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序,正押衙、同押衙、衙前兵馬使、讨擊副使、衙前虞候、衙前子弟者。
”敕:“衙前兵馬使已下名目,皆是軍職,不合系于省司,其正押衙、同押衙、衙前虞候、衙前子弟宜依。
” 梁開平元年五月,宣旨下徽院收管供奉官、殿前受旨官、宣左右内直等。
後唐清泰元年七月,殿直都知趙處願,承旨都知蔣德鄰謝恩,令具襕笏。
晉天福六年七月敕:“宣徽院供奉官殿直人數不少,今後諸道行軍副使,不得奏請宣補骨肉。
” 梁開平三年七月敕:“内皇城諸門,宜各差控鶴官兩人守把。
其諸司使并諸司諸色人,并勒于左、右銀台門外下馬,不得将帶人入門。
逐日諸道進奉客省使,于千秋門外排當訖,勒控鶴官擡至内門前,令董門殿直已下舁進。
其章善門仍令扃鎖,不用逐日擅自開閉。
” 乾化元年五月,诏曰:“闱是正門也,宜以時開閉,用達陽氣。
委皇城使準例檢校啟門,車駕出則阖扉。
” 後唐長興四年八月,以秦王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其年九月,中書門下奏:“秦王加天下兵馬大元帥,自曆朝以來,無天下兵馬大元帥公事儀注。
或專一面之權,或總諸道之司,其儀注規程、公事條目,載詳故實,未見明文。
臣等謹沿近事,伏見招讨使總管,兼受副使已下櫜鞬庭禮。
今望令諸道節度使已下,凡帶兵權者,見元帥階下具軍禮,參見皆申公狀。
其帶使相者,初相見亦以軍禮,一度已後,客禮相見。
應天下諸軍務公事,元帥府行帖指揮。
其判六軍諸衛事,則行公牒往來。
其元帥府所置官屬,補授軍職,則委元帥奏請。
”從之。
滑州。
〈唐光啟二年四月,改為宣義軍節度,至後唐同光元年十月,複為義成軍。
〉 許州。
〈梁開平二年,改為匡國軍。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複為忠武軍。
〉 陝州。
〈梁開平二年四月,改為鎮國軍節度。
至後唐同光三年,複為保義軍。
〉 邢州。
〈梁開平二年六月,建為保義軍節度,割洺、惠二州隸之。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安國軍。
〉 宋州。
〈梁開平三年五月,升為宣武軍節度,割亳、輝、颍三州隸之。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歸德軍。
〉 鄧州。
〈梁開平三年五月,升為宣化軍節度,割泌、随、複、郢四州隸之,與襄州分江心為界。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威勝軍。
周廣順二年三月,改為武勝軍,避諱也。
〉 晉州。
〈梁開平四年四月,升為定昌軍節度,以绛、沁二州隸之。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建雄軍。
〉 滄州。
〈梁乾化二年三月,改為順化軍節度,以張萬進歸順故也。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橫海軍。
〉 華州。
〈初為感化軍,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鎮國軍。
至顯德元年八月,降為刺史,直屬京。
〉 耀州。
〈梁貞明元年十二月,改為崇州,升為靜勝軍節度。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順義軍。
至二年三月,降為團練州。
至周顯德二年,降為刺史,直屬京。
〉 潞州。
〈梁龍德三年,改為匡義軍節度,以李繼韬歸順故也。
後唐同光元年,複為安義軍。
至長興元年三月,複舊名昭義軍。
〉 安州。
〈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安遠軍節度。
至晉天福五年七月,降為防禦使,所管新州割隸許州,以李金全叛命故也。
至漢天福十二年六月,複為安懷軍節度。
至周顯德元年十月,又降為防禦州。
〉 新州。
〈後唐同光二年七月,升為威塞軍節度,以妫、儒、武三州隸之。
〉 應州。
〈後唐天成元年七月,升為彰國軍節度,以興唐軍為寰州以隸之。
〉 雲州。
〈後唐同光二年七月,複為大同軍節度,以應州隸之。
〉 陳州。
〈晉開運二年十月,升為鎮安軍節度。
至漢天福十
”敕:“衙前兵馬使已下名目,皆是軍職,不合系于省司,其正押衙、同押衙、衙前虞候、衙前子弟宜依。
” 梁開平元年五月,宣旨下徽院收管供奉官、殿前受旨官、宣左右内直等。
後唐清泰元年七月,殿直都知趙處願,承旨都知蔣德鄰謝恩,令具襕笏。
晉天福六年七月敕:“宣徽院供奉官殿直人數不少,今後諸道行軍副使,不得奏請宣補骨肉。
” 梁開平三年七月敕:“内皇城諸門,宜各差控鶴官兩人守把。
其諸司使并諸司諸色人,并勒于左、右銀台門外下馬,不得将帶人入門。
逐日諸道進奉客省使,于千秋門外排當訖,勒控鶴官擡至内門前,令董門殿直已下舁進。
其章善門仍令扃鎖,不用逐日擅自開閉。
” 乾化元年五月,诏曰:“闱是正門也,宜以時開閉,用達陽氣。
委皇城使準例檢校啟門,車駕出則阖扉。
” 後唐長興四年八月,以秦王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其年九月,中書門下奏:“秦王加天下兵馬大元帥,自曆朝以來,無天下兵馬大元帥公事儀注。
或專一面之權,或總諸道之司,其儀注規程、公事條目,載詳故實,未見明文。
臣等謹沿近事,伏見招讨使總管,兼受副使已下櫜鞬庭禮。
今望令諸道節度使已下,凡帶兵權者,見元帥階下具軍禮,參見皆申公狀。
其帶使相者,初相見亦以軍禮,一度已後,客禮相見。
應天下諸軍務公事,元帥府行帖指揮。
其判六軍諸衛事,則行公牒往來。
其元帥府所置官屬,補授軍職,則委元帥奏請。
”從之。
滑州。
〉 許州。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複為忠武軍。
〉 陝州。
至後唐同光三年,複為保義軍。
〉 邢州。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安國軍。
〉 宋州。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歸德軍。
〉 鄧州。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威勝軍。
周廣順二年三月,改為武勝軍,避諱也。
〉 晉州。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建雄軍。
〉 滄州。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橫海軍。
〉 華州。
至顯德元年八月,降為刺史,直屬京。
〉 耀州。
至後唐同光元年,改為順義軍。
至二年三月,降為團練州。
至周顯德二年,降為刺史,直屬京。
〉 潞州。
後唐同光元年,複為安義軍。
至長興元年三月,複舊名昭義軍。
〉 安州。
至晉天福五年七月,降為防禦使,所管新州割隸許州,以李金全叛命故也。
至漢天福十二年六月,複為安懷軍節度。
至周顯德元年十月,又降為防禦州。
〉 新州。
〉 應州。
〉 雲州。
〉 陳州。
至漢天福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