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有志竟成

關燈


    此為予第五次之失敗也。

     欽廉計劃不成之後,予乃親率黃克強、胡漢民并法國軍官與安南同志百數十人,襲取鎮南關,占領三要塞,收其降卒。

    拟由此集合十萬大山之衆,而會攻龍州。

    不圖十萬大山之衆以道遠不能至,遂以百馀衆握據三炮台,而與龍濟光、陸榮廷等數千之衆連戰七晝夜,乃退入安南。

    予過諒山時為清偵探所察悉,報告清吏。

    後清廷與法國政府交涉,将予放逐出安南。

    此為予第六次之失敗也。

     予于離河内之際,一面令黃克強籌備再入欽廉,以圖集合該地同志;一面令黃明堂窺取河口,以圖進取雲南,以為吾黨根據之地。

    後克強乃以二百馀人出安南,橫行于欽、廉、上思一帶。

    轉戰數月,所向無前,敵人聞而生畏,克強之威名因以大著。

    後以彈盡援絕而退出。

    此為予第七次之失敗也。

     予抵星洲數月之後,黃明堂乃以百數十人襲得河口,誅邊防督辦,收其降衆千有馀人,守之以待幹部人員前往指揮。

    時予遠在南洋,又不能再過法境,故難以親臨前敵以指揮之,乃電令黃克強前往指揮。

    不期克強行至半途,被法官疑為日本人,遂截留之而送之回河内;為清吏所悉,與法政府交涉,乃解之出境。

    而河口之衆,以指揮無人,失機進取,否則,蒙自必為我有,而雲南府亦必無抵抗之力。

    觀當時雲貴總督錫良求救之電,其倉皇失措可知也。

    黃明堂守候月馀,人自為戰,散漫無紀;而虜四集,其數約十倍于我新集之衆,河口遂不守。

    而明堂率衆六百馀人退入安南。

    此為予第八次之失敗也。

     後黨人由法政府遣送出境,而往英屬星加坡。

    到埠之日,為英官阻難,不準登岸。

    駐星法領事乃與星督交涉,稱此六百馀衆乃在河口戰敗而退入法境之革命軍,法屬政府以彼等自願來星,故送之至此雲雲。

    星督答以中國人民而與其本國政府作戰,而未得他國承認為交戰團體者,本政府不能視為國事犯,而隻視為亂民;亂民入境,有違本政府之禁例,故不準登岸。

    而法國郵船停泊岸邊兩日。

    後由法屬政府表白:當河口革命戰争之際,法政府對于兩方曾取中立态度,在事實上直等于承認革命黨之交戰團體也,故送來星加坡之黨人,不能作亂民看待等語。

    星政府乃準登岸。

    此革命失敗之後所發生之國際問題也。

     由黃岡至河口等役,乃同盟會幹部由予直接發動,先後六次失敗。

    經此六次之失敗,汪精衛頗為失望,遂約合同志數人入北京與虜酋拼命,一擊不中,與黃複生同時被執系獄,至武昌起義後乃釋之。

     同盟會成立之前,其出資以助義軍者,不過予之親友中少數人耳,此外則無人敢助,亦無人肯助也。

    自同盟會成立後,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矣。

    當時出資最勇而多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饷。

    其出資勇而摯者,安南堤岸之黃景南也,傾其一生之蓄積數千元,盡獻之軍用,誠難能可貴也。

    其他則有安南西貢之巨商李卓峰、曾錫周、馬培生等三人,曾各出資數萬,亦當時之未易多見者。

     予自連遭失敗之後,安南、日本、香港等地與中國密迩者皆不能自由居處,則予對于中國之活動地盤已完全失卻矣。

    于是将國内一切計劃委托于黃克強、胡漢民二人,而予乃再作漫遊,專任籌款,以接濟革命之進行。

    後克強、漢民回香港設南方統籌機關,與趙伯先、倪映典、朱執信、陳炯明、姚雨平等謀,以廣州新軍舉事,運動既熟,拟于庚戌年正月某日發難。

    乃新軍中有熱度過甚之士,先一日因小事生起風潮,于是倪映典倉卒入營,親率一部分從沙河進攻省城,至橫枝岡,為敵截擊。

    映典中彈被擒死,軍中無主,遂以潰散。

    此吾黨第九次之失敗也。

     時予适從美東行至三藩市,聞敗而後,則取道檀島、日本而回東方。

    過日本時,曾潛行登陸,随為警察探悉,不準留居。

    遂由橫濱渡擯榔嶼,約怕失、克強、漢民等來會,以商卷土重來之計劃。

    時各同志以新敗之馀,破壞最精銳之機關,失卻最利便之地盤;加之新軍同志亡命南來者實繁有徒,招待安插,為力已窮;而吾人住食行動之資,将虞不繼。

    舉目前途,衆有憂色。

    詢及将來計劃,莫不唏噓太息,相視無言。

    予乃慰以:“一敗何足餒?吾曩之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

    今日吾輩雖窮,而革命之風潮已盛,華僑之思想已開,從今而後,隻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勇氣耳!如果衆志不衰,則财用一層,予當力任設法。

    ”時各人親見擯城同志之窮,吾等亡命境地之困,日常之費每有不給,顧安得餘資以為活動。

    予再三言必可設法。

    伯先乃言:“如果欲再舉,必當立速遣人攜資數千金回國,以接濟某處之同志,免彼散去。

    然後圖集合,而再設機關以謀進行。

    吾等亦當繼續回香港與各方接洽。

    如是日内即需川資五千元;如事有可為,則又非數十萬大款不可。

    ”予乃招集當地華僑同志會議,勖以大義,一夕之間,則醵資八千有奇。

    再令各同志擔任到各埠分頭勸募,數日之内,已達五六萬元,而遠地更所不計。

    既有頭批的款,已可分頭進行。

    計劃既定,予本拟遍遊南洋英荷各屬,乃荷屬則拒絕不許予往,而英屬及暹邏亦先後逐予出境。

    如是則東亞大陸之廣,南洋島嶼之多,竟無一寸為予立足之地,予遂不得不遠赴歐美矣。

    到美之日,遍遊各地,勸華僑捐資以助革命,則多有樂從者矣。

    于是乃有辛亥三月二十九廣州之舉。

    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後之一搏。

    事雖不成,而黃花岡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内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

    此為吾黨第十次之失敗也。

     先是陳英士、宋鈍初、譚石屏1[譚人鳳,号石屏。

    ]、居覺生等既受香港軍事機關之約束,謀為廣州應援;廣州既一敗再敗,乃轉謀武漢。

    武漢新軍自予派法國武官聯絡之後,革命思想日日進步,早已成熟。

    無如清吏防範亦日以加嚴。

    而端方調兵入川,湖廣總督瑞澂則以最富于革命思想之一部分交端方調遣。

    所以然者,蓋欲弭患于未然也。

    然自廣州一役之後,各省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而清吏皆盡入恐慌之地,而尤以武昌為甚。

    故瑞澂先與某國領事相約,請彼調兵船入武漢,倘有革命黨起事,則開炮轟擊。

    時已一日數驚,而孫武、劉公等積極進行,而軍中亦躍躍欲動。

    忽而機關破壞,拿獲三十馀人。

    時胡英〔瑛〕尚在武昌獄中,聞耗,即設法止陳英士等匆來。

    而炮兵與工程等營兵士已多投入革命黨者,聞波等名冊已被搜獲,明日則必拿人等語。

    于是迫不及待,為自存計,熊秉坤首先開槍發難,而蔡濟民等率衆進攻,開炮轟擊督署。

    瑞澂聞炮,立逃漢口,請某領事如約開炮攻擊。

    以庚子條約,一國不能自由行動,乃開領事團會議。

    初意欲得多數表決,即行開炮攻擊以平之。

    各國領事對于此事皆無成見,惟法國領事羅氏乃予舊交,深悉革命内容;時武昌之起事第一日則揭橥吾名,稱予命令而發難者。

    法領事于會議席上乃力言孫逸仙派之革命黨,乃以改良政治為目的,決非無意識之暴舉,不能以義和拳一例看待而加幹涉也。

    時領袖領事為俄國,俄領事與法領事同取一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