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異。

    侯景之亂,其音又絕。

     隋朝初定雅樂,群黨沮議,曆載不成,而沛國公鄭譯因龜茲琵琶七音,以應月律,五正、二變,七調克諧,旋相為宮,複為八十四調。

    工人萬寶長又減其絲數,稍令古淡。

    隋高祖不重雅樂,令儒官集議。

    博士何妥駁奏,其鄭、萬所奏八十四調并廢。

    隋代郊廟所奏,唯黃鐘一均,與五郊迎氣,雜用蕤賓,但七調而已,其馀五鐘,懸而不作。

    三朝宴樂,用缦樂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

     唐太宗爰命舊工祖孝孫、張文收整比鄭譯、寶常所均七音八十四調,方得絲管并施,鐘石俱奏,七始之音複振,四廂之韻皆調。

    自安、史亂難,鹹秦蕩覆,崇牙樹羽之器,掃地無馀,戛擊搏拊之工,窮年不嗣,郊廟所奏,何異南箕,波蕩不還,知音殆絕。

     臣等竊以音之所起,出自人心,夔、曠不能常存,人事不能常泰,人亡則音息,世亂則樂崩,若不深知禮樂之情,安明制作之本!臣等據樞密使王樸條奏,采京房之準法,練梁武之通音,考鄭譯、寶常之七均,較孝孫、文收之九變,積累黍以審其度,聽音詩以測其情,依權衡嘉量之前文,得備數和聲之大旨,施于鐘簴,足洽箫韶。

     臣等今月十九日于太常寺集,又命大樂令賈峻奏王樸新法教習,以備禮寺施用。

    其五郊天地、宗廟、社稷、三廟大禮,合用十二管諸調,并載唐史、開元禮,近代常行。

    廣順中,太常卿邊蔚奉敕定前件祠祭、朝會舞名、樂曲、歌詞,寺司合有簿籍。

    伏恐所定與新曲法調聲韻不葉,請下太常寺檢詳校試。

    若或乖舛,請本寺依新法聲調,别撰樂章舞曲,令歌者誦習。

     從之。

     梁開平二年五月,太常奏:“皇帝南郊,奏慶和之樂,舞崇德之舞。

    皇帝行,奏慶順之曲。

    奠玉帛、登歌,奏慶平之曲。

    太廟迎神,舞開平之舞。

    迎俎,奏慶肅之曲。

    酌獻,奏慶熙之曲。

    飲福,奏慶隆之曲。

    送文舞、迎武舞,奏慶融之曲。

    亞獻、終獻,奏慶休之曲。

    送神,奏慶和之曲。

    ” 晉天福四年十二月,太常禮院奏:“正、至王公上壽,皇帝舉酒,奏元同之樂。

    飲訖,殿中監受虛爵,群臣就坐,再拜受酒,皇帝三獻,皆奏文同樂。

    上舉食,文舞奏昭德之舞,武舞奏成功之舞。

    三飲訖,虛爵複于坫,侍中奏禮畢,群臣再拜,奏大同蕤賓之鐘。

    皇帝降坐,百僚旋退。

    〈其月,又奏宮懸歌舞未全,請雜用九部雅樂、教坊法曲,從之。

    〉 漢高受命之年九月,吏部侍郎、判守太常寺張昭奏: 昔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殿庭遍奏六代之舞,所謂鹹池、雲門、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

    周室既衰,諸樂皆廢,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

    秦、漢已來,名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

    漢時改為文始、五行之舞,曆代因而不改。

    貞觀作樂之時,祖孝孫改隋文舞為治康之舞,武舞為凱安之舞,又有秦王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二舞,樂府亦用為二舞,是舞有四焉。

    前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廢。

    今且改其名如左。

    祖孝孫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今改為治安之舞;武舞曰凱安之舞,今改為振德之舞。

    貞觀中二舞名:文舞功成慶善樂,前朝名九功舞,今改為觀象之舞;武舞秦王破陳樂,前朝名七德舞,今改為講功之舞。

    其治安、振德二舞,請依舊郊廟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

    其觀象、講功二舞,請依舊宴會行用。

     昔周奏六代之樂,即今二舞是也。

    其賓祭常用,别有九夏之樂,即肆夏、皇夏等是也。

    梁武帝善音樂,改九夏為十二雅,前朝祖孝孫改雅為和,示不相沿也。

    今改和為成,取韶樂九成之義也。

    十二成樂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今改為禋成之樂;祭地祗奏順和,今改為順成之樂;祭宗廟奏永和,今改為裕成之樂;祭天地宗廟登歌奏肅和,今改為肅成之樂;皇帝臨軒奏太和,今改為政成之樂;王公出入奏舒和,今改為弼成之樂;皇帝食舉及飲宴奏舒和,今改為德成之樂;皇帝受朝、皇後入宮奏正和,今改為扆成之樂;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今改為允成之樂;正、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今改為慶成之樂;郊廟俎入奏雍和,今改為骍成之樂;皇帝祭享酌獻、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今改為壽成之樂。

     祖孝孫元奏十二和曲,開元中又奏三和曲,遂有十五和之名。

    梁置十二雅,蓋取十二天之成數,契八音十二律之變,辄益三和,有乖稽古。

    又緣祠祭所用,不可盡去,今取其一焉。

    祭孔宣父、齊太公廟,降神奏宣和,今改為師雅之樂。

    王公升殿、會訖降階履行奏祴和,今廢,同用弼成之樂。

    享先農、耕藉田奏豐和,今廢,同用順成之樂。

    〈已上四舞十二成雅樂名。

    〉 皇帝正、至受朝賀用樂次第:冬、伏公卿入奏弼成之曲,皇帝坐奏政成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