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服五

關燈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绛紗袍 绛紗袍 【宋會要】 乘輿服制。

    天子绛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紗:原脫,據《宋史》卷一五一《輿服三》補。

    ,紅裡,皁褾、、裾,白羅中單;蔽膝以紅紗紅羅裡,飾與袍同。

    紅羅裙、紅紗裡,白羅方心曲領。

    餘同冕服。

    大祭祀緻齋、出乘玉辂、入乘金辂、正冬大會、五月朔受朝則服之。

     太祖建隆元年二月九日,太常禮院言:「準敕追尊四廟,皇帝禦崇元殿,命使行冊禮,衮龍服;五月一日禦殿受朝,通天冠、绛紗袍。

    伏請下内中尚司與少府監計會修制。

    」诏可。

     十九日,太常禮院言:「準少府監牒,請具衮龍衣、绛紗袍、通天冠制度令式。

    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朱翠,黑介帻,組纓翠犽組:原作「發」,據本書《輿服五》前引及《宋史》卷一五一《輿服三》改。

    ,玉簪導。

    绛紗袍,白紗中單,朱領、褾、、裾,白裾襦,绛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

    其帶劍佩绶與上同,白鞯、黑舄。

    」诏可。

     神宗元豐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詳定正旦禦殿儀注所乞元日受朝賀服通天冠、绛紗袍所:原脫,據本書《輿服四》所引補。

    ,從之。

     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今 儀注,車駕赴青城,服通天冠、绛紗袍,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衮冕臨祭,非尚質之義。

    」 哲宗紹聖三年十月七日,工部侍郎高遵惠言:「準朝旨,祀北郊通天冠、绛紗袍。

    慮當暑月,合行裁制。

    (接)[按]天聖衣服令,衮冕大绶六采采:原作「绶」,赤:原脫,據《宋史》卷一五一《輿服三》改、補。

    :黑、黃、赤、白、缥、綠,小绶三,色同大绶,間施三玉環。

    所有減去折回,大绶一重,隻長二尺五寸,即于禮典别無制度。

    伏乞量宜制造。

    」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議禮局上皇帝冕服之制: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

    高一尺,廣一尺,犀簪導,朱絲組帶為纓。

    绛紗袍,織成雲龍,皁羅缥、纟巽,紅羅為裡。

    绛紗裙,蔽膝如袍飾,并皁缥、纟巽,繡雲龍。

    白羅方心曲領,革帶,餘同冕服。

    大祭祀緻齋,詣景靈宮、太廟、行宮,禮畢還宮,元正、冬至大朝會,臨軒冊命皇後、皇太後、諸王、大臣,親耕籍田服之。

    诏頒行。

     孝宗紹興三十二年未改元。

    七月十二日,禮部太常寺言:「奉上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壽聖太上皇後冊寶,行禮日,太上皇帝合服通天冠、绛紗袍,皇帝亦服通天冠、绛紗袍。

    」續禦藥院狀:「竊慮行禮日近,制辦不及。

    」有旨,将來(上)[太]上皇帝受冊寶禮日,恭請服履袍。

     幹道七年二月十二日,禮部太常寺言:「續讨論到禮例,皇帝服通天冠、绛紗袍,禦大慶殿冊皇太子及谒太廟别廟行禮,合服衮冕。

    」從之。

    晨祼,皇帝服通天冠、绛紗袍至大次。

     隆興二年十月三日此條當置上條之前。

    ,禮部太常寺言:「勘會逐次郊祀大禮,皇帝自 青城至大次,并禮畢自大次還青城,并系服通天冠、绛紗袍,乘大辇。

    今來欲乞并服通天冠、绛紗袍,乘平辇。

    」诏從之。

     籍田。

    太宗端拱元年正月十五日,帝齋于幹元殿。

    翌日銮駕出宮,備大駕鹵簿于丹鳳門外,帝服通天冠、绛紗袍,執圭,乘玉辂,赴東郊行宮齋宿。

    十七日,親耕禮畢,解嚴還行宮,百官稱賀。

    帝改禦大辇,服通天冠、绛紗袍,吹振作而還。

    禦幹元門肆赦,改元,文武遞進官有差。

     徽宗政和元年八月,議禮所條具者八事:「一、乞躬耕之服,止用通天冠、绛紗袍,百官并服朝服。

    」 六年閏正月二十七日,诏親耕籍〔田〕,以玉辂載耒耜,乘大辇,用法駕、橫麾仗,(道)[導]袍,禦平辇耕籍,服通天冠、绛紗袍。

    至思文殿進食後,行禮畢,放仗,常服還内。

    令修定儀注。

    駕官朝服、結佩,耕籍使以儀仗二千人護衛耒耜。

    質明,先詣壇所。

    詣籍田,服 高宗〔紹興〕十五年十一月,禮部太常寺言:「将來親耕籍田,是日車駕服履袍,乘平辇,詣思文殿進膳畢,服通天冠、绛紗袍,行親耕之禮。

    」從之。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履袍 履袍 【宋會要】 朝飨太廟行禮儀注。

    車駕詣太廟:前享一日,皇帝于景靈宮朝獻畢,既還大次,禮部郎中奏解嚴訖,皇帝入齋殿。

    文武侍祠、行事、執事、助祭之官、非從駕者。

    宗室先詣太廟祠所。

    其日,禮直官、宣〔贊〕舍人引禮部侍郎詣大次前,奏請中嚴。

    少頃,又奏外辦。

    皇帝服履袍,自齋殿詣大次。

    出行, 禁衛諸班親從等諸司祇應人員以下迎駕,奏聖躬萬福。

    車駕自齋殿詣太廟。

     其日,文武侍祠、行事、執事、助祭官、宗室先詣太廟祠所,其從駕臣僚并服常服就次。

    有司進辇于齊殿,其從駕臣僚并俟從駕次。

    禮直官、宣贊舍人引禮部侍郎奏請中嚴。

    少頃,又奏外辦。

    皇帝自内服履袍詣齋殿,即禦座,鳴鞭行門。

    禁衛諸班親從等諸司祇應人員以下各自贊常起居。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袍 袍 【宋會要】 袍,即禦座;皇太子、文武百僚并服常服稱賀。

    所有合設黃麾半仗,乞令兵部排辦施行。

    」有旨依宮中導從。

    孝宗幹道九年十二月十七日,禮部太常寺狀:「勘會将來正旦朝賀,今欲比附《政和五禮新儀》月朔視朝儀,皇帝禦大慶殿,服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儀仗錦袍 儀仗錦袍 【宋會要】 。

    鹵簿中道金吾本司纛:佩儀刀,執,錦帽寶照錦袍、錦臂鞴,革帶、鳥皮 。

    大駕鹵簿内巾服之制:執金吾犦,服錦袍、帽、臂鞴,銀帶、烏皮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文绫袍 文绫袍 【宋會要】 宮中導從,唐以前無聞焉。

    五代漢幹佑中,始置主辇十六人,捧足一人,掌扇四人,持踏一人,并服文绫袍、銀葉弓腳幞頭。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高鬓青袍 高鬓青袍 【宋會要】 宮中導從,五代漢幹佑中始置新婦二人,高鬓青袍。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绯袍 绯袍 【宋會要】 宮中導從,捧直珠七寶翠毛華株二人,衣绯袍。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繡袍 繡袍 【宋會要】 鹵簿三駕。

    國朝之初,将舉郊禮,以五代草創,官籍散落,始命有司詳定制度。

    惟得《長興南郊鹵簿字圖》,校以令文,頗有阙略違戾者。

    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為禮儀使,建議鹵簿内金吾及諸衛将軍導駕及押仗,舊服紫衣,請依《開元禮》各服本色繡袍。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绯繡袍 绯繡袍 【宋會要】 ,餘悉同大駕前後部。

    、襪帶、錦螣蛇。

    六引内巾服之制:铙吹部内服平巾帻、绯繡袍、白襪帶、白、錦螣蛇。

    太常主帥、鼓、金钲、節鼓人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銀帶。

    骁衛翊衛三隊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

    朱雀隊内執弓箭、弩、虞候,佽飛執長壽幢、寶輿、法物人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革奴。

    前馬隊内折沖及執者服錦帽、绯繡袍、銀帶。

    隊正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銀帶、大駕鹵簿内巾服之制:橫刀、執弓箭、珂馬。

    千牛服花腳幞頭、绯繡袍、抹額、大口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紫繡袍 紫繡袍 【宋會要】 、錦螣蛇、銀帶,佩橫刀,執弓箭。

    千牛将軍服平大駕鹵簿内巾服之制:金吾上将軍、将軍、六統軍、千牛、中郎将服花腳幞頭、抹額、紫繡袍,佩牙刀、珂馬。

    諸衛大将軍、将軍、中郎将、折沖、果毅、散手翊衛服平巾帻、紫繡袍、大口 革奴。

    金吾押牙服金鵝帽、紫繡袍、銀帶。

    凡繡文,金吾衛以辟邪,左右衛以瑞馬,骁衛以雕虎,屯衛以赤豹,武衛以瑞鷹,領軍衛以白澤,監門衛以師子,千牛衛以犀牛,六軍以孔雀,樂工以鸾。

    、銀帶、巾帻、紫繡袍、大口 宮中導從。

    太平興國初增主辇二十四人,改服高腳幞頭;辇一人,衣紫繡袍,持金塗銀仗以督領之。

     徽宗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議禮局上皇後鹵簿之制:護後衛各果毅都尉一員檢校,平巾帻、紫繡袍、大口、銀螣蛇、革帶。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紫絁繡袍 紫絁繡袍 【宋會要】 大駕外仗。

    次步甲前隊。

    第一隊至六隊,隊内将軍及都尉并平巾帻、紫繡袍、大口、錦螣蛇、革帶。

    繡文并同。

    次前部黃麾仗。

    大将軍、都尉并平巾帻、紫繡袍、大口、錦螣蛇、革帶。

    繡文并同。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五諸色袍黃繡袍 黃繡袍 【宋會要】 宮中導從。

    執拂翟四人,鬅頭,衣黃繡袍。

    舊衣绫袍、紫衣者悉易以銷金及繡。

    複增司簿一人,内省一人此句下原衍「内增司簿一人」六字,據《宋史》卷一四四《儀衛二》删。

    ,司儀一人,司給一人,皆分左右前導,凡十七。

    每正至禦殿、祀郊廟、步辇出入至垂拱殿正至:原作「至冬」,據《宋史》卷一四四《儀衛二》改。

    垂拱殿:《宋史》卷一四四《儀衛二》作「長春殿」。

    ,即用之。

     輿服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