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學者顧炎武
關燈
小
中
大
炎武從此再也不到北京來了。
1677年,炎武已經六十五歲了。
從山東到陝西華陰,住王宏撰家。
王宏撰替他蓋了幾間房子,決定在此定居。
兩年後寫信告訴他三個侄子說:陝西人喜歡經學,看重處士,主持清議,和他省人不同。
在此買水田四五十畝,可以維持生活。
華陰這地方是交通樞紐,就是不出門,也可以看到各方面來的人,知道各地方的事情。
一旦局勢有變化,跑進山裡去守險,也不過十來裡路。
要是志在四方呢,一出關門,就可以掌握形勢。
從這封信可以看出,炎武之定居華陰,是和他的一生志願抗清鬥争密切相關的。
這時候,炎武的三個外甥都已做了大官,徐元文是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狀元,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任《明史》監修總裁官,第二年任都察院左都禦史。
徐乾學是康熙九年(公元1670)探花,徐秉義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的探花。
三兄弟在青年時都曾得到過炎武的資助和教育。
他們看到舅父年老,流離外方,幾次寫信迎接炎武南歸,答應給準備房子和田産,炎武回信堅決拒絕。
他不但自己不肯受這幾個清朝新貴的供養,連他的外甥要請他的得意門生潘耒去做門客,也去信勸止。
義正詞嚴地指出這些人官越大,門客越多,好巴結的人留下,剛正方直的人走開,他們不過要找一兩個有學問的人在身邊來遮醜而已。
應該知道香的和臭的東西是不可以放在一個盒子裡的,要記住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話,不要和狎客豪奴混在一起才是。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炎武的生性剛介和氣節。
和他的為人一樣,炎武做學問也是絲毫不苟的,總是拿最嚴格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從不自滿。
所著《音學五書》,前後曆時三十多年,所過山川亭障,沒有一天不帶在身邊。
稿子改了五次,親自抄寫了三次,到刻版的時候,還改了許多地方。
著名的《日知錄》,1670年刻了八卷,過了六七年,他的學問進步了,檢查舊作,深悔過去學問不博,見解不深,有很多缺點,又漸次增改,寫成二十多卷。
他很虛心,朋友中有指出書中錯誤的地方,便立刻改正。
又十分鄭重,有人問他近來《日知錄》又寫成幾卷了,他說,别來一年,反複研究,隻寫得十幾條。
他認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過去的成績不可以驕傲,未來的成就更不可以限制自己。
做學問不是一天天進步,便會一天天退步。
個人獨學,沒有朋友幫助,就很難有成就,老是住在一個地方,見聞寡陋,也會習染而不自覺。
對于自己在學術上的錯誤,從不寬恕,在給潘耒信上說:讀書不多的人,輕易寫書,一定會害了讀者,像我《跋廣韻》那篇文章便是例子。
現在把它作廢,重寫一篇,送給你看,也記住我的過失。
我生平所寫的書,類此的也還很多,凡是存在徐家的舊作,可以一字不存。
自己思量精力還不很衰,不一定就會死,再過些年,總可以搞出一個定本來。
對搜輯資料,也付出極大的努力。
例如他在《金石文字記序》所說:我從年輕時就喜歡訪求古人金石文字,那時還不很懂。
後來讀了歐陽修的《集古錄》,才知道可以和史書相證明,闡幽表微,補阙正誤,不隻是文字之好而已。
這二十年來,周遊各地,所到名山、大鎮、祠廟、伽藍,無不尋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頹垣,畚朽壤,隻要發現可讀的碑文,就親手抄錄,要是得到一篇為前人所沒有看到的,往往喜歡得睡不着覺。
對寫作文字,态度也極為謹嚴,他立定宗旨,凡是文章不關聯到學術的,和當代實際沒有關系的,一概不寫。
并且慨歎像韓愈那樣的人,假如隻寫《原道》《原毀》《争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後叙》這幾篇,其他捧死人骨頭的銘狀一概不寫,那就真是近代的泰山北鬥了!可惜他沒有這樣做。
他主張為人要“行己有恥”,有恥就是有氣節,有骨頭,做學問要“好古敏求”,要繼承過去的遺産,努力鑽研。
對明代末期和當時的學風,他是很不以為然的。
在《與友人論學書》裡說:“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
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也正因為他這樣主張,這樣做,所以有些人叫他為怪,和他合不來。
炎武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正月,因上馬失足墜地,病死于山西曲沃,年七十歲。
1677年,炎武已經六十五歲了。
從山東到陝西華陰,住王宏撰家。
王宏撰替他蓋了幾間房子,決定在此定居。
兩年後寫信告訴他三個侄子說:陝西人喜歡經學,看重處士,主持清議,和他省人不同。
在此買水田四五十畝,可以維持生活。
華陰這地方是交通樞紐,就是不出門,也可以看到各方面來的人,知道各地方的事情。
一旦局勢有變化,跑進山裡去守險,也不過十來裡路。
要是志在四方呢,一出關門,就可以掌握形勢。
從這封信可以看出,炎武之定居華陰,是和他的一生志願抗清鬥争密切相關的。
這時候,炎武的三個外甥都已做了大官,徐元文是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狀元,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任《明史》監修總裁官,第二年任都察院左都禦史。
徐乾學是康熙九年(公元1670)探花,徐秉義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的探花。
三兄弟在青年時都曾得到過炎武的資助和教育。
他們看到舅父年老,流離外方,幾次寫信迎接炎武南歸,答應給準備房子和田産,炎武回信堅決拒絕。
他不但自己不肯受這幾個清朝新貴的供養,連他的外甥要請他的得意門生潘耒去做門客,也去信勸止。
義正詞嚴地指出這些人官越大,門客越多,好巴結的人留下,剛正方直的人走開,他們不過要找一兩個有學問的人在身邊來遮醜而已。
應該知道香的和臭的東西是不可以放在一個盒子裡的,要記住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話,不要和狎客豪奴混在一起才是。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炎武的生性剛介和氣節。
和他的為人一樣,炎武做學問也是絲毫不苟的,總是拿最嚴格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從不自滿。
所著《音學五書》,前後曆時三十多年,所過山川亭障,沒有一天不帶在身邊。
稿子改了五次,親自抄寫了三次,到刻版的時候,還改了許多地方。
著名的《日知錄》,1670年刻了八卷,過了六七年,他的學問進步了,檢查舊作,深悔過去學問不博,見解不深,有很多缺點,又漸次增改,寫成二十多卷。
他很虛心,朋友中有指出書中錯誤的地方,便立刻改正。
又十分鄭重,有人問他近來《日知錄》又寫成幾卷了,他說,别來一年,反複研究,隻寫得十幾條。
他認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過去的成績不可以驕傲,未來的成就更不可以限制自己。
做學問不是一天天進步,便會一天天退步。
個人獨學,沒有朋友幫助,就很難有成就,老是住在一個地方,見聞寡陋,也會習染而不自覺。
對于自己在學術上的錯誤,從不寬恕,在給潘耒信上說:讀書不多的人,輕易寫書,一定會害了讀者,像我《跋廣韻》那篇文章便是例子。
現在把它作廢,重寫一篇,送給你看,也記住我的過失。
我生平所寫的書,類此的也還很多,凡是存在徐家的舊作,可以一字不存。
自己思量精力還不很衰,不一定就會死,再過些年,總可以搞出一個定本來。
對搜輯資料,也付出極大的努力。
例如他在《金石文字記序》所說:我從年輕時就喜歡訪求古人金石文字,那時還不很懂。
後來讀了歐陽修的《集古錄》,才知道可以和史書相證明,闡幽表微,補阙正誤,不隻是文字之好而已。
這二十年來,周遊各地,所到名山、大鎮、祠廟、伽藍,無不尋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頹垣,畚朽壤,隻要發現可讀的碑文,就親手抄錄,要是得到一篇為前人所沒有看到的,往往喜歡得睡不着覺。
對寫作文字,态度也極為謹嚴,他立定宗旨,凡是文章不關聯到學術的,和當代實際沒有關系的,一概不寫。
并且慨歎像韓愈那樣的人,假如隻寫《原道》《原毀》《争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後叙》這幾篇,其他捧死人骨頭的銘狀一概不寫,那就真是近代的泰山北鬥了!可惜他沒有這樣做。
他主張為人要“行己有恥”,有恥就是有氣節,有骨頭,做學問要“好古敏求”,要繼承過去的遺産,努力鑽研。
對明代末期和當時的學風,他是很不以為然的。
在《與友人論學書》裡說:“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
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也正因為他這樣主張,這樣做,所以有些人叫他為怪,和他合不來。
炎武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正月,因上馬失足墜地,病死于山西曲沃,年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