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開運二年五月,又遙領雄武軍節度,秦階成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管内營田、制置等使。
至三年正月,改領忠武軍節度,許蔡申等州觀察、處置使。
三年三月,以皇子延煦遙領鎮甯軍節度,澶濮等州觀察、處置、管内河堤等使。
至其年十一月,改領保義軍節度,陝虢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漢乾祐元年六月,以皇弟勳領山南西道節度,管内觀察、處置等使,興元尹。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以侍中、監修國史郭崇韬兼領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真定尹。
後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有大都護,除單于、北庭等府久不置外,今具員内,節度使中見有兩員外守安北都護、安東都護,今請祇以四大都護為定額,仍以安東大都護為首。
”奉敕:“宜依。
其安南大都護、安西大都護、安北大都護次之。
” 梁開平元年十二月,于輝州砀山縣置崇德軍。
〈太祖榆社凡在砀山,置使以領之。
始命朱彥讓為軍使。
〉 晉天福四年五月,改舊威州為清遠軍。
六年八月,改澶州頓邱鎮為德清軍,鎮使為軍使。
其年九月,以新修胡梁渡為大通軍。
〈初置浮橋故也。
〉 七年四月,降雄州為昌化軍,警州為威肅軍。
其軍使委令本道差補。
周顯德元年十月,以萊蕪監為廣利軍,從前監使張崇謙奏請也。
〈至六年十一月,複廢為萊蕪治。
〉 二年三月,以李晏口為靜安軍。
〈李晏口當契丹入侵之路,築城屯軍為邊防,人甚賴之。
〉其年六月,廢景州為定遠軍。
所管東光、弓高兩縣隸滄州,安陵縣隸德州。
其年七月,廢環州為通遠軍。
三年五月,以渦口鎮為鎮淮軍。
五年六月,以鄂州漢陽縣為漢陽軍。
〈時初平淮南之地,以江為界。
〉 六年十一月,以鳳州固鎮為雄勝軍。
梁朝諸司使名:崇政院使、租庸使、宣徽院使、客省使、天骥使、飛龍使、莊宅使、大和庫使、豐德庫使、儀鸾使、乾文院使、文思院使、五坊使、如京使、尚食使、司膳使、洛苑使、教坊使、東上閣門使、西上閣門使、内園栽接使、弓箭庫使、大内皇城使、武備庫使、引進使、左藏庫使、西京大内皇城使、閑廏使、宮院使、翰林使。
梁開平元年五月,改禦食使為司膳使,小馬坊使為天骥使,文思院使為乾文院使,同和院使為儀鸾使。
〈至三年十一月,乾文院卻置使。
〉其年九月敕:“近年文武諸道奉使,皆分外停留。
今後兩浙、福建、廣州、安南、邕容等道使到發,許住一月,湖南、洪鄂、黔桂許住二十日,荊襄、同雍、鎮定、青滄許住十日,其馀近輔歇泊三五日。
如是往來道路,據裡數日行兩驿。
若遇疾患及江、河阻隔,委所在長史具事由聞奏,仍仰禦史台覺察。
三年十月,置左右軍巡使。
〈以段明遠為左軍巡使,鄧成為右軍巡使,時以遷都之始,凡其河南尹侍衛諸軍,雖合差人巡警,京都往往濫發,分曹異職,多擾于民。
乃置左軍巡管水北,右軍巡管水南,各置巡院,罷諸軍巡檢人員,仍令判六軍諸衛張宗奭都管轄。
〉 乾化元年十二月,以大理卿王鄯為安南送旌節官告使。
〈舊制:巡撫、黜陟、冊命、赈恤、吊贈、入蕃等使,選朝臣為之。
其宣慰、加官、送旌節,即以中官為之。
今以三品送旌節,新例也。
〉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中書門下奏:“今後大鎮節度使管三州已上者,每年許奏管内官三人。
管三州已下者,許奏管内官二人。
仍須是考績尤異,如止于征科及限,檢損無瑕,祇得書考,不得奏薦。
其防禦使每年許奏一人。
刺史無奏薦之例。
更有将前資官請他處除授者,謂之橫薦,亦宜止絕。
如有違越,中書不在施行之限。
”從之。
其年三月,中書門下奏:“儀仗法物使李肅,是僞梁制此使額,便令主持,又無考限。
況主持法物,各有本司,請準舊停廢。
”從之。
天成元年九月,以尚書都官郎中庾傳美為三州搜訪圖籍使。
其月,北京奏,準宣命,于系省賣麹錢上,每貫割留二百,充本府公使。
〈初,朱守殷為河南尹官兼平章事,與宰執貴要交歡,屢有宴會。
及告安重誨,以司府無利潤支費,遂議割麹錢,奏後之,諸府因以為例。
〉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敕:“諸道州府所有專差人持禮往來,皆具申奏。
況列藩交聘,諸侯結歡,乃自古之通
至三年正月,改領忠武軍節度,許蔡申等州觀察、處置使。
三年三月,以皇子延煦遙領鎮甯軍節度,澶濮等州觀察、處置、管内河堤等使。
至其年十一月,改領保義軍節度,陝虢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漢乾祐元年六月,以皇弟勳領山南西道節度,管内觀察、處置等使,興元尹。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以侍中、監修國史郭崇韬兼領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真定尹。
後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有大都護,除單于、北庭等府久不置外,今具員内,節度使中見有兩員外守安北都護、安東都護,今請祇以四大都護為定額,仍以安東大都護為首。
”奉敕:“宜依。
其安南大都護、安西大都護、安北大都護次之。
” 梁開平元年十二月,于輝州砀山縣置崇德軍。
始命朱彥讓為軍使。
〉 晉天福四年五月,改舊威州為清遠軍。
六年八月,改澶州頓邱鎮為德清軍,鎮使為軍使。
其年九月,以新修胡梁渡為大通軍。
〉 七年四月,降雄州為昌化軍,警州為威肅軍。
其軍使委令本道差補。
周顯德元年十月,以萊蕪監為廣利軍,從前監使張崇謙奏請也。
〉 二年三月,以李晏口為靜安軍。
〉其年六月,廢景州為定遠軍。
所管東光、弓高兩縣隸滄州,安陵縣隸德州。
其年七月,廢環州為通遠軍。
三年五月,以渦口鎮為鎮淮軍。
五年六月,以鄂州漢陽縣為漢陽軍。
〉 六年十一月,以鳳州固鎮為雄勝軍。
梁朝諸司使名:崇政院使、租庸使、宣徽院使、客省使、天骥使、飛龍使、莊宅使、大和庫使、豐德庫使、儀鸾使、乾文院使、文思院使、五坊使、如京使、尚食使、司膳使、洛苑使、教坊使、東上閣門使、西上閣門使、内園栽接使、弓箭庫使、大内皇城使、武備庫使、引進使、左藏庫使、西京大内皇城使、閑廏使、宮院使、翰林使。
梁開平元年五月,改禦食使為司膳使,小馬坊使為天骥使,文思院使為乾文院使,同和院使為儀鸾使。
〉其年九月敕:“近年文武諸道奉使,皆分外停留。
今後兩浙、福建、廣州、安南、邕容等道使到發,許住一月,湖南、洪鄂、黔桂許住二十日,荊襄、同雍、鎮定、青滄許住十日,其馀近輔歇泊三五日。
如是往來道路,據裡數日行兩驿。
若遇疾患及江、河阻隔,委所在長史具事由聞奏,仍仰禦史台覺察。
三年十月,置左右軍巡使。
乃置左軍巡管水北,右軍巡管水南,各置巡院,罷諸軍巡檢人員,仍令判六軍諸衛張宗奭都管轄。
〉 乾化元年十二月,以大理卿王鄯為安南送旌節官告使。
其宣慰、加官、送旌節,即以中官為之。
今以三品送旌節,新例也。
〉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中書門下奏:“今後大鎮節度使管三州已上者,每年許奏管内官三人。
管三州已下者,許奏管内官二人。
仍須是考績尤異,如止于征科及限,檢損無瑕,祇得書考,不得奏薦。
其防禦使每年許奏一人。
刺史無奏薦之例。
更有将前資官請他處除授者,謂之橫薦,亦宜止絕。
如有違越,中書不在施行之限。
”從之。
其年三月,中書門下奏:“儀仗法物使李肅,是僞梁制此使額,便令主持,又無考限。
況主持法物,各有本司,請準舊停廢。
”從之。
天成元年九月,以尚書都官郎中庾傳美為三州搜訪圖籍使。
其月,北京奏,準宣命,于系省賣麹錢上,每貫割留二百,充本府公使。
及告安重誨,以司府無利潤支費,遂議割麹錢,奏後之,諸府因以為例。
〉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敕:“諸道州府所有專差人持禮往來,皆具申奏。
況列藩交聘,諸侯結歡,乃自古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