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資本主義萌芽:近代化曙光的出現

關燈
需要他們的血汗來服役,更需要他們用血汗換來的金錢,供皇家和貴族們揮霍。

     他們都是農民頭上的寄生蟲,他們非要農民回來不可。

    于是有招撫逃民之舉。

     六 凡逃戶,明初督令還本籍複業,賜複一年。

    老弱不能歸及不願歸者,令所在着籍,授田輸賦。

    (240)還是要責成所在地的官吏勒令逃民回到原籍去,給以一年的休息,第二年起還是照未逃亡前一樣生活。

    事實上不能強迫回到原籍去的,便令落籍在所逃亡的地方,照常盡百姓的義務,依舊被圈定在一土地的範疇。

    仍是不堪剝削,依舊逃亡。

    宣宗時特增府縣佐貳官,專撫逃民。

    《明宣宗實錄》卷七十七宣德六年(1431)三月丁卯條: 先是巡按貴州監察禦史陳斌言:“各處複業逃民,有司不能撫綏,仍有逃竄者。

    乞令戶部都察院各遣官同布政司、按察司取勘名數及所逃之處,取回複業。

    府縣仍增除佐貳官一員,專職撫綏。

    ”上命行在戶部兵部議。

    太子太師郭資等議:“在外逃民多有複業而再逃者,今當重造籍冊,民若逃亡,籍皆虛妄。

    今拟南北直隸遣禦史二員,各布政司府州縣皆添設佐貳官一員,專撫逃民。

    ”上曰:“凡郡縣官俱以撫民為職,何用增設。

    官多徒為民蠹,其更令吏部拟議以聞。

    ”至是吏部言:“河南、山東、山西、湖廣、浙江、江西有巡撫侍郎,其府州縣七百三十五處已于額外增官一員,凡七百三十五員,宜改為撫民官。

    其餘府州縣宜各添設佐貳官一員。

    ”上從之曰:“此亦從權,若造冊完,取回别用。

    ”于是增除府州縣佐貳官三百七十一員。

     因為是剛到十年一度重造黃冊的期間,質以特别增設撫民官。

    希望人口土地和冊籍一緻。

    可是這種重床疊屋的官制、頭痛醫頭的辦法,仍不能阻止農民的再度逃亡。

    《明英宗實錄》卷十八正統元年(1436)六月甲寅條: 山西左參政王來言:逃民在各處年久成家,雖累蒙恩诏撫回,奈其田産荒涼,不能葺理,仍複逃去,深負朝廷矜恤之意,請令随處附籍當差。

     農民逃亡後在另一地域已開墾成一新家,硬又讓他們回到久已荒蕪的老家去,自然不能不做第二次的逃亡。

    同年閏六月戊寅條: 巡撫河南山西行在兵部右侍郎于謙言:“山西河南旱荒,人民逃移,遺下糧草,見在人戶包納。

    是以荒蕪處所,民愈少而糧不減,豐熟地方,民愈多而糧無增。

    乞令各處入籍,就納原籍糧草,庶稅無虧欠,國無靠損。

    ” 以此重又下令命逃民占籍于所寓地方。

    同年十一月庚戌條: 先是行在戶部奏:“各處民流移就食者,因循年久,不思故土。

    以緻本籍田地荒蕪,租稅逋負。

    将蠲之則歲入不足,将征之則無從追究。

    宜令各府縣備籍逃去之家并逃來之人,移交互報,審驗無異,令歸故鄉。

    其有不願歸者,令占籍所寓州縣,授以地畝,俾供租稅。

    則國無遊食之民,野無荒蕪之地矣。

    ”上命下廷臣議。

    至是佥以為便,從之。

     這也隻是一個理想的辦法,因為經過幾十年的流移,冊籍早已混亂,無從互報。

    而且即使冊籍俱在,也不過是文字上的裝飾,和實際情形毫不相幹。

    如宿州知州王永隆所說造冊報部的情形: 正統二年(1437)二月辛酉,直隸鳳陽府宿州知州王永隆奏:“近制各處倉庫儲蓄及戶口田土并歲入歲用之數,俱令歲終造冊送行在戶部存照。

    州縣唯恐後期,預于八月臆度造報。

    且八月至歲終,尚有四月,人口豈無消息,費用豈無盈縮,以此數目不清,徒為虛文。

    ”(241) 正統五年(1440)四月又規定逃民撫恤辦法: 一、各處撫民官務要将該管逃民設法招撫,安插停當,明見下落。

    其逃民限半年内赴所在官司首告,回還原籍複業,悉免其罪,仍優免其戶下一應雜泛差役二年。

    有司官吏裡老人等并要加意撫恤,不許以公私債負需索擾害,緻其失所。

    其房屋田地,複業之日,悉令退還,不許占據,違者治罪。

     二、逃民遺下田地,見在之民或有耕種者,先因州縣官吏裡老人等,不驗所耕多寡,一概逼令全納逃民糧草,以緻民不敢耕,田地荒蕪。

    今後逃戶田地,聽有力之家盡力耕種,免納糧草。

     三、逃民既皆因貧困不得已流移外境,其戶下稅糧,有司不恤民難,責令見在裡老親鄰人等代納,其見在之民被累艱苦以緻逃走者衆。

    今後逃民遺下該納糧草,有司即據實申報上司,暫與停征,不許逼令見在人民包納。

    若逃民已于各處附籍,明有下落者,即将本戶糧草除豁。

    違者處以重罪。

    (242) 撫民官的派出,目的本在撫輯流亡。

    可是恰和實際情形相反,恤民之官累設而流亡愈多(243),他們不但不能安撫,反加剝削,縱容吏胥裡老人等生事擾害。

    (244)正統十年(1445)從張骥言,取回濟南等府撫民通判等官。

    (245)一面于陳州增設撫民知州,令負責招撫(246),又置山東東昌府州同知、直隸鳳陽府颍州府亳縣縣丞各一員,專管收籍逃戶。

    (247)專負撫民的,河南山西巡撫于謙則撫定山東、山西、陝西等處逃民七萬餘戶,居相近者另立鄉都裡,星散者就地安插。

    (248)可是不到一年,又複逃徙,同書卷一四六正統十一年(1446)十月乙已條: 河南左布政使饒禮奏:“外境逃民占河南者,近遇水旱,又複轉徙,甚者聚黨為非。

    ” 另一面則雖設官招撫,逃民亦不肯複業。

    如景泰三年(1452)五月敕巡撫河南左副都禦史王暹所言:“河南流民,雖常招撫,未見有複業者。

    ”(249) 雖然有黃冊,有逃戶周知冊,可是都隻是官樣文章,簿上的數目和實際完全不符。

    由此發生兩種現象,第一是戶口和土地的減少,第二是分配不均的尖銳化。

    成化中(1465&mdash1487)劉大夏上疏言: 今四方民窮則竭,逃亡過半。

    版籍所載,十去四五。

    今為之計,必須痛減征斂之繁,慎重守令之選,使逃民複業,人戶充實,庶幾軍士可充,營伍可實。

    (250) 從戶口方面看,王世貞《弇山堂别集》卷十八戶口登耗之異條: 國家戶口登耗之異,有絕不可信者,如洪武十四年(1381)天下承元之亂,殺戮流竄,不減隋氏之末,而戶尚有一千六百五十萬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三千三百五。

    其後休養生息者二十餘年,至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而戶一千六十二萬六千七百七十九,口五千六百三十萬一千二十六。

    計戶減二萬二千五百八十三,口減三百五十七萬二千二百七十九,何也?其明年為永樂元年(1403),則戶一千一百四十一萬九千八百二十九,口六千六百五十九萬八千三百三十七。

    夫是時靖難之師,連歲不息,長淮以北,鞠為草莽,而戶驟增至七十八萬九千五十餘,口驟增至一千二十九萬七千三百十一,又何也?明年戶複為九百六十八萬五千二十,口複為五千九十五萬四百七十,比之三十五年,戶卻減九十四萬一千七百五十九,口減五百三十五萬五百五十六,又何也?&hellip&hellip自是休養生息者六十年,而為天順七年(1463),戶僅九百三十八萬五千一十二,口僅五千六百三十七萬二百五十,比于舊有耗而無登者何也?然不一年而戶為九百一十萬七千二百五,減二十七萬七千八百七十二,口為六千四十七萬九千三百三十,增四百十二萬九千八十,其戶口登耗之相反,又何也?成化中戶不甚懸絕,二十二年(1486)而口至六千五百四十四萬二千六百八十,此盛之極也。

    二十三年(1487)而僅五千二十萬七千一百三十四,一年之間而減一千五百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六,又何也?&hellip&hellip然則有司之造冊,與戶部之稽查,皆兒戲耳。

     實際上這數目突升突降的古怪,倒并不是兒戲,隻是一種虛僞的造作。

    洪武十四年(1381)的戶口數,也許是實際上經過調查,永樂元年(1403)的數字,隻是臣下故意假造,去博得皇帝高興的趨奉行為。

    以後流亡漸多,原額十去四五,冊籍隻是具文,州縣官臆度造報,中央也就假裝不知道。

    以此忽升忽降,竟和實際情形毫不相幹。

    在田土數目方面也是同樣的古怪,洪武二十六年(1393)時核天下水田,總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到弘治十五年(1502)天下土田隻剩四百二十三萬八千五十八頃,一百零九年間,天下額田已減強半。

    (251)戶口和土田日漸消減,當然有其他種種原因,不過,農民的逃亡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逃亡的情形因政治的腐敗而加速發展,登記人口和土田的黃冊制度由之破壞,使農民和土地不相聯系。

    這影響,一方面,慢慢地,統治階級的基礎因之日益動搖;另一方面,治安不能維持,農民叛亂接踵而起。

    在反面,逃民此往彼來,被抛棄的土地為地主所兼并,農民卻跑到另一地帶去和人争地。

    土地分配因之愈加不均,地主和貧農的關系也愈趨惡化。

    在這情形下,從天順到正德爆發了幾次空前的農民叛亂。

     作者附識:這原是我預備要寫的《明代的農民》一文中的一段劄記。

    因為篇幅的限制,材料未及全盤整理,行文系統未能如意。

    淩亂破碎之處,自知不免。

    閱者諒之。

     *** (1)《毛澤東選集》卷二第625頁。

     (2)《明太祖實錄》卷五。

     (3)《明太祖實錄》卷三三。

     (4)顧炎武:《日知錄》卷一〇,《開墾荒地》。

     (5)《明太祖實錄》卷二九。

     (6)《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六。

     (7)《明太祖實錄》卷五三。

     (8)《明太祖實錄》卷一四八、二五〇。

     (9)《明太祖實錄》卷九六、一九三。

     (10)《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二、一六四。

     (11)《明太祖實錄》卷一八。

     (12)《明太祖實錄》卷二五〇。

     (13)《明太祖實錄》卷二二。

     (14)《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卷二三六、卷二四三;《明史》卷七七,《食貨志》卷一。

     (15)《明太祖實錄》卷五三。

     (16)《大明會典》卷一七,《戶部田土》。

     (17)《大明會典》;《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三。

     (18)《明太祖實錄》卷二一。

     (19)《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三。

     (20)《明太祖實錄》卷一九六。

     (21)《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三;《明史》卷七七,《食貨志》卷一。

     (22)趙翼:《陔餘叢考》卷四一,《鳳陽丐者》。

     (23)《明太祖實錄》;《明史》卷八八,《河渠》六,《直省水利》。

     (24)《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三;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二,《水利》。

     (25)《明太祖實錄》,卷一五;《明史》卷一三八,《楊思義傳》。

     (26)《明太祖實錄》,卷二七、二〇七;查繼佐:《罪惟錄》;《明太祖本紀》卷一。

     (27)《明太祖實錄》,卷二一五、二二二、二三二、二四三、二四六;《明會典》;朱國桢:《大政記》;《明通紀》。

     (28)《明太祖實錄》卷七七、二四三。

     (29)《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五;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一四,《開國規模》。

     (30)《古今圖書集成》,《農桑部》。

     (31)《明太祖實錄》卷三〇。

     (32)《明太祖實錄》卷六一、二二三。

     (33)《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六。

     (34)《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二、一一八、一五三、一五九、一六三。

     (35)《明太祖實錄》卷二七。

     (36)朱彜尊:《明詩綜》卷一〇〇。

     (37)《明太祖實錄》卷三八。

     (38)《明太祖實錄》卷六九、二二〇。

     (39)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三,《重懲貪吏》。

     (40)《明史》卷二八一,《循吏傳序》。

     (41)《大诰續诰》。

     (42)《明太祖實錄》卷一三〇。

     (43)《明太祖實錄》卷五三、二〇二、二一一、二三一;朱健:《古今治平略》;《明史》卷七八,《食貨志》卷二。

     (44)《明太祖實錄》卷一四〇、二一四。

     (45)《明史》卷七七,《食貨志》卷一,《田制》。

     (46)《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六。

     (47)《明太祖實錄》卷二〇六。

     (48)《明太祖實錄》卷二一四。

     (49)《明太祖實錄》卷二三〇。

    《明史·食貨志》:“賦役作夏秋二稅,收麥四百七十餘萬石,米二千四百七十餘萬石。

    ” (50)《元史》卷九三,《食貨志》,《稅糧》。

     (51)《明史》卷七八,《食貨志》卷二,《賦役》。

    《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山東濟南府廣儲、廣豐二倉,糧七十五萬七千百,蓄積既多,歲久紅腐。

    ” (52)《明太祖實錄》卷一四〇;卷二一四:“二十四年(1391)為戶一千零六十八萬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萬四千五百六十一。

    ”口數比十四年少三百萬,是不應該的,可能傳寫有錯誤,今不取。

     (53)《明史》卷七七,《食貨志》卷一,《戶口》。

     (54)《元史》卷九三,《食貨志》。

     (55)《明史》卷七八,《食貨志》卷二,《賦役》。

     (56)《明太祖實錄》卷九六、九八、一〇二。

     (57)張勃:《吳錄·地理志》;《南史》,《呵羅單傳》《幹陀利傳》《婆利傳》《中天竺傳》《渴盤陀傳》;《北史·真臘傳》;《梁書·林邑傳》;《唐書·環王傳》。

     (58)《南史·高昌傳》;《唐書·地理志》。

     (59)明丘濬《大學衍義補》:“至我國朝,其種乃遍布于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其利視絲枲蓋百倍焉。

    故表出之,使天下後世,知卉服之利,始盛于今代。

    ” (60)孔鲋《小爾雅》:“麻纻葛曰布。

    ”桓寬《鹽鐵論》:“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僅麻枲,故曰布衣。

    ”《陳書·姚察傳》:“門生送麻布一端,謂之曰:&lsquo或所衣者,止是麻布。

    &rsquo” (61)元王祯:《木綿圖譜序》,引《諸番雜志》。

     (62)《元史·英宗本紀》。

     (63)《古今書圖集成》,《木綿圖》。

     (64)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趙汝适:《諸番志》下。

    方勺《泊宅編》:“閩廣多種木綿。

    ”彭乘《續墨客揮犀》上:“閩嶺以南多木綿,土人競植之,有至數千株者,采其花為布,号吉貝布。

    ”《通鑒》卷一五九胡三省注:“木綿江南多有之&hellip&hellip織以為布,閩廣來者尤為麗密。

    ”邱濬《大學衍義補》:“宋元之間始傳其種入中國,關陝閩廣首得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壤接西域故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此種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

     (65)《宋史·崔與之傳》。

     (66)《農桑輯要》卷二。

     (67)王祯《木綿圖譜序》:“木綿産自海南,諸種藝制作之法,骎骎北來,江淮川蜀既獲其利。

    至南北混一之後,商販于此,被服漸廣,名曰吉布,又曰棉布。

    ” (68)《元史》卷一五,《世祖本紀》。

     (69)《元史》卷九三,《食貨志》,《稅糧》。

     (70)《農桑輯要》卷二。

     (71)趙汝适:《諸番志》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

     (72)方勺:《泊宅編》中。

     (73)陸心源:《宋詩紀事補》卷七五,艾可叔:《木綿詩》。

     (74)《資治通鑒》卷一五九,胡三省注。

     (75)方勺:《泊宅編》中。

     (76)《農桑輯要》。

     (77)陶宗儀:《辍耕錄》卷二四,《黃道婆》。

     (78)王逢:《梧溪集》卷三,《黃道婆祠》。

     (79)王逢:《梧溪集》卷三,《黃道婆祠》。

     (80)王逢:《梧溪集》卷七,《半古歌》。

     (81)鄭濤《旌義編》二:“諸婦每歲公堂(公共所有)于九月俵散木棉,使成布匹,限以次年八月交收,通賣錢物,以給一歲衣資之用。

    ”鄭濤是浙江浦江著名大族地主鄭義門的族長,《旌義編》有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序。

     (82)《群芳譜》。

     (83)《梧浔雜佩》。

     (84)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五,《木棉》。

     (85)參看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一四,《木棉考》。

    馮家升:《我國紡織家黃道婆對于棉織業的偉大貢獻》,載《曆史教學》,1954(4)。

     (86)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上,《乃服》。

     (87)王象晉:《木棉譜序》;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五,《木棉》。

     (88)《始豐稿》卷一。

    徐一夔,天台人,《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89)《明太祖實錄》卷六七。

     (90)《明太祖實錄》卷四二。

     (91)《明太祖實錄》卷六七。

     (92)《明太祖實錄》卷一二五。

     (93)《明太祖實錄》卷一二八。

     (94)《明太祖實錄》卷一五〇、一五六。

     (95)《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二、一七四。

     (96)《明太祖實錄》卷六七。

     (97)《明太祖實錄》卷一三四。

     (98)《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三、二五二。

     (99)《明太祖實錄》卷一四。

     (100)《明太祖實錄》卷八五。

     (101)《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五。

     (102)《明太祖實錄》卷一五〇。

     (103)《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六、二四二、二五六。

     (104)《明史》卷八一,《食貨志》,《鐵冶所》;《大明會典》。

     (105)《大明會典》卷一九,《戶口》。

     (106)《大明會典》卷一八九;《明史·嚴震直傳》。

     (107)《大明會典》卷一八八。

     (108)《明史》卷一五七,《張本傳》。

     (109)《大明會典》卷一八九。

     (110)吳晗:《元明兩代之“匠戶”》,載《雲南大學學報》,第一期,1938年。

     (111)《明太祖實錄》卷三四。

     (112)《明太祖實錄》卷二一一;《明史》卷八一,《食貨志》,《商稅》。

     (113)《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四。

     (114)《明宣宗實錄》卷五〇。

     (115)《元史》卷九七,《食貨志》,《鈔法》。

     (116)孔齊:《至正直記》卷一;《元史》卷九七,《食貨志》,《鈔法》。

     (117)《明史》卷八一,《食貨志》,《鈔法》。

     (118)《大明會典》卷三一,《鈔法》;《明史》卷八一,《食貨志》,《鈔法》。

     (119)《大明會典》卷三一,《鈔法》。

     (120)《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六。

     (121)參看194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集刊》七卷二期吳晗《元史食貨志鈔法補》,1943年6月《人文科學學報》二卷一期吳晗《記大明通行寶鈔》二文。

     (122)《大诰續诰》,鈔庫作弊第三二。

     (123)《大诰》僞鈔第四八:“寶鈔通行天下,便民交易。

    其兩浙江東西民有僞造者,句容縣民楊饅頭本人起意,縣民合謀者數多,銀匠密修錫闆,文理分明,印紙馬之戶同謀刷印,捕獲到宮。

    自京至于句容,所枭之屍相望。

    ” (124)《明太祖實錄》卷二〇五。

     (125)《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四。

     (126)《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一。

     (127)陸容:《菽園雜記摘抄》卷五。

     (128)貝瓊:《清江集》卷八,《送王子淵序》。

     (129)《明太祖實錄》卷六。

     (130)《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九。

     (131)《明太祖實錄》卷四九。

     (132)《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二、二五四。

     (133)吳寬:《匏翁家藏集》卷七五,《施孝先墓表》。

     (134)宋濂:《朝京稿》卷五,《上海夏君新圹銘》;吳寬:《匏翁家藏集》卷五二,《恭題糧長敕谕》。

     (135)《明太祖實錄》卷六八。

     (136)《明太祖實錄》卷七〇。

     (137)《明太祖實錄》卷八五。

     (138)《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二。

     (139)《明太祖實錄》卷二五四。

     (140)《明史》,《食貨志》卷二,《賦役》;《匏翁家藏集》卷四十三,《尚書嚴公流芳錄序》。

     (141)《明太祖實錄》,卷六八。

     (142)《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二。

     (143)《大诰續诰》卷四七。

     (144)《大诰續诰》卷二一。

     (145)黃省曾:《吳風錄》。

     (146)宋濂:《朝京稿》卷五,《上海夏君新圹銘》。

     (147)《明太祖實錄》卷二〇。

     (148)《明太祖實錄》;《明史》卷七七,《食貨志》卷一。

     (149)《明太祖實錄》卷一八〇。

     (150)《大诰續诰》卷四五,《靠損小民》。

     (151)《明太祖實錄》卷一八〇。

     (152)《明太祖實錄》卷二九。

     (153)《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四。

     (154)《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五、一八〇。

     (155)《大诰續诰》,罪除濫役第七四。

     (156)《大诰續诰》,松江逸民為害第二。

     (157)《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一、一二六。

     (158)張居正:《太嶽集》卷三九,《請申舊章饬學政以振興人才疏》。

     (159)《明太祖實錄》卷一五〇。

     (160)《明史》卷一三九,《葉伯巨傳》。

     (161)《明史》卷一四七,《解缙傳》。

     (162)《大诰》,折糧科斂第四十一。

     (163)宋濂:《芝園續集》卷四,《故岐甯衛經曆熊府君墓銘》。

     (164)劉辰:《國初事迹》。

     (165)《明史》卷一四七,《解缙傳》。

     (166)《弘治會典》卷一一。

     (167)《弘治會典》卷二〇,引《大明令》。

     (168)《明史》卷二八一,《龐嵩傳》。

     (169)《明史》卷七八。

     (170)《明太祖實錄》卷五八。

     (171)《明宣宗實錄》卷六九。

     (172)談遷:《棗林雜俎》,《逸典》。

     (173)《明律》四,《戶》一。

     (174)《明史》卷七七,《食貨志》,《戶口》。

     (175)《弘治會典》卷二〇。

     (176)《明太祖實錄》卷一五〇。

     (177)《明史》卷七八,《食貨志》,《賦役》。

     (178)《弘治會典》卷一三〇。

     (179)《弘治會典》卷一三〇。

     (180)《明太祖實錄》卷八三。

     (181)《大诰》第四四。

     (182)《大诰》第四一。

     (183)《方孩未集》卷一。

     (184)《明英宗實錄》卷四〇。

     (185)《續诰》第二一。

     (186)《續诰》第四七。

     (187)吳應箕:《樓山堂集》卷一二,江南汰胥役議。

     (188)《明宣宗實錄》卷一一七。

     (189)《明英宗實錄》卷二五。

     (190)《明英宗實錄》卷一一一。

     (191)《明宣宗實錄》卷七九。

     (192)《明英宗實錄》卷一九三。

     (193)《石隐園藏稿》卷五,《嵩祝陛辭疏》。

     (194)《壯悔堂文集》,《正百姓》。

     (195)《明太祖實錄》卷四九。

     (196)《明史》卷四〇,《地理志》。

     (197)《王文恪公集》卷三六,《吳中賦稅書與巡撫李司空》。

     (198)《明律》九,《戶》六。

     (199)《明英宗實錄》卷二七〇。

     (200)《明英宗實錄》卷一八。

     (201)《明英宗實錄》卷七九。

     (202)《亭林文集》卷三,《病起與薊門當事書》。

     (203)《明英宗實錄》卷七二。

     (204)《明英宗實錄》卷二九。

     (205)《明英宗實錄》卷一〇三。

     (206)《明英宗實錄》卷二〇一。

     (207)《桂洲文集》卷一三。

     (208)《桂洲文集》卷一三。

     (209)《桂洲文集》卷一三。

     (210)《明史》卷三〇〇,《陳萬言傳》。

     (211)《明史》卷一二〇,《景王傳》。

     (212)《明史》卷一二〇,《潞王傳》。

     (213)《明史》卷一二〇,《福王傳》《潞王傳》。

     (214)《王忠文公集》卷六,《婺州路均役記》。

     (215)《王忠文公集》卷六,《婺州路均役記》。

     (216)《明史》卷七八,《食貨志》二。

     (217)《王文恪公文集》卷三六,《吳中賦稅書與巡撫李司空》。

     (218)《明史》卷七八,《食貨志》二。

     (219)《霍勉齋集》卷一八,《為乞恩痛革倉弊以蘇民困事申察院》。

     (220)《明宣宗實錄》卷五四。

     (221)《明宣宗實錄》卷四下。

     (222)《明成祖實錄》卷六七。

     (223)《明宣宗實錄》卷四下。

     (224)《明宣宗實錄》卷三九。

     (225)《明英宗實錄》卷六六。

     (226)《震川集》卷二五,《李公行狀》。

     (227)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卷六,《石渠老人履曆略》。

     (228)《王文恪公文集》卷三六,《吳中賦稅書與巡撫李司空》。

     (229)《明英宗實錄》卷一八六。

     (230)《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六。

     (231)《明宣宗實錄》卷六。

     (232)《明英宗實錄》卷一八。

     (233)《明英宗實錄》卷三八。

     (234)《明英宗實錄》卷一五二。

     (235)《明英宗實錄》卷一八四。

     (236)《明英宗實錄》卷一五四。

     (237)《明史》卷一七八,《項忠傳》。

     (238)《明史》卷一五九,《原傑傳》。

     (239)《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八,《平鄖陽盜》。

     (240)《明史》卷七七,《食貨志》,《戶口》。

     (241)《明英宗實錄》卷二七。

     (242)《明英宗實錄》卷六六。

     (243)《明英宗實錄》卷八二。

     (244)《明英宗實錄》卷六六。

     (245)《明英宗實錄》卷一三三。

     (246)《明英宗實錄》卷一三二。

     (247)《明英宗實錄》卷一三五。

     (248)《明英宗實錄》卷一三四。

     (249)《明英宗實錄》卷二一六。

     (250)《劉忠宣公遺集》卷一,《處置軍伍疏》。

     (251)《明史》卷七七,《食貨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