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臧否人物: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關燈
小
中
大
。
十四歲進了縣學以後,又讀《尚書》《詩經》《春秋》等書,打下了很紮實的學術基礎。
母親更時常以劉基、方孝孺、于謙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要他做一個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人。
炎武受教育的時代,也正是明王朝政治日益腐化,統治階級内部分崩離析、互相傾軋,人民負擔日益加重,民不聊生;東北建州(後稱滿族)崛起,明王朝接連打敗仗,喪師失地,滿漢民族上層統治集團矛盾最尖銳,漢族人民和統治集團矛盾最尖銳的時代。
炎武的祖父教炎武讀軍事學書籍和史書,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當時東南地區的知識分子組織了一個團體叫複社,吟詩作文,議論時事,名氣很大,炎武和他的好友歸莊也參加了。
兩人脾氣都有些怪,就得了“歸奇顧怪”的外号。
炎武的祖父很留心時事,那時候還沒有報紙,有一種政府公報叫《邸報》,是靠抄寫流傳的,到崇祯十一年(1638)才有活版印刷。
炎武跟祖父讀了泰昌元年(1620)以來的《邸報》,對國家大事有了豐富的知識。
二十七歲時考鄉試沒有錄取,他“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讀書,遍覽二十一史和全國州縣志書、當代名人文集、章奏文冊,等等。
單是志書就讀了一千多部,抄錄有關材料,以後還随時增補,著成兩部書,一部叫《天下郡國利病書》,另一部叫《肇域志》。
《天下郡國利病書》着重記錄各地疆域、形勝、水利、兵防、物産、賦稅等資料。
《肇域志》則記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
他晚年遊曆北方時,用兩匹馬、兩匹騾裝着書,到了關、河、塞、障,就訪問老兵退卒,記錄情況。
說的有和過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檢書查對,力求記載得真實。
他這種從實際出發,研究當前現實的學風,一反那個時代空談性命,不務實際的學風。
他這種治學精神、方法,為後來的學術界開辟了道路,指出了方向。
炎武從三十歲以後,讀的經書、史書,都寫有筆記,反複研究,經過長期的思索、改訂,寫成了著名的《日知錄》。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渡長江,炎武到蘇州參加了抗清鬥争。
清軍圍昆山,昆山人民合力拒守,城破,軍民死了四萬多人,炎武的好友吳其沆也犧牲了。
炎武的母親絕食自殺,臨死時囑咐炎武不要做異國臣子,不要忘了祖父的教訓。
炎武在軍敗、國亡、母死的慘痛、悲憤心情中,昂起頭來,進行深入的隐蔽的反清鬥争。
這時期他寫的詩如《秋山》:“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顔。
”記錄了清軍擄掠婦女的慘狀。
“勾踐栖山中,國人能緻死,歎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以勾踐複國自勉,表明了他愛國抗清的堅決意志。
在以後的許多詩篇中,也經常流露出這種壯烈情感,如《又酬傅處士(山)次韻》:“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仇舊相家。
”“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
”如《五十初度時在昌平》:“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又如,“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着花。
”都表明了他至老不衰的英雄氣概。
明宗室福王由崧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任命炎武為兵部司務,炎武到過南京。
福王被俘,唐王聿鍵在福建稱監國,改元隆武。
魯王以海也在紹興稱監國。
唐王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炎武因母喪未葬不能去,不久,唐王也兵敗被殺。
魯王流亡沿海一帶。
1647年秋天,炎武曾到沿海地方,和抗清力量聯系。
地方上有漢奸地主要陷害他,炎武不得已僞裝成商人,奔走江、浙各地,前後五年。
《流轉》詩中說:“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賈,卻念五年來,守此良辛苦,畏途窮水陸,仇雠在門戶,故鄉不可宿,飄然去其宇。
”便是這幾年間的事。
1655年發生了陸恩之獄。
陸恩是炎武家的世仆。
在炎武出遊時,投奔官僚地主葉方恒家。
炎武家庭經曆喪亂,缺錢使用,把田産八百畝賣給葉家,葉方恒存心想吞并顧家産業,掯勒隻給半價,這半價還不給錢,炎武讨了幾年才給了一點。
恰好陸恩得罪了主人,葉方恒便叫他出面告炎武通海,通海指的是和沿海抗清軍事力量勾結,在當時是最大的罪名。
炎武急了,便和家人設法擒住陸恩,扔進水裡淹死了。
陸恩的女婿又求葉方恒出面告狀,用錢買通地方官,把炎武關在葉方恒家奴家裡,情況十分危急。
炎武的好友歸莊隻好求救于當時赫赫有名的漢奸官僚錢謙益,謙益說,這也不難,不過要他送一門生帖子才行。
歸莊知道炎武絕不肯這樣做,便代寫了一個送去。
炎武知道了,立刻叫人去要回來,要不回來,便在大街上貼通告,說并無此事。
謙益聽了苦笑說,顧甯人真是倔強啊!後來炎武的另一朋友路澤溥認識兵備道,說明了情由,才把案子轉到松江府,判處為主殺家奴,炎武才得脫禍。
葉方恒中過清朝進士,做過官,有錢有勢,炎武和他結了仇,家鄉再也住不下去了。
1657年炎武四十五歲,決定到北方遊曆,一來避仇,二來也為了更廣泛地結納抗清志士,繼續進行鬥争。
從這一年起,炎武便仆仆風塵,奔走于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他的生活情況,在與潘次耕(耒)信中說:“頻年足迹所至,無三月之淹,友人贈以二馬二騾,裝馱書卷,一年之中,半宿旅店。
”旅途的艱苦,《旅中》一詩說:“久客仍流轉,愁人獨遠征,釜遭行路奪,席與舍兒争,混迹同傭販,甘心變姓名,寒依車下草,饑糁中羹&hellip&hellip買臣降五十,何處谒承明?”他的心境,在《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詩中說:“自昔遘難初,城邑遭屠割,幾同趙卒坑,獨此一人活,既偷須臾生,讵敢辭播越,十年四五遷,今複客天末,田園已侵并,書卷亦剽奪,尚虞陷微文,雉羅不自脫。
”是十分沉重、緊張的。
在遊曆中,結識了孫奇逢、徐夜、王宏撰、傅山、李中孚等愛國學者,李因笃、朱彜尊、毛奇齡等文人,觀察了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地理形勢,并且在山東章丘買了田産,在雁門之北,五台之東,和李因笃等二十多人集資墾荒,建立廬舍,作為進行隐蔽活動的基地。
1663年,南浔莊氏史案發,炎武的好友吳炎、潘柽章牽連被殺,炎武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借給吳潘兩人的,也随同散失。
莊廷鑨修史時,也曾托人邀請炎武參加,炎武看了情況,知道莊廷鑨沒有學問,不肯留下。
書刻版時沒有列上炎武姓名,這才幸免于死。
五年後,萊州黃培詩獄案發,炎武又被牽連,從北京趕到山東投案。
案情是萊州人姜元衡告發他的主人黃培寫逆詩(反對清朝的詩),又揭發吳人陳濟生所編《忠節錄》,說這書是顧甯人編的,書上有名的牽連到三百多人。
李因笃聽到消息,立刻趕到北京告急營救,炎武的許多朋友也到濟南幫忙,這時朱彜尊正在山東巡撫處做幕僚,幾方面想法子,炎武打了半年官司,居然免禍,可也夠危險了。
炎武雖然飽經憂患,跋涉半生,卻勤勉好學,沒有一天不讀書,沒有一天不抄書,蠅頭行楷,萬字如一。
朋友們有時終日宴飲,他總是皺眉頭,客人走了,歎口氣說:可惜又是一天白白度過了。
讀的書越多,遊曆的地方越多,寫的書也越多,名氣也就越大。
1671年熊賜履要舉薦炎武助修《明史》,他當面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矣。
”1678年葉方霭、韓菼又打算舉薦炎武應博學鴻儒科,炎武堅決辭謝,一連給葉方霭寫了三封信,表明态度,葉方霭知道不能勉強,方才作罷。
為了避免這類麻煩,炎武從此再也不到北京來了。
1677年,炎武已經六十五歲了。
從山東到陝西華陰,住王宏撰家。
王宏撰替他蓋了幾間房子,決定在此定居。
兩年後寫信告訴他的侄子說:陝西人喜歡經學,看重處士,主持清議,和他省人不同。
在此買水田四五十畝,可以維持生活。
華陰這地方是交通樞紐,就是不出門,也可以看到各方面來的人,知道各地方的事情。
一旦局勢有變化,跑進山裡去守險,也不過十來裡路。
要是志在四方呢,一出關門,就可以掌握形勢。
從這封信可以看出,炎武之定居華陰,是和他的一生志願抗清鬥争密切相關的。
這時候,炎武的三個外甥都已做了大官,徐元文是順治十六年(1659)狀元,康熙十八年(1679)任《明史》監修總裁官,第二年任都察院左都禦史。
徐乾學是康熙九年(1670)探花,徐秉義是康熙十二年(1673)的探花。
三兄弟在青年時都曾得到過炎武的資助和教育。
他們看到舅父年老,流離外方,幾次寫信迎接炎武南歸,答應給準備房子和田産,炎武回信堅決拒絕。
他不但自己不肯受這幾個清朝新貴的供養,連他的外甥要請他的得意門生潘耒去做門客,也去信勸止。
義正詞嚴地指出這些人官越大,門客越多,好巴結的人留下,剛正方直的人走開,他們不過要找一兩個有學問的人在身邊來遮醜而已。
應該知道香的和臭的東西是不可以放在一個盒子裡的,要記住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話,不要和狎客豪奴混在一起才是。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炎武的生性剛介和氣節。
和他的為人一樣,炎武做學問也是絲毫不苟的,總是拿最嚴格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從不自滿。
所著《音學五書》,前後曆時三十多年,所過山川亭障,沒有一天不帶在身邊。
稿子改了五次,親自抄寫了三次,到刻版的時候,還改了許多地方。
著名的《日知錄》,1670年刻了八卷,過了六七年,他的學問進步了,檢查舊作,深悔過去學問不博,見解不深,有很多缺點,又漸次增改,寫成二十多卷。
他很虛心,朋友指出書中錯誤的地方,便立刻改正。
又十分鄭重,有人問他近來《日知錄》又寫成幾卷了,他說,别來一年,反複研究,隻寫得十幾條。
他認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過去的成績不可以驕傲,未來的成就更不可以限制自己。
做學問不是一天天進步,便會一天天退步。
個人獨學,沒有朋友幫助,就很難有成就,老是住在一個地方,見聞寡陋,也會習染而不自覺。
對于自己在學術上的錯誤,從不寬恕,在給潘耒信上說:讀書不多的人,輕易寫書,一定會害了讀者,像我《跋廣韻》那篇文章便是例子。
現在把它作廢,重寫一篇,送給你看,也記住我的過失。
我生平所寫的書,類此的也還很多,凡是存在徐家的舊作,可以一字不存。
自己思量精力還不很衰,不一定就會死,再過些年,總可以搞出一個定本來。
對收集資料,也付出極大的努力。
例如,他在《金石文字記序》所說:我從年輕時就喜歡訪求古人金石文字,那時還不很懂。
後來讀了歐陽修的《集古錄》,才知道可以和史書相證明,闡幽表微,補阙正誤,不隻是文字之好而已。
這二十年來,周遊各地,所到名山、大鎮、祠廟、伽藍,無不尋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頹垣,畚朽壤,隻要發現可讀的碑文,就親手抄錄,要是得到一篇為前人所沒有看到的,往往喜歡得睡不着覺。
對寫作文字,态度也極為謹嚴,他立定宗旨,凡是文章不關聯到學術的,和當代實際沒有關系的,一概不寫。
并且慨歎像韓愈那樣的人,假如隻寫《原道》《原毀》《争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後叙》這幾篇,其他捧死人骨頭的銘狀一概不寫,那就真是近代的泰山北鬥了!可惜他沒有這樣做。
他主張為人要“行己有恥”。
有恥就是有氣節,有骨頭,做學問要“好古敏求”,要繼承過去的遺産,努力鑽研。
對明代末期和當時的學風,他是很不以為然的,在《與友人論學書》裡說:“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
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也正因為他這樣主張,這樣做,所以有些人叫他為怪,和他合不來。
炎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因上馬失足墜地,病死于山西曲沃,年七十歲。
*** (1)常例是一種附加稅,津貼知縣用費,變相的但又是合法的貪污行為。
(2)總督是地方的最高長官,轄一省或兩省、三省,總攬軍民要政。
(3)都察院是朝廷負責糾察彈劾的衙門,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是都察院的正副長官。
其下有佥都禦史。
這些都是都察院的高級監察官員。
另外,對地方各道派有監察禦史,按其工作性質分巡按禦史(管司法)、巡鹽禦史(管鹽政)、提學禦史(管教育)等。
巡按禦史出巡時亦稱按院。
(4)巡撫是比總督低一級的地方高級官員,管一省的軍事和政治。
也稱撫台、都堂。
(5)欽差是由皇帝特派出京,代表皇帝査辦政務的官員。
(6)明朝的時候,辦理一省刑政和檢査官員紀律的機關叫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長官叫作按察使。
明時一省分幾個府,一府管幾個州、縣,府的長官叫知府。
(7)一條鞭法是明朝萬曆年間,把丁役、土貢等都歸并在田賦内,按畝征收的一種收稅辦法。
(8)明朝自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仍在南京保留中央政府的組織,和北京同時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有關的政務。
各部的長官叫作尚書,副長官叫作侍郎,戶部是管财政經濟的。
(9)管檢査吏部工作的官員。
(10)封建時代臣下向皇帝陳述事情的報告叫“疏”。
(11)科舉取士制度,規定每隔三年開一次鄉試,應鄉試的是有秀才或監生資格的人,鄉試取中的就稱為舉人。
監生,即是對有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的簡稱。
十四歲進了縣學以後,又讀《尚書》《詩經》《春秋》等書,打下了很紮實的學術基礎。
母親更時常以劉基、方孝孺、于謙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要他做一個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人。
炎武受教育的時代,也正是明王朝政治日益腐化,統治階級内部分崩離析、互相傾軋,人民負擔日益加重,民不聊生;東北建州(後稱滿族)崛起,明王朝接連打敗仗,喪師失地,滿漢民族上層統治集團矛盾最尖銳,漢族人民和統治集團矛盾最尖銳的時代。
炎武的祖父教炎武讀軍事學書籍和史書,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當時東南地區的知識分子組織了一個團體叫複社,吟詩作文,議論時事,名氣很大,炎武和他的好友歸莊也參加了。
兩人脾氣都有些怪,就得了“歸奇顧怪”的外号。
炎武的祖父很留心時事,那時候還沒有報紙,有一種政府公報叫《邸報》,是靠抄寫流傳的,到崇祯十一年(1638)才有活版印刷。
炎武跟祖父讀了泰昌元年(1620)以來的《邸報》,對國家大事有了豐富的知識。
二十七歲時考鄉試沒有錄取,他“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讀書,遍覽二十一史和全國州縣志書、當代名人文集、章奏文冊,等等。
單是志書就讀了一千多部,抄錄有關材料,以後還随時增補,著成兩部書,一部叫《天下郡國利病書》,另一部叫《肇域志》。
《天下郡國利病書》着重記錄各地疆域、形勝、水利、兵防、物産、賦稅等資料。
《肇域志》則記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
他晚年遊曆北方時,用兩匹馬、兩匹騾裝着書,到了關、河、塞、障,就訪問老兵退卒,記錄情況。
說的有和過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檢書查對,力求記載得真實。
他這種從實際出發,研究當前現實的學風,一反那個時代空談性命,不務實際的學風。
他這種治學精神、方法,為後來的學術界開辟了道路,指出了方向。
炎武從三十歲以後,讀的經書、史書,都寫有筆記,反複研究,經過長期的思索、改訂,寫成了著名的《日知錄》。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渡長江,炎武到蘇州參加了抗清鬥争。
清軍圍昆山,昆山人民合力拒守,城破,軍民死了四萬多人,炎武的好友吳其沆也犧牲了。
炎武的母親絕食自殺,臨死時囑咐炎武不要做異國臣子,不要忘了祖父的教訓。
炎武在軍敗、國亡、母死的慘痛、悲憤心情中,昂起頭來,進行深入的隐蔽的反清鬥争。
這時期他寫的詩如《秋山》:“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顔。
”記錄了清軍擄掠婦女的慘狀。
“勾踐栖山中,國人能緻死,歎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以勾踐複國自勉,表明了他愛國抗清的堅決意志。
在以後的許多詩篇中,也經常流露出這種壯烈情感,如《又酬傅處士(山)次韻》:“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仇舊相家。
”“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
”如《五十初度時在昌平》:“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又如,“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着花。
”都表明了他至老不衰的英雄氣概。
明宗室福王由崧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任命炎武為兵部司務,炎武到過南京。
福王被俘,唐王聿鍵在福建稱監國,改元隆武。
魯王以海也在紹興稱監國。
唐王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炎武因母喪未葬不能去,不久,唐王也兵敗被殺。
魯王流亡沿海一帶。
1647年秋天,炎武曾到沿海地方,和抗清力量聯系。
地方上有漢奸地主要陷害他,炎武不得已僞裝成商人,奔走江、浙各地,前後五年。
《流轉》詩中說:“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賈,卻念五年來,守此良辛苦,畏途窮水陸,仇雠在門戶,故鄉不可宿,飄然去其宇。
”便是這幾年間的事。
1655年發生了陸恩之獄。
陸恩是炎武家的世仆。
在炎武出遊時,投奔官僚地主葉方恒家。
炎武家庭經曆喪亂,缺錢使用,把田産八百畝賣給葉家,葉方恒存心想吞并顧家産業,掯勒隻給半價,這半價還不給錢,炎武讨了幾年才給了一點。
恰好陸恩得罪了主人,葉方恒便叫他出面告炎武通海,通海指的是和沿海抗清軍事力量勾結,在當時是最大的罪名。
炎武急了,便和家人設法擒住陸恩,扔進水裡淹死了。
陸恩的女婿又求葉方恒出面告狀,用錢買通地方官,把炎武關在葉方恒家奴家裡,情況十分危急。
炎武的好友歸莊隻好求救于當時赫赫有名的漢奸官僚錢謙益,謙益說,這也不難,不過要他送一門生帖子才行。
歸莊知道炎武絕不肯這樣做,便代寫了一個送去。
炎武知道了,立刻叫人去要回來,要不回來,便在大街上貼通告,說并無此事。
謙益聽了苦笑說,顧甯人真是倔強啊!後來炎武的另一朋友路澤溥認識兵備道,說明了情由,才把案子轉到松江府,判處為主殺家奴,炎武才得脫禍。
葉方恒中過清朝進士,做過官,有錢有勢,炎武和他結了仇,家鄉再也住不下去了。
1657年炎武四十五歲,決定到北方遊曆,一來避仇,二來也為了更廣泛地結納抗清志士,繼續進行鬥争。
從這一年起,炎武便仆仆風塵,奔走于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他的生活情況,在與潘次耕(耒)信中說:“頻年足迹所至,無三月之淹,友人贈以二馬二騾,裝馱書卷,一年之中,半宿旅店。
”旅途的艱苦,《旅中》一詩說:“久客仍流轉,愁人獨遠征,釜遭行路奪,席與舍兒争,混迹同傭販,甘心變姓名,寒依車下草,饑糁中羹&hellip&hellip買臣降五十,何處谒承明?”他的心境,在《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詩中說:“自昔遘難初,城邑遭屠割,幾同趙卒坑,獨此一人活,既偷須臾生,讵敢辭播越,十年四五遷,今複客天末,田園已侵并,書卷亦剽奪,尚虞陷微文,雉羅不自脫。
”是十分沉重、緊張的。
在遊曆中,結識了孫奇逢、徐夜、王宏撰、傅山、李中孚等愛國學者,李因笃、朱彜尊、毛奇齡等文人,觀察了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地理形勢,并且在山東章丘買了田産,在雁門之北,五台之東,和李因笃等二十多人集資墾荒,建立廬舍,作為進行隐蔽活動的基地。
1663年,南浔莊氏史案發,炎武的好友吳炎、潘柽章牽連被殺,炎武所藏史錄、奏狀一二千本借給吳潘兩人的,也随同散失。
莊廷鑨修史時,也曾托人邀請炎武參加,炎武看了情況,知道莊廷鑨沒有學問,不肯留下。
書刻版時沒有列上炎武姓名,這才幸免于死。
五年後,萊州黃培詩獄案發,炎武又被牽連,從北京趕到山東投案。
案情是萊州人姜元衡告發他的主人黃培寫逆詩(反對清朝的詩),又揭發吳人陳濟生所編《忠節錄》,說這書是顧甯人編的,書上有名的牽連到三百多人。
李因笃聽到消息,立刻趕到北京告急營救,炎武的許多朋友也到濟南幫忙,這時朱彜尊正在山東巡撫處做幕僚,幾方面想法子,炎武打了半年官司,居然免禍,可也夠危險了。
炎武雖然飽經憂患,跋涉半生,卻勤勉好學,沒有一天不讀書,沒有一天不抄書,蠅頭行楷,萬字如一。
朋友們有時終日宴飲,他總是皺眉頭,客人走了,歎口氣說:可惜又是一天白白度過了。
讀的書越多,遊曆的地方越多,寫的書也越多,名氣也就越大。
1671年熊賜履要舉薦炎武助修《明史》,他當面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矣。
”1678年葉方霭、韓菼又打算舉薦炎武應博學鴻儒科,炎武堅決辭謝,一連給葉方霭寫了三封信,表明态度,葉方霭知道不能勉強,方才作罷。
為了避免這類麻煩,炎武從此再也不到北京來了。
1677年,炎武已經六十五歲了。
從山東到陝西華陰,住王宏撰家。
王宏撰替他蓋了幾間房子,決定在此定居。
兩年後寫信告訴他的侄子說:陝西人喜歡經學,看重處士,主持清議,和他省人不同。
在此買水田四五十畝,可以維持生活。
華陰這地方是交通樞紐,就是不出門,也可以看到各方面來的人,知道各地方的事情。
一旦局勢有變化,跑進山裡去守險,也不過十來裡路。
要是志在四方呢,一出關門,就可以掌握形勢。
從這封信可以看出,炎武之定居華陰,是和他的一生志願抗清鬥争密切相關的。
這時候,炎武的三個外甥都已做了大官,徐元文是順治十六年(1659)狀元,康熙十八年(1679)任《明史》監修總裁官,第二年任都察院左都禦史。
徐乾學是康熙九年(1670)探花,徐秉義是康熙十二年(1673)的探花。
三兄弟在青年時都曾得到過炎武的資助和教育。
他們看到舅父年老,流離外方,幾次寫信迎接炎武南歸,答應給準備房子和田産,炎武回信堅決拒絕。
他不但自己不肯受這幾個清朝新貴的供養,連他的外甥要請他的得意門生潘耒去做門客,也去信勸止。
義正詞嚴地指出這些人官越大,門客越多,好巴結的人留下,剛正方直的人走開,他們不過要找一兩個有學問的人在身邊來遮醜而已。
應該知道香的和臭的東西是不可以放在一個盒子裡的,要記住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話,不要和狎客豪奴混在一起才是。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炎武的生性剛介和氣節。
和他的為人一樣,炎武做學問也是絲毫不苟的,總是拿最嚴格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從不自滿。
所著《音學五書》,前後曆時三十多年,所過山川亭障,沒有一天不帶在身邊。
稿子改了五次,親自抄寫了三次,到刻版的時候,還改了許多地方。
著名的《日知錄》,1670年刻了八卷,過了六七年,他的學問進步了,檢查舊作,深悔過去學問不博,見解不深,有很多缺點,又漸次增改,寫成二十多卷。
他很虛心,朋友指出書中錯誤的地方,便立刻改正。
又十分鄭重,有人問他近來《日知錄》又寫成幾卷了,他說,别來一年,反複研究,隻寫得十幾條。
他認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過去的成績不可以驕傲,未來的成就更不可以限制自己。
做學問不是一天天進步,便會一天天退步。
個人獨學,沒有朋友幫助,就很難有成就,老是住在一個地方,見聞寡陋,也會習染而不自覺。
對于自己在學術上的錯誤,從不寬恕,在給潘耒信上說:讀書不多的人,輕易寫書,一定會害了讀者,像我《跋廣韻》那篇文章便是例子。
現在把它作廢,重寫一篇,送給你看,也記住我的過失。
我生平所寫的書,類此的也還很多,凡是存在徐家的舊作,可以一字不存。
自己思量精力還不很衰,不一定就會死,再過些年,總可以搞出一個定本來。
對收集資料,也付出極大的努力。
例如,他在《金石文字記序》所說:我從年輕時就喜歡訪求古人金石文字,那時還不很懂。
後來讀了歐陽修的《集古錄》,才知道可以和史書相證明,闡幽表微,補阙正誤,不隻是文字之好而已。
這二十年來,周遊各地,所到名山、大鎮、祠廟、伽藍,無不尋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頹垣,畚朽壤,隻要發現可讀的碑文,就親手抄錄,要是得到一篇為前人所沒有看到的,往往喜歡得睡不着覺。
對寫作文字,态度也極為謹嚴,他立定宗旨,凡是文章不關聯到學術的,和當代實際沒有關系的,一概不寫。
并且慨歎像韓愈那樣的人,假如隻寫《原道》《原毀》《争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後叙》這幾篇,其他捧死人骨頭的銘狀一概不寫,那就真是近代的泰山北鬥了!可惜他沒有這樣做。
他主張為人要“行己有恥”。
有恥就是有氣節,有骨頭,做學問要“好古敏求”,要繼承過去的遺産,努力鑽研。
對明代末期和當時的學風,他是很不以為然的,在《與友人論學書》裡說:“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
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也正因為他這樣主張,這樣做,所以有些人叫他為怪,和他合不來。
炎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因上馬失足墜地,病死于山西曲沃,年七十歲。
*** (1)常例是一種附加稅,津貼知縣用費,變相的但又是合法的貪污行為。
(2)總督是地方的最高長官,轄一省或兩省、三省,總攬軍民要政。
(3)都察院是朝廷負責糾察彈劾的衙門,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是都察院的正副長官。
其下有佥都禦史。
這些都是都察院的高級監察官員。
另外,對地方各道派有監察禦史,按其工作性質分巡按禦史(管司法)、巡鹽禦史(管鹽政)、提學禦史(管教育)等。
巡按禦史出巡時亦稱按院。
(4)巡撫是比總督低一級的地方高級官員,管一省的軍事和政治。
也稱撫台、都堂。
(5)欽差是由皇帝特派出京,代表皇帝査辦政務的官員。
(6)明朝的時候,辦理一省刑政和檢査官員紀律的機關叫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長官叫作按察使。
明時一省分幾個府,一府管幾個州、縣,府的長官叫知府。
(7)一條鞭法是明朝萬曆年間,把丁役、土貢等都歸并在田賦内,按畝征收的一種收稅辦法。
(8)明朝自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仍在南京保留中央政府的組織,和北京同時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有關的政務。
各部的長官叫作尚書,副長官叫作侍郎,戶部是管财政經濟的。
(9)管檢査吏部工作的官員。
(10)封建時代臣下向皇帝陳述事情的報告叫“疏”。
(11)科舉取士制度,規定每隔三年開一次鄉試,應鄉試的是有秀才或監生資格的人,鄉試取中的就稱為舉人。
監生,即是對有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