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悖慢,宜乘此許之。

    所謂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利也。

    ”會宋帝不豫,大臣重生事,不報。

    (《宋史,程戡傳》) 遣使入貢于宋。

     夏雖侵犯宋疆,猶遣使入貢。

    使人僭漢宮,移文于延州,稱其國中官曰“樞密”。

    判延州程戡止令稱使副,不以官,改稱樞密曰“領盧”,方許之。

    (《宋史·程戡傳》) 右樞密院黨移賞糧以數萬衆攻順甯,宋軍北巡檢劉紹能迎擊,敗之。

    (《宋史·劉紹能傳》) 侵宋王官鎮,慶帥孫長卿禦之。

    (範祖禹《太史集·同知樞密院趙瞻神道碑銘》。

    按《神道碑銘》雲:“夏人入寇王官鎮,慶帥孫長卿不能禦。

    會長卿加集賢院學士,公言長卿當黜,賞罰倒置。

    ”) 冬十一月,宋刺陝西義勇軍十馀萬,夏境大震。

    旋知不可用,乃安。

     時陝西亦警擾,而紀律疏略不可用。

    司馬光抗言其非,韓琦曰:“兵貴先聲。

    諒祚方桀骛,使驟聞吾益兵二十萬,豈不震懾。

    ”光曰:“兵之貴先聲,為其無實也。

    獨可欺之于一日之間耳!今吾雖益兵,實不可用,不過十日,彼将知其詳,尚何懼?”琦不從。

    (《宋史·司馬光傳》。

    又《長編》:司馬光谏刺義勇:“康定、慶曆之間,趙元昊負累朝厚恩,無故逆命,侮慢不恭,侵犯邊境。

    朝廷竭天下之力,以奉邊鄙。

    劉平、任福,葛懷敏相繼覆沒,士卒死者動以萬數。

    正軍不足,益以鄉兵。

    外府不足,繼以内帑。

    民力困極,财物殚盡,終不能出一旅之衆,涉區脫之地以讨其罪。

    而不免含垢忍恥,假以寵名,誘以重賂,僅得無事。

    當是時,三路新置鄉兵共數十萬,何嘗得一人之力乎?以此觀之,義勇無用,亦可知矣。

    ”) 西夏稱拱化三年 春正月,遣荔茂先如宋賀正旦,并獻表歸罪宋邊吏。

     宋帝以詞多非實,複以诏戒侵擾,曰:“朕紹承丕命,撫育多方,念遐迩之所懷,唯恩信之是笃。

    乃顧泾、秦之道,适當蕃塞之交,謹封守以有常,列部加而相望,安其生聚,積有歲年。

    不圖非意之間,忽此無名之舉,侵掠堡障,蕩焚糧資,始成生事之端,殊失奉藩之體。

    此雖馳于诏命,複尚滞于使人,洎觀奏陳,尤異聞聽。

    況先朝之厚德,從乃父之再盟,仰要日月之臨,共固山河之界。

    今輕渝舊約,規肆末圖,苟非所以緻福有邦,保名厥後;傥未思于遠略,終曷釋于疑懷。

    交兵殘民,朕豈樂此?其泾原、秦鳳路一帶熟戶及弓箭手地分,宜遵誓诏,自今不可更行侵擾。

    所掠過生口,并須發遣,各還住坐。

    其孳畜等亦各令歸戶下,庶二邊之俗,得遂耕耘之安,而累世之忠,更同金石之久,永毗王室,不亦美欤!”諒祚終弗聽。

    (《長編》二百四及《西夏紀事本未》) 侵宋泾原。

     宋副總管劉幾稱西人點集,将謀入寇,請出兵防守陝西。

    都轉運使陳述古以為張皇生事,移幾鳳翔。

    數日之間,夏人果大舉犯邊,殺掠弓箭手及熟戶,蕃部陷沒數千戶。

    蓋夏人有意窺秦中,同家堡一帶蕃部正厄西人來路,泾原若失此險,無所隔閡,敵騎一二日可至古渭。

    古渭可至,則秦中搖矣,故夏人屢謀犯此方。

    (《長編》二百四及《文恭集·論西夏事宜》) 略宋代州。

     夏人數擾代州邊,多築堡境上。

    知太原府唐介遣兵悉撤之,移書夏邊吏,谕以利害,遂不敢動。

    (《宋史·唐介傳》)羌酋邈奔及阿叔溪心以隴、珠、阿諾三城叛歸唃厮啰。

     厮啰不禮,乃複歸諒祚,請兵還取所獻地。

    諒祚不之罪,為出萬馀騎随邈奔、溪心往取,不能克,但取邈川歸丁家五百馀帳而還。

    唃厮啰是年冬死。

    (《宋史·吐蕃傳》) 夏五月,遣使貢于契丹。

    (《遼史·道宗來紀》)秋八月,複擾宋泾原。

     西邊蕃部弓箭手習知山川道路,材氣勇悍,泾原倚為藩蔽。

    諒祚常以兵威脅服,有違拒者,辄戕殺之。

    于是弓箭手皆退入内地,邊帥莫敢聞。

    龍圖直學士司馬光以為言,不報。

    (《司馬文正集》) 冬十月,宋诏來問無名舉兵之故。

     诏曰:“诏夏國主,據環慶路經略司奏,取問無名舉兵,近迫大順。

    國家戢威武以安中夏,推恩信以待四夷,豈欲與衆興勞,為邊生事?乃眷西陲之守,嗣推累世之忠,故于歲時,曾無賜與之缺;每戒将吏,務謹封隅之常。

    所宜恪奉朝彜,紹遵先訓,爰自近歲,頗乖素誠。

    或侵蹂原禁之土田,或焚蕩近邊之族帳。

    間雖形于旨谕,久莫悉其事端;載循撫禦之方,終示含容之體。

    今複大驅兵衆,奄至寨垣,拒敵官軍,賽酬蕃戶。

    覽守臣之上奏,至終食之興嗟。

    豈邪謀之所惑,而輕舉弗思;将大義之不存,而肆惡未已。

    質諸天地,既隳乃父之盟,殘爾人民,殊非有邦之福!朕惟自昔罰罪,必先陳文告之詞;若将因心,猶足懔誓言之事。

    傥終不便,安免用懲。

    今特遣赍诏往彼取問,到日可具理聞奏。

    ”(《西夏紀事本末》) 冬十一月,争同家堡,拒诏使王無忌于境上。

     元昊時,生羌十九戶以同家堡入獻,地在德順軍威戎堡外二十裡,中國未設封堠。

    諒祚認為己境被宋侵占,遣兵殺屬戶數千,掠牛羊數萬。

    宋帝檢視故籍,遣王無忌诏谕,至境不納。

    (《西夏書事》。

    按《東都事略》附錄,嘉祐間,夏國妄認同家堡為界,延州牒問,遂圍大順。

    ) 十二月,遣使如宋賀正旦,又使人賀壽聖節。

     司馬光言:“諒祚之所以依舊遣使稱臣奉貢者,一則利于每歲所賜金帛二十馀萬;二則利于入京販易;三則欲朝廷不為之備。

    ”(《太平治迹統類》) 西夏稱拱化四年 春二月,升西市城為保泰軍,以驸馬禹藏花麻守之。

     西市距古渭僅百二十裡,諒祚建造行衙,置倉積谷,移保泰軍治于此,命花麻為統軍,守其地。

    (《西夏書事》) 夏四月,夏人犯邊,環慶經略使蔡挺擊走之。

    (《西夏紀事本末》。

    按此條《宋史·英宗本紀》及《長編》均不載。

    ) 秋九月,諒祚大舉攻大順城,分兵圍柔遠寨,燒屈乞村,栅段木嶺。

     初,環慶經略安撫使蔡挺斥候嚴明,知諒祚将入侵,即遣諸将分屯要害,以大順城堅,雖被攻不可破,不益兵;柔遠城惡,命副都總管張玉将重兵守之;敕近邊熟戶入堡清野,戒諸将無得逆戰。

    諒祚将步騎數萬攻圍大順三日,蕃官趙明與官兵合擊之,諒祚衷銀甲氈帽督戰。

    挺先選強弩分列于壕外,注矢下射,重甲洞貫,諒祚中流矢遁。

    複徙寇柔遠,挺又使副總管張玉募勇三千人,夜出擾營,敵驚潰。

    (《長編》二百八。

    又《長編》:夏人圍大順,帝召西上閣門使劉幾問之,曰:“大順天險,非虜可近,第恐夏人與趙明為仇耳。

    ”帝曰:“趙明之子入城,幾為所掩,卿料敵何其神也。

    ”) 宋巡檢使劉紹能邀擊夏人于長城嶺。

     夏人圍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