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赤壁之戰裡的魯肅

關燈
葛亮做代表到孫權處商議軍事,魯肅的目的達到了。

    由此可見魯肅在曹操取荊州之前,已經定計,和劉備結成軍事聯盟,并且還努力争取時間,和曹軍賽跑,雖然沒有能夠阻止劉琮投降,卻及時地争取了劉備,在戰略上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主動。

    在赤壁戰役中,他是一個決策的人物,是堅決主戰派的首領。

     魯肅回來複命,曹操聲言東下,來信恐吓,孫權的謀臣都主張投降,隻有魯肅反對。

    這時周瑜出使鄱陽,魯肅勸孫權追還周瑜,拜為都督,魯肅作贊軍校尉(參謀長),大破曹操。

     劉備要求都督荊州,魯肅極力勸說孫權,指出力量對比:江東不如曹操;曹操初占荊州,還沒有鞏固;正好讓劉備占領,安下家業。

    這樣,曹操多一敵人,自己卻多一盟軍,最為上策。

    雖然,孫劉兩家也有矛盾,但畢竟是次要的。

    這是在當時具體形勢下,最有遠見的策略;假如說,前一階段魯肅聯劉拒曹是三國分立的第一步,那麼,借荊州就是奠定三分之局的第二步。

     分析漢末形勢和魯肅的階級出身,可以看出江東群臣中,武臣主戰的道理。

     第一,在漢末農民大起義,到處都圍攻地主莊園的軍事鬥争中,各地的大地主為了保全自己的家業性命,都組織了武裝力量,散财結士,把中小地主和青壯年農民、佃客用軍法勒為部曲,和起義軍對抗。

    在軍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支持不了的時候,就投奔更大的軍事首領,求得庇護。

    三國曹操、劉備、孫堅父子等是當時最大的軍事首領,他們的部将大都是帶有部曲的地主武裝首領。

    部曲的給養由賞賜的奉邑供應,一般的情況下是由子孫繼承的。

    謀議之臣情況不同,帶着家族門客,卻不一定都有部曲。

     魯肅、周瑜、黃蓋等武臣都是有部曲的地主武裝首領。

    他們反抗農民起義,同樣,也反對曹操的統一。

    因為統一的結果必然要損害他們在當地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相反,江東獨立建國,他們不但可以保持原來的地位,還可以發展壯大。

    因之,他們的利益和孫權家族的利益是一緻的。

     魯肅在孫權召集諸将會議時,和孫權單獨談話,“像我這樣人可以投降,你就不可以,因為我如降了,還可作下曹從事,累官可到州郡。

    你呢?到哪兒去?”好像是替孫權設想的,其實,這話也正是說他自己:很明顯,不降,魯肅這類人在江東是統治集團最上層的人物;降呢,隻能做下曹從事這類小官,聽任擺布了。

     第二,為了保全以孫、劉為首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的利益,當時的唯一出路是聯盟抗曹。

    魯肅、周瑜的看法一緻,諸葛亮的看法也是如此。

    這種相同的看法,由于階級利益的一緻,也由于當時的鬥争實際的教訓。

    關于這一點,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有很好的說明。

    他說: 在漢末群雄的鬥争中,曹操挾天子,粉碎四面的敵人,成功的道理何在? 道理在群雄的自相誅滅,不能團結。

     呂布反複,忽彼忽此,誰都恨他;袁術和袁紹分立;袁紹又和公孫瓒對立;袁譚、袁尚兄弟相殘殺;韓遂和馬超相疑;劉表雖通袁紹,卻坐視袁紹之敗而不救。

    這樣,群雄自相誅滅,給曹操以勝利的機會。

     結果,隻剩下孫權、劉備兩家了。

    這兩家如再自尋幹戈,前途就很清楚,不是内部崩潰就是為曹操所滅。

     魯肅和諸葛亮結交定計,合力抗曹,是和曹操争自身存亡,是當時情況下,唯一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