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虜”南倭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修的。
我們在評論曆史上某一件事情的好壞時,應該用辯證的方法。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花了很大的力量,死了不少人,這是壞的一方面;可是另一方面,長城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也的确起了作用。
雖然它不能完全堵住北方各民族向南發動戰争,但是,無論如何,它起了一部分作用,至少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防禦工事,使得長城以南衆多的人口可以從事和平的生産。
把長城的作用估計過高,認為有了這一條防線,北方的少數民族就進不來了,這是錯誤的。
它們還是進來了,而且進來不止一次。
但是,由于有了這個防禦工事,使得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軍事進攻受到阻礙,這種作用,直到明朝還是存在的。
所以明朝還繼續修繕長城。
隻有到了清朝,這樣的作用才不再存在了。
當然,清朝和蒙古也有幾次戰争,不過跟明朝的情況比較起來就不同了。
明朝和蒙古始終是敵對的關系。
清朝不是這樣,清朝和蒙古隻是個别時候發生過戰争。
今天情況就更不同了,國家性質改變了,我們采取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内蒙古自治區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成部分之一,現在長城隻是作為一個曆史文物而保留着。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長城是其中之一,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古老的工程之一。
明朝和蒙古的關系,是明朝曆史上的一個特征,跟過去的情況不一樣,跟以後的情況也不一樣。
此外,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即所謂南倭問題,也是這個時代很突出的一個問題。
明朝以前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的情況。
研究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光從中國的情況、中國的材料出發,還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理解,還必須研究日本的曆史。
不研究日本的曆史,就很難理解當時為什麼會有那麼一些人專門從事搶劫,進行海盜活動,而且時間是如此之長,破壞是如此之嚴重。
但是看看當時日本國内的情況,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們先講講日本的情況。
明朝的曆史是從1368年開始的。
而日本從1336年起,内部分裂為南朝、北朝。
京都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吉野是南朝的政治中心。
這個分裂的局面,長達六十年之久。
一直到1392年南朝站不住了,才投降了北朝。
分裂期間,日本有兩個天皇:京都有一個天皇,吉野有一個天皇。
正當日本南北朝分裂的時候(1336—1396),明朝建立起來了。
明朝建立初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後期。
當時日本的政治形勢怎麼樣呢?日本有天皇,可是那個天皇是虛的、無權的,是一個傀儡。
不隻是那個時候的天皇是傀儡,凡是明治維新以前的天皇都是傀儡,地位很高,可是政治上沒有實際權力。
掌握實權的是誰呢?是将軍。
當時的将軍稱為征夷大将軍。
将軍有幕府,當時的幕府叫室町幕府,也叫足利幕府。
那時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有很多封建領主,這些封建領主有很多莊園,占有很多土地,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完全服從幕府的命令,各自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内實行封建割據。
足利幕府建立之後,由于它的經濟基礎很薄弱,不能完全控制他們。
所以,在足利幕府時代,由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封建領主勢力強大,在幕府控制下的中央财政發生了困難。
怎麼辦呢?它就要求和明朝通商,做買賣。
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叫足利義滿,他派人到明朝來,要求和明朝通商。
明朝政府當然歡迎,但是對日本的情況不了解,對國際形勢缺乏知識,不知道日本國内已經有了天皇,糊裡糊塗地就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希望通過和明朝通商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減少财政困難。
但是,由于當時日本是處在一種分裂割據的狀态,那些大封建領主并不聽他的話。
而在那些大封建領主下面有一批武士,由于得不到土地,生活困難,于是他們就到海上去搶劫,成為倭寇。
這就是倭寇的來源。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幕府和明朝有交往;另一方面幕府下面那些封建領主一批批地來破壞這種交往,到處搶劫。
幕府不能控制那些諸侯、封建領主,最後發生了内戰。
從1467年到1573年這個時期,是日本曆史上的“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延續了一百多年,日本國内到處打來打去,戰争頻繁,人民不能正常地進行生産,因而土地荒廢,糧食不夠
我們在評論曆史上某一件事情的好壞時,應該用辯證的方法。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花了很大的力量,死了不少人,這是壞的一方面;可是另一方面,長城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也的确起了作用。
雖然它不能完全堵住北方各民族向南發動戰争,但是,無論如何,它起了一部分作用,至少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防禦工事,使得長城以南衆多的人口可以從事和平的生産。
把長城的作用估計過高,認為有了這一條防線,北方的少數民族就進不來了,這是錯誤的。
它們還是進來了,而且進來不止一次。
但是,由于有了這個防禦工事,使得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軍事進攻受到阻礙,這種作用,直到明朝還是存在的。
所以明朝還繼續修繕長城。
隻有到了清朝,這樣的作用才不再存在了。
當然,清朝和蒙古也有幾次戰争,不過跟明朝的情況比較起來就不同了。
明朝和蒙古始終是敵對的關系。
清朝不是這樣,清朝和蒙古隻是個别時候發生過戰争。
今天情況就更不同了,國家性質改變了,我們采取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内蒙古自治區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成部分之一,現在長城隻是作為一個曆史文物而保留着。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長城是其中之一,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古老的工程之一。
明朝和蒙古的關系,是明朝曆史上的一個特征,跟過去的情況不一樣,跟以後的情況也不一樣。
此外,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即所謂南倭問題,也是這個時代很突出的一個問題。
明朝以前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的情況。
研究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光從中國的情況、中國的材料出發,還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理解,還必須研究日本的曆史。
不研究日本的曆史,就很難理解當時為什麼會有那麼一些人專門從事搶劫,進行海盜活動,而且時間是如此之長,破壞是如此之嚴重。
但是看看當時日本國内的情況,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們先講講日本的情況。
明朝的曆史是從1368年開始的。
而日本從1336年起,内部分裂為南朝、北朝。
京都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吉野是南朝的政治中心。
這個分裂的局面,長達六十年之久。
一直到1392年南朝站不住了,才投降了北朝。
分裂期間,日本有兩個天皇:京都有一個天皇,吉野有一個天皇。
正當日本南北朝分裂的時候(1336—1396),明朝建立起來了。
明朝建立初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後期。
當時日本的政治形勢怎麼樣呢?日本有天皇,可是那個天皇是虛的、無權的,是一個傀儡。
不隻是那個時候的天皇是傀儡,凡是明治維新以前的天皇都是傀儡,地位很高,可是政治上沒有實際權力。
掌握實權的是誰呢?是将軍。
當時的将軍稱為征夷大将軍。
将軍有幕府,當時的幕府叫室町幕府,也叫足利幕府。
那時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有很多封建領主,這些封建領主有很多莊園,占有很多土地,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完全服從幕府的命令,各自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内實行封建割據。
足利幕府建立之後,由于它的經濟基礎很薄弱,不能完全控制他們。
所以,在足利幕府時代,由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封建領主勢力強大,在幕府控制下的中央财政發生了困難。
怎麼辦呢?它就要求和明朝通商,做買賣。
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叫足利義滿,他派人到明朝來,要求和明朝通商。
明朝政府當然歡迎,但是對日本的情況不了解,對國際形勢缺乏知識,不知道日本國内已經有了天皇,糊裡糊塗地就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希望通過和明朝通商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減少财政困難。
但是,由于當時日本是處在一種分裂割據的狀态,那些大封建領主并不聽他的話。
而在那些大封建領主下面有一批武士,由于得不到土地,生活困難,于是他們就到海上去搶劫,成為倭寇。
這就是倭寇的來源。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幕府和明朝有交往;另一方面幕府下面那些封建領主一批批地來破壞這種交往,到處搶劫。
幕府不能控制那些諸侯、封建領主,最後發生了内戰。
從1467年到1573年這個時期,是日本曆史上的“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延續了一百多年,日本國内到處打來打去,戰争頻繁,人民不能正常地進行生産,因而土地荒廢,糧食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