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化郎将,副使達奚相溫可懷化司階,監使屈密錄阿撥可歸德司戈,判官安均可懷化司戈。
晉天福三年十月,遣使都督李萬全等朝貢。
以萬全為歸義大将軍,監使雷福德為順化将軍。
四年三月,又遣都督拽裡敦來朝,兼貢方物。
其月,命衛尉卿邢德昭持節就冊為奉化可汗。
五年正月,遣都督石海金等來貢良馬一百匹,并白玉團、白玉鞍辔等,謝其封冊。
漢乾祐元年五月,遣使李屋等入朝貢方物,并白玉、藥物等。
七月,以入朝使李屋為歸德大将軍,副使安鐵山、監使末相溫并為歸德将軍,判官翟毛歌為懷化将軍。
周廣順元年二月,遣使并摩尼貢玉團七十七、白?、貂皮、牦牛尾、藥物等。
〈先是,晉、漢以來,回鹘每至京師,禁民勿私市易,其所有寶貨,皆中賣入官,私下市易者罪之。
至是,太祖命除去舊法,每回鹘來者私下交易,官中更不禁诘,由是玉之價直,十損七八。
〉 顯德六年二月,又遣使朝貢,獻玉并硇砂等物,皆不納,所入馬量給價錢。
〈時上以玉雖珍寶,無益國用,故因而卻之。
〉 吐渾,本吐谷渾也。
唐鹹通中,其酋長有赫連铎者,從太原節度使康承訓平徐方有功,朝廷授振武節度使,複盜據雲中。
後唐太祖逐之,乃歸幽州李匡俦。
其部族散居蔚州界,互為君長,其氏不常。
有白承福者,自同光初代為都督,依中山北石門為栅。
莊宗賜其額為甯朔、奉化兩府,以都督為節度使,仍賜承福姓李,名紹魯。
其畜牧就善水草,丁壯常數千人,羊馬生息,入市中土,朝廷常存恤之。
後唐天成三年二月,其都督李紹魯等遣使進馬一百二十匹,明宗嘉之,賜紹魯竭忠建策興複功臣、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
至四年八月,其首領念公山來朝貢。
其年十月,别部首領薛冀堆進狀,乞授岚州刺史。
明宗在藩時,常與冀堆有舊,欲許之。
樞密使安重誨力谏乃止。
至長興元年三月,竟以冀堆為岚州刺史,仍賜名萬通。
清泰三年二月,以甯朔、奉化兩府留後白可久超授檢校司徒,副使赫連海龍檢校尚書左仆射,兩府大夫李鐵匮檢校尚書右仆射。
晉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賂之,由是吐渾部族皆隸于契丹。
其後苦契丹之虐政,部族皆怨之,複為鎮州節度安重榮所誘,乃背契丹,率車帳、羊馬,取五台路歸國。
契丹大怒,以朝廷招納叛亡,遣使責讓。
至六年正月,晉高祖命供奉官張澄等率兵二千搜索并、鎮、忻、代四州山谷吐渾,還其舊地,然亦以契丹誅求無厭,心不平之,命漢高祖出鎮太原,潛加慰撫。
其年五月,其大首領白承福及麾下念虎裡、赫連功德等來朝。
九月,又遣首領白可久來朝。
少主嗣位,絕契丹之好,數召其酋長入朝,厚加宴錫,每大宴會,皆命列賜坐于勳臣之次。
至開運中,捍虜于澶州,召承福等率其部衆從行,屬歲多暑熱,部下多死,複遣歸太原,移帳于岚、石州界。
然承福馭下無法,多幹軍令。
其族白可久,名在承福之亞,因牧馬率本帳北遁,契丹授以官爵,複遣潛誘承福。
承福亦思叛去,事未果,漢祖知之,乃以兵環其部族,擒承福與族白鐵匮、赫連海龍等五家,凡四百有馀人,伏誅。
籍其牛馬,命别部長王義宗統其馀屬。
奚,本匈奴别種,即東胡之地,人物風族與突厥同。
族有五姓:一曰阿荟部,管縣六;二曰啜米部,管縣四;三曰奧質部,管縣六;四曰奴皆部,管縣四;五曰黑訖支部,管縣三。
每部有刺史,每縣有令,酋長号奚王。
唐制,兼饒樂府都督,居陰涼川,東去營府五百裡,南去幽州九百裡。
幽州置饒樂府長史一人以監之。
人馬約二萬,後徙居琵琶川,在幽州東北數百裡,出古北口。
地宜羊馬,羊則純黑,馬則前蹄堅善走。
以馳獵為務,逐獸高山,自下而上,其勢若飛。
語與契丹小異。
?以平底瓦鼎,煮穄為粥,既饪,以寒水解之而食。
每春借邊民之荒田種穄,秋熟乃來,持獲畢,則窖于山下,人莫知其處所。
以木為碓,斷椽為臼,所受不過一鬥。
自天祐初,契丹兵力漸盛,室韋、奚、霫皆受制焉。
故奚之部族為契丹代守邊土,暨虜人虐其首領,去諸怨之,以别部内附,徙于妫州,依北山而居,漸至數千帳,故有東、西奚之号。
去諸卒,其子掃剌代立,後唐莊宗破幽州,賜掃剌姓李,名紹威。
後唐同光元年十二月,遣使朝貢。
三年九月,以莊宗誕節至,遣使表貢方物。
天成四年,掃剌因翦瓜傷,乃卒。
其子素姑代立,亦時遣使入朝。
清泰三年七月,其首領逹剌幹遣通事介老奏:“其王素姑謀叛,欲附契丹,已處置訖,權知部落。
”廢帝降诏,以慰撫之。
晉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賂之,繇是奚之部族複隸于契丹。
自後常為契丹之所役屬。
開運三年十二月,契丹犯阙,其王拽剌以所部兵屯于洛陽,及虜主死,随衆北遁。
晉天福三年十月,遣使都督李萬全等朝貢。
以萬全為歸義大将軍,監使雷福德為順化将軍。
四年三月,又遣都督拽裡敦來朝,兼貢方物。
其月,命衛尉卿邢德昭持節就冊為奉化可汗。
五年正月,遣都督石海金等來貢良馬一百匹,并白玉團、白玉鞍辔等,謝其封冊。
漢乾祐元年五月,遣使李屋等入朝貢方物,并白玉、藥物等。
七月,以入朝使李屋為歸德大将軍,副使安鐵山、監使末相溫并為歸德将軍,判官翟毛歌為懷化将軍。
周廣順元年二月,遣使并摩尼貢玉團七十七、白?、貂皮、牦牛尾、藥物等。
〈先是,晉、漢以來,回鹘每至京師,禁民勿私市易,其所有寶貨,皆中賣入官,私下市易者罪之。
至是,太祖命除去舊法,每回鹘來者私下交易,官中更不禁诘,由是玉之價直,十損七八。
〉 顯德六年二月,又遣使朝貢,獻玉并硇砂等物,皆不納,所入馬量給價錢。
〈時上以玉雖珍寶,無益國用,故因而卻之。
〉 吐渾,本吐谷渾也。
唐鹹通中,其酋長有赫連铎者,從太原節度使康承訓平徐方有功,朝廷授振武節度使,複盜據雲中。
後唐太祖逐之,乃歸幽州李匡俦。
其部族散居蔚州界,互為君長,其氏不常。
有白承福者,自同光初代為都督,依中山北石門為栅。
莊宗賜其額為甯朔、奉化兩府,以都督為節度使,仍賜承福姓李,名紹魯。
其畜牧就善水草,丁壯常數千人,羊馬生息,入市中土,朝廷常存恤之。
後唐天成三年二月,其都督李紹魯等遣使進馬一百二十匹,明宗嘉之,賜紹魯竭忠建策興複功臣、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
至四年八月,其首領念公山來朝貢。
其年十月,别部首領薛冀堆進狀,乞授岚州刺史。
明宗在藩時,常與冀堆有舊,欲許之。
樞密使安重誨力谏乃止。
至長興元年三月,竟以冀堆為岚州刺史,仍賜名萬通。
清泰三年二月,以甯朔、奉化兩府留後白可久超授檢校司徒,副使赫連海龍檢校尚書左仆射,兩府大夫李鐵匮檢校尚書右仆射。
晉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賂之,由是吐渾部族皆隸于契丹。
其後苦契丹之虐政,部族皆怨之,複為鎮州節度安重榮所誘,乃背契丹,率車帳、羊馬,取五台路歸國。
契丹大怒,以朝廷招納叛亡,遣使責讓。
至六年正月,晉高祖命供奉官張澄等率兵二千搜索并、鎮、忻、代四州山谷吐渾,還其舊地,然亦以契丹誅求無厭,心不平之,命漢高祖出鎮太原,潛加慰撫。
其年五月,其大首領白承福及麾下念虎裡、赫連功德等來朝。
九月,又遣首領白可久來朝。
少主嗣位,絕契丹之好,數召其酋長入朝,厚加宴錫,每大宴會,皆命列賜坐于勳臣之次。
至開運中,捍虜于澶州,召承福等率其部衆從行,屬歲多暑熱,部下多死,複遣歸太原,移帳于岚、石州界。
然承福馭下無法,多幹軍令。
其族白可久,名在承福之亞,因牧馬率本帳北遁,契丹授以官爵,複遣潛誘承福。
承福亦思叛去,事未果,漢祖知之,乃以兵環其部族,擒承福與族白鐵匮、赫連海龍等五家,凡四百有馀人,伏誅。
籍其牛馬,命别部長王義宗統其馀屬。
奚,本匈奴别種,即東胡之地,人物風族與突厥同。
族有五姓:一曰阿荟部,管縣六;二曰啜米部,管縣四;三曰奧質部,管縣六;四曰奴皆部,管縣四;五曰黑訖支部,管縣三。
每部有刺史,每縣有令,酋長号奚王。
唐制,兼饒樂府都督,居陰涼川,東去營府五百裡,南去幽州九百裡。
幽州置饒樂府長史一人以監之。
人馬約二萬,後徙居琵琶川,在幽州東北數百裡,出古北口。
地宜羊馬,羊則純黑,馬則前蹄堅善走。
以馳獵為務,逐獸高山,自下而上,其勢若飛。
語與契丹小異。
?以平底瓦鼎,煮穄為粥,既饪,以寒水解之而食。
每春借邊民之荒田種穄,秋熟乃來,持獲畢,則窖于山下,人莫知其處所。
以木為碓,斷椽為臼,所受不過一鬥。
自天祐初,契丹兵力漸盛,室韋、奚、霫皆受制焉。
故奚之部族為契丹代守邊土,暨虜人虐其首領,去諸怨之,以别部内附,徙于妫州,依北山而居,漸至數千帳,故有東、西奚之号。
去諸卒,其子掃剌代立,後唐莊宗破幽州,賜掃剌姓李,名紹威。
後唐同光元年十二月,遣使朝貢。
三年九月,以莊宗誕節至,遣使表貢方物。
天成四年,掃剌因翦瓜傷,乃卒。
其子素姑代立,亦時遣使入朝。
清泰三年七月,其首領逹剌幹遣通事介老奏:“其王素姑謀叛,欲附契丹,已處置訖,權知部落。
”廢帝降诏,以慰撫之。
晉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賂之,繇是奚之部族複隸于契丹。
自後常為契丹之所役屬。
開運三年十二月,契丹犯阙,其王拽剌以所部兵屯于洛陽,及虜主死,随衆北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