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又下無生日使,亦系脫刊,殆以傳位事故略耶。
) 以參知政事浪訛德光、光祿大夫田文徽等為金奏告使。
(《金史·交聘表》)以有兵,複遣使告于金。
(《金史·章宗木紀》) 十一月,金主薨,衛王永濟嗣位,是為衛紹王。
(《金史·衛紹王紀》) 西夏稱應天四年 春三月,蒙古主入河西。
國主遣其世子帥師往禦,敗績。
蒙古擒夏副元帥高令公,令公被獲,不屈死。
(《元史·太祖本紀》。
按《西夏書事》以高令公為高逸。
)夏四月,兀剌海城降。
蒙古兵圍城,豐州人謝睦歡勸守将出降,太傅西壁氏率兵巷戰被俘。
(《元史·太祖本紀》及《西夏書事》。
按《太祖紀》稱太傅西壁氏而無其名,下文有太傅訛答,即此人之名。
西壁實鮮卑之訛,西夏本鮮卑别種,故其國人有鮮卑氏。
舊史有《鮮卑仲吉傳》,見屠寄《蒙兀兒史記》注。
) 進破克夷門。
克夷為中興府外圍,兩山對峙,中通一徑,懸絕不可登。
元昊時,嘗設右廂朝順監軍司兵七萬守之。
安全聞蒙古兵深入,遣嵬名令公複率兵五萬以拒。
蒙古兵至,嵬名令公自山阪馳下,擊敗之。
相持兩月,備漸弛。
蒙古主設伏以待,遣遊兵誘之入伏,獲之,遂破克夷。
(《元史·太祖來紀》及《西夏書事》。
按《蒙兀兒史記》注,《遼史·西夏傳》曰:“冠後垂紅曰嵬名,因以為氏。
”然則此嵬名令公,實西夏之宗室也,其後丙戌年,汗攻靈州,夏遣嵬名令公來援,前後殆是一人。
蓋自庚午年和親以後,釋還其國,至丙千年又起主兵。
) 圍中興府。
九月,引河水以灌城。
蒙古主引兵薄中興府,安全親督将士登城守禦,蒙古兵不能破。
會大雨,河水暴漲,蒙古主遣将築防,遏水灌城,居民溺死無算。
(《元史·太祖本紀》及《西夏書事》) 冬十月,遣使乞援于金,金人不應。
中興受圍月馀,安全遣使至金乞援。
金群臣皆曰:“西夏若亡,蒙古必來加我。
不如與西夏首尾夾攻,可以進取而退守。
”金主曰:“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遂不出兵。
(《西夏書事》) 十二月,河堤決。
蒙古遣使谕降,安全納女請和。
河水久灌,城址将圯。
會外堤決,水勢四潰,蒙古兵不能支,遂解圍退。
已,遣其太傅訛答入中興招谕,安全登城隔水相見,面約和好,且請納女稱臣,蒙古主許之,始罷兵。
夏自是益衰矣。
(《元史·太祖本紀》。
按《元秘史》:成吉思自那裡征合申種,其主不兒罕降,将女子名察合的獻與成吉思,說:“俺聽得皇帝的聲名,曾怕有來,如今俺與你做右手出氣力。
俺本是城郭内住的百姓,若有緊急征進,卒急不能到,蒙恩賜時将俺地面所産駱駝、毛段子、鷹鹞常進貢皇帝。
”說罷,遂将本國駝隻科斂,直至趕逐不動,送将來了。
按察合,那珂通世引舊史《後妃表》,太祖皇後第三斡兒朵察兒皇後,察兒即察合之誤。
又《新元史·完顔皇後傳》:邱處機西遊道出和林,後與西夏公主各遣使送寒具等食,即察合皇後。
又《蒙兀兒史記》注、《親征錄》有入孛王廟一語,始不解孛王何指,繼考《蒙文秘史》知西夏人稱其主曰不兒罕,例如今内廷稱皇帝曰佛爺。
所謂孛王廟,如雲不兒罕廟,蓋西夏先王原廟之在中興城外者。
) 是歲,境内稻、麥皆大熟。
(《西夏書事》) 西夏稱應天五年春三月,嵬名令公自蒙古還,太傅西壁氏病死。
嵬名令公被囚,蒙古主數使人谕降不聽,日居土室中,蓬首垢面,食惟粗粝,志不稍屈。
及安全請和,聞令公未死,遣使以禮請,乃從還。
(《西夏書事》) 秋八月,侵金葭州。
夏自天會初與金議和,八十馀年未嘗交兵。
至是為鞑靼所攻,求救于金。
金主永濟新立,不能出師,夏人怨之(按《大金國志》:夏人恨金主不救,在大安三年)。
遂侵葭州,金慶山奴擊敗之,而去。
(《金史·衛紹王本紀》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按《西夏傳》:侵葭州作崇慶元年事,考金《衛紹王本紀》及《續通鑒》安全以金大安三年八月卒,明年乃改元崇慶。
侵葭州在大安二年八月安全未卒之先,金大安二年乃宋嘉定三年也。
) 是月,改元皇建元年。
(《宋史·夏國傳》) 西夏稱皇建二年春正月,遣使如金賀正旦。
夏使朝辭,金主賜衣帶外,又賜貂裘二,無則使者代以銀三錠,副代以帛六十匹。
至是,金主并削之。
禮臣請,不許。
(《金史·衛紹王本紀》及《禮志》) 夏五月,黑鞑靼國攻河西,禦之,敗績。
鞑靼之先,與女真同類,有黑、白二種。
時黑鞑靼王白厮波強盛,兼并諸族地,起兵攻夏河西州郡。
安全親率兵拒戰,大敗,失其公主。
遣使請以臣禮事,鞑靼方退。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秋七月,國主安全廢。
八月,安全薨,年四十三,在位六年,改元應天四年、皇建二年,谥曰敬穆皇帝,廟号襄宗,葬康陵。
(《宋史·夏國傳》)
) 以參知政事浪訛德光、光祿大夫田文徽等為金奏告使。
(《金史·交聘表》)以有兵,複遣使告于金。
(《金史·章宗木紀》) 十一月,金主薨,衛王永濟嗣位,是為衛紹王。
(《金史·衛紹王紀》) 西夏稱應天四年 春三月,蒙古主入河西。
國主遣其世子帥師往禦,敗績。
蒙古擒夏副元帥高令公,令公被獲,不屈死。
(《元史·太祖本紀》。
按《西夏書事》以高令公為高逸。
)夏四月,兀剌海城降。
蒙古兵圍城,豐州人謝睦歡勸守将出降,太傅西壁氏率兵巷戰被俘。
(《元史·太祖本紀》及《西夏書事》。
按《太祖紀》稱太傅西壁氏而無其名,下文有太傅訛答,即此人之名。
西壁實鮮卑之訛,西夏本鮮卑别種,故其國人有鮮卑氏。
舊史有《鮮卑仲吉傳》,見屠寄《蒙兀兒史記》注。
) 進破克夷門。
克夷為中興府外圍,兩山對峙,中通一徑,懸絕不可登。
元昊時,嘗設右廂朝順監軍司兵七萬守之。
安全聞蒙古兵深入,遣嵬名令公複率兵五萬以拒。
蒙古兵至,嵬名令公自山阪馳下,擊敗之。
相持兩月,備漸弛。
蒙古主設伏以待,遣遊兵誘之入伏,獲之,遂破克夷。
(《元史·太祖來紀》及《西夏書事》。
按《蒙兀兒史記》注,《遼史·西夏傳》曰:“冠後垂紅曰嵬名,因以為氏。
”然則此嵬名令公,實西夏之宗室也,其後丙戌年,汗攻靈州,夏遣嵬名令公來援,前後殆是一人。
蓋自庚午年和親以後,釋還其國,至丙千年又起主兵。
) 圍中興府。
九月,引河水以灌城。
蒙古主引兵薄中興府,安全親督将士登城守禦,蒙古兵不能破。
會大雨,河水暴漲,蒙古主遣将築防,遏水灌城,居民溺死無算。
(《元史·太祖本紀》及《西夏書事》) 冬十月,遣使乞援于金,金人不應。
中興受圍月馀,安全遣使至金乞援。
金群臣皆曰:“西夏若亡,蒙古必來加我。
不如與西夏首尾夾攻,可以進取而退守。
”金主曰:“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遂不出兵。
(《西夏書事》) 十二月,河堤決。
蒙古遣使谕降,安全納女請和。
河水久灌,城址将圯。
會外堤決,水勢四潰,蒙古兵不能支,遂解圍退。
已,遣其太傅訛答入中興招谕,安全登城隔水相見,面約和好,且請納女稱臣,蒙古主許之,始罷兵。
夏自是益衰矣。
(《元史·太祖本紀》。
按《元秘史》:成吉思自那裡征合申種,其主不兒罕降,将女子名察合的獻與成吉思,說:“俺聽得皇帝的聲名,曾怕有來,如今俺與你做右手出氣力。
俺本是城郭内住的百姓,若有緊急征進,卒急不能到,蒙恩賜時将俺地面所産駱駝、毛段子、鷹鹞常進貢皇帝。
”說罷,遂将本國駝隻科斂,直至趕逐不動,送将來了。
按察合,那珂通世引舊史《後妃表》,太祖皇後第三斡兒朵察兒皇後,察兒即察合之誤。
又《新元史·完顔皇後傳》:邱處機西遊道出和林,後與西夏公主各遣使送寒具等食,即察合皇後。
又《蒙兀兒史記》注、《親征錄》有入孛王廟一語,始不解孛王何指,繼考《蒙文秘史》知西夏人稱其主曰不兒罕,例如今内廷稱皇帝曰佛爺。
所謂孛王廟,如雲不兒罕廟,蓋西夏先王原廟之在中興城外者。
) 是歲,境内稻、麥皆大熟。
(《西夏書事》) 西夏稱應天五年春三月,嵬名令公自蒙古還,太傅西壁氏病死。
嵬名令公被囚,蒙古主數使人谕降不聽,日居土室中,蓬首垢面,食惟粗粝,志不稍屈。
及安全請和,聞令公未死,遣使以禮請,乃從還。
(《西夏書事》) 秋八月,侵金葭州。
夏自天會初與金議和,八十馀年未嘗交兵。
至是為鞑靼所攻,求救于金。
金主永濟新立,不能出師,夏人怨之(按《大金國志》:夏人恨金主不救,在大安三年)。
遂侵葭州,金慶山奴擊敗之,而去。
(《金史·衛紹王本紀》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按《西夏傳》:侵葭州作崇慶元年事,考金《衛紹王本紀》及《續通鑒》安全以金大安三年八月卒,明年乃改元崇慶。
侵葭州在大安二年八月安全未卒之先,金大安二年乃宋嘉定三年也。
) 是月,改元皇建元年。
(《宋史·夏國傳》) 西夏稱皇建二年春正月,遣使如金賀正旦。
夏使朝辭,金主賜衣帶外,又賜貂裘二,無則使者代以銀三錠,副代以帛六十匹。
至是,金主并削之。
禮臣請,不許。
(《金史·衛紹王本紀》及《禮志》) 夏五月,黑鞑靼國攻河西,禦之,敗績。
鞑靼之先,與女真同類,有黑、白二種。
時黑鞑靼王白厮波強盛,兼并諸族地,起兵攻夏河西州郡。
安全親率兵拒戰,大敗,失其公主。
遣使請以臣禮事,鞑靼方退。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秋七月,國主安全廢。
八月,安全薨,年四十三,在位六年,改元應天四年、皇建二年,谥曰敬穆皇帝,廟号襄宗,葬康陵。
(《宋史·夏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