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隐憂暗藏:衛所制度的建立與崩潰
關燈
小
中
大
例自遼饷外,為銀三百二十七萬八千有奇。
今薊、密諸鎮節省三十三萬,尚應二百九十四萬八千。
統計京邊歲入之數,田賦百九十六萬二千,鹽課百十一萬三千,關稅十六萬一千,雜稅十萬三千,事例約二十萬,凡三百二十六萬五千有奇。
而逋負相沿,所入不滿二百萬,即盡充邊饷尚無赢餘。
乃京支雜項八十四萬,遼東提塘三十餘萬,薊、遼撫賞十四萬,遼東舊饷改新饷二十萬,出浮于入已一百十三萬六千。
況内供召買,宣大撫賞,及一切不時之需,又有出常額外者。
(《明史》卷二五六《畢自嚴傳》) 除遼饷不算,把全國收入,全部用作兵費還差三分之一。
崇祯三年(1630)又于加派九厘外,再加三厘,共增賦一百六十五萬四千有奇。
(63)同年度新舊兵饷支出總數達八百七十餘萬兩,收入則僅七百十餘萬兩,不敷至百六十萬兩(《石隐園藏稿》七《兵饷日增疏》)。
崇祯十年(1637)增兵十二萬人,增饷二百八十萬兩,名為剿饷: 其籌饷之策有四:曰因糧,曰溢地,曰事例,曰驿遞。
因糧者,因舊額之糧,量為加派,畝輸糧六合,石折銀八錢,傷地不與,歲得銀百九十二萬有奇。
溢地者,民間土地溢原額者,核實輸賦,歲得銀四十萬六千有奇。
事例者,富民輸赀為監生,一歲而止。
驿遞者,前此郵驿裁省之銀,以二十萬充饷。
&hellip&hellip初嗣昌增剿饷,議一年而止,後饷盡而賊未平,诏征其半。
至是督饷侍郎張伯鲸請全征。
(《明史》卷二五二《楊嗣昌傳》) 崇祯十二年(1639)又議練兵七十三萬人,于地方練民兵,又于剿饷外,增練饷七百三十萬兩。
時論以為: 九邊自有額饷,概予新饷,則舊者安歸。
邊兵多虛額,今指為實數,饷盡虛糜而練數仍不足。
且兵以分防不能常聚,故有抽練之議。
抽練而其餘遂不問。
且抽練仍虛文,邊防愈益弱。
至州縣民兵益無實,徒糜厚饷。
以嗣昌主之,事钜,莫敢難也。
(同上) 從萬曆末年到這時,遼饷的四次遞加,加上剿饷、練饷,一共增賦一千六百九十五萬兩。
這是明末農民在正賦以外的新增負擔!崇祯十六年(1643)索性把三饷合為一事,省得農民弄不清楚和吏胥的作弊。
(同上書卷二六五《倪元璐傳》) 因外族侵略和農民起義而增兵,因增兵而籌饷,因籌饷而加賦。
賦是加到農民頭上的,官吏的嚴刑催逼和舞弊,迫使農民非參加起義不可,《明史》卷二五五《黃道周傳》說: 催科一事,正供外有雜派,新增外有暗加,額辦外有貼助。
小民破産傾家,安得不為盜賊! 結果是朱明統治的被推翻。
“流寇”領袖攻陷北京的李自成起事的口号是: 從闖王,不納糧! 從士兵到統帥 一、紅軍的小兵 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初一,元璋到了濠州城下。
這時元軍仍在濠州附近,雖然按兵不動,紅軍還是不敢大意,城上布滿警戒的部隊,巡邏哨探的更是川流不絕。
城門的守兵看見一個醜和尚,衣衫褴褛,頭上卻包着紅巾,大模大樣走入門内,毫不畏怯。
盤問他來蹤去路,卻隻說來求見郭元帥,更無别話,不由得起了疑心,以為是元兵派來的奸細,三言兩語,起了沖突,把元璋綁了,派人報告郭元帥,請令旗行刑。
子興聽了報告,覺得詫異,心想若是奸細,不該如此從容,頭上包有紅巾,求見自己,許是來投順的好漢,不要枉殺了好人。
要知道一個究竟,就騎了一匹快馬,趕到城門,遠遠看見四五十個兵圍着,人頭攢動,指手畫腳在呵斥,連忙喝退衆兵,隻見一個軀幹修偉的和尚,五花大綁,捆在拴馬樁上,相貌雖醜,卻有一股威嚴的神氣,被綁着候令斬決,卻毫無畏懼恐慌的模樣。
心裡已有點納罕,下馬上前問了底細,知道果然是來投奔的,子興大喜,立命解縛,收為步卒。
元璋入了伍,參見了隊長,逐日跟着隊伍上操習技,因為體格好,記性又強,不上半個月,已是隊裡頂尖頂上的角色,幾次跟着隊伍出城哨探,他态度安詳,計謀又多,同隊的都聽他的調度,每次出去,總是得了功,卻不損傷一人一卒,慢慢地連隊長也遇事和他商量了。
不知不覺過了兩個多月,一天,郭子興帶了親兵出來巡察,經過元璋的營房,全隊都排成一橫列向主帥行禮。
元璋個子高大,恰好排在隊首。
子興見了記起前事,喚隊長來問這新投效的心地和才幹如何,隊長極口稱贊,子興聽了,就吩咐将元璋升為親兵十夫長,立刻調回帥府。
元璋遇事小心勤謹,卻又敢作敢為,幾次奉命出征,臨陣勇往無前,戰勝攻取,所得财帛掃數獻與子興;得有賞賜,又推功分給同伴。
說話不多,句句都有斤兩。
幾個月後,不但軍中譽聲四起,子興也視同心腹,言聽計從了。
子興次妻張夫人撫養馬公季女,已經成年,子興愛重元璋,要他出死力,和張夫人商量,招贅元璋,張夫人也聽說元璋才資出衆,滿口贊成,就擇日給兩口成婚。
從此軍中就改稱元璋為朱公子。
和子興同時起事的孫德崖等四元帥,勢均位等,誰也不肯服誰,各自發施号令,沒有個通盤的調度,占了濠州半年,各人隻是帶領部下向四鄉剽掠,兵力不能出濠州一步。
子興素有大志,看不慣這樣行徑,幾次拿話勸導,說得不投機,竟鬧翻了。
子興氣極,索性閑住在家裡,一切軍民大政都不聞不問。
元璋看出形勢不妙,借一個方便,勸告子興應該照常視事,不可灰心,假如老躲在家裡,他們四個聯合起來,對付你一個,這個虧是吃定了。
子興聽了,隻是搖頭歎氣而已。
元璋見勸不動,隻好背地裡向孫德崖四人解釋,用意聯絡彌縫,免得傷了和氣。
九月間,元丞相脫脫統兵征徐州,招募場下鹽丁和城市健兒三萬人,黃衣黃帽号為黃軍,一口氣把徐州攻下,芝麻李落荒逃走,被元兵所殺,同黨彭大、趙均用率領殘兵投奔濠州。
徐、濠都是紅軍,兩下裡原是一家,彭、趙起事早,兵多,占的地方也大,到了濠州以後,竟反客為主,郭子興、孫德崖倒要聽客人的調度了。
彭大聰明有闆眼,和郭子興相處得很好,趙均用則和孫德崖拉攏。
兩派明争暗鬥,心裡都不服氣,孫德崖又把話來挑撥趙均用,說郭子興眼皮淺,隻認得彭将軍,百般趨奉;對将軍卻白眼相待,瞧不起人。
均用大怒,帶領親兵徑來火并。
子興冷不防,被均用的親兵一索子捆了,帶到孫德崖家,鎖閉在一間空房子裡。
這天元璋恰好出差在外,得信奔回,阖家大小忙亂着,要派兵去搶救,元璋連忙止住,叫出子興二子天叙、天爵,一徑去找彭大,彭大聽了,勃然大怒說:“他們太胡鬧了,有我在,誰敢害你元帥!”即刻派兵去孫家,元璋也全身盔甲,把空房子打開,救出子興,破開鐐械,背回家裡。
趙均用知道彭大出頭,怕傷了和氣,也就隐忍着算了。
元丞相脫脫乘連下徐州、汝甯之勢,分兵派賈魯進圍濠州。
大敵當頭,紅軍的幾個頭腦慌了,才釋去舊憾,齊心一志地堅守城池。
元璋深得軍心,朝夕上城幫同守禦,從這年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整整被圍了五個月,幸得城裡糧食豐足,未生他變。
一天,元将賈魯病死,軍無鬥志,隻好解圍他去。
圍雖解了,紅軍卻也折傷不少人馬,吃虧不少。
彭大、趙均用興高采烈,彭大自稱魯淮王,均用自稱永義王,子興和孫德崖等仍然是元帥。
二、帶兵官 濠州經過五個月的圍攻,不但是糧秣感着缺乏,兵力也衰減得多。
元璋細察二王和諸帥,胸襟太窄,眼光太短,都非成事之器。
他得了郭子興的允許,回到鐘離,豎起大旗招兵,旬日間得了七百人,鄉人徐達、湯和等聽說朱元璋已做了紅軍頭目,都來投效。
子興大喜。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元璋被署為鎮撫,從此一躍為一個帶兵官了。
彭、趙二王恣睢自用,遇下苛虐,子興又兵力衰弱,不能有大作為。
元璋把新兵交代以後,禀準了主将,率領徐達、湯和、吳良、吳桢、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張赫、周铨、周德興等二十四壯士南取定遠,用計降了張家堡驢牌寨的民兵,得兵三千。
又招降秦把頭,得八百餘人。
夜襲元将張知院于橫澗山,收其卒二萬,軍聲大振。
元璋得到大量生力軍,立刻重新部署,加緊訓練。
他最看重紀律,在檢閱新軍時,他懇切地訓誡将士說:“你們原來是一個很大的部隊,可是我很輕易地就把你們歸并過來。
原因是你們的将官沒有紀律,士卒缺乏訓練。
現在我們要矯正這兩個缺點,加緊訓練,嚴明紀律,共立事功”。
三軍聽了,無不踴躍思奮,等候機會,一顯身手。
定遠人馮國用、馮國勝(後改名勝)兄弟因亂團結義兵,立砦保衛鄉裡,聽說元璋軍隊的紀律好,率衆歸附。
元璋端詳這兩兄弟,裝束很像讀書人,舉止談吐都和衆人不同,就問以定天下大計。
國用以為建康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據建康,以為根本,然後命将出師,掃除群寇,救生靈于水火,勿貪子女玉帛,倡仁義以收人心,統一天下不是難事。
元璋大喜,留兩兄弟在幕府贊兵政,預機密。
把兩家軍隊合并編制,南下攻滁陽。
在進軍滁陽的道中,定遠人李善長到軍門谒見。
李善長讀書有智謀,學的是法家的學問,善于料事。
和元璋談得極為投機,元璋問他天下何時可定?善長勸他取法漢高祖,以為漢高祖起于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年工夫,便成帝業。
元朝政治混亂,天下土崩瓦解。
濠州和沛相去不遠,如能取法這位同鄉,天下也不足定。
元璋連聲叫好,留作掌書記,并且告誡他說:“方今群雄并争,參謀人才是很要緊的。
我看群雄中,管書記和作參謀的,多毀左右将士,将士不得展其能,以至于敗,羽翼既去,頭腦也站不住了,自然都被消滅。
你要調和諸将,不要學他們的榜樣。
”從此元璋心目中時時有一個漢高祖在,事事要學他。
善長也悉心調護諸将,量才進用,曲布誠款,使他們都能安心。
元璋率大軍南下,各地豪傑聞風響應。
前鋒花雲單騎沖破敵陣,一鼓而下濠州。
元璋親侄文正、姊夫李貞帶了他的兒子保兒(後改名文忠)得到消息,奔來投靠;定遠人沐英父母俱亡,孤苦可憐,元璋把三個孩子都收為義子。
收養義子是當時流行的風氣,帶兵的将領要培養心腹幹部人才,喜歡把俊秀勇猛的青年收養,不但臨陣時得其死力,在緊要關頭,還仗他們以監視諸将。
沐英在軍中稱為周舍,又呼沐舍。
元璋義子中除文正、文忠、沐英而外,著名的有柴舍(朱文剛,後死處州之難)、朱文遜(後死太平之役)、道舍(何文輝)、馬兒(徐司馬)、保兒(平安)等,凡二十餘人。
元璋駐師滁州,時趙均用、彭早住(彭大子,彭大先為均用所排擠而死,早住代領其衆,仍稱魯淮王)挾郭子興攻盱眙、泗州。
均用深恨子興,要借題目殺他。
又派人來請元璋往守盱眙,元璋推辭了,暗中卻派說客去說均用道:“當大王窮困時,由徐奔濠,郭帥開門延納,恩德至厚,大王不但不思報德,反聽小人挑撥,要自剪羽翼,失豪傑心,怕不合道理。
而且郭帥還容易對付,他部下在滁州的兵勢很重,投鼠忌器,大王也得見到這一點。
”均用聽了,對子興才放松一點。
元璋又派人去賄賂他的左右,替子興說好話,子興才得帶領自己部下一萬多人到滁州,元璋把兵權交出,仍聽他的約束。
十四年(1354)冬十月,元丞相脫脫總兵大敗張士誠于高郵,分兵圍六合。
張士誠小字九四,泰州白駒場亭人。
有弟士德、士信,并以操舟、販鹽為業。
輕财好施,頗得衆心。
常時賣鹽給富家,受夠了富人的欺侮,專捉私鹽的弓手丘義,尤其作踐得他們很苦。
士誠氣憤不過,趁着天下大亂,帶着兄弟和李伯昇、潘原明、呂珍等十八個壯士,殺了丘義和諸富人,一把火把他們房子燒了,招兵買馬,攻下泰州,據高郵,自稱誠王,國号大周,建元天祐,這是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間的事。
元兵圍六合,六合主帥到郭子興處求救。
六合和滁州有唇齒之勢,六合破,滁州也不能幸存,元璋在子興前面說明這個道理,可是元兵勢盛,諸将無人敢去,元璋慷慨請行,奮力血戰,把六合的老弱婦孺撤退到滁州。
元兵不久大舉攻滁州,元璋設伏大敗元兵,得了好多馬匹。
卻顧慮到孤城無援,元兵如再添兵來攻,勢不可守。
隻好預備牛酒,派地方父老把馬送還,說城中守衛是防他盜攻掠,本底子全是良民,不敢作反。
現在願意供給軍需給養,請大軍并力去滅高郵巨寇,不要殘殺良民。
元軍吃了敗仗,眼看一時也打不下,兼又得了好處,也就引兵他去,滁州算是保全了。
脫脫用全力攻高郵,城中支持不住,要投降又怕朝廷不肯赦罪。
正在兩難間,外城又被攻破了,内城指日可下。
元兵正在踴躍圖功,突然元廷頒下诏旨,解除脫脫兵權,安置淮安路,大軍百萬,一時四散,無所歸附的都投入紅軍。
脫脫受诏罷兵後,又诏使西行,鸩死于吐蕃境上。
張士誠因之複振,紅軍也因之而擴充實力,下一年給元朝以一個緻命的打擊。
這變化簡單說是政權的争奪。
脫脫忠貞許國,元順帝也以全權托付。
平徐州後,脫脫威權日盛,順帝也覺得天下無事,應該好好享樂,宣政院使哈麻陰進西天僧于帝,行房中運氣之術,能使人身之氣,或消或漲,或伸或縮,号演揲兒法。
資政院使隴蔔又進西番僧會秘密法的,競相蠱惑,更使順帝沉溺女色。
複用十親貴為倚納,内中有母舅和皇弟,君臣共被,互易妻室,名曰“些郎兀該”(意為“事事無礙”)。
哈麻忌脫脫礙眼,谮之令出外總兵。
當脫脫全軍苦戰、正要成功時,哈麻又使人以勞師費财彈擊脫脫,罷其兵權,置之死地。
脫脫一死,自壞長城,元朝之亡隻是時間問題了。
脫脫在政治上是他伯父伯顔的死敵,在對漢、南人的意見上,卻繼承他伯父的衣缽。
當紅軍初起時,凡議軍事,每回避漢人、南人。
有一次入内廷奏事,回顧中書韓伯高、韓大雅随後來,忙叫守門人喝住,不許入内。
又上奏說,方今河南漢人反,宜榜示天下,令一概剿捕。
諸蒙古、色目因遷谪在外的都召還京,免得給漢人荼毒。
這榜文一出,不但河南,連河北的漢人也被迫加入紅軍,紅軍聲勢,因之愈盛。
脫脫死後,順帝肆無忌憚。
時天下嚣亂,京師大饑,加以疫疠,人民易子而食。
他卻于内苑造龍舟,委内官供奉少監塔思不花監工,自制其樣。
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後五殿樓子龍身并殿宇,用五彩金妝,前有兩爪,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于船兩旁下各執篙一,從後宮到前宮山下海子内往來遊戲。
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内有機括,龍爪自撥水中。
帝每登龍舟,用采女盛妝,兩岸牽挽。
又自制宮漏,高六七寸,寬三四寸,造木為匮,陰藏諸壺其中,運水上下。
匮上設西方三聖殿,匮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辄浮水而上。
左右列二金甲神,一懸鐘,一懸钲,夜則神人自能按時而擊,無分毫差。
當鐘、钲之鳴,獅鳳在側者皆翔舞。
匮之西東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飛仙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已而複退立如前。
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
又嘗為近幸臣建宅,自畫屋樣。
又自削木構宮,高尺餘,棟梁楹檻,宛轉皆具,付匠者按其式為之。
京師遂稱魯班天子。
内侍利其金珠之飾,告帝曰此房屋比某人家殊陋劣,帝辄命易之,内侍由此刮金珠而去。
造作不已,怠于政事,荒于遊宴。
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一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首垂發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大紅銷金長短裙襖雲肩合袖天衣,绶帶鞋襪,唱金字經,舞雁兒舞,各執加巴剌盤之器。
内一人執鈴杵奏樂。
又宮女一十一人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
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筝、篆、琵琶、笙、胡琴,響闆、拍闆,以宦者長安疊不花管領,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餘不得預。
帝與倚納等十人行大喜樂法,以夜作晝,宮廷中充滿了窮奢極欲的景象。
滁州在戰亂後,突然增加了四五萬大兵,糧食不夠吃,軍心恐慌。
元璋建議用計取和陽,移兵就食,郭子興答應了。
虹縣人胡大海長身鐵面,智力過人,舉家歸附;元璋一見語合,用為前鋒。
十五年(1355)正月,克和陽。
子興就用檄文派元璋總諸将兵守和陽。
時諸将破城,暴橫多殺掠,城中人民夫婦不相保。
元璋故意不把檄文宣露,約日和諸将相會。
當時席位以右首為尊,諸将恃功驕橫,不肯服低,先人都搶右首坐下,元璋後到,坐在左首。
等到該處理軍務的時候,元璋卻剖決如流,事事合理,諸将才稍稍屈服。
末了約定分工修城,各人認定地位丈尺,三日完工,到時諸将所認定的都未修好,唯有元璋這一段先期完工。
元璋這才拿出檄文,坐在南面,對諸将說:“奉主帥令總諸公兵,修城大事,都不齊心;總兵責任大,如無約束,如何辦事。
自今以後,凡違令的都軍法從事。
”諸将惶恐謝罪,願聽約束。
搜出軍中婦女,都放還家。
元璋從此又從帶兵官的身份一躍而為統帥了。
諸将多子興舊部,地位和元璋一樣,未盡心服,隻有湯和奉令惟謹,李善長又從中盡心調護,方得無事。
元兵十萬圍攻和陽,元璋以萬人拒守兩個多月,糧食快完,城外饷道,又被元太子秃堅、樞密副使絆住馬、民兵元帥陳野先三支軍隊所阻。
元璋率諸将出城,各個擊破。
元兵乘虛攻城,李善長督兵還擊,兩下夾攻,元兵都渡江逃走。
濠州舊帥孫德崖因濠州缺糧,率領部下到和州就食。
子興知道這消息,也從滁州趕到和陽。
德崖聽說子興來了,着了慌,即命全軍出發他去,前軍已經啟行,德崖和後軍在城中待發,元璋送前軍出城,忽然城中來報,德崖和子興兩軍起了沖突,德崖被擒,德崖軍憤恨,也扣留元璋作抵。
子興聽說元璋被執,如失左右手,連忙派徐達去交涉互換俘虜,德崖軍放了元璋,子興也放了德崖。
子興深恨德崖,因元璋被留,勉強交換,悒悒不樂,三月,子興病卒,歸葬于滁。
孫德崖聽了子興死訊,又卷土重來,要接收子興的兵權,子興的兒子天叙大懼,請元璋幫同負責軍務,加上子興婦弟張天祐,成為三頭政治的局面。
三、統帥 元至正十五年(宋龍鳳元年,1355)二月,紅軍統帥劉福通派人在砀山訪得了韓林兒,迎到亳州,立為皇帝,号小明王,建國曰宋,建元龍鳳。
拆鹿邑太清宮材,治宮阙于亳。
小明王尊母楊氏為皇太後,以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劉福通、羅文素平章政事,福通弟劉六知樞密院事。
軍旗上寫着鮮明的聯語道:“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遵道得寵任事,福通不服氣,暗地裡派甲士撾殺遵道,自為丞相加太保,東系紅軍軍政大權一歸福通。
郭子興原受亳都節制,子興死後,小明王檄授子興子天叙為都元帥,子興部将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軍中文移從此遵用龍鳳年号。
虹縣人鄧愈年十六,從父兄起兵,父兄戰死,愈代領其衆,每戰必挺身破敵,軍中服其勇決。
懷遠人常遇春剛毅多智勇,膂力絕人,初從巨盜劉聚,聚抄掠無遠志,遇春決心離開,愈歸元璋為管軍總管,遇春投元璋自請為先鋒。
和州東南臨大江,城小兵多,糧食大成問題。
唯一可能的出路和發展,是渡江直取金陵。
渡江必須舟楫,載運大軍過江的舟楫不是三兩日所能造就。
元璋正在躊躇思慮,無法解決時,附近巢湖水軍頭目派人來要求歸附。
廬州巢縣人廖永安、永忠兄弟,俞廷玉、通海、通源、通淵父子,趙仲中、庸兄弟,合肥人張德勝、葉升,無為人張世傑,和州含山人華高等,各率衆泊巢湖,連結水砦,以捍寇盜。
紅軍左君弼據廬州,永安等戰敗,聞元璋兵盛,以水軍千艘歸附,元璋大喜,即親往撫定其衆。
時元中丞蠻子海牙集樓船塞馬腸河口,阻住出路。
元璋率舟師出湖口,到和陽銅城閘,忽大雨水漲,從小港徑出,大敗蠻子海牙軍于裕溪口,水軍人大江,從歸和陽,因定渡江之計。
六月初一,元璋率衆渡江,乘風直抵牛渚,遂據采石,緣江諸壘一齊歸附。
諸将争取資糧,打算運回和州,慢慢享用。
元璋和徐達商量,第一仗打得不壞,不如乘勝直取太平,把所有的船纜都切斷,放船在急流中,斷士卒歸路,使其必進。
又命李善長預備好戒饬軍士榜文。
初二日克太平路,執萬戶納哈出。
揭榜文于街,有一小卒違令,立斬以徇,軍中肅然。
當地耆儒李習、陶安等,率父老出迎,陶安見元璋師有紀律,實在難得,因進言:“方今四方鼎沸,豪傑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長,這一般人都不過志在子女玉帛,根本沒有撥亂安民、救天下的志氣。
元帥率衆渡江,神武不殺,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統一不成問題。
”元璋問以取金陵如何?陶安以為金陵是古代帝王之都,形勢險要,又有長江天險,如以金陵作根基,出兵讨伐四方,是絕妙的戰略。
兩人說得非常投機,就留陶安在幕府參議機密。
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知府事。
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元璋自領元帥,以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汪廣洋為帥府令史,潘庭堅為帥府教授。
籍鄉民為兵,以稅戶宋成等為千戶統領,居民蓄積盡數運入城内,準備固守。
太平在占領以後即被元兵包圍,水路方面由元将蠻子海牙、右丞阿魯灰以巨舟截采石江,閉姑熟口,斷絕紅軍歸路及和陽的交通,陸路由山寨民兵元帥陳野先、水軍元帥康茂才以兵數萬攻城。
元璋分兵兩路:一支由湯和率領正面迎戰,另一支由徐達、鄧愈潛師由間道繞到元兵後路,從背面夾攻。
元兵腹背受敵大敗,野先被擒,蠻子海牙、阿魯灰得到敗訊,也不敢進攻,還軍駐裕溪口。
元璋釋野先縛,令作書招降其部隊,第二天其衆皆降。
分命徐達等取深水、溧陽、句容、蕪湖等地。
九月,郭天叙、張天祐和陳野先率兵進攻集慶(金陵)。
野先之降,非其本心,被逼寫信招降部曲時,以為其衆未必從命,不意全軍歸附,自悔失計,陰謀複興元合。
元璋察知其計,故意交還部隊,讓他和元集慶守将福壽勾通,攻城時,郭、張二帥攻東門,野先僞攻南門,城中堅守。
二帥不知野先底細,以為一家。
野先邀天叙喝酒,席間把他殺了,又誘擒天祐獻于福壽,天祐亦被殺。
回師追襲紅軍于溧陽,行經葛仙鄉,地方民兵恨野先反複,使地方糜爛,設計把他殺死,從子兆先代領其衆。
郭、張二帥死後,子興舊部都歸元璋,元璋遂獨領都元帥,半年來的三頭局面到此結束。
元璋率大軍渡江,馬夫人率将士家屬仍留和陽。
郭、張二帥被誘殺以後,陳兆先屯方山,蠻子海牙則屯采石,水陸掎角,威脅太平。
元璋乘時整頓軍隊,加強實力。
龍鳳二年(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親率常遇春等大敗蠻子海牙軍于采石,縱火焚其連艦,蠻子海牙僅以身免,江路始通。
三月率諸将進攻集慶,水陸并進,至江甯鎮,攻破陳兆先營,降其衆三萬六千人,釋兆先以為元帥,令從征讨。
進敗元兵于蔣山,直抵城下。
城破,福壽戰死,得了軍民五十餘萬人,元将康茂才降。
元璋入城,剀切告訴軍民父老官吏說:“元朝政治混亂,戰争四起,生民塗炭。
我來是為民除亂,大家應該各安職業,不要疑心害怕。
賢士吾禮用之,舊政有不便者吾急除之。
做官吏的不要貪暴,使百姓吃苦。
”簡單的幾句話,把城中人心定下來,恢複了秩序。
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
以趙忠為興國翼元帥,守太平。
置上元、江甯二縣。
辟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以次錄用。
亳都得到捷報後,升元璋為樞密院同佥,以帥府都事李善長為經曆。
不久又升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故元帥郭天叙弟天爵為右丞,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以下諸将都升元帥。
元璋這年才二十九歲,已經是獨當一面的人物、統領十萬大軍的統帥了。
元璋據應天後,他的勢力,以應天為北境,西起滁州畫一直線到蕪湖,東起句容,南到溧陽,一塊不等邊形,橫擺着的鬥形地帶。
西線是鬥底,東線是鬥口。
四面的形勢,東邊元将定定扼守鎮江。
東南張士誠已據平江(蘇州),破常州,轉掠浙西。
東北面青衣軍張明鑒據揚州。
南面是元将八思爾不花駐徽州,别不華、楊仲英屯甯國。
西面池州已為徐壽輝所據。
東南外圍則元将石抹宜孫守處州,其弟厚孫守婺州,宋伯顔不花守衢州,真是四面受敵。
幸虧這時元兵正用全力對付小明王,前一年十二月元将答失八都魯大敗劉福通于太康,進圍亳州,小明王奔安豐(今安徽壽縣)。
察罕帖木兒和紅軍轉戰河南,都無暇南顧。
紅軍勢力暫時消沉,張士誠又猖獗于東南,徐壽輝鸱張于襄漢,元兵左支右绌,已苦無法應付。
龍鳳二年(至正十六年,1356)紅軍複振,遣兵分出略地,李武、崔德陷商州,破武關,進圖關中。
毛貴陷膠、萊、益都、濱州,山東郡邑多下。
三年劉福通率衆攻汴梁,分軍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趨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毛貴出山東北犯。
第一路軍分二路:一出绛州,一出沁州,逾太行,破遼、潞,陷冀甯,攻保定,陷完州,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部,至陷上都,轉掠遼陽,抵高麗,從西北折回到東北,繞了一個大圈子。
第二路軍陷興元,入鳳翔,南入四川。
一部又陷甯夏,掠靈武諸邊地。
第三路軍陷東平、濟甯、東昌、益都、廣平、順德、濟南,北陷薊州,犯槨州,略柳林以逼大都。
福通則陷大名、曹、襥、衛輝,出沒河南北。
四年(1358)五月,攻下汴梁,迎小明王以為都城。
紅軍所至無不摧破,元州郡長吏聞紅軍來,往往不戰而遁。
五六年中,紅軍長驅深入,來回地兜圈子,元軍用全力抵抗和進攻,無力顧到朱元璋,使這個新進最後起的紅軍小頭目,得以從容鞏固地盤,擴充實力,得以個别消滅群雄,開辟疆土。
而且在地理上,朱元璋和元朝大軍中間恰好隔着,東邊是張士誠,北面是小明王,西邊是徐壽輝,這三個衛星使他無從受到元軍的主力攻擊,等到紅軍主力已被元朝消滅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廣土衆民,擁有最強大的實力,可以和元軍一決雌雄了。
在這鬥形地帶所受到最大的威脅,東邊鎮江如為張士誠所據,則可以直搗應天,危及根本。
南邊的甯國如為徐壽輝所占,則後方又失去屏障。
元璋在應天經營甫定,即遣徐達攻克鎮江,分兵下金壇、丹陽等縣。
向東伸出一觸角。
到六月又派鄧愈攻陷廣德,堵住徐壽輝的來路。
在出師時嚴申軍令,毋焚掠,毋殺擄,犯令者處以軍法。
破鎮江時,号令嚴肅,城中晏然,不知有兵。
改鎮江路為江淮府,置淮興鎮江翼元帥府,以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
置秦淮翼元帥府,以俞通海為元帥。
改廣德路為廣興府,置廣興翼行軍元帥府,以鄧愈、邵成為元帥。
分遣諸将攻克長興、常州,自将攻克甯國,得軍士十餘萬人,降其将朱亮祖。
又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
在龍鳳三年(至正十七年,1357)這一年中,把四周敵人的軍略據點悉數占領,成為向外發展的前哨陣地。
從江陰到長興畫一條直線,構成堵住張士誠西犯的防線。
甯國、徽州則是向浙東進展的門戶。
西線主守,東線主攻,北線和友軍接境,形勢已和一年前大不相同了。
元璋深知自己的知識太差,對于實際政治尤其隔膜,所以對于知識分子特别看重,虛心聽從他們的勸告,完成自己的教育。
每克一地,必訪求當地的賢才,羅緻于自己幕府中,初起略地定遠時得毛琪典文書機密,下滁州得範常,克太平用宋思顔。
從渡江的幕府人才,有郭景祥、李夢庚、楊元果、阮洪道、汪河、樂韶風等。
下集慶,王濂來歸。
克鎮江,禮聘秦從龍、陳遇。
下徽州,召朱升。
從龍之來,元璋親到龍江迎接,事無大小,都和他商量,呼為先生而不名。
陳遇策劃帷幄,寵禮之隆,諸臣莫比。
兩人都不受官職,自處于賓師之間,元璋也不敢強以名位。
朱升告訴元璋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奠定了元璋後來的帝業從興軍以來,農村壯丁大部分被逼從軍,農田荒蕪,又不斷被戰争所蹂躏,糧食收成減少。
各處軍隊的給養多由掠奪,名為寨糧,元璋的部隊也不能例外。
生産日少,消費日多,百姓被掠奪而餓死溝壑,軍隊還是吃不飽肚子。
揚州的青軍甚至演出吃人的慘劇。
元璋聽了朱升的勸告,龍鳳四年(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專負責修築堤防,經營水利,恢複農田生産,供給軍需。
又分命諸将部兵屯田龍江等處,以生産的多少定其賞罰。
幾年内就顯著成績,倉庫充實。
軍食既足,就明令禁止征收寨糧,民心歸附,足食足兵,兩件事都做到了。
這年十一月,又立管領民兵萬戶府,把所定郡縣,簡拔民間武勇之才,編緝為戶,由民兵萬戶府管領。
農時則耕,閑時則加以軍事訓練,有事則征調入伍,事定後,有功的一體升擢,無功的仍還為民戶。
實行寓兵于農的制度,使作戰力量和生産力量合二為一。
外圍的威脅解除,内部的生産問題有了辦法,元璋的眼光立刻轉移到浙東西的谷倉。
先命李文忠進取皖南青陽、石棣、太平、旌德諸縣,鞏固了後方的防務,再會合鄧愈、胡大海兩支軍隊,由徽州昱嶺關,進攻建德路,一鼓攻克,改建德路為嚴州府,先頭部隊東達浦江,構成側面包圍婺州的形勢。
十二月元璋親率軍十萬出徽州進攻婺州,大敗元處州援兵于城下,婺州降,改為甯越府,置中書分省,于省門建二旒大黃旗,上面寫着:“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下揭二牌:“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複寶圖。
”辟儒士範祖幹、許元、葉瓒玉、胡翰、汪仲山等十三人分直講經史。
立郡學,延儒士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沈、徐原為訓導。
喪亂之餘,學校久廢,元璋在這個兩百年來的理學中心,号為“小鄒魯”的地方,複興儒學,不但表示他在政治上的遠見,也是收拾人心&mdash&mdash尤其是士大夫&mdash&mdash的最好辦法。
由此也可看出這個劃時代的巨人、紅軍的頭目,這時已開始反叛,傾向儒家,雖然中書分省省門的标語還是複宋。
甯越既下,分兵取浙東未下諸路,龍鳳五年(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克諸暨,五月汴都升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
六月自甯越還應天,留胡大海守甯越。
八月元察罕帖木兒攻陷汴梁,劉福通奉小明王退保安豐。
浙東駐軍先後克衢州、處州,元璋的領土,遂成北鄰張士誠、西鄰陳友諒、東鄰方國珍、南鄰陳有定的局面。
士誠最富,友諒最強,國珍和有定都龌龊自保。
因之在整個戰略上,又改采東南取守勢,西北線取攻勢的策略。
以士誠和友諒比較,士誠遲疑顧慮,友諒輕佻猛鸾,士誠保守,友諒進取,以此,在西北的攻勢又分輕重,對士誠是以守為攻,扼住江陰、常州、長興幾個據點,使士誠不能西邁一步。
對友諒則以攻為守,使友諒兵力分散,不能集中攻擊。
浙東雖已大部平定,可是浙東的幾家豪族,尤其是原來在元将石抹宜孫幕府的名士劉基、葉琢、章溢等,有重名,得民心,都避不肯出,元璋遣使緻書禮聘,總制孫炎又陳書開谕,基等不得已,和宋濂于龍鳳六年(1360)三月應征到應天,元璋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
這幾個人,在思想方面繼承宋儒的傳統,和明教和紅軍無淵源。
在社會地位方面,是浙東的豪紳巨室,聲望籠罩一方。
他們遵禮法,重保守,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團結土著,保衛地方。
元璋千方百計把他們拉攏到手,固然地方問題是解決了,“山越清甯”。
可是他們的思想和主張都自成一系統,和紅軍格格不相入。
被逼出山以後,也就改變作風,利用元璋的雄厚軍力,擁之建立新朝,以保持幾千年來的傳統的秩序、習慣和文化,保持巨室豪紳的利益。
結果,自然和出自明教紅軍的諸将,成地主與流氓、儒生和武弁的相持之局。
元璋也利用巨室豪紳之護持,儒術之粉飾,建立他的萬年基業。
在紅軍實力尚存、對元仍須利用紅軍擁護的時期,他是紅軍的别部,不
今薊、密諸鎮節省三十三萬,尚應二百九十四萬八千。
統計京邊歲入之數,田賦百九十六萬二千,鹽課百十一萬三千,關稅十六萬一千,雜稅十萬三千,事例約二十萬,凡三百二十六萬五千有奇。
而逋負相沿,所入不滿二百萬,即盡充邊饷尚無赢餘。
乃京支雜項八十四萬,遼東提塘三十餘萬,薊、遼撫賞十四萬,遼東舊饷改新饷二十萬,出浮于入已一百十三萬六千。
況内供召買,宣大撫賞,及一切不時之需,又有出常額外者。
(《明史》卷二五六《畢自嚴傳》) 除遼饷不算,把全國收入,全部用作兵費還差三分之一。
崇祯三年(1630)又于加派九厘外,再加三厘,共增賦一百六十五萬四千有奇。
(63)同年度新舊兵饷支出總數達八百七十餘萬兩,收入則僅七百十餘萬兩,不敷至百六十萬兩(《石隐園藏稿》七《兵饷日增疏》)。
崇祯十年(1637)增兵十二萬人,增饷二百八十萬兩,名為剿饷: 其籌饷之策有四:曰因糧,曰溢地,曰事例,曰驿遞。
因糧者,因舊額之糧,量為加派,畝輸糧六合,石折銀八錢,傷地不與,歲得銀百九十二萬有奇。
溢地者,民間土地溢原額者,核實輸賦,歲得銀四十萬六千有奇。
事例者,富民輸赀為監生,一歲而止。
驿遞者,前此郵驿裁省之銀,以二十萬充饷。
&hellip&hellip初嗣昌增剿饷,議一年而止,後饷盡而賊未平,诏征其半。
至是督饷侍郎張伯鲸請全征。
(《明史》卷二五二《楊嗣昌傳》) 崇祯十二年(1639)又議練兵七十三萬人,于地方練民兵,又于剿饷外,增練饷七百三十萬兩。
時論以為: 九邊自有額饷,概予新饷,則舊者安歸。
邊兵多虛額,今指為實數,饷盡虛糜而練數仍不足。
且兵以分防不能常聚,故有抽練之議。
抽練而其餘遂不問。
且抽練仍虛文,邊防愈益弱。
至州縣民兵益無實,徒糜厚饷。
以嗣昌主之,事钜,莫敢難也。
(同上) 從萬曆末年到這時,遼饷的四次遞加,加上剿饷、練饷,一共增賦一千六百九十五萬兩。
這是明末農民在正賦以外的新增負擔!崇祯十六年(1643)索性把三饷合為一事,省得農民弄不清楚和吏胥的作弊。
(同上書卷二六五《倪元璐傳》) 因外族侵略和農民起義而增兵,因增兵而籌饷,因籌饷而加賦。
賦是加到農民頭上的,官吏的嚴刑催逼和舞弊,迫使農民非參加起義不可,《明史》卷二五五《黃道周傳》說: 催科一事,正供外有雜派,新增外有暗加,額辦外有貼助。
小民破産傾家,安得不為盜賊! 結果是朱明統治的被推翻。
“流寇”領袖攻陷北京的李自成起事的口号是: 從闖王,不納糧! 從士兵到統帥 一、紅軍的小兵 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初一,元璋到了濠州城下。
這時元軍仍在濠州附近,雖然按兵不動,紅軍還是不敢大意,城上布滿警戒的部隊,巡邏哨探的更是川流不絕。
城門的守兵看見一個醜和尚,衣衫褴褛,頭上卻包着紅巾,大模大樣走入門内,毫不畏怯。
盤問他來蹤去路,卻隻說來求見郭元帥,更無别話,不由得起了疑心,以為是元兵派來的奸細,三言兩語,起了沖突,把元璋綁了,派人報告郭元帥,請令旗行刑。
子興聽了報告,覺得詫異,心想若是奸細,不該如此從容,頭上包有紅巾,求見自己,許是來投順的好漢,不要枉殺了好人。
要知道一個究竟,就騎了一匹快馬,趕到城門,遠遠看見四五十個兵圍着,人頭攢動,指手畫腳在呵斥,連忙喝退衆兵,隻見一個軀幹修偉的和尚,五花大綁,捆在拴馬樁上,相貌雖醜,卻有一股威嚴的神氣,被綁着候令斬決,卻毫無畏懼恐慌的模樣。
心裡已有點納罕,下馬上前問了底細,知道果然是來投奔的,子興大喜,立命解縛,收為步卒。
元璋入了伍,參見了隊長,逐日跟着隊伍上操習技,因為體格好,記性又強,不上半個月,已是隊裡頂尖頂上的角色,幾次跟着隊伍出城哨探,他态度安詳,計謀又多,同隊的都聽他的調度,每次出去,總是得了功,卻不損傷一人一卒,慢慢地連隊長也遇事和他商量了。
不知不覺過了兩個多月,一天,郭子興帶了親兵出來巡察,經過元璋的營房,全隊都排成一橫列向主帥行禮。
元璋個子高大,恰好排在隊首。
子興見了記起前事,喚隊長來問這新投效的心地和才幹如何,隊長極口稱贊,子興聽了,就吩咐将元璋升為親兵十夫長,立刻調回帥府。
元璋遇事小心勤謹,卻又敢作敢為,幾次奉命出征,臨陣勇往無前,戰勝攻取,所得财帛掃數獻與子興;得有賞賜,又推功分給同伴。
說話不多,句句都有斤兩。
幾個月後,不但軍中譽聲四起,子興也視同心腹,言聽計從了。
子興次妻張夫人撫養馬公季女,已經成年,子興愛重元璋,要他出死力,和張夫人商量,招贅元璋,張夫人也聽說元璋才資出衆,滿口贊成,就擇日給兩口成婚。
從此軍中就改稱元璋為朱公子。
和子興同時起事的孫德崖等四元帥,勢均位等,誰也不肯服誰,各自發施号令,沒有個通盤的調度,占了濠州半年,各人隻是帶領部下向四鄉剽掠,兵力不能出濠州一步。
子興素有大志,看不慣這樣行徑,幾次拿話勸導,說得不投機,竟鬧翻了。
子興氣極,索性閑住在家裡,一切軍民大政都不聞不問。
元璋看出形勢不妙,借一個方便,勸告子興應該照常視事,不可灰心,假如老躲在家裡,他們四個聯合起來,對付你一個,這個虧是吃定了。
子興聽了,隻是搖頭歎氣而已。
元璋見勸不動,隻好背地裡向孫德崖四人解釋,用意聯絡彌縫,免得傷了和氣。
九月間,元丞相脫脫統兵征徐州,招募場下鹽丁和城市健兒三萬人,黃衣黃帽号為黃軍,一口氣把徐州攻下,芝麻李落荒逃走,被元兵所殺,同黨彭大、趙均用率領殘兵投奔濠州。
徐、濠都是紅軍,兩下裡原是一家,彭、趙起事早,兵多,占的地方也大,到了濠州以後,竟反客為主,郭子興、孫德崖倒要聽客人的調度了。
彭大聰明有闆眼,和郭子興相處得很好,趙均用則和孫德崖拉攏。
兩派明争暗鬥,心裡都不服氣,孫德崖又把話來挑撥趙均用,說郭子興眼皮淺,隻認得彭将軍,百般趨奉;對将軍卻白眼相待,瞧不起人。
均用大怒,帶領親兵徑來火并。
子興冷不防,被均用的親兵一索子捆了,帶到孫德崖家,鎖閉在一間空房子裡。
這天元璋恰好出差在外,得信奔回,阖家大小忙亂着,要派兵去搶救,元璋連忙止住,叫出子興二子天叙、天爵,一徑去找彭大,彭大聽了,勃然大怒說:“他們太胡鬧了,有我在,誰敢害你元帥!”即刻派兵去孫家,元璋也全身盔甲,把空房子打開,救出子興,破開鐐械,背回家裡。
趙均用知道彭大出頭,怕傷了和氣,也就隐忍着算了。
元丞相脫脫乘連下徐州、汝甯之勢,分兵派賈魯進圍濠州。
大敵當頭,紅軍的幾個頭腦慌了,才釋去舊憾,齊心一志地堅守城池。
元璋深得軍心,朝夕上城幫同守禦,從這年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整整被圍了五個月,幸得城裡糧食豐足,未生他變。
一天,元将賈魯病死,軍無鬥志,隻好解圍他去。
圍雖解了,紅軍卻也折傷不少人馬,吃虧不少。
彭大、趙均用興高采烈,彭大自稱魯淮王,均用自稱永義王,子興和孫德崖等仍然是元帥。
二、帶兵官 濠州經過五個月的圍攻,不但是糧秣感着缺乏,兵力也衰減得多。
元璋細察二王和諸帥,胸襟太窄,眼光太短,都非成事之器。
他得了郭子興的允許,回到鐘離,豎起大旗招兵,旬日間得了七百人,鄉人徐達、湯和等聽說朱元璋已做了紅軍頭目,都來投效。
子興大喜。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元璋被署為鎮撫,從此一躍為一個帶兵官了。
彭、趙二王恣睢自用,遇下苛虐,子興又兵力衰弱,不能有大作為。
元璋把新兵交代以後,禀準了主将,率領徐達、湯和、吳良、吳桢、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張赫、周铨、周德興等二十四壯士南取定遠,用計降了張家堡驢牌寨的民兵,得兵三千。
又招降秦把頭,得八百餘人。
夜襲元将張知院于橫澗山,收其卒二萬,軍聲大振。
元璋得到大量生力軍,立刻重新部署,加緊訓練。
他最看重紀律,在檢閱新軍時,他懇切地訓誡将士說:“你們原來是一個很大的部隊,可是我很輕易地就把你們歸并過來。
原因是你們的将官沒有紀律,士卒缺乏訓練。
現在我們要矯正這兩個缺點,加緊訓練,嚴明紀律,共立事功”。
三軍聽了,無不踴躍思奮,等候機會,一顯身手。
定遠人馮國用、馮國勝(後改名勝)兄弟因亂團結義兵,立砦保衛鄉裡,聽說元璋軍隊的紀律好,率衆歸附。
元璋端詳這兩兄弟,裝束很像讀書人,舉止談吐都和衆人不同,就問以定天下大計。
國用以為建康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據建康,以為根本,然後命将出師,掃除群寇,救生靈于水火,勿貪子女玉帛,倡仁義以收人心,統一天下不是難事。
元璋大喜,留兩兄弟在幕府贊兵政,預機密。
把兩家軍隊合并編制,南下攻滁陽。
在進軍滁陽的道中,定遠人李善長到軍門谒見。
李善長讀書有智謀,學的是法家的學問,善于料事。
和元璋談得極為投機,元璋問他天下何時可定?善長勸他取法漢高祖,以為漢高祖起于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年工夫,便成帝業。
元朝政治混亂,天下土崩瓦解。
濠州和沛相去不遠,如能取法這位同鄉,天下也不足定。
元璋連聲叫好,留作掌書記,并且告誡他說:“方今群雄并争,參謀人才是很要緊的。
我看群雄中,管書記和作參謀的,多毀左右将士,将士不得展其能,以至于敗,羽翼既去,頭腦也站不住了,自然都被消滅。
你要調和諸将,不要學他們的榜樣。
”從此元璋心目中時時有一個漢高祖在,事事要學他。
善長也悉心調護諸将,量才進用,曲布誠款,使他們都能安心。
元璋率大軍南下,各地豪傑聞風響應。
前鋒花雲單騎沖破敵陣,一鼓而下濠州。
元璋親侄文正、姊夫李貞帶了他的兒子保兒(後改名文忠)得到消息,奔來投靠;定遠人沐英父母俱亡,孤苦可憐,元璋把三個孩子都收為義子。
收養義子是當時流行的風氣,帶兵的将領要培養心腹幹部人才,喜歡把俊秀勇猛的青年收養,不但臨陣時得其死力,在緊要關頭,還仗他們以監視諸将。
沐英在軍中稱為周舍,又呼沐舍。
元璋義子中除文正、文忠、沐英而外,著名的有柴舍(朱文剛,後死處州之難)、朱文遜(後死太平之役)、道舍(何文輝)、馬兒(徐司馬)、保兒(平安)等,凡二十餘人。
元璋駐師滁州,時趙均用、彭早住(彭大子,彭大先為均用所排擠而死,早住代領其衆,仍稱魯淮王)挾郭子興攻盱眙、泗州。
均用深恨子興,要借題目殺他。
又派人來請元璋往守盱眙,元璋推辭了,暗中卻派說客去說均用道:“當大王窮困時,由徐奔濠,郭帥開門延納,恩德至厚,大王不但不思報德,反聽小人挑撥,要自剪羽翼,失豪傑心,怕不合道理。
而且郭帥還容易對付,他部下在滁州的兵勢很重,投鼠忌器,大王也得見到這一點。
”均用聽了,對子興才放松一點。
元璋又派人去賄賂他的左右,替子興說好話,子興才得帶領自己部下一萬多人到滁州,元璋把兵權交出,仍聽他的約束。
十四年(1354)冬十月,元丞相脫脫總兵大敗張士誠于高郵,分兵圍六合。
張士誠小字九四,泰州白駒場亭人。
有弟士德、士信,并以操舟、販鹽為業。
輕财好施,頗得衆心。
常時賣鹽給富家,受夠了富人的欺侮,專捉私鹽的弓手丘義,尤其作踐得他們很苦。
士誠氣憤不過,趁着天下大亂,帶着兄弟和李伯昇、潘原明、呂珍等十八個壯士,殺了丘義和諸富人,一把火把他們房子燒了,招兵買馬,攻下泰州,據高郵,自稱誠王,國号大周,建元天祐,這是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間的事。
元兵圍六合,六合主帥到郭子興處求救。
六合和滁州有唇齒之勢,六合破,滁州也不能幸存,元璋在子興前面說明這個道理,可是元兵勢盛,諸将無人敢去,元璋慷慨請行,奮力血戰,把六合的老弱婦孺撤退到滁州。
元兵不久大舉攻滁州,元璋設伏大敗元兵,得了好多馬匹。
卻顧慮到孤城無援,元兵如再添兵來攻,勢不可守。
隻好預備牛酒,派地方父老把馬送還,說城中守衛是防他盜攻掠,本底子全是良民,不敢作反。
現在願意供給軍需給養,請大軍并力去滅高郵巨寇,不要殘殺良民。
元軍吃了敗仗,眼看一時也打不下,兼又得了好處,也就引兵他去,滁州算是保全了。
脫脫用全力攻高郵,城中支持不住,要投降又怕朝廷不肯赦罪。
正在兩難間,外城又被攻破了,内城指日可下。
元兵正在踴躍圖功,突然元廷頒下诏旨,解除脫脫兵權,安置淮安路,大軍百萬,一時四散,無所歸附的都投入紅軍。
脫脫受诏罷兵後,又诏使西行,鸩死于吐蕃境上。
張士誠因之複振,紅軍也因之而擴充實力,下一年給元朝以一個緻命的打擊。
這變化簡單說是政權的争奪。
脫脫忠貞許國,元順帝也以全權托付。
平徐州後,脫脫威權日盛,順帝也覺得天下無事,應該好好享樂,宣政院使哈麻陰進西天僧于帝,行房中運氣之術,能使人身之氣,或消或漲,或伸或縮,号演揲兒法。
資政院使隴蔔又進西番僧會秘密法的,競相蠱惑,更使順帝沉溺女色。
複用十親貴為倚納,内中有母舅和皇弟,君臣共被,互易妻室,名曰“些郎兀該”(意為“事事無礙”)。
哈麻忌脫脫礙眼,谮之令出外總兵。
當脫脫全軍苦戰、正要成功時,哈麻又使人以勞師費财彈擊脫脫,罷其兵權,置之死地。
脫脫一死,自壞長城,元朝之亡隻是時間問題了。
脫脫在政治上是他伯父伯顔的死敵,在對漢、南人的意見上,卻繼承他伯父的衣缽。
當紅軍初起時,凡議軍事,每回避漢人、南人。
有一次入内廷奏事,回顧中書韓伯高、韓大雅随後來,忙叫守門人喝住,不許入内。
又上奏說,方今河南漢人反,宜榜示天下,令一概剿捕。
諸蒙古、色目因遷谪在外的都召還京,免得給漢人荼毒。
這榜文一出,不但河南,連河北的漢人也被迫加入紅軍,紅軍聲勢,因之愈盛。
脫脫死後,順帝肆無忌憚。
時天下嚣亂,京師大饑,加以疫疠,人民易子而食。
他卻于内苑造龍舟,委内官供奉少監塔思不花監工,自制其樣。
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後五殿樓子龍身并殿宇,用五彩金妝,前有兩爪,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于船兩旁下各執篙一,從後宮到前宮山下海子内往來遊戲。
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内有機括,龍爪自撥水中。
帝每登龍舟,用采女盛妝,兩岸牽挽。
又自制宮漏,高六七寸,寬三四寸,造木為匮,陰藏諸壺其中,運水上下。
匮上設西方三聖殿,匮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辄浮水而上。
左右列二金甲神,一懸鐘,一懸钲,夜則神人自能按時而擊,無分毫差。
當鐘、钲之鳴,獅鳳在側者皆翔舞。
匮之西東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飛仙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已而複退立如前。
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
又嘗為近幸臣建宅,自畫屋樣。
又自削木構宮,高尺餘,棟梁楹檻,宛轉皆具,付匠者按其式為之。
京師遂稱魯班天子。
内侍利其金珠之飾,告帝曰此房屋比某人家殊陋劣,帝辄命易之,内侍由此刮金珠而去。
造作不已,怠于政事,荒于遊宴。
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一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首垂發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大紅銷金長短裙襖雲肩合袖天衣,绶帶鞋襪,唱金字經,舞雁兒舞,各執加巴剌盤之器。
内一人執鈴杵奏樂。
又宮女一十一人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
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筝、篆、琵琶、笙、胡琴,響闆、拍闆,以宦者長安疊不花管領,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餘不得預。
帝與倚納等十人行大喜樂法,以夜作晝,宮廷中充滿了窮奢極欲的景象。
滁州在戰亂後,突然增加了四五萬大兵,糧食不夠吃,軍心恐慌。
元璋建議用計取和陽,移兵就食,郭子興答應了。
虹縣人胡大海長身鐵面,智力過人,舉家歸附;元璋一見語合,用為前鋒。
十五年(1355)正月,克和陽。
子興就用檄文派元璋總諸将兵守和陽。
時諸将破城,暴橫多殺掠,城中人民夫婦不相保。
元璋故意不把檄文宣露,約日和諸将相會。
當時席位以右首為尊,諸将恃功驕橫,不肯服低,先人都搶右首坐下,元璋後到,坐在左首。
等到該處理軍務的時候,元璋卻剖決如流,事事合理,諸将才稍稍屈服。
末了約定分工修城,各人認定地位丈尺,三日完工,到時諸将所認定的都未修好,唯有元璋這一段先期完工。
元璋這才拿出檄文,坐在南面,對諸将說:“奉主帥令總諸公兵,修城大事,都不齊心;總兵責任大,如無約束,如何辦事。
自今以後,凡違令的都軍法從事。
”諸将惶恐謝罪,願聽約束。
搜出軍中婦女,都放還家。
元璋從此又從帶兵官的身份一躍而為統帥了。
諸将多子興舊部,地位和元璋一樣,未盡心服,隻有湯和奉令惟謹,李善長又從中盡心調護,方得無事。
元兵十萬圍攻和陽,元璋以萬人拒守兩個多月,糧食快完,城外饷道,又被元太子秃堅、樞密副使絆住馬、民兵元帥陳野先三支軍隊所阻。
元璋率諸将出城,各個擊破。
元兵乘虛攻城,李善長督兵還擊,兩下夾攻,元兵都渡江逃走。
濠州舊帥孫德崖因濠州缺糧,率領部下到和州就食。
子興知道這消息,也從滁州趕到和陽。
德崖聽說子興來了,着了慌,即命全軍出發他去,前軍已經啟行,德崖和後軍在城中待發,元璋送前軍出城,忽然城中來報,德崖和子興兩軍起了沖突,德崖被擒,德崖軍憤恨,也扣留元璋作抵。
子興聽說元璋被執,如失左右手,連忙派徐達去交涉互換俘虜,德崖軍放了元璋,子興也放了德崖。
子興深恨德崖,因元璋被留,勉強交換,悒悒不樂,三月,子興病卒,歸葬于滁。
孫德崖聽了子興死訊,又卷土重來,要接收子興的兵權,子興的兒子天叙大懼,請元璋幫同負責軍務,加上子興婦弟張天祐,成為三頭政治的局面。
三、統帥 元至正十五年(宋龍鳳元年,1355)二月,紅軍統帥劉福通派人在砀山訪得了韓林兒,迎到亳州,立為皇帝,号小明王,建國曰宋,建元龍鳳。
拆鹿邑太清宮材,治宮阙于亳。
小明王尊母楊氏為皇太後,以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劉福通、羅文素平章政事,福通弟劉六知樞密院事。
軍旗上寫着鮮明的聯語道:“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遵道得寵任事,福通不服氣,暗地裡派甲士撾殺遵道,自為丞相加太保,東系紅軍軍政大權一歸福通。
郭子興原受亳都節制,子興死後,小明王檄授子興子天叙為都元帥,子興部将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軍中文移從此遵用龍鳳年号。
虹縣人鄧愈年十六,從父兄起兵,父兄戰死,愈代領其衆,每戰必挺身破敵,軍中服其勇決。
懷遠人常遇春剛毅多智勇,膂力絕人,初從巨盜劉聚,聚抄掠無遠志,遇春決心離開,愈歸元璋為管軍總管,遇春投元璋自請為先鋒。
和州東南臨大江,城小兵多,糧食大成問題。
唯一可能的出路和發展,是渡江直取金陵。
渡江必須舟楫,載運大軍過江的舟楫不是三兩日所能造就。
元璋正在躊躇思慮,無法解決時,附近巢湖水軍頭目派人來要求歸附。
廬州巢縣人廖永安、永忠兄弟,俞廷玉、通海、通源、通淵父子,趙仲中、庸兄弟,合肥人張德勝、葉升,無為人張世傑,和州含山人華高等,各率衆泊巢湖,連結水砦,以捍寇盜。
紅軍左君弼據廬州,永安等戰敗,聞元璋兵盛,以水軍千艘歸附,元璋大喜,即親往撫定其衆。
時元中丞蠻子海牙集樓船塞馬腸河口,阻住出路。
元璋率舟師出湖口,到和陽銅城閘,忽大雨水漲,從小港徑出,大敗蠻子海牙軍于裕溪口,水軍人大江,從歸和陽,因定渡江之計。
六月初一,元璋率衆渡江,乘風直抵牛渚,遂據采石,緣江諸壘一齊歸附。
諸将争取資糧,打算運回和州,慢慢享用。
元璋和徐達商量,第一仗打得不壞,不如乘勝直取太平,把所有的船纜都切斷,放船在急流中,斷士卒歸路,使其必進。
又命李善長預備好戒饬軍士榜文。
初二日克太平路,執萬戶納哈出。
揭榜文于街,有一小卒違令,立斬以徇,軍中肅然。
當地耆儒李習、陶安等,率父老出迎,陶安見元璋師有紀律,實在難得,因進言:“方今四方鼎沸,豪傑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長,這一般人都不過志在子女玉帛,根本沒有撥亂安民、救天下的志氣。
元帥率衆渡江,神武不殺,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統一不成問題。
”元璋問以取金陵如何?陶安以為金陵是古代帝王之都,形勢險要,又有長江天險,如以金陵作根基,出兵讨伐四方,是絕妙的戰略。
兩人說得非常投機,就留陶安在幕府參議機密。
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知府事。
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元璋自領元帥,以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汪廣洋為帥府令史,潘庭堅為帥府教授。
籍鄉民為兵,以稅戶宋成等為千戶統領,居民蓄積盡數運入城内,準備固守。
太平在占領以後即被元兵包圍,水路方面由元将蠻子海牙、右丞阿魯灰以巨舟截采石江,閉姑熟口,斷絕紅軍歸路及和陽的交通,陸路由山寨民兵元帥陳野先、水軍元帥康茂才以兵數萬攻城。
元璋分兵兩路:一支由湯和率領正面迎戰,另一支由徐達、鄧愈潛師由間道繞到元兵後路,從背面夾攻。
元兵腹背受敵大敗,野先被擒,蠻子海牙、阿魯灰得到敗訊,也不敢進攻,還軍駐裕溪口。
元璋釋野先縛,令作書招降其部隊,第二天其衆皆降。
分命徐達等取深水、溧陽、句容、蕪湖等地。
九月,郭天叙、張天祐和陳野先率兵進攻集慶(金陵)。
野先之降,非其本心,被逼寫信招降部曲時,以為其衆未必從命,不意全軍歸附,自悔失計,陰謀複興元合。
元璋察知其計,故意交還部隊,讓他和元集慶守将福壽勾通,攻城時,郭、張二帥攻東門,野先僞攻南門,城中堅守。
二帥不知野先底細,以為一家。
野先邀天叙喝酒,席間把他殺了,又誘擒天祐獻于福壽,天祐亦被殺。
回師追襲紅軍于溧陽,行經葛仙鄉,地方民兵恨野先反複,使地方糜爛,設計把他殺死,從子兆先代領其衆。
郭、張二帥死後,子興舊部都歸元璋,元璋遂獨領都元帥,半年來的三頭局面到此結束。
元璋率大軍渡江,馬夫人率将士家屬仍留和陽。
郭、張二帥被誘殺以後,陳兆先屯方山,蠻子海牙則屯采石,水陸掎角,威脅太平。
元璋乘時整頓軍隊,加強實力。
龍鳳二年(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親率常遇春等大敗蠻子海牙軍于采石,縱火焚其連艦,蠻子海牙僅以身免,江路始通。
三月率諸将進攻集慶,水陸并進,至江甯鎮,攻破陳兆先營,降其衆三萬六千人,釋兆先以為元帥,令從征讨。
進敗元兵于蔣山,直抵城下。
城破,福壽戰死,得了軍民五十餘萬人,元将康茂才降。
元璋入城,剀切告訴軍民父老官吏說:“元朝政治混亂,戰争四起,生民塗炭。
我來是為民除亂,大家應該各安職業,不要疑心害怕。
賢士吾禮用之,舊政有不便者吾急除之。
做官吏的不要貪暴,使百姓吃苦。
”簡單的幾句話,把城中人心定下來,恢複了秩序。
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
以趙忠為興國翼元帥,守太平。
置上元、江甯二縣。
辟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以次錄用。
亳都得到捷報後,升元璋為樞密院同佥,以帥府都事李善長為經曆。
不久又升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故元帥郭天叙弟天爵為右丞,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以下諸将都升元帥。
元璋這年才二十九歲,已經是獨當一面的人物、統領十萬大軍的統帥了。
元璋據應天後,他的勢力,以應天為北境,西起滁州畫一直線到蕪湖,東起句容,南到溧陽,一塊不等邊形,橫擺着的鬥形地帶。
西線是鬥底,東線是鬥口。
四面的形勢,東邊元将定定扼守鎮江。
東南張士誠已據平江(蘇州),破常州,轉掠浙西。
東北面青衣軍張明鑒據揚州。
南面是元将八思爾不花駐徽州,别不華、楊仲英屯甯國。
西面池州已為徐壽輝所據。
東南外圍則元将石抹宜孫守處州,其弟厚孫守婺州,宋伯顔不花守衢州,真是四面受敵。
幸虧這時元兵正用全力對付小明王,前一年十二月元将答失八都魯大敗劉福通于太康,進圍亳州,小明王奔安豐(今安徽壽縣)。
察罕帖木兒和紅軍轉戰河南,都無暇南顧。
紅軍勢力暫時消沉,張士誠又猖獗于東南,徐壽輝鸱張于襄漢,元兵左支右绌,已苦無法應付。
龍鳳二年(至正十六年,1356)紅軍複振,遣兵分出略地,李武、崔德陷商州,破武關,進圖關中。
毛貴陷膠、萊、益都、濱州,山東郡邑多下。
三年劉福通率衆攻汴梁,分軍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趨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毛貴出山東北犯。
第一路軍分二路:一出绛州,一出沁州,逾太行,破遼、潞,陷冀甯,攻保定,陷完州,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部,至陷上都,轉掠遼陽,抵高麗,從西北折回到東北,繞了一個大圈子。
第二路軍陷興元,入鳳翔,南入四川。
一部又陷甯夏,掠靈武諸邊地。
第三路軍陷東平、濟甯、東昌、益都、廣平、順德、濟南,北陷薊州,犯槨州,略柳林以逼大都。
福通則陷大名、曹、襥、衛輝,出沒河南北。
四年(1358)五月,攻下汴梁,迎小明王以為都城。
紅軍所至無不摧破,元州郡長吏聞紅軍來,往往不戰而遁。
五六年中,紅軍長驅深入,來回地兜圈子,元軍用全力抵抗和進攻,無力顧到朱元璋,使這個新進最後起的紅軍小頭目,得以從容鞏固地盤,擴充實力,得以個别消滅群雄,開辟疆土。
而且在地理上,朱元璋和元朝大軍中間恰好隔着,東邊是張士誠,北面是小明王,西邊是徐壽輝,這三個衛星使他無從受到元軍的主力攻擊,等到紅軍主力已被元朝消滅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廣土衆民,擁有最強大的實力,可以和元軍一決雌雄了。
在這鬥形地帶所受到最大的威脅,東邊鎮江如為張士誠所據,則可以直搗應天,危及根本。
南邊的甯國如為徐壽輝所占,則後方又失去屏障。
元璋在應天經營甫定,即遣徐達攻克鎮江,分兵下金壇、丹陽等縣。
向東伸出一觸角。
到六月又派鄧愈攻陷廣德,堵住徐壽輝的來路。
在出師時嚴申軍令,毋焚掠,毋殺擄,犯令者處以軍法。
破鎮江時,号令嚴肅,城中晏然,不知有兵。
改鎮江路為江淮府,置淮興鎮江翼元帥府,以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
置秦淮翼元帥府,以俞通海為元帥。
改廣德路為廣興府,置廣興翼行軍元帥府,以鄧愈、邵成為元帥。
分遣諸将攻克長興、常州,自将攻克甯國,得軍士十餘萬人,降其将朱亮祖。
又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
在龍鳳三年(至正十七年,1357)這一年中,把四周敵人的軍略據點悉數占領,成為向外發展的前哨陣地。
從江陰到長興畫一條直線,構成堵住張士誠西犯的防線。
甯國、徽州則是向浙東進展的門戶。
西線主守,東線主攻,北線和友軍接境,形勢已和一年前大不相同了。
元璋深知自己的知識太差,對于實際政治尤其隔膜,所以對于知識分子特别看重,虛心聽從他們的勸告,完成自己的教育。
每克一地,必訪求當地的賢才,羅緻于自己幕府中,初起略地定遠時得毛琪典文書機密,下滁州得範常,克太平用宋思顔。
從渡江的幕府人才,有郭景祥、李夢庚、楊元果、阮洪道、汪河、樂韶風等。
下集慶,王濂來歸。
克鎮江,禮聘秦從龍、陳遇。
下徽州,召朱升。
從龍之來,元璋親到龍江迎接,事無大小,都和他商量,呼為先生而不名。
陳遇策劃帷幄,寵禮之隆,諸臣莫比。
兩人都不受官職,自處于賓師之間,元璋也不敢強以名位。
朱升告訴元璋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奠定了元璋後來的帝業從興軍以來,農村壯丁大部分被逼從軍,農田荒蕪,又不斷被戰争所蹂躏,糧食收成減少。
各處軍隊的給養多由掠奪,名為寨糧,元璋的部隊也不能例外。
生産日少,消費日多,百姓被掠奪而餓死溝壑,軍隊還是吃不飽肚子。
揚州的青軍甚至演出吃人的慘劇。
元璋聽了朱升的勸告,龍鳳四年(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專負責修築堤防,經營水利,恢複農田生産,供給軍需。
又分命諸将部兵屯田龍江等處,以生産的多少定其賞罰。
幾年内就顯著成績,倉庫充實。
軍食既足,就明令禁止征收寨糧,民心歸附,足食足兵,兩件事都做到了。
這年十一月,又立管領民兵萬戶府,把所定郡縣,簡拔民間武勇之才,編緝為戶,由民兵萬戶府管領。
農時則耕,閑時則加以軍事訓練,有事則征調入伍,事定後,有功的一體升擢,無功的仍還為民戶。
實行寓兵于農的制度,使作戰力量和生産力量合二為一。
外圍的威脅解除,内部的生産問題有了辦法,元璋的眼光立刻轉移到浙東西的谷倉。
先命李文忠進取皖南青陽、石棣、太平、旌德諸縣,鞏固了後方的防務,再會合鄧愈、胡大海兩支軍隊,由徽州昱嶺關,進攻建德路,一鼓攻克,改建德路為嚴州府,先頭部隊東達浦江,構成側面包圍婺州的形勢。
十二月元璋親率軍十萬出徽州進攻婺州,大敗元處州援兵于城下,婺州降,改為甯越府,置中書分省,于省門建二旒大黃旗,上面寫着:“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下揭二牌:“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複寶圖。
”辟儒士範祖幹、許元、葉瓒玉、胡翰、汪仲山等十三人分直講經史。
立郡學,延儒士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沈、徐原為訓導。
喪亂之餘,學校久廢,元璋在這個兩百年來的理學中心,号為“小鄒魯”的地方,複興儒學,不但表示他在政治上的遠見,也是收拾人心&mdash&mdash尤其是士大夫&mdash&mdash的最好辦法。
由此也可看出這個劃時代的巨人、紅軍的頭目,這時已開始反叛,傾向儒家,雖然中書分省省門的标語還是複宋。
甯越既下,分兵取浙東未下諸路,龍鳳五年(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克諸暨,五月汴都升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
六月自甯越還應天,留胡大海守甯越。
八月元察罕帖木兒攻陷汴梁,劉福通奉小明王退保安豐。
浙東駐軍先後克衢州、處州,元璋的領土,遂成北鄰張士誠、西鄰陳友諒、東鄰方國珍、南鄰陳有定的局面。
士誠最富,友諒最強,國珍和有定都龌龊自保。
因之在整個戰略上,又改采東南取守勢,西北線取攻勢的策略。
以士誠和友諒比較,士誠遲疑顧慮,友諒輕佻猛鸾,士誠保守,友諒進取,以此,在西北的攻勢又分輕重,對士誠是以守為攻,扼住江陰、常州、長興幾個據點,使士誠不能西邁一步。
對友諒則以攻為守,使友諒兵力分散,不能集中攻擊。
浙東雖已大部平定,可是浙東的幾家豪族,尤其是原來在元将石抹宜孫幕府的名士劉基、葉琢、章溢等,有重名,得民心,都避不肯出,元璋遣使緻書禮聘,總制孫炎又陳書開谕,基等不得已,和宋濂于龍鳳六年(1360)三月應征到應天,元璋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
這幾個人,在思想方面繼承宋儒的傳統,和明教和紅軍無淵源。
在社會地位方面,是浙東的豪紳巨室,聲望籠罩一方。
他們遵禮法,重保守,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團結土著,保衛地方。
元璋千方百計把他們拉攏到手,固然地方問題是解決了,“山越清甯”。
可是他們的思想和主張都自成一系統,和紅軍格格不相入。
被逼出山以後,也就改變作風,利用元璋的雄厚軍力,擁之建立新朝,以保持幾千年來的傳統的秩序、習慣和文化,保持巨室豪紳的利益。
結果,自然和出自明教紅軍的諸将,成地主與流氓、儒生和武弁的相持之局。
元璋也利用巨室豪紳之護持,儒術之粉飾,建立他的萬年基業。
在紅軍實力尚存、對元仍須利用紅軍擁護的時期,他是紅軍的别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