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服三

關燈
引》及《降仙台》;警嚴,奏《六州》、《十二時》。

    皆随月用宮。

    仁宗既定雅樂,并及鼓吹,且謂警嚴一奏,不應再用其曲,親制《奉禋歌》, 以備三疊。

    又诏聶冠卿、李照造辭以配聲,下本局歌之。

    是年郊祀,遂用焉。

    皇佑親飨明堂,禦制《合宮歌》。

    熙甯親郊,導引還青城,增《降仙台》曲。

     太祖建隆四年九月五日,诏開封府選樂工八百三十人隸太常,以習鼓吹。

    十一月五日,南郊鹵簿使張昭言:「準舊儀,銮駕将出宮入廟、赴南郊,齋宿皆有夜警晨嚴之制。

    唐憲宗親郊時,禮儀使高郢奏稱,據鼓吹局(中)[申]齋宿夜奏嚴,是夜警,恐與搥鼓版奏三嚴事不同。

    況其時不作樂縣,不鳴鼓吹,務要清潔,其緻齋夜奏四嚴請不行。

    詳酌典禮,奏嚴之設,本緣警備,事理與作樂全殊。

    況齋宿之夜,千乘萬騎宿于儀仗之中,苟無鼓漏之徼巡,何警衆多之耳目望依舊禮施行。

    」從之。

     幹德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判太常寺和岘言:「郊祀有夜警晨嚴,《六州》《十二時》及鼓吹回仗時駕前導引三曲,見阙樂章,望差官撰進,下寺教習應奉。

    」诏諸樂章令岘修撰,教習供應。

     真宗景德三年八月五日诏,太常鼓吹局見用三調六曲詞非雅麗,令太常寺會音律人就學士院令晁迥以下依譜修正詞理,降下本局教習。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六日,詳定所言:「鼓吹舊用《六州》《十二時》曲,将來導引封禅,請下學士院增損舊詞,付本局教習。

    」從之。

     二十二日,太常寺言:「舊制,南郊警場人并于大駕儀仗内分充,車駕巡幸,即于府縣追集樂工。

    将來在路警場,欲望令法駕鼓吹軍士分番祇應。

    」 诏選天武、神衛、神勇、虎翼軍士充。

     十月十六日,诏登山夜暫罷警場。

     五年閏十月二十五日,诏太常寺選角手二人于殿前司教軍士警場,隸太常寺。

    舊例,行大禮皆于近州名鼓角匠,大約皆貧民,動有勞費,至是罷之。

     七年二月十四日,诏曰:「朕虔修祀典,祗禱靈禧,對越祖宗,肆賴天地。

    裨誠明之上達,必祗栗而内增。

    尚念齋居,每存嚴警。

    當牲币之躬薦,乃金而交音。

    詢訪攸司,雖雲舊典;勵精予志,慮未協宜。

    将表克恭,宜頒新令。

    今後赴玉清昭應宮、太廟,俟行禮畢歸幄殿;郊壇俟禮畢,即警場奏嚴,鼓吹、音樂并振作。

    仍令所司,着為永制。

    」 仁宗天聖八年五月六日,诏諸路轉運司抽選鳴角(守)[手]兵士升立充武嚴指揮升立:疑誤。

    ,隸太常寺。

     九年四月十一日,诏:「天武鳴角手自來止有節級二人部轄,今立武嚴指揮,已差指揮使、正副都頭、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等,向去有阙,即揀精習鳴角長行,送步軍司,以次補填。

    兵士如有年老疾患、不堪祇應,即依例放停,卻于本指揮内選鳴角精習子弟送步軍司充填阙額。

    如有儀仗不用鼓角處,止以武嚴兵士貼本寺樂工祇應。

    如人數少,牒步軍司差諸軍會樂藝人祇應。

    合要鞍馬,牒(郡)[群]牧司支借。

    」 皇佑二年八月一日,帝谕輔臣曰:「明堂直端門,而緻齋于内,奏嚴于外,恐失靜恭之意。

    」應下太常禮院議,而言:「警場本古之所謂夜戒守鼓者也,故王者師行、吉行皆 用之。

    今乘輿宿齋,其儀衛本緣祀事,則警場亦同以警衆,非徒取觀聽之盛,恐不可廢。

    若以奏嚴之音去明堂近,則請列于宣德門百步之外,俟行禮時罷奏一嚴,亦足以稱虔恭祀事之意。

    」帝複謂輔臣曰:「既不可廢,則祀前一夕迩于接神,宜罷之。

    」 徽宗政和七年三月一日,議禮局奏曰:「古者王師克捷必奏恺,所以耀武事、旌勳伐。

    昔黃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恺樂,以勸士諷敵,故其曲有『靈夔競,鵰鸮争,石墜崖,壯士怒』之名。

    《周官》:王師大獻,則令奏恺樂。

    樂師凡罩大獻,則教恺歌。

    漢有《朱鹭》等十八曲,魏晉而下,莫不沿尚,皆謂铙歌、鼓吹曲,各易其名,以紀功烈。

    今所設鼓吹,惟備警衛而已,未有铙歌之曲,非所以彰休德而揚偉績也。

    乞诏儒臣讨論撰述,因事命名,審協聲律,播之鼓吹,俾工師習之。

    凡王師大獻,則令鼓吹具奏,以聳聽。

    」從之。

     十二月二十九日,诏:《六州》改名《崇明祀》,《十二時》改名《稱吉禮》,《導引》改名《熙事備成》,六引内者備而不足。

    大禮車駕宿齋所止,夜設警場,用一千二百七十五人。

    奏嚴用金钲、大角、大鼓,樂用大小橫吹、筚篥、箫、笳、笛,歌《六州》、《十二時》,每更三奏之。

     高宗紹興十三年五月六日,太常寺言:「将來郊祀大禮,排設大駕鹵簿儀仗并六引,共享鼓吹八百八十四人。

    内鼓吹令丞二人,昨在京本寺自有令丞,如阙,以次充攝,目今并阙人。

    又府史、典史各四人,舊系本寺人吏充 攝,緣人吏将來并充贊者等,以上乞并差殿司指揮使以上充。

    又指揮使二人,舊系殿前司差撥;又帥兵官四十六人,舊系殿前、馬、步三司差受宣人充。

    今乞并令逐司依舊歌色四十八人,金钲十七人,棡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長鳴六十人,中鳴六十人,铙鼓十七人,拱宸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