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女真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建立的建州左衛的酋長,阿哈出是建州衛的指揮使。
根據朝鮮的曆史記載,阿哈出和明成祖有過親戚關系(這點在漢文的記載中沒有)。
永樂時代,明朝又派了大批官員到東北庫頁島地區建立了一個機構,叫“奴兒幹都司”。
至此,明朝前前後後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百八十四個衛所。
這些衛所建立以後,明朝政府有什麼軍事行動,譬如跟蒙古打仗,這些建州酋長就派兵參加明朝的軍隊。
這樣,他們慢慢由原住的地方往西移,越來越靠近遼東(就是現在的遼東半島)。
他們一方面跟明朝的關系很好,另一方面也經常發生矛盾。
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前面所說的,他們為取得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勞動力,就俘虜漢人,這樣就引起了沖突;另一個就是通商,物資上的交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發展成為軍事沖突。
同樣,建州和朝鮮的關系也是如此,有和平時期,也有戰争時期。
經過幾十年以後,原來的一百八十四個單位發生了變化,有的小單位并到大單位裡去了,單位的數目減少了,但是軍事力量卻強大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建州族某些酋長有時就依靠朝鮮來抗拒明朝,有時又依靠明朝來抗拒朝鮮。
結果,明朝政府便跟朝鮮政府商量,在1438年,兩方面的軍隊合起來打建州,殺了一些建州領袖。
建州因為遭到這次損失,在原來的地方待不下去了,于是就搬到渾河流域,在赫圖阿拉的地方住下來。
原來左右衛是分開的,到了這裡以後,兩個衛所合在一起了。
這樣,它的力量反而比過去更強大了。
到了萬曆時代,右衛酋長王杲和他的兒子阿台跟明朝發生了沖突。
當時明朝在東北的軍事總指揮叫李成梁。
他是朝鮮族人,是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将領。
他把王杲、阿台包圍起來。
右衛被包圍了,而左衛酋長叫場和他的兒子塔失是依靠明朝的,他們給李成梁當向導。
結果明朝的軍隊大舉向右衛進攻,把王杲、阿台殺死了,同時把叫場、塔失也殺死了。
塔失的兒子是誰呢?就是努爾哈赤。
所以努爾哈赤以後起兵反對明朝時提出了七大恨,其中有一條就是明朝把他的父親和祖父殺害了。
努爾哈赤在他父親和祖父死時還很年輕,當時部族裡剩下的人很少了,明朝後期的曆史記載說李成梁把他收養下來,所以他從小就接受了漢族文化。
長大以後,他就把自己部族的力量組織起來。
他采取依靠明朝的方針,把建州族俘虜的漢人奴隸送回給明朝。
這樣便取得了明朝政府的信任。
1587年,他以自己的軍事力量把附近地區的部族吞并了。
1589年被明朝封為都督,力量得到了發展。
這個時候,建州部族裡面另外兩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發生沖突和殘殺,努爾哈赤就利用這次沖突來發展自己的實力。
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他表示願意幫助明朝打日本。
結果明朝和朝鮮都拒絕了他。
1595年,明朝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将軍,他成了東北地區軍事實力最強大的領袖。
正當努爾哈赤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明朝政府内部發生了許多問題。
1589年,播州土司起兵反抗明朝,打了十幾年的仗。
1592年在現在的甯夏地區,少數民族的反抗又引起了戰争。
同一年豐臣秀吉侵入朝鮮,接連打了七年仗。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自己的問題很多,就顧不上努爾哈赤了。
努爾哈赤利用這個機會更加積極地發展自己的力量,統一各個部族。
他統一的方法有兩個:一個辦法是用軍事力量征服;另一個辦法是通婚,通過婚姻關系把許多部族組織起來。
到了1615年,東北遼東半島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努爾哈赤統一了。
軍事力量壯大以後,他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制度。
1600年,他規定三百人組成一個牛錄(大箭的意思)。
1615年又進一步把五個牛錄組成為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組成為一個固山。
他一共有四個固山。
每一個固山有一面旗,分為紅、黃、藍、白四個旗,共有三萬兵力。
後來軍事力量更加強了,俘虜的人更多了,于是又增加了四個旗,就是鑲紅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白旗。
一共為八個旗。
後來征服了蒙古族,組成為蒙古八旗。
再後來又把俘虜的漢人組成為漢軍八旗。
他的軍事組織跟生産組織是統一的,每一個牛錄(三百人)要出十人、四頭牛來種地,每家要生産一些工藝品。
1659年開始開金礦、銀礦,并建立了冶鐵手工業。
這一年他創造了文字,用蒙古文字和建州語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字。
這種文字後來就成為老滿文。
加上标點就變成新滿文。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自稱為皇帝,國号“後金”,年号“天命”,他認為他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指示。
他這個家族自己搞了一個姓,叫“愛新覺羅”。
愛新覺羅是什麼意思呢?在建州話裡,愛新是金,覺羅是族,就是金族。
用這
根據朝鮮的曆史記載,阿哈出和明成祖有過親戚關系(這點在漢文的記載中沒有)。
永樂時代,明朝又派了大批官員到東北庫頁島地區建立了一個機構,叫“奴兒幹都司”。
至此,明朝前前後後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百八十四個衛所。
這些衛所建立以後,明朝政府有什麼軍事行動,譬如跟蒙古打仗,這些建州酋長就派兵參加明朝的軍隊。
這樣,他們慢慢由原住的地方往西移,越來越靠近遼東(就是現在的遼東半島)。
他們一方面跟明朝的關系很好,另一方面也經常發生矛盾。
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前面所說的,他們為取得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勞動力,就俘虜漢人,這樣就引起了沖突;另一個就是通商,物資上的交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發展成為軍事沖突。
同樣,建州和朝鮮的關系也是如此,有和平時期,也有戰争時期。
經過幾十年以後,原來的一百八十四個單位發生了變化,有的小單位并到大單位裡去了,單位的數目減少了,但是軍事力量卻強大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建州族某些酋長有時就依靠朝鮮來抗拒明朝,有時又依靠明朝來抗拒朝鮮。
結果,明朝政府便跟朝鮮政府商量,在1438年,兩方面的軍隊合起來打建州,殺了一些建州領袖。
建州因為遭到這次損失,在原來的地方待不下去了,于是就搬到渾河流域,在赫圖阿拉的地方住下來。
原來左右衛是分開的,到了這裡以後,兩個衛所合在一起了。
這樣,它的力量反而比過去更強大了。
到了萬曆時代,右衛酋長王杲和他的兒子阿台跟明朝發生了沖突。
當時明朝在東北的軍事總指揮叫李成梁。
他是朝鮮族人,是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将領。
他把王杲、阿台包圍起來。
右衛被包圍了,而左衛酋長叫場和他的兒子塔失是依靠明朝的,他們給李成梁當向導。
結果明朝的軍隊大舉向右衛進攻,把王杲、阿台殺死了,同時把叫場、塔失也殺死了。
塔失的兒子是誰呢?就是努爾哈赤。
所以努爾哈赤以後起兵反對明朝時提出了七大恨,其中有一條就是明朝把他的父親和祖父殺害了。
努爾哈赤在他父親和祖父死時還很年輕,當時部族裡剩下的人很少了,明朝後期的曆史記載說李成梁把他收養下來,所以他從小就接受了漢族文化。
長大以後,他就把自己部族的力量組織起來。
他采取依靠明朝的方針,把建州族俘虜的漢人奴隸送回給明朝。
這樣便取得了明朝政府的信任。
1587年,他以自己的軍事力量把附近地區的部族吞并了。
1589年被明朝封為都督,力量得到了發展。
這個時候,建州部族裡面另外兩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發生沖突和殘殺,努爾哈赤就利用這次沖突來發展自己的實力。
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他表示願意幫助明朝打日本。
結果明朝和朝鮮都拒絕了他。
1595年,明朝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将軍,他成了東北地區軍事實力最強大的領袖。
正當努爾哈赤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明朝政府内部發生了許多問題。
1589年,播州土司起兵反抗明朝,打了十幾年的仗。
1592年在現在的甯夏地區,少數民族的反抗又引起了戰争。
同一年豐臣秀吉侵入朝鮮,接連打了七年仗。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自己的問題很多,就顧不上努爾哈赤了。
努爾哈赤利用這個機會更加積極地發展自己的力量,統一各個部族。
他統一的方法有兩個:一個辦法是用軍事力量征服;另一個辦法是通婚,通過婚姻關系把許多部族組織起來。
到了1615年,東北遼東半島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努爾哈赤統一了。
軍事力量壯大以後,他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制度。
1600年,他規定三百人組成一個牛錄(大箭的意思)。
1615年又進一步把五個牛錄組成為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組成為一個固山。
他一共有四個固山。
每一個固山有一面旗,分為紅、黃、藍、白四個旗,共有三萬兵力。
後來軍事力量更加強了,俘虜的人更多了,于是又增加了四個旗,就是鑲紅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白旗。
一共為八個旗。
後來征服了蒙古族,組成為蒙古八旗。
再後來又把俘虜的漢人組成為漢軍八旗。
他的軍事組織跟生産組織是統一的,每一個牛錄(三百人)要出十人、四頭牛來種地,每家要生産一些工藝品。
1659年開始開金礦、銀礦,并建立了冶鐵手工業。
這一年他創造了文字,用蒙古文字和建州語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字。
這種文字後來就成為老滿文。
加上标點就變成新滿文。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自稱為皇帝,國号“後金”,年号“天命”,他認為他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指示。
他這個家族自己搞了一個姓,叫“愛新覺羅”。
愛新覺羅是什麼意思呢?在建州話裡,愛新是金,覺羅是族,就是金族。
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