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
關燈
小
中
大
(篇首1[此篇曾于一九一八年單獨發表,原為英文,中譯名為《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書一一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
《建國方略》中此處原無标題,“篇首”二字為本書編者所加。
]) 世界大戰最後之一年中,各國戰費每日須美金二萬四千萬元。
此中以極儉計,必有一半費于藥彈及其他直接供給戰争之品,此已當美金一萬二千萬元矣。
如以商業眼光觀察此種戰争用品,則此新工業乃以戰場為其銷場,以兵士為其消費者,改變種種現存之他種實業,以為此供給,而又新建以益之。
各交戰國民,乃至各中立國民,日夕縮減其生活所需至于極度,而儲其向日所費諸繁華及安适者,以增加生産此種戰争貨品之力。
今者戰事告終,誠可為人道慶。
顧此戰争用品之銷場同時閉鎖,吾人當圖善後之策。
故首當謀各交戰國之再造,次則恢複其繁華與安适。
此兩項事業,若以日費六千萬元計之,隻占此戰争市場所生餘剩之半額,而所馀者每日仍有六千萬元,尚無所用之地。
且此千數百萬軍人,向從事于消費者,今又一轉而事生産,則其結果必緻生産過多。
不特此也,各國自推行工業統一與國有後,其生産力大增,與前此易手工用機器之工業革命相較,其影響更深。
吾人欲命以第二工業革命之名,似甚正确。
若以其增加生産力而言,此次革命之結果,實較前增加數倍。
然則以世界戰争而成此工業統一與國有之現象者,于戰後之整理,必多糾紛。
今夫一日六千萬,則一年二百一十九萬萬也,貿易如是其巨也,以戰争而起者,乃忽以和平而止。
試問歐美于此世界中,将向何處覓銷場,以消納戰争時儲節所赢之如許物産乎? 如當整理戰後工業之際,無處可容此一年二百一十九萬萬之貿易,則其工業必停,而投于是之資本乃等于虛擲,其結果不惟有損此諸生産國之經濟狀況,即于世界所失亦已多矣。
凡商業國,無不覓中國市場,以為消納各國餘貨之地。
然戰前貿易狀态,太不利于中國,輸入超過輸出,年逾美金一萬萬。
循此以往,中國市場不久将不複能銷容大宗外貨,以其金錢、貨物俱已枯竭,無複可持與外國市易也。
所幸中國天然财源極富,如能有相當開發,則可成為世界中無盡藏之市場;即使不能全消費此一年二百十九萬萬之戰争生産剩馀,亦必能消費其大半無疑。
中國今尚用手工為生産,未入工業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歐美已臨第二革命者有殊。
故于中國兩種革命必須同時并舉,既廢手工采機器,又統一兩國有之。
于斯際中國正需機器,以營其巨大之農業,以出其豐富之礦産,以建其無數之工廠,以擴張其運輸,以發展其公用事業。
然而消納機器之市場,又正戰後貿易之要者也。
造巨炮之機器廠,可以改制蒸汽辘壓,以治中國之道路;制裝甲自動車之廠,可制貨車以輸送中國各地之生貨;凡諸戰争機器,一一可變成平和器具,以開發中國潛在地中之富。
此種開辟利源之辦法,如不令官吏從中舞弊,則中外利益均沾,中國人民必歡迎之。
歐美人或有未之深思者,恐以戰争時之機器、戰争時之組織、與熟練之技工開辟中國利源,将更引起外國工業之競争。
故予今陳一策,可使中國開一新市場,既以銷其自産之貨,又能銷外國所産,兩不相妨。
其策如下: (甲)交通之開發。
(
《建國方略》中此處原無标題,“篇首”二字為本書編者所加。
]) 世界大戰最後之一年中,各國戰費每日須美金二萬四千萬元。
此中以極儉計,必有一半費于藥彈及其他直接供給戰争之品,此已當美金一萬二千萬元矣。
如以商業眼光觀察此種戰争用品,則此新工業乃以戰場為其銷場,以兵士為其消費者,改變種種現存之他種實業,以為此供給,而又新建以益之。
各交戰國民,乃至各中立國民,日夕縮減其生活所需至于極度,而儲其向日所費諸繁華及安适者,以增加生産此種戰争貨品之力。
今者戰事告終,誠可為人道慶。
顧此戰争用品之銷場同時閉鎖,吾人當圖善後之策。
故首當謀各交戰國之再造,次則恢複其繁華與安适。
此兩項事業,若以日費六千萬元計之,隻占此戰争市場所生餘剩之半額,而所馀者每日仍有六千萬元,尚無所用之地。
且此千數百萬軍人,向從事于消費者,今又一轉而事生産,則其結果必緻生産過多。
不特此也,各國自推行工業統一與國有後,其生産力大增,與前此易手工用機器之工業革命相較,其影響更深。
吾人欲命以第二工業革命之名,似甚正确。
若以其增加生産力而言,此次革命之結果,實較前增加數倍。
然則以世界戰争而成此工業統一與國有之現象者,于戰後之整理,必多糾紛。
今夫一日六千萬,則一年二百一十九萬萬也,貿易如是其巨也,以戰争而起者,乃忽以和平而止。
試問歐美于此世界中,将向何處覓銷場,以消納戰争時儲節所赢之如許物産乎? 如當整理戰後工業之際,無處可容此一年二百一十九萬萬之貿易,則其工業必停,而投于是之資本乃等于虛擲,其結果不惟有損此諸生産國之經濟狀況,即于世界所失亦已多矣。
凡商業國,無不覓中國市場,以為消納各國餘貨之地。
然戰前貿易狀态,太不利于中國,輸入超過輸出,年逾美金一萬萬。
循此以往,中國市場不久将不複能銷容大宗外貨,以其金錢、貨物俱已枯竭,無複可持與外國市易也。
所幸中國天然财源極富,如能有相當開發,則可成為世界中無盡藏之市場;即使不能全消費此一年二百十九萬萬之戰争生産剩馀,亦必能消費其大半無疑。
中國今尚用手工為生産,未入工業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歐美已臨第二革命者有殊。
故于中國兩種革命必須同時并舉,既廢手工采機器,又統一兩國有之。
于斯際中國正需機器,以營其巨大之農業,以出其豐富之礦産,以建其無數之工廠,以擴張其運輸,以發展其公用事業。
然而消納機器之市場,又正戰後貿易之要者也。
造巨炮之機器廠,可以改制蒸汽辘壓,以治中國之道路;制裝甲自動車之廠,可制貨車以輸送中國各地之生貨;凡諸戰争機器,一一可變成平和器具,以開發中國潛在地中之富。
此種開辟利源之辦法,如不令官吏從中舞弊,則中外利益均沾,中國人民必歡迎之。
歐美人或有未之深思者,恐以戰争時之機器、戰争時之組織、與熟練之技工開辟中國利源,将更引起外國工業之競争。
故予今陳一策,可使中國開一新市場,既以銷其自産之貨,又能銷外國所産,兩不相妨。
其策如下: (甲)交通之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