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服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仗系于大駕鹵簿内從權裁定,總一千三百三十五人。
今讨論欲參照祖宗舊儀及揚州郊祀人數,重别增損,并将昨來親飨黃麾半仗分為二部,及中道設辇辂、腰輿等行列。
所貴随宜添置,前期易為辦集。
」小貼子:「契勘漢祀天南郊,用法駕三十六乘,亦用小駕十三乘,未嘗有定制。
國初創立大駕鹵簿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二人,今來欲權約用國初大駕人數之半。
」诏依國初大駕鹵簿人數,大駕三引,中道象六。
中道分左右為三重,各持鐵鈎一名跨其上。
又準備象一。
紹興十三年郊祀,用象一,簇象兵級旗槍等共二十九人。
自十六年至二十八年,用象六,準備象一,簇象兵級旗槍等共五十七人。
幹道元年至九年,如紹興十三年之制。
淳熙三年,如紹興二十八年之制,執旗槍一名,次擊鑼一名,次小鼓一十二人,管押節級二人,前引執鐵鈎一名在中,次執旗槍四人,次執石鈎二人,次執鈎二人,次執旗槍四人,次執石鈎二人,次執旗槍二人,次執石鈎二人,次執鐵鈎二人,次執旗槍四人,并分左右行象外,為一十二重。
馬端臨《通考》:高宗中興後,唯設大駕、法駕及黃麾仗。
大駕鹵簿,郊祀用之;法駕, 明堂用之;黃麾大仗三千三百五人,大朝會用之,視政和舊儀減三之一。
黃麾半仗二千四百五十人,正旦朝會、上尊号、冊寶、親飨用之。
親飨太廟,兵部設黃麾仗,自和甯門至太廟棂星門外,鼓吹二百三十六人。
又黃麾半仗一千四百九十九人,冊皇後、皇太子用之。
黃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冬至朝賀、至宸殿望參、金國使賀正旦生辰、受玉寶、皇帝禦正殿、皇太子稱謝起居用之。
黃麾細仗五百人,奉迎冊寶、玉牒、國史、聖政、會要、日曆、禦集、寶訓用之。
細仗一百人,進呈聖德事迹、經武要略及獨進玉牒用之。
凡郊祀鹵簿,用六千四百九十六人騎。
立大旗十一,并執儀仗官兵三千三百五十六人、馬一千九十八匹,攝殿中侍禦史、諸衛将軍等五十一人。
禦辇院傘扇、輿辇二百三十八人,控禦馬天武等四十四人,太常寺鼓吹、樂工五百八十八人,左右金吾司碧欄等三十五人,總轄檢察儀仗、兵部郎中各一人,職掌十二人,辂下駕士等二百六十一人,車辂院般法物十人,諸班直等一千八百四十六人,馬執龍旗五十四人,步執龍旗三十三人,擊鞭六人,駕後大黃龍旗三人,捧日甲馬隊三百人,天武二百人,奉宸隊一千二百五十人。
翰林司兵士二人。
淳熙十二年八月,樞密院言:「大辇于前九十日入寶,于前六十日傘扇,于前四十日閱習,并差殿前(同)[司]兵及、步軍司辇官。
」從之。
鹵簿明堂用四千一 百四十八人,卓立大旗十一,步執儀仗官兵二千二百五十八人,攝殿中侍禦史、諸衛将軍及傘扇、輿辇等并同郊祀之數。
唯逍遙辇下減十人。
諸班六百六人,馬執龍旗五十四人,步執龍旗三十三人,擊鞭十四人,奉宸隊五百人。
駕後大黃龍旗五人。
不設金、象、革、木四辂及太安辇。
大駕鹵簿儀仗及六引用鼓吹八百八十四人。
内鼓吹令丞二人,府史、典史各四人,指揮使二人,帥兵官四十六人,歌色四十八人,金钲十七人,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中鳴六十人,铙鼓十七人,拱辰(官)[管]三十六人,羽葆鼓十二人,觱篥二十九人,小橫吹六十人,箫八十七人,笛二十九人,節鼓一人。
此紹興十三年之制。
法駕三分減一,鼓吹用五百八十八人。
内令丞四人,府典史、指揮使、帥兵官、歌箫、觱篥、笳笛、拱辰管、大小橫吹、節鼓四百三十八人,金钲、鼓、羽葆鼓、大小鼓、中辰鳴一百四十六人。
此乃紹興十三年之制也。
嚴更警場舊制:嚴鼓一百二十四,金钲二十四,鳴角一百二十。
紹興十三年,以地狹,移于棂星門外,止用鼓角各六十,金钲二十。
六引服飾:犦、左右金吾将軍:金銅甲胄,披赙解結錐。
左右金吾街仗司:花腳幞頭、碧羅襖、紫綠羅袍、金銅帶、儀刀、烏皮履。
執儀仗者:幞頭武弁、平巾帻、錦帽、鸾彩、抹額缬、勝蛇銅革帶、紫绯羅繡袍、紫紬寬衫、绯紬袍、青羅黃紬銀褐、绯皁紬寶相花衫。
駕 前殿前指揮使:細甲、方勝練鵲缬衫、綠羅甲、弓箭、銀劍、蒜瓣朵紅紫羅帽帶。
殿前左右班:粉青绯紫三色大搭缬羅衫。
長入祗候:五十二人,合色頭須、鍍金帽環,青紅二色。
茶酒班殿侍:紫羅印皁斜搭衫。
茶酒班十人,内紅拂扇二人,禦龍直執從物八十三人,珠巾、方勝鵲衫。
行門二十四人,金銀甲、方勝鵲衫、金束帛珠帽、銀骨朵。
内押行門:纏枝袍;行門:花袍。
禦龍直二百五十人員,黃獅子缬衫。
長行:方勝鵲衫。
内殿直已下二百五十人員亦如之。
長行:白師子缬衫。
殿前指揮使編排禁衛:紫羅皁花衫。
駕頭扇筤下各天武三十一人,白師子衫。
東西班樂三十六人,紫帽帶。
招箭班三十六人,幞頭束帶。
親從圍子、行宮殿門中道左右壁:帽、鍍金束帶。
其衫皆以白師子缬,餘并方勝練鵲。
遙郡刺史衫以羅雲雁,都指揮使以禦仙花,都虞候以簇四金鵰,禦前忠佐以宜男方勝,正副使以黃師子,正副都頭以方勝練鵲,控馬親從以青蓮,執燭籠親從二百人以寶照。
餘從駕并以白師子。
執燭二十二人,衫亦如之,鍍金帶。
軍頭引見司人員四人,帽子、方勝練鵲衫。
等子八十三人,帽子、(圍)[團]花寶照绯缬羅衫、鍍金帶。
左右骐骥院禦馬六:特勒雕、拳毛騧、佛耳、赤騧、黃青骓、滴露紫。
控馬執七寶百節鞭、杌子。
禦馬五十人,缬衫、皁紗帽、金鍍銀師帶。
禁衛班直等:绯綠羅紅盤鵰背子。
紹興三年正月,造绯二千領,綠一千 領,以絹代羅。
十三年,又以缬代繡。
幹道四年五月,文思院制從駕人衣服。
慶元二年,皇後受冊寶,排設逍遙、平辇人員各一人,辇官二十七(人)人員:帽子、宜男缬羅衫、鍍金銀柘枝帶。
辇官:幞頭、白師子缬羅衫、鍍金海捷帶。
紹興十二年,皇太後回鸾,上将躬迎于郊,命有司制常行儀仗。
先是,石延慶請诏禮官參考康定中(當)[常]行儀衛,酌取中制,以正萬乘尊嚴之分。
工部尚書莫将等請先造黃麾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三十一年四月,臣僚言:「天子之出,清道而後行,千乘萬騎,稱警言跸,旄頭前驅,豹尾後殿,其往東馳道與闌出入者,皆有厲禁。
自六飛南渡,務為簡便,唯四孟飨獻,乘輿躬行,前為駕頭,後止曲蓋。
而爪牙拱扈之士,或步或趨,錯出雜立,無複行列。
至有酌獻未畢,已舍而歸。
士民觀者,骈肩接袂,雜虎士之中,而不聞有誰何之者。
望诏有司講求其當,凡車駕行幸,從駕禁旅以若幹人為一列,相去各若幹步;其乘馬前導者皆預上其數,命有司繪為圖,先一日以聞,别其副本報禦史台。
有不如令及不在圖中而辄冒至者,許有司舉之。
蔽而不言,令禦史台覺察。
」诏可。
王應麟《玉海》:紹興二十一年,明堂。
五月十三日,有司陳法駕鹵簿,視郊祀三分減一,用一萬一千五人。
聖旨指揮,今歲冬日至郊見上帝,用遵太祖孝宗隆興二年二月八日,尚書禮部侍郎兼權兵部侍郎黃中言:「伏 皇帝典故,除事神儀物外,乘輿服禦并從省約。
本部已逐一條具外,獨有五辂未敢輕議。
竊詳自來大禮,雖五辂并設,然考之《禮經》,玉辂以祀,金辂以賓,象辂以朝,革辂以即戎,木辂以田,而祭祀所用者,一玉辂而已。
典辂之職雖曰凡會同軍旅以辂從,而後鄭釋曰『王乘一辂,以其餘辂行,亦以華國。
』然則金、象、革、木四辂,不過為一時觀美,非其所乘也。
方承平時,五者并設,固不為過。
今聖主方欲隆儉德而戒勞民,其乘輿服禦之費,又無大于此四者,有司敢不欽承!所有今來郊禮,欲乞因時之宜,止用玉辂。
其餘四辂,權不以從,庶幾有以仰副明诏,且于《禮經》無所背戾。
」诏依,将來郊禮,除玉辂、逍遙、平辇外,其餘車辇并從省約。
九日,兵部言:「契勘昨紹興十三年郊祀大禮,依《政和五禮新儀》排設,國初大駕鹵簿共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三人;及紹興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郊祀大禮,增添(俸)[捧]月、奉宸隊共一萬五千五十人,并三十一年明堂大禮,依二十八年例三分減一,用一萬一千五人。
今承指揮,郊祀大禮乘輿服禦、中外支費宜從省約。
續承指揮,将來郊祀大禮,除玉辂、逍遙、平辇外,其餘車辇并從省約。
本部今條具将來郊祀大禮,除玉辂、平辇、逍遙乞令依舊人數外,所有大駕鹵簿儀仗内六引前大象,欲依昨紹興十三年例,止用象一頭。
其餘一行儀仗數内八寶下人數,本部已牒門下後省裁損 施行外,(除)[餘]儀仗人數依今來指揮合從省約,并乞依昨紹興二十八年郊祀大禮人數内乞權行減半,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随宜排設。
」诏從之。
五月五日,禮部太常寺言:「已降指揮,大駕鹵簿儀仗依紹興二十八年郊祀大禮人數權行減半,随宜排設施行。
今條具申請事件:一、将來郊祀大禮,奏嚴更警場并大駕鹵簿六引、駕前後部吹振作,比之儀仗人數稀少。
今從省約,乞将吹八百八十餘人内三分減一,止用(八)[五]百八十八人;警場二百七十五人内三分減一,止用一百八十三人,随宜排設。
一、合用吹導引六州十二時奉禋歌降僊台詞,從本寺具申學士院修潤,降下教習。
一、合借差軍兵依今來三分減一,依例下所屬借差。
一、教習日分支破官錢,依今來減定人數開具名色,依例下量審院于本寺曆内批放。
一、合差般奏嚴軍兵及合破绯方号并提點一行事務所、大禮五使,于貢院按習幕次及就殿前司教場擺拽,至期逐處排設。
吹警場、宿頓排辦等,乞(于)[依]例關報所屬排辦。
一、教習去處,乞依例于懷遠驿下臨安府擗截。
其吹警場服着、奏嚴角、執色樂器、宣赦籌等,經今六年,不曾修飾,脫落不堪。
乞依今來人數開具,報所屬斟酌抽換修飾施行。
」诏并從之。
國朝典故,皇帝服通天冠、绛紗袍,乘玉辂以祀天。
禮畢,十月三日,太常少卿兼權禮部侍郎洪适等言:「伏 乘辇,合進金辂于端誠殿門外。
而舊制:皇帝降輿,并乘大安辇還宮。
近因臣僚奏請,不設四辂;而二月八日指揮,除玉辂、逍遙、平辇外,其餘車辇并從省約。
今歲郊壇禮畢,臣以朝服前導,皇帝以朝服而乘平辇,切恐禮容不相稱。
若合用大安辇,即乞早降指揮,令有司從實修飾。
」诏郊祀回,止乘平辇,冠服令禮官讨論。
「适等竊考國朝典故,自建隆四年陶谷創建大辇,祀禮畢,皇帝朝服,乘大辇還内,曆朝并無更改。
政和四年北郊畢,乘大辇還齋宮,解嚴放仗,易常服,棄辇還内。
按《唐會要》:明皇廢辇不用,開元十一年祀南郊畢,騎還。
自是行幸、郊祀,皆騎于儀仗之内。
又見行儀制,車駕朝獻日,合門并諸司官并常服乘馬在駕前。
适等參考古今沿革,唐制郊祀畢,尚是乘馬;本朝北郊回,曾用常服,即郊祀駕回,亦可以不用朝服。
兼唐制乘騎亦可用儀仗,見今朝獻亦有臣僚乘馬在駕前。
今來郊祀回,止乘平辇,所用冠服,乞比附景靈宮、太廟。
郊祀畢,皇帝自齊殿服履袍、乘平辇還内。
今導駕官以常服前導,其奉迎及侍中奉請升辇,參知政事奏請進發,并傳敕侍臣上馬等,并乞于見行儀注同修改,關報施行。
」诏從之。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勘會逐次郊祀大禮,皇帝自青城至大次并禮畢,自大次還青城,并系服通〔天〕冠、绛紗袍,乘大辇。
今來欲乞并服通天冠、绛紗袍,乘平辇。
」诏從之。
幹道三年四月十一日, 三月十七日聖旨,今歲冬日至郊見上帝,可令有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依舊制外,其乘輿服禦及中外支費并從省約,仍疾速條具以聞。
竊見紹興二十八年以前郊祀,輿衛、儀仗共享一萬五千五十人。
至幹道元年初行郊祀,比舊數十分減去其六,止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
今參稽已減合用之數。
今歲郊祀,輿衛、儀仗宜遵用幹道元年已減之數,今來更不增減,庶幾有合中制。
」從之。
兵部侍郎陳岩肖言:「近者恭 馬端臨《通考》:幹道四年,中書門下奏:「車駕詣德壽宮,用殿前六百二十九人,皇城在内巡檢司三百九十一人,崇政殿四百四十九人,凡一千四百六十九人。
四孟詣景靈宮,用殿前司八百七十五人,皇城在内巡檢司五百二十八人,崇政殿五百二十一人,凡一千九百二十四人。
以左藏南庫絹二千匹下(衣)[文]思院制其衣服。
六年九月一日,诏:「将來郊祀,并用五辂、大安辇,一如舊儀。
」 九年六月五日,禮部太常寺言:「勘會幹道元年并幹道三年郊祀大禮此下當有脫文。
。
淳熙六年四月七日,禮部太常寺言:「今歲明堂大禮,檢照《皇佑明堂記》并《政和五禮新儀》,明堂大禮用法駕鹵簿,祀前一日,皇帝于太廟朝飨畢,乘玉辂至宣德門,入門降辂,乘輿歸文德殿。
鹵簿中玉辂中:疑當作「首」。
,次大辇,次金辂,次象辂,次革辂,次木辂。
今明堂大禮所用鹵簿,大辇、車辂欲依上件典禮施行。
」從之。
十八日,太常寺言:「今次明堂大 禮,并排設大辇五辂,祀前一日,皇帝朝飨太廟畢,乘玉辂入麗正門,降辂乘輿,用平辇歸文德殿宿齋。
所有大辇并其餘四辂,止合從後。
」诏除大辇免行排設,餘依已降指揮。
五月十二日,禮部太常寺言:「今歲明堂大禮,前一日,皇帝于太廟朝飨畢,乘玉辂詣麗正門。
所由道路,乞是日朝飨太廟禮畢,皇帝于太廟棂星門外乘玉辂,經由皇城東新路入麗正門,至南宮門外降(輿)[辂],乘輿至文德殿上,降輿歸齋殿。
其儀仗、法物合在車辂前排列。
」從之。
光宗紹(興)[熙]二年四月十七日,禮部太常寺言:「淳熙十二年郊祀大禮,皇帝自太廟棂星門外乘玉辂詣青城,禮畢還内,上乘大辇。
今年郊祀大禮,乞依體例施行。
」從之。
七月十三日,提點添修五辂大辇黃邁言:「得旨:玉辂軸依例修換外,其餘金、象、革、木四辂亦不堪應奉,乞行換造。
」從之。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二大駕鹵簿
今讨論欲參照祖宗舊儀及揚州郊祀人數,重别增損,并将昨來親飨黃麾半仗分為二部,及中道設辇辂、腰輿等行列。
所貴随宜添置,前期易為辦集。
」小貼子:「契勘漢祀天南郊,用法駕三十六乘,亦用小駕十三乘,未嘗有定制。
國初創立大駕鹵簿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二人,今來欲權約用國初大駕人數之半。
」诏依國初大駕鹵簿人數,大駕三引,中道象六。
中道分左右為三重,各持鐵鈎一名跨其上。
又準備象一。
紹興十三年郊祀,用象一,簇象兵級旗槍等共二十九人。
自十六年至二十八年,用象六,準備象一,簇象兵級旗槍等共五十七人。
幹道元年至九年,如紹興十三年之制。
淳熙三年,如紹興二十八年之制,執旗槍一名,次擊鑼一名,次小鼓一十二人,管押節級二人,前引執鐵鈎一名在中,次執旗槍四人,次執石鈎二人,次執鈎二人,次執旗槍四人,次執石鈎二人,次執旗槍二人,次執石鈎二人,次執鐵鈎二人,次執旗槍四人,并分左右行象外,為一十二重。
馬端臨《通考》:高宗中興後,唯設大駕、法駕及黃麾仗。
大駕鹵簿,郊祀用之;法駕, 明堂用之;黃麾大仗三千三百五人,大朝會用之,視政和舊儀減三之一。
黃麾半仗二千四百五十人,正旦朝會、上尊号、冊寶、親飨用之。
親飨太廟,兵部設黃麾仗,自和甯門至太廟棂星門外,鼓吹二百三十六人。
又黃麾半仗一千四百九十九人,冊皇後、皇太子用之。
黃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冬至朝賀、至宸殿望參、金國使賀正旦生辰、受玉寶、皇帝禦正殿、皇太子稱謝起居用之。
黃麾細仗五百人,奉迎冊寶、玉牒、國史、聖政、會要、日曆、禦集、寶訓用之。
細仗一百人,進呈聖德事迹、經武要略及獨進玉牒用之。
凡郊祀鹵簿,用六千四百九十六人騎。
立大旗十一,并執儀仗官兵三千三百五十六人、馬一千九十八匹,攝殿中侍禦史、諸衛将軍等五十一人。
禦辇院傘扇、輿辇二百三十八人,控禦馬天武等四十四人,太常寺鼓吹、樂工五百八十八人,左右金吾司碧欄等三十五人,總轄檢察儀仗、兵部郎中各一人,職掌十二人,辂下駕士等二百六十一人,車辂院般法物十人,諸班直等一千八百四十六人,馬執龍旗五十四人,步執龍旗三十三人,擊鞭六人,駕後大黃龍旗三人,捧日甲馬隊三百人,天武二百人,奉宸隊一千二百五十人。
翰林司兵士二人。
淳熙十二年八月,樞密院言:「大辇于前九十日入寶,于前六十日傘扇,于前四十日閱習,并差殿前(同)[司]兵及、步軍司辇官。
」從之。
鹵簿明堂用四千一 百四十八人,卓立大旗十一,步執儀仗官兵二千二百五十八人,攝殿中侍禦史、諸衛将軍及傘扇、輿辇等并同郊祀之數。
唯逍遙辇下減十人。
諸班六百六人,馬執龍旗五十四人,步執龍旗三十三人,擊鞭十四人,奉宸隊五百人。
駕後大黃龍旗五人。
不設金、象、革、木四辂及太安辇。
大駕鹵簿儀仗及六引用鼓吹八百八十四人。
内鼓吹令丞二人,府史、典史各四人,指揮使二人,帥兵官四十六人,歌色四十八人,金钲十七人,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中鳴六十人,铙鼓十七人,拱辰(官)[管]三十六人,羽葆鼓十二人,觱篥二十九人,小橫吹六十人,箫八十七人,笛二十九人,節鼓一人。
此紹興十三年之制。
法駕三分減一,鼓吹用五百八十八人。
内令丞四人,府典史、指揮使、帥兵官、歌箫、觱篥、笳笛、拱辰管、大小橫吹、節鼓四百三十八人,金钲、鼓、羽葆鼓、大小鼓、中辰鳴一百四十六人。
此乃紹興十三年之制也。
嚴更警場舊制:嚴鼓一百二十四,金钲二十四,鳴角一百二十。
紹興十三年,以地狹,移于棂星門外,止用鼓角各六十,金钲二十。
六引服飾:犦、左右金吾将軍:金銅甲胄,披赙解結錐。
左右金吾街仗司:花腳幞頭、碧羅襖、紫綠羅袍、金銅帶、儀刀、烏皮履。
執儀仗者:幞頭武弁、平巾帻、錦帽、鸾彩、抹額缬、勝蛇銅革帶、紫绯羅繡袍、紫紬寬衫、绯紬袍、青羅黃紬銀褐、绯皁紬寶相花衫。
駕 前殿前指揮使:細甲、方勝練鵲缬衫、綠羅甲、弓箭、銀劍、蒜瓣朵紅紫羅帽帶。
殿前左右班:粉青绯紫三色大搭缬羅衫。
長入祗候:五十二人,合色頭須、鍍金帽環,青紅二色。
茶酒班殿侍:紫羅印皁斜搭衫。
茶酒班十人,内紅拂扇二人,禦龍直執從物八十三人,珠巾、方勝鵲衫。
行門二十四人,金銀甲、方勝鵲衫、金束帛珠帽、銀骨朵。
内押行門:纏枝袍;行門:花袍。
禦龍直二百五十人員,黃獅子缬衫。
長行:方勝鵲衫。
内殿直已下二百五十人員亦如之。
長行:白師子缬衫。
殿前指揮使編排禁衛:紫羅皁花衫。
駕頭扇筤下各天武三十一人,白師子衫。
東西班樂三十六人,紫帽帶。
招箭班三十六人,幞頭束帶。
親從圍子、行宮殿門中道左右壁:帽、鍍金束帶。
其衫皆以白師子缬,餘并方勝練鵲。
遙郡刺史衫以羅雲雁,都指揮使以禦仙花,都虞候以簇四金鵰,禦前忠佐以宜男方勝,正副使以黃師子,正副都頭以方勝練鵲,控馬親從以青蓮,執燭籠親從二百人以寶照。
餘從駕并以白師子。
執燭二十二人,衫亦如之,鍍金帶。
軍頭引見司人員四人,帽子、方勝練鵲衫。
等子八十三人,帽子、(圍)[團]花寶照绯缬羅衫、鍍金帶。
左右骐骥院禦馬六:特勒雕、拳毛騧、佛耳、赤騧、黃青骓、滴露紫。
控馬執七寶百節鞭、杌子。
禦馬五十人,缬衫、皁紗帽、金鍍銀師帶。
禁衛班直等:绯綠羅紅盤鵰背子。
紹興三年正月,造绯二千領,綠一千 領,以絹代羅。
十三年,又以缬代繡。
幹道四年五月,文思院制從駕人衣服。
慶元二年,皇後受冊寶,排設逍遙、平辇人員各一人,辇官二十七(人)人員:帽子、宜男缬羅衫、鍍金銀柘枝帶。
辇官:幞頭、白師子缬羅衫、鍍金海捷帶。
紹興十二年,皇太後回鸾,上将躬迎于郊,命有司制常行儀仗。
先是,石延慶請诏禮官參考康定中(當)[常]行儀衛,酌取中制,以正萬乘尊嚴之分。
工部尚書莫将等請先造黃麾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三十一年四月,臣僚言:「天子之出,清道而後行,千乘萬騎,稱警言跸,旄頭前驅,豹尾後殿,其往東馳道與闌出入者,皆有厲禁。
自六飛南渡,務為簡便,唯四孟飨獻,乘輿躬行,前為駕頭,後止曲蓋。
而爪牙拱扈之士,或步或趨,錯出雜立,無複行列。
至有酌獻未畢,已舍而歸。
士民觀者,骈肩接袂,雜虎士之中,而不聞有誰何之者。
望诏有司講求其當,凡車駕行幸,從駕禁旅以若幹人為一列,相去各若幹步;其乘馬前導者皆預上其數,命有司繪為圖,先一日以聞,别其副本報禦史台。
有不如令及不在圖中而辄冒至者,許有司舉之。
蔽而不言,令禦史台覺察。
」诏可。
王應麟《玉海》:紹興二十一年,明堂。
五月十三日,有司陳法駕鹵簿,視郊祀三分減一,用一萬一千五人。
聖旨指揮,今歲冬日至郊見上帝,用遵太祖孝宗隆興二年二月八日,尚書禮部侍郎兼權兵部侍郎黃中言:「伏 皇帝典故,除事神儀物外,乘輿服禦并從省約。
本部已逐一條具外,獨有五辂未敢輕議。
竊詳自來大禮,雖五辂并設,然考之《禮經》,玉辂以祀,金辂以賓,象辂以朝,革辂以即戎,木辂以田,而祭祀所用者,一玉辂而已。
典辂之職雖曰凡會同軍旅以辂從,而後鄭釋曰『王乘一辂,以其餘辂行,亦以華國。
』然則金、象、革、木四辂,不過為一時觀美,非其所乘也。
方承平時,五者并設,固不為過。
今聖主方欲隆儉德而戒勞民,其乘輿服禦之費,又無大于此四者,有司敢不欽承!所有今來郊禮,欲乞因時之宜,止用玉辂。
其餘四辂,權不以從,庶幾有以仰副明诏,且于《禮經》無所背戾。
」诏依,将來郊禮,除玉辂、逍遙、平辇外,其餘車辇并從省約。
九日,兵部言:「契勘昨紹興十三年郊祀大禮,依《政和五禮新儀》排設,國初大駕鹵簿共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三人;及紹興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郊祀大禮,增添(俸)[捧]月、奉宸隊共一萬五千五十人,并三十一年明堂大禮,依二十八年例三分減一,用一萬一千五人。
今承指揮,郊祀大禮乘輿服禦、中外支費宜從省約。
續承指揮,将來郊祀大禮,除玉辂、逍遙、平辇外,其餘車辇并從省約。
本部今條具将來郊祀大禮,除玉辂、平辇、逍遙乞令依舊人數外,所有大駕鹵簿儀仗内六引前大象,欲依昨紹興十三年例,止用象一頭。
其餘一行儀仗數内八寶下人數,本部已牒門下後省裁損 施行外,(除)[餘]儀仗人數依今來指揮合從省約,并乞依昨紹興二十八年郊祀大禮人數内乞權行減半,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随宜排設。
」诏從之。
五月五日,禮部太常寺言:「已降指揮,大駕鹵簿儀仗依紹興二十八年郊祀大禮人數權行減半,随宜排設施行。
今條具申請事件:一、将來郊祀大禮,奏嚴更警場并大駕鹵簿六引、駕前後部吹振作,比之儀仗人數稀少。
今從省約,乞将吹八百八十餘人内三分減一,止用(八)[五]百八十八人;警場二百七十五人内三分減一,止用一百八十三人,随宜排設。
一、合用吹導引六州十二時奉禋歌降僊台詞,從本寺具申學士院修潤,降下教習。
一、合借差軍兵依今來三分減一,依例下所屬借差。
一、教習日分支破官錢,依今來減定人數開具名色,依例下量審院于本寺曆内批放。
一、合差般奏嚴軍兵及合破绯方号并提點一行事務所、大禮五使,于貢院按習幕次及就殿前司教場擺拽,至期逐處排設。
吹警場、宿頓排辦等,乞(于)[依]例關報所屬排辦。
一、教習去處,乞依例于懷遠驿下臨安府擗截。
其吹警場服着、奏嚴角、執色樂器、宣赦籌等,經今六年,不曾修飾,脫落不堪。
乞依今來人數開具,報所屬斟酌抽換修飾施行。
」诏并從之。
國朝典故,皇帝服通天冠、绛紗袍,乘玉辂以祀天。
禮畢,十月三日,太常少卿兼權禮部侍郎洪适等言:「伏 乘辇,合進金辂于端誠殿門外。
而舊制:皇帝降輿,并乘大安辇還宮。
近因臣僚奏請,不設四辂;而二月八日指揮,除玉辂、逍遙、平辇外,其餘車辇并從省約。
今歲郊壇禮畢,臣以朝服前導,皇帝以朝服而乘平辇,切恐禮容不相稱。
若合用大安辇,即乞早降指揮,令有司從實修飾。
」诏郊祀回,止乘平辇,冠服令禮官讨論。
「适等竊考國朝典故,自建隆四年陶谷創建大辇,祀禮畢,皇帝朝服,乘大辇還内,曆朝并無更改。
政和四年北郊畢,乘大辇還齋宮,解嚴放仗,易常服,棄辇還内。
按《唐會要》:明皇廢辇不用,開元十一年祀南郊畢,騎還。
自是行幸、郊祀,皆騎于儀仗之内。
又見行儀制,車駕朝獻日,合門并諸司官并常服乘馬在駕前。
适等參考古今沿革,唐制郊祀畢,尚是乘馬;本朝北郊回,曾用常服,即郊祀駕回,亦可以不用朝服。
兼唐制乘騎亦可用儀仗,見今朝獻亦有臣僚乘馬在駕前。
今來郊祀回,止乘平辇,所用冠服,乞比附景靈宮、太廟。
郊祀畢,皇帝自齊殿服履袍、乘平辇還内。
今導駕官以常服前導,其奉迎及侍中奉請升辇,參知政事奏請進發,并傳敕侍臣上馬等,并乞于見行儀注同修改,關報施行。
」诏從之。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勘會逐次郊祀大禮,皇帝自青城至大次并禮畢,自大次還青城,并系服通〔天〕冠、绛紗袍,乘大辇。
今來欲乞并服通天冠、绛紗袍,乘平辇。
」诏從之。
幹道三年四月十一日, 三月十七日聖旨,今歲冬日至郊見上帝,可令有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給依舊制外,其乘輿服禦及中外支費并從省約,仍疾速條具以聞。
竊見紹興二十八年以前郊祀,輿衛、儀仗共享一萬五千五十人。
至幹道元年初行郊祀,比舊數十分減去其六,止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
今參稽已減合用之數。
今歲郊祀,輿衛、儀仗宜遵用幹道元年已減之數,今來更不增減,庶幾有合中制。
」從之。
兵部侍郎陳岩肖言:「近者恭 馬端臨《通考》:幹道四年,中書門下奏:「車駕詣德壽宮,用殿前六百二十九人,皇城在内巡檢司三百九十一人,崇政殿四百四十九人,凡一千四百六十九人。
四孟詣景靈宮,用殿前司八百七十五人,皇城在内巡檢司五百二十八人,崇政殿五百二十一人,凡一千九百二十四人。
以左藏南庫絹二千匹下(衣)[文]思院制其衣服。
六年九月一日,诏:「将來郊祀,并用五辂、大安辇,一如舊儀。
」 九年六月五日,禮部太常寺言:「勘會幹道元年并幹道三年郊祀大禮此下當有脫文。
。
淳熙六年四月七日,禮部太常寺言:「今歲明堂大禮,檢照《皇佑明堂記》并《政和五禮新儀》,明堂大禮用法駕鹵簿,祀前一日,皇帝于太廟朝飨畢,乘玉辂至宣德門,入門降辂,乘輿歸文德殿。
鹵簿中玉辂中:疑當作「首」。
,次大辇,次金辂,次象辂,次革辂,次木辂。
今明堂大禮所用鹵簿,大辇、車辂欲依上件典禮施行。
」從之。
十八日,太常寺言:「今次明堂大 禮,并排設大辇五辂,祀前一日,皇帝朝飨太廟畢,乘玉辂入麗正門,降辂乘輿,用平辇歸文德殿宿齋。
所有大辇并其餘四辂,止合從後。
」诏除大辇免行排設,餘依已降指揮。
五月十二日,禮部太常寺言:「今歲明堂大禮,前一日,皇帝于太廟朝飨畢,乘玉辂詣麗正門。
所由道路,乞是日朝飨太廟禮畢,皇帝于太廟棂星門外乘玉辂,經由皇城東新路入麗正門,至南宮門外降(輿)[辂],乘輿至文德殿上,降輿歸齋殿。
其儀仗、法物合在車辂前排列。
」從之。
光宗紹(興)[熙]二年四月十七日,禮部太常寺言:「淳熙十二年郊祀大禮,皇帝自太廟棂星門外乘玉辂詣青城,禮畢還内,上乘大辇。
今年郊祀大禮,乞依體例施行。
」從之。
七月十三日,提點添修五辂大辇黃邁言:「得旨:玉辂軸依例修換外,其餘金、象、革、木四辂亦不堪應奉,乞行換造。
」從之。
輿服宋會要輯稿輿服二大駕鹵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