟甯而進,以一直線向西南,至安徽之毫州、河南之新蔡。
自新蔡起,與北方大港漢口線合,以至漢口。
自黃河港至新蔡,約四百英裡。
此線起于山東半島北邊之芝罘,即橫斷此半島,經過萊陽、金家口,以至于其南邊之即墨。
由即墨起,向西南,過膠州灣頂之窪泥地,作一直線,至于諸城。
既過諸城,越分水界以入沭河谷地,至莒州及沂州,進至徐州,與津浦海蘭線相會。
自徐州起,即用津浦路軌,直至安徽之宿州。
乃分路至蒙城、穎州,過省界,入河南光州,即于此處與北方大港漢口線相會,由之以至漢口。
此線自芝罘至光州,長約
前者以移民于蒙古、新疆之廣大無人境地,消納長江及沿海充盈之人口為目的,而又以開發北方大港;後者則所以開中國西南部之礦産富源,又以開發廣州之南方大港也。
此外仍須有鐵路多條,以使全國得相當之開發。
故于此第四計劃,吾于《國際共同發展計劃》緒論中所拟十萬英裡之鐵路細加說明,其目如下: (一)中央鐵路系統。
(二)東南鐵路系統。
(三)東北鐵路系統。
(四)擴張西北鐵路系統。
(五)高原鐵路系統。
(六)創立機關車、客貨車制造廠。
此系統将為中國鐵路系統中最重要者,其效能所及之地區,遍包長江以北之中國本部,及蒙古、新疆之一部。
論此廣大地域之經濟的性質,則其東南一部人口甚密,西北則疏;東南大有礦産之富,而西北則有潛在地中之農業富源。
所以此系統中每一線,皆能保其能有利如京奉路也。
以此北方、東方兩大港為此系統諸路之終點故,吾拟除本區現有及已計劃各線之外,建築下列各線,合而成為中央鐵路系統: 【天】東方大港塔城線。
【地】東方大港庫倫線。
【玄】東方大港烏裡雅蘇台線。
【黃】南京洛陽線。
【宇】南京漢口線。
【畝】西安大同線。
【洪】西安甯夏線。
【荒】西安漢口線。
【日】西安重慶線。
【月】蘭州重慶線。
【盈】安西州于阗線。
【昃】婼羌庫爾勒線。
【辰】北方大港哈密線。
【宿】北方大港西安線。
【列】北方大港漢口線。
【張】黃河港漢口線。
【寒】芝罘漢口線。
【來】海州濟南線。
【暑】海州漢口線。
【往】海州南京線。
【秋】新洋港南京線。
【收】呂四港南京線。
【冬】海岸線。
【藏】霍山嘉興線。
此線起自東方大港之海邊,向西北直走,至俄國交界之塔城為止,全長約三千英裡。
如使以上海為東方大港,則滬甯鐵路即成為此路之首一段。
但若擇用乍浦,則此線應沿太湖之西南岸,經湖州、長興、溧陽,以至南京。
于是在南京之南,渡長江,至全椒及定遠。
此時線轉而西,經壽州及穎上,于新蔡入河南界。
在确山,橫截京漢線後,過泌陽、唐縣、鄧州,轉而西北,至浙川及荊紫關,入陝西界。
溯丹江谷地而上,通過龍駒寨及商州,度藍關至藍田及西安。
西安者,陝西之省城,中國之古都也。
由西安循渭河而西行,過盩厔、郿縣、寶雞,于三坌入甘肅界。
進向泰州、鞏昌、狄道,及于甘肅省城之蘭州。
自蘭州從昔日通路,以至涼州、甘州、肅州、玉門及安西州。
由此西北行,橫絕沙漠以至哈密。
自哈密轉而西,達土魯番。
在土魯番,與西北鐵路系統之線會,即用其線路軌,以至迪化及綏來。
自綏來與該線分離,直向邊界上之塔城,途中切斷齊爾山而過。
此線自中國之一端至于他一端,全長三千英裡,僅經過四山脈。
而此四山脈皆非不可逾越者,由其自未有曆史以前已成為亞洲貿易路一事,可以知之矣。
此線自東方大港起,即用天線路軌迄于定遠。
定遠即在南京渡江後第二城也。
自定遠起,始自建其路軌,進向西北,達于淮河上之懷遠。
于是曆蒙城、渦陽及毫州,更轉移北,過安徽界,入河南,經歸德,又出河南界,入山東界。
于是經曹縣、定陶、曹州,渡黃河,入直隸界。
通過開州,再入河南,至于彰德。
自彰德循清漳河谷地西北走,出河南界,入山西界。
于是本線通過山西省大煤鐵礦田之東北隅矣。
既入山西,仍遵此谷地,至遼州及儀城,越分水界,入洞渦水谷地,至榆次及太原。
自太原西北進,入山西省之别一煤鐵礦區,至于岢岚。
又轉而西,至保德,于此渡黃河,至府谷,陝西省之東北隅也。
此線自府谷北行,截開萬裡長城,入綏遠區,再渡黃河,至薩拉齊。
由薩拉齊起西北行,截過此大平原,至西北幹路之甲接合點。
在此處與多倫諾爾、庫倫間之公線合,以至庫倫。
此線自中國中部人口最密之地,通至中部蒙古土沃人稀之廣大地域。
其自定遠至甲接合點之間,約長一千三百英裡。
自東方大港,因用天線路軌,至于定遠;再用地線路軌,至于毫州。
由毫州起,分支自築路軌,西向行越安徽省界,至河南之鹿邑。
自此處轉向西北,逾太康、通許,以及中牟。
在中牟與海蘭線相會,并行至于鄭州、榮陽、汜水。
在汜水渡過黃河,至溫縣。
又在懷慶出河南界,入山西界。
于是乃過陽城、沁水、浮山,以至平陽。
在平陽渡汾水,至蒲縣、大甯。
轉而西,至省界,再渡黃河,入陝西境。
于是進至延長,遵延水流域,以至于延安、小關、靖邊,然後循長城之南邊,以入甘肅。
又渡黃河,至甯夏。
自甯夏而西北,過賀蘭山脈,至沙漠緣端之定遠營。
于此取一直線向西北走,直至西北鐵路系統之乙接合點,與此系統合一線以至烏裡雅蘇台。
此線所經之沙漠及草地之部分,均可以以灌溉工事改善之。
其自毫州至乙接合點之距離,為一千八百英裡。
此線走于中國兩古都之間,通過煙戶極調、地質極肥之鄉落,又于洛陽一端觸及極豐富之礦田。
此線自南京起,走于天、地兩線公共路軌之上,自懷遠起始分支西行,至太和。
既過太和,乃逾安徽界,入河南界。
又沿大沙河之左岸,至周家口,此一大商業市鎮也。
自周家口進至于臨穎,與京漢線交。
更進至襄城、禹州,則河南省大煤礦田所在地也。
自禹州而往,過嵩山分水界,以逮洛陽,與自東徂西之海蘭線相會。
此線自懷遠至洛陽,凡三百英裡。
此線應循揚子江岸而行,以一支線與九江聯絡。
自南京對岸起西南行,至和州、無為州及安慶。
安慶者,安徽省城也。
自安慶起,仍循同一方向至宿松、黃梅。
自黃梅别開一支線,至小池口,渡揚子江,以達九江。
本線則自黃梅轉而西至廣濟,又轉而西北至蕲水,卒西向以至漢口,距離約三百五十英裡,而所走之路平坦較多。
此線自西安起,北行至于三原、耀州、同官、宜君、中部、甘泉,以至延安,與東方大港烏裡雅蘇台線相會。
自延安起轉而東北,至于綏德、米脂及黃河右岸之葭州,即循此岸而行,至蔚汾河與黃河彙流處(在對岸)。
渡黃河至蔚汾河谷地,循之以至興縣、岢岚,在岢岚與東方大港庫倫線相交。
過岢岚,至五寨及羊房。
在羊房截長城而過,至朔州,乃至大同,與京綏線相會。
此線約長六百英裡。
經過陝西有名之煤油礦,又過山西西北煤田之北境,其在終點大同與京綏線合。
借大同至張家口一段之助,可與将來西北系統中聯絡張家口與多倫諾爾之一線相屬。
此線應自西安起,西北向行,至泾陽縣、淳化、三水(今改稱枸邑)。
過三水後,出陝西界,入甘肅界,于正甯轉而西,至甯州。
自甯州始入環河谷地,循其左岸,上至慶陽府及環縣。
乃離河岸,經清平、平遠後,與環河相會。
仍循該谷地,上至分水界。
過分水界後,至靈州,渡黃河至甯夏。
此線長約四百英裡,經過礦産及石油最富之地區。
此線聯絡黃河流域最富饒一部與中部長江流域最富饒一部之一重要線路。
此線自西安起,用天線路軌,過秦嶺,進至丹江谷地。
直至浙川,始分線南行,過省界,至湖北。
循漢水左岸,經老河口,以至襄陽對岸之樊城。
由樊城仍循此岸以至安陸,由此以一直線東南至漢川及漢口。
全線約長三百英裡。
此線自西安起,直向南行,度秦嶺,入漢水谷地。
經甯陝、石泉、紫陽,進入任河谷地,逾陝西之南界,于大竹河入四川界。
于是逾大巴山之分水界,以入太平河谷地。
循此谷地而下,至綏定及渠縣,乃轉入此谷地之左邊,至于鄰水。
又循商路,以至江北及重慶。
此線全長約四百五十英裡,經由極多産物之地區及富于材木之地。
此線從蘭州起西南行,用天線之線路,直至狄道為止。
由此分支進入洮河谷地,過岷山分水界,入黑水谷地沿之而下,至于階州及碧口。
自碧口而降,出甘肅界,入四川界,進逮昭化黑水河,即在昭化與嘉陵江合。
自昭化起,即順嘉陵江,降至保甯、順慶、合州以及重慶。
此線的長六百英裡,經過物産極多、礦山極富之地區。
此線貫通于戈壁沙漠與阿勒騰塔格嶺中間一帶肥沃之地。
雖此一帶地方,本為無數山間小河所灌溉,潤澤無缺,而人口尚極蕭條,則交通方法缺乏之所緻也。
此線完成之後,此一帶地方必為中國殖民最有價值之處。
此線起自安西州,西行至敦煌,循羅布泊沼地之南緣端,以至婼羌。
自婼羌仍用同一方向,經車城,以至于阗,與西北系統線之終點相接。
借此系統之助,得一東方大港與中國極西端之喀什噶爾直接相通之線。
自安西州以至于阗,長約八百英裡。
此線沿塔裡木河之下遊,截過沙漠,其線路兩旁之地給水豐足,鐵路一旦完成,即為殖民上最有價值之地。
本線長約二百五十英裡,與走于沙漠北緣端之線相聯屬。
沙漠兩邊肥饒土地之間,此為捷徑。
此線自北方大港西北行,經寶坻、香河,以至北京。
由北京起即用京張路軌,以至張家口,由此以進入蒙古高原。
于是循用商隊通路,向西北行,以至陳台、布魯台、哲斯、托裡布拉克。
自托裡布拉克向西,取一直線,橫度内外蒙古之平原及沙漠,以至哈密,以與東方大港塔城線相聯絡。
而該線則直通于西方新疆首府之迪化。
故此線,即為迪化城與北京及北方大港之直通線。
此線長約一千五百英裡,其中有大部分走于可耕地之上。
然則其完成之後,必為殖民上最有價值之鐵路矣。
此線自北方大港西行,至于天津。
由該處西行,經過靜海、大城,以至河間。
由河間更偏西行,至于深澤、無極,又與京漢線交于正定,即于此處與正太線相接。
自正定起,即用正太線路。
但該線之窄軌,應重新建築,改為标準軌闊,此所以便于太原以往之通車也。
自太原起,此線向西南行,經交城、文水、汾州、隰州,以至大甯。
由大甯轉而西行,渡黃河。
又西南行,至宜川、洛川、中部。
在中部,與西安大同線相會,即用其路線以達西安。
此線長約七百英裡。
其所經者,則農産物極多之地區,又煤、鐵、石油豐富廣大之礦田也。
此線自北方大港起,循海岸而行,至北塘、大沽、岐口,又至鹽山,出直隸界,入山東界于樂陵。
自樂陵而往,經德平、臨邑,至禹城,與津浦線相交,進至東昌、範縣,于是渡黃河,至曹州。
既過曹州,出山東界,入河南界,與海蘭線相交,至睢州。
由此進至太康,與玄線相交,經陳州及周家口,與黃線相交,又至項城、新蔡、光州及光山。
既過光山,逾分界嶺,入湖北境,經黃安,至漢口。
此線長約七百英裡,自北方大港以至中國中部之商業中心。
此線自黃河港起,西南行,至于博興、新城、長山。
乃與膠濟線相交,至博山。
上至分水界,入于汶河谷地,至泰安。
與津浦線相交,又至甯陽及濟甯。
自濟甯而進,以一直線向西南,至安徽之毫州、河南之新蔡。
自新蔡起,與北方大港漢口線合,以至漢口。
自黃河港至新蔡,約四百英裡。
此線起于山東半島北邊之芝罘,即橫斷此半島,經過萊陽、金家口,以至于其南邊之即墨。
由即墨起,向西南,過膠州灣頂之窪泥地,作一直線,至于諸城。
既過諸城,越分水界以入沭河谷地,至莒州及沂州,進至徐州,與津浦海蘭線相會。
自徐州起,即用津浦路軌,直至安徽之宿州。
乃分路至蒙城、穎州,過省界,入河南光州,即于此處與北方大港漢口線相會,由之以至漢口。
此線自芝罘至光州,長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