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之變,而紹述先志焉爾。
臺臣嘗諫,冗兵不罷,王曰:「非予好兵而然也。
若或深思,可知予意,非出於置國家危亡之勢,徒以兵爲事者也。
」又嘗與侍臣,論事大交隣事,有不曉上意而爲言者。
王歎曰:「交隣事大,勢有不同爾。
予雖年少否德,祖宗、父兄百世之讎,何敢忘也?」北鄙牧守武官貪縱。
復設兵馬評事,必以銓郞及玉堂官差送,爲彈壓之地。
故評事鄭文孚,當壬辰變亂,有功於北方,因道臣陳請,特命超贈貳公,同時南北道義士二十人,悉加追褒,一方聳動。
倭使之來,亦必極選從臣,接慰于境上,俾不失其歡。
倭使固請移館于熊川,而竟不許,蓋慮其移近內地,以貽日後之患也。
王於刑獄,尤加詳愼。
每於大寒暑,輒令承旨,馳往典獄署,放釋輕囚。
嘗謂承旨曰:「宜令該曹,卽決緊囚,雖一日再覆,勿拘常規。
」又嘗曰:「死囚三覆之意,豈偶然哉?罪當死者,必欲其殺,不當死者,必欲其不殺,乃其本意也。
」又念久囚寒凍,命給口糧、襦衣。
王素有宿恙,而勤於聽政,疾間,常令承旨持文書入侍。
內、外官吏有缺,輒命銓官,隨卽塡差,未嘗淹過數日,蓋慮職事之曠,而弊及於民也。
甲寅大妃昇遐。
王常痛早孤,又以不得久養母妃,爲至恨,疏食水飮,哀戚踰制。
群臣固爭,雖強副從權之請,而每臨餐,嗚咽不自勝。
凡葬祭之需,禮事之節,必誠必謹。
大妃嘗移禦慶德宮,至是返虞於昌慶宮,王亦還舊禦。
觸目追感,傷痛益切,終日默坐,不能頃刻忘哀也。
旁側左右,莫不感愴。
魂殿之奉,一象平昔節物,薦獻絡續,於山陵饋奠之奉,必親自檢飭監進。
奉諱前一日,不得親視,猶問其精否如何,翌朝又連問之。
王疾甚,聞窓外風聲曰:「此害穀之風耶?吾何以又聞此聲也?」其孝親憂民之心,炳如於屬纊之前者如此。
襦匣、衣襨,皆自內備,不令度支,徵尺寸於市民,蓋我中宮曁嗣王,克體王平日恤民、崇儉之至意也。
中宮金氏,本貫淸風,領議政堉之孫,中廟朝賢臣大司成湜之六代孫也。
誕一男三女,男卽我嗣王殿下。
女長明善公主,次明惠公主,皆未家而夭,季明安公主,未筓。
嗣王妃金氏,領敦寧府事光城府院君萬基之女。
辛亥春,受冊爲嬪,今進位中宮。
糞土愚臣,無所知識,旣受嗣王命,略序次王言動紀年如右,輒拜手稽首而言曰:「於戲!王聰明徇知,淵毅沈潛,有寬裕溫恭之德,有博厚敦大之度。
孝友出於天性,仁愛孚於下民。
在位十六年間,敬天勤民之心,可質於神明。
檢身若不足,求善若不及,兢兢業業,一日二日,雖運値屯否。
時際艱虞,水旱、風霜之災,無歲無之,民人疵癘,禽獸逼人,而王乃憂勞惕勵,以格天心,惻怛忠愛,以保民生。
內無聲色之娛,外無遊佃之樂。
凡前代帝王所以縱欲行私,敗度亂德之事,擧不能入於心。
而疑於行。
陳、夏竝用,而不害慶曆之治,王、呂柄事,而寔發中朝之嘆,以成元祐之泰亨。
典禮明而彜倫敍,邪說熄而人心正。
使吾民口誦而心語者,未嘗不曰:」吾王之德,漢文帝、宋仁宗,不是過也。
至於闢無君無父之說,俾一世著於君臣之義,父子之倫,又大有功於斯道焉。
雖臣民無祿,天不享與遐齡,然其仁心、仁聞,入人之深者,實有沒世不忘之思,卓然爲東方盛德之主焉。
嗚呼!休玆。
昔周之王季,積善累仁,以啓文光武烈之業,漢之文、景,躬行恭儉,以基建元濯征震伐之功,宋之仁宗,至誠深仁,終始一德,君子謂社稷靈長,終必賴之。
若我顯考,勝殘去殺之德,諴小民疾敬德之道,誠無讓古之哲王誼辟。
盍觀我紀年之牒乎。
一則曰吾民,二則曰吾民,無一念不在乎民也,無一日不事乎民也。
情深而化孚,民感而天應,固天之將大啓我文子文孫孺子王,新周邦,永殷命,纉《春秋》尊攘之圖,以爲我國家萬億年無疆之休者。
猗歟!休哉,嗚呼!盛矣。
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義禁府事成均館祭酒五衛都摠府都摠管臣尹鑴,撰進。
○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哀冊文。
維歲次甲寅八月壬辰朔,十八日己酉,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薨于昌德宮之廬次。
是年冬十二月十一日,庚午,遷座于崇陵,十三日壬申,永遷于玄宮,禮也。
繐幄纔撤,畫攅初啓,翣揚彩蕤,轝飭雕轊。
背丹扆之肅穆,指玄扃之窅邈,曉風淒而浙浙,愁雲凝而漠漠。
恭惟我主上殿下,戚容深墨,纍然衰絰,疚心孺慕,呼天泣血。
攀弓劍兮莫逮,念羹墻之深篤。
爰徵徽於璇牒,俾揚烈於寶冊。
其詞曰:「猗歟!皇考,仁智天錫。
生知睿哲,克岐克嶷。
聖祖奇愛,眷撫之敦。
沖年錫號,在周文孫。
逮升貳極,聲聞益彰。
禮備三朝,頌騰重光。
夢齡莫驗,奄罹創鉅。
訓承精一,誕膺丕緖。
招賢籲俊,繼志述事。
薰陶涵養,講劘義理。
溫言玉色,不疾不遽。
大本旣立,庶務畢擧。
孝思不匱,兩宮愉悅。
奉先以誠,祀事鹹秩。
排黜異端,丕闡儒化,毀撤尼宇,葺成黌舍。
推不忍心,行政以仁,如天覆燾,與物爲春。
躬率以儉,惡食菲衣。
常供亦減,國以之肥。
念軫稼穡,蠲免田租。
視民疾苦,若恫在膚。
政先振貸,惠均流殍。
發棠移粟,粒我億兆。
惟刑欽恤,明愼讞議。
無冤不伸,得情勿喜。
優老之典,遍及臣庶。
歲時之饋,乃魚乃醑。
表章六經,斯文在玆,頹風可振,士氣不衰。
增飭貞陵,禮祔太廟,闕典斯擧,于先有耀。
移灤葉吉,實獲神佑,誠之所感,德歸於厚。
朞、功定制,宸斷決疑,始終無憾,儀文得宜。
器使群工,嘉納忠言。
敦敍九族,而絶私恩。
淵沖海涵,寬裕容物。
顯忠遂良,砥行礪節。
師湯不邇,同禹惡旨,務從省約,屛斥華美。
綢繆備豫,志未嘗忘,憂勤旰宵,提挈維綱,咨諏是急,不遑將攝。
弛張合則,事益明習。
當春秋之鼎盛,大有爲於陶甄,何皇穹之不弔,而降割之斯偏?嗚呼哀哉!今歲之春,聖母先陟,憂居諒陰,痛切荼毒。
疾寔由於哀毀,醫莫效於神技。
靈蓍罔吉於納縢,末音忍聞於憑幾?嗚呼哀哉!荀席重敷,綴衣斯陳。
黼座如昨,威顔隔晨。
瞻象魏兮依宛,望龍樓兮夐閴。
鑄丹鼎兮巳成,乘白雲兮安適?嗚呼哀哉!宮車兮晏駕,靈辰兮不留。
森彤庭兮羽衛,緬碧落兮仙遊。
銅壼咽兮漏水催,寶紼飄兮霜霰集。
擁百靈兮風號。
紛萬姓之雨泣。
嗚呼哀哉!鬱彼崇岡,龍盤鳳舞,衣冠攸藏,密邇皇祖,理幽明之無間,怳陟降之如在。
寔天慳而地獻,信效靈之有待。
嗚呼哀哉!彭殤不齊,仁壽奚徵?玄理莾茫,此痛難勝。
惟積慶之無彊,綿本支於百世。
顧聖德之輝光,窮宇宙而不替。
嗚呼哀哉! 資憲大夫知中樞府事臣李殷相,撰進。
○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謚冊文。
維歲次甲寅十二月庚寅朔初九日戊戌,孤子嗣王臣焞,謹再拜稽首上言。
竊以少遭閔兇,孺慕徒切。
丕揚徽邵,縟儀斯陳。
秪欲伸乎忱悰,匪敢誣於論譔。
恭惟大行大王,孝友天得,精一心傳。
以岐嶷之姿,受眷愛於聖祖,以睿智之性,資輔導於賢師。
自儲位至于禦邦,立大本措諸絜矩,所以日用間施設,皆從天理中出來。
一念存誠,神化馳於八域,三朝盡禮,和氣藹於兩宮。
虔禴祠烝嘗,而宗禋克精,重學校、庠序,而儒敎大闡。
招延良弼,虛己乎都兪,討論聖經,用功於存省。
親親乃修身之效,老老惟錫類之推。
表率群工,先尙儉約,杜絶私逕,最戒扳援。
對越神明,處幽獨而益惕,憂虞夙夜,在靜攝而猶勤。
折獄哀煢,所急者王政,勞農勸稼,不違乎民時。
恤費則減常賦,以至於禦供,振饑則傾內倉,幷及於外廩。
謨訓摠宜於詒後,繼述深謹於奉先。
行太廟追祔之儀,聿修闕典,有寧陵改堋之擧,式爲永圖。
疑於禮制,則參究尤詳,斷自震衷,而情文無缺。
不料憑幾之命,遽揚感奩之辰。
玉候纔廖,固已憂其過毀。
天心難度,胡不獲乎少延?中制未終,忍說無涯之痛?沖年失怙,實繇不肖之辜。
纉丕緖於攀擗之中,隻有泣血,瞻虛殿於定省之所,永隔承顔。
唯幸宅兆之新營,適近祖宗之舊寢,求諸神道,豈遠於常情?省得民功,亦體乎素志。
霜露旣降,悲隙駟之如流,弓劍空留,望僊馭而靡及。
玆將歸美之悃愊,庸循易名之彜章。
百辟其刑,行己著於中外,壹惠爲謚,休有光於古今。
於乎!之德之純,其永以享以祀。
謹遣臣議政府領議政許積,奉玉冊上尊謚曰,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廟號曰,顯宗。
仰冀沖鑑,俯垂明歆。
申景鑠於旡疆,雲仍衍慶,揭鴻號於不朽,日星幷輝。
嗚呼哀哉!謹言。
正憲大夫議政府右參贊兼藝文館提學臣姜栢年,撰進。
○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崇陵誌。
於戲!洪惟我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姓李氏,諱棩,字景直,孝宗顯仁大王之適嗣,仁祖明肅大王之孫。
母妃孝肅敬烈明獻仁宣王後張氏,右議政新豐府院君維之女也。
始孝廟在藩邸,爲質北隣,以皇明崇禎十四年辛巳二月己酉,誕王于瀋館。
王生有異質,覃訏魁碩。
甲申,孝廟將由瀋入燕,乃遣王先還。
王方四歲,上謁于仁祖,有所問,應對如成人。
問堯、舜、桀、紂,王已能別其聖暴,言皆證古史。
嘗有外藩進豹皮者,毛疎惡,將卻,王卽白于仁祖曰:「捉一豹,傷民猶必多矣。
」仁祖聞而大奇之,命勿卻。
嘗偶出閤門,見一卒形羸墨,問內竪,對曰:「此病凍餒者也。
」王爲惻然,輒命賜之衣,且續食。
其自幼少,饒神智仁愛之出天性如此。
昭顯旣卒。
孝廟以次嫡陟儲副,王亦進號元孫。
己醜,冊王爲王世孫,設講書院。
是夏,孝廟嗣寶位,王亦進號王世子。
辛卯,行冠禮,仍行冊王世子禮,冬,行嘉禮。
壬辰,行入學禮,益廣置春坊僚屬,詳延宿儒,以盡其輔導。
孝廟嘗再祀文廟,輒命王從,敎右文也,大閱于南津,復命王從,敎不忘武事也,時觀稼弄田,敎重民食也。
己亥五月,孝廟賓天,王受寶踐阼。
旣反苴絰于廬次,哀哭不節,飮歠不饘,饋奠不攝。
時盛熱,處偪隘不遷,左右臣庶及遠邇聞者,皆莫不感王之篤孝。
王初眂政,惟先孝廟之所敎詔,遺志、遺事之是遵。
謙己而尙學,儉上而裕下,務敦大周愼,以歸于中正。
首用大司憲臣浚吉,言加禮髦士,勉留已至,諭召未徠。
時若左贊成宋時烈,已自孝廟朝,受眷遇最深,而尹宣擧、李惟泰諸人,亦鹹至京。
及時烈等救退甚懇,王頻賜手批,慰挽備至。
命諸道供獻,係祀享外,悉省除之,民已皷舞新化矣。
庚子,關東、北菑,命盡蠲端川逋銀,減三、甲貢貂,嶺以東減布,以西減米。
辛醜,三南又旱,命復減諸道供獻,減酒房,減廐馬。
舊有兩尼院,名仁壽、慈壽者,在王城北內,王命撤之,構黌舍,遣院尼悉歸俗。
秋,王親舍菜于頖宮。
壬寅春,命禮部修麗朝諸陵,且著令三歲一審。
特遣禦史南九萬、李?等,蠲湖、嶺雜賦,且行賑貸。
又遣近臣,祭厲于壬、丙古戰地。
秋,王親幸露梁,講武事。
癸卯,命均田使閔鼎重、金始振,改量畿田,命減諸宮家海稅及柴場之廣占撓民者。
甲辰,畿內比歲旱,秋,湖南又水,發江都、南漢穀以哺之。
命宰臣、三司,竝登薦才雋。
遣左參贊金壽恒,往鹹鏡道,禦史尹深,往耽羅,問邊氓及海外人疾苦,又俱試文、武士。
王常患眼痾,久不瘳。
至乙巳,乃南幸湖西,試沐于溫泉,始有效。
至行宮之日,卽罷鄕兵之扈於道者,歸鎭。
命兵部,飭將士,毋擾民,毋得損禾稼。
命禮部,分祀故勳德之在旁郡者,設文、武科,以慰士。
命戶部,減徭賦有差,以慰民。
丙午春,王奉仁宣太妃,復幸溫泉,遍賜一道耆老曁以孝行聞者米肉。
命吏部,凡年八十以上者,毋論士庶,幷加資級。
旣還,大赦。
命申明戶口帳籍法漏者罪,徙邊。
丁未春,王親禦法殿,冊元子諱焞爲王世子。
夏,復幸溫泉,益命道臣,寬民決冤滯。
先是,孝廟嘗命行兩湖大同,以紓民困,唯湖南山郡,未及行。
王旣述事,朝臣有胥言不便者,且行且寢。
後又皆言便,乃決意行之,湖民以蘇。
戊申,關東又饑,命蠲民如庚子。
設賑恤廳,命重臣有才誠者幹理之。
減各司奴婢貢布。
己酉春,復幸溫泉。
冬始以神德王後康氏,躋祔于太廟。
復貞陵寢園,擧曠典以章大倫。
庚戌,春夏大旱,秋大水,諸路皆告菑。
王又命發江都、南漢米三萬,運關西米二萬,分賑內外。
辛亥春,又無麥,民大饑,疫癘滋熾,死亡相藉,王日夜焦憂。
設京賑三所,勅諸路諸邑,盡誠賙救,生者饘糜,死者槥櫝,壬子,下罪己敎,辭旨惻怛。
布諭國內,悉蕩除逋賦,決罪囚,開廢錮,惠澤霈然,民遂忘其菑矣。
又命宰臣、三司,薦有學行、文武才能者。
又遣禦史李夏,往耽羅,載種食及布以餽,復試士,如甲辰。
癸醜,宗人靈林副令翼秀上疏言,寧陵封石有釁,王大驚憂,決改兆之議。
用是冬十月,遂遷孝廟衣冠于驪陵,禮也。
時,王上奉慈懿、仁宣二太妃,極志盡物,以緻隆養。
孝廟時所建萬壽殿者,慈懿太妃之所禦也,在西,王又別構一殿,名曰,集祥,仁宣太妃之所禦也,在東。
蓋猶漢長樂、長信之制焉。
母妃素有疾,王恒左右侍護,以愉婉順適,且頻召諸姊妹,歡然展親,和樂無間。
母妃亦嘗曰:「王每在旁,病若去體。
」至甲寅春,母妃疾寢?,王亟命遍擧珪璧,且議釋冤囚。
迨遭大戚,王摧毀踰制,而益緻潔祀享,自饎爨濯,槪靡所不飭。
始孝廟之喪,大臣與諸儒臣等,議慈懿太妃所宜服,以爲:「本朝五服之制,唯爲子朞而已。
」遂定爲朞。
其後有言,朞非禮,禮當三年者,王乃命詢諸大臣、儒臣。
諸儒等因訟言古禮疑亦爲朞,大臣又持前見,以國制唯朞爲對,王乃從大臣言,仍朞不改。
至是,禮官復遽殺慈懿太妃服爲大功,王旣更詢于公卿、三司,且親考禮經,盡別其違非曰:「夫嫡胡庶也,長胡衆也?先王之於太妃,唯賈疏所稱,取嫡第二長子,亦名長子者,乃是也。
」亟罪禮官。
命改功爲朞,又謫責首相,不從禮明文而從人說者。
制旣定,名旣正,而邦禮益無憾矣。
王旣行純茂,性又聰睿特達。
聽斷之餘,唯常耽經史,沈潛理道,而其發而措諸事者,要必參伍反覆,得其當而後乃行。
晩益明習政法,挈綱總紀,方欲大究,輓近軍民之弊,以盡其通變。
而王已積瘁過毀,病以日臻,八月初七日朝,命大僚會賓廳,將召與議事,忽感疾益苦,不果。
亟馳遣承旨,召領議政許積於忠州,又召左議政金壽恒,使至前勉諭。
大漸之夕,猶頻問敬思殿膳羞潔否。
又聞戶外有風聲,問此何自。
曰東風,王驚曰:「損稼酷矣。
民將殄矣。
予何爲又聞此聲乎?」猶嗟嘆未已。
王世子令諸大臣,齋禱于廟社、山川,王竟以是月十八日己酉,大棄群臣于昌德宮之廬次。
王在位十有五年,春秋止三十有四。
德壽無徵,神理繆錯。
嗚呼痛哉!領議政臣積、左議政臣壽恒、右議政臣知和等,議王功德,上諡曰,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廟號曰,顯宗。
臣壽恒,摠陵工,蔔兆于健元陵之西南別岡負兌之原,以是年十二月十三日壬寅,葬王于崇陵。
當始斂也,凡絞紟、複褶之屬,皆出諸宮中,毋煩有司。
及殯而葬也,事皆從儉約,毋傷民。
蓋惟我王妃曁惟我嗣王,克體王平日尙模敦素之遺旨雲。
王妃金氏,領敦寧府事淸風府院君佑明女也,誕一男三女。
男卽我嗣王殿下,女長明善公主,次明惠公主,皆未字而夭,季明安公主,幼。
中宮金氏,領敦寧府事光城府院君萬基之女。
辛亥春,受冊爲嬪,今進位坤極。
嗚呼!夫觀天者,識巍然,覩日月者,識輝光。
雖以臣甚矇陋,猶事我大行大王,得奉敎承命者,亦已久矣,竊伏有以識我先王之純行懿德卓然,匹諸古昔明聖而無愧。
王素恭儉寅畏,無聲色嗜好,無盤遊逸豫,常兢兢懍懍而有淵谷之戒,蓋十五年如一日。
每當禱雨,或緻齋宮中,露立達曉,或避正殿損法廚。
雖疢疾在躬,曾無時月康豫,而亦弗敢自恤。
尤嚴宮禁,以杜絶蹊徑,戒朝著以破除朋黨。
亦屢賞諫者以廓言路。
昔在丙午冬間,臣嘗從諸講官後,入侍王于宣政殿時。
妖彗纔息,又有雷異,王益惕然警懼,詢災乞言,一出於至誠。
臣每頌此事,不敢忘。
臣又嘗與儒臣宋浚吉,俱進對內閤,仍論及本朝臣成三問事。
王許三問以爲皇明、方孝孺諸人者流也,此皆可以見王褒忠尙義之盛意矣。
且往歲海西,嘗有上變者,王一問知其誣,放七十餘人,同日賜糧歸鄕,此又足以知王之世,無一枉死於桁楊之下者矣。
嗚呼!豈不盛哉?然臣又嘗敢論之,玆數事者,在凡主,固爲盛,於先王則尙其細者耳。
唯其以千乘至貴,君主至尊,而躬曾、閔之行,執布素之節。
且使我環東土數千裡之間,雖洚旱罔災,溝壑復廬,盡囿於鴻仁厖澤之中者,實庶幾茅茨桑林之盛焉。
此尤王之所以爲盛德至善,沒世而不可忘者也。
嗚呼!其至矣,嗚呼!其至矣。
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成均館事臣金錫冑,撰進。
臺臣嘗諫,冗兵不罷,王曰:「非予好兵而然也。
若或深思,可知予意,非出於置國家危亡之勢,徒以兵爲事者也。
」又嘗與侍臣,論事大交隣事,有不曉上意而爲言者。
王歎曰:「交隣事大,勢有不同爾。
予雖年少否德,祖宗、父兄百世之讎,何敢忘也?」北鄙牧守武官貪縱。
復設兵馬評事,必以銓郞及玉堂官差送,爲彈壓之地。
故評事鄭文孚,當壬辰變亂,有功於北方,因道臣陳請,特命超贈貳公,同時南北道義士二十人,悉加追褒,一方聳動。
倭使之來,亦必極選從臣,接慰于境上,俾不失其歡。
倭使固請移館于熊川,而竟不許,蓋慮其移近內地,以貽日後之患也。
王於刑獄,尤加詳愼。
每於大寒暑,輒令承旨,馳往典獄署,放釋輕囚。
嘗謂承旨曰:「宜令該曹,卽決緊囚,雖一日再覆,勿拘常規。
」又嘗曰:「死囚三覆之意,豈偶然哉?罪當死者,必欲其殺,不當死者,必欲其不殺,乃其本意也。
」又念久囚寒凍,命給口糧、襦衣。
王素有宿恙,而勤於聽政,疾間,常令承旨持文書入侍。
內、外官吏有缺,輒命銓官,隨卽塡差,未嘗淹過數日,蓋慮職事之曠,而弊及於民也。
甲寅大妃昇遐。
王常痛早孤,又以不得久養母妃,爲至恨,疏食水飮,哀戚踰制。
群臣固爭,雖強副從權之請,而每臨餐,嗚咽不自勝。
凡葬祭之需,禮事之節,必誠必謹。
大妃嘗移禦慶德宮,至是返虞於昌慶宮,王亦還舊禦。
觸目追感,傷痛益切,終日默坐,不能頃刻忘哀也。
旁側左右,莫不感愴。
魂殿之奉,一象平昔節物,薦獻絡續,於山陵饋奠之奉,必親自檢飭監進。
奉諱前一日,不得親視,猶問其精否如何,翌朝又連問之。
王疾甚,聞窓外風聲曰:「此害穀之風耶?吾何以又聞此聲也?」其孝親憂民之心,炳如於屬纊之前者如此。
襦匣、衣襨,皆自內備,不令度支,徵尺寸於市民,蓋我中宮曁嗣王,克體王平日恤民、崇儉之至意也。
中宮金氏,本貫淸風,領議政堉之孫,中廟朝賢臣大司成湜之六代孫也。
誕一男三女,男卽我嗣王殿下。
女長明善公主,次明惠公主,皆未家而夭,季明安公主,未筓。
嗣王妃金氏,領敦寧府事光城府院君萬基之女。
辛亥春,受冊爲嬪,今進位中宮。
糞土愚臣,無所知識,旣受嗣王命,略序次王言動紀年如右,輒拜手稽首而言曰:「於戲!王聰明徇知,淵毅沈潛,有寬裕溫恭之德,有博厚敦大之度。
孝友出於天性,仁愛孚於下民。
在位十六年間,敬天勤民之心,可質於神明。
檢身若不足,求善若不及,兢兢業業,一日二日,雖運値屯否。
時際艱虞,水旱、風霜之災,無歲無之,民人疵癘,禽獸逼人,而王乃憂勞惕勵,以格天心,惻怛忠愛,以保民生。
內無聲色之娛,外無遊佃之樂。
凡前代帝王所以縱欲行私,敗度亂德之事,擧不能入於心。
而疑於行。
陳、夏竝用,而不害慶曆之治,王、呂柄事,而寔發中朝之嘆,以成元祐之泰亨。
典禮明而彜倫敍,邪說熄而人心正。
使吾民口誦而心語者,未嘗不曰:」吾王之德,漢文帝、宋仁宗,不是過也。
至於闢無君無父之說,俾一世著於君臣之義,父子之倫,又大有功於斯道焉。
雖臣民無祿,天不享與遐齡,然其仁心、仁聞,入人之深者,實有沒世不忘之思,卓然爲東方盛德之主焉。
嗚呼!休玆。
昔周之王季,積善累仁,以啓文光武烈之業,漢之文、景,躬行恭儉,以基建元濯征震伐之功,宋之仁宗,至誠深仁,終始一德,君子謂社稷靈長,終必賴之。
若我顯考,勝殘去殺之德,諴小民疾敬德之道,誠無讓古之哲王誼辟。
盍觀我紀年之牒乎。
一則曰吾民,二則曰吾民,無一念不在乎民也,無一日不事乎民也。
情深而化孚,民感而天應,固天之將大啓我文子文孫孺子王,新周邦,永殷命,纉《春秋》尊攘之圖,以爲我國家萬億年無疆之休者。
猗歟!休哉,嗚呼!盛矣。
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義禁府事成均館祭酒五衛都摠府都摠管臣尹鑴,撰進。
○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哀冊文。
維歲次甲寅八月壬辰朔,十八日己酉,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薨于昌德宮之廬次。
是年冬十二月十一日,庚午,遷座于崇陵,十三日壬申,永遷于玄宮,禮也。
繐幄纔撤,畫攅初啓,翣揚彩蕤,轝飭雕轊。
背丹扆之肅穆,指玄扃之窅邈,曉風淒而浙浙,愁雲凝而漠漠。
恭惟我主上殿下,戚容深墨,纍然衰絰,疚心孺慕,呼天泣血。
攀弓劍兮莫逮,念羹墻之深篤。
爰徵徽於璇牒,俾揚烈於寶冊。
其詞曰:「猗歟!皇考,仁智天錫。
生知睿哲,克岐克嶷。
聖祖奇愛,眷撫之敦。
沖年錫號,在周文孫。
逮升貳極,聲聞益彰。
禮備三朝,頌騰重光。
夢齡莫驗,奄罹創鉅。
訓承精一,誕膺丕緖。
招賢籲俊,繼志述事。
薰陶涵養,講劘義理。
溫言玉色,不疾不遽。
大本旣立,庶務畢擧。
孝思不匱,兩宮愉悅。
奉先以誠,祀事鹹秩。
排黜異端,丕闡儒化,毀撤尼宇,葺成黌舍。
推不忍心,行政以仁,如天覆燾,與物爲春。
躬率以儉,惡食菲衣。
常供亦減,國以之肥。
念軫稼穡,蠲免田租。
視民疾苦,若恫在膚。
政先振貸,惠均流殍。
發棠移粟,粒我億兆。
惟刑欽恤,明愼讞議。
無冤不伸,得情勿喜。
優老之典,遍及臣庶。
歲時之饋,乃魚乃醑。
表章六經,斯文在玆,頹風可振,士氣不衰。
增飭貞陵,禮祔太廟,闕典斯擧,于先有耀。
移灤葉吉,實獲神佑,誠之所感,德歸於厚。
朞、功定制,宸斷決疑,始終無憾,儀文得宜。
器使群工,嘉納忠言。
敦敍九族,而絶私恩。
淵沖海涵,寬裕容物。
顯忠遂良,砥行礪節。
師湯不邇,同禹惡旨,務從省約,屛斥華美。
綢繆備豫,志未嘗忘,憂勤旰宵,提挈維綱,咨諏是急,不遑將攝。
弛張合則,事益明習。
當春秋之鼎盛,大有爲於陶甄,何皇穹之不弔,而降割之斯偏?嗚呼哀哉!今歲之春,聖母先陟,憂居諒陰,痛切荼毒。
疾寔由於哀毀,醫莫效於神技。
靈蓍罔吉於納縢,末音忍聞於憑幾?嗚呼哀哉!荀席重敷,綴衣斯陳。
黼座如昨,威顔隔晨。
瞻象魏兮依宛,望龍樓兮夐閴。
鑄丹鼎兮巳成,乘白雲兮安適?嗚呼哀哉!宮車兮晏駕,靈辰兮不留。
森彤庭兮羽衛,緬碧落兮仙遊。
銅壼咽兮漏水催,寶紼飄兮霜霰集。
擁百靈兮風號。
紛萬姓之雨泣。
嗚呼哀哉!鬱彼崇岡,龍盤鳳舞,衣冠攸藏,密邇皇祖,理幽明之無間,怳陟降之如在。
寔天慳而地獻,信效靈之有待。
嗚呼哀哉!彭殤不齊,仁壽奚徵?玄理莾茫,此痛難勝。
惟積慶之無彊,綿本支於百世。
顧聖德之輝光,窮宇宙而不替。
嗚呼哀哉! 資憲大夫知中樞府事臣李殷相,撰進。
○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謚冊文。
維歲次甲寅十二月庚寅朔初九日戊戌,孤子嗣王臣焞,謹再拜稽首上言。
竊以少遭閔兇,孺慕徒切。
丕揚徽邵,縟儀斯陳。
秪欲伸乎忱悰,匪敢誣於論譔。
恭惟大行大王,孝友天得,精一心傳。
以岐嶷之姿,受眷愛於聖祖,以睿智之性,資輔導於賢師。
自儲位至于禦邦,立大本措諸絜矩,所以日用間施設,皆從天理中出來。
一念存誠,神化馳於八域,三朝盡禮,和氣藹於兩宮。
虔禴祠烝嘗,而宗禋克精,重學校、庠序,而儒敎大闡。
招延良弼,虛己乎都兪,討論聖經,用功於存省。
親親乃修身之效,老老惟錫類之推。
表率群工,先尙儉約,杜絶私逕,最戒扳援。
對越神明,處幽獨而益惕,憂虞夙夜,在靜攝而猶勤。
折獄哀煢,所急者王政,勞農勸稼,不違乎民時。
恤費則減常賦,以至於禦供,振饑則傾內倉,幷及於外廩。
謨訓摠宜於詒後,繼述深謹於奉先。
行太廟追祔之儀,聿修闕典,有寧陵改堋之擧,式爲永圖。
疑於禮制,則參究尤詳,斷自震衷,而情文無缺。
不料憑幾之命,遽揚感奩之辰。
玉候纔廖,固已憂其過毀。
天心難度,胡不獲乎少延?中制未終,忍說無涯之痛?沖年失怙,實繇不肖之辜。
纉丕緖於攀擗之中,隻有泣血,瞻虛殿於定省之所,永隔承顔。
唯幸宅兆之新營,適近祖宗之舊寢,求諸神道,豈遠於常情?省得民功,亦體乎素志。
霜露旣降,悲隙駟之如流,弓劍空留,望僊馭而靡及。
玆將歸美之悃愊,庸循易名之彜章。
百辟其刑,行己著於中外,壹惠爲謚,休有光於古今。
於乎!之德之純,其永以享以祀。
謹遣臣議政府領議政許積,奉玉冊上尊謚曰,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廟號曰,顯宗。
仰冀沖鑑,俯垂明歆。
申景鑠於旡疆,雲仍衍慶,揭鴻號於不朽,日星幷輝。
嗚呼哀哉!謹言。
正憲大夫議政府右參贊兼藝文館提學臣姜栢年,撰進。
○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崇陵誌。
於戲!洪惟我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姓李氏,諱棩,字景直,孝宗顯仁大王之適嗣,仁祖明肅大王之孫。
母妃孝肅敬烈明獻仁宣王後張氏,右議政新豐府院君維之女也。
始孝廟在藩邸,爲質北隣,以皇明崇禎十四年辛巳二月己酉,誕王于瀋館。
王生有異質,覃訏魁碩。
甲申,孝廟將由瀋入燕,乃遣王先還。
王方四歲,上謁于仁祖,有所問,應對如成人。
問堯、舜、桀、紂,王已能別其聖暴,言皆證古史。
嘗有外藩進豹皮者,毛疎惡,將卻,王卽白于仁祖曰:「捉一豹,傷民猶必多矣。
」仁祖聞而大奇之,命勿卻。
嘗偶出閤門,見一卒形羸墨,問內竪,對曰:「此病凍餒者也。
」王爲惻然,輒命賜之衣,且續食。
其自幼少,饒神智仁愛之出天性如此。
昭顯旣卒。
孝廟以次嫡陟儲副,王亦進號元孫。
己醜,冊王爲王世孫,設講書院。
是夏,孝廟嗣寶位,王亦進號王世子。
辛卯,行冠禮,仍行冊王世子禮,冬,行嘉禮。
壬辰,行入學禮,益廣置春坊僚屬,詳延宿儒,以盡其輔導。
孝廟嘗再祀文廟,輒命王從,敎右文也,大閱于南津,復命王從,敎不忘武事也,時觀稼弄田,敎重民食也。
己亥五月,孝廟賓天,王受寶踐阼。
旣反苴絰于廬次,哀哭不節,飮歠不饘,饋奠不攝。
時盛熱,處偪隘不遷,左右臣庶及遠邇聞者,皆莫不感王之篤孝。
王初眂政,惟先孝廟之所敎詔,遺志、遺事之是遵。
謙己而尙學,儉上而裕下,務敦大周愼,以歸于中正。
首用大司憲臣浚吉,言加禮髦士,勉留已至,諭召未徠。
時若左贊成宋時烈,已自孝廟朝,受眷遇最深,而尹宣擧、李惟泰諸人,亦鹹至京。
及時烈等救退甚懇,王頻賜手批,慰挽備至。
命諸道供獻,係祀享外,悉省除之,民已皷舞新化矣。
庚子,關東、北菑,命盡蠲端川逋銀,減三、甲貢貂,嶺以東減布,以西減米。
辛醜,三南又旱,命復減諸道供獻,減酒房,減廐馬。
舊有兩尼院,名仁壽、慈壽者,在王城北內,王命撤之,構黌舍,遣院尼悉歸俗。
秋,王親舍菜于頖宮。
壬寅春,命禮部修麗朝諸陵,且著令三歲一審。
特遣禦史南九萬、李?等,蠲湖、嶺雜賦,且行賑貸。
又遣近臣,祭厲于壬、丙古戰地。
秋,王親幸露梁,講武事。
癸卯,命均田使閔鼎重、金始振,改量畿田,命減諸宮家海稅及柴場之廣占撓民者。
甲辰,畿內比歲旱,秋,湖南又水,發江都、南漢穀以哺之。
命宰臣、三司,竝登薦才雋。
遣左參贊金壽恒,往鹹鏡道,禦史尹深,往耽羅,問邊氓及海外人疾苦,又俱試文、武士。
王常患眼痾,久不瘳。
至乙巳,乃南幸湖西,試沐于溫泉,始有效。
至行宮之日,卽罷鄕兵之扈於道者,歸鎭。
命兵部,飭將士,毋擾民,毋得損禾稼。
命禮部,分祀故勳德之在旁郡者,設文、武科,以慰士。
命戶部,減徭賦有差,以慰民。
丙午春,王奉仁宣太妃,復幸溫泉,遍賜一道耆老曁以孝行聞者米肉。
命吏部,凡年八十以上者,毋論士庶,幷加資級。
旣還,大赦。
命申明戶口帳籍法漏者罪,徙邊。
丁未春,王親禦法殿,冊元子諱焞爲王世子。
夏,復幸溫泉,益命道臣,寬民決冤滯。
先是,孝廟嘗命行兩湖大同,以紓民困,唯湖南山郡,未及行。
王旣述事,朝臣有胥言不便者,且行且寢。
後又皆言便,乃決意行之,湖民以蘇。
戊申,關東又饑,命蠲民如庚子。
設賑恤廳,命重臣有才誠者幹理之。
減各司奴婢貢布。
己酉春,復幸溫泉。
冬始以神德王後康氏,躋祔于太廟。
復貞陵寢園,擧曠典以章大倫。
庚戌,春夏大旱,秋大水,諸路皆告菑。
王又命發江都、南漢米三萬,運關西米二萬,分賑內外。
辛亥春,又無麥,民大饑,疫癘滋熾,死亡相藉,王日夜焦憂。
設京賑三所,勅諸路諸邑,盡誠賙救,生者饘糜,死者槥櫝,壬子,下罪己敎,辭旨惻怛。
布諭國內,悉蕩除逋賦,決罪囚,開廢錮,惠澤霈然,民遂忘其菑矣。
又命宰臣、三司,薦有學行、文武才能者。
又遣禦史李夏,往耽羅,載種食及布以餽,復試士,如甲辰。
癸醜,宗人靈林副令翼秀上疏言,寧陵封石有釁,王大驚憂,決改兆之議。
用是冬十月,遂遷孝廟衣冠于驪陵,禮也。
時,王上奉慈懿、仁宣二太妃,極志盡物,以緻隆養。
孝廟時所建萬壽殿者,慈懿太妃之所禦也,在西,王又別構一殿,名曰,集祥,仁宣太妃之所禦也,在東。
蓋猶漢長樂、長信之制焉。
母妃素有疾,王恒左右侍護,以愉婉順適,且頻召諸姊妹,歡然展親,和樂無間。
母妃亦嘗曰:「王每在旁,病若去體。
」至甲寅春,母妃疾寢?,王亟命遍擧珪璧,且議釋冤囚。
迨遭大戚,王摧毀踰制,而益緻潔祀享,自饎爨濯,槪靡所不飭。
始孝廟之喪,大臣與諸儒臣等,議慈懿太妃所宜服,以爲:「本朝五服之制,唯爲子朞而已。
」遂定爲朞。
其後有言,朞非禮,禮當三年者,王乃命詢諸大臣、儒臣。
諸儒等因訟言古禮疑亦爲朞,大臣又持前見,以國制唯朞爲對,王乃從大臣言,仍朞不改。
至是,禮官復遽殺慈懿太妃服爲大功,王旣更詢于公卿、三司,且親考禮經,盡別其違非曰:「夫嫡胡庶也,長胡衆也?先王之於太妃,唯賈疏所稱,取嫡第二長子,亦名長子者,乃是也。
」亟罪禮官。
命改功爲朞,又謫責首相,不從禮明文而從人說者。
制旣定,名旣正,而邦禮益無憾矣。
王旣行純茂,性又聰睿特達。
聽斷之餘,唯常耽經史,沈潛理道,而其發而措諸事者,要必參伍反覆,得其當而後乃行。
晩益明習政法,挈綱總紀,方欲大究,輓近軍民之弊,以盡其通變。
而王已積瘁過毀,病以日臻,八月初七日朝,命大僚會賓廳,將召與議事,忽感疾益苦,不果。
亟馳遣承旨,召領議政許積於忠州,又召左議政金壽恒,使至前勉諭。
大漸之夕,猶頻問敬思殿膳羞潔否。
又聞戶外有風聲,問此何自。
曰東風,王驚曰:「損稼酷矣。
民將殄矣。
予何爲又聞此聲乎?」猶嗟嘆未已。
王世子令諸大臣,齋禱于廟社、山川,王竟以是月十八日己酉,大棄群臣于昌德宮之廬次。
王在位十有五年,春秋止三十有四。
德壽無徵,神理繆錯。
嗚呼痛哉!領議政臣積、左議政臣壽恒、右議政臣知和等,議王功德,上諡曰,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廟號曰,顯宗。
臣壽恒,摠陵工,蔔兆于健元陵之西南別岡負兌之原,以是年十二月十三日壬寅,葬王于崇陵。
當始斂也,凡絞紟、複褶之屬,皆出諸宮中,毋煩有司。
及殯而葬也,事皆從儉約,毋傷民。
蓋惟我王妃曁惟我嗣王,克體王平日尙模敦素之遺旨雲。
王妃金氏,領敦寧府事淸風府院君佑明女也,誕一男三女。
男卽我嗣王殿下,女長明善公主,次明惠公主,皆未字而夭,季明安公主,幼。
中宮金氏,領敦寧府事光城府院君萬基之女。
辛亥春,受冊爲嬪,今進位坤極。
嗚呼!夫觀天者,識巍然,覩日月者,識輝光。
雖以臣甚矇陋,猶事我大行大王,得奉敎承命者,亦已久矣,竊伏有以識我先王之純行懿德卓然,匹諸古昔明聖而無愧。
王素恭儉寅畏,無聲色嗜好,無盤遊逸豫,常兢兢懍懍而有淵谷之戒,蓋十五年如一日。
每當禱雨,或緻齋宮中,露立達曉,或避正殿損法廚。
雖疢疾在躬,曾無時月康豫,而亦弗敢自恤。
尤嚴宮禁,以杜絶蹊徑,戒朝著以破除朋黨。
亦屢賞諫者以廓言路。
昔在丙午冬間,臣嘗從諸講官後,入侍王于宣政殿時。
妖彗纔息,又有雷異,王益惕然警懼,詢災乞言,一出於至誠。
臣每頌此事,不敢忘。
臣又嘗與儒臣宋浚吉,俱進對內閤,仍論及本朝臣成三問事。
王許三問以爲皇明、方孝孺諸人者流也,此皆可以見王褒忠尙義之盛意矣。
且往歲海西,嘗有上變者,王一問知其誣,放七十餘人,同日賜糧歸鄕,此又足以知王之世,無一枉死於桁楊之下者矣。
嗚呼!豈不盛哉?然臣又嘗敢論之,玆數事者,在凡主,固爲盛,於先王則尙其細者耳。
唯其以千乘至貴,君主至尊,而躬曾、閔之行,執布素之節。
且使我環東土數千裡之間,雖洚旱罔災,溝壑復廬,盡囿於鴻仁厖澤之中者,實庶幾茅茨桑林之盛焉。
此尤王之所以爲盛德至善,沒世而不可忘者也。
嗚呼!其至矣,嗚呼!其至矣。
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成均館事臣金錫冑,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