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五帝事迹

關燈
已見第六章第二節。

    郯為今山東郯城縣。

    郯子言少昊、摯之立,爽鸠氏為司寇,而昭公二十年(前522),晏子對齊景公,謂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則古代,今山東省,确有一少昊其人,謂為子虛烏有者,武斷之論也。

    然古學家牽合黃帝之子青陽,則非是。

     《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嫘祖為黃帝正妃。

    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

    其一日玄嚣,是為青陽。

    青陽降居江水。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

    生高陽。

    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颛顼。

    帝颛顼生子曰窮蟬。

    颛顼崩,而玄嚣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黃帝。

    自玄嚣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史記》此文,與《大戴禮記·帝系篇》合,乃古系世之遺。

    古未必有後世之共主,然君位相襲,在一部落間,仍是分明。

    如忽都剌殁,蒙兀無共主,然也速該仍為尼倫全部之主是也。

    夏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亦如此。

    自太康至相,不過不為天下王,其為夏之君自若也。

    參看第八章第一節自明。

    少昊與大昊相對,乃東西二卿之名,已見第一節。

    《漢書·律曆志》,引劉歆所撰《世經》,據郯子之言,謂炮犧、共工、炎帝、黃帝、少昊相繼,由周人遷其行序,故《易》不載。

    又曰:“《考德》曰:少昊曰清。

    清黃帝之子青陽也,名摯。

    ”顔師古《注》曰:“《考德》,考五帝之德也。

    ”蓋即歆等所造。

    《後漢書·張衡傳》:衡條上司馬遷、班固所叙,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

    《注》舉其一事曰:“《帝系》:黃帝産青陽、昌意。

    《周書》曰:乃命少皞清。

    清即青陽也。

    今宜實定之。

    ”案《周書》此語,見于《嘗麥解》。

    其文曰:“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

    天用大成。

    至于今不亂。

    ”此文疑有奪誤。

    指清為少昊之名,實屬附會。

    而質摯同音,蓋又古學之家,據此而定少昊之名為摯者。

    郯子于黃、炎、共工、大皞,皆不言其名,獨于少皞稱其名曰摯,疑摯字乃治左氏者所旁注,而後誤入正文也。

    要之少昊确有其人,居東方之地,亦為當時名國,然謂其曾繼黃帝而為其部落之長,且為一時共主,則羌無故實也。

    46 自颛顼以至于禹,皆與共工劇争。

    《淮南子·天文訓》曰:“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兵略訓》曰:“颛顼嘗與共工争為帝矣。

    ”《史記·律書》曰:“颛顼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

    ”《淮南子·原道訓》曰:“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

    與高辛争為帝,遂潛于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

    ”《周書·史記》曰:“昔者共工自賢,自以無臣。

    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

    唐氏伐之,共工以亡。

    ”《書·堯典》言舜“流共工于幽州”。

    《淮南子·本經訓》曰:“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導廛、澗。

    ”《荀子·議兵篇》曰:“禹伐共工。

    ”《戰國·秦策》載蘇秦之言同。

    《成相篇》曰:“禹勞心力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

    ”可見其争阋之烈。

    《管子·揆度篇》言:“共工之王,水處十之七,陸處十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

    ”《禮記·祭法篇》言:“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王霸為後人分别之辭,在當時實無以異,然則共工後雖敗亡,其初固為一強族也。

     共工究何族乎?曰:共工者,炎帝之支派也。

    《山海經·海内經》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補三皇本紀》曰:“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為妃。

    ”《注》曰:“見《帝王世紀》及《古史考》。

    ”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曰:“二書蓋亦本此經為說,其名字不同,今無可考矣。

    ”生炎居。

    炎居生節并。

    節并生戲器。

    戲器生祝融。

    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

    共工生術器。

    術器首方颠,是複土壤,以處江水。

    共工生後土。

    後土生噎鳴。

    噎鳴生歲十有二。

    洪水滔天。

    鲧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

    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殺鲧于羽郊。

    鲧複生禹。

    帝乃令禹卒佈土以定九州。

    ”《山海經》誠荒怪,然世系為古人所重,雖與神話相雜,不得全虛。

    雲炎帝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可見其實為炎帝之族。

    而雲鲧為祝融所殺,其後禹又攻共工,亦隐見二族相仇之迹也。

    《大荒北經》有禹攻共工國山。

    又雲:“禹殺共工之臣相繇。

    ”《海内北經》雲:“禹殺共工之臣相柳。

    ”此系一事兩傳。

    又《大荒北經》言:“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

    載天。

    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

    後土生信,信生誇父。

    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将飲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澤,死于此。

    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此一事兩說并載。

    後土,據《海内經》生于共工,應龍則《大荒北經》謂黃帝使攻蚩尤于冀州之野者也。

    亦隐見二族相争之迹。

     古有所謂女娲者,蓋創造萬物之女神?47《楚辭·天問》曰:“女娲有體,孰制匠之?”《注》曰:“傳言女娲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說文·女部》:“娲,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天問》之意,蓋謂萬物皆女娲所造,女娲誰所造邪?猶今诘基督教者,言天主造物,天主又誰所造也?《禦覽·皇王部》引《風俗通》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黃土作人。

    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

    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

    亦此一類神話。

    既可以造萬物,遂可以補天地,而其說,遂與共工、颛顼之争相牽合焉。

    《淮南子·天文訓》言:“共工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言共工而不及女娲。

    《覽冥訓》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

    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蒼天補,四極正。

    淫水涸,冀州平。

    狡蟲死,颛民生。

    ”言女娲而不及共工,可見其各為一說。

    《論衡·談天》《順鼓》二篇,始将二事牽合為一,然猶雲共工與颛顼争。

    司馬貞《補三皇本紀》乃謂,女娲氏末年,“諸侯有共工氏。

    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與祝融戰,不勝,而怒。

    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女娲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鳌足以立四極”雲雲。

    雲與祝融戰者?古書言三皇,一說以為伏羲、神農、祝融,撰集古記者或以為女娲即祝融,乃改共工與颛顼争為與祝融戰,而司馬氏雜采之也。

    《注》雲“按其事出《淮南子》”,乃溯其本原之辭,非謂其文全據《淮南》。

    古神人本不分,人固可以附會為神,神亦可以降列于人,于是諸書遂列女娲于古帝王,附會為伏羲之妹,《風俗通義》。

    甚或謂其陵在任城,又或謂其治平利之中皇山矣。

    見《路史》引《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

    案任城,今山東濟甯縣,地近雷澤。

    平利,今陝西平利縣。

    《遁甲開山圖注》謂伏羲生于成紀,徙治陳倉,地與平利相近,蓋因此而附會也。

    《路史》又引《長安志》,謂骊山有女娲治處,案《漢書·律曆志》,載張壽王之言,謂骊山女為天子,在殷、周間,《長安志》之說,蓋又因此附會。

    骊山,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

     《帝王世紀》謂颛顼始都窮桑,後徙商丘,乃因《左氏》衛颛顼之虛而雲然,說不足信。

    見第六章第二節。

    《呂覽·古樂》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

    ”此言颛顼都邑最可信據者。

    《山海經·海内經》曰:“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楚辭·離騷》曰:“飲餘馬于鹹池兮,總餘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說文·桑部》:,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

    叒,木也。

    ”王筠曰:“《石鼓文》有字。

    蓋本作。

    若字蓋亦作,即之重文。

    加者,如楍字之象根形。

    《說文》之叒木,他書作若木,蓋漢人猶多作,是以八分書桑字作桒。

    《集韻·類篇》雲:桑古作《說文》收若字于草部,從草,右聲,似誤。

    ”此說甚精。

    若水實當作桑水。

    《東山經》曰:“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

    ”又曰:“《東山經》之首曰樕山。

    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

    ”空桑即窮桑,其地當近東海。

    《史記·殷本紀》載《湯诰》曰:“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渎已修,萬民乃有居”,則古謂江在東方。

    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其地皆當在東。

    後人誤蜀山氏之蜀為巴蜀之蜀,《水經》乃謂若水出旄牛徼外,至朱提為泸江矣。

    48旄牛、朱提,皆漢縣。

    旄牛,在今四川漢源縣南。

    朱提,在今四川宜賓縣西南。

    《周書》謂阪泉氏徙居至于獨鹿,獨從蜀聲,獨蜀一字,蜀山實獨鹿之山,亦即涿鹿之山。

    黃帝破蚩尤後,至颛顼時,二族蓋複通婚媾,故《大荒西經》謂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固炎帝之族;《大荒北經》謂颛顼生歡頭,歡頭生苗民,苗民黎姓;《潛夫論·五德志》,謂颛顼身号高陽,世号共工,苗民即蚩尤之後,共工亦姜姓也。

    《呂覽》言颛顼實處空桑,而《淮南》言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則共工、颛顼之争,仍在東方,必不能在河北也。

     第三節 禹治水 帝喾之後,繼之者為帝堯。

    《史記·五帝本紀》曰:“帝喾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

    帝喾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

    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不善”,《索隐》曰:“古本作不著,猶不著明,不善謂微弱,”又引衛宏曰:“摯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禅位焉。

    ”《正義》引《帝王世紀》曰:“帝摯之母,于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摯于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勳為唐侯。

    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

    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緻禅。

    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

    乃封帝于高辛。

    ”《禦覽·皇王部》引略同。

    末雲:“事不經見,漢故議郎東海衛宏之傳爾。

    ”經傳所無之說,衛宏何由知之?其妄不待言矣。

     孔子删《書》,斷自唐、虞,故自堯以後,史事傳者較詳。

    然《堯典》等實亦後人追述,非當時實錄也。

    綜觀古書,此時代之大事,一為禹之治水,一為堯、舜、禹之禅讓,今先述治水之事如下。

     洪水之患,蓋遠起于炎、黃之際,《管子》言共工之王,水處十之七,陸處十之三;《禮記》言共工氏之子後土,能平九州;《山海經》亦言共工生術器,是複土壤,以處江水。

    49已見第二節。

    而《國語·周語》,載大子晉之言,謂“古之長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澤。

    昔共工氏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

    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卑,以害天下。

    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

    其在有虞,有崇伯,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

    堯用殛之于羽山。

    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

    共之從孫四嶽佐之。

    高高下下,疏川導滞。

    鐘水豐物。

    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

    克厭帝心。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雲雲。

    知自共工至禹,水患一線相承。

    共工與颛顼争,其距黃帝,當不甚遠。

    而《管子·揆度》言“黃帝之王,破增薮,焚沛澤,逐禽獸”;又《輕重戊》言“黃帝之王,童山竭澤”;此即“益烈山澤而焚之”之事,知當黃帝時,業以水為患矣,《禹貢》述禹所治水,遍及江、河兩流域;諸子書言禹事者亦皆極意敷張;其實皆非真相。

    孔子言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50《論語·大伯》。

    《尚書·臯陶谟》今本分為《益稷》。

    載禹自道之言曰:“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

    ”九川特言其多,四海者,中國之外;中國無定境,則四海亦無定在。

    《國語》“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雲雲,與《禹貢》篇末,所謂“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者,同為泛言無實之辭。

    知禹之治水,亦僅限于一隅;上文道山道水及九州情形,皆後人所附益也。

    《說文·川部》“州,水中可居者。

    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此為州字本義。

    古無島字,洲即島也。

    州洲二字,異文同語,尤為易見,蓋吾族古本澤居,故以水中可居之地,為人所聚處之稱。

    古以三為多數,蓋亦以三為單位。

    三三而九,故井田以方裡之地,畫為九區;明堂亦有九室。

    九州,初蓋小聚落中度地居民之法,後乃移以區畫其時所知之天下耳。

    《孟子》述水患情形曰:“草木暢茂,禽獸繁殖。

    五谷不登,禽獸逼人。

    獸蹄鳥迹之道,交于中國。

    ”《滕文公上》。

    又曰:“龍蛇居之,民無所定。

    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滕文公下》。

    正《說文》所謂居水中高土者。

    兖州本吾族興起之地,《禹貢》于此獨有“降丘宅土”之文。

    《禹貢》固後人所文飾,然其中單辭隻義,亦未必無古代史實之存也。

    堯時所謂洪水者,斷可識矣。

     《呂覽·愛類》雲:“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鑿,河出孟門,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

    ”《淮南·本經訓》亦雲:“龍門未開,呂梁未鑿,江、淮流通,四海溟涬。

    ”《人間訓》則雲:“禹鑿龍門,辟伊阙。

    ”龍門,已見前。

    第六章第一節。

    呂梁,在今江蘇銅山縣東南,見《水經·泗水注》。

    後人或以陝西韓城縣之梁山說之。

    孟門近大行。

    《左氏》襄公廿二年,齊侯伐晉,取朝歌,入孟門,登大行。

    伊阙在今河南洛陽縣。

    地皆在河南、山、陝之間。

    夏都本在河、洛;後人又謂唐、虞、夏之都,皆在河東;因謂禹所施功,黃河為大,而河工之艱巨者,實在龍門、砥柱在今山西平陸縣東。

    之間。

    此惑于傳說,而不察其實者也。

    言堯、舜、禹都邑最古者,莫如《左氏》。

    《左氏》載子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