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武則天

關燈
一 武則天(公元624&mdash705)是我國曆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對她所處的時代起推進作用的人物。

    但是,由于封建禮教作怪,她被不少衛道的“正人君子”們所辱罵,名譽不好。

    郭沫若同志的新作《武則天》五幕曆史劇,替武則天翻了案,我雙手贊成,擁護。

     本來,我正在研究武則天,用充分的史實肯定武則天在曆史上的地位。

    這個工作牽涉面很廣,引用史料很多,得要幾個月工夫才能完成。

    在工作進行中,讀到郭沫若同志《武則天》的初稿和改定稿,非常高興,有話要說,寫《談武則天》。

     二 《武則天》這個曆史劇中的人物都是實有其人的,所涉及各個人物的故事也都是有文獻根據的,沫若同志盡可能忠實于曆史,做到無一字無來曆,無一事無出處。

    通過藝術手法,把武則天這個曆史上的偉大政治家的形象更加強化、集中,和現代人見面了。

     《武則天》曆史劇的主要根據是舊、新《唐書》有關武則天的記載,和裴炎、程務挺、徐敬業、駱賓王、上官婉兒、明崇俨等人的傳,參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全唐詩》《駱賓王集》等書。

     關于裴炎和徐敬業通謀,裴炎又陰謀在成功以後自己做皇帝,這一故事也是有出處的,唐張文成《朝野佥載·卷五》: 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欲反,令駱賓王畫計,取裴炎同起事。

    賓王足蹈壁靜思食頃,乃為謠曰:一片火,兩片火,绯衣小兒當殿坐。

    教炎莊上小兒誦之,并都下童子皆唱。

    炎乃訪學者令解之,召賓王至,數啖以寶物錦绮皆不言,又賂以音樂女伎駿馬亦不語。

    乃将古忠臣烈士圖共觀之。

    見司馬宣王,賓王欻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

    即說自古大臣執政多移社稷,炎大喜。

    賓王曰,但不知謠谶何如耳?炎以謠言片火绯衣之事白,賓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

    遂與敬業等合謀,揚州兵起,炎從内應,書與敬業等合謀,惟有青鵝字,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

    則天曰,此青字十二月,鵝者我自與也。

    遂誅炎,敬業等尋敗。

     司馬宣王即司馬懿。

    這段故事司馬光是看到的,收在《資治通鑒考異》(1)裡,但他不相信,認為“此皆當時構炎者所言耳,非其實也”。

    不管怎樣,當時有過這樣的傳說,則是可以肯定的。

     關于裴炎這個人的評價,除了兩《唐書》以外,明朝末年人王夫之《讀通鑒論二十一》說他: 自霍光行非常之事,而司馬懿、桓溫、謝晦、傅亮、徐羨之托以仇其私。

    裴炎贊武氏,廢中宗,立豫王,亦其故智也。

    不然,惡有嗣位兩月,失德未彰,片言之妄,而為之臣者遽更置之,如仆隸之任使乎?炎之不自揣也,不知其權與奸出武氏之下,倍蓰而無算。

    且謂豫王立而己居震世之功,其欲僅如霍氏之乘權與懿、溫之圖篡也,皆不可知。

    然時可為則進而窺天位,時未可,抑足以壓天下而永其富貴。

    豈意一為武氏用,而豫王浮寄宮中,承嗣、三思先己而為捷足也哉!其請反政豫王也,懿、溫之心,天下後世有目有心者知之,而豈武氏之不覺耶?家無甔石之儲,似清;請反政于豫王,似忠;從子伷先忘死以訟冤,似義。

    以此而挾滔天之膽,解天子之玺绂,以更授一人,則其似是而非者,視王莽之恭儉,誠無以過。

    而武氏非元後,己非武氏之姻族,妄生非分之想,則白晝攫金,見金而不見人,其愚亦甚矣。

     不隻是這些主要人物和故事有出處,連次要人物也是有根據的,如劇中的趙道生殺明崇俨,見《通鑒·卷二〇二》,洛陽的宮殿名稱是根據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的。

     三 我對武則天的看法。

     我認為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