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赤壁之戰裡的魯肅

關燈
最近上演的新編京劇《赤壁之戰》,替魯肅翻了案,很好。

     公元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是曆史上有名的一次大會戰。

    這一仗由于孫權、劉備兩家聯盟,把曹操打敗,定下魏、蜀、吳三國三分鼎峙之局。

    直到公元280年,西晉平吳,中國才又重新統一。

    這七十二年的分裂局面是和赤壁之戰直接有關的,這一仗之所以特别受到人們重視,道理也就在這裡。

     詩人歌詠:“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詞人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小說家描寫這一戰役,《三國演義》一共一百二十回,赤壁之戰就占了八回。

    戲劇家把它寫成《群英會》,搬上舞台,成為三國戲中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

    通過小說和戲文,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魯肅、周瑜、蔣幹這些曆史人物,便有血有肉地保留在廣大觀衆的記憶中,成為人們祖國曆史知識的組成部分,教育意義是很大的。

     《群英會》的内容根據《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基本上取材于陳壽的《三國志》,大體上是符合曆史事實的。

    但是,舊戲也有缺點,第一是把孫、劉聯盟的主謀和組織者魯肅寫成老實而無用的老好人,第二把大政治家的諸葛亮寫成妖裡妖氣的老道,第三把言議英發、雅量高緻的周瑜寫得過于褊狹局促,第四把當時傑出的軍事領袖曹操寫得很容易上當受騙,糊塗得可笑。

    總之,在描畫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方面,都不很恰當,不很符合曆史實際的。

    雖然小說也罷,戲劇也罷,都不等于曆史,可以容許有虛構、假想成分,但是,既然是曆史小說、曆史戲劇,取材比較符合曆史實際而又能夠增加政治意義和藝術氣氛,怕畢竟要好一些吧。

     新的《赤壁之戰》首先替魯肅翻了案。

     魯肅字子敬,是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的大地主,生下來的時候父親就死了,由祖母撫養成人,年輕時就當家做主,這時正值漢末大亂,他散财結士,人緣很好。

    錢不夠就“摽賣田地”,赈濟窮人。

    由此可見他年輕時就是一個有主意的人。

     周瑜做居巢(今安徽巢縣)長,帶幾百人到東城拜訪魯肅,要求接濟軍糧,雖然魯家的田地已經賣了不少,但還存着兩囷米,一囷三千斛,魯肅随便指着一囷送給周瑜,周瑜很驚異,從此兩人成了好朋友。

    “指囷相贈”的故事很出名,這件事也表明了魯肅不但有主意,而且是有決斷的人。

     袁術兵勢強盛,請魯肅做東城長。

    魯肅看出袁術不成器,成不了事業,便攜帶老弱,率領百多個青年勇士南到居巢投奔周瑜。

    周瑜介紹魯肅給孫權,魯肅指出當時形勢:一、漢室不可複興;二、曹操力量壯大,消滅不了;三、隻能鼎足江東,看形勢發展做打算。

    孫權極為器重,送他母親東西,安下家業,依然像過去一樣富足。

    由此可以知道,他不跟袁術跟孫權,看出漢朝必然崩潰,曹操必然代漢的前途,不但有主意,有決斷,而且是個有見識的政治家。

     公元208年,荊州劉表死,雖然孫劉兩家有世仇,魯肅建議吊喪,觀察形勢。

    這時劉備失敗,寄寓荊州。

    他認為如劉備能和劉表二子團結一緻,便該和劉備結盟,共拒曹操,如情況相反,另作打算。

    還必需先走一步,免得被曹操走到前頭。

    不料魯肅才到夏口,曹操已向荊州,魯肅連夜趕路,才到南郡,劉表子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劉備正沒辦法,魯肅乘機勸他和孫權聯兵共同抵抗曹操。

    劉備很贊成,派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