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贓吏皆狡惡之人雖欲發摘其過惡必須下獄然後置之於法既斷之後彼贓吏必須稱寃理雪朝廷必於近郡别令鞫勘當時一獄之人盡須追呼或經時月禁系對詞百姓已不勝其苦矣若隻依前案彼贓吏者必又再雪朝廷又須别推劾一獄之人又須追擾如此百姓何以當贓吏之辨而受此苦毒例皆引虛自認或經赦宥才得免脫是以百姓被害不死不休贓吏雪贓不盡不已監司之官以是莫敢輕發貪贓之吏自以為得意嗟乎百姓何罪惟陛下憐之貪吏何人惟陛下察之又有不敢贓求自為營利者臣自少入仕於今三十年矣當時仕官之人粗有節行者皆以營利為恥雖有逐錐刀之資者莫不避人而為之猶知恥也今乃不然纡朱懷金專為商旅之業者有之興販禁物茶鹽香草之類動以舟車懋遷往來日取富足夫貪人日富而居有田宅歲時有豐厚之享而清廉刻苦之士妻孥饑寒自非堅節之士莫不慕之貪人非獨不知羞恥而又自号才能世人耳目既熟不以為怪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今風俗之壞是四維不舉伏惟陛下察貪贓者廢之清廉者奬之則廉恥興矣
強兵
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軍七十萬廂軍約五十萬積兵之多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至秦漢無有也祖宗以來無有也真宗與北庭通和以後近六十年河北禁軍至今十五萬陝西自元昊叛增兵最多至今十九萬天下諸路置兵不少臣約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缗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總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然今之兵不可暴減固當有術以消之又當有術以精練之其說至多難以遽言陛下敕兩府大臣博求其弊漸講其術以為長久之策今之為政此第一事
富國
或曰何以富國今天下之廣四維萬裡可謂大矣農田商賈茶鹽酒稅銀銅金鐵之類莫不榷之可謂察矣籠天下之利至纎至悉宜乎府庫充牣不可勝計然後為得今則每有支費常遣使諸路僅能自給者此何故耶曰養兵一百二十萬自古無有也歲入日少而歲出益多或曰何謂也曰兵日益多官日益冗财物有限而支費無涯此所以貧也然則富國有術乎必先用意於兵然後可言富國之術臣故曰今之為政強兵為第一事富國為第二事或曰為政止於此乎曰非也自此而始
去冗
治天下者如治家凡民之家随其富貧視其族屬幾何一歲之費幾何賓客之資公上之須複用幾何度其家之所入然後量力而出之如是乃可以為家計也不如是其家無以自給則族屬不得其安矣今治天下乃不如是宰相不知兵樞府不知财用三司使守藏也歲了一歲便為辦事不幸有邊境之急必取於民譬之家計是不度所入不量所出國不富實陛下未得高枕而優遊臣故謂兵冗為大其次又有官冗今且以轉官一事言之太祖太宗朝仕宦者或有功勞或有譽望則拔任其人人莫不勸然以孤遠守常之人湮沈不遷者有之真宗設三年磨勘之法然後孤遠守常之人與夫權要圖進之士無異也日月既久漸以成俗雖有長材異能出衆人者有小過累未可遷也但能飲食言語於人無忤者數日必遷此三年一遷之法今為大弊也祖宗時卿監郎中無數十人觀今班簿姓名可見也天下州軍三百餘處合入知州軍凡幾何人局少員多每至差除待阙須一二年通判知縣之類率如此真宗時選人磨勘有遷京官者有不遷者仁宗時但無過咎無不轉官官冗如此豈有不思變更之術也哉去冗百端此二者最大願陛下深密之漸求消冗之說
原賞
古之所謂賞者有大功則賞之臨兵戎者前死有榮退生有辱雖小功必賞以其履死地也今之臣一切務賞何謂賞所謂酬奬者是也守土之臣刺史縣令招徕逃戶磨勘稅賦皆其職所當為也不修其職罪當罰也今有為之者必自陳而求賞不立賞格則不為也天子斂生民之财以祿之分職位以寵之借威權以使之可謂至矣而於常事動即求賞天子豈與羣臣為市道哉至於茶鹽酒稅之局物物皆有賞格下至吏人百姓莫不皆然此為政之弊也戰功必賞也捕賊之法必賞也功異於常者可賞也其餘無名酬奬可漸罷之以正官守之法也
任材
凡人之材各有所能不一等也一人之智兼治數局時有不能也有文詞之職有吏治之職有兵戎之職有财利之職夫有吏治之材使之臨兵戎之事則時有不能也有财利之術使之論朝廷之事則時有不能也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雖有武臣蓋僅有也故於文士觀其所長随而任之使其所能則不能者止其術莫善於還詞令之職還於文士講說之職還於文學典禮之職還於博士兵戎之職還於武士吏文之職還於法吏金谷之職還於财利臣所謂還者與其能者不以一人之智兼責之也若夫宰輔大臣必兼衆能文學之士皆其出身忠義之節皆其素立故不論也不明法令不可也不知軍旅之情不可也不知邊疆夷狄之數不可也不知金谷利病不可也不知禮典之舊不可也是故其人陛下知其難也得人則愛重之又於羣臣詢谘而擇之臣故謂任材者明天子之事也
正刑
聖人可謂愛民矣可謂謹刑矣殺人者可殺矣疑或貸其生者州郡有一誤殺人者一獄所幹官吏停廢竄逐無有貸者古先帝王謹刑不過是矣原其所因好生之德及於下也重刑誠審矣而刑之輕者罰及無罪天下之官皆得施杖笞於其部通判職官於州之吏民皆可笞撲由是觀之民無全膚可謂濫刑矣天下州縣有長吏京師百司有長官有罪之人可歸於長吏長官則不敢妄刑也律有監臨主司不合行罰敕許執衣白直得施小杖臣竊謂天下州縣官司京師百司唯執衣白直令依敕科罰其餘公事各随所屬長吏長官行之一歲計之可減妄刑千萬人矣臣願陛下明敕法官議之理當如何若律敕可行則行之必重其罰則不敢違也【治平元年上時為三司使】
宋名臣奏議卷一百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