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關燈
西夏本赫連國地,而其先則魏拓跋氏後也(按,西夏先姓于彌,錢氏大昕《廿二史考異》、《元史·李恒傳》,其先姓于彌氏,唐末賜姓李,世為西夏國主。

    按西夏之先本拓跋氏,于彌與拓跋音不相近,蓋元時國俗之語。

    吳澄撰《李世安(即散術府)墓志》雲:“公,西夏賀蘭于彌部人也。

    ”又《蔔顔鐵木兒傳》作唐兀吾密氏,《察罕傳》稱唐兀烏密氏。

    北人讀吾如烏,蓋同族也。

    《李恒傳》稱于彌氏,與烏密聲亦相近)。

    唐貞觀初,有拓跋赤辭者歸唐,太宗賜姓李,置靜邊等州以處之。

    其後析居夏州者,号平夏部。

    唐末,拓跋思恭鎮夏州,統銀、夏、綏、宥、靜五州地,讨黃巢有功,複賜李姓。

    思恭卒,弟思谏代為定難軍節度使(按,《通鑒考異》、歐陽修《五代史》作拓跋思敬,意謂《薛史》避國諱耳。

    按《舊唐書》、《實錄》皆作思恭。

    《實錄》天複二年九月,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以城降王建。

    思敬本姓拓跋,鄜夏節度使思恭、保大節度使思孝之弟也。

    思孝緻仕,以思敬為保大留後,遂升節度,又徒武定軍。

    《新唐書·黨項傳》白思恭為定難節度使,卒,弟思谏代為節度。

    思孝為保大節度,以孝薦弟思敬為保大留後,俄為節度。

    然則思恭、思敬乃是兩人,思敬後附李茂貞,或賜國姓,故更姓氏,修合以為一人,誤也。

    又《廿二史考異》,思敬當作思恭,宋人避敬字,多改為恭,而同時又有拓跋思敬其人者,乃并思恭亦誤轉為敬矣)。

    思谏卒,思恭孫彜昌嗣(按薛氏《舊史》及王氏《東都事略》,以彜昌為思谏于,與此異)。

    梁開平中,彜昌遇害,将士立其族子、蕃部指揮仁福(按歐陽《新五代史》及《東都事略》皆雲:“仁福,不知于思谏為親疏也。

    ”《宋史·夏國傳》彜昌遇害,将士立其族子、蕃部指揮使仁福。

    司馬氏《通鑒考異》雲:“仁福諸子,皆連彜字,則于彜昌,必父行也。

    ”當以《通鑒》為正)。

    開平三年四月,梁祖降制,授仁福檢校司空,充定難軍節度使。

    未幾,後唐武皇遣大将周德威會邠鳳之師五萬,同攻夏州。

    仁福固守月馀,梁援軍至,德威遁去。

    梁祖喜之,超授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仁福自梁貞明、龍德、及後唐同光中,累官至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朔方王。

    長興四年三月,卒于鎮。

    其年,追封虢王。

    子彜超嗣(按《冊府元龜》一百九十六,梁末帝乾化三年制:進封夏州節度使李仁福為隴西郡王。

    )彜超,仁福之次子也,曆本州左都押衙,遷防遏使。

    仁福卒,三軍立為帥。

    矯為仁福奏雲:“臣疾已甚。

    ”已,委彜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

    明宗聞之,遂以彜超為延州留後,以延帥安從進為夏州留後。

    朝廷慮不從命,诏邠州節度使藥彥稠、宮苑使安從益等,率師援送從進赴鎮,仍降诏谕之,雲:“近據西北藩鎮奏,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薨。

    朕以仁福自分戎阃,遠鎮塞垣,威惠俱行,忠孝兼著。

    當本朝播越之後,及先皇興複之初,爰及眇躬,益全大節。

    統臨有術,遠迩鹹安。

    委仗方深,凋殒何速。

    忽窺所奏,深怆予懷,不朽之功,既存于社稷;有後之慶,宜及于子孫。

    但以彼藩地處窮邊,每資經略。

    厥子年才弱冠,未曆艱難,或虧駕禦之方,定起奸邪之便。

    其李彜超,已除延州節度使觀察留後,便勒赴任。

    但夏、銀、綏、宥等州,最居邊遠,久屬亂離,多染夷狄之風,少識朝廷之命。

    即乍當于移易,宜普示于渥恩。

    應夏、銀、綏、宥等州管内,罪無輕重,常赦所不原者;并公私債負,殘欠稅物,一切并放。

    兼自刺史、指揮使、押衙已下,皆勒依舊,各與改轉官資。

    朕自總萬機,惟宏一德,内安華夏,外撫戎夷,先既懷之以恩,後必示之以信。

    且如李從嚴之守岐隴,疆土極寬;高允韬之鎮鄜延,甲兵亦衆。

    鹹能識時知變,舉族歸朝。

    從嚴則見鎮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