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能相比,成天成年被剝削,刮得精窮。
一邊荒淫無恥,一邊呢,窮急愁苦。
小百姓反正活着無趣,又怎能不鬧事!刑罰因之日多,危機也因之日重了。
由此看來,官商合一,由來久矣! &mdash&mdash《資治通鑒·卷十七》 (六)報功文書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一個中級軍官向他的統帥曹操上報功文書,照規矩紙上的數目應該比實數增加十倍,以一報十,為的是誇大武功,吓住老百姓。
這軍官居然反常,隻照實數報告,惹得曹操驚異,大大誇獎了一頓。
這是一個秘密,一個尺度,曆史上所有記載戰功的數字,都可以用這個尺度去衡量。
&mdash&mdash《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七)空談和實踐 靖康之變(公元1127),金人長驅深入,開封的大臣們,正在雍容商讨,有的主張抗戰,有的主張講和,有的主張遷都,意見紛紛,莫衷一是。
大家搶着說話,誰也不能做事,弄得戰的準備沒有,和的準備沒有,連逃的準備也沒有,卻又一面在敷衍作戰,一面在遮遮掩掩地講和。
議論未定,金人已經渡河,開封已經被包圍了。
宋人張端義《貴耳集》裡有一段很沉痛的話:“一時代有一時代的風度,唐虞尚德,夏尚功,商尚老,周尚親,秦尚刑罰,漢尚才謀,東漢尚節義,魏尚辭章,晉尚清談,周隋尚族望,唐尚制度文華,本朝尚法令議論!” 光從文字上形式上講究,滿意于紙面的空談,靖康之變是最現實的一例。
(八)冗兵冗吏 北宋這一個時代,就内政說,算是比較像樣子的,有見識的政治家都能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批評政府,指摘的題目之一是冗兵冗吏。
至道三年(公元997),有一個在政治上失勢,被趕到外郡去的地方官,知揚州王禹偁寫信給皇帝,指出冗兵冗吏的弊端說:“過去三十年間的一切,就我所親見的說,國初疆域,東未得江浙福建,南未得兩湖兩廣,國家财賦收入不多,可是北伐山西,禦契丹,财政不困難,兵威也強。
道理在哪裡?明白得很,第一,常備兵精而不多,第二,所用的大将專而不疑。
其後,盡取東南諸國,山西也收複了,土地增加,收入增加,可是财政反而困難,兵威反而不振,道理在哪裡?也明白得很,第一,常備兵多而不精,第二,所用的大将也多而不專。
如今的辦法,要國富兵強,隻有學以前的辦法,采用精兵主義,委任好将官,用全國的财力,培養數目不大的精兵,國富兵強自然不成問題。
” 接着他舉出冗官的實例,他說:“我是山東濟上人,記得未中進士時,地方隻有刺史一人,司戶一人,十年以來,政府不曾添過人,地方上也沒有什麼事辦不了。
以後又添了一個團練推官。
到我中進士回鄉時,除了刺史,又有通判,有副使,有判官,有監庫,有司理,管賣酒收稅的又有四個官,衙門天天增加,官的數目自然也多,可是算算地方收入,比過去反而減少,逃亡的人民呢,反而比過去增多。
一州如此,全國可知,冗吏在上消耗,冗兵在下消耗,兩頭吃國家,國家如何能不窮!” 五十年後,戶部副使包拯也告訴皇帝說:“五十年前文武官的總數九千七百八十五員,現在是一萬七千三百餘員,這數目不包括未管差遣京官使臣和候補官在内。
比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
全國州郡三百二十,縣一千二百五十,平均算來,照定額不過五六千個官就夠辦事,如今的數目恰好多了三倍。
而且三年一開貢舉,每次考取二千多人,再加上中央機關的小吏,加上大官的兒孫蔭序,再加上出錢買官的,總共算來,逐年增加的新官又不止三倍!做官的一天天增多,種田的一天天減少,國家如何能不窮,民力如何能不竭!” 在承平時代,有如此公開的指摘,過了九百年,到了我們的時代,有史以來國難最嚴重的時代,我們讀了這兩個文件,有點惘然! &mdash&mdash《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二、卷一六七 (九)書帕 明代後期賄賂之風盛行,官官相送,講究用新刻書,面子上送書,底子裡送黃的金子,白的銀子,落得好看。
一時東也刻書,西也刻書,趕刻得快,便顧不得校對,錯字脫簡,一塌糊塗。
大凡那時地方官府所刻書,序文上寫着“捐奉繡梓,用廣厥傳”的,例如弘治時溫州知府黃淮重刻陳埴《木鐘集》,和州知州黃桓所刻都穆《南濠詩話》一類雜書,都是為着送大官的人情的點綴品。
明代後期書刻得不好,這是一個原因,我們現在還有許多明版書可讀,這也是一個原因。
&mdash&mdash蔣超伯:《南滣楛語》 (十)貪污史例之一 元朝末年,官貪吏污,因為蒙古、色目人渾渾噩噩,根本不懂“廉恥”是什麼意思。
這一階級向人讨錢都有名目,到任下屬參見要“拜見錢”,無事白要叫“撒花錢”,逢節有“追節錢”,做生日要“生日錢”,管事而要叫“常例錢”,送往迎來有“人情錢”,差役提人要“赍發錢”,上衙門打官司要“公事錢”。
做官的賺得錢多叫“得手”,鑽缺叫“好地”,補得要缺叫“好窠”。
至于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則一概“曉勿得”! 劉繼莊說:“這情形,明朝初年我知道不清楚,至于明末,我所耳聞目見的,又有哪一個官不如此!” &mdash&mdash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 (十一)貪污史例之二 明代中期,離現在四百多年前,一個退休的顯官何良俊,住在南京,告訴我們一個故事: 南京也照北京的樣子,設有六部五府等機關,原來各有職掌,和百姓并不相幹。
這些官家裡需用的貨色,随時由家奴到鋪子買用,名為和買。
我初住南京的頭幾年,還是如此,不過五六年光景,情形漸漸不妙,各衙門裡并無事權的閑官,也用官府的印票,叫皂隸去和買了,隻給一半價錢,例如值銀兩錢的扇子隻給一錢,其他可以類推。
鬧得一些鋪戶叫苦連天。
至于有權有勢的禦史,氣焰熏天,更是可怕。
例如某禦史叫買一斤糖食,照價和買隻要五六分銀子,承買的皂吏卻乘機敲詐了五六兩銀子,他在票面上寫明本官應用,要鋪戶到本衙交納,第一個來交納的,故意嫌其不好,押下打了十闆,再照顧第二家,第二家一算,反正來差要錢,門上大爺又要錢,書辦老爺還是要錢,稍有不到,還得挨十下闆子,不如幹脆拼上兩三錢銀子,消災免禍,皂隸順次到第三、四家一樣對付,誰敢不應承,于是心滿意足,發了一筆小财,夠一年半載花銷了。
南京某家買到一段作正梁的木料叫柏桐,很是名貴,巡城禦史正想制一個書桌,聽說有好材料,動了心,派人去要,這家舍不得,連夜豎了柱,把梁安上,以為沒有事了。
不料巡城禦史更強,一得消息,立刻派皂隸夫役,一句話不說,推翻柱子,擡起大梁,揚長而去。
&mdash&mdash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十二)貪污史例之三 明末的理學家劉宗周先生指出這時代的吏治情形說: 如今吏治貪污,例如催錢糧要火耗(零星交納的幾分幾錢銀子,镕鑄成錠才解京,镕鑄的虧蝕叫火耗,地方不肯擔負這損失,照例由納糧的人民吃虧,額外多交一兩成,積少成多,地方官就用這款子來肥家),打官司要罰款,都算本分的常例,不算外水了。
新辦法是政府行一政策,這政策就成敲詐的借口,地方出一新事,這一新事又成剝削的機會,大體上是官得一成,辦事的胥吏得九成,人民出十成,政府實得一成,政府愈窮,人民愈苦,官吏愈富,以此人民恨官吏如強寇,如仇敵,突然有變,能獻城就獻城,能造反便造反,當機立斷,毫不躊躇。
舉縣官作例吧,上官有知府,有巡道,有布政使,有巡撫,有巡按,還有過客,有鄉紳,更有京中的權要,一層層須得應付、敷衍,面面都到。
此外鑽肥缺,鑽升官,更得格外使錢,當然也得養家,也得置産業,他們不吃人民吃什麼?又如巡按禦史吧,饒是正直自好的,你還未到任,地方大小官員早已湊好一份足夠你吃幾代的财寶,安安穩穩替你送到家裡了。
多一官百姓多受一番罪,多派一次巡按,百姓又多受一番罪,層層敲詐,層層剝削,人民怎能不造反?怎能不拼命? &mdash&mdash劉宗周:《劉子文編·卷四·敬修職掌疏》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楊文弱集·卷一·請帑稿》。
一邊荒淫無恥,一邊呢,窮急愁苦。
小百姓反正活着無趣,又怎能不鬧事!刑罰因之日多,危機也因之日重了。
由此看來,官商合一,由來久矣! &mdash&mdash《資治通鑒·卷十七》 (六)報功文書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一個中級軍官向他的統帥曹操上報功文書,照規矩紙上的數目應該比實數增加十倍,以一報十,為的是誇大武功,吓住老百姓。
這軍官居然反常,隻照實數報告,惹得曹操驚異,大大誇獎了一頓。
這是一個秘密,一個尺度,曆史上所有記載戰功的數字,都可以用這個尺度去衡量。
&mdash&mdash《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七)空談和實踐 靖康之變(公元1127),金人長驅深入,開封的大臣們,正在雍容商讨,有的主張抗戰,有的主張講和,有的主張遷都,意見紛紛,莫衷一是。
大家搶着說話,誰也不能做事,弄得戰的準備沒有,和的準備沒有,連逃的準備也沒有,卻又一面在敷衍作戰,一面在遮遮掩掩地講和。
議論未定,金人已經渡河,開封已經被包圍了。
宋人張端義《貴耳集》裡有一段很沉痛的話:“一時代有一時代的風度,唐虞尚德,夏尚功,商尚老,周尚親,秦尚刑罰,漢尚才謀,東漢尚節義,魏尚辭章,晉尚清談,周隋尚族望,唐尚制度文華,本朝尚法令議論!” 光從文字上形式上講究,滿意于紙面的空談,靖康之變是最現實的一例。
(八)冗兵冗吏 北宋這一個時代,就内政說,算是比較像樣子的,有見識的政治家都能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批評政府,指摘的題目之一是冗兵冗吏。
至道三年(公元997),有一個在政治上失勢,被趕到外郡去的地方官,知揚州王禹偁寫信給皇帝,指出冗兵冗吏的弊端說:“過去三十年間的一切,就我所親見的說,國初疆域,東未得江浙福建,南未得兩湖兩廣,國家财賦收入不多,可是北伐山西,禦契丹,财政不困難,兵威也強。
道理在哪裡?明白得很,第一,常備兵精而不多,第二,所用的大将專而不疑。
其後,盡取東南諸國,山西也收複了,土地增加,收入增加,可是财政反而困難,兵威反而不振,道理在哪裡?也明白得很,第一,常備兵多而不精,第二,所用的大将也多而不專。
如今的辦法,要國富兵強,隻有學以前的辦法,采用精兵主義,委任好将官,用全國的财力,培養數目不大的精兵,國富兵強自然不成問題。
” 接着他舉出冗官的實例,他說:“我是山東濟上人,記得未中進士時,地方隻有刺史一人,司戶一人,十年以來,政府不曾添過人,地方上也沒有什麼事辦不了。
以後又添了一個團練推官。
到我中進士回鄉時,除了刺史,又有通判,有副使,有判官,有監庫,有司理,管賣酒收稅的又有四個官,衙門天天增加,官的數目自然也多,可是算算地方收入,比過去反而減少,逃亡的人民呢,反而比過去增多。
一州如此,全國可知,冗吏在上消耗,冗兵在下消耗,兩頭吃國家,國家如何能不窮!” 五十年後,戶部副使包拯也告訴皇帝說:“五十年前文武官的總數九千七百八十五員,現在是一萬七千三百餘員,這數目不包括未管差遣京官使臣和候補官在内。
比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
全國州郡三百二十,縣一千二百五十,平均算來,照定額不過五六千個官就夠辦事,如今的數目恰好多了三倍。
而且三年一開貢舉,每次考取二千多人,再加上中央機關的小吏,加上大官的兒孫蔭序,再加上出錢買官的,總共算來,逐年增加的新官又不止三倍!做官的一天天增多,種田的一天天減少,國家如何能不窮,民力如何能不竭!” 在承平時代,有如此公開的指摘,過了九百年,到了我們的時代,有史以來國難最嚴重的時代,我們讀了這兩個文件,有點惘然! &mdash&mdash《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二、卷一六七 (九)書帕 明代後期賄賂之風盛行,官官相送,講究用新刻書,面子上送書,底子裡送黃的金子,白的銀子,落得好看。
一時東也刻書,西也刻書,趕刻得快,便顧不得校對,錯字脫簡,一塌糊塗。
大凡那時地方官府所刻書,序文上寫着“捐奉繡梓,用廣厥傳”的,例如弘治時溫州知府黃淮重刻陳埴《木鐘集》,和州知州黃桓所刻都穆《南濠詩話》一類雜書,都是為着送大官的人情的點綴品。
明代後期書刻得不好,這是一個原因,我們現在還有許多明版書可讀,這也是一個原因。
&mdash&mdash蔣超伯:《南滣楛語》 (十)貪污史例之一 元朝末年,官貪吏污,因為蒙古、色目人渾渾噩噩,根本不懂“廉恥”是什麼意思。
這一階級向人讨錢都有名目,到任下屬參見要“拜見錢”,無事白要叫“撒花錢”,逢節有“追節錢”,做生日要“生日錢”,管事而要叫“常例錢”,送往迎來有“人情錢”,差役提人要“赍發錢”,上衙門打官司要“公事錢”。
做官的賺得錢多叫“得手”,鑽缺叫“好地”,補得要缺叫“好窠”。
至于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則一概“曉勿得”! 劉繼莊說:“這情形,明朝初年我知道不清楚,至于明末,我所耳聞目見的,又有哪一個官不如此!” &mdash&mdash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 (十一)貪污史例之二 明代中期,離現在四百多年前,一個退休的顯官何良俊,住在南京,告訴我們一個故事: 南京也照北京的樣子,設有六部五府等機關,原來各有職掌,和百姓并不相幹。
這些官家裡需用的貨色,随時由家奴到鋪子買用,名為和買。
我初住南京的頭幾年,還是如此,不過五六年光景,情形漸漸不妙,各衙門裡并無事權的閑官,也用官府的印票,叫皂隸去和買了,隻給一半價錢,例如值銀兩錢的扇子隻給一錢,其他可以類推。
鬧得一些鋪戶叫苦連天。
至于有權有勢的禦史,氣焰熏天,更是可怕。
例如某禦史叫買一斤糖食,照價和買隻要五六分銀子,承買的皂吏卻乘機敲詐了五六兩銀子,他在票面上寫明本官應用,要鋪戶到本衙交納,第一個來交納的,故意嫌其不好,押下打了十闆,再照顧第二家,第二家一算,反正來差要錢,門上大爺又要錢,書辦老爺還是要錢,稍有不到,還得挨十下闆子,不如幹脆拼上兩三錢銀子,消災免禍,皂隸順次到第三、四家一樣對付,誰敢不應承,于是心滿意足,發了一筆小财,夠一年半載花銷了。
南京某家買到一段作正梁的木料叫柏桐,很是名貴,巡城禦史正想制一個書桌,聽說有好材料,動了心,派人去要,這家舍不得,連夜豎了柱,把梁安上,以為沒有事了。
不料巡城禦史更強,一得消息,立刻派皂隸夫役,一句話不說,推翻柱子,擡起大梁,揚長而去。
&mdash&mdash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十二)貪污史例之三 明末的理學家劉宗周先生指出這時代的吏治情形說: 如今吏治貪污,例如催錢糧要火耗(零星交納的幾分幾錢銀子,镕鑄成錠才解京,镕鑄的虧蝕叫火耗,地方不肯擔負這損失,照例由納糧的人民吃虧,額外多交一兩成,積少成多,地方官就用這款子來肥家),打官司要罰款,都算本分的常例,不算外水了。
新辦法是政府行一政策,這政策就成敲詐的借口,地方出一新事,這一新事又成剝削的機會,大體上是官得一成,辦事的胥吏得九成,人民出十成,政府實得一成,政府愈窮,人民愈苦,官吏愈富,以此人民恨官吏如強寇,如仇敵,突然有變,能獻城就獻城,能造反便造反,當機立斷,毫不躊躇。
舉縣官作例吧,上官有知府,有巡道,有布政使,有巡撫,有巡按,還有過客,有鄉紳,更有京中的權要,一層層須得應付、敷衍,面面都到。
此外鑽肥缺,鑽升官,更得格外使錢,當然也得養家,也得置産業,他們不吃人民吃什麼?又如巡按禦史吧,饒是正直自好的,你還未到任,地方大小官員早已湊好一份足夠你吃幾代的财寶,安安穩穩替你送到家裡了。
多一官百姓多受一番罪,多派一次巡按,百姓又多受一番罪,層層敲詐,層層剝削,人民怎能不造反?怎能不拼命? &mdash&mdash劉宗周:《劉子文編·卷四·敬修職掌疏》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楊文弱集·卷一·請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