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晉南北朝宗教
關燈
小
中
大
。
[202]民族:周之滅齊,高寶甯為營州刺史,以契丹、靺鞨入救。
北走後,又引契丹勿吉之衆來攻。
[203]史事:陳任吳明徹取淮南,蓋以其與立已。
[204]史事:王軌之獄。
[205]政治:侈君有二科,周宣與漢武同科。
[206]服飾:周至宣帝始革胡服。
[207]賦稅商業:舊制軍人、士人二品清官并無關市之稅。
[208]學術:南朝君主用寒人,亦督責之術,而亂者由求逸樂,此有天下而不恣睢之邪說。
文法吏之弊。
[209]四裔:夫餘之亡。
[210]階級:慕容廆掠夫餘人,賣于中國。
[211]史事:句麗陷遼東之年。
[212]四裔:百濟氏夫餘,句麗氏高,則百濟必正支,其始祖為仇台,系浮海至百濟,梁氏為句麗所破,乃遷南韓,蓋亦浮海,其類中國,反過新羅。
梁隋書新羅之君,非一氏,疑初為募氏,後為金氏所滅。
[213]四裔:日本諱事中國。
[214]階級:梁周伐獠以為奴。
[215]宗教、四裔:張津為交州牧,蓋在建安八年,自龍編徙廣信,津為區景所殺。
孫權分交為廣,乃還龍編,津與劉表歲興兵。
[216]婚姻:交州在八月人民集會時,男女自相可适。
[217]服飾:日南男女裸體。
吳時扶南猶裸。
[218]四裔:南方利在珍貨,不在賦入。
[219]四裔:避地交州者親見官吏暴虐。
[220]四裔:交址太守科郡上手工千餘人送建業,則交州工業亦盛,蓋與西方交通所緻? [221]史事:諸葛亮攻心之論不确,志在賦取,終非厚往薄來者也。
然晉代多用舊人撫之,甯州遂獲安定,則亦亮開拓之效也。
[222]商業:範文以人奴為商篡國,商之成就最大者? [223]四裔:謂林邑自始号占婆,範非中國姓不必然。
範熊之熊,号而非名?胡達亦然。
林邑事考。
[224]史事:宋文帝征林邑,□所貢薄。
此處原文為“□”案香藥寶貨也,苻堅征西域亦然。
[225]民族:服屬于我之民族求自立,正見牖啟之功。
[226]四裔:扶南者,柬埔寨而非暹羅。
[227]階級:昆侖入奴籍者多。
[228]工業:扶南船首尾似魚。
[229]民族:黑人骨格類白人,故亦曰胡。
[230]民族:諸葛恪讨丹陽,獲黝歙短人。
短人分部地今尚有。
[231]四裔:夷洲、亶洲皆不遠,必多華人,将士憚勞,民間自有往來。
徐福所将或在會稽之表,東鳀人在會稽海,徐福所将,必不在曰,然中國人自有移殖日本者。
[232]四裔:謂《梁書》大漢乃《唐書》斛薛條下乏大漢,誤。
[233]四裔:諸史所言外夷裡數。
[234]四裔:古女國非一。
[235]四裔:無論中國人、印度人至美洲如何早,必在貉人後。
[236]四裔:稽胡以元海五部之裔說為是,山戎、赤狄之後說非。
赤山胡之一。
山胡如山越,中多漢人,出山即同編戶,氐、羌亦然。
[237]四裔:五胡隋唐時尚未盡同化。
[238]四裔:吐谷渾年代。
拾虔确有其人,到拾寅而文明,蓋得諸于阗、罽賓,休留茂亦确有其人,拾寅用書契,似得之西域伏連籌時,中國人又教其書記,伏連籌、誇呂間有二世,通中國文者葉延,誇呂。
[239]外交:吐谷渾來朝實以通商,案甚野蠻之國,反譏诮慕化者也。
[240]外交:中國使人貪利。
[241]四裔:宕昌世系。
[242]四裔:魏時西域十六國,蓋因與董琬、高明俱來者言之,言三十六國者,乃仍舊文,非其時事。
[243]民族:魏史之誣。
[244]史籍:《魏書·鄯善傳》奪文。
[245]民族:西域要害在伊吾,魏重鎮不過敦煌,高昌則自立而受制柔然,故柔然、鐵勒易與西域交通。
[246]四裔:高昌屢求迎不果,然亦言其民是漢秘遺黎,面貌類高麗,語言雜。
[247]四裔:《隋書》高昌世系奪誤。
[248]民族:魏晉後,西域華人以高昌、于阗為大宗。
[249]四裔:高昌之辮發。
[250]四裔:康為康居之地,不可雲康居後,雲西逾蔥嶺亦誤。
《唐書》改匈奴所破為突厥亦誤。
西逾蔥嶺亦非《魏略·西戎傳》所雲。
[251]四裔:嚈哒。
[252]四裔:西域文化輸入中國。
[253]四裔:嚈哒伐高車。
嚈哒三妻皆蠕蠕侯力發婆羅門妹。
婆羅門叛投嚈哒,高車彌俄突之死,部衆悉入嚈哒。
[254]四裔:突厥緣起諸說。
突厥世系。
[255]四裔:柔然之亡。
[256]四裔:溜與白溜有别。
[257]宮室:靺鞨“屋形似冢,開口于上,以梯入之”。
[258]四裔:勿吉即瞞咄滿住,其民族之名自為肅慎。
[259]婚姻:繼室亦為适。
[260]婚姻:子不得升母為适。
[261]婚姻:魏故事前妻雖有子,後賜之妻子皆承适,又有因尚主而出妻者。
北人二妻者多。
[262]婚姻:不賀不舉樂漸廢。
[263]婚姻:官為配合施于軍士,乃虐民以奉軍。
[264]婚姻:晉南北朝婚年。
[265]婚姻:财婚。
[266]婚姻:晉南北朝婚姻自由之風未盡泯,離婚尚易,改嫁為恒事。
[267]宮室:椓壁挂履土落,可見壁皆土。
[268]婚姻:許孝克妻去而複歸。
[269]婚姻、宗族:同姓異氏為婚。
[270]婚姻:禁母族為婚不行。
[271]音樂:位未登,黃門郎不得蓄女伎。
[272]婚姻: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不得改嫁。
喪終伎妾分散為當時常法。
[273]婚姻:晉令妾數。
[274]婚姻:鮮卑俗無妾。
[275]婚姻:貴族大家多淫亂。
[276]商業:使妒婦賣掃帚皂莢。
[277]婚姻:男妾不僅宋主面首。
[278]階級:白官殺兄妾。
[279]婚姻:顔之推謂:江東婦女無交遊,代北專以婦持門戶,恐實。
京洛弊俗。
[280]商業:豫章數婦市廛競分铢以給其夫。
案此猶使奴婢經商。
[281]選舉:謝惠連愛杜德靈,蓋男色。
[282]宗族:大族與割據之關系。
[283]宗族:南方好生分較甚于北。
北土重同姓,遠來相投者,莫不營贍,不則不為鄉裡所容。
[284]倫理:後老笃于族者,與忠不相容,孝者不必仁。
[285]民族:魏三十六國,九十九姓多絕,以功高者複之,可見其僞。
[286]宗族:賜姓宇文最多。
[287]宗族:義子北俗。
[288]宗族:繼宗祧不襲财産。
[289]戶口:山陰一縣三萬戶,邺都四十萬戶,無陳五六十萬戶、魏二百萬戶之理。
[290]戶口:吏民僧道雜隸等營奴婢諸胡皆在民戶外。
浮浪人。
[291]戶口:振饑臨時造籍。
[292]戶口:私相置名,蓋謂私家有名籍?客皆注家籍因有給客之制,則其合法者? [293]階級:逼為左右,廛裡無遺,蓋如幹取其材。
[294]區劃:魏平蜀立濟岷即僑郡。
[295]醫學:人死複活。
[296]戶口:郭巨埋兒,郭世道同。
[297]戶口:家饒妓媵而生女不舉。
[298]戶口:宋武幾至不舉。
[299]兵:十七姓東徙在戎役例蠲其兵,又凡民皆合戌。
[300]交通:章武至臨渝,船路甚通。
[301]婚姻:接胡者女淫婦貞。
[302]飲食:梁州蓬室柴門,食必魚肉。
[303]宗教:《隋書·地理志》梁州“崇重道教,猶有張魯之風與”。
[304]風俗:《隋書》言蜀人“溺于逸樂,少從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離鄉邑”,則類唐之閩。
[305]風俗:隋志論蜀“女勤作業,士多自閑”。
[306]工業:《隋志》魏郡雕刻之工特妙。
[307]衣服:豫章蠶四五熟,衣浣紗旦成布。
[308]醫學:蠱。
[309]民族:蠻、左。
[310]選舉:柳芳言“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鄉黨。
” [311]階級、選舉:貴胄出身優,入仕早,庶族見輕,尚書郎欲不放右丞入省,郎以地寒,為州郡綱紀人不與同坐,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楊公則斷之梁武班下諸州以為法,舊族在朝住者,必郡有一人,且置州望郡宗鄉豪專事搜薦,察秀孝,戶内有工役者,不染清流,且不聽立學。
[312]職官:北朝刺史府官命于天朝,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
[313]宮室:洛京居民,以官位相從,韓顯宗欲分士庶,雲道武本如此,凡所徙居,悉是公地可行。
[314]階級:法律異施。
[315]民族:魏孝文為諸弟取漢人女。
[316]婚姻:婚姻之禁。
[317]宗族:僞造譜牒之例。
[318]史事:清談能治事者。
[319]風俗:《抱樸子》所雲酒酗惡劣,不減今歐美人。
諸惡德。
[320]風俗:《正郭篇》雲:“欲立朝則世已大亂,欲潛伏則悶而不堪,或躍則畏禍害,确乎則非所安。
”案遊蕩者所以遊蕩,以任事則負責,此則不負責而有利也。
[321]役法:《抱樸子·正郭篇》:“養徒避役者,則拟之仲尼。
” [322]外交:魏晉南北朝使人以口舌争勝,魏孝文不以為然。
[323]史事:《抱樸子》言:禮非平民常行之事,宜重定而主儉。
[324]君臣:摧殘各忠所事之義。
[325]君臣:齊民盡忠守令。
[326]選舉:好用佞幸之由。
[327]奴婢:以俘虜充賞者之多,元魏尤甚。
[328]奴婢:自賣、帖、自帖。
[329]奴婢:刺史掠人。
[330]奴婢:使奴婢事生業。
[331]奴婢:《顔氏家訓》雲:二十口家,奴婢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
[332]奴婢:賤客教奴子書。
[333]奴婢、兵:僮奴多習武,奴代充軍,發私奴。
[334]奴婢:發奴應役。
[335]奴婢:亂後免奴。
[336]奴婢:雜戶百代不免。
[337]奴婢:免者主須共居,聽留為部曲客女。
[338]奴婢:大抵六十免,故婦人六十以上免配官。
[339]奴婢:被掠者亦以财贖。
[340]奴婢:贖法通行國際間,然常法不能得,亦行塞外。
[341]道德:贖母清節方峻,王述足自當之,案人莫不以為足自當止也。
[342]奴婢:南人贖六十之妻,魏孝文怪其複何所任。
[343]奴婢:賦賣族人為奴婢,外夷掠外夷賣諸中國。
[344]奴婢:中國人為夷虜奴婢者。
[345]奴婢:可擅殺?可黥? [346]奴婢:夏侯夔部曲萬人,其子率之為州助防,案此其口實之所以能給? [347]奴婢:部曲本不應傳襲。
[348]奴婢:率部曲力田。
[349]奴婢:将帥競募部曲诏斷之。
[350]錢币:亂則錢自廢,錢貴惟商賈多用,不行即自廢。
[351]錢币:南北朝時,北多用帛,南多用谷。
[352]布帛:以六十匹為一端之由來。
[353]錢币:前世多言布帛,南北朝言絹布,絹蓋絲織之總名。
[354]生計:《宋書·前廢帝紀》大明八年(464)米一升數百,南史升作鬥是。
[355]生計:日食萬錢,不為甚侈。
[356]生計:褚淵質白貂坐褥于招提寺。
[357]宮室:禦道邊那得草屋。
[358]生計:工夫、夫力、夫直、匠、散夫、十夫、私夫、息日。
[359]生計:多藏實物,故多雲評赀若幹,不皆積見錢也。
積見錢者,見,然如梁臨川王宏,則實物,邺下領軍,麻鞋一屋,敝衣數庫,見錢究不适多積也。
連車載物道路不斷。
[360]生計:“秦漢以來&hellip&hellip公侯之尊莫不殖園圃之田&hellip&hellip收市井之利”。
[361]生計:王浚、石勒簿其官寮、親屬,皆赀至巨萬。
案此與袁紹在冀州同,梁、益刺史賓寮。
[362]文具:《何曾傳》:人以小紙為書者,敕記室勿報。
[363]宮室:宅有園池竹木,墅有樓觀林竹。
[364]飲食:禁脔,可見江東得食之難。
[365]奴婢:“一婢之身,重婢以使,一豎之家,列豎以役。
”資裝婢隸作車後容儀。
[366]工業:細作始并,市造華怪,即傳于民。
[367]中興二年為齊和帝年号。
梁武帝于該年登基稱帝。
[368]音樂:“長袖低昂,等和戎之賜”。
[369]财政:責臣以貢獻,或取之以樗蒱,劫奪,擁還資三千萬。
[370]風俗:樗蒱。
[371]生計:石崇水碓三十餘區,倉頭八百餘人,即管治水碓等者。
[372]生計:雲儉啬者不皆惡。
[373]生計:《顔氏家訓》言,北方閉門自足,南方不逮。
[374]外交:索虜多積寶物。
[375]音樂:聲伎将百人。
[376]地權:均田在太和九年(485),三長立于十年二月,而《李安世傳》疏言,三長既立,《傳》雲均田之制起此? [377]地權:均田并非因閑田多,所授蓋即所耕,然于豪貴多田者亦不奪之。
[378]農業、地權:江南士夫無田業,惟資俸祿,見《顔氏家訓·涉務篇》。
[379]地權:買田付市評價。
[380]地權:占荒田賣其所餘,僦公田以與貧民。
[381]财政:州郡縣屯田、池塞,利入守宰。
[382]戶口:劉頌言古封國人數殷衆,今力寡,可見晉初戶口之少。
[383]生計:分士農工商為分數,袁枚、梅曾亮之言亦得此意,周朗之言亦可參看。
[384]生計:摧毀違禮之物。
[385]生計:張駿以谷物付民,收倍利,利不充則簿賣田宅。
[386]生計:刺史商賈通,逼民借貸。
[387]生計:豪貴借貸數巨,實以勢迫,非尋常借貸。
[388]生計:借賒以物為質,質者出券即當票權輿。
[389]生計:當時雲借苞賒市。
[390]生計:民間借貸為數甚微。
[391]生計:恃官力放債索賞。
[392]生計:沙門統放債,寺庫質錢。
僧祇戶粟。
[393]生計:公家借貸于民。
助官振貸。
[394]生計:孤獨園、六疾館,見貧者則振施,此等小惠弗遍,非政事也。
[395]地權:古以步百為畝,今二百四十步,所寬過倍,然畝或數斛,或不能償種,此見精耕重于廣地時,課至數十斛也。
[396]宮室:倚木于樹,苫覆其蔔。
[397]水利:陂之宜決。
[398]從前後文推斷,無嘉末。
[399]農業:菽麥北土所宜,彼人便之,不減粳稻。
[400]農業:遼川無桑,慕容廆求種江南。
馮跋令。
[401]農業:魏墾辟其所謂京畿。
[402]農業:魏北方牧利之饒。
[403]工業:晉世水碓之利。
[404]史籍:《南史》因博采而失。
[405]文具:中書寫書生。
[406]工業:晉南北朝造兵器者。
[407]工業:燒鋼。
[408]工業:用漆反儉。
[409]工業:琉璃之制,魏傳入隋又絕。
用為建築材料。
[410]工業:尚方工、四民許造禦府物出赉,與以車服别貴賤之令正相反。
[411]商業:貴人經商。
魏頌祿罷商,然不能禁,故貴人好與商人往來。
案或者貴人之經商,亦有賴于商人,而商人又借恃其勢,時士夫猶恥入市也,使臣求市,要貴使人随之。
[412]民族:山夷斷江劫掠,實乃西陽王左右。
[413]商業:北夷中商人之活動。
[414]商業、民族:粟弋詣涼土販貨,河西用西域金銀錢,西域賈胡之盛,交、廣全以金銀為貨。
[415]史事:魏廪蕃客肉,後乃斷之,人十一兩餘,案唐亦有此事。
[416]商業:市有定地,農隙尤盛。
官置市,市有稅有吏。
[417]交通: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418]商業:士夫恥入市,然貧者似亦可躬入市買賣。
[419]錢币:南北朝時銅少。
[420]器用:銅盤盛馔,案無瓷時然也。
瓦盆盛飯,素木盤盛菹。
[421]錢币:交、廣全以金銀為貨,指商賈,人民自用鹽米布。
[422]地理:破嶺以東,八十為百,疑即破岡。
[423]錢币:單絲之缣,疏縷之布,狹幅促度。
剪裁。
[424]錢币:南北朝時藏錢者多,蓋由錢雖惡而價貴。
[425]錢币:魏晉後,民間金銀漸多,公家漸少。
用金改以兩計,零星使用,金銀流衍民間,實化無用為有用,借其不聚而不達,中國金銀來自西南。
[426]服飾、兵器:佩劍至晉易以木。
[427]外交:外夷貢金銀實買之。
[428]飲食:晉南北朝南北人皆貴米于面,倘由未能作教欤。
[429]飲食:南北朝時取給疏食。
[430]飲食:桄榔可啖不誣。
[431]飲食:老者貴者乃食肉,晉南北朝猶然,常食鹽菜耳,撤兼肉,居喪者并去鹽菜。
[432]飲食:北人多食牛羊,南方食牛有禁,以雞豬為常食,多水族。
[433]飲食:羹飯為常食。
[434]飲食:蔥韭蒜豉為常食。
[435]飲食:宴客之侈,必及從者。
[436]飲食:主人自割鵝炙客請退,然則西餐自割非也。
[437]飲食:外國食法流傳中國者。
[438]飲食:糃耗米多,蜜漬曰粽,蔗糖,糖吾鄉讀入歌均。
[439]飲食:酒禁無效而滋弊。
[440]服飾:油囊懷酒,禦雨者曰黃油。
[441]飲食:釀酒者之迷信,古即有之。
[442]飲食:古酒之烈。
[443]飲食:茶,《齊民要術》列非中國物中,晉時已有僞茶。
[444]食儲:交易微時,倉儲充實。
民間存谷亦多。
[445]食儲:僧祇粟之弊。
[446]刑法:僧暹等營僧祇粟有弊,高肇請付昭玄,依僧律推處。
[447]荒政:自食所餘勒粜。
[448]食儲:兵戈之際,民食不足,軍有餘,然或以資敵。
[449]兵:焦土為禦敵上策。
[450]食儲:官造倉屋,令商管理策。
齊神武遷邺後,諸州緣河津濟官倉,儲積以拟漕運。
[451]民食:漕轉難,故多移民就食,然不能無弊。
[452]民食:和籴起南北朝已有弊。
[453]服飾:時變而好相仿效。
[454]服飾:褶疑出北狄,中國易為右衽而廣其袖。
《隋志》惟褶服以靴。
[455]服飾:戎裝縛袴。
[456]服飾:戎裝以短衣,山行者衣皮,不關胡服。
[457]服飾:平底屐。
[458]服飾:《齊書》“養蠶不以為絲,惟充絮纩”。
案絮纩之用急而多以為絲,由其為奢侈品也。
[459]服飾:番禺為果、布之湊,疑為綿布。
[460]服飾:織成來自西域,中國仿為之。
[461]服飾:氈為用頗廣。
[462]服飾、民族:魏改服飾至周宣帝大象乃純,然人民惟婚葬漢服,虜忌誅之。
[463]喪服:非非短喪。
[464]宮室:去官藉空車廄而居,案此猶今居汽車間也。
[465]宮室:苑囿但棄地,園圃則勞人經營,園圃者。
[466]宮室:刬細草,植階庭,此今西人之草地也。
[467]宮室:多占民地。
[468]宮室:民間多茅屋,“江南&hellip&hellip舍多竹茅&hellip&hellip儲積皆非地窖。
”蓋下濕使然,為窟室者多似由貫穿窖。
[469]賦稅:計赀之苛。
[470]宮室:材木似頗難得。
[471]文具:梁太宗幽系後無紙。
[472]宮室:闆障、帏幔隔障。
[473]宮室:父子賓旅,同旅一室。
[474]宮室:北人多居氈帳,大者能容千人。
[475]宮室:赤石脂泥壁,胡粉塗壁。
[476]宮室:三層樓,台高二十餘丈。
[477]交通:自四五丈樓上擲下至地。
[478]宮室:築坊以止奸盜。
[479]宮室:都城府寺未周,請收贖絹一匹輸磚二百。
[480]宮室:晉南北朝在官廛裡似不如漢之多,故賜宅之事較少。
[481]交通、宮室:不如漢世藉寓亭傳而寄止佛寺。
[482]宮室:為公共交通建築盡力之良吏。
[483]宮室:司營造者能先立圖樣。
[484]宮室:營造多役民。
[485]宮室:城郭用磚石者少,磚石不必固于版築但省工。
[486]宮室:南北朝至隋之長城。
[487]器用:胡床大行,席地而坐殆絕。
[488]葬埋:魏武為薄葬之始,安有七十二疑冢事,蓋其時造言。
虛葬晉世胡人多。
[489]葬埋:拜陵魏文未絕,王導行之元帝。
[490]葬埋:因重視墳墓而歸虜朝,觀顔之推之言知其非。
[491]葬埋:喪元者以他物為頭之謬。
[492]葬埋:虜以必葬桑乾,脅中國人,王慧龍、韓延之不從。
[493]葬埋:求合葬者多切。
[494]葬埋:虜俗多燒物,以送亡者。
[495]葬埋:皇甫谧笃終論,還故草使生其上,使自求不知。
此得墓而不墳之意矣。
[496]葬埋:以磚甓葬者多。
[497]葬埋:立碑之禁。
[498]葬埋:帝王貴人達官将帥皆發冢,此等人冢亦見發。
[499]葬埋:代北有殉葬事。
[500]葬埋:相墓者言:羊祜祖墓有帝王氣,則相墓者亦望氣。
此非凡氣。
[501]風俗:相宅亦出晉南北朝。
北方尚兼用蔔筮。
[502]葬埋:魏制葬地以拟九原。
[503]交通:牛車盛行,《廿二史考異》未及者尚多。
征發亦多及牛。
北人乘馬較多,兼有驢騾橐駝。
[504]史事:食邑者邑戶送米。
[505]交通:指南,海急與陸,晉已有指南舟。
[506]交通:測量舊法,車行最确,吾有計裡、鼓車在漢前。
[507]交通:石季龍獵車、格獸車、高大。
[508]交通:辇去輪成肩輿,亦曰平肩輿、八輿。
有輪人挽者曰步辇,亦曰步挽辇。
駕馬較安者曰馬辇。
[509]交通:士夫以徒行為恥。
[510]交通:馳道。
[511]交通:亭傳大壞。
使臣似仍由官給。
舍于僧寺,供給處煩民。
[512]交通:伺候邊上警急之道曰候道。
[513]交通:便利交通之事變為婪索。
[514]交通:過所之制。
[515]交通:逆旅之盛。
[516]學術:最與法家見解相左者,蓋隋之蘇威,可檢其傳。
[517]交通:公家通信仍恃驿使,私家托人攜帶。
[518]交通:海道。
[519]交通:造船之技。
[520]封建:天、天王、居攝天王、皇、帝、庶人大王、尊兄為無上王、私又為帝、大後父母曰大上、大單于為統異族之稱。
[521]封建:分民始漢,以戶封也,晉亦然,然戶亦不能多與。
[522]封建:魏晉後期聘禮廢。
[523]封建:魏無食邑似徒漢人。
[524]封建:世襲州郡縣者改封爵。
[525]職官:《魏道武本紀》天賜元年(404)“罷戶不滿百之縣”。
《晉志》縣率百人戶,置裡吏一人而已,然魏初百官無祿,何足怪也,祿&hellip&hellip可勝祿?此戶口安可實? [526]職官:百家之内,有帥二十五。
[527]職官:三老等日失其職。
[528]職官:下代令、長及五等散男為主司裡宰。
後裡正乃流外四品。
[529]職官:邊外小縣,所領不過百戶,京邑諸坊,大者或千戶五百戶。
[530]職官:官品始魏。
[531]職官:周頒祿視年上下,曆代皆然不足實。
[532]職官:送迎之費,居官時所資(即陋規),乞丐(打抽豐)。
[533]職官:祿諸物雜給,田祿斷以時,難得公平。
[534]選舉:稱大中正為州都,不由避隋諱。
《宋書》作州都郡正。
[535]選舉:中正本止論道德,不及才功,不任受咎,而可立民教之防。
[536]選舉:中正初善惡必書,蓋鄉論餘風。
[537]選舉:中正初必用本地人。
[538]選舉:國有大慶而秀孝不試。
[539]選舉:秀孝亦試經。
[540]選舉:舉人不過才德,學之又分儒法。
[541]選舉:無郎署,吏尚以一人照察天下,案當助之者中正。
[542]選舉:馮衡鑒者,平時亦有記注,次序則有選簿,不能全憑憶。
[543]文具:短檄。
[544]職官:鄉官鄉選,其弊。
案此隋之所以不得不革。
[545]年壽:三十為老。
[546]選舉:亂世縣令選輕。
[547]選舉:資格用人,勢不能無,不始崔亮。
[548]賦稅:口錢變戶調,晉武戶調田租又合一。
[549]史事:嶺外酋帥,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饒,雄于鄉曲。
[550]賦稅:隋制言晉田畝稅米二鬥,一本作二升。
[551]民食:常平之法在北齊為富人倉。
[552]賦稅、地權:戶調及魏齊,皆人人受田,而晉成、哀及魏肅宗時,别有田稅,蓋指公田。
惠帝永興元诏戶調田租。
[553]賦稅:三調謂粟帛雜。
雜調外,當折課、市取,然實不能然。
粟帛亦有增取。
[554]戶口:雜營戶不隸守宰。
[555]地權:州縣屯田,利入守宰。
皇後脂澤田,禁封良田,公園地,此等悉皆私租。
[556]賦稅:役女丁。
[557]職官:廚帳、廄庫、使命、賓客,皆取給于民,此亦随身用度,吏役疾,則役之者多取矣。
[558]賦役:遠役厲民,如築長城,不照料弱者之歸,亦其一事。
[559]賦役:平定赀産。
[560]賦役:九等定戶,不始文襄。
[561]賦役:質役,蓋負物不能賞,出力為代。
[562]賦役:南朝丁稅。
[563]地權、賦稅:山澤之稅出啟乞,此與以特權封建無異。
[564]地權:苑囿多占耕地。
[565]工業:冶專治兵,不關民用。
北朝。
[566]賦稅:南北朝時,鹽稅公私弊皆甚深。
[567]兵:長上之名,不始唐代。
[568]役:三五取丁,通鑒胡注自歧。
[569]兵:南北朝有部曲者多。
案此事悉出之汰弱留強可也。
[570]鮮卑:善戰好戰者,即稱為鮮卑。
郡國之民不征讨。
[571]兵:副馬。
[572]兵:車以為衛,不能遂利。
[573]兵:以拍為炮誤。
[574]刑法:惠帝時,刑法不定,江左初不循法律,論者絕精,見《晉書·刑法志》。
[575]民族、史事:魏初之虐,魏之酷刑。
[576]刑法:劉頌非以徒代肉刑。
[577]刑法:肉刑未嘗不偏複。
[578]刑法:魏宮刑多施俘虜及叛走者。
[579]刑法:晉初三族之誅。
女子出适者亦殺。
[580]刑法:慘殺敵國降衆。
[581]刑法:虜多用鞭杖。
[582]刑法、民族:石勒使專明胡人辭訟。
[583]刑法、宗教:魏昭玄内律。
[584]刑法:法學。
[585]刑法:為母可報王母,案此亦合父殺其當誅義。
[586]學校:晉始立國子學,蓋據師、保氏。
[587]學校:謝石請立學,《宋書》謂其疏上于大元元年,乃九年之誤。
[588]學校:晉人立學,專以化貴胄而無效。
[589]學校:宋立學之年。
[590]學校:宋為私人立學,兼玄、文、史,地方私家為人立館。
[591]學校:立學取見居官人。
[592]學校:國諱廢學。
[593]學校:百濟求講禮博士,梁诏陸诩行。
[594]學校:不通經者還農。
[595]學術:苻堅禁老、莊、圖谶之學。
宋立玄儒文史陰陽。
[596]學校:什翼犍入學,此見俘部長也。
[597]學校:魏百工、技巧、驺卒子息,不聽私立學校。
[598]民族:拓跋時人民借宗教反之,疑孔教亦為所借。
[599]學校:北齊魏州郡之學,亦曰大學。
[600]學校:學生差别充員。
[601]學校:鹽官世有鄉校。
[602]學校:宋周朗言有普及教育意。
[603]學校:南北朝之教有兼重武者。
[604]學校:據史,南北朝學校,南衰北盛,非實錄。
[605]學校:不畜門人為清靜自守,則畜者可知。
[606]學校、外交:以辯難始受業終。
[607]學校:南北朝時,入國學年十五,然多早,舉博士亦提早,張吾貴且十八為博士。
[608]學校:欲以宦學之名者趙至。
[609]學校:庾亮興學,雲欲階緣免役者,不得為生。
[610]學校:晉後使微人教授,不尊為師。
[611]文字:曹景宗作書不解不問人而意造,此即史不阙文。
[612]文字:晉南北朝時,識古字者少。
[613]文字:書法之家識古字,有古體足周事。
[614]文字:晉南北朝時,識字多用《急就章》,《急就章》非一本。
[615]言語:晉南北朝時大别亦楚夏。
[616]文字:文字多單音時,讀音正否關系大。
[617]文字:四聲因文字異于口語而興。
[618]文字:不能變其語言者,文字亦不能行。
[619]文字:《隋志》鮮卑語蓋以華文書之,卒廢,亦見華文不宜書他語。
[620]文具:晉南北朝時簡牍未盡廢。
[621]文具:簡牍可以手摸而知其字。
[622]史事:劉穆之勉高祖寫字,則字有非親筆不可者。
[623]文具:《隋志》石經會稽刻石已有拓本。
[624]史籍:鈔書者節字。
[625]文具:古書用多色。
[626]學術:玄乃反動所謂儒者仍舊。
[627]學術:顔之推言漢人以一經下該人事者,末俗施之世務,無一可。
案此如禹貢治河等也。
[628]經學:江南、河北義例不同,博士不能定策高下,此試者所以必本家法。
[629]經籍:二戴記。
[630]學術:南北朝隋注經異及言經世者,或啖、趙、王通之流。
[631]學術:玄談後漢已道先河。
[632]學術:進銳退速,李固以為老子語,然則儒及老者不獨以德報怨矣。
[633]器用:道韫為小郎解圍,盧道虔妻元氏,皆僅隔紗緯,與韋母宋氏同。
[634]倫理:殺父猶可而殺母乎? [635]學術:玄談者非不事事,贻害在身家念重,縱弛不自振,且進為求利。
[636]史事:嵇康之死。
[637]學術:玄學取口給,亦流破碎。
[638]學術:魏晉後人重大玄。
[639]學術:魏晉南北朝法學。
[640]學術:《鄧析》《公孫龍子》皆僞物。
[641]經籍:《隋志》《鬼谷子》不必即今《鬼谷子》。
[642]民族:魏末葉,史事專歸代人,蓋由尒朱多行不義。
[643]史籍:南朝普斷立碑,北朝不受行狀。
史籍:正史重于編年,由有表志。
[644]史籍:自唐以前無人謂史當斷代。
[645]民族、史籍:崔鴻《十六國春秋》為齊文襄所深惡。
[646]政體:正統之論,鑿齒之論,不必奕禅讓之虛名,甚正。
[647]史籍:史不能直筆。
柳虬破密書之局,可發一笑。
以此歆懼人,适見其利用之甚。
[648]史籍:故事。
[649]經籍:司馬彪以汲冢匡谯周。
[650]宗族:譜牒之學。
[651]史學:名注實補,非裴松之一人。
[652]文學:葛洪亦病古文辭不豔。
[653]文學:筆與語不遠。
[654]文字:晉時題署似已不皆用篆。
[655]文字、階級:晉南北朝重書法,于書工仍賤視之。
畫工尤甚。
[656]美術:山水畫緣起。
[657]宮室:市寺側數百家宅地以廣寺。
[658]民族:北齊重胡人,亦與其音樂有關。
[659]音樂:漢正樂定三八八人,齊千餘,然士大夫畜伎者多。
章昭達臨寇弗廢,壯士軍前半死主,美人帳下猶歌舞。
[660]曆法:宣夜師法未全絕。
[661]天文:宣夜謂七曜無所根系,而虞喜本之造安天論,似彌其阙。
[662]醫學:醫家手術。
禁咒。
[663]醫學、宗教:信符水者,道士兼知醫。
[664]醫學:就醫家治療。
[665]醫學:對病者之救恤。
[666]階級:醫為人賤。
[667]醫學:以威力脅醫師。
[668]經籍:梁元帝焚書。
[669]經籍:四部本為藏庋,後以為宏綱,《七志》、《七錄》等。
存為子目,觀名不能責實,莫如集部,非撰類書不可。
[670]史事:沮渠氏最知求書且多,案其文明程度最高之證。
[671]經籍:晉南北朝外夷求書者,或與或不與。
[672]階級、選舉:秘書郎為甲族起家之選,不數十日便遷。
[673]經籍:就帝王借書,于人臣家開館以書充之。
私家于來閱者,為辦衣食,不識徑,往求借,遠遊求書。
書賈不禁人借閱。
[674]經籍:以書贈人。
[675]經籍:寫賣。
[676]經籍:鈔,鈔胥異寫手,寫,多不自為,官或役人,亦有高才屈居。
[677]經籍:類書。
[678]經籍:邢子才謂思誤書之謬,顔之推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是學人語。
[679]經籍:汲冢書。
[680]文字:真本《漢書》文字,非篆非隸,多如龍舉。
[681]經籍:真本《漢書》之謬。
[682]古物:晉南北朝所謂古物之謬。
[683]經籍:著述托高名者,以行出公心,如劉炫斯可鄙矣,如陳修園托葉天士亦可諒也。
[684]宗教:魏及晉初,知天變不關人事。
[685]宗教:蔣子文非正神。
[686]宗教:城隍初蓋戰時所祀。
[687]宗教:無創教傳教之人,信教者,然矯誣者不必可罪。
[688]民族:魏議行次。
[689]宗教:《宋書·曆志》,以漢為土德,釋赤帝子白帝子之穿鑿。
[690]宗教:圖谶魏晉非複顯學,且其書多不存,然篡者僞造。
[691]民族:魏造張掖郡石文。
[692]宗教:焚谶。
[693]宗教:龜蔔日微。
[694]宗教:摸骨相。
[695]宗教:聲相。
[696]宗教:推命似起南北朝。
[697]宗教:推命。
[698]風俗:胡人重生日,華人蓋染之,故推命至南北朝始重。
[699]宗教:借壽代死。
[700]宗教:以為北鬥主生死。
[701]宗教:拆字。
[702]宗教:軍中數術盛行。
[703]宗教:佛,《魏》有《釋老經》,《宋書》見《南夷》、《西南夷》,《梁書》海南諸國,《齊書·高逸傳》中,惟《隋書·經籍志》頗見教義流傳之迹。
[704]宗教:佛經初無寫本,則赍來說不可信。
[705]宗教:竺融疑窄融。
[706]宗教:《隋·經籍志》言“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
[707]宗教:隋譯經經卷見《隋志》。
[708]宗教:諸宗。
[709]宗教:佛教初入,南方似較北為盛。
[710]宗教:梁武以面為犧及舍身等,顔之推非殺生而祭。
[711]宗教:陳武亦講經舍身等。
[712]宗教:魏紀五年廢佛,诏實七年事。
[713]宗教:北齊文宣亦有宗廟不血食等事。
[714]宗教:周武帝廢佛道,立通道觀。
[715]宗教:魏大和求羅什嗣,羅什用伎十人,此事戒律甚壞。
[716]宗教:馮熙造佛圖精舍,明知其多殺人牛而為之。
[717]宗教:佛教銅像之多,欲鑄者詣台自坐,蓋不得已也。
時鑄币乏銅,即此一端,耗費甚矣。
[718]宗教:丈八銅像或丈六之僞。
[719]宗教:僧寺之富。
[720]宗教:關于佛教之制限,曆代皆有。
[721]宗教:如來闡教依山林,今僧徒戀着城邑廟像至近屠沽。
[722]宮室:不聽毀坊開門,以妨裡内通巷。
[723]宗教:僧官及法律。
[724]宗教:佛教盛行由說輪回。
[725]宗教:明哲之士多能和會三教,然如周武之立通道觀,則自無可行之理也,辟佛者不關教義。
[726]宗教:僧人多有術藝,故多參與政事。
[727]宗教:集沙門議論推立。
[728]宗教:藉佛教以作亂者。
[729]民族:虜之虐。
[730]宗教:大乘好殺并及僧尼焚經像。
[731]民族:魏時藉佛教作亂者,中必有民族義士。
[732]宗教:陸法和似張魯,案此等人如多,于革命亦有益,以其有後方也。
[733]宗教:天師道即五鬥米道,與太平道同源,太平道好争鬥,孫恩蓋其嫡傳。
毛修之所至焚除房廟,敬事嵩山寇道士,顧歡亦事五鬥米道。
[734]民族:毛修之所至焚除房廟而事嵩山寇道士。
[735]宗教:神仙家之說漸趨合理。
[736]宗教:顧歡言神仙無體。
[737]宗教:崔浩說太武滅佛,非素定之計。
[738]宗教:寇謙之不甘臣虜之一證。
[739]宗教:方士不必欺人。
[202]民族:周之滅齊,高寶甯為營州刺史,以契丹、靺鞨入救。
北走後,又引契丹勿吉之衆來攻。
[203]史事:陳任吳明徹取淮南,蓋以其與立已。
[204]史事:王軌之獄。
[205]政治:侈君有二科,周宣與漢武同科。
[206]服飾:周至宣帝始革胡服。
[207]賦稅商業:舊制軍人、士人二品清官并無關市之稅。
[208]學術:南朝君主用寒人,亦督責之術,而亂者由求逸樂,此有天下而不恣睢之邪說。
文法吏之弊。
[209]四裔:夫餘之亡。
[210]階級:慕容廆掠夫餘人,賣于中國。
[211]史事:句麗陷遼東之年。
[212]四裔:百濟氏夫餘,句麗氏高,則百濟必正支,其始祖為仇台,系浮海至百濟,梁氏為句麗所破,乃遷南韓,蓋亦浮海,其類中國,反過新羅。
梁隋書新羅之君,非一氏,疑初為募氏,後為金氏所滅。
[213]四裔:日本諱事中國。
[214]階級:梁周伐獠以為奴。
[215]宗教、四裔:張津為交州牧,蓋在建安八年,自龍編徙廣信,津為區景所殺。
孫權分交為廣,乃還龍編,津與劉表歲興兵。
[216]婚姻:交州在八月人民集會時,男女自相可适。
[217]服飾:日南男女裸體。
吳時扶南猶裸。
[218]四裔:南方利在珍貨,不在賦入。
[219]四裔:避地交州者親見官吏暴虐。
[220]四裔:交址太守科郡上手工千餘人送建業,則交州工業亦盛,蓋與西方交通所緻? [221]史事:諸葛亮攻心之論不确,志在賦取,終非厚往薄來者也。
然晉代多用舊人撫之,甯州遂獲安定,則亦亮開拓之效也。
[222]商業:範文以人奴為商篡國,商之成就最大者? [223]四裔:謂林邑自始号占婆,範非中國姓不必然。
範熊之熊,号而非名?胡達亦然。
林邑事考。
[224]史事:宋文帝征林邑,□所貢薄。
此處原文為“□”案香藥寶貨也,苻堅征西域亦然。
[225]民族:服屬于我之民族求自立,正見牖啟之功。
[226]四裔:扶南者,柬埔寨而非暹羅。
[227]階級:昆侖入奴籍者多。
[228]工業:扶南船首尾似魚。
[229]民族:黑人骨格類白人,故亦曰胡。
[230]民族:諸葛恪讨丹陽,獲黝歙短人。
短人分部地今尚有。
[231]四裔:夷洲、亶洲皆不遠,必多華人,将士憚勞,民間自有往來。
徐福所将或在會稽之表,東鳀人在會稽海,徐福所将,必不在曰,然中國人自有移殖日本者。
[232]四裔:謂《梁書》大漢乃《唐書》斛薛條下乏大漢,誤。
[233]四裔:諸史所言外夷裡數。
[234]四裔:古女國非一。
[235]四裔:無論中國人、印度人至美洲如何早,必在貉人後。
[236]四裔:稽胡以元海五部之裔說為是,山戎、赤狄之後說非。
赤山胡之一。
山胡如山越,中多漢人,出山即同編戶,氐、羌亦然。
[237]四裔:五胡隋唐時尚未盡同化。
[238]四裔:吐谷渾年代。
拾虔确有其人,到拾寅而文明,蓋得諸于阗、罽賓,休留茂亦确有其人,拾寅用書契,似得之西域伏連籌時,中國人又教其書記,伏連籌、誇呂間有二世,通中國文者葉延,誇呂。
[239]外交:吐谷渾來朝實以通商,案甚野蠻之國,反譏诮慕化者也。
[240]外交:中國使人貪利。
[241]四裔:宕昌世系。
[242]四裔:魏時西域十六國,蓋因與董琬、高明俱來者言之,言三十六國者,乃仍舊文,非其時事。
[243]民族:魏史之誣。
[244]史籍:《魏書·鄯善傳》奪文。
[245]民族:西域要害在伊吾,魏重鎮不過敦煌,高昌則自立而受制柔然,故柔然、鐵勒易與西域交通。
[246]四裔:高昌屢求迎不果,然亦言其民是漢秘遺黎,面貌類高麗,語言雜。
[247]四裔:《隋書》高昌世系奪誤。
[248]民族:魏晉後,西域華人以高昌、于阗為大宗。
[249]四裔:高昌之辮發。
[250]四裔:康為康居之地,不可雲康居後,雲西逾蔥嶺亦誤。
《唐書》改匈奴所破為突厥亦誤。
西逾蔥嶺亦非《魏略·西戎傳》所雲。
[251]四裔:嚈哒。
[252]四裔:西域文化輸入中國。
[253]四裔:嚈哒伐高車。
嚈哒三妻皆蠕蠕侯力發婆羅門妹。
婆羅門叛投嚈哒,高車彌俄突之死,部衆悉入嚈哒。
[254]四裔:突厥緣起諸說。
突厥世系。
[255]四裔:柔然之亡。
[256]四裔:溜與白溜有别。
[257]宮室:靺鞨“屋形似冢,開口于上,以梯入之”。
[258]四裔:勿吉即瞞咄滿住,其民族之名自為肅慎。
[259]婚姻:繼室亦為适。
[260]婚姻:子不得升母為适。
[261]婚姻:魏故事前妻雖有子,後賜之妻子皆承适,又有因尚主而出妻者。
北人二妻者多。
[262]婚姻:不賀不舉樂漸廢。
[263]婚姻:官為配合施于軍士,乃虐民以奉軍。
[264]婚姻:晉南北朝婚年。
[265]婚姻:财婚。
[266]婚姻:晉南北朝婚姻自由之風未盡泯,離婚尚易,改嫁為恒事。
[267]宮室:椓壁挂履土落,可見壁皆土。
[268]婚姻:許孝克妻去而複歸。
[269]婚姻、宗族:同姓異氏為婚。
[270]婚姻:禁母族為婚不行。
[271]音樂:位未登,黃門郎不得蓄女伎。
[272]婚姻: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不得改嫁。
喪終伎妾分散為當時常法。
[273]婚姻:晉令妾數。
[274]婚姻:鮮卑俗無妾。
[275]婚姻:貴族大家多淫亂。
[276]商業:使妒婦賣掃帚皂莢。
[277]婚姻:男妾不僅宋主面首。
[278]階級:白官殺兄妾。
[279]婚姻:顔之推謂:江東婦女無交遊,代北專以婦持門戶,恐實。
京洛弊俗。
[280]商業:豫章數婦市廛競分铢以給其夫。
案此猶使奴婢經商。
[281]選舉:謝惠連愛杜德靈,蓋男色。
[282]宗族:大族與割據之關系。
[283]宗族:南方好生分較甚于北。
北土重同姓,遠來相投者,莫不營贍,不則不為鄉裡所容。
[284]倫理:後老笃于族者,與忠不相容,孝者不必仁。
[285]民族:魏三十六國,九十九姓多絕,以功高者複之,可見其僞。
[286]宗族:賜姓宇文最多。
[287]宗族:義子北俗。
[288]宗族:繼宗祧不襲财産。
[289]戶口:山陰一縣三萬戶,邺都四十萬戶,無陳五六十萬戶、魏二百萬戶之理。
[290]戶口:吏民僧道雜隸等營奴婢諸胡皆在民戶外。
浮浪人。
[291]戶口:振饑臨時造籍。
[292]戶口:私相置名,蓋謂私家有名籍?客皆注家籍因有給客之制,則其合法者? [293]階級:逼為左右,廛裡無遺,蓋如幹取其材。
[294]區劃:魏平蜀立濟岷即僑郡。
[295]醫學:人死複活。
[296]戶口:郭巨埋兒,郭世道同。
[297]戶口:家饒妓媵而生女不舉。
[298]戶口:宋武幾至不舉。
[299]兵:十七姓東徙在戎役例蠲其兵,又凡民皆合戌。
[300]交通:章武至臨渝,船路甚通。
[301]婚姻:接胡者女淫婦貞。
[302]飲食:梁州蓬室柴門,食必魚肉。
[303]宗教:《隋書·地理志》梁州“崇重道教,猶有張魯之風與”。
[304]風俗:《隋書》言蜀人“溺于逸樂,少從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離鄉邑”,則類唐之閩。
[305]風俗:隋志論蜀“女勤作業,士多自閑”。
[306]工業:《隋志》魏郡雕刻之工特妙。
[307]衣服:豫章蠶四五熟,衣浣紗旦成布。
[308]醫學:蠱。
[309]民族:蠻、左。
[310]選舉:柳芳言“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鄉黨。
” [311]階級、選舉:貴胄出身優,入仕早,庶族見輕,尚書郎欲不放右丞入省,郎以地寒,為州郡綱紀人不與同坐,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楊公則斷之梁武班下諸州以為法,舊族在朝住者,必郡有一人,且置州望郡宗鄉豪專事搜薦,察秀孝,戶内有工役者,不染清流,且不聽立學。
[312]職官:北朝刺史府官命于天朝,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
[313]宮室:洛京居民,以官位相從,韓顯宗欲分士庶,雲道武本如此,凡所徙居,悉是公地可行。
[314]階級:法律異施。
[315]民族:魏孝文為諸弟取漢人女。
[316]婚姻:婚姻之禁。
[317]宗族:僞造譜牒之例。
[318]史事:清談能治事者。
[319]風俗:《抱樸子》所雲酒酗惡劣,不減今歐美人。
諸惡德。
[320]風俗:《正郭篇》雲:“欲立朝則世已大亂,欲潛伏則悶而不堪,或躍則畏禍害,确乎則非所安。
”案遊蕩者所以遊蕩,以任事則負責,此則不負責而有利也。
[321]役法:《抱樸子·正郭篇》:“養徒避役者,則拟之仲尼。
” [322]外交:魏晉南北朝使人以口舌争勝,魏孝文不以為然。
[323]史事:《抱樸子》言:禮非平民常行之事,宜重定而主儉。
[324]君臣:摧殘各忠所事之義。
[325]君臣:齊民盡忠守令。
[326]選舉:好用佞幸之由。
[327]奴婢:以俘虜充賞者之多,元魏尤甚。
[328]奴婢:自賣、帖、自帖。
[329]奴婢:刺史掠人。
[330]奴婢:使奴婢事生業。
[331]奴婢:《顔氏家訓》雲:二十口家,奴婢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
[332]奴婢:賤客教奴子書。
[333]奴婢、兵:僮奴多習武,奴代充軍,發私奴。
[334]奴婢:發奴應役。
[335]奴婢:亂後免奴。
[336]奴婢:雜戶百代不免。
[337]奴婢:免者主須共居,聽留為部曲客女。
[338]奴婢:大抵六十免,故婦人六十以上免配官。
[339]奴婢:被掠者亦以财贖。
[340]奴婢:贖法通行國際間,然常法不能得,亦行塞外。
[341]道德:贖母清節方峻,王述足自當之,案人莫不以為足自當止也。
[342]奴婢:南人贖六十之妻,魏孝文怪其複何所任。
[343]奴婢:賦賣族人為奴婢,外夷掠外夷賣諸中國。
[344]奴婢:中國人為夷虜奴婢者。
[345]奴婢:可擅殺?可黥? [346]奴婢:夏侯夔部曲萬人,其子率之為州助防,案此其口實之所以能給? [347]奴婢:部曲本不應傳襲。
[348]奴婢:率部曲力田。
[349]奴婢:将帥競募部曲诏斷之。
[350]錢币:亂則錢自廢,錢貴惟商賈多用,不行即自廢。
[351]錢币:南北朝時,北多用帛,南多用谷。
[352]布帛:以六十匹為一端之由來。
[353]錢币:前世多言布帛,南北朝言絹布,絹蓋絲織之總名。
[354]生計:《宋書·前廢帝紀》大明八年(464)米一升數百,南史升作鬥是。
[355]生計:日食萬錢,不為甚侈。
[356]生計:褚淵質白貂坐褥于招提寺。
[357]宮室:禦道邊那得草屋。
[358]生計:工夫、夫力、夫直、匠、散夫、十夫、私夫、息日。
[359]生計:多藏實物,故多雲評赀若幹,不皆積見錢也。
積見錢者,見,然如梁臨川王宏,則實物,邺下領軍,麻鞋一屋,敝衣數庫,見錢究不适多積也。
連車載物道路不斷。
[360]生計:“秦漢以來&hellip&hellip公侯之尊莫不殖園圃之田&hellip&hellip收市井之利”。
[361]生計:王浚、石勒簿其官寮、親屬,皆赀至巨萬。
案此與袁紹在冀州同,梁、益刺史賓寮。
[362]文具:《何曾傳》:人以小紙為書者,敕記室勿報。
[363]宮室:宅有園池竹木,墅有樓觀林竹。
[364]飲食:禁脔,可見江東得食之難。
[365]奴婢:“一婢之身,重婢以使,一豎之家,列豎以役。
”資裝婢隸作車後容儀。
[366]工業:細作始并,市造華怪,即傳于民。
[367]中興二年為齊和帝年号。
梁武帝于該年登基稱帝。
[368]音樂:“長袖低昂,等和戎之賜”。
[369]财政:責臣以貢獻,或取之以樗蒱,劫奪,擁還資三千萬。
[370]風俗:樗蒱。
[371]生計:石崇水碓三十餘區,倉頭八百餘人,即管治水碓等者。
[372]生計:雲儉啬者不皆惡。
[373]生計:《顔氏家訓》言,北方閉門自足,南方不逮。
[374]外交:索虜多積寶物。
[375]音樂:聲伎将百人。
[376]地權:均田在太和九年(485),三長立于十年二月,而《李安世傳》疏言,三長既立,《傳》雲均田之制起此? [377]地權:均田并非因閑田多,所授蓋即所耕,然于豪貴多田者亦不奪之。
[378]農業、地權:江南士夫無田業,惟資俸祿,見《顔氏家訓·涉務篇》。
[379]地權:買田付市評價。
[380]地權:占荒田賣其所餘,僦公田以與貧民。
[381]财政:州郡縣屯田、池塞,利入守宰。
[382]戶口:劉頌言古封國人數殷衆,今力寡,可見晉初戶口之少。
[383]生計:分士農工商為分數,袁枚、梅曾亮之言亦得此意,周朗之言亦可參看。
[384]生計:摧毀違禮之物。
[385]生計:張駿以谷物付民,收倍利,利不充則簿賣田宅。
[386]生計:刺史商賈通,逼民借貸。
[387]生計:豪貴借貸數巨,實以勢迫,非尋常借貸。
[388]生計:借賒以物為質,質者出券即當票權輿。
[389]生計:當時雲借苞賒市。
[390]生計:民間借貸為數甚微。
[391]生計:恃官力放債索賞。
[392]生計:沙門統放債,寺庫質錢。
僧祇戶粟。
[393]生計:公家借貸于民。
助官振貸。
[394]生計:孤獨園、六疾館,見貧者則振施,此等小惠弗遍,非政事也。
[395]地權:古以步百為畝,今二百四十步,所寬過倍,然畝或數斛,或不能償種,此見精耕重于廣地時,課至數十斛也。
[396]宮室:倚木于樹,苫覆其蔔。
[397]水利:陂之宜決。
[398]從前後文推斷,無嘉末。
[399]農業:菽麥北土所宜,彼人便之,不減粳稻。
[400]農業:遼川無桑,慕容廆求種江南。
馮跋令。
[401]農業:魏墾辟其所謂京畿。
[402]農業:魏北方牧利之饒。
[403]工業:晉世水碓之利。
[404]史籍:《南史》因博采而失。
[405]文具:中書寫書生。
[406]工業:晉南北朝造兵器者。
[407]工業:燒鋼。
[408]工業:用漆反儉。
[409]工業:琉璃之制,魏傳入隋又絕。
用為建築材料。
[410]工業:尚方工、四民許造禦府物出赉,與以車服别貴賤之令正相反。
[411]商業:貴人經商。
魏頌祿罷商,然不能禁,故貴人好與商人往來。
案或者貴人之經商,亦有賴于商人,而商人又借恃其勢,時士夫猶恥入市也,使臣求市,要貴使人随之。
[412]民族:山夷斷江劫掠,實乃西陽王左右。
[413]商業:北夷中商人之活動。
[414]商業、民族:粟弋詣涼土販貨,河西用西域金銀錢,西域賈胡之盛,交、廣全以金銀為貨。
[415]史事:魏廪蕃客肉,後乃斷之,人十一兩餘,案唐亦有此事。
[416]商業:市有定地,農隙尤盛。
官置市,市有稅有吏。
[417]交通: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418]商業:士夫恥入市,然貧者似亦可躬入市買賣。
[419]錢币:南北朝時銅少。
[420]器用:銅盤盛馔,案無瓷時然也。
瓦盆盛飯,素木盤盛菹。
[421]錢币:交、廣全以金銀為貨,指商賈,人民自用鹽米布。
[422]地理:破嶺以東,八十為百,疑即破岡。
[423]錢币:單絲之缣,疏縷之布,狹幅促度。
剪裁。
[424]錢币:南北朝時藏錢者多,蓋由錢雖惡而價貴。
[425]錢币:魏晉後,民間金銀漸多,公家漸少。
用金改以兩計,零星使用,金銀流衍民間,實化無用為有用,借其不聚而不達,中國金銀來自西南。
[426]服飾、兵器:佩劍至晉易以木。
[427]外交:外夷貢金銀實買之。
[428]飲食:晉南北朝南北人皆貴米于面,倘由未能作教欤。
[429]飲食:南北朝時取給疏食。
[430]飲食:桄榔可啖不誣。
[431]飲食:老者貴者乃食肉,晉南北朝猶然,常食鹽菜耳,撤兼肉,居喪者并去鹽菜。
[432]飲食:北人多食牛羊,南方食牛有禁,以雞豬為常食,多水族。
[433]飲食:羹飯為常食。
[434]飲食:蔥韭蒜豉為常食。
[435]飲食:宴客之侈,必及從者。
[436]飲食:主人自割鵝炙客請退,然則西餐自割非也。
[437]飲食:外國食法流傳中國者。
[438]飲食:糃耗米多,蜜漬曰粽,蔗糖,糖吾鄉讀入歌均。
[439]飲食:酒禁無效而滋弊。
[440]服飾:油囊懷酒,禦雨者曰黃油。
[441]飲食:釀酒者之迷信,古即有之。
[442]飲食:古酒之烈。
[443]飲食:茶,《齊民要術》列非中國物中,晉時已有僞茶。
[444]食儲:交易微時,倉儲充實。
民間存谷亦多。
[445]食儲:僧祇粟之弊。
[446]刑法:僧暹等營僧祇粟有弊,高肇請付昭玄,依僧律推處。
[447]荒政:自食所餘勒粜。
[448]食儲:兵戈之際,民食不足,軍有餘,然或以資敵。
[449]兵:焦土為禦敵上策。
[450]食儲:官造倉屋,令商管理策。
齊神武遷邺後,諸州緣河津濟官倉,儲積以拟漕運。
[451]民食:漕轉難,故多移民就食,然不能無弊。
[452]民食:和籴起南北朝已有弊。
[453]服飾:時變而好相仿效。
[454]服飾:褶疑出北狄,中國易為右衽而廣其袖。
《隋志》惟褶服以靴。
[455]服飾:戎裝縛袴。
[456]服飾:戎裝以短衣,山行者衣皮,不關胡服。
[457]服飾:平底屐。
[458]服飾:《齊書》“養蠶不以為絲,惟充絮纩”。
案絮纩之用急而多以為絲,由其為奢侈品也。
[459]服飾:番禺為果、布之湊,疑為綿布。
[460]服飾:織成來自西域,中國仿為之。
[461]服飾:氈為用頗廣。
[462]服飾、民族:魏改服飾至周宣帝大象乃純,然人民惟婚葬漢服,虜忌誅之。
[463]喪服:非非短喪。
[464]宮室:去官藉空車廄而居,案此猶今居汽車間也。
[465]宮室:苑囿但棄地,園圃則勞人經營,園圃者。
[466]宮室:刬細草,植階庭,此今西人之草地也。
[467]宮室:多占民地。
[468]宮室:民間多茅屋,“江南&hellip&hellip舍多竹茅&hellip&hellip儲積皆非地窖。
”蓋下濕使然,為窟室者多似由貫穿窖。
[469]賦稅:計赀之苛。
[470]宮室:材木似頗難得。
[471]文具:梁太宗幽系後無紙。
[472]宮室:闆障、帏幔隔障。
[473]宮室:父子賓旅,同旅一室。
[474]宮室:北人多居氈帳,大者能容千人。
[475]宮室:赤石脂泥壁,胡粉塗壁。
[476]宮室:三層樓,台高二十餘丈。
[477]交通:自四五丈樓上擲下至地。
[478]宮室:築坊以止奸盜。
[479]宮室:都城府寺未周,請收贖絹一匹輸磚二百。
[480]宮室:晉南北朝在官廛裡似不如漢之多,故賜宅之事較少。
[481]交通、宮室:不如漢世藉寓亭傳而寄止佛寺。
[482]宮室:為公共交通建築盡力之良吏。
[483]宮室:司營造者能先立圖樣。
[484]宮室:營造多役民。
[485]宮室:城郭用磚石者少,磚石不必固于版築但省工。
[486]宮室:南北朝至隋之長城。
[487]器用:胡床大行,席地而坐殆絕。
[488]葬埋:魏武為薄葬之始,安有七十二疑冢事,蓋其時造言。
虛葬晉世胡人多。
[489]葬埋:拜陵魏文未絕,王導行之元帝。
[490]葬埋:因重視墳墓而歸虜朝,觀顔之推之言知其非。
[491]葬埋:喪元者以他物為頭之謬。
[492]葬埋:虜以必葬桑乾,脅中國人,王慧龍、韓延之不從。
[493]葬埋:求合葬者多切。
[494]葬埋:虜俗多燒物,以送亡者。
[495]葬埋:皇甫谧笃終論,還故草使生其上,使自求不知。
此得墓而不墳之意矣。
[496]葬埋:以磚甓葬者多。
[497]葬埋:立碑之禁。
[498]葬埋:帝王貴人達官将帥皆發冢,此等人冢亦見發。
[499]葬埋:代北有殉葬事。
[500]葬埋:相墓者言:羊祜祖墓有帝王氣,則相墓者亦望氣。
此非凡氣。
[501]風俗:相宅亦出晉南北朝。
北方尚兼用蔔筮。
[502]葬埋:魏制葬地以拟九原。
[503]交通:牛車盛行,《廿二史考異》未及者尚多。
征發亦多及牛。
北人乘馬較多,兼有驢騾橐駝。
[504]史事:食邑者邑戶送米。
[505]交通:指南,海急與陸,晉已有指南舟。
[506]交通:測量舊法,車行最确,吾有計裡、鼓車在漢前。
[507]交通:石季龍獵車、格獸車、高大。
[508]交通:辇去輪成肩輿,亦曰平肩輿、八輿。
有輪人挽者曰步辇,亦曰步挽辇。
駕馬較安者曰馬辇。
[509]交通:士夫以徒行為恥。
[510]交通:馳道。
[511]交通:亭傳大壞。
使臣似仍由官給。
舍于僧寺,供給處煩民。
[512]交通:伺候邊上警急之道曰候道。
[513]交通:便利交通之事變為婪索。
[514]交通:過所之制。
[515]交通:逆旅之盛。
[516]學術:最與法家見解相左者,蓋隋之蘇威,可檢其傳。
[517]交通:公家通信仍恃驿使,私家托人攜帶。
[518]交通:海道。
[519]交通:造船之技。
[520]封建:天、天王、居攝天王、皇、帝、庶人大王、尊兄為無上王、私又為帝、大後父母曰大上、大單于為統異族之稱。
[521]封建:分民始漢,以戶封也,晉亦然,然戶亦不能多與。
[522]封建:魏晉後期聘禮廢。
[523]封建:魏無食邑似徒漢人。
[524]封建:世襲州郡縣者改封爵。
[525]職官:《魏道武本紀》天賜元年(404)“罷戶不滿百之縣”。
《晉志》縣率百人戶,置裡吏一人而已,然魏初百官無祿,何足怪也,祿&hellip&hellip可勝祿?此戶口安可實? [526]職官:百家之内,有帥二十五。
[527]職官:三老等日失其職。
[528]職官:下代令、長及五等散男為主司裡宰。
後裡正乃流外四品。
[529]職官:邊外小縣,所領不過百戶,京邑諸坊,大者或千戶五百戶。
[530]職官:官品始魏。
[531]職官:周頒祿視年上下,曆代皆然不足實。
[532]職官:送迎之費,居官時所資(即陋規),乞丐(打抽豐)。
[533]職官:祿諸物雜給,田祿斷以時,難得公平。
[534]選舉:稱大中正為州都,不由避隋諱。
《宋書》作州都郡正。
[535]選舉:中正本止論道德,不及才功,不任受咎,而可立民教之防。
[536]選舉:中正初善惡必書,蓋鄉論餘風。
[537]選舉:中正初必用本地人。
[538]選舉:國有大慶而秀孝不試。
[539]選舉:秀孝亦試經。
[540]選舉:舉人不過才德,學之又分儒法。
[541]選舉:無郎署,吏尚以一人照察天下,案當助之者中正。
[542]選舉:馮衡鑒者,平時亦有記注,次序則有選簿,不能全憑憶。
[543]文具:短檄。
[544]職官:鄉官鄉選,其弊。
案此隋之所以不得不革。
[545]年壽:三十為老。
[546]選舉:亂世縣令選輕。
[547]選舉:資格用人,勢不能無,不始崔亮。
[548]賦稅:口錢變戶調,晉武戶調田租又合一。
[549]史事:嶺外酋帥,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饒,雄于鄉曲。
[550]賦稅:隋制言晉田畝稅米二鬥,一本作二升。
[551]民食:常平之法在北齊為富人倉。
[552]賦稅、地權:戶調及魏齊,皆人人受田,而晉成、哀及魏肅宗時,别有田稅,蓋指公田。
惠帝永興元诏戶調田租。
[553]賦稅:三調謂粟帛雜。
雜調外,當折課、市取,然實不能然。
粟帛亦有增取。
[554]戶口:雜營戶不隸守宰。
[555]地權:州縣屯田,利入守宰。
皇後脂澤田,禁封良田,公園地,此等悉皆私租。
[556]賦稅:役女丁。
[557]職官:廚帳、廄庫、使命、賓客,皆取給于民,此亦随身用度,吏役疾,則役之者多取矣。
[558]賦役:遠役厲民,如築長城,不照料弱者之歸,亦其一事。
[559]賦役:平定赀産。
[560]賦役:九等定戶,不始文襄。
[561]賦役:質役,蓋負物不能賞,出力為代。
[562]賦役:南朝丁稅。
[563]地權、賦稅:山澤之稅出啟乞,此與以特權封建無異。
[564]地權:苑囿多占耕地。
[565]工業:冶專治兵,不關民用。
北朝。
[566]賦稅:南北朝時,鹽稅公私弊皆甚深。
[567]兵:長上之名,不始唐代。
[568]役:三五取丁,通鑒胡注自歧。
[569]兵:南北朝有部曲者多。
案此事悉出之汰弱留強可也。
[570]鮮卑:善戰好戰者,即稱為鮮卑。
郡國之民不征讨。
[571]兵:副馬。
[572]兵:車以為衛,不能遂利。
[573]兵:以拍為炮誤。
[574]刑法:惠帝時,刑法不定,江左初不循法律,論者絕精,見《晉書·刑法志》。
[575]民族、史事:魏初之虐,魏之酷刑。
[576]刑法:劉頌非以徒代肉刑。
[577]刑法:肉刑未嘗不偏複。
[578]刑法:魏宮刑多施俘虜及叛走者。
[579]刑法:晉初三族之誅。
女子出适者亦殺。
[580]刑法:慘殺敵國降衆。
[581]刑法:虜多用鞭杖。
[582]刑法、民族:石勒使專明胡人辭訟。
[583]刑法、宗教:魏昭玄内律。
[584]刑法:法學。
[585]刑法:為母可報王母,案此亦合父殺其當誅義。
[586]學校:晉始立國子學,蓋據師、保氏。
[587]學校:謝石請立學,《宋書》謂其疏上于大元元年,乃九年之誤。
[588]學校:晉人立學,專以化貴胄而無效。
[589]學校:宋立學之年。
[590]學校:宋為私人立學,兼玄、文、史,地方私家為人立館。
[591]學校:立學取見居官人。
[592]學校:國諱廢學。
[593]學校:百濟求講禮博士,梁诏陸诩行。
[594]學校:不通經者還農。
[595]學術:苻堅禁老、莊、圖谶之學。
宋立玄儒文史陰陽。
[596]學校:什翼犍入學,此見俘部長也。
[597]學校:魏百工、技巧、驺卒子息,不聽私立學校。
[598]民族:拓跋時人民借宗教反之,疑孔教亦為所借。
[599]學校:北齊魏州郡之學,亦曰大學。
[600]學校:學生差别充員。
[601]學校:鹽官世有鄉校。
[602]學校:宋周朗言有普及教育意。
[603]學校:南北朝之教有兼重武者。
[604]學校:據史,南北朝學校,南衰北盛,非實錄。
[605]學校:不畜門人為清靜自守,則畜者可知。
[606]學校、外交:以辯難始受業終。
[607]學校:南北朝時,入國學年十五,然多早,舉博士亦提早,張吾貴且十八為博士。
[608]學校:欲以宦學之名者趙至。
[609]學校:庾亮興學,雲欲階緣免役者,不得為生。
[610]學校:晉後使微人教授,不尊為師。
[611]文字:曹景宗作書不解不問人而意造,此即史不阙文。
[612]文字:晉南北朝時,識古字者少。
[613]文字:書法之家識古字,有古體足周事。
[614]文字:晉南北朝時,識字多用《急就章》,《急就章》非一本。
[615]言語:晉南北朝時大别亦楚夏。
[616]文字:文字多單音時,讀音正否關系大。
[617]文字:四聲因文字異于口語而興。
[618]文字:不能變其語言者,文字亦不能行。
[619]文字:《隋志》鮮卑語蓋以華文書之,卒廢,亦見華文不宜書他語。
[620]文具:晉南北朝時簡牍未盡廢。
[621]文具:簡牍可以手摸而知其字。
[622]史事:劉穆之勉高祖寫字,則字有非親筆不可者。
[623]文具:《隋志》石經會稽刻石已有拓本。
[624]史籍:鈔書者節字。
[625]文具:古書用多色。
[626]學術:玄乃反動所謂儒者仍舊。
[627]學術:顔之推言漢人以一經下該人事者,末俗施之世務,無一可。
案此如禹貢治河等也。
[628]經學:江南、河北義例不同,博士不能定策高下,此試者所以必本家法。
[629]經籍:二戴記。
[630]學術:南北朝隋注經異及言經世者,或啖、趙、王通之流。
[631]學術:玄談後漢已道先河。
[632]學術:進銳退速,李固以為老子語,然則儒及老者不獨以德報怨矣。
[633]器用:道韫為小郎解圍,盧道虔妻元氏,皆僅隔紗緯,與韋母宋氏同。
[634]倫理:殺父猶可而殺母乎? [635]學術:玄談者非不事事,贻害在身家念重,縱弛不自振,且進為求利。
[636]史事:嵇康之死。
[637]學術:玄學取口給,亦流破碎。
[638]學術:魏晉後人重大玄。
[639]學術:魏晉南北朝法學。
[640]學術:《鄧析》《公孫龍子》皆僞物。
[641]經籍:《隋志》《鬼谷子》不必即今《鬼谷子》。
[642]民族:魏末葉,史事專歸代人,蓋由尒朱多行不義。
[643]史籍:南朝普斷立碑,北朝不受行狀。
史籍:正史重于編年,由有表志。
[644]史籍:自唐以前無人謂史當斷代。
[645]民族、史籍:崔鴻《十六國春秋》為齊文襄所深惡。
[646]政體:正統之論,鑿齒之論,不必奕禅讓之虛名,甚正。
[647]史籍:史不能直筆。
柳虬破密書之局,可發一笑。
以此歆懼人,适見其利用之甚。
[648]史籍:故事。
[649]經籍:司馬彪以汲冢匡谯周。
[650]宗族:譜牒之學。
[651]史學:名注實補,非裴松之一人。
[652]文學:葛洪亦病古文辭不豔。
[653]文學:筆與語不遠。
[654]文字:晉時題署似已不皆用篆。
[655]文字、階級:晉南北朝重書法,于書工仍賤視之。
畫工尤甚。
[656]美術:山水畫緣起。
[657]宮室:市寺側數百家宅地以廣寺。
[658]民族:北齊重胡人,亦與其音樂有關。
[659]音樂:漢正樂定三八八人,齊千餘,然士大夫畜伎者多。
章昭達臨寇弗廢,壯士軍前半死主,美人帳下猶歌舞。
[660]曆法:宣夜師法未全絕。
[661]天文:宣夜謂七曜無所根系,而虞喜本之造安天論,似彌其阙。
[662]醫學:醫家手術。
禁咒。
[663]醫學、宗教:信符水者,道士兼知醫。
[664]醫學:就醫家治療。
[665]醫學:對病者之救恤。
[666]階級:醫為人賤。
[667]醫學:以威力脅醫師。
[668]經籍:梁元帝焚書。
[669]經籍:四部本為藏庋,後以為宏綱,《七志》、《七錄》等。
存為子目,觀名不能責實,莫如集部,非撰類書不可。
[670]史事:沮渠氏最知求書且多,案其文明程度最高之證。
[671]經籍:晉南北朝外夷求書者,或與或不與。
[672]階級、選舉:秘書郎為甲族起家之選,不數十日便遷。
[673]經籍:就帝王借書,于人臣家開館以書充之。
私家于來閱者,為辦衣食,不識徑,往求借,遠遊求書。
書賈不禁人借閱。
[674]經籍:以書贈人。
[675]經籍:寫賣。
[676]經籍:鈔,鈔胥異寫手,寫,多不自為,官或役人,亦有高才屈居。
[677]經籍:類書。
[678]經籍:邢子才謂思誤書之謬,顔之推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是學人語。
[679]經籍:汲冢書。
[680]文字:真本《漢書》文字,非篆非隸,多如龍舉。
[681]經籍:真本《漢書》之謬。
[682]古物:晉南北朝所謂古物之謬。
[683]經籍:著述托高名者,以行出公心,如劉炫斯可鄙矣,如陳修園托葉天士亦可諒也。
[684]宗教:魏及晉初,知天變不關人事。
[685]宗教:蔣子文非正神。
[686]宗教:城隍初蓋戰時所祀。
[687]宗教:無創教傳教之人,信教者,然矯誣者不必可罪。
[688]民族:魏議行次。
[689]宗教:《宋書·曆志》,以漢為土德,釋赤帝子白帝子之穿鑿。
[690]宗教:圖谶魏晉非複顯學,且其書多不存,然篡者僞造。
[691]民族:魏造張掖郡石文。
[692]宗教:焚谶。
[693]宗教:龜蔔日微。
[694]宗教:摸骨相。
[695]宗教:聲相。
[696]宗教:推命似起南北朝。
[697]宗教:推命。
[698]風俗:胡人重生日,華人蓋染之,故推命至南北朝始重。
[699]宗教:借壽代死。
[700]宗教:以為北鬥主生死。
[701]宗教:拆字。
[702]宗教:軍中數術盛行。
[703]宗教:佛,《魏》有《釋老經》,《宋書》見《南夷》、《西南夷》,《梁書》海南諸國,《齊書·高逸傳》中,惟《隋書·經籍志》頗見教義流傳之迹。
[704]宗教:佛經初無寫本,則赍來說不可信。
[705]宗教:竺融疑窄融。
[706]宗教:《隋·經籍志》言“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
[707]宗教:隋譯經經卷見《隋志》。
[708]宗教:諸宗。
[709]宗教:佛教初入,南方似較北為盛。
[710]宗教:梁武以面為犧及舍身等,顔之推非殺生而祭。
[711]宗教:陳武亦講經舍身等。
[712]宗教:魏紀五年廢佛,诏實七年事。
[713]宗教:北齊文宣亦有宗廟不血食等事。
[714]宗教:周武帝廢佛道,立通道觀。
[715]宗教:魏大和求羅什嗣,羅什用伎十人,此事戒律甚壞。
[716]宗教:馮熙造佛圖精舍,明知其多殺人牛而為之。
[717]宗教:佛教銅像之多,欲鑄者詣台自坐,蓋不得已也。
時鑄币乏銅,即此一端,耗費甚矣。
[718]宗教:丈八銅像或丈六之僞。
[719]宗教:僧寺之富。
[720]宗教:關于佛教之制限,曆代皆有。
[721]宗教:如來闡教依山林,今僧徒戀着城邑廟像至近屠沽。
[722]宮室:不聽毀坊開門,以妨裡内通巷。
[723]宗教:僧官及法律。
[724]宗教:佛教盛行由說輪回。
[725]宗教:明哲之士多能和會三教,然如周武之立通道觀,則自無可行之理也,辟佛者不關教義。
[726]宗教:僧人多有術藝,故多參與政事。
[727]宗教:集沙門議論推立。
[728]宗教:藉佛教以作亂者。
[729]民族:虜之虐。
[730]宗教:大乘好殺并及僧尼焚經像。
[731]民族:魏時藉佛教作亂者,中必有民族義士。
[732]宗教:陸法和似張魯,案此等人如多,于革命亦有益,以其有後方也。
[733]宗教:天師道即五鬥米道,與太平道同源,太平道好争鬥,孫恩蓋其嫡傳。
毛修之所至焚除房廟,敬事嵩山寇道士,顧歡亦事五鬥米道。
[734]民族:毛修之所至焚除房廟而事嵩山寇道士。
[735]宗教:神仙家之說漸趨合理。
[736]宗教:顧歡言神仙無體。
[737]宗教:崔浩說太武滅佛,非素定之計。
[738]宗教:寇謙之不甘臣虜之一證。
[739]宗教:方士不必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