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官六

關燈
随事商榷,以受荩言。

    延見進對臣僚,詢究利害,退閱四方奏牍,少空則披誦載籍,取鑒前古,故于講學,久未皇暇。

    念親儒臣,以稽先聖之格言、百代之明驗,雖羽檄交馳,巡幸未定,亦不可廢。

    可差侍從官四員充講讀官,遇萬機之暇,令三省取旨,就内殿講讀。

    」 三十一日,诏:「将來開講日,侍講官于進讀書内或有所見,許讀畢具劄子奏陳。

    仍降付本所,載之注記,依元豐舊制。

    」從翰林學士朱勝非請也。

     四年八月十八日,尚書吏部侍郎綦禮等言:「近诏從官日進前代及本朝故事,伏見祖宗以來遴選儒臣,以奉講讀。

    若令從官一例獻其所聞,既非祖宗舊制,且有越職之嫌。

    況今講讀官并有正員,欲乞止命講讀官三五日供進前代及本朝故事,以資聖學,所有元降指揮乞賜寝罷。

    」诏講讀官及翰林學士、兩省官并依已降指揮。

     紹興元年二月十六日,诏刑部尚書胡直孺兼侍讀。

    以中書門下省言「兼侍讀秦桧除參知政事,止有侍讀王绹一員」故也。

     四月九日,诏賜侍讀王绹、胡直孺、侍講汪藻、胡交修、(候)[侯]延慶禦書杜詩扇面。

     十七日,诏戶部尚書李彌大兼侍讀,以講筵所侍讀官(正)[止]有黃叔敖一員故也。

     八月十一日,诏以朱勝非為提舉醴泉觀兼侍讀。

    初,勝非罷同都督,辭免還任、知紹興府,上曰:「勝非作相三日,值苗劉之亂,當時調護有力,朕豈不知。

    近日因罷同都督,外方士人上章論勝非功甚多,惟一二台谏不與。

    昔晉公子重耳備嘗險阻艱難,相與在外,自蒲狄至秦,諸臣從者惟狐偃,未始不同。

    及河,以(壁)[璧]授公子,且欲亡去。

    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蓋晉公子之霸諸侯,實子犯之助。

    朕于勝非,不謂衆之不知而棄之也。

    」故有是诏。

     十月二十九日,诏講筵所:「今後住講日,令講讀官依講筵日分除假故旦望,隔日輪官接續供進《春秋口義》一授,至開講日依舊。

    所有日進故事,仍令侍從官依元降指揮,與講讀官、翰林學士、兩省官同進。

     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诏:「講筵所見輪官供進《春秋口義》并侍從等官日進故事,可自今後遇六月、十一月權免供進,開講日權住供進。

    」 四年十月七日,诏:「講讀官進講義故事權罷,候過防秋日依舊。

    」以右司谏趙霈言 「淮海有警,方議親征,乞少緩」故也。

     五年閏二月二十二日,诏侍讀官進讀《三朝寶訓》,從殿中侍禦史張絢請也。

     六年八月二十七日,诏侍讀官許正謝,今後依此,令敕令所于(閣)[合]門格修入。

    先是,觀文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充行宮同留守孟庾兼侍讀,已授告訖,緣侍讀、侍講在法未有許正謝之文,庾以為言,故有是诏。

     七年九月一日,權禮部郎陳公輔言:「聞徽宗皇帝、甯德皇後兇訃,陛下宮中見行三年之喪,欲乞凡遇當講日,隻令講讀官供進《口義》,更不親臨講筵。

    」從之。

    既而臣僚以祖宗典故論列,诏如舊制。

     十年八月十二日,诏:「中書舍人王鉌、起居舍人張土穹兼侍講。

    鉌進講《孟子》,土穹進講《左氏傳》。

    以講筵所言「秋講在近,見阙官二員」故也。

     十一年三月六日,诏權禮部尚書蘇符兼侍讀,進讀《三朝寶訓》。

     四月九日,诏賜侍讀吳表臣、蘇符新茶。

     二十七日,诏賜複古殿墨侍讀吳表臣、蘇符、侍講林待聘、程克俊、王鉌、李易、修注朱翌各二十铤。

     十三年三月八日,诏給事中楊願兼侍講,進講《尚書》。

     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诏禦史中丞李文會兼侍讀,工部尚書詹大方、禮部侍郎高閱兼侍講。

    先是,講筵阙,宰臣秦桧曰:「陛下聖學日跻,實難其人。

    」上曰:「朕學問豈敢望士大夫,但性好讀書,宮中無事,(舍)[合]讀書寫字,一無所為。

    」桧曰:「士人讀書者固多,但少适用。

    」上曰:「讀書貴于适用。

    若不适用,或托以為奸,則不若不讀之為愈。

    」上又曰:「王安石、程頤之學各有所長,學者但當取其所長,不執于一偏,乃為善學。

    」桧曰:「陛下聖學淵奧,獨見天地之大全。

    下視專門陋儒,溺于所聞,真太山之于丘垤也。

    」 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诏宣賜講讀、說書、修注官寒食、端午、冬至節料,觀文殿大學士已上錢一百五十貫,酒十瓶;資政殿大學士、學士已上錢一百貫,酒八瓶;待制以上錢五十貫,酒六瓶;未系兩制錢三十貫,酒四瓶。

    今後準此。

     十六年二月十六日,講筵所言:「今後講筵兼講《孟子》,相次終篇,依舊制合先奏請點定。

    今具未經進講《周易》、《毛詩》、《禮記》、《周禮》。

    」诏令講《周易》。

     三月二十日,上以《孟子》終篇,特遣中使賜當講官段拂鞍馬、牙笏、金硯、水瓶、墨等。

     二十三日,賜侍讀、侍講、修注官以下禦筵于皇城司。

     二十八日,诏:「經筵進講《孟子》終篇,可依進講《論語》終篇例推恩施行。

    」 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诏資政殿大學士、提舉(力)[萬]壽觀秦兼侍讀。

     三月四日,诏給事中兼侍講段拂除翰林學士,依前兼侍講。

     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尚書》終篇,特召宰執聽講。

    進讀畢,賜太師、益國公秦桧玉帶、牙簡、鞍勒,親禦調習名馬,命主管講筵李存約就第賜之。

    仍賜侍讀秦、簽書樞密院事史才、侍講魏師遜、說書鄭仲熊、修注楊迥(全)[金]帶、牙簡、鞍馬有差。

     九日,賜宰執、講筵、 修注官禦筵于秘書省,用教坊樂,仍遣中使第賜香茶。

    秦等進詩表以謝。

     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周易》終編,特召宰執聽講。

    進畢,以犀帶、牙簡、金鞍勒、良馬、銀絹命主管講筵李存約就第賜太師秦桧,仍賜侍讀秦、簽書樞密院事鄭仲熊、侍講董德元、王、修注林一飛金帶、牙簡、鞍馬、銀絹有差。

    内王以進講《周易》終篇,加賜金硯匣。

    秦等各進詩表以謝。

     二十七年十月十一日,進讀《三朝寶訓》終篇,賜侍讀王師心牙簡、金鞍勒、良馬、象管、端硯、檀香匣、複古殿墨、象牙、黏闆、壓紙、界方、金硯、水瓶。

    師心上表謝。

     十三日,賜侍讀、侍講、修注官以下禦筵于皇城司,用化成殿等樂,仍遣中使第賜香茶。

     十五日,王師心等上表謝。

     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守起居郎、兼權中書舍人洪遵言:「臣以記注,陪侍經幄,瞻望天威,近在跬步。

    至于禦茗分珍、華炖錫坐,皆非糞土小臣平生所(取)[敢]觊望。

    竊見春、秋二講,每于雙日先期書曆,經筵官講讀畢,許留身奏事。

    修注官雖與簽書,未嘗有奏事者,皆雲近例如此。

    聯名一曆,不應别為二體。

    臣伏聞(見)[元]佑中起居舍人呂陶嘗乞候講讀罷臣僚再留奏事,并許侍立。

    以此觀之,講退猶具入侍,何由不許奏事,望下講筵所,許依講讀官例施行。

    」從之。

     三十二年三月,黃中除禮部侍郎,依舊兼侍講。

     孝宗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即位未改元。

    翰林學士承旨洪遵、中書舍人史浩并兼侍讀,給事中金安節、權工部侍郎張闡并兼侍講。

     九月,兵部侍郎周葵兼侍講。

     十二月,敷文閣待制、提舉萬壽觀錢周材兼侍講。

     隆興元年四月,起居郎胡铨兼侍講,講《禮記》;右谏議大夫王大寶兼侍講,講《易》。

     是月,司封郎中、兼崇政殿說書王十朋除起居舍人,升侍講。

     五月,權工部侍郎、兼侍講張闡除工部尚書、兼侍讀。

     六月,觀文殿大學士、左金紫光祿大夫、醴泉使湯思退兼侍讀。

     是月是月:原衍一「月」字,已删。

    ,起居舍人馬骐兼侍講,殿中侍禦史周操兼崇政殿說書。

    既而操改除侍禦史,升兼侍講。

     二年四月,給事中、兼侍講金安節升侍讀。

     五月,殿中侍禦史尹穑兼侍講。

     六月,起居郎、兼侍講胡铨除權兵部侍郎,升侍讀。

     八月,檢正諸房公事王佐、殿中侍禦史晁公武并兼侍講。

     閏十一月,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呂廣問兼侍講。

     幹道元年三月三日,吏部侍郎陳俊卿兼侍讀,殿中侍禦史章服兼侍講。

     九月,試中書舍人蔣芾兼侍讀,權吏部侍郎魏杞、權禮部侍郎王曮、權兵部侍郎劉儀鳳、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周執羔并兼侍講。

     十二月,資政殿大學士、左通議大夫、提舉萬壽觀錢端禮兼侍讀,起居舍人梁克家兼侍講。

     二年五月,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周執羔除禮部侍郎、兼侍讀。

     三年八月,翰林學士劉珙 兼侍讀,中書舍人洪邁、左谏議大夫陳良佑并兼侍講。

     四年六月,中書舍人、兼侍講梁克家升兼侍讀,起居郎胡沂兼侍講。

     十月八日,吏部尚書汪應辰兼侍讀,诏遇經筵日與汪涓分輪入侍。

    先是,應辰言:「兄涓見任起居郎。

    竊見本朝故事,宋郊與弟祁同舉進士,有司奏祁名第一,郊第三。

    章獻明肅太後不欲弟先其兄,乃擢郊第一,而置祁第十。

    蓋雖科舉取士,而亦存兄弟長幼之序,至今以為美談。

    元豐初,曾肇除史官,元佑間蘇轍除尚書右丞,亦皆以不應先其兄鞏、兄轼為詞。

    而臣今來事理又有甚焉者,凡經筵官、侍講、侍讀皆賜坐,而記言動者皆立。

    今臣兄為起居郎,其立固當。

    而臣猥以侍讀,反得賜坐。

    弟坐兄立,非止于相先後而已。

    後漢太尉鄭洪先為司空第五倫所舉,及正朔朝會位居倫上,每曲躬自卑。

    章帝問知其故,因令分隔其坐,由此遂為故事。

    彼以舉将之故而猶有此疑,章帝亦從而别異之。

    蓋朝廷儀制固不當複論私義,而于私義輕重之間,亦必特有所伸,則為臣子者乃得以安其職分。

    況弟之從兄,又非舉将之比乎!欲乞除臣宮觀。

    」故有是命。

     五年八月十日,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鄭聞除權禮部侍郎、兼侍講。

     十二月五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劉章除提舉佑神觀、兼侍讀。

     六年正月二十四日,黃中落緻仕,除兵部尚書、兼侍讀。

     五月,集英殿修撰、提舉佑神觀胡铨兼侍講。

     十月,權兵部侍郎王之奇兼侍讀。

     十一月,禮部侍郎、兼侍講王曮除給事中,仍兼侍講;吏部員外郎張栻兼侍講。

     七年三月二十四日,權兵部侍郎、兼侍讀胡铨除寶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兼侍讀。

     四月,給事中、兼侍講王曮除翰林學士、兼侍讀。

     九月,大子詹事陳良翰、權禮部侍郎周必(太)[大]、宗正少卿林機并兼侍講。

     八年三月,禮部侍郎李彥穎、起居郎蘇峤并兼侍講。

     四月,禮部侍郎鄭聞除刑部侍郎、兼侍讀,權戶部侍郎沈夏兼侍講。

     十一月,左谏議大夫姚憲兼侍讀。

     九年九月,中書舍人留正、王淮并兼侍講。

     十二月二十五日,诏權禮部侍郎李彥穎兼侍讀,國子司業戴幾先、左司谏(兼)[林]亢宗并兼侍講并兼:原作「兼并」,據文意改正。

    。

     淳熙七年四月一日,上謂輔臣曰:「兼學士院權直欲更差一員,趙彥中如何」趙雄等奏:「彥中宗室之秀,嘗中詞科,又好學,正堪此選。

    」于是除彥中兼學士院權直。

    時彥中為秘書郎。

     十三年十二月九日,诏:「學士院減守阙驅使官二人,廚子并灑熄打并看管兵士各三人,院子一人。

    」以司農少卿吳(噢)[燠]議減冗食,下敕令所裁定,故有是命。

     淳熙十六年七月十五日,以禮部侍郎李巘兼直院。

    尤袤乞宮祠,故有是命。

     紹熙三年三月十日,以權禮部尚書、兼直院李巘為翰林學士。

     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以中書舍人樓鑰兼直院。

     慶元二年三月十一日,诏:「今後如遇鎖院,令當日宣麻舍人同共鎖宿。

    可令宣麻舍人至日随禦藥先出院宣制,餘依已降指揮。

    」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诏學士院創蓋玉堂殿止用「玉堂」為名。

     《事略》雲天頭原批:「此條原夾在本卷第五十九頁内。

    」:元豐三年,除太尉、判河南文彥博至河南未交印,先就第廟坐,以見監司。

    既交府事,見監司、府官如例程。

    或以問彥博,彥博曰:「吾未視府事,三公見庶僚也;即交印,河南尹見監司矣。

    」六年,請老,拜太師緻仕。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六知制诰 知制诰 【宋會要】 太宗雍熙三年十月六日,以著作郎、直史館李沆、宋湜、左拾遺王化基并為補阙、知制诰。

    太宗素聞沆與湜有文學,會化基上章自陳,因令中書各試制诰二首。

    帝覽而嘉之,故有是命,仍各賜錢百萬。

     雍熙四年二月,以右補阙、知制诰[ZZ(Z]範[ZZ)]杲為工部郎中、知京兆府,從其所請。

    知制诰出領外藩自杲始也。

     雍熙四年九月,以主客員外郎、知制诰宋準為金部員外郎。

    先是,知制诰罷職,多拜谏議大夫,準以病故也。

     淳化元年,右正言、直史館馮起自西川轉運使召入,守本官知制诰。

    不數日追寝,出起知濮州。

    時鄭昌嗣使蜀回,言起政事懈緩,故罷其命。

     真宗至道三年未改元四月,以工部郎中、史館修撰梁周翰為駕部郎中、知制诰。

    故事,入西閣皆中書召試制诰三篇,二篇各二百字,一篇百字,維周翰不召試而授焉。

    其後薛映、梁鼎、楊億、陳堯佐、歐陽修亦如此例。

     〔張〕秉以兵部郎中、知制诰為左谏議大夫罷職。

    時秉草叙用官制,有「頃因微累,谪于遐荒」之句,真宗覽之曰:「若是,即先朝失刑矣。

    」故有是命。

     鹹平二年四月,以度支郎中、知制诰張茂直授秘書少監,罷職出知(穎)[颍]州。

    茂直以年老罷職。

     鹹平三年十月,诏職方郎中、直秘閣黃夷簡,主客員外郎、直史館曾緻堯,試知制诰于學士院。

    時宰相張齊賢薦二人堪掌書命,嘗有急制,值舍人出院,即封除(自)[目],命夷簡草之。

    及是召試,物議未允,遂罷其命,夷簡遷光祿少卿,緻堯任戶部員外郎。

     天禧三年十二月,知制诰晏殊等言:「本院書籍殘缺,帷帳什物多(币)[弊],公用錢亦少。

    望賜國子印本群書,令儀鸾司供帳,冬季三司給炭,仍增賜公用錢。

    」诏增月給為三十千,餘從其請。

     仁宗天聖三年,以吏部郎中、知制诰、知登州張師德遷左谏議大夫。

    近制,舍人多次補學士。

    時師德首冠西掖,會擢錢易為學士,以師德被疾,遂特遷官罷職。

     天聖四年五月,命知制诰蔡齊、章得象為翰林學士,起居郎、直史館李仲容等四人知制诰。

    時閣下惟齊、得象在院,遂命翰林學士夏竦 草制。

     景佑元年,知制诰鄭向、胥偃、李淑知貢舉,閣下阙官,又命翰林學士石中立、張觀權且草制。

     【宋會要】 寶元二年五月十八日,知制诰舉正等言:「舍人院重修閣畢,合撰記文。

    緣學士宋庠任知制诰日建議修閣,頗詳始末,乞令差宋庠撰文。

    」從之。

     康定二年正月十九日,樞密院言:「自來新除知制诰,合門賜告後即申本院,以憑劄付入内侍省,中謝日賜對衣、犀帶。

    」诏合門今後畫時申樞密院。

     慶曆五(元)[年]二月十四日,知制诰張方平等言:「知制诰楊察服除入院,所有班着乞依先入名次。

    」從之。

     嘉佑元年十月二十八日,知制诰韓绛言:「蒙恩授臣龍圖閣直學士、知瀛州,況翰林學士知制诰,自來非因陳乞外補未嘗差出,望賜裁處。

    」而翰林學士歐陽修等言:「乞且留绛依舊供職。

    」從之。

     神宗熙甯三年四月,知制诰宋敏求論除幕職官為禦史非國朝舊制,以疾乞解職。

    诏罷知制诰,餘所領如故。

     【宋會要】 太宗雍熙三年十月六日,以著作郎、直史館李沆、宋湜、左舍遺王化基并為右補阙、知制诰。

    太宗素聞沆與湜有文學,會化基上章自陳,因令中書各試制诰二首,帝覽而嘉之,故有是命,仍各賜錢百萬。

     雍熙四年二月,以右補阙、知制诰範杲為工部郎中、知京兆府,從其所請。

    知制诰出領外藩自杲始也。

     雍熙四年九月,以主客員外郎、知制诰宋準為金部員外郎。

    先是,知制诰罷職,多拜谏議大夫,準以病故也。

     淳化元年,右正言、直史館馮起自西川轉運司召入,守本官司知制诰。

    不數日追寝,出起知濮州。

    時鄭昌嗣使蜀回,言起(正)[政]事懈緩,故罷其命。

     【宋會要】 真宗至道三年未改元四月,以工部郎中、史館修撰梁周翰為駕部郎中、知制诰。

    故事,入西合皆中書召試制诰三篇,二篇各二百字,一篇百字,維周翰不召試而授焉。

    其後薛映、梁鼎、楊億、陳堯佐、歐陽修亦如此例。

     【宋會要】 〔張〕秉以兵部郎中知制诰,為左谏議大夫罷職。

    時秉草叙用官制,有「頃因微累,谪于遐荒」之句,真宗覽之曰:「若是 即先朝失刑矣。

    」故有是命。

     鹹平二年四月,以度支郎中、知制诰張茂直授秘書少監罷職,出知(穎)[颍]州。

    茂直以年老罷職。

     鹹平三年十月,召職方郎中、直秘閣黃夷簡,主客員外郎、直史館曾緻堯,試知制诰于學士院。

    時宰相張齊賢薦二人堪掌書命,嘗有急制,值舍人出院,即封除(自)[目],命夷簡草之。

    及是召試,物議未允,遂罷其命,夷簡遷光祿少卿,緻堯任戶部員外郎。

     天禧三年十二月,知制诰晏殊等言:「本院書籍殘缺,惟帳什物多弊,公用錢亦少。

    望賜國子印本群書,令儀鸾司供帳,冬季三司給炭,仍增賜公用錢。

    」诏增月給為三十千,餘從其請。

     仁宗天聖三年,以吏部郎中、知制诰、知登州張師德遷左谏議大夫。

    近制,舍人多次補學士。

    時師德首冠西掖,會擢錢易為學士,以師德被疾,遂特(遣)[遷]官罷職。

     天聖四年五月,命知制诰蔡齊、章得象為翰林學士,起居郎、直史館李仲容等四人知制诰。

    時閣下惟齊、得象在院,遂命翰林學士夏竦草制。

     景佑元年,知制诰鄭向、胥偃、李淑知貢舉,閣下阙官,又命翰林學士(右)[石]中立、張觀權且草制。

     寶元二年五月十八日,知制诰舉正等言:「舍人院重修閣(筆)[畢],合撰記文。

    緣學士宋庠任知制诰日建議修閣,頗詳始末,乞令差宋庠撰文。

    」從之。

     康定二年正月十九日,樞密院言:「自來新除知制诰,合門賜告後即申本院,以憑劄付入内侍省,中謝日賜對衣、犀帶。

    」诏合門今後畫時申樞密院。

     慶曆五年二月十四日,知制诰張方平等言:「知制诰楊察服除入院,所有班着乞依先入名次。

    」從之。

     【宋會要】 嘉佑元年十月二十八日,知制诰韓(降)[绛]言:「蒙恩授臣龍圖閣直學士、知瀛州,況翰林學士、知制诰自來非因陳乞外補未嘗差出,望賜裁處。

    」而翰林學士歐陽修言:「乞且留绛依舊供職。

    」從之 【宋會要】 神宗熙甯三年四月,知制诰宋敏求論除幕職官為禦史非國朝舊制,以疾乞解職。

    诏罷知制诰,餘所領如故。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侍講 侍講 【宋會要】 淳熙元年八月二十三日,以侍禦史宋延祖兼侍講。

     十一月二十六日,秘書省著作佐郎鄭僑輪對,因言:「祖宗朝每日召見讀、講官,至仁宗時始有間日一講之制。

    」上曰:「自太宗、真宗始置侍講、讀官,于聖學尤為留意。

    」 十二月二十三日,給事中留正兼侍講。

     二年三月十六日,以給事中、兼直學士院胡元質、侍禦史範仲芑兼侍講。

     二十二日,右文殿修撰周必大除敷文(合)[閣]待制、兼侍講。

     五月十八日,以左司谏湯邦彥兼侍講。

     三年九月二日,以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兼太子詹事、兼侍講周必大升兼侍讀,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李焘兼侍講。

     六日,以中書舍人林光朝兼侍講。

     八月十九日,以中書舍人錢良臣兼侍講。

    五年四月除給事中,仍兼職。

     五年四月八日,以禮部侍郎齊慶胄兼侍講。

     九月八日,以中書舍人、兼修玉牒王希侶兼侍講。

    十(四)[月]除給事中仍兼。

     七年四月二十五日,以侍禦史黃洽兼侍講。

    同日,以戶部侍郎、兼詳定一司敕令陳岘兼侍講。

     淳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宰執進呈謝谔仍兼侍講。

    上曰:「谔供中司之職已久,而全不言事,恐其不能任此責。

    改移之優閑之地,可令仍舊兼講筵,其人卻該通經學。

    」 六月十四日,诏權戶部尚書葉翥兼侍講。

     九月 六日,诏權戶部尚書葉翥兼侍講,右谏議大夫何澹兼侍講。

     紹熙元年三月一日,诏權吏部尚書鄭僑兼侍讀,權吏部侍郎陳骙兼侍講。

     二年二月一日,诏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倪思兼侍講。

     四月二十五日,诏吏部侍郎羅點兼侍講。

     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诏給事中尤袤、侍禦史林大中并兼侍講。

     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诏顯谟閣待制、兼皇子嘉王府翊善黃裳兼侍講。

     紹熙五年八月,中書舍人〔陳〕傅良、〔彭〕龜年、起居郎黃由、起居舍人沈有開、侍禦史章穎兼侍講。

     十月,起居舍人劉光祖、吏部侍郎孫逢吉兼侍講。

     十二月,右谏議大夫張叔椿兼侍講。

     慶元元年正月,給事中林大中兼侍講。

     二月,起居舍人陳士楚兼侍講。

     四月,右谏議大夫李沐、侍禦史楊大兼侍講。

     五月,戶部侍郎袁說友兼侍講。

     七月,殿中侍禦史黃黼、右正言劉德秀兼侍講。

     二年正月,起居郎曾三複兼侍講。

     四月,中書舍人汪義端、吳宗旦兼侍講。

     八月,吏部侍郎許及之、殿中侍禦史姚愈、禮部侍郎楊輔兼侍講。

     三年三月,中書舍人謝源明兼侍講。

     八月,殿中侍禦史張釜兼侍講。

     四年正月,中書舍人高文虎、右正言劉三傑兼侍講。

     八月,吏部侍郎張孝伯兼侍講。

     五年七月,右谏議大夫陳自強兼侍講。

     八月,吏部侍郎範仲藝、右正言程松兼侍講。

     十月,殿中侍禦史張岩兼侍講。

     十一月,權吏部侍郎費士寅兼侍講。

     六年正月,中書舍人陳宗召兼侍講。

     二月,中書舍人張伯垓兼侍講。

     四月,侍禦史汪義和、兵部侍郎趙介兼侍講。

     嘉泰元年二月,殿中侍禦史陳谠兼侍講。

     七月,殿中侍禦史林癡兼侍講。

     八月,中書舍人邵文炳、右正言施康年兼侍講。

     九月,中書舍人萬锺兼侍講。

     二年五月,權吏部侍郎張伯垓兼侍講。

     八月,中書舍人王容、殿中侍禦史張澤、右正言鄧友龍兼侍講。

     十一月,禮部侍郎張濤兼侍講。

     閏十二月,左司谏宇文紹節兼侍講 三年八月,侍禦史陸峻、右正言楊炳兼侍講。

     九月,中書舍人顔棫兼侍講。

     十一月,給事中蕭逵兼侍講。

     四年四月,華文閣(侍)[待]制、提舉佑神觀薛叔似兼詩講。

     八月,右正言林行可兼侍講。

     開禧元年三月,右谏議大夫李大異兼侍講。

     四月,侍禦史鄧友龍兼侍講。

     六月,右正言婁機兼侍講。

     八月,左司谏易祓兼侍講。

     二年正月,殿中侍禦史徐柟兼侍講。

     七月,左司谏毛憲兼侍講。

     十月,右正言朱質兼侍講。

     三年正月,吏部侍郎衛泾兼侍講,吏部侍郎雷孝友兼侍講。

     二月,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錢象祖兼侍講。

     三月,右正言葉時兼侍講。

     十一月,左司谏王居安兼侍講。

     十二月,殿中侍禦史黃疇若、禮部侍郎章良能兼侍講。

     嘉定元年正月,中書舍人蔡(右)[幼]學兼侍講。

     八 月,禮部侍郎許奕兼侍講。

     十一月,左谏議大夫傅伯成兼侍講。

     二年正月,刑部侍郎章穎、侍禦史陳晦兼侍講。

     十月,左司谏劉、右正言黃中兼侍講。

     三年二月,左司谏林琰、右正言範之柔兼侍講。

     四年九月,殿中侍禦史徐宏兼侍講。

     五年三月,左司谏鄭昭先、右正言董居誼兼侍講。

     十月,右正言石宗萬兼侍講。

     六年二月,右正言金式兼侍講。

     五月,右正言應(戈)[武]兼侍講。

     七年正月,右正言黃序兼侍講。

     十一月,右正言倪千裡兼侍講。

     九年正月,吏部侍郎徐應龍兼侍講。

     九月,右正言李楠兼侍講。

     十二月,右正言劉棠、禮部侍郎袁燮兼侍講。

     七月,左司谏盛章、右正言李安行兼侍講。

     十二年五月,右正言胡衛兼侍講。

     十三年正月,刑部侍郎(愈)[俞]應符、右正言王元春兼侍講。

     三月,右正言張次賢兼侍講。

     十二月,殿中侍禦史張攀兼侍講。

     十四年八月,禮部侍郎楊汝明、右正言襲蓋卿兼侍講。

     十五年十月,右正言方猷兼侍講。

     十六年二月,殿中侍禦史朱端常兼侍講。

     三月,左司谏李伯堅、右正言葉禾兼侍講。

     九月,兵部侍郎杜孝嚴兼侍講。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六講筵所 講筵所 《京都雜錄》天頭原批:「此條已補入侍講門夾注,删 講筵所 之名。

    緣侍讀、侍講多言講筵所事,未便另立一門,又未便将講讀門内事抽出歸此門故也。

     」東京大内 講筵所舊曰說書所,寓資善堂。

    慶曆初,改今名,曰講筵所。

    《大典》卷九百四 十一。

     淳熙十三年十二月九日天頭原批:「此條已補入侍講門。

    」,诏講筵所減祗應禦書一人,手分一人,投送看管灑掃兵士二人。

    以司農少卿吳燠 議減冗食,下敕令所裁定,故有是命。

     職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