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迹

關燈
三十二年(前336),即入戰國後百四十四年乃卒,見《六國表》。

    然亦僅足自保而已。

    東方之地,乃成為齊、楚争霸之局。

    齊、魏會于徐州之歲,楚威王伐齊,已見第八節。

    是役也,《楚世家》雲由田嬰欺楚。

    徐廣雲:齊說越攻楚,故雲欺楚。

    然《孟嘗君傳》謂楚聞徐州之會而怒,則實非由越起也。

    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入戰國後百五十二年。

    楚威王卒,子懷王槐立。

    四十五年(前324),入戰國後百五十七年。

    齊宣王卒,子湣王地立。

    《索隐》雲:“《系本》名遂。

    ”明年,楚破魏襄陵。

    欲移兵攻齊,以陳轸說而止。

    亦見第八節。

    然懷王之為人,似無能為,遂為齊、秦所挫折。

     秦孝公以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7)卒,入戰國後百四十三年。

    子惠文君立。

    誅商鞅。

    然秦富強之基已立,故國勢初不因是而損。

    三十五年(前334),入戰國後百四十七年。

    蘇秦始說六國合從以擯秦。

    案秦之說始于燕,而其後身歸于趙,蓋是時,與秦逼近者莫若三晉,而趙、魏皆當累戰之餘,國尤疲敝。

    秦之策,蓋欲合三晉以自完,雲合六國者侈辭也。

    《秦傳》雲:“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

    乃投從約書于秦。

    秦兵不敢窺函谷關者十五年。

    ”112案《燕世家》,蘇秦之說燕文公,在其二十八年(前334)。

    明年,文公卒,子易王立。

    凡十二年(前321)而子王哙立。

    《秦傳》叙齊大夫使人刺秦,事在燕哙立後。

    若在燕哙元年(前320),則自秦說文公至此,适十五年也。

    秦兵不敢窺函谷關者十五年,乃策士誇張蘇秦之語,本非實錄。

    後更習為口頭禅。

    《範雎蔡澤列傳》,雎說秦昭王曰:“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衆,以治諸侯,譬若馳韓盧而搏蹇兔也,霸王之業可緻也,而群臣莫當其位。

    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

    ”雎之說,在秦昭王四十一年,即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入戰國二百十五年,蘇秦之死,已五十餘年矣。

    古書之辭不審谛,不可輕信如此。

    然其策殊無驗。

    三十七年(前332),入戰國後百四十九年。

    魏即納陰晉于秦。

    明年,秦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将龍賈,斬首八萬。

    三十九年(前330),入戰國後百五十一年。

    魏納河西地。

    四十年(前329),入戰國後百五十二年。

    秦渡河,取汾陰、今山西榮河縣。

    皮氏。

    今山西河津縣。

    圍焦,今河南陝縣南。

    降之。

    四十一年(前328),入戰國後百五十三年。

    張儀說魏。

    魏人上郡、少梁于秦。

    秦以儀為相。

    是歲,秦又降蒲陽。

    即蒲阪。

    敗趙,取蔺離石。

    皆今山西離石縣地。

    四十二年(前327),入戰國後百五十四年。

    歸魏焦、曲沃。

    四十四年(前325),入戰國後百五十六年。

    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

    四十六年(前323),入戰國後百五十八年。

    張儀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聽。

    明年,秦伐魏,取曲沃、平周。

    今山西介休縣。

    慎靓王二年(前319),入戰國後百六十二年。

    魏襄王卒,子哀王立。

    張儀複說哀王。

    哀王不聽。

    秦伐魏,敗之鄢。

    《表》雲取鄢。

    三年(前318),入戰國後百六十三年。

    為秦惠王後元七年,楚懷王十一年。

    《秦本紀》雲:“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

    ”《楚世家》雲:“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

    至函谷關,秦出兵,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

    ”《六國表》于秦雲:“五國兵擊秦,不勝而還。

    ”于魏、韓、趙、楚、燕,皆雲“擊秦不勝”。

    于齊獨無文。

    疑是役齊實持兩端,《秦本紀》之齊字,乃楚字之誤也。

    明年,趙、韓、魏攻秦。

    秦庶長疾與韓戰修魚,春秋時蕭魚,見第五節。

    虜其将申差。

    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奂,斬首八萬二千。

    而齊亦以是時敗魏于觀津,一似與秦聲勢相倚者。

    于是魏哀王不複能支,聽張儀說,請成于秦。

    秦兵乃轉向韓、趙。

    五年(前316),入戰國後百六十五年。

    伐取趙中都、今山西平遙縣。

    西陽。

    今離石縣西。

    六年(前315),入戰國後百六十六年。

    伐取韓石章。

    《正義》:“韓地名也。

    ”伐敗趙将泥。

    《表》作将軍英。

    赧王元年(前314),入戰國後百六十七年。

    魏複倍秦為從。

    秦攻魏,取曲沃。

    樗裡疾攻魏焦,降之。

    敗韓岸門,斬首萬。

    二年(前313),入戰國後百六十八年。

    庶長疾攻趙,虜趙将莊。

    《趙世家》作趙莊。

    魏複事秦。

    四年(前311),入戰國後百七十年。

    惠王卒,在位十四年。

    《秦始皇本紀》雲:惠文君享國二十七年。

    子武王立。

    逐張儀。

    以樗裡疾、甘茂為左右相。

    七年(前308),入戰國後百七十三年。

    使甘茂伐宜陽。

    明年,拔之。

    斬首六萬。

    涉河,城武遂。

    今山西臨汾縣西南。

    武王有力,好戲。

    與力士孟說舉鼎,絕膑死。

    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

    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

    九年(前306),入戰國後百七十五年。

    複與韓武遂。

    十二年(前303),入戰國後百七十八年。

    複取之。

    遂攻魏,拔蒲陰、今山西永濟縣北。

    陽晉、今山西虞鄉縣西。

    封陵。

    永濟南。

    明年,魏與秦會臨晉。

    秦複與魏蒲阪。

    時齊湣王尚東與楚競,未暇合三晉西擯秦也。

     六國之攻秦,楚為從長,可見是時楚勢之強。

    故齊湣王首欲挫之。

    《楚世家》雲: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

    惠王患之,乃使張儀南見楚王,說以絕齊,予故秦所分楚商于之地,方六百裡。

    懷王說。

    陳轸谏,弗聽。

    使一将軍西受封。

    張儀至秦,陽醉,墜車,稱病不出。

    三月,地不可得。

    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乎?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

    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于秦。

    秦、齊之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将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裡。

    楚将軍歸報,懷王大怒。

    興師将伐秦,陳轸又曰: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

    王不聽。

    發兵西攻秦。

    時周赧王二年(前319)也。

    入戰國後百六十八年。

    明年,秦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見第八章第八節。

    虜其将屈丐,斬首八萬。

    《韓世家》:與秦共攻楚,敗楚将屈丐,斬首八萬于丹陽。

    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

    置漢中郡。

    懷王大怒,悉國兵複襲秦。

    戰于藍田,今陝西藍田縣。

    大敗。

    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于鄧。

    楚聞之,乃引兵歸。

    四年(前311),入戰國後百七十年。

    秦伐楚,取召陵。

    使使約複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願得張儀,不願得地。

    儀使楚,私于左右靳尚。

    靳尚為請,又因夫人鄭袖,言張儀而出之,儀因說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約昏姻。

    是歲,惠王卒,武王立。

    韓、魏、齊、楚、越《集解》徐廣曰:一作趙。

    案作趙是也。

    皆賓從。

    八年(前307),入戰國後百七十四年。

    武王卒,昭襄王立。

    時齊湣王欲為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使使遺楚王書。

    懷王許之。

    十年(前305),入戰國後百七十六年。

    複倍齊而合秦。

    秦厚賂,迎婦于楚。

    楚亦迎婦于秦。

    十一年(前304),入戰國後百七十七年。

    懷王與秦昭王會于黃棘。

    今河南新野縣。

    秦複與楚上庸。

    春秋時庸國地,今湖北竹山縣。

    十二年(前303),入戰國後百七十八年。

    齊、韓、魏伐楚,楚使大子質秦,秦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十三年(前302),入戰國後百七十九年。

    秦大夫有私與楚大子鬥,楚大子殺之而亡歸。

    十四年(前301),入戰國後百八十年。

    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方城,殺其将唐昧。

    十五年(前300),入戰國後百八十一年。

    秦複攻楚。

    大破楚軍,殺其将景缺。

    懷王恐,使大子為質于齊以求平。

    十六年(前299),入戰國後百八十二年。

    秦遺楚王書:願會武關,今陝西商縣東。

    面相約結盟。

    詐令一将軍伏兵武關,号為秦王。

    楚王至,則閉武關。

    遂與西至鹹陽,要以割巫、今四川巫山縣。

    黔中之郡。

    楚王不許。

    秦因留之。

    楚詐赴于齊。

    齊歸楚大子。

    大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

    乃告于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

    十七年(前298),入戰國後百八十三年。

    秦昭王怒。

    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取析十五城而去。

    《表》作十六城。

    析,今河南内鄉縣。

    是歲,齊、韓、魏共擊秦。

    敗其軍函谷。

    十八年(前297),入戰國後百八十四年。

    楚懷王亡,逃歸。

    秦覺之,遮楚道。

    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

    趙主父居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不敢入楚王。

    楚王欲走魏。

    秦追至,遂與秦使複至秦。

    懷王遂發病。

    十九年(前296),入戰國後百八十五年。

    卒于秦。

    是歲,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

    至鹽氏,今山西安邑縣。

    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表》雲:“與魏封陵,與韓武遂。

    ”魏哀王卒,子昭王立。

    二十年(前294),入戰國後百八十六年。

    秦拔魏襄城。

    今河南襄城縣。

    二十一年(前293),入戰國後百八十七年。

    向壽伐韓,取武始。

    今河北邯鄲縣。

    左更白起攻新城。

    今河南洛陽縣南。

    二十二年(前292),入戰國後百八十八年。

    周與韓、魏攻秦。

    左更白起攻韓、魏于伊阙,洛陽縣南。

    斬首二十四萬。

    秦乃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

    頃襄王患之。

    二十三年(前291),入戰國後百八十九年。

    楚迎婦于秦。

    秦、楚複平。

    史所傳楚懷王事,本于《戰國策》。

    《戰國策》乃縱橫家之書,誕妄幾類平話,絕不足信。

    蓋其時三晉皆衰,惟楚承威王之後,聲勢與齊、秦埒,故齊、秦皆欲破壞之,适會楚懷王之愚,遂至為所播弄。

    其時楚受秦欺,不可謂不深,然卒仍合于秦,則齊湣王之不可親,殆有甚于秦者,特其事無可考耳。

    齊再合諸侯以攻秦,使之割地,其聲勢不可謂不盛。

    然既不能終助韓、魏,又敗楚以開秦南出之路,而又敝其力于燕、宋,卒至身死國亡,諸侯遂更無足與秦抗者,此則事勢之遷流,有以為秦驅除難者也。

     燕文王以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卒。

    入戰國後百四十八年。

    子易王立。

    四十六年(前323),入戰國後百五十八年。

    始稱王。

    四十八年(前321)入戰國後百六十年。

    卒,子哙立。

    屬國于相子之。

    三年(前318),國大亂。

    将軍市被與大子平謀,将攻子之。

    齊王令人謂大子平:“惟大子所以令之。

    ”大子因要黨聚衆。

    将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反攻大子平。

    構難數月,死者數萬。

    齊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衆以伐燕。

    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

    燕君哙死,子之亡。

    時周赧王元年(前314)也。

    入戰國後百六十七年。

    三年(前312),入戰國後百六十九年。

    燕人乃共立大子平,是為昭王。

    《燕世家》言攻子之者為大子平,《六國表》則雲:“君哙及大子、相子之皆死,燕人共立公子平。

    ”疑平實非大子也。

    又《趙世家》:武靈王十一年,即慎靓王六年(前315),入戰國後百六十六年,召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

    則燕之争立者不止一人,諸侯幹涉燕事者,亦不止一國,特齊兵力較盛,故能有成耳。

     宋王偃,以慎靓王六年(前315),自立為王。

    入戰國後百六十三年。

    東敗齊,取五城。

    南敗楚,取地三百裡。

    西敗魏軍。

    與齊、魏為敵國。

    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入戰國後百九十五年。

    案宋王偃元年,為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即入戰國後百五十三年,《宋世家》雲:立四十七年乃亡,則為赧王三十三年(前282),乃入戰國後百九十九年,為齊襄王法章二年矣,誤。

    乃為齊、楚、魏所滅。

    案《淮南子·人間訓》,言“燕子哙行仁而亡”。

    《韓非子·說疑》,謂“燕君子哙,地方千裡,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鐘石之聲;内不堙污池台榭,外不畢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

    ”則子哙實賢君,齊湣亡之,可謂除東方之逼。

    宋自稱王至亡,凡三十三年,其非偶然,尤為易見。

    錢穆《宋元王兌說考》雲:“《呂覽·君守》:魯鄙人遺宋元王閉,《莊子·外物》,有宋元君得神龜事。

    《史記·龜策傳》作元王。

    考《趙策》:李兌謂齊王曰:宋置大子以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

    今大子走,諸善大子者皆有死心。

    若複攻之,其國必有亂,而大子在外,此亦舉宋之時也。

    王偃置大子為王,疑即元君。

    齊先已攻宋而無利,其後大子去國,乃乘隙殘之耳。

    ”《宋世家》謂齊、魏、楚滅宋而三分其地。

    《田敬仲世家》謂宋亡後,“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并周室,為天子”。

    案近人錢穆,謂《韓世家》:文侯二年,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入戰國後九十六年。

    伐宋,到彭城,執其君,則戰國時宋實都彭城。

    《宋策》謂康王滅滕。

    伐薛,取淮北之地,《史記·宋世家索隐》雲:“《戰國策》《呂氏春秋》皆以偃谥康王。

    ”可見其疆域之恢張,而于楚尤逼。

    楚之助齊,所求蓋正在淮北。

    樂毅《報燕惠王書》曰:“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

    ”《六國表》:燕破齊之歲,楚、趙取齊淮北。

    而其地仍為齊有,楚安得而不仇齊?先滅宋二年,齊稱東帝,秦稱西帝,雖旋去之,然實有陵駕諸侯之意,則謂其滅宋之後,西侵三晉,欲并周室,稱天子,亦在情理之中。

    滅宋之明年,秦蒙武伐齊,拔列城九。

    齊是時聲威方盛,韓、魏方睦,秦安能越之而東侵。

    疑宋亡之後,齊與三晉之間,釁端已啟,三晉乃開秦以伐齊也。

    燕兵之起于是時,蓋有由矣。

     燕昭王之立,卑禮厚币,以招賢者。

    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燕國殷富。

    士卒樂轶輕戰。

    乃使樂毅約趙。

    别使連楚、魏。

    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入戰國後百九十七年。

    燕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将軍,并護趙、楚、韓、魏之兵以伐齊。

    齊兵敗。

    湣王出亡于外。

    燕兵獨追北。

    入至臨菑。

    湣王走莒。

    楚使淖齒将兵救齊,因相齊湣王。

    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鹵掠。

    淖齒已去莒。

    莒中人及齊亡臣求湣王子法章立之,是為襄王。

    齊城之不下者,獨聊、莒、即墨。

    此據《燕世家》。

    《索隐》雲:“餘篇及《戰國策》并無聊字:”案聊,今山東聊城縣。

    即墨,今山東平度縣。

    餘皆屬燕。

    三十六年(前279),入戰國後二百有二年。

    燕昭王卒,子惠王立。

    惠王為大子時,與樂毅有隙。

    及即位,使騎劫代将,樂毅亡走趙。

    齊田單以即墨擊敗燕軍,騎劫死。

    燕兵引歸,齊悉複得其故城。

    自威王敗魏桂陵,至湣王之見破于燕,凡七十年。

     是時三晉之君最有雄略者,為趙武靈王。

    《索隐》雲:名雍。

    武靈王者,肅侯子,以周顯王四十三年(前326)立。

    入戰國後百五十五年。

    趙之遺策,為取胡地中山。

    中山者,春秋時之鮮虞。

    《史記·趙世家》:獻侯十年,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入戰國後六十七年。

    中山武公初立。

    《集解》引徐廣曰:“西周桓公之子。

    ”《索隐》曰:“中山,古鮮虞國,姬姓也。

    《系本》雲: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今河北靈壽縣。

    為武靈王所滅,不言誰之子孫。

    徐廣雲:西周桓公之子,亦無所據。

    蓋未得其實。

    ”案中山武公為周桓公子,見《漢書·古今人表》。

    是時西周桓公,何以忽封其子于中山?事殊可疑。

    《魏世家》:文侯十七年,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入戰國後七十三年。

    伐中山,使子擊守之。

    《六國表》亦雲:魏是年擊中山。

    事在中山武公立後六年(前408)。

    然《世家》、《年表》,年代均多舛誤,不足為據。

    竊疑中山武公、桓公實魏後。

    沈欽韓謂《漢書·人表》文有訛奪,徐廣誤據之之說是也。

    見所著《漢書疏證》。

    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入戰國後百有四年。

    趙敬侯與中山戰于房子,今河北高邑縣。

    明年,伐中山,又戰于中人。

    今河北定縣。

    烈王七年(前369),入戰國後百十二年。

    中山築長城,可見中山是時形勢頗強,然實與魏聲勢相倚,故《魏策》謂“中山恃魏以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焉。

    周赧王八年(前307),入戰國後百七十四年。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

    《正義》:“蓋西河側之山名。

    ”遂胡服招騎射。

    初,武靈王取韓女為夫人。

    後吳廣内其女娃嬴,孟姚也。

    甚有寵于王。

    是為惠後。

    赧王十四年(前301),入戰國後百八十年。

    惠後卒。

    王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惠後吳娃子也。

    十六年(前299),入戰國後百八十二年。

    傳位何。

    肥義為相國,并傅王。

    是為惠文王。

    武靈王自号為主父。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略地形,觀秦王之為人。

    秦昭王不知。

    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

    使人逐之。

    而主父馳,已脫關矣。

    審問之,乃主父也。

    秦人大驚。

    十九年(前269),入戰國後百八十五年。

    滅中山。

    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

    明年,朝群臣。

    安陽君亦來朝。

    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

    見其長子章,傫然也,反北面而為臣,诎于其弟。

    心憐之,欲分趙而王章于代,計未決而辍。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

    章以其徒作亂。

    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

    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

    章敗,往走主父。

    主父開之。

    成、兌因圍主父宮。

    章死。

    成、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

    ”乃遂圍主父。

    主父餓死。

    案秦之險在東方,直北而入,則平夷無阻,又出不意,此或足以破秦。

    然亦徒能一破壞之而已,謂以是弱秦則不足。

    何者?主父欲攻秦,所用者不過胡貉之衆。

    漢時之匈奴,遠強于是時之胡貉,亦未能大破關中也。

    武靈王雖有開拓之,實違舉國之心,公子成者趙宗室尊屬,胡服時不肯聽命,王自往請,然後勉從者也。

    其遂圍主父之宮,必非徒以曾圍主父,苟求免禍明矣。

    齊既亡,趙又内相乖離如此,遂無足牽掣秦者,而秦并六國之勢以成。

     第十一節 秦滅六國 秦之滅六國,蓋始基于魏冉,而後成于呂不韋、李斯。

    魏冉者,秦昭襄王母宣大後異父弟也。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入戰國後百八十六年。

    為相。

    舉白起,有伊阙之捷,因脅楚與秦平。

    已見上節。

    二十四年(前292)。

    入戰國後百九十年。

    韓與秦武遂地二百裡。

    明年,魏入河東地四百裡。

    又明年,客卿錯擊魏,至轵,在令河南濟源縣東南。

    取城大小六十一。

    二十七年(前288),入戰國後百九十三年。

    攻魏,拔垣。

    今山西垣曲縣。

    二十九年(前286),入戰國後百九十五年。

    錯攻魏河内。

    魏獻安邑。

    秦出其人。

    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

    是時韓、魏方睦于齊,而其為秦弱如此,齊霸之漸成弩末可見矣。

    三十一年(前284),入戰國後百九十七年。

    尉斯離與三晉、燕伐破齊,秦遂獨強于天下。

    明年,伐魏,拔安城。

    在今河南原武縣東南。

    兵到大梁。

    燕、趙救之,乃去。

    三十三年(前282),入戰國後百九十九年。

    拔趙五城。

    明年,楚頃襄王遣使于諸侯複為從,欲以伐秦。

    又明年,錯攻楚。

    楚軍敗,割上庸、春秋時庸國地。

    漢北予秦。

    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正義》:“《括地志》雲:光狼故城,在澤州高平縣西二十裡。

    ”高平,今山西高平縣。

    三十六年(前279),入戰國後二百有二年。

    白起攻楚,取鄢、鄧、西陵。

    今湖北宜昌縣西北。

    明年,起複攻楚。

    取郢,燒先王墓夷陵。

    今宜昌。

    襄王兵散,遂不複戰,東北保于陳。

    秦以郢為南郡。

    三十八年(前277),入戰國後二百有四年。

    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明年,楚襄王收東地兵,得十餘萬。

    複西取秦所拔江旁十五邑為郡以距秦。

    是歲,白起伐魏,取兩城。

    四十年(前275),入戰國二百有六年。

    穰侯攻魏,至大梁。

    韓使暴鸢救魏,為秦所敗。

    魏入三縣請和。

    明年,客卿胡陽攻魏卷、今河南原武縣。

    蔡陽、今河南汝南縣。

    長社,今河南長葛縣。

    取之。

    趙、魏攻華陽,白起擊破之,斬首十五萬。

    魏入南陽以和,秦與趙觀津,今山東觀城縣。

    欲以伐齊。

    齊襄王懼,使蘇代遺穰侯書。

    穰侯乃引兵歸。

    四十三年(前272),入戰國後二百有九年。

    置南陽郡。

    令白起與韓、魏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至,上書說昭王。

    昭王許之。

    楚人大子為質。

    黃歇侍。

    四十四年(前271),入戰國後二百十年。

    客卿竈攻齊,取剛壽。

    今山東東平縣。

    予穰侯。

    是時韓、魏、楚皆服。

    乃出兵攻齊,正合用兵之次第。

    《史記》謂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天下皆西鄉者,乃穰侯之功,實為平情之論。

    而是歲範雎見秦王,秦王用其言,免穰侯相,令泾陽君之屬皆出關之封邑。

    宣大後同父弟曰芈戎,為華陽君。

    同母弟高陵君名顯,泾陽君名悝。

    史傳雎主遠交近攻,訾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為非計,乃策士相傾之言,非其實也。

    《韓非子·定法》亦言之。

    蓋當時策士,自有此等議論。

    四十六年(前269),入戰國後二百十二年。

    中更胡陽攻趙阏與,在今山西和順縣西北。

    趙奢擊破之。

    明年,攻魏,拔懷。

    今河南武陟縣。

    此從《魏世家》。

    《秦本紀》與取邢丘同年。

    《範雎傳》言秦拜雎為客卿,聽其謀,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懷。

    後二歲,拔邢邱,則《魏世家》是也。

    四十九年(前266),入戰國後二百十五年。

    攻魏,取邢丘。

    今河南溫縣。

    《魏世家》作郪丘。

    徐廣曰:“一作廪丘,又作邢丘。

    ”趙惠文王卒,大子丹立,是為孝成王。

    秦攻之。

    趙求救于齊。

    齊師出,秦乃罷。

    是歲,宣大後薨。

    穰侯出之陶,秦拜範雎為相。

    封以應,号為應侯。

    五十一年(前264),入戰國後二百十七年。

    白起攻韓,拔陉城今山西曲沃縣西北。

    汾旁,因城河上廣武。

    在河南河陰縣北。

    明年,攻韓南陽,取之。

    從《表》。

    《紀》作南郡。

    《白起傳》攻南陽大行道,絕之。

    楚頃襄王病。

    黃歇說應侯歸大子。

    應侯以聞。

    秦王曰:“令楚大子之傅先往問楚王病,反而後圖之。

    ”歇為楚大子計,變服亡歸。

    歇為守舍,度大子已遠,乃自言。

    應侯言秦,因遣歇。

    頃襄王卒,大子完立,是為考烈王。

    以歇為相。

    封以吳,号為春申君。

    五十三年(前262),入戰國後二百十九年。

    五大夫贲攻韓,取十城。

    五十五年(前260),入戰國後二百二十一年。

    白起伐韓野王。

    今河南沁陽縣。

    野王降。

    王龁攻上黨。

    上黨降趙。

    秦因攻趙。

    趙使廉頗軍長平。

    今山西高平縣。

    頗堅壁拒秦。

    秦行間。

    趙以趙括代将。

    括至,則出兵擊秦。

    秦軍佯敗走,張奇兵絕其後。

    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秦王聞,自之河内,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趙括出銳卒自搏戰。

    秦軍射殺括。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

    武安君盡坑殺之。

    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前後斬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五十六年(前259),入戰國後二百二十二年。

    秦軍分為二:王龁将伐趙武安、今河南武安縣。

    皮牢,今山西翼城縣。

    拔之。

    司馬梗北定大原。

    兵罷,複守上黨。

    十月,五大夫王陵攻邯鄲。

    時武安君病不任行。

    五十七年(前258),入戰國後二百二十三年。

    陵攻邯鄲,少利。

    秦益發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

    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

    且諸侯救日至,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遠絕河山而争人國都,趙應其内,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龁代将,攻邯鄲,不能拔,秦軍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

    武安君遂稱病笃。

    應侯請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

    今甘肅靈台縣。

    武安君病,未能行。

    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

    秦軍數卻,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鹹陽中。

    武安君既行,出鹹陽西門十裡,至杜郵,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魏公子無忌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于魏。

    魏王使将軍晉鄙将十萬衆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邺。

    今河南臨漳縣。

    初,王所幸如姬,父為人所殺,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乃因如姬盜晉鄙兵符,與屠朱亥俱,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113将其軍救趙。

    王龁還奔汾城旁軍。

    圍遂解。

    秦是時力實未足取邯鄲,而秦王及應侯,違武安君之言,喪師于外。

    《範雎傳》言雎與武安君有隙,言而殺之;任鄭安平,使将擊趙,而安平以兵二萬人降趙;其非穰侯之倫審矣。

    後二年,入戰國後二百二十六年。

    應侯遂謝病。

    蔡澤相。

    數月,亦免。

    秦并諸侯之畫一挫。

    而周顧以是時亡于秦。

     周敬王立四十三年(前477)崩。

    據《表》:是年為魯哀公十六年(前479)。

    《本紀》作四十二年。

    《左氏》:哀公十九年,冬,“叔青如京師,敬王崩故也”。

    《釋文》雲:“按《傳》敬王崩在此年,《世本》亦爾也。

    《世族譜》雲:敬王四十二年崩。

    敬王子元王十年,《春秋》之傳終矣。

    據此,則敬王崩當在哀公十七年(前478)。

    《史記·周本紀》及《十二諸侯年表》,敬王四十二年崩,子元王仁立,則敬王是魯哀十八年(前477)崩也。

    《六國年表》,起自元王,及《本紀》皆雲元王八年(前468)崩,子定王介立。

    定王元年(前468),是魯哀公二十七年,與杜預《世族譜》為異。

    又《世本》雲:魯哀公二十年(前475),是定王介崩,子元王赤立,則定王之崩年,是魯哀公二十七年也。

    衆說不同,未詳其正也。

    ”子元王仁立。

    《集解》:徐廣曰:“《世本》雲:貞王介也。

    ”元王八年崩(前468)。

    入戰國後十二年。

    子定王介立。

    《集解》:“《世本》雲:元王赤也。

    皇甫谧曰:元王二十八年崩,三子争立,立應為貞定王。

    ”《索隐》:“《世本》雲元王赤,皇甫谧雲貞定王,考據二文,則是元有兩名,一名仁,一名赤。

    如《史記》,則元王為定王父,定王即貞王也。

    依《世本》,則元王是貞王子,必有一乖誤。

    然此定當為貞,字誤耳;豈周家有兩定王,代數,又非遠乎?皇甫谧見此,疑而不決,遂彌縫《史記》《世本》之錯缪,因謂為貞定王,未為得也。

    ”定王二十八年崩(前441),入戰國後四十年。

    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

    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

    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

    考王十五年(前426)崩,入戰國後五十五年。

    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

    乃封其少子于鞏以奉王,号東周惠公。

    《索隐》:“《世本》,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

    東周惠公名班,居洛陽。

    ”案《趙世家》:成侯七年(前366),與韓攻周,八年(前367),與韓分周以為兩。

    《六國表》:成侯八年,為周顯王二年(前367)。

    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崩,入戰國後七十九年。

    子安王驕立。

    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崩,入戰國後百有五年。

    子烈王喜立。

    烈王七年(前369)崩,入戰國後百十二年。

    此依《表》。

    《本紀》作十年。

    弟顯王扁立。

    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崩,入戰國後百六十年。

    子慎靓王定立。

    慎靓王六年(前315)崩,入戰國後百六十六年。

    子赧王延立。

    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東西周見第三節。

    五十九年(前256),入戰國後二百二十五年也,秦将軍樛攻韓,取陽城、負黍,今河南登封縣西南。

    斬首四萬。

    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

    西周恐,背秦,與諸侯約從。

    将天下銳師出伊阙攻秦。

    令秦毋得通陽城。

    秦昭王怒,使将軍樛攻西周。

    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

    秦受其獻,歸其君于周。

    周君王赧卒。

    周民遂東亡。

    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君于憚狐。

    今河南臨汝縣西。

    後七歲,入戰國後二百三十二年。

    秦莊襄王取東、西周。

    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114據《周本紀》。

    《秦本紀》雲:“東周君與諸侯謀秦。

    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盡入其國秦,不斷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陽人聚,在臨汝縣西。

     周赧王亡後五年(前251),入戰國後二百三十年。

    秦昭襄王薨,子孝文王立。

    明年卒。

    初,昭王大子死,次子安國君為大子,即孝文王也。

    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

    有所甚愛姬,立以為夫人,号曰華陽夫人。

    無子。

    安國君中男名子楚。

    子楚母曰夏姬,無愛。

    子楚為秦質子于趙。

    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也,家累千金。

    賈邯鄲,見之,曰:此奇貨可居,乃以五百金與子楚,為進用,結賓客。

    以五百金置奇物玩好自奉,而西遊秦。

    皆以獻華陽夫人。

    使夫人姊說夫人,言于安國君,立子楚為嗣子。

    安國君許之。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

    知其有身,獻之子楚。

    至大期中,生子政。

    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王龁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

    子楚與不韋謀,以金六百斤與守吏,得脫。

    亡赴秦軍。

    遂以得歸。

    趙欲殺子楚妻子。

    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

    以故母子竟得活。

    孝文王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大子。

    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孝文王卒,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

    莊襄王元年(前249),入戰國後二百三十二年。

    以呂不韋為相國。

    封文信侯。

    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

    使蒙骜伐韓。

    韓獻成臯、鞏,《表》雲取成臯、荥陽。

    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二年(前248),入戰國後二百三十三年。

    使蒙骜攻趙,定大原。

    三年(前247),入戰國後二百三十四年。

    蒙骜攻魏高都、今山西晉城縣東北。

    汲,今河南汲縣。

    拔之。

    攻趙榆次、今山西榆次縣。

    新城、《正義》引《括地志》雲:“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陽縣西南四十七裡。

    ”地在今朔縣境。

    按此殊可疑。

    狼孟,《正義》引《括地志》雲:“在并州陽曲縣東北二十六裡。

    ”取三十七城。

    四年(前246),入戰國後二百三十五年。

    王龁攻上黨。

    初置大原郡。

    初,魏公子無忌既卻邯鄲之圍,使将将其軍歸而留趙。

    及是,複歸魏。

    率五國兵,《正義》雲:燕、趙、韓、楚、魏。

    敗蒙骜于河外。

    秦東封之勢複小挫。

    是歲,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

    年十三。

    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大原、上黨郡,東至荥陽,滅二周,置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國,招緻賓客、遊士,欲以并天下。

    李斯為舍人。

    蒙骜、王、《集解》:徐廣曰一作龁。

    庶公等為将軍。

    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

    晉陽反。

    元年(前246),入戰國後二百三十五年。

    将軍蒙骜擊定之。

    二年(前245),入戰國後二百三十六年。

    麃公将卒攻卷,斬首三萬。

    是歲,趙孝成王卒,子偃立,是為悼襄王。

    三年(前244),入戰國後二百三十七年。

    蒙骜攻韓,取十三城。

    王死。

    将軍蒙骜攻魏、有詭。

    四年(前243),入戰國後二百三十八年。

    拔之。

    是歲,信陵君無忌卒。

    五年(前242),入戰國後二百三十九年。

    将軍蒙骜攻魏,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六年(前241),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

    《正義》:“徐廣雲:在常山。

    按本趙邑也。

    ”秦出兵,五國兵罷。

    《趙世家》雲:龐暖将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

    《春申君列傳》雲: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而伐秦,而楚王為從長。

    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秦攻魏,拔朝歌。

    楚去陳,徙壽春,命曰郢。

    七年(前240),入戰國後二百四十一年。

    拔魏汲。

    八年(前239),入戰國後二百四十二年。

    嫪毐封為長信侯。

    予之山陽地,今河南修武縣北。

    令毐居之。

    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

    事無小大,皆決于毐。

    又以河西大原郡更為毐國。

    九年(前238),王冠。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禦玺及大後玺,以發縣卒及衛卒、宮騎、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宮在雍。

    為亂。

    王知之。

    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索隐》:“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

    後徙于郢。

    項燕立為荊王。

    史失其名。

    昌文君名亦不知也。

    ”發卒攻毐。

    戰鹹陽。

    毐等敗走。

    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

    盡得毐等。

    衛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枭首,車裂以徇,滅其宗。

    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

    今湖北房縣。

    楚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園事春申君為舍人,進其女弟,知其有身;園乃與其女弟謀,園女弟承閑說春申君,進己楚王,生子男,立為大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後。

    楚王貴李園,園用事。

    恐春申君語洩,陰養死士。

    考烈王卒,園先入,伏死士刺春申君,斬其頭,盡滅春申君之宗。

    園女弟所生子立,是為楚幽王。

    十年(前237),入戰國後二百四十四年。

    秦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

    齊人茅焦說秦王。

    秦王乃迎大後于雍,而入鹹陽宮,複居甘泉宮。

    大索逐客。

    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

    而李斯用事。

    十一年(前236),入戰國後二百四十五年。

    王翦、桓龁、楊端攻邺,取九城,拔阏與。

    趙悼襄王卒,子幽缪王遷立。

    其母,倡也,嬖于趙襄王。

    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

    十二年(前235),入戰國後二百四十六年。

    文信侯不韋死,竊葬。

    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

    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秋,複嫪毐舍人遷蜀者。

    《不韋傳》雲:莊襄王薨,大子政立為王。

    尊呂不韋為相國,号稱仲父。

    秦王年少,大後時時竊私通呂不韋。

    不韋家僮萬人。

    始皇帝益壯大,後淫不止。

    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詐腐為宦者,侍大後。

    大後私與通,絕愛之,有身。

    大後恐人知之,詐當避時徙宮居雍。

    嫪毐常從。

    賞賜甚厚。

    事皆決于嫪毐。

    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

    始皇九年(前238),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嘗與大後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

    與大後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

    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

    九月,夷毐三族,殺大後所生兩子,而遂遷大後于雍。

    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焉。

    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衆,王不忍緻法,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

    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大後于雍,歸複鹹陽,而出文信侯就國河南。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

    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秦王所加怒呂不韋、嫪毐皆已死,乃皆複歸繆奏舍人遷蜀者。

    案史所傳不韋之事,與春申君相類大甚,而楚幽王有庶兄負刍及昌平君,則考烈王實非無子,傳言之不必信久矣。

    嫪毐事果與不韋有連,而猶遲至期年,始免其相,聽其從容就國;而諸侯賓客使者,仍相望于道;文信侯既不為遁逃苟免之計,亦不為養晦自全之謀,豈理也哉?錢穆雲:“《戰國·秦策》,無不韋納姬之事。

    《魏策》:或謂魏王曰:秦自四境之内,執法以下,至于長者,故畢曰:與嫪氏乎?與呂氏乎?雖至于門闾之下,廊廟之上,猶之如是也。

    今王割地以賂秦,以為嫪毐功。

    卑體以尊秦,因以嫪毐。

    王以國贊嫪毐,大後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為天下上矣。

    由嫪氏善秦而交為天下上,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德嫪氏則王之怨報矣。

    據此,則呂之與嫪,邪正判然,未見嫪之必為不韋所進也。

    ”見所著《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呂不韋著書考》《春申君見殺考》。

    其說韪矣。

    不韋相秦,實非碌碌,孝文王立而施德布惠,莊襄王誅周而不絕其祀,此即所謂興滅國繼絕世者,參看第十四章第一節。

    皆不韋之所為。

    觀其招緻賓客著書,俨有興起大平之意。

    史稱其欲以并天下,說蓋不誣。

    李斯固不韋舍人,不韋廢而斯用事,所奉行者,亦未必非不韋之遺策也。

    富強之基,樹于商君;蠶食之形,成于穰侯;囊括之謀,肇于不韋;三人者,實秦并天下之首功矣。

     不韋雖廢,秦之事并吞如故。

    是時,楚已益弱;韓、魏皆自顧不暇;燕、齊少寬,然二國仍歲相攻,又與趙相攻;齊襄王複國後,趙數與秦攻之。

    《趙世家》言蘇厲為齊遺趙惠文王書,趙乃辍謝秦不擊齊,時在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入戰國後百九十八年也。

    然是歲王仍與燕王遇,使廉頗将而攻齊,則特不與秦而已。

    此後十餘年間,趙數使趙奢、廉頗、燕周、蔺相如等攻齊。

    至惠文王卒,孝成王立,秦急攻之,以齊救而罷。

    事已見前。

    是歲,田單乃以趙師攻燕。

    蓋齊、趙之交,至此而合,而燕、趙之釁啟。

    赧王亡後五年(前251),燕王喜命相栗腹約歡趙。

    還報曰:“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乃起二軍。

    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自将偏軍随之。

    趙使廉頗将,殺栗腹,虜卿秦,逐之五百餘裡。

    明年,圍其國。

    燕人請和。

    其明年,趙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圍之。

    又明年,又使延陵君率師從相國信平君廉頗助魏攻燕。

    秦始皇帝四年(前243),趙使李牧攻燕。

    燕使劇辛将擊趙。

    趙使龐暖擊之。

    明年(前255),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齊襄王卒,周赧王亡之明年。

    入戰國後二百二十六年。

    子建立,君王後用事,襄王後。

    僅圖自保;《齊世家》稱其事秦謹,與諸侯信。

    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

    秦遂得擇肥而噬。

    始皇十三年(前234),入戰國後二百四十七年。

    桓攻趙平陽,今河南臨漳縣西。

    殺趙将扈辄。

    《李牧傳》雲:破殺扈辄于武遂。

    明年,取宜安。

    今河北藁城縣西南。

    李牧與戰肥下,春秋時肥子國,今藁城縣。

    卻之,封牧為武安君。

    十五年(前232),入戰國後二百四十九年。

    秦大興兵。

    一軍至邺。

    一軍至大原,取狼孟。

    秦攻番吾,李牧卻之。

    十六年(前231),入戰國後二百五十年。

    發卒受韓南陽。

    十七年(前230),入戰國後二百五十一年。

    内史騰攻韓。

    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為颍川郡。

    韓自昭侯後,傳宣惠王、襄王倉、釐王咎、桓惠王四世。

    十八年(前229),入戰國後二百五十二年。

    大興兵攻趙。

    王翦将上地下井陉。

    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趙。

    端和圍邯鄲城,趙使李牧、司馬尚禦之。

    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

    趙王使趙蔥及齊将顔聚代李牧。

    牧不受命。

    趙使人微執得李牧,斬之。

    廢司馬尚。

    後三月,王翦因急擊,大破,殺趙蔥。

    明年,王翦、羌瘣盡定趙地。

    虜王遷及其将顔聚,引兵欲攻燕屯。

    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之代,自立為代王。

    東與燕合兵,軍上谷。

    楚幽王卒。

    同母弟猶代立,是為哀王。

    庶兄負刍之徒,襲殺哀王,而立負刍。

    二十年(前227),入戰國後二百五十四年。

    燕太子丹使荊轲刺秦王。

    秦王覺之,體解轲以徇。

    而使王翦、辛勝攻燕。

    燕、代發兵擊秦軍。

    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前226),入戰國後二百五十五年。

    王贲攻薊。

    乃益發卒詣王翦軍。

    遂破燕大子軍,取燕薊城。

    得燕大子丹首。

    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

    二十二年(前225),入戰國後二百五十六年。

    王贲攻魏。

    引河溝灌大梁。

    大梁城壞。

    其王假請降。

    盡取其地。

    魏自哀王後,傳昭王、安釐王、景湣王增、王假四世。

    《世本》雲:昭王名邀,安釐王名圉,景湣王名午。

    見《索隐》。

    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于将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

    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軍老矣,何怯也?李将軍果勢壯勇。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萬南伐荊,荊人大破李信軍。

    始皇複召王翦,強起之,使将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

    今河南汝南縣東南。

    二十四年(前223),入戰國後二百五十八年。

    虜其王負刍。

    《秦本紀》誤前一年。

    荊将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

    《集解》:徐廣曰“一作江。

    ”二十五年(前222),入戰國後二百五十九年。

    大興兵,使王贲攻燕遼東,得燕王喜。

    燕自惠王後傳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世。

    還攻代,虜代王嘉。

    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

    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翦遂定荊江南地。

    降越君。

    置會稽郡。

    二十六年(前221),入戰國後二百六十年。

    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

    秦使将軍王贲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六國皆亡。

    餘國較大者,陳、蔡、鄭、宋之亡,已見前。

    魯以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入戰國後二百三十二年。

    亡于楚。

    惟衛僅存,至秦二世時乃廢絕。

    然微不足數,天下遂統一。

     秦之克并六國,其原因蓋有數端。

    地勢形便,攻人易而人之攻之也難,一也。

    關中形勢,西北平夷無大險,故易受侵略。

    南經漢中至蜀,出入皆難。

    惟東憑函谷、武關,則誠有一夫當關之勢也。

    春秋大國,時曰晉、楚、齊、秦,其後起者則吳、越。

    吳、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國。

    其兵,則實甚強悍,故項氏卒用之以破秦。

    四國風氣,秦、晉本較齊、楚為強,兵亦然,讀《漢書·地理志》《荀子·議兵篇》可知。

    二也。

    三晉地狹人稠,生事至觳。

    楚受天惠厚,民又呰窳偷生。

    齊工商之業特盛,殷富殆冠海内。

    然工商盛者,農民未有不受剝削而益貧者也。

    惟秦地廣而腴,且有山林之利。

    開辟較晚,侈靡之風未甚。

    觀李斯谏逐客,曆數侈靡之事,秦無一焉可知。

    其上又有重農之政。

    齊民生計之舒,蓋莫秦若矣。

    三也。

    參看第十一章第三節。

    此皆秦之憑藉,優于六國者也。

    以人事論,則能用法家之說,實為其一大端。

    蓋惟用法家,乃能一民于農戰,其兵強而且多。

    參看第十四章第五節。

    亦惟用法家,故能進法術之士,而汰淫靡驕悍之貴族,政事乃克修舉也。

    《荀子·強國》曰:“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勢便,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入竟,觀其風俗。

    其百姓樸。

    其聲樂不流污。

    其服不佻。

    甚畏有司而順。

    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

    古之吏也。

    入其國,觀其士大夫。

    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

    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

    古之士大夫也。

    觀其朝廷。

    其間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

    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可謂盡之矣。

    秦取天下多暴,《史記·六國表》語。

    固也。

    然世豈有專行無道,而可以取天下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