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周齊興亡
關燈
小
中
大
,當以樊、鄧見與,方可表信。
”杲答曰:“合從圖齊,豈惟敝邑之利?必須城鎮,宜待得之于齊,先索漢南,使臣不敢聞命。
”是歲,華皎朝于周。
至襄陽,謂衛公直曰:“梁主既失江南諸郡,人少國貧,望借數州,以裨梁國。
”直然之,遣使言狀。
武帝許之。
以基、平、鄀三州歸于巋。
基州,西魏置,在今湖北鐘祥縣南。
平州,周置,今湖北當陽縣。
鄀州,西魏置,在今湖北荊門縣北。
蓋周之意,始終在翼梁以敵陳也。
是時周無釁可乘,而齊政荒亂,宣帝乃舍西而圖東。
大建五年(573),齊武平四年。
三月,分命衆軍北伐。
以吳明徹都督征讨諸軍事,出秦郡。
見第十三章第三節。
黃法出曆陽。
齊遣其曆陽王步騎來援,于小岘築城。
法遣樊毅禦之大岘,大破其軍。
大小岘,見第九章第二節。
吳明徹至秦郡,克其水栅。
初王琳之歸齊也,齊孝昭帝遣琳出合肥,鸠集義故,更圖進取。
琳乃繕艦,分遣招募。
淮南伧楚,皆願戮力。
陳合州刺史裴景晖,琳兄珉之婿也,請以私屬,道引齊師。
孝昭委琳與行台右丞盧潛率兵應赴。
沉吟不決。
景晖懼事洩,挺身歸齊。
孝昭令琳鎮壽陽。
其部下将帥,悉聽以行。
乃除琳揚州刺史。
琳水陸戒嚴,将觀釁而動。
屬陳氏結好于齊,齊乃使琳更聽後圖。
琳在壽陽,與行台尚書盧潛不協,更相是非。
被召還邺。
武成置而不問。
及是,敕領軍将軍尉破胡等出援秦州,令琳共為經略。
《北齊書·源文宗傳》雲:趙彥深密訪文宗。
文宗,賀曾孫,名彪,《齊書》、《北史》皆稱其字,疑實名虎,以避唐諱改也。
文宗曾為泾、秦二州刺史,知江、淮間事,故彥深訪之。
文宗曰:“朝廷精兵,必不肯多付諸将,數千已下,複不得與吳、楚争鋒,命将出軍,反為彼餌。
尉破胡人品,王之所知。
進既不得,退又未可,敗績之事,匪伊朝夕。
國家待遇淮南,得失同于蒿箭。
如文宗計者:不過專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
兼令舊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
且琳之于昙顼,不肯北面事之明矣。
竊謂計之上者。
若不推赤心于琳,别遣餘人掣肘,更成速禍,彌不可為。
”彥深歎曰:“弟此良圖,足為制勝千裡。
但口舌争來十日,已不見從。
時事至此,安可盡言?”因相顧流涕。
案王琳一人,豈有足禦陳大軍之理?198蓋齊人是時,已決棄淮南,特以琳委之于陳,勝則為意外之捷,不勝則于齊無所損耳。
所以決棄淮南者?以一與陳連兵,則恐周人乘釁而至,其精兵之不肯多付諸将者以此。
然則陳宣大舉,亦系乘周、齊之釁而動。
此固兵機宜然,然克捷之後,遂忘其本來,而自謂兵力足恃則誤矣。
此其所以旋敗于周邪?琳背父母之邦而投戎狄,而敵人乃更令其代己受禍。
為漢奸者,亦可以憬然悟矣。
琳進戰,大敗,單馬突圍僅免。
還至彭城,後主令便赴壽陽,并許召募。
明徹既破破胡,遂降秦郡。
五月。
進兵仁州。
見第四節。
六月。
至于峽口。
見第六章第四節。
七月。
進圍壽陽。
堰肥水以灌其城。
時魏皮景和等屯于淮南,竟不赴救。
十月,城陷,琳被執,明徹斬之。
皮景和等遁去。
此蓋源文宗所謂淮南得失,同之蒿箭,但令舊将,固守淮北者,乃齊人是時已定之策,非必景和等之驽怯也。
史稱琳有忠義之節,已辯于前。
又稱其“輕财愛士,得士卒之心”。
其敗也,“吳明徹欲全之,而其下将領,多琳故吏,争來緻請,并相資給,明徹由此忌之,故及于難”。
又言“琳被執,百姓泣而從之,明徹恐其為變,殺之,哭者聲如雷。
有一叟,以酒脯來,号酹盡哀,收其血,懷之而去。
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莫不為之歔欷流泣。
觀其誠信感物,雖李将軍之恂恂善誘,殆無以加焉”。
此真所謂淫辭。
夫琳,不過一輕俠之徒。
其在建業,既因恃功為暴,雖王僧辯之寬縱,亦不能舍之。
張載之見害也,陸納等抽其腸,系諸馬腳,使繞而走,腸盡氣絕,又脔割,備五刑而斬之。
琳之徒黨,所為如是,曾是百姓,冒死以從此等人,而為之流泣乎?王僧辯之子,随琳入齊,為竟陵郡守。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聞琳死,乃出郡城南,登高冢上号哭,一恸而絕。
漢奸末路,亦可悲矣。
時黃法亦克曆陽,五月。
進取合州。
六月。
諸軍所向克捷。
淮南之地盡複。
于是南豫州還治曆陽,先治宣城。
豫州還治壽陽,而于黃城置司州。
明徹進攻彭城。
七年(575),齊武平六年。
九月,大敗齊師于呂梁。
見第九章第五節。
時周人攻齊之師,亦已起矣。
第八節 周滅北齊 陳取淮南,齊人所以視同蒿箭者,以備周也,然亦因此而更啟周人之輕視。
《周書·韋孝寬傳》雲:武帝志在平齊,孝寬上疏陳三策。
199其第一策曰:“臣在邊積年,頗見間隙。
不因際會,難以成功。
是以往歲出軍,徒有勞費。
長淮以南,舊為沃土,陳氏以破亡餘燼,猶能一舉平之,齊人曆年赴救,喪敗而返。
内離外叛,力盡計窮。
《傳》不雲乎?仇有釁焉,不可失也。
今大軍若出轵關,見第六節。
方軌而進;兼與陳氏,共為犄角;并令廣州義旅,出自三鴉;廣州,見第十三章第一節。
三鴉,見第十二章第十節。
又募山南骁銳,沿河而下;複遣北山稽胡,北山,謂稽胡所據之山,在長安之北。
絕其并、晉之路;凡此諸軍,仍命各募關、河以外勁勇之士,厚其爵賞,使為前驅;嶽動川移,雷駭電激,百道俱進,并趨虜廷,必當望旗奔潰,所向摧殄。
一戎大定,實在此機。
”其第二策曰:“若國家更為後圖,未即大舉,宜與陳人,分其兵勢。
三鴉以北,萬春以南,胡三省曰:《新唐志》:武德五年,析龍門置萬春縣,蓋以舊地名名縣也。
案萬春,今山西河津縣。
廣事屯田,豫為貯積:募其骁悍,立為部伍。
彼既東南有敵,戎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
彼若興師赴援,我則堅壁清野,待其去遠,還複出師。
常以邊外之師,引其腹心之衆。
我無宿春之費,彼有奔命之勞。
一二年中,必自離叛。
然後乘間電掃,事等摧枯。
”其第三策曰:“大周土宇,跨據關、河,南清江、漢,西龛巴、蜀,塞表無虞,河右底定,惟彼趙、魏,獨為榛梗。
今若更存遵養,且複相時,臣謂宜還崇鄰好,申其盟約。
安人和衆,通商惠工。
蓄銳震威,觀釁而動。
斯則長策遠馭,坐自兼并也。
”此三策,洵為當時進取之良圖。
周武帝氣銳才雄,遂取其第一策。
齊氏政治雖亂,兵力夙強,非一舉摧破其大軍,終難期廓清底定,故周武攻取之方,乃在攻其所必救,以緻其一戰。
建德四年(575),齊武平六年,陳大建七年也。
七月,武帝召大将軍已上于大德殿,告以出師方略,曰:“今欲數道出兵,水陸兼進。
北拒大行之路,東扼黎陽之險。
黎陽,見第五章第三節。
若攻拔河陰,漢平陰縣,三國魏改曰河陰,在今河南孟津縣東。
兖、豫則馳檄可定。
然後養銳享士,以待其至。
但得一戰,則破之必矣。
王公以為何如?”群臣鹹稱善。
于是部分諸軍。
使齊王憲以二萬人出黎陽,于翼以二萬人出陳、汝,侯莫陳芮以一萬人守大行,李穆以三萬人守河陽。
又使楊堅以舟師三萬,自渭入河。
而自率衆六萬,直指河陰。
八月,攻其大城,克之。
進攻子城,未克。
閏月,齊大丞相高阿那肱自晉陽禦之,師次河陽。
九月,周師還。
齊王憲、李穆、于翼降拔三十餘城,皆棄不守。
水師亦焚舟而退。
是役也,周武帝謂有疾故退師,恐系托辭。
或謂以淺攻嘗之,亦未必然。
以予觀之,似以河陰距長安較遠,應接非易,恐戰或不捷,複為邙山之續,故甯知幾而退也。
明年,周建德五年(576),陳大建八年。
十月,武帝謂群臣曰:“前入賊境,備見敵情。
觀彼行師,殆同兒戲。
晉州本高歡所起,控扼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
吾嚴軍以待,擊之必克。
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
足以窮其窟穴,混同文軌。
”諸将多不願行。
帝曰:“若有沮吾軍者,當以軍法裁之。
”遂複總戎東伐。
分兵守諸要害。
癸亥,自攻晉州。
壬申,克之。
以梁士彥為刺史,留精兵一萬守之。
時齊主獵于祁連池,即天池,山名,在今山西甯武縣西南。
聞之,乃還晉陽,自将來救。
十一月,己卯,周主班師,留齊王憲為後拒。
是日,齊主至晉州。
憲亦引軍度汾。
齊師遂圍晉州。
癸巳,周主至長安。
丁酉,複東伐。
十二月,戊申,至晉州。
庚戌,戰于城南,齊師大敗。
《周書·文帝紀》曰:初齊攻晉州,恐王師卒至,于城南穿塹,自喬山屬于汾水。
帝率諸軍八萬人置陳,東西二十餘裡。
齊主亦于塹北列陳。
申後,齊人填塹南引。
帝大喜,勒諸軍擊之。
齊人便退。
齊主與其麾下數十騎走還并州。
齊衆大潰。
軍資甲仗,數百裡間,委棄山積。
《齊書·高阿那肱傳》曰:周師逼平陽,後主于天池校獵,晉州頻遣馳奏,從旦至午,驿馬三至。
肱曰:“大家正作樂,何急奏聞?”至暮,使更至,雲平陽城已陷,賊方至,乃奏知。
明早,旦即欲引,淑妃又請更合一圍。
及軍赴晉州,令肱率前軍先進,仍留節度諸軍。
後主謂肱曰:“戰是邪?不戰是邪?”肱曰:“勿戰,卻守高梁橋。
”在今山西臨汾縣北。
安吐根曰:“一把賊,馬上刺取擲汾河中。
”帝意未決。
諸内參曰:“彼亦天子,我亦天子,彼尚能遠來,我何為守塹示弱?”帝曰:“此言是也。
”于是漸進。
後主從穆提婆觀戰,東偏頗有退者,提婆怖曰:“大家去,大家去。
”帝以淑妃奔高梁。
開府奚長樂谏曰:“半進半退,戰之常體。
今兵衆齊整,未有傷敗,陛下舍此安之?禦馬一動,人情驚亂,且速還安慰之。
”武衛張常山自後至,亦曰:“軍尋收回,甚整頓。
圍城兵亦不動。
至尊宜回。
不信臣言,乞将内參往視。
”帝将從之。
提婆引帝肘曰:“此言難信。
”帝遂北馳。
《北史·馮淑妃傳》曰:淑妃名小憐,大穆後從婢也。
穆後愛衰,以五月五日進之,号曰續命。
慧黠,能彈琵琶,工歌舞,後主惑之。
晉州告亟,帝将還,淑妃請更殺一圍,帝從其言。
及帝至晉州,城已欲沒矣。
作地道攻之,城陷十餘步。
将士乘勢欲入。
帝敕且止,召淑妃共觀之。
淑妃妝點,不獲時至。
周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
舊俗相傳:晉州城西石上有聖人迹,淑妃欲往觀之。
帝恐弩矢及橋,故抽攻城木造遠橋。
監作舍人以不速成受罰。
帝與淑妃度橋,橋壞,至夜乃還。
稱妃有功勳,将立為左皇後,即令使馳取袆翟等皇後服禦。
仍與之并騎觀戰。
東偏少卻,淑妃怖曰:“軍敗矣。
”帝遂以淑妃奔還。
至洪洞戍,在今山西洪洞縣北。
淑妃方以粉鏡自玩,後聲亂唱賊至,于是複走。
内參自晉陽以皇後衣至,帝為按辔,命淑妃着之,然後去。
其言頗類平話,未必盡信。
綜全局而觀之,齊師不能堅戰,自為緻敗之由,然其大失,尚不在此。
周人是時,欲誘齊師一戰之策,仍與去年無異,特所攻者近而少,則兵力益得厚集,且應援較易,決戰更有把握耳。
《隋書·趙煚傳》:武帝出兵鞏、洛,欲收齊河南之地。
煚谏曰:“河南洛陽,四面受敵,縱得之不可以守。
請從河北直指大原,傾其巢穴,可一舉以定。
”帝不從,師竟無功。
《宇文傳》:武帝将出兵河、洛以伐齊,進策曰:“齊氏建國,于今累葉,雖曰無道,藩屏之寄,尚有其人。
今之用兵,須擇其地。
河陽沖要,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志。
如臣所見;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過于此。
願陛下詳之。
”帝不納,師竟無功。
《鮑宏傳》:帝嘗問宏取齊之策。
宏對曰:“先皇往日,出師洛陽,彼有其備,每不克捷。
如臣計者;進兵汾、潞,直指晉陽,出其不虞,斯為上策。
”帝從之。
此等庸有事後附會之談,然攻平陽勝于攻洛陽,則無足惑,以其道裡近而地勢亦較平坦也。
周人既厚集其力而來,齊人自亦宜厚集其力以待之。
平陽雖雲重鎮,必難當周舉國之師,則救之宜如沃焦捧漏。
乃周師既發七日,齊主尚獵于天池;周師以己酉發,齊主以丙辰獵于天池。
又七日,周主已至晉州,齊主乃以其日還晉陽;又七日,乃自晉陽南下,庚午。
則發二日而晉州已陷矣。
此誤于赴救之大遲也。
周人是時,蓋以晉州委齊,誘使攻城,以敝其力。
故不特周主引還,即齊王憲亦渡汾不戰。
晉州若陷,所失不過梁士彥萬人,不下而齊力已敝,則決戰之機至矣。
為齊人計者:度能速下晉州而所傷不多,則宜攻之,不則當别思方略。
乃遂引兵急攻,此則為周人所緻矣。
而攻之又不能下。
齊人以己卯至,即攻城,至庚戌戰,凡三十二日。
頓兵堅城,主反為客,銳氣已堕,故周武度其可破,引兵再來。
是時之計,蓋以高阿那肱不戰而卻守高梁橋之說為較得,此又所以挫周人新銳之氣也。
乃後主又不能用,則不戰而先自敗矣。
故曰:戰不能堅,尚其失之小焉者也。
戰之明日,辛亥。
周武帝至晉州,仍率諸軍追齊主。
諸将固請還師。
帝曰:“縱敵患生,卿等若疑,朕将獨往。
”諸将乃不敢言。
武帝蓋度齊之不能整,而亦使之不及整也。
高阿那肱守高壁,嶺名,在今山西靈石縣東南。
望風退散,周師遂至并州。
齊師之敗也,後主棄軍先還。
後三日,入晉陽。
癸醜。
謂朝臣曰:“周師甚盛,若何?”群臣鹹曰:“一得一失,自古皆然。
宜停百賦,安慰朝野。
收拾遺兵,背城死戰,以存社稷。
”帝意猶豫,欲向北朔州。
乃留安德王延宗、廣甯王孝珩等守晉陽。
若晉陽不守,即欲奔突厥。
群臣皆曰不可。
帝不從。
密遣送皇大後、皇大子于北朔州。
丙辰,帝幸城南軍勞将士。
其夜,欲遁。
諸将不從。
丁巳,穆提婆降周。
陸令萱自殺。
诏除安德王延宗為相國,委以備禦。
延宗流涕受命。
帝乃夜斬五龍門而出。
欲幸突厥。
從官多散。
領軍梅勝郎叩馬谏,乃回之邺。
在并将卒,鹹請于延宗曰:“王若不作天子,諸人實不能出死力。
”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
《北齊書·唐邕傳》曰:周師來寇,丞相高阿那肱率兵赴援,邕配割不甚允,因此有隙。
肱谮之。
遣侍中斛律孝卿宣旨責讓,留身禁止。
尋釋之。
車駕将幸晉陽,敕孝卿總知騎兵、度支,事多自決,不相谘禀。
邕自霸朝以來,常典樞要,曆事六帝,恩遇甚重,一旦為孝卿所輕,負氣郁怏,形于辭色。
帝平陽敗後,狼狽還邺都,邕懼那肱谮之,恨孝卿輕己,遂留晉陽,與莫多婁敬顯等宗樹安德王為帝。
信宿城陷,邕遂降周。
然則當日立延宗者,亦未必皆無私意。
然以大體言之,則失望于後主,而欲别圖擁戴以拒敵者必多也。
邕初為高祖直外兵曹,擢為世宗大将軍府參軍。
世宗崩,事出倉卒,顯祖部分将士,鎮壓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
顯祖甚重之。
顯祖頻年出塞,邕必陪從,專掌兵機。
識悟閑明,承變敏速。
自督将以還,軍吏以上,勞效由緒,無不谙練。
每有顧問,占對如響。
或于禦前簡閱,雖三五千人,邕多不執文簿,暗唱官位姓名,未嘗缪誤。
凡是九州軍士,四方勇募,強弱多少,番代往還,及器械精粗,糧儲虛實,精心勤事,莫不谙知。
史所言者如此,雖或過情,其為本兵長才,則決無疑義,乃以高阿那肱之私憾,斛律孝卿之驕縱而失之,用人如此,此亦齊之所以速亡欤?衆聞之,不召而至者相屬。
延宗傾覆府藏,及後宮美女,以賜将士。
籍沒内參千餘家。
見士卒,皆親執手,陳辭自稱名,流涕嗚咽。
衆争為死。
周軍圍晉陽,望之如黑雲四合。
庚申,延宗擁兵四萬出城。
周武帝率諸将合戰。
齊軍退。
帝乘勝逐北,際昏,率千餘騎入東門。
诏諸軍繞城置陳。
至夜,延宗與莫多婁敬顯自門入,夾擊之。
延宗本命敬顯拒城南,親當周主于城北。
城中軍卻,人相蹂踐,大為延宗所敗,死傷略盡。
齊人欲閉門,以阍下積屍,扉不得合。
帝從數騎,崎岖危險,僅得出門。
時四更也。
齊人既勝,皆入坊飲酒,延宗不複能整。
诘旦,周武帝還攻東門,克之。
又入南門。
延宗戰,力屈,走至城北,于民家見禽。
晉陽遂陷。
以上兼采《周書·武帝紀》及《齊書·延宗傳》。
《延宗傳》曰:周武帝出城,饑甚,欲為遁逸計。
齊王憲及柱國王谧谏,以為去必不免。
延宗叛将段暢,亦盛言城内空虛。
周武帝乃駐馬鳴角收兵,俄項複振。
案是時,周、齊兵力,相去懸殊,齊人僅一小捷,何益于事?周人所失,不過入城之千人耳,其繞城置陳之兵自在也,武帝何遽欲走?又何至走即不免?果其奔潰者衆,又豈俄頃所能振邪?200後十三日,癸酉。
武帝率軍趨邺。
後主以延宗出戰之日入邺。
後四日,甲子。
皇大後從北道至。
引文武一品已上入朱雀門,賜酒食,給筆紙,問以禦周之方。
群臣各異議。
帝莫知所從。
《廣甯王孝珩傳》曰:後主自晉州敗奔邺,诏王公議于含光殿。
孝珩以“大敵既深,事藉機變。
宜使任城王領幽州道兵入土門,揚聲趨并州;獨孤永業領洛州兵趨潼關,揚聲趨長安;臣請領京畿兵出滏口,鼓行逆戰。
敵聞南北有兵,自然潰散”。
又請出宮人、珍寶,以賜将士。
帝不能用。
案是時周師方銳,斷非虛聲所能懾之使退;齊銳氣已堕,孝珩逆戰,亦必不能勝也。
又引高元海等議,依大統故事,以明年陳大建九年(577),周建德六年。
正月朔,傳位于大子恒,是為幼主。
時年八歲。
周軍續至。
人皆洶懼,無有鬥心。
朝士出降,晝夜相屬。
清河王嶽之子劢奏後主曰:“今所翻叛,多是貴人,至于卒伍,猶未離貳。
請追五品已上家屬,置之三台,因脅之曰:若戰不捷,即退焚台。
此曹顧惜妻子,必當力戰。
且王師頻北,賊徒輕我,背城一決,理必破之。
”後主不能用。
于是黃門侍郎顔之推,中書侍郎薛道衡,侍中陳德信等勸後主往河外募兵,更為經略。
若不濟,南投陳國。
從之。
《之推傳》曰:帝窘急,計無所從。
之推因宦者侍中鄧長颙進奔陳之策。
201仍勸募吳士千餘人,以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陳颙國。
帝甚納之。
以告丞相高阿那肱等。
肱不願入陳,乃雲:“吳士難信,不須募之。
”勸帝送珍寶、累重向青州,且守三齊之地,若不可保,徐浮海南度。
丁醜,大皇大後、大上皇後主。
先趨濟州。
見第十二章第九節。
癸亥,幼主又自邺東走。
壬辰,周武帝至邺。
癸巳,圍之。
遂入邺。
遣尉遲勤率騎二千追後主。
後主以乙亥渡河,入濟州。
其日,幼主禅位于任城王湝。
為任城诏,尊後主為無上皇,幼主為守國天王。
留大皇大後于濟州,遣高阿那肱留守。
大上皇并皇後攜幼主走青州。
韓長鸾、鄧長颙等數十人從。
大上皇既至青州,即為入陳之計。
而高阿那肱召周軍,約生緻齊主。
屢使人告:“賊軍在遠,已令人燒斷橋路。
”大上所以停緩。
《肱傳》:後主自晉州北馳,有軍士告稱肱遣臣招引西軍,今故聞奏。
後主令侍中斛律孝卿檢校。
孝卿雲:此人妄語。
還至晉陽,肱腹心告肱謀反,又以為妄,斬之。
乃颠沛還邺。
侍衛逃散,惟肱及内官數十騎從行。
後主走度大行,令肱以數千人投齊州,仍遣觇候。
每奏雲:周兵未至,且在青州集兵,未須南行。
及周将軍尉遲迥至關,肱遂降。
時人皆雲肱表款周武,必仰生緻齊主,故不速報兵至,使後主被禽。
然則謂肱約降而賣後主,特時人測度之辭。
肱雖不忠,此說似屬誣蔑;謂其在晉州時即有叛意,尤必無之理也。
周軍奄至青州,大上窘急,将遜于陳,與長鸾、淑妃等十數騎至青州南鄧村,為尉遲勤所獲。
送邺。
任城王湝,時為瀛州刺史,瀛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後主奔邺,加大丞相。
安德王稱尊号,使修啟于湝,湝執送邺。
幼主禅位,令斛律孝卿送禅文及玺绂,不達。
此從《湝傳》。
《後主紀》雲:孝卿以之歸周,《周書·武帝紀》則雲:被執送邺。
初幼主即位,以廣甯王孝珩為大宰,孝珩與呼延族、莫多婁敬顯、尉相願同謀,期正旦五日,孝珩于千秋門斬高阿那肱,相願在内以禁兵應之,相願時為領軍。
族與敬顯自遊豫園勒兵出,廢後主而立孝珩。
既而阿那肱從别宅取便路入宮,事不果。
乃求出拒西軍。
肱及韓長鸾恐其為變,出為滄州刺史。
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至州,以五千人會任城王于信都。
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召募,得四萬餘人。
周遣齊王憲、楊堅讨之。
戰敗,湝、孝珩俱被禽。
周武帝以湝已下大小三十王歸長安。
孝珩以十月卒。
是月,周誣後主與穆提婆等謀反,與湝、延宗等數十人無少長皆賜死。
惟高平王仁英以清狂,安樂王仁雅以瘖疾獲免。
俱徙蜀。
神武子孫,存者一二而已。
時惟文宣第三子範陽王紹義及齊疏屬高寶甯能拒周。
紹義,後主奔邺,以為尚書令、定州刺史。
定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周武帝克并州,以封輔相為北朔州總管。
北朔州齊之重鎮,諸勇士多聚焉。
前卒長趙穆,司馬王當萬等謀執輔相,迎任城王于瀛州。
事不果。
便迎紹義。
紹義至馬邑,輔相及其屬韓阿各奴等數十人,皆齊叛臣。
及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餘從輔相者,皆反為齊。
肆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紹義與靈州刺史袁洪猛引兵南出,靈州,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欲取并州。
至新興,見第二章第二節。
而肆州已為周守。
前隊二儀同以所部降周。
周兵擊顯州,後魏置,在今山西孝義縣西。
執刺史陸瓊。
又攻陷諸城。
紹義還保北朔。
周将宇文神舉軍逼馬邑,紹義遣杜明達拒之,大敗。
紹義曰:“有死而已,不能降人。
”遂奔突厥。
衆三千家,令之曰:“欲還者任意。
”于是哭拜别者大半。
突厥他缽可汗謂文宣為英雄天子,以紹義重踝似之,甚見愛重。
凡齊人在北者,悉隸紹義。
高寶甯,《齊書》本傳雲:代人也,不知其所從來,《北史》同,而其《陰壽傳》及《周書·文帝紀》則皆雲寶甯為齊之疏屬。
武平末,為營州刺史,鎮黃龍。
202周師将至邺,幽州行台潘子晃征黃龍兵,保甯率骁銳并契丹、靺鞨萬餘騎将赴救,至北平,後魏郡,今河北盧龍縣。
知子晃已發薊,見第四章第二節。
又聞邺都不守,便歸營州。
周武帝遣使招慰,不受,而上表紹義勸進。
紹義遂即皇帝位。
署寶甯為丞相,以趙穆為天水王。
他缽聞寶甯得平州,亦招諸部各舉兵南向,雲共立範陽王作齊帝,為其報仇。
周武帝大集兵于雲陽,将親北伐,遇疾暴崩。
紹義聞之,以為天贊己,範陽人盧昌期亦叛周,表迎紹義。
範陽,見第四章第二節。
俄為宇文神舉攻滅。
保甯引紹義集夷夏兵數萬騎來救。
至潞河,神舉已屠範陽,紹義乃回入突厥,寶甯還據黃龍。
周人購之于他缽,又使賀若義往說之。
他缽僞與紹義獵于南境,使義執之。
流于蜀,死蜀中。
寶甯至隋世,尚與突厥合兵為寇。
開皇三年(583),陳後主至德元年。
幽州總管陰壽出塞擊之。
寶甯棄城奔碛北。
壽班師,留開府成道昂鎮之。
寶甯尋引契丹、勿吉之衆來攻。
壽患之,以重賞購之,又遣人陰間其所親任者。
寶甯走契丹,為其麾下所殺。
北邊平。
第九節 陳失淮南 甚哉,陳宣帝之不度德、不量力也,聞齊亡而遽欲進取淮北也。
周之攻齊也,凡四閱月而齊亡,建德五年十月,至六年正月入邺。
而陳之攻齊也,則曆二年而僅得淮南之地耳。
自大建五年三月至七年二月。
且周之攻齊也,是存亡生死之争也,而陳之攻齊,則齊迄視淮南如蒿箭。
陳之與周,強弱見矣。
不争之于齊未亡之日,而争之于齊既亡之後乎?陳果欲複淮北,則齊師敗于晉州之後,即當亟起與周分功。
齊必不能分兵捍禦,淮北之地,唾手可得。
進取山東,後主可以卵翼,藉其名以撫用任城、廣甯、範陽、高寶甯等,周雖強,必不能取之如拉枯朽也。
大建七年九月,陳已有呂梁之捷,此後一年餘,周、齊之争方劇,陳竟熟視若無睹,至齊地已定,周人之銳氣方新,乃忽欲進取淮北,是誠何心哉?于時蔡景曆谏,以為“師老将驕,不宜過窮遠略”。
毛喜亦谏,以為“淮左新平,邊民未又,周氏始吞齊國,難與争鋒,豈以敝卒疲兵,複加深入?且棄舟楫之工,踐車騎之地,去長就短,非吳人所便。
不若安民保境,寝兵複約,然後廣募英奇,順時而動”。
帝皆不聽。
且以景曆為沮衆,出為豫章内史。
未行,為飛章所劾,以在省之月,臧污狼藉,免官、削爵土,徙居會稽。
蓋度出兵之舉,弗順者必多,故以是威衆也。
史官論之曰:“李克以為吳之先亡,由數戰數勝,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馭疲民,未有不亡者也”,豈不信哉! 大建九年(577),周建德六年。
以吳明徹為大都督,北伐。
十月,軍至呂梁。
周徐州總管梁士彥拒戰,明徹頻破之。
士彥守城不敢複出。
明徹仍迮清水,以灌其城。
環列舟艦于城下,攻之甚急。
周以王軌為行軍總管救之。
軌輕行,自清水入淮口。
橫流豎木,以鐵鎖貫車輪,遏斷船路。
欲密決其堰。
諸将聞之,甚恐。
議欲破堰拔軍,以舫載馬。
馬主裴子烈曰:“若決堰下船,船必傾倒,不如前遣馬出,于事為允。
”适會明徹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濟,遂從之。
乃遣蕭摩诃率馬軍數千前還。
明徹仍自決其堰,乘水勢以退軍。
及至清口,水勢漸微,舟艦并不得渡。
衆軍皆潰。
明徹窮蹙就執。
時大建十年二月也。
周宣政元年(578)。
尋以憂憤疾,卒于長安。
時年六十七。
明徹之敗,實不得謂非人謀之不臧也。
《陳書·蕭摩诃傳》:摩诃謂明徹曰:“聞王軌始斷下流,其兩頭築城,今尚未立。
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
水路未斷,賊勢不堅。
彼城若立,吾屬且為虜矣。
”明徹奮髯曰:“搴旗陷陳,将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摩诃失色而退。
一旬之間,周兵益至。
摩诃又請曰:“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潛軍突圍,未足為恥。
願公引步卒乘馬轝徐行,摩诃領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公安達京邑。
”明徹曰:“弟之此計,乃良圖也。
然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率兼行,弟馬軍宜須在前,不可遲緩。
”摩诃因率馬軍夜發。
先是周軍長圍既合,又于要路下伏數重。
摩诃選精騎八十,率先沖突,自後衆騎繼焉。
比旦,達淮南。
明徹兵力,不為不厚,任王軌斷其下流,且合長圍,而不出兵力争,殊不可解。
《周書·王軌傳》言:是役惟蕭摩诃以二千騎先走得免,則摩诃之能突圍不虛。
長圍既合,尚能突走,況于築城未立之際乎?明徹固拒其請,何哉?無他,驕耳。
明徹本非将才,迹其生平用兵,敗多勝少,況于是時,衰遲不振,陳宣用之,實為失策。
《陳書·徐陵傳》雲:廢帝即位,高宗入輔,謀黜異志者,引陵豫其謀。
大建元年(569),除尚書右仆射。
二年(570),遷左仆射。
陵抗表推周弘正、王劢等。
高宗苦屬之。
陵乃奉诏。
及朝議北伐,高宗曰:“朕意已決,卿可舉元帥。
”衆議以中權将軍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
陵獨曰:“不然。
吳明徹家在淮左,悉彼風俗,将略人才,當今亦無過者。
”于是争論,累日不能決。
都官尚書裴忌曰:“臣同徐仆射。
”陵應聲曰:“非但明徹良将,裴忌即良副也。
”是日,诏明徹為大都督,令忌監軍事。
遂克淮南數十州之地。
高宗因置酒舉杯屬陵曰:“賞卿知人。
”夫徐陵非知兵之人,其舉明徹,豈有真知灼見?當時盈廷争論,至于累日不決,必有深知其不可者,高宗顧違衆而用之,豈以篡立之際,陵與明徹,皆嘗與謀,故其言易人邪?203決策如彼,用人如此,不敗何待? 明徹既敗,乃分命衆軍以備周。
淳于量為大都督,總水陸諸軍事。
孫玚都督荊、郢水陸諸軍事。
樊毅都督清口上至荊山緣淮衆軍。
清口,泗水入淮之口。
荊山,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南。
任忠都督壽陽、新蔡、霍州等衆軍。
霍州,治灊縣,在今安徽霍山縣北。
樊毅遣軍渡淮北,對清口築城。
霖雨,城壞,自拔而還。
是歲,六月,周武帝死,宣帝立。
十二月,周以滕王逌為行軍元帥,南伐。
明年,陳大建十一年(579),周大象元年。
正月,殺王軌,停南伐諸軍。
九月,複以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杞國公亮及梁士彥南伐。
然仍遣杜杲來使。
蓋周在是時,亦無意于大舉也。
陳複遣淳于量、樊毅、任忠等拒之,皆無功。
豫州、壽陽。
霍州相繼陷。
南北兖、南兖治廣陵,北兖治淮陰。
晉三州,晉州,治懷甯。
及盱眙、見第三章第九節。
山陽、見第五章第六節。
陽平、在今江蘇寶應縣西。
馬頭、見第八章第七節。
秦、見第十三章第三節。
曆陽、見第三章第九節。
沛、治石梁,在今安徽天長縣東北。
北谯、今安徽全椒縣。
南梁等九郡,胡三省曰:南梁,自《宋志》有之,不知其實土。
梁馮道根行南梁大守,戍阜陵,蓋自是為實土。
案阜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并自拔還京師。
谯、渦陽。
北徐州又陷。
淮南之地,遂盡沒于周矣。
”杲答曰:“合從圖齊,豈惟敝邑之利?必須城鎮,宜待得之于齊,先索漢南,使臣不敢聞命。
”是歲,華皎朝于周。
至襄陽,謂衛公直曰:“梁主既失江南諸郡,人少國貧,望借數州,以裨梁國。
”直然之,遣使言狀。
武帝許之。
以基、平、鄀三州歸于巋。
基州,西魏置,在今湖北鐘祥縣南。
平州,周置,今湖北當陽縣。
鄀州,西魏置,在今湖北荊門縣北。
蓋周之意,始終在翼梁以敵陳也。
是時周無釁可乘,而齊政荒亂,宣帝乃舍西而圖東。
大建五年(573),齊武平四年。
三月,分命衆軍北伐。
以吳明徹都督征讨諸軍事,出秦郡。
見第十三章第三節。
黃法出曆陽。
齊遣其曆陽王步騎來援,于小岘築城。
法遣樊毅禦之大岘,大破其軍。
大小岘,見第九章第二節。
吳明徹至秦郡,克其水栅。
初王琳之歸齊也,齊孝昭帝遣琳出合肥,鸠集義故,更圖進取。
琳乃繕艦,分遣招募。
淮南伧楚,皆願戮力。
陳合州刺史裴景晖,琳兄珉之婿也,請以私屬,道引齊師。
孝昭委琳與行台右丞盧潛率兵應赴。
沉吟不決。
景晖懼事洩,挺身歸齊。
孝昭令琳鎮壽陽。
其部下将帥,悉聽以行。
乃除琳揚州刺史。
琳水陸戒嚴,将觀釁而動。
屬陳氏結好于齊,齊乃使琳更聽後圖。
琳在壽陽,與行台尚書盧潛不協,更相是非。
被召還邺。
武成置而不問。
及是,敕領軍将軍尉破胡等出援秦州,令琳共為經略。
《北齊書·源文宗傳》雲:趙彥深密訪文宗。
文宗,賀曾孫,名彪,《齊書》、《北史》皆稱其字,疑實名虎,以避唐諱改也。
文宗曾為泾、秦二州刺史,知江、淮間事,故彥深訪之。
文宗曰:“朝廷精兵,必不肯多付諸将,數千已下,複不得與吳、楚争鋒,命将出軍,反為彼餌。
尉破胡人品,王之所知。
進既不得,退又未可,敗績之事,匪伊朝夕。
國家待遇淮南,得失同于蒿箭。
如文宗計者:不過專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
兼令舊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
且琳之于昙顼,不肯北面事之明矣。
竊謂計之上者。
若不推赤心于琳,别遣餘人掣肘,更成速禍,彌不可為。
”彥深歎曰:“弟此良圖,足為制勝千裡。
但口舌争來十日,已不見從。
時事至此,安可盡言?”因相顧流涕。
案王琳一人,豈有足禦陳大軍之理?198蓋齊人是時,已決棄淮南,特以琳委之于陳,勝則為意外之捷,不勝則于齊無所損耳。
所以決棄淮南者?以一與陳連兵,則恐周人乘釁而至,其精兵之不肯多付諸将者以此。
然則陳宣大舉,亦系乘周、齊之釁而動。
此固兵機宜然,然克捷之後,遂忘其本來,而自謂兵力足恃則誤矣。
此其所以旋敗于周邪?琳背父母之邦而投戎狄,而敵人乃更令其代己受禍。
為漢奸者,亦可以憬然悟矣。
琳進戰,大敗,單馬突圍僅免。
還至彭城,後主令便赴壽陽,并許召募。
明徹既破破胡,遂降秦郡。
五月。
進兵仁州。
見第四節。
六月。
至于峽口。
見第六章第四節。
七月。
進圍壽陽。
堰肥水以灌其城。
時魏皮景和等屯于淮南,竟不赴救。
十月,城陷,琳被執,明徹斬之。
皮景和等遁去。
此蓋源文宗所謂淮南得失,同之蒿箭,但令舊将,固守淮北者,乃齊人是時已定之策,非必景和等之驽怯也。
史稱琳有忠義之節,已辯于前。
又稱其“輕财愛士,得士卒之心”。
其敗也,“吳明徹欲全之,而其下将領,多琳故吏,争來緻請,并相資給,明徹由此忌之,故及于難”。
又言“琳被執,百姓泣而從之,明徹恐其為變,殺之,哭者聲如雷。
有一叟,以酒脯來,号酹盡哀,收其血,懷之而去。
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莫不為之歔欷流泣。
觀其誠信感物,雖李将軍之恂恂善誘,殆無以加焉”。
此真所謂淫辭。
夫琳,不過一輕俠之徒。
其在建業,既因恃功為暴,雖王僧辯之寬縱,亦不能舍之。
張載之見害也,陸納等抽其腸,系諸馬腳,使繞而走,腸盡氣絕,又脔割,備五刑而斬之。
琳之徒黨,所為如是,曾是百姓,冒死以從此等人,而為之流泣乎?王僧辯之子,随琳入齊,為竟陵郡守。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聞琳死,乃出郡城南,登高冢上号哭,一恸而絕。
漢奸末路,亦可悲矣。
時黃法亦克曆陽,五月。
進取合州。
六月。
諸軍所向克捷。
淮南之地盡複。
于是南豫州還治曆陽,先治宣城。
豫州還治壽陽,而于黃城置司州。
明徹進攻彭城。
七年(575),齊武平六年。
九月,大敗齊師于呂梁。
見第九章第五節。
時周人攻齊之師,亦已起矣。
第八節 周滅北齊 陳取淮南,齊人所以視同蒿箭者,以備周也,然亦因此而更啟周人之輕視。
《周書·韋孝寬傳》雲:武帝志在平齊,孝寬上疏陳三策。
199其第一策曰:“臣在邊積年,頗見間隙。
不因際會,難以成功。
是以往歲出軍,徒有勞費。
長淮以南,舊為沃土,陳氏以破亡餘燼,猶能一舉平之,齊人曆年赴救,喪敗而返。
内離外叛,力盡計窮。
《傳》不雲乎?仇有釁焉,不可失也。
今大軍若出轵關,見第六節。
方軌而進;兼與陳氏,共為犄角;并令廣州義旅,出自三鴉;廣州,見第十三章第一節。
三鴉,見第十二章第十節。
又募山南骁銳,沿河而下;複遣北山稽胡,北山,謂稽胡所據之山,在長安之北。
絕其并、晉之路;凡此諸軍,仍命各募關、河以外勁勇之士,厚其爵賞,使為前驅;嶽動川移,雷駭電激,百道俱進,并趨虜廷,必當望旗奔潰,所向摧殄。
一戎大定,實在此機。
”其第二策曰:“若國家更為後圖,未即大舉,宜與陳人,分其兵勢。
三鴉以北,萬春以南,胡三省曰:《新唐志》:武德五年,析龍門置萬春縣,蓋以舊地名名縣也。
案萬春,今山西河津縣。
廣事屯田,豫為貯積:募其骁悍,立為部伍。
彼既東南有敵,戎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
彼若興師赴援,我則堅壁清野,待其去遠,還複出師。
常以邊外之師,引其腹心之衆。
我無宿春之費,彼有奔命之勞。
一二年中,必自離叛。
然後乘間電掃,事等摧枯。
”其第三策曰:“大周土宇,跨據關、河,南清江、漢,西龛巴、蜀,塞表無虞,河右底定,惟彼趙、魏,獨為榛梗。
今若更存遵養,且複相時,臣謂宜還崇鄰好,申其盟約。
安人和衆,通商惠工。
蓄銳震威,觀釁而動。
斯則長策遠馭,坐自兼并也。
”此三策,洵為當時進取之良圖。
周武帝氣銳才雄,遂取其第一策。
齊氏政治雖亂,兵力夙強,非一舉摧破其大軍,終難期廓清底定,故周武攻取之方,乃在攻其所必救,以緻其一戰。
建德四年(575),齊武平六年,陳大建七年也。
七月,武帝召大将軍已上于大德殿,告以出師方略,曰:“今欲數道出兵,水陸兼進。
北拒大行之路,東扼黎陽之險。
黎陽,見第五章第三節。
若攻拔河陰,漢平陰縣,三國魏改曰河陰,在今河南孟津縣東。
兖、豫則馳檄可定。
然後養銳享士,以待其至。
但得一戰,則破之必矣。
王公以為何如?”群臣鹹稱善。
于是部分諸軍。
使齊王憲以二萬人出黎陽,于翼以二萬人出陳、汝,侯莫陳芮以一萬人守大行,李穆以三萬人守河陽。
又使楊堅以舟師三萬,自渭入河。
而自率衆六萬,直指河陰。
八月,攻其大城,克之。
進攻子城,未克。
閏月,齊大丞相高阿那肱自晉陽禦之,師次河陽。
九月,周師還。
齊王憲、李穆、于翼降拔三十餘城,皆棄不守。
水師亦焚舟而退。
是役也,周武帝謂有疾故退師,恐系托辭。
或謂以淺攻嘗之,亦未必然。
以予觀之,似以河陰距長安較遠,應接非易,恐戰或不捷,複為邙山之續,故甯知幾而退也。
明年,周建德五年(576),陳大建八年。
十月,武帝謂群臣曰:“前入賊境,備見敵情。
觀彼行師,殆同兒戲。
晉州本高歡所起,控扼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
吾嚴軍以待,擊之必克。
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
足以窮其窟穴,混同文軌。
”諸将多不願行。
帝曰:“若有沮吾軍者,當以軍法裁之。
”遂複總戎東伐。
分兵守諸要害。
癸亥,自攻晉州。
壬申,克之。
以梁士彥為刺史,留精兵一萬守之。
時齊主獵于祁連池,即天池,山名,在今山西甯武縣西南。
聞之,乃還晉陽,自将來救。
十一月,己卯,周主班師,留齊王憲為後拒。
是日,齊主至晉州。
憲亦引軍度汾。
齊師遂圍晉州。
癸巳,周主至長安。
丁酉,複東伐。
十二月,戊申,至晉州。
庚戌,戰于城南,齊師大敗。
《周書·文帝紀》曰:初齊攻晉州,恐王師卒至,于城南穿塹,自喬山屬于汾水。
帝率諸軍八萬人置陳,東西二十餘裡。
齊主亦于塹北列陳。
申後,齊人填塹南引。
帝大喜,勒諸軍擊之。
齊人便退。
齊主與其麾下數十騎走還并州。
齊衆大潰。
軍資甲仗,數百裡間,委棄山積。
《齊書·高阿那肱傳》曰:周師逼平陽,後主于天池校獵,晉州頻遣馳奏,從旦至午,驿馬三至。
肱曰:“大家正作樂,何急奏聞?”至暮,使更至,雲平陽城已陷,賊方至,乃奏知。
明早,旦即欲引,淑妃又請更合一圍。
及軍赴晉州,令肱率前軍先進,仍留節度諸軍。
後主謂肱曰:“戰是邪?不戰是邪?”肱曰:“勿戰,卻守高梁橋。
”在今山西臨汾縣北。
安吐根曰:“一把賊,馬上刺取擲汾河中。
”帝意未決。
諸内參曰:“彼亦天子,我亦天子,彼尚能遠來,我何為守塹示弱?”帝曰:“此言是也。
”于是漸進。
後主從穆提婆觀戰,東偏頗有退者,提婆怖曰:“大家去,大家去。
”帝以淑妃奔高梁。
開府奚長樂谏曰:“半進半退,戰之常體。
今兵衆齊整,未有傷敗,陛下舍此安之?禦馬一動,人情驚亂,且速還安慰之。
”武衛張常山自後至,亦曰:“軍尋收回,甚整頓。
圍城兵亦不動。
至尊宜回。
不信臣言,乞将内參往視。
”帝将從之。
提婆引帝肘曰:“此言難信。
”帝遂北馳。
《北史·馮淑妃傳》曰:淑妃名小憐,大穆後從婢也。
穆後愛衰,以五月五日進之,号曰續命。
慧黠,能彈琵琶,工歌舞,後主惑之。
晉州告亟,帝将還,淑妃請更殺一圍,帝從其言。
及帝至晉州,城已欲沒矣。
作地道攻之,城陷十餘步。
将士乘勢欲入。
帝敕且止,召淑妃共觀之。
淑妃妝點,不獲時至。
周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
舊俗相傳:晉州城西石上有聖人迹,淑妃欲往觀之。
帝恐弩矢及橋,故抽攻城木造遠橋。
監作舍人以不速成受罰。
帝與淑妃度橋,橋壞,至夜乃還。
稱妃有功勳,将立為左皇後,即令使馳取袆翟等皇後服禦。
仍與之并騎觀戰。
東偏少卻,淑妃怖曰:“軍敗矣。
”帝遂以淑妃奔還。
至洪洞戍,在今山西洪洞縣北。
淑妃方以粉鏡自玩,後聲亂唱賊至,于是複走。
内參自晉陽以皇後衣至,帝為按辔,命淑妃着之,然後去。
其言頗類平話,未必盡信。
綜全局而觀之,齊師不能堅戰,自為緻敗之由,然其大失,尚不在此。
周人是時,欲誘齊師一戰之策,仍與去年無異,特所攻者近而少,則兵力益得厚集,且應援較易,決戰更有把握耳。
《隋書·趙煚傳》:武帝出兵鞏、洛,欲收齊河南之地。
煚谏曰:“河南洛陽,四面受敵,縱得之不可以守。
請從河北直指大原,傾其巢穴,可一舉以定。
”帝不從,師竟無功。
《宇文傳》:武帝将出兵河、洛以伐齊,進策曰:“齊氏建國,于今累葉,雖曰無道,藩屏之寄,尚有其人。
今之用兵,須擇其地。
河陽沖要,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志。
如臣所見;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過于此。
願陛下詳之。
”帝不納,師竟無功。
《鮑宏傳》:帝嘗問宏取齊之策。
宏對曰:“先皇往日,出師洛陽,彼有其備,每不克捷。
如臣計者;進兵汾、潞,直指晉陽,出其不虞,斯為上策。
”帝從之。
此等庸有事後附會之談,然攻平陽勝于攻洛陽,則無足惑,以其道裡近而地勢亦較平坦也。
周人既厚集其力而來,齊人自亦宜厚集其力以待之。
平陽雖雲重鎮,必難當周舉國之師,則救之宜如沃焦捧漏。
乃周師既發七日,齊主尚獵于天池;周師以己酉發,齊主以丙辰獵于天池。
又七日,周主已至晉州,齊主乃以其日還晉陽;又七日,乃自晉陽南下,庚午。
則發二日而晉州已陷矣。
此誤于赴救之大遲也。
周人是時,蓋以晉州委齊,誘使攻城,以敝其力。
故不特周主引還,即齊王憲亦渡汾不戰。
晉州若陷,所失不過梁士彥萬人,不下而齊力已敝,則決戰之機至矣。
為齊人計者:度能速下晉州而所傷不多,則宜攻之,不則當别思方略。
乃遂引兵急攻,此則為周人所緻矣。
而攻之又不能下。
齊人以己卯至,即攻城,至庚戌戰,凡三十二日。
頓兵堅城,主反為客,銳氣已堕,故周武度其可破,引兵再來。
是時之計,蓋以高阿那肱不戰而卻守高梁橋之說為較得,此又所以挫周人新銳之氣也。
乃後主又不能用,則不戰而先自敗矣。
故曰:戰不能堅,尚其失之小焉者也。
戰之明日,辛亥。
周武帝至晉州,仍率諸軍追齊主。
諸将固請還師。
帝曰:“縱敵患生,卿等若疑,朕将獨往。
”諸将乃不敢言。
武帝蓋度齊之不能整,而亦使之不及整也。
高阿那肱守高壁,嶺名,在今山西靈石縣東南。
望風退散,周師遂至并州。
齊師之敗也,後主棄軍先還。
後三日,入晉陽。
癸醜。
謂朝臣曰:“周師甚盛,若何?”群臣鹹曰:“一得一失,自古皆然。
宜停百賦,安慰朝野。
收拾遺兵,背城死戰,以存社稷。
”帝意猶豫,欲向北朔州。
乃留安德王延宗、廣甯王孝珩等守晉陽。
若晉陽不守,即欲奔突厥。
群臣皆曰不可。
帝不從。
密遣送皇大後、皇大子于北朔州。
丙辰,帝幸城南軍勞将士。
其夜,欲遁。
諸将不從。
丁巳,穆提婆降周。
陸令萱自殺。
诏除安德王延宗為相國,委以備禦。
延宗流涕受命。
帝乃夜斬五龍門而出。
欲幸突厥。
從官多散。
領軍梅勝郎叩馬谏,乃回之邺。
在并将卒,鹹請于延宗曰:“王若不作天子,諸人實不能出死力。
”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
《北齊書·唐邕傳》曰:周師來寇,丞相高阿那肱率兵赴援,邕配割不甚允,因此有隙。
肱谮之。
遣侍中斛律孝卿宣旨責讓,留身禁止。
尋釋之。
車駕将幸晉陽,敕孝卿總知騎兵、度支,事多自決,不相谘禀。
邕自霸朝以來,常典樞要,曆事六帝,恩遇甚重,一旦為孝卿所輕,負氣郁怏,形于辭色。
帝平陽敗後,狼狽還邺都,邕懼那肱谮之,恨孝卿輕己,遂留晉陽,與莫多婁敬顯等宗樹安德王為帝。
信宿城陷,邕遂降周。
然則當日立延宗者,亦未必皆無私意。
然以大體言之,則失望于後主,而欲别圖擁戴以拒敵者必多也。
邕初為高祖直外兵曹,擢為世宗大将軍府參軍。
世宗崩,事出倉卒,顯祖部分将士,鎮壓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
顯祖甚重之。
顯祖頻年出塞,邕必陪從,專掌兵機。
識悟閑明,承變敏速。
自督将以還,軍吏以上,勞效由緒,無不谙練。
每有顧問,占對如響。
或于禦前簡閱,雖三五千人,邕多不執文簿,暗唱官位姓名,未嘗缪誤。
凡是九州軍士,四方勇募,強弱多少,番代往還,及器械精粗,糧儲虛實,精心勤事,莫不谙知。
史所言者如此,雖或過情,其為本兵長才,則決無疑義,乃以高阿那肱之私憾,斛律孝卿之驕縱而失之,用人如此,此亦齊之所以速亡欤?衆聞之,不召而至者相屬。
延宗傾覆府藏,及後宮美女,以賜将士。
籍沒内參千餘家。
見士卒,皆親執手,陳辭自稱名,流涕嗚咽。
衆争為死。
周軍圍晉陽,望之如黑雲四合。
庚申,延宗擁兵四萬出城。
周武帝率諸将合戰。
齊軍退。
帝乘勝逐北,際昏,率千餘騎入東門。
诏諸軍繞城置陳。
至夜,延宗與莫多婁敬顯自門入,夾擊之。
延宗本命敬顯拒城南,親當周主于城北。
城中軍卻,人相蹂踐,大為延宗所敗,死傷略盡。
齊人欲閉門,以阍下積屍,扉不得合。
帝從數騎,崎岖危險,僅得出門。
時四更也。
齊人既勝,皆入坊飲酒,延宗不複能整。
诘旦,周武帝還攻東門,克之。
又入南門。
延宗戰,力屈,走至城北,于民家見禽。
晉陽遂陷。
以上兼采《周書·武帝紀》及《齊書·延宗傳》。
《延宗傳》曰:周武帝出城,饑甚,欲為遁逸計。
齊王憲及柱國王谧谏,以為去必不免。
延宗叛将段暢,亦盛言城内空虛。
周武帝乃駐馬鳴角收兵,俄項複振。
案是時,周、齊兵力,相去懸殊,齊人僅一小捷,何益于事?周人所失,不過入城之千人耳,其繞城置陳之兵自在也,武帝何遽欲走?又何至走即不免?果其奔潰者衆,又豈俄頃所能振邪?200後十三日,癸酉。
武帝率軍趨邺。
後主以延宗出戰之日入邺。
後四日,甲子。
皇大後從北道至。
引文武一品已上入朱雀門,賜酒食,給筆紙,問以禦周之方。
群臣各異議。
帝莫知所從。
《廣甯王孝珩傳》曰:後主自晉州敗奔邺,诏王公議于含光殿。
孝珩以“大敵既深,事藉機變。
宜使任城王領幽州道兵入土門,揚聲趨并州;獨孤永業領洛州兵趨潼關,揚聲趨長安;臣請領京畿兵出滏口,鼓行逆戰。
敵聞南北有兵,自然潰散”。
又請出宮人、珍寶,以賜将士。
帝不能用。
案是時周師方銳,斷非虛聲所能懾之使退;齊銳氣已堕,孝珩逆戰,亦必不能勝也。
又引高元海等議,依大統故事,以明年陳大建九年(577),周建德六年。
正月朔,傳位于大子恒,是為幼主。
時年八歲。
周軍續至。
人皆洶懼,無有鬥心。
朝士出降,晝夜相屬。
清河王嶽之子劢奏後主曰:“今所翻叛,多是貴人,至于卒伍,猶未離貳。
請追五品已上家屬,置之三台,因脅之曰:若戰不捷,即退焚台。
此曹顧惜妻子,必當力戰。
且王師頻北,賊徒輕我,背城一決,理必破之。
”後主不能用。
于是黃門侍郎顔之推,中書侍郎薛道衡,侍中陳德信等勸後主往河外募兵,更為經略。
若不濟,南投陳國。
從之。
《之推傳》曰:帝窘急,計無所從。
之推因宦者侍中鄧長颙進奔陳之策。
201仍勸募吳士千餘人,以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陳颙國。
帝甚納之。
以告丞相高阿那肱等。
肱不願入陳,乃雲:“吳士難信,不須募之。
”勸帝送珍寶、累重向青州,且守三齊之地,若不可保,徐浮海南度。
丁醜,大皇大後、大上皇後主。
先趨濟州。
見第十二章第九節。
癸亥,幼主又自邺東走。
壬辰,周武帝至邺。
癸巳,圍之。
遂入邺。
遣尉遲勤率騎二千追後主。
後主以乙亥渡河,入濟州。
其日,幼主禅位于任城王湝。
為任城诏,尊後主為無上皇,幼主為守國天王。
留大皇大後于濟州,遣高阿那肱留守。
大上皇并皇後攜幼主走青州。
韓長鸾、鄧長颙等數十人從。
大上皇既至青州,即為入陳之計。
而高阿那肱召周軍,約生緻齊主。
屢使人告:“賊軍在遠,已令人燒斷橋路。
”大上所以停緩。
《肱傳》:後主自晉州北馳,有軍士告稱肱遣臣招引西軍,今故聞奏。
後主令侍中斛律孝卿檢校。
孝卿雲:此人妄語。
還至晉陽,肱腹心告肱謀反,又以為妄,斬之。
乃颠沛還邺。
侍衛逃散,惟肱及内官數十騎從行。
後主走度大行,令肱以數千人投齊州,仍遣觇候。
每奏雲:周兵未至,且在青州集兵,未須南行。
及周将軍尉遲迥至關,肱遂降。
時人皆雲肱表款周武,必仰生緻齊主,故不速報兵至,使後主被禽。
然則謂肱約降而賣後主,特時人測度之辭。
肱雖不忠,此說似屬誣蔑;謂其在晉州時即有叛意,尤必無之理也。
周軍奄至青州,大上窘急,将遜于陳,與長鸾、淑妃等十數騎至青州南鄧村,為尉遲勤所獲。
送邺。
任城王湝,時為瀛州刺史,瀛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後主奔邺,加大丞相。
安德王稱尊号,使修啟于湝,湝執送邺。
幼主禅位,令斛律孝卿送禅文及玺绂,不達。
此從《湝傳》。
《後主紀》雲:孝卿以之歸周,《周書·武帝紀》則雲:被執送邺。
初幼主即位,以廣甯王孝珩為大宰,孝珩與呼延族、莫多婁敬顯、尉相願同謀,期正旦五日,孝珩于千秋門斬高阿那肱,相願在内以禁兵應之,相願時為領軍。
族與敬顯自遊豫園勒兵出,廢後主而立孝珩。
既而阿那肱從别宅取便路入宮,事不果。
乃求出拒西軍。
肱及韓長鸾恐其為變,出為滄州刺史。
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至州,以五千人會任城王于信都。
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召募,得四萬餘人。
周遣齊王憲、楊堅讨之。
戰敗,湝、孝珩俱被禽。
周武帝以湝已下大小三十王歸長安。
孝珩以十月卒。
是月,周誣後主與穆提婆等謀反,與湝、延宗等數十人無少長皆賜死。
惟高平王仁英以清狂,安樂王仁雅以瘖疾獲免。
俱徙蜀。
神武子孫,存者一二而已。
時惟文宣第三子範陽王紹義及齊疏屬高寶甯能拒周。
紹義,後主奔邺,以為尚書令、定州刺史。
定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周武帝克并州,以封輔相為北朔州總管。
北朔州齊之重鎮,諸勇士多聚焉。
前卒長趙穆,司馬王當萬等謀執輔相,迎任城王于瀛州。
事不果。
便迎紹義。
紹義至馬邑,輔相及其屬韓阿各奴等數十人,皆齊叛臣。
及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餘從輔相者,皆反為齊。
肆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紹義與靈州刺史袁洪猛引兵南出,靈州,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欲取并州。
至新興,見第二章第二節。
而肆州已為周守。
前隊二儀同以所部降周。
周兵擊顯州,後魏置,在今山西孝義縣西。
執刺史陸瓊。
又攻陷諸城。
紹義還保北朔。
周将宇文神舉軍逼馬邑,紹義遣杜明達拒之,大敗。
紹義曰:“有死而已,不能降人。
”遂奔突厥。
衆三千家,令之曰:“欲還者任意。
”于是哭拜别者大半。
突厥他缽可汗謂文宣為英雄天子,以紹義重踝似之,甚見愛重。
凡齊人在北者,悉隸紹義。
高寶甯,《齊書》本傳雲:代人也,不知其所從來,《北史》同,而其《陰壽傳》及《周書·文帝紀》則皆雲寶甯為齊之疏屬。
武平末,為營州刺史,鎮黃龍。
202周師将至邺,幽州行台潘子晃征黃龍兵,保甯率骁銳并契丹、靺鞨萬餘騎将赴救,至北平,後魏郡,今河北盧龍縣。
知子晃已發薊,見第四章第二節。
又聞邺都不守,便歸營州。
周武帝遣使招慰,不受,而上表紹義勸進。
紹義遂即皇帝位。
署寶甯為丞相,以趙穆為天水王。
他缽聞寶甯得平州,亦招諸部各舉兵南向,雲共立範陽王作齊帝,為其報仇。
周武帝大集兵于雲陽,将親北伐,遇疾暴崩。
紹義聞之,以為天贊己,範陽人盧昌期亦叛周,表迎紹義。
範陽,見第四章第二節。
俄為宇文神舉攻滅。
保甯引紹義集夷夏兵數萬騎來救。
至潞河,神舉已屠範陽,紹義乃回入突厥,寶甯還據黃龍。
周人購之于他缽,又使賀若義往說之。
他缽僞與紹義獵于南境,使義執之。
流于蜀,死蜀中。
寶甯至隋世,尚與突厥合兵為寇。
開皇三年(583),陳後主至德元年。
幽州總管陰壽出塞擊之。
寶甯棄城奔碛北。
壽班師,留開府成道昂鎮之。
寶甯尋引契丹、勿吉之衆來攻。
壽患之,以重賞購之,又遣人陰間其所親任者。
寶甯走契丹,為其麾下所殺。
北邊平。
第九節 陳失淮南 甚哉,陳宣帝之不度德、不量力也,聞齊亡而遽欲進取淮北也。
周之攻齊也,凡四閱月而齊亡,建德五年十月,至六年正月入邺。
而陳之攻齊也,則曆二年而僅得淮南之地耳。
自大建五年三月至七年二月。
且周之攻齊也,是存亡生死之争也,而陳之攻齊,則齊迄視淮南如蒿箭。
陳之與周,強弱見矣。
不争之于齊未亡之日,而争之于齊既亡之後乎?陳果欲複淮北,則齊師敗于晉州之後,即當亟起與周分功。
齊必不能分兵捍禦,淮北之地,唾手可得。
進取山東,後主可以卵翼,藉其名以撫用任城、廣甯、範陽、高寶甯等,周雖強,必不能取之如拉枯朽也。
大建七年九月,陳已有呂梁之捷,此後一年餘,周、齊之争方劇,陳竟熟視若無睹,至齊地已定,周人之銳氣方新,乃忽欲進取淮北,是誠何心哉?于時蔡景曆谏,以為“師老将驕,不宜過窮遠略”。
毛喜亦谏,以為“淮左新平,邊民未又,周氏始吞齊國,難與争鋒,豈以敝卒疲兵,複加深入?且棄舟楫之工,踐車騎之地,去長就短,非吳人所便。
不若安民保境,寝兵複約,然後廣募英奇,順時而動”。
帝皆不聽。
且以景曆為沮衆,出為豫章内史。
未行,為飛章所劾,以在省之月,臧污狼藉,免官、削爵土,徙居會稽。
蓋度出兵之舉,弗順者必多,故以是威衆也。
史官論之曰:“李克以為吳之先亡,由數戰數勝,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馭疲民,未有不亡者也”,豈不信哉! 大建九年(577),周建德六年。
以吳明徹為大都督,北伐。
十月,軍至呂梁。
周徐州總管梁士彥拒戰,明徹頻破之。
士彥守城不敢複出。
明徹仍迮清水,以灌其城。
環列舟艦于城下,攻之甚急。
周以王軌為行軍總管救之。
軌輕行,自清水入淮口。
橫流豎木,以鐵鎖貫車輪,遏斷船路。
欲密決其堰。
諸将聞之,甚恐。
議欲破堰拔軍,以舫載馬。
馬主裴子烈曰:“若決堰下船,船必傾倒,不如前遣馬出,于事為允。
”适會明徹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濟,遂從之。
乃遣蕭摩诃率馬軍數千前還。
明徹仍自決其堰,乘水勢以退軍。
及至清口,水勢漸微,舟艦并不得渡。
衆軍皆潰。
明徹窮蹙就執。
時大建十年二月也。
周宣政元年(578)。
尋以憂憤疾,卒于長安。
時年六十七。
明徹之敗,實不得謂非人謀之不臧也。
《陳書·蕭摩诃傳》:摩诃謂明徹曰:“聞王軌始斷下流,其兩頭築城,今尚未立。
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
水路未斷,賊勢不堅。
彼城若立,吾屬且為虜矣。
”明徹奮髯曰:“搴旗陷陳,将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摩诃失色而退。
一旬之間,周兵益至。
摩诃又請曰:“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潛軍突圍,未足為恥。
願公引步卒乘馬轝徐行,摩诃領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公安達京邑。
”明徹曰:“弟之此計,乃良圖也。
然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率兼行,弟馬軍宜須在前,不可遲緩。
”摩诃因率馬軍夜發。
先是周軍長圍既合,又于要路下伏數重。
摩诃選精騎八十,率先沖突,自後衆騎繼焉。
比旦,達淮南。
明徹兵力,不為不厚,任王軌斷其下流,且合長圍,而不出兵力争,殊不可解。
《周書·王軌傳》言:是役惟蕭摩诃以二千騎先走得免,則摩诃之能突圍不虛。
長圍既合,尚能突走,況于築城未立之際乎?明徹固拒其請,何哉?無他,驕耳。
明徹本非将才,迹其生平用兵,敗多勝少,況于是時,衰遲不振,陳宣用之,實為失策。
《陳書·徐陵傳》雲:廢帝即位,高宗入輔,謀黜異志者,引陵豫其謀。
大建元年(569),除尚書右仆射。
二年(570),遷左仆射。
陵抗表推周弘正、王劢等。
高宗苦屬之。
陵乃奉诏。
及朝議北伐,高宗曰:“朕意已決,卿可舉元帥。
”衆議以中權将軍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
陵獨曰:“不然。
吳明徹家在淮左,悉彼風俗,将略人才,當今亦無過者。
”于是争論,累日不能決。
都官尚書裴忌曰:“臣同徐仆射。
”陵應聲曰:“非但明徹良将,裴忌即良副也。
”是日,诏明徹為大都督,令忌監軍事。
遂克淮南數十州之地。
高宗因置酒舉杯屬陵曰:“賞卿知人。
”夫徐陵非知兵之人,其舉明徹,豈有真知灼見?當時盈廷争論,至于累日不決,必有深知其不可者,高宗顧違衆而用之,豈以篡立之際,陵與明徹,皆嘗與謀,故其言易人邪?203決策如彼,用人如此,不敗何待? 明徹既敗,乃分命衆軍以備周。
淳于量為大都督,總水陸諸軍事。
孫玚都督荊、郢水陸諸軍事。
樊毅都督清口上至荊山緣淮衆軍。
清口,泗水入淮之口。
荊山,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南。
任忠都督壽陽、新蔡、霍州等衆軍。
霍州,治灊縣,在今安徽霍山縣北。
樊毅遣軍渡淮北,對清口築城。
霖雨,城壞,自拔而還。
是歲,六月,周武帝死,宣帝立。
十二月,周以滕王逌為行軍元帥,南伐。
明年,陳大建十一年(579),周大象元年。
正月,殺王軌,停南伐諸軍。
九月,複以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杞國公亮及梁士彥南伐。
然仍遣杜杲來使。
蓋周在是時,亦無意于大舉也。
陳複遣淳于量、樊毅、任忠等拒之,皆無功。
豫州、壽陽。
霍州相繼陷。
南北兖、南兖治廣陵,北兖治淮陰。
晉三州,晉州,治懷甯。
及盱眙、見第三章第九節。
山陽、見第五章第六節。
陽平、在今江蘇寶應縣西。
馬頭、見第八章第七節。
秦、見第十三章第三節。
曆陽、見第三章第九節。
沛、治石梁,在今安徽天長縣東北。
北谯、今安徽全椒縣。
南梁等九郡,胡三省曰:南梁,自《宋志》有之,不知其實土。
梁馮道根行南梁大守,戍阜陵,蓋自是為實土。
案阜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并自拔還京師。
谯、渦陽。
北徐州又陷。
淮南之地,遂盡沒于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