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隰州刺史暴卒,建雄節度使楊廷璋謂都監李謙溥曰:“今大駕南征,隰州無守将,河東必生心。
若奏請待報,則孤城危矣。
”即牒謙溥權隰州事。
謙溥至,則修守備。
未幾,北漢兵果至,諸将請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堅将良,未易克也。
”北漢攻城久不下,廷璋度其疲困無備,潛與謙溥約,各募死士百餘,夜襲其營,北漢兵驚潰解去。
三月,唐以太弟景遂為晉王,燕王弘冀為太子。
景遂前後十表辭位,且言:“弘冀嫡長,有軍功,宜為嗣。
”唐主乃立景遂為晉王、洪州大都督,以弘冀為皇太子,參決庶政。
弘冀為人猜忌嚴刻,景遂左右有未出東宮者,立斥逐之。
周主臨江,遣水軍擊唐兵,破之。
唐主遣使盡獻江北地,周主罷兵引還。
世宗如迎銮鎮,屢至江口,遣水軍擊唐兵,破之。
唐主恐,遂南度,又恥降号稱藩,乃遣陳覺奉表,請傳位于太子弘冀,使聽命于中國。
時淮南惟廬、舒、蕲、黃未下,覺見周之盛,白世宗,請遣人度江取表,獻四州之地,畫江為境,以求息兵,辭指甚哀。
上曰:“朕本興師,止取江北,今爾主能舉國内附,朕複何求?”賜唐主書,稱“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高保融以水軍會同後周軍隊讨伐南唐。
二月,後周世宗郭榮到達揚州。
北漢軍隊進攻後周隰州,沒有攻克。
隰州刺史突然死亡,建雄節度使楊廷璋對都監李謙溥說:“如今皇上南征,隰州沒有守将,河東必定會産生野心。
如果奏報請示等待回複,那麼隰州孤城就很危險了。
”立即簽署書牒命李謙溥代理主持隰州軍政事務。
李謙溥到達隰州後,就加緊進行防守準備。
不久,北漢軍隊果然來到隰州,衆将請求迅速救援,楊廷璋說:“隰州城池堅固,守将精明,不容易攻克。
”北漢軍隊攻城久攻不下,楊廷璋估計北漢軍隊疲憊困乏,沒有防備,便暗中與李謙溥約定,各招募敢死士兵一百多人,夜間偷襲北漢兵營,北漢軍隊驚慌潰逃倉惶離去。
三月,南唐主李璟改封皇太弟李景遂為晉王,立燕王李弘冀為皇太子。
李景遂前後十次上表請求辭去繼承人之位,并且說:“李弘冀是嫡長子,又有軍功,應當做繼承人。
”南唐主于是封李景遂為晉王、洪州大都督,立李弘冀為皇太子,參預決定國家各種政務。
李弘冀性情多疑,為人嚴厲尖刻,李景遂手下人還有沒出東宮的,便立即把他們斥退趕走。
後周世宗郭榮親臨長江,派遣水軍攻打南唐軍隊,打敗南唐軍。
南唐主李璟派遣使者把長江以北的地方全部獻給後周,後周世宗停止進攻,領兵返回。
後周世宗前往迎銮鎮,屢次到達長江口,派遣水軍攻打南唐軍隊,打敗南唐軍。
南唐主害怕,于是渡江南下,又恥于貶降帝号改稱藩臣,于是便派遣陳覺奉送表章,請求将皇位傳給太子李弘冀,讓他聽從後周的命令。
當時淮南隻有廬州、舒州、蕲州、黃州沒有被攻下,陳覺看到後周軍隊的強大,向後周世宗禀報,請求派人渡過長江拿取表章,進獻四州土地,劃江為界,以求休戰,言辭旨意很是悲哀。
後周世宗說:“朕興師出兵的本意,隻為取得江北之地,如今你們的君主能夠率國歸附,朕還有什麼可要求的呢?”後周世宗賜南唐主書信,稱“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慰納之。
唐主奉表稱“唐國主”,請獻江北四州,歲輸貢物數十萬。
于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縣六十。
世宗賜唐主書,谕以今當罷兵,不必傳位。
賜錢弘俶、高保融犒軍帛有差。
唐主遣馮延巳獻銀、絹、錢、茶、谷共百萬以犒軍。
敕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昇府節度使徐溫等墓并量給守戶。
其江南群臣墓在江北者,亦委長吏以時檢校。
周汴渠成。
浚汴口,導河流達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
夏四月,周新作太廟成。
五月朔,日食。
唐主更名景,去帝号,奉周正朔。
唐主避周諱,更名景。
下令去帝号,稱國主,凡天子儀制曾有降損。
去年号,用周正朔。
平章事馮延巳、嚴續,樞密使陳覺皆罷。
初,延巳以取中原之策說唐主,由是有寵。
嘗笑烈祖龌龊曰:“安陸所喪才數千兵,為之辍食咨嗟者旬日,此田舍翁識量耳,安足與成大事?豈如今上暴師數萬于外,而擊毬宴樂無異平日,真英主也。
”與其黨談論,常以天下為己任,更相唱和。
翰林學士常夢錫屢言延巳等浮誕不可信,唐主不聽。
夢錫曰:“奸臣似忠,陛下不悟,國必亡矣。
”及是延巳之黨相與言,有謂周為大朝者,夢錫大笑曰:“諸公常欲緻君堯舜,何意今日自為小朝邪?”衆默然。
安慰接納了他。
南唐主奉送表章自稱“唐國主”,請求獻出長江以北廬、舒、蕲、黃四州,每年貢獻财物數十萬。
于是長江以北全部平定,得到十四個州、六十個縣。
後周世宗賜給南唐主書信,告訴他如今應當休戰,不必傳位。
賜給錢弘俶、高保融犒勞軍隊的絹帛各有差等。
南唐主派遣馮延巳進獻金銀、絹帛、錢财、茶葉、糧食共百萬計,以犒勞軍隊。
敕令已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已故昇府節度使徐溫等人的墓地,一并酌情配給守墓的農戶。
其餘江南群臣有先人墳墓在長江以北的,也委托所在地方長官按時檢查。
後周汴水大渠修成。
疏通汴口,引導黃河水流直達淮水,于是長江、淮水的船隻開始通航。
夏四月,後周新建太廟落成。
五月初一,出現日食。
南唐主李璟改名為李景,去掉帝号,奉行後周曆法。
南唐主為避後周世宗祖先的名諱,改名為景。
下令去掉帝号,隻稱國主,凡是天子的禮儀制度都有所降低貶損。
去掉原來年号,改用後周的曆法。
平章事馮延巳、嚴續和樞密使陳覺都被罷免。
當初,馮延巳用奪取中原的策略勸說南唐主,因此得到寵幸。
他曾經嘲笑南唐烈祖李昪器量狹小說:“安陸所喪失的才幾千士兵,為此就禁食歎息達十天,這是鄉村田舍老翁的見識度量,怎麼能同他成就大事?哪像如今皇上幾萬大軍風餐露宿在野外,而自己打毬宴會取樂與平時沒有兩樣,真是英明的君主呀。
”馮延巳與他的同黨談論時,經常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責任,互相唱和呼應。
翰林學士常夢錫多次上言馮延巳等人虛浮誇誕,不可相信,南唐主聽不進去。
常夢錫說:“奸臣好似很忠誠,如果陛下再不覺悟,國家必然滅亡。
”到這時,馮延巳黨羽相互交談,有稱後周為大朝的,常夢錫大笑說:“諸位平常總想引導國君成為唐堯、虞舜,哪裡會想到今日自己成了小朝廷呢?”衆人都沉默不語。
周主遣使如唐,饋之鹽,還其俘。
周始命太府卿馮延魯、衛尉少卿鐘谟使于唐,賜以禦衣、玉帶、《欽天曆》及犒軍帛十萬。
唐主嘗奏江南無鹽田,願得海陵鹽監,世宗曰:“海陵在江北,難以交居。
”至是诏歲給鹽三十萬斛,俘獲士卒稍稍歸之。
秋八月,唐太子弘冀殺其叔父晉王景遂。
景遂之赴洪州也,唐主以李徵古為副使。
徵古傲狠專恣,景遂雖寬厚,久而不堪,常欲斬徵古而自囚,左右谏而止。
太子弘冀在東宮,多不法,唐主怒,嘗以毬杖擊之,曰:“吾當複召景遂。
”弘冀聞洪州都押牙袁從範怨景遂,密遣毒之。
景遂擊毬渴甚,從範進漿,飲之而卒。
未殡體已潰,唐主不之知。
南漢主晟殂,子立。
年十六,國事皆決于龔澄樞、盧瓊仙等,台省備位而已。
唐置進奏院于大梁。
周遣門使曹彬如吳越。
周遣曹彬以兵器賜吳越,事畢亟反,不受饋遺。
吳越人以輕舟追與之,至于數四,彬曰:“吾終不受,是竊名也。
”盡籍其數,歸而獻之。
世宗曰:“向之奉使者,乞丐無厭,使四方輕朝命。
卿能如是甚善,然彼以遺卿,卿自取之。
”彬始拜受,悉以散于親識,家無留者。
冬十月,周以高防為西南面制置使。
後周世宗郭榮派遣使者前往南唐國,饋贈食鹽,釋放戰俘回去。
後周世宗命令太府卿馮延魯、衛尉少卿鐘谟出使南唐,賞賜禦衣、玉帶、《欽天曆》以及犒勞軍隊的絹帛十萬匹。
南唐主李景曾經奏報江南地區沒有鹽田,希望得到海陵的鹽監,後周世宗說:“海陵在長江北岸,難以使南、北官吏交錯雜居。
”到這時,诏令每年給江南地區三十萬斛鹽,被俘虜抓獲的江南士兵逐漸被釋放回國。
秋八月,南唐太子李弘冀殺死他叔父晉王李景遂。
李景遂到洪州赴任,南唐主任命李徵古為鎮南節度副使。
李徵古傲慢兇狠,專橫跋扈,李景遂雖然寬容仁厚,但時間長了也不堪忍受,經常想斬了李徵古而後到有關執法部門自首,被手下人勸谏而住手。
太子李弘冀住在東宮,多有不法行為,南唐主李景發怒,曾經用馬毬杖打他,說:“我應當重新召回景遂。
”李弘冀聽說洪州都押牙袁從範怨恨李景遂,暗中讓他毒害李景遂。
李景遂打馬毬口渴得很,袁從範送上飲料,李景遂喝下就死了。
還沒到埋葬,身體已經潰爛,南唐主不知情。
南漢主劉晟去世,長子劉即皇帝位。
劉年僅十六歲,國家大事全部由龔澄樞、盧瓊仙等人裁決,台省各部官員隻虛設其位而已。
南唐在大梁設置進奏院。
後周派遣門使曹彬出使吳越。
後周世宗郭榮派遣曹彬帶着兵器賜給吳越王錢弘俶,事情完畢即刻返回,不接受對方饋贈。
吳越人劃着小船追送禮品,曹彬再三推辭,曹彬說:“我如果始終不接受,那是沽名釣譽。
”全部登記禮品數量,返回後獻給後周世宗。
後周世宗說:“從前奉命出使的人,索求禮品貪得無厭,讓四方之人輕蔑朝廷命令。
愛卿能夠做到這樣很好,然而人家既已将這些禮品饋贈給愛卿,愛卿自當取走。
”曹彬這才禮拜接受,全部散發給親戚朋友,家中一點不留。
冬十月,後周任命高防為西南面制置使。
世宗謀伐蜀,以防為西南面水陸制置使。
高保融再遺蜀主書,勸使稱臣于周。
蜀主集将相議之,李昊曰:“從之則君父之辱,違之則周師必至,諸将能拒周乎?”皆曰:“陛下聖明,江山險固,秣馬厲兵,正為今日,臣等請以死衛社稷。
”蜀主乃命昊草書,極言拒絕之。
周遣使均定境内田租。
世宗留心農事,常刻木為農夫、蠶婦,置之殿庭。
欲均天下田租,先以元稹《均田圖》賜諸道,至是诏散騎常侍艾颍等三十四人分行諸州,均定田租。
又诏諸州并鄉村,率以百戶為團,團置耆長三人。
又诏凡諸色課戶及俸戶,并勒歸州縣,其幕職、州縣官,自今并支俸錢及米麥。
十一月,周命窦俨撰《通禮》《正樂》。
唐放其太傅宋齊丘于九華山。
初,齊丘多樹朋黨,躁進之士争附之,樞密使陳覺、副使李徵古恃其勢尤驕慢。
及景達遁歸,國人兇懼,唐主悲歎泣下。
徵古曰:“陛下當治兵以扞敵,涕泣何為?豈乳母不至邪?”會司天奏:“天文有變,人主宜避位禳災。
”唐主乃曰:“吾欲釋去萬機,誰可以托國者?”徵古曰:“宋公,造國手也,陛下何不舉國授之?”覺曰:“陛下深居禁中,國事皆委宋公,先行後聞,臣等時入侍,談釋、老,不亦可乎?”唐主心愠,即命中書舍人陳喬草诏行之。
喬惶恐請見,曰:“陛下一署此诏,臣不複得見矣。
”因極言其不可。
唐主笑曰: 後周世宗謀劃征伐後蜀,任命高防為西南面水陸制置使。
高保融再次給後蜀主孟昶去信,勸他向後周投降稱臣。
後蜀主召集将相商議此事,李昊說:“聽從他就是國君的恥辱,違背他後周軍隊必定要打到這裡,衆将能夠抵禦後周軍隊嗎?”衆将都說:“陛下聖明,江山險要堅固,軍隊秣馬厲兵長期備戰,正是為了今天抵禦外敵,我們請求用生命來保衛國家。
”後蜀主于是命令李昊起草回信,堅決拒絕投降。
後周派遣使臣全面确定境内田租。
後周世宗郭榮非常留意農事,經常用木頭刻成農夫、蠶婦的形象,安置在宮殿庭院中。
後周世宗打算統一國家租稅,先将元稹的《均田圖》賜給各道,到這時诏令散騎常侍艾颍等三十四人分别視察各州,全面确定田租。
又诏令各州合并鄉村,一般每百戶為一團,每團設置年老的團長三人。
又诏令所有各種課戶及俸戶,統一歸州縣管理,那些幕職官、州縣官,從現在開始統一支取俸錢及糧食。
十一月,後周世宗命令窦俨編撰《大周通禮》《大周正樂》。
南唐流放太傅宋齊丘到九華山。
當初,宋齊丘大肆拉幫結派,培植黨羽,浮躁急進之士争相攀附,樞密使陳覺、樞密副使李徵古仗恃宋齊丘的勢力,更加驕橫傲慢。
等到李景達逃回,國人非常非常恐懼,南唐主李景悲哀感歎地流下眼淚。
李徵古說:“陛下應當治理軍隊來抵抗敵人,流淚哭泣幹什麼?難道是奶媽沒有到嗎?”當時适逢司天奏報:“天象将有大變,君主應該避位祈求消災。
”南唐主于是說:“我想放棄君位擺脫政務,可以把國家托付給誰呢?”李徵古說:“宋公是參與創建國家的人,陛下何不把國家交授給他治理呢?”陳覺說:“陛下深居宮中,國家大事都委托給宋公,先處理後報告,我們時常入宮侍候,跟您談論釋迦牟尼、老子之學,不也是可以的嗎?”南唐主心中怨恨,就命令中書舍人陳喬起草诏書實行。
陳喬恐惶不安請求谒見,說:“陛下一旦簽署這個诏令,我就不會再見到陛下了。
”于是極力陳述不能這樣做。
南唐主笑着說: “爾亦知其非邪?”乃止。
遂出徵古洪州,罷覺近職。
鐘谟素以德明之死怨齊丘,言于唐主曰:“齊丘乘國之危,遽謀篡竊,陳覺、徵古為之羽翼,理不可容。
”覺自周還,矯以世宗之命,謂唐主曰:“聞江南連歲拒命,皆宰相嚴續之謀,當為我斬之。
”唐主知覺素與續有隙,固未之信。
谟請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複命,上言:“久拒王師,皆臣愚迷,非續之罪。
”世宗聞之,大驚曰:“審如此,則續乃忠臣。
朕為天下主,豈教人殺忠臣乎?”谟還,以白唐主。
唐主欲誅齊丘等,複遣谟入禀之。
世宗以異國之臣,無所可否。
唐主乃诏暴齊丘等罪,聽齊丘歸九華山,覺宣州安置,徵古賜自盡。
己未(959) 周顯德六年,六月,恭帝宗訓立。
是歲,凡五國三鎮。
春正月,周命王樸作律準定大樂。
初,有司将立正仗,宿設樂縣于殿庭,世宗觀之,見鐘磬有設而不擊者,問樂工,皆不能對。
乃命窦俨讨論古今,考正雅樂。
以王樸素曉音律,詢之,樸上疏曰:“禮以檢形,樂以治心。
形順于外,心和于内,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
蓋樂生于人心,而聲成于物,物聲既成,複能感人之心。
昔黃帝 “你也知道那樣做不行呀。
”于是作罷。
随後将李徵古外放到洪州任職,陳覺被罷免近臣之職。
鐘谟素因李德明之死而怨恨宋齊丘,便對南唐主說:“宋齊丘乘國家危難之機,加緊陰謀篡權奪位,陳覺、李徵古是他的幫兇死黨,不處置他們天理難容。
”陳覺從後周回來,假托後周世宗的命令,對南唐主說:“聽說江南連年抗拒诏令,都是宰相嚴續的主謀,應當替我斬了他。
”南唐主知道陳覺一向與嚴續有矛盾,本來就不相信他的話。
鐘谟請求到後周核實,南唐主于是通過鐘谟回後周複命,上書說:“長久抗拒王師,都是我的愚昧糊塗,不是嚴續的罪過。
”後周世宗聽說後,大為震驚,說:“确實如此的話,那麼嚴續乃是忠臣。
朕為天下之主,怎麼能教唆别人殺害忠臣呢?”鐘谟回國,将情況報告南唐主。
南唐主打算誅殺宋齊丘等人,又派遣鐘谟入朝向後周世宗禀報。
後周世宗因為是别國的臣子,不置可否。
南唐主于是诏令公布宋齊丘等人的罪惡,允許宋齊丘返歸九華山隐居,陳覺被送到宣州安置,李徵古被賜命自殺。
後周恭帝 己未(959) 後周顯德六年,六月,後周恭帝郭宗訓即位。
這一年,共五個國家、三個藩鎮。
春正月,後周世宗郭榮命令王樸作律準定大樂。
當初,有關官吏準備設置正月初一接受朝賀的儀仗禮器,前一天晚上在正殿廳堂懸挂樂器,後周世宗前往觀看,看到有鐘磬設挂在那裡卻不擊打,便詢問樂工,都不能回答。
于是命令窦俨探讨研究古今有關制度,考定校正雅樂。
因為王樸平素通曉音律,後周世宗便詢問他雅樂之事,王樸上疏說:“禮儀是用來規範形體的,音樂是用來陶冶心靈的。
形體在外表現恭順,心靈在内保持平和,如果這樣而天下還得不到治理,那是沒有的。
音樂産生于人的心靈,而聲音産生于物體的振動,物體的聲音形成後,又能反過來感化人的心靈。
從前黃帝 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
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
“遭秦滅學,曆代罕能用之。
唐祖孝孫考正大樂,其法始備。
安史之亂,什亡八九,至于黃巢,蕩盡無遺。
時有博士殷盈孫鑄镈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
雖有鐘、磬之狀,殊無相應之和,其镈鐘不問音律,但循環而擊,編鐘、編磬徒懸而已。
絲、竹、匏、土僅有七聲,名為黃鐘之宮,其存者九曲。
考之,三曲協律,六曲參涉諸調。
蓋樂之廢缺,無甚于今。
“臣謹如古法,以秬黍定尺,長九寸,徑三分,為黃鐘之管,與今黃鐘之聲相應,因而推之,得十二律。
以為衆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準,十有三,其長九尺,皆應黃鐘之聲,以次設柱,為十一律及黃鐘清聲,旋用七律以為一均。
為均之主者,宮也,徵、商、羽、角、變宮、變徵次焉。
發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疊應不亂,乃成其調,凡八十四調。
此法久絕,出臣獨見,乞集百官校其得失。
”诏從之。
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
唐宋齊丘自殺。
齊丘至九華山,唐主命鎖其第,穴牆給飲食。
齊丘歎曰:“吾昔獻謀幽讓皇帝族于泰州,宜其及此。
”乃缢而死,谥曰醜謬。
初,常夢錫深疾齊丘之黨,與馮延巳、魏岑之徒 吹九寸長的竹管,得到黃鐘的正聲,去掉一半變成清聲,加長一倍變成緩聲,用增減三分之一長度的方法産生十二音律。
十二音律輪流作為宮音,可以産生七個調成為一均,總共有十二均,八十四個調,從而均、調全部齊備。
“由于後來遭到秦朝消滅學術的厄運,曆代研習演奏音樂的人很少有能運用它的。
唐代祖孝孫考定校正雅樂,這種演奏方法開始齊備。
安祿山、史思明作亂,樂器、樂師損失十分之八九,到了黃巢造反,便蕩然無存。
當時有博士殷盈孫鑄造镈鐘十二枚,編鐘二百四十枚,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如今懸挂的就是。
現在雖然有鐘、磬的形狀,卻沒有一點相呼應的和音,那镈鐘不問是什麼音律,隻是循環擊打,編鐘、編磬隻是空挂着而已。
絲、竹、匏、土等樂器僅有七個聲音,名為黃鐘之宮,保存下來隻有九個曲子。
考核這九個曲子,隻有三個曲子符合音律,六個曲子參雜各種音調。
音樂的廢棄遺缺,沒有比如今更嚴重的了。
“臣下嚴格依照古代的方法,用黑黍子粒來定出尺寸,長九寸,直徑三分的,定為黃鐘律管,與當今的黃鐘之聲相應和,以此推算,得出十二音律。
因為衆多律管交替吹奏,使用聽聲很不方便,于是制作律準,共用十三條弦,其長九尺,所有的音律都應符合黃鐘的聲音,按着次序設置架弦的碼子,調成十一個音律及黃鐘清聲,循環使用七個音律成為一均。
作為一均的主音,首先是宮,其次是徵、商、羽、角、變宮、變徵。
發出該均主音之聲,最後回歸到本音的音律,重疊應和而不雜亂,于是構成一調,總共八十四調。
這個方法已經失傳很久,出于臣下的獨自見解,請求召集百官比較考核其得失正誤。
”後周世宗下诏采納王樸的建議。
百官都認為是這樣,于是開始實行。
南唐宋齊丘自殺。
宋齊丘到達九華山,南唐主李景下令鎖上他宅第的門窗,從牆上挖洞供給飲食。
宋齊丘歎息着說:“我從前獻計将吳讓皇帝家族幽禁在泰州,所以今天我也應該如此。
”于是上吊自殺,谥号為醜謬。
當初,常夢錫痛恨宋齊丘一黨,同馮延巳、魏岑之徒 日有争論,因郁郁不得志,縱酒成疾而卒。
至是,唐主曰:“夢錫平生欲殺齊丘,恨不使見之。
”贈左仆射。
二月,周導汴水入蔡水。
以通陳、颍之漕。
周減行苗使所奏羨苗。
開封府奏田稅舊一十萬二千餘頃,今按行得羨苗四萬二千餘頃,敕減三萬八千頃。
諸州使還所奏,減之仿此。
周淮南饑。
淮南饑,世宗命以米貸之。
或曰:“民貧恐不能償。
”世宗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懸而父不為之解哉?安在責其必償也?” 三月,周樞密使王樸卒。
樸剛銳明敏,智略過人。
及卒,世宗臨其喪,以玉钺卓地,恸哭數四,不能自止。
夏四月,周主自将伐契丹。
五月,取瀛、莫、易,置雄、霸州,遂趣幽州,有疾乃還。
世宗以北鄙未複,下诏親征。
命親軍都虞候韓通等将水陸軍先發。
四月,通自滄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乾甯軍南,補壞防,開遊口三十六,遂通瀛、莫。
車駕至滄州,即日帥步騎數萬直趨契丹之境,非道所從,民間皆不之知。
契丹甯州刺史王洪舉城降。
诏以韓通為陸路都部署,我太祖為水路都部署。
自禦龍舟沿流而北,舳舻相連數十裡。
至獨流口,溯流而西。
至益津關,契丹守将終廷輝以城降。
自是水路漸隘,乃登陸而西,宿于野次,侍衛之士不及一旅, 每天都有争論,因而心情憂郁不能實現抱負,終日縱酒狂飲得病而死。
到宋齊丘死後,南唐主說:“常夢錫平生總想殺死宋齊丘,遺憾的是不能讓他見到這一天。
”于是追贈常夢錫為左仆射。
二月,後周引導汴水流入蔡水。
以此打通陳州、颍州的運糧水道。
後周減免巡視苗田使者所奏報多出苗田的租稅。
開封府奏報征收租稅的田地原為十萬二千餘頃,如今核查得到多出的苗田四萬二千餘頃,後周世宗敕令減免租稅三萬八千頃。
各州巡視苗田使者回來所奏報多出的苗田,減免租稅的比例仿照開封府的做法。
後周淮南發生饑荒。
淮南發生饑荒,後周世宗命把糧食借給百姓。
有人說:“百姓貧窮怕不能償還。
”後周世宗說:“百姓是我的子女,哪有子女有難而父親不幫他們的呢?哪有要求子女必須償還的呢?” 三月,後周樞密使王樸去世。
王樸生性剛強而敏銳,智謀韬略超過常人。
到王樸去世,後周世宗親自哀哭吊喪,用玉钺擊地,痛哭多次,不能自制。
夏四月,後周世宗郭榮親自領兵征伐契丹。
五月,奪取瀛州、莫州、易州,設置雄州、霸州,随後趕赴幽州,因為有病于是返回。
後周世宗因為北部邊境地區還沒有收複,下诏親自出征。
命令親軍都虞候韓通等率領水軍、陸軍率先出發。
四月,韓通從滄州修治水道進入契丹境内,在乾甯軍南面設置栅欄,修補損壞的堤防,挖開排水口三十六個,于是直通瀛州、莫州。
後周世宗到達滄州,當天率領步兵、騎兵幾萬人直奔契丹國境,所走的都不是大道,當時百姓都不知道皇帝出征。
契丹甯州刺史王洪率城投降。
後周世宗頒布诏書,任命韓通為陸路都部署,任命宋太祖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
後周世宗乘坐龍船沿着水流北上,船隊頭尾相接長達數十裡。
到了獨流口,逆水西行。
到了益津關,契丹守将終廷輝率城投降。
從益津關往西水路逐漸狹窄,于是後周世宗登陸西進,夜晚宿營在野外,侍從衛兵不足一旅五百人, 從官皆恐懼。
胡騎連群出其左右,不敢逼。
我太祖先至瓦橋關,契丹守将姚内斌、莫州刺史劉楚信皆舉城降。
五月朔,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等引兵繼至,契丹瀛州刺史高彥晖舉城降,于是關南悉平。
宴諸将于行宮,議取幽州,諸将曰:“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
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世宗不悅。
是日趣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發,據固安。
自至安陽水,命作橋,會日暮,還宿瓦橋,是夕不豫而止。
契丹主遣使命北漢發兵撓周邊,聞周師還,乃罷。
孫行友拔易州,擒契丹刺史李在欽,獻之,斬于軍市。
以瓦橋關為雄州,益津關為霸州,命李重進将兵出土門擊北漢,韓令坤戍霸州,陳思讓戍雄州,遂還。
重進敗北漢兵于百井。
車駕至大梁,往還适六十日。
六月,河決原武,周發近縣民夫塞之。
唐泉州遣使入貢于周,不受。
唐清源節度使留從效遣使入貢,請置進奏院于京師,诏報之曰:“江南近服,方務綏懷,卿久奉金陵,未可改圖。
若置邸上都,與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于朕。
” 唐城金陵。
唐遣鐘谟入貢于周,世宗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備乎?”對曰:“既臣事大國,不敢複爾。
”世宗曰:“不然。
向時則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吾與汝國大義已定,保無他虞。
随從的官吏都很恐懼。
胡人騎兵成群結隊出現在周圍,但不敢靠近。
宋太祖趙匡胤首先到達瓦橋關,契丹守将姚内斌、莫州刺史劉楚信都率城投降。
五月初一,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等率兵陸續抵達,契丹瀛州刺史高彥晖率城投降,于是瓦橋關以南地區全部平定。
後周世宗在行宮宴請衆将,商議奪取幽州,衆将說:“陛下離開京城已經四十二天,兵不血刃,已取得燕南之地,這是舉世罕見的功勞。
如今契丹的騎兵都聚集在幽州北面,不宜繼續深入前進。
”後周世宗聽後很不高興。
當天後周世宗催促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首先出發,占據固安。
後周世宗親自到達安陽水邊,命令架橋,趕上天色已晚,返回瓦橋關住宿,當天晚上世宗身體不适而停止進軍。
契丹主耶律述律派遣使者趕到晉陽命令北漢主劉鈞發兵騷擾後周邊境,聽說後周軍隊返回,于是作罷。
孫行友奪取易州,擒獲契丹刺史李在欽獻給後周世宗,把他斬首在軍營市場上。
将瓦橋關改為雄州,益津關改為霸州,命令李重進率兵出土門進攻北漢,韓令坤戍衛霸州,陳思讓戍衛雄州,随後後周世宗返回。
李重進在百井擊敗北漢軍隊。
後周世宗回到大梁,往返正好六十天。
六月,黃河在原武決口,後周發動附近州縣民夫堵塞決口。
南唐泉州派遣使者到後周進貢,後周沒有接受。
南唐清源節度使留從效派遣使者入朝進貢,請求在京師設置進奏院,後周世宗郭榮用诏書答複他說:“江南新近歸服,正在努力安撫,愛卿長久侍奉金陵,不可改變主意。
如果在京城設置進奏院官邸,同金陵相抗衡,接受了你的要求而擁有了泉州,罪過就在朕身上了。
” 南唐修建金陵城牆。
南唐派遣鐘谟到後周進貢,後周世宗郭榮問:“江南也在操練軍隊,進行作戰準備嗎?”鐘谟回答說:“既然已臣事大周,不敢再這樣做了。
”後周世宗說:“不對。
從前是仇敵,今日已成為一家,我朝與你們國家的名分大義已經确定,保證沒有其他變故。
然人生難期,至于後世,則事不可知。
歸語汝主,可及吾時完城郭,繕甲兵,據守要害,為子孫計。
”谟歸以告,唐主乃城金陵,凡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
周主立其子宗訓為梁王。
初,宰相屢請王諸皇子,世宗曰:“功臣之子皆未加恩,而獨先朕子,能自安乎?”至是不豫,乃封宗訓為梁王,生七年矣。
周以魏仁浦同平章事,我太祖為殿前都點檢。
世宗欲相仁浦,議者以仁浦不由科第為疑,世宗曰:“自古用文武才略為輔佐者,豈盡由科第邪?”乃以王溥、範質皆參知樞密院事,仁浦同平章事,樞密使如故。
仁浦為人謙謹,世宗性嚴急,近職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歸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雖起刀筆吏,緻位宰相,時人不以為忝。
又以吳延祚為樞密使,韓通充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我太祖兼殿前都點檢。
世宗嘗問相于兵部尚書張昭,昭薦李濤,世宗愕然曰:“濤輕薄無大臣體,卿薦之,何也?”對曰:“陛下所責者細行也,臣所舉者大節也。
昔張彥澤虐殺不辜,濤累疏以為不殺必為國患。
漢隐帝之世,濤亦上疏請解先帝兵權。
夫國家安危未形而能見之,此真宰相器也。
”世宗曰:“卿言甚善,然濤終不可置之中書。
”濤喜诙諧,不修邊幅,與弟浣甚友愛而多谑浪,無長幼體,世宗以是薄之。
又以翰林學士 然而人生難以預料,至于後世,那麼事情的發展變化就難以預知了。
回去告訴你們君主,可以趁着我在的時候加固城郭,修繕武器,據守要塞,為子孫後代着想。
”鐘谟回國将後周世宗的話禀告南唐主李景,南唐主于是修建金陵城牆,凡各州縣城池不堅固的都加固修理,守衛士兵少的則補充增加。
後周世宗立他的兒子郭宗訓為梁王。
當初,宰相多次請求給皇子封王,世宗說:“功臣的兒子都沒有加恩封官,而獨自先給朕的兒子加恩封官,心裡能自我安甯嗎?”到這時身體有病,于是加封郭宗訓為梁王,郭宗訓當時剛七歲。
後周任命魏仁浦為同平章事,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後周世宗郭榮打算任用魏仁浦為宰相,參預商議的人因為魏仁浦不是從科舉出身而有疑慮,後周世宗說:“自古以來因為文才武略而輔佐君主的,哪裡全是從科舉出身的呢?”于是讓王溥、範質都參預主持樞密院事務,任命魏仁浦為同平章事,樞密使之職照舊。
魏仁浦為人謙虛謹慎,後周世宗性情嚴厲急躁,周圍官員有違反旨意的,魏仁浦大多将罪過歸于自己來救護他們,所保全救活的占十分之七八,所以雖然出身辦理文書的小吏,直至官位宰相,當時人們并不認為他受之有愧。
又任命吳延祚為樞密使,任命韓通充任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任命宋太祖趙匡胤兼任殿前都點檢。
後周世宗曾經詢問兵部尚書張昭誰可以當宰相,張昭推薦了李濤,世宗驚愕地說:“李濤為人輕薄沒有大臣的風度,愛卿推薦他,是什麼原因呢?”張昭回答說:“陛下所指責的都是細小的行為,臣下所薦舉的是他的大節。
從前張彥澤虐殺無辜,李濤屢次上疏認為不殺張彥澤必定會成為國家的禍患。
到漢隐帝之世,李濤也上書請求解除先帝的兵權。
在國家安危還沒有顯現出迹象時就能預見到,這才是真正做宰相的人才啊。
”後周世宗說:“愛卿的話很好,然而李濤終究不可以安置在中書省。
”李濤喜歡說笑逗樂,不拘小節,與弟弟李浣很友愛而又經常開玩笑戲鬧,沒有長幼的規矩,後周世宗因此看不起他。
又因為翰林學士 王著幕府舊僚,屢欲相之,亦以其嗜酒無檢而罷。
周主榮殂,梁王宗訓立。
世宗大漸,召範質等入受顧命。
謂曰:“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相之。
”質等出,相謂曰:“著終日遊醉鄉,豈堪為相?慎毋洩此言。
”是日,世宗殂。
世宗在藩多務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
其禦軍号令嚴明,人莫敢犯。
攻城對敵,矢石落其左右,略不動容。
應機決策,出人意表。
又勤于為治,發奸擿伏,聰察如神。
閑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
常言朕必不因喜賞人,因怒刑人。
又言太祖養成王峻、王殷之惡,緻君臣之分不終,故群臣有過則面質責之,服則赦之,有功則厚賞之。
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
然用法太嚴,群臣職事小有不舉,往往置之極刑,雖素有才幹聲名,無所開宥,尋亦悔之,末年寝寬。
登遐之日,遠迩哀慕焉。
梁王宗訓即皇帝位。
秋七月,周以我太祖領歸德軍節度使。
唐鑄大錢。
唐自淮上用兵及割江北以事周,歲時貢獻,府藏空竭,錢少物貴。
鐘谟請鑄大錢,一當五十,韓熙載請鑄鐵錢。
唐主從谟計,鑄當十大錢,文曰“永通泉貨”,又鑄當二錢, 王著是從前幕府的舊同僚,多次想用他為宰相,也因為他嗜酒如命不檢點而作罷。
後周世宗郭榮去世,梁王郭宗訓即皇帝位。
後周世宗病危,召見範質等人入宮接受遺囑。
後周世宗對他們說:“王著是我在藩鎮府第的老人,朕若病重不治,應當起用他為宰相。
”範質等人出宮,相互說:“王著終日醉生夢死,哪配當宰相?千萬不要洩露這話。
”當天,後周世宗去世。
後周世宗在藩鎮時很注重韬光養晦,等即皇帝位後,在高平大破北漢入侵之敵,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英勇神武。
他統率軍隊,紀律嚴明,沒有人敢冒犯。
攻打城池面對敵寇,飛石流矢落在身邊,臉色毫不改變。
應付機變決定策略,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又勤勉治國,發現奸謀消除隐患,洞察秋毫有如神明。
閑暇時間便召集儒生文人閱讀前代史書,商榷書中主旨大義,生性不喜好絲竹、珍寶、好玩的東西。
經常說朕必定不會因為喜歡誰就獎賞誰,也不會因為對誰發怒就懲罰誰。
又說後周太祖郭威姑息慣養形成王峻、王殷的罪惡,緻使君臣的情分有始無終,所以群臣百官有過失就當面質問斥責,服罪改過的就赦免他,有功勞就重賞他。
文武人才綜合任用,各自發揮他們的才能,人們無不畏服他的嚴明而又懷念他的恩惠,所以能攻破敵國拓廣疆土,所向披靡一往無前。
然而使用刑法過于嚴厲,群臣百官奉職辦事稍有做得不好的,往往處以極刑,即使平素很有才幹名望的大臣,也從不寬宥,不久自己也感到後悔,最後幾年逐漸放寬。
去世之日,四方遠近的人都哀悼仰慕他。
梁王郭宗訓即皇帝位。
秋七月,後周任命宋太祖趙匡胤兼領歸德軍節度使。
南唐鑄造大錢。
南唐自與後周在淮上發生戰争,以及兵敗割讓長江以北土地事奉後周以來,每年按時向後周貢獻錢物,國庫儲備空虛耗盡,錢币越來越少,物價越來越貴。
鐘谟請求鑄造大錢,一當五十,韓熙載請求鑄造鐵錢。
南唐主李景聽從了鐘谟的意見,開始鑄造一當十的大錢,錢上文字叫“永通泉貨”,又鑄造一當二的錢, 文曰“唐國通寶”。
八月,蜀以李昊領武信節度使。
蜀李昊領武信節度,右補阙李起言:“故事,宰相無領方鎮者。
”蜀主曰:“昊家多冗費,以厚祿優之耳。
”起性婞直,李昊嘗語之曰:“以子之才,苟能慎默,當為翰林學士。
”起曰:“俟無舌,乃不言耳。
” 九月,唐太子弘冀卒。
弘冀卒,有司引浙西之功,谥曰武宣。
句容尉張洎曰:“太子之德,主于孝敬,今谥以武功,非所以防微而慎德也。
”乃更谥曰文獻。
唐主以其子從嘉為吳王,居東宮。
殺禮部侍郎鐘谟。
谟數奉使入周,世宗及唐主皆厚待之,恃此驕橫。
與天威都虞候張巒善,數與屏人夜語,唐鎬谮之曰:“谟與巒氣類不同,而過相親狎,恐有異謀。
”又言:“大錢民多盜鑄,犯法者多。
”及弘冀卒,唐主欲立鄭王從嘉,谟與紀公從善善,言于唐主曰:“從嘉德輕志懦,又酷信釋氏,非人主才。
從善果敢凝重,宜為嗣。
”唐主由是怒。
徙從嘉為吳王,居東宮。
谟請令張巒以所部兵巡徼都城,唐主乃下诏暴谟罪,流饒州,貶巒宣州副使,未幾,皆殺之。
廢永通錢。
南漢殺其尚書右丞鐘允章,以龔澄樞為内太師。
南漢主以允章藩府舊僚,擢為尚書右丞、參政事,甚委任之。
允章請誅亂法者數人,以正綱紀,不能從,宦官聞而惡之。
内侍監許彥真告允章欲作亂,玉清宮使龔澄 錢上文字叫“唐國通寶”。
八月,後蜀任命李昊兼領武信節度使。
後蜀李昊兼領武信節度使,右補阙李起說:“按着舊例,宰相沒有兼領方鎮的。
”後蜀主孟昶說:“李昊家有許多零碎花費,這隻是借以增加俸祿優待他罷了。
”李起生性耿直,李昊曾經對他說:“憑您的才能,如果能做到謹慎沉默,将會成為翰林學士。
”李起說:“等我沒有舌頭了,才能不說話。
” 九月,南唐太子李弘冀去世。
李弘冀去世,有關官員根據他在浙西的功勞,定谥号為武宣。
句容縣尉張洎說:“太子之德,主要在于孝敬,如今以武功定谥号,不符合防微杜漸而慎重德行的原則。
”于是改谥号為文獻。
南唐主李景任命他的兒子李從嘉為吳王,居住東宮。
殺禮部侍郎鐘谟。
鐘谟多次奉命出使後周,後周世宗郭榮和南唐主都厚待他,鐘谟仗恃這些開始驕橫跋扈。
鐘谟與天威都虞候張巒很友好,多次支開别人談到半夜,唐鎬在南唐主面前誣陷他們說:“鐘谟與張巒脾氣禀性很不同,但來往非常親密,恐怕他們有非同尋常的陰謀。
”又說:“民間僞造大錢的很多,犯法的人不少。
”到李弘冀去世,南唐主準備立鄭王李從嘉為繼承人,鐘谟與紀公李從善很友好,就對南唐主說:“李從嘉德行輕浮意志懦弱,又酷信佛教,不是做君主的材料。
李從善做事果斷勇敢,為人持重,應該做繼承人。
”南唐主因此發怒。
改封李從嘉為吳王,居住東宮。
鐘谟請求命令張巒率領所部軍隊巡邏京城,南唐主于是下诏書公布鐘谟的罪狀,将他流放到饒州,将張巒貶為宣州副使,不久,将他們都殺了。
廢止永通錢。
南漢殺死尚書右丞鐘允章,任命龔澄樞為内太師。
南漢主劉因鐘允章是他在藩鎮府第時的舊同僚,故提升他為尚書右丞、參政事,很是信任重用他。
鐘允章請求誅殺擾亂法令者數人來匡正朝綱法紀,劉不同意,宦官聽說後都憎恨鐘允章。
内侍監許彥真告發鐘允章準備發動叛亂,玉清宮使龔澄 樞、内侍監李托等共證之,乃收允章斬之。
自是宦官益橫。
未幾,以澄樞為内太師,軍國之事皆取決焉。
凡群臣有才能及進士狀頭,皆先下蠶室,然後得進,亦有自宮以求進者,由是宦者近二萬人。
貴顯用事之人,大抵皆宦者也,謂士人為門外人,不得豫事,卒以亡國。
唐以洪州為南都。
唐以金陵去周境才隔一水,洪州險固居上遊,議徙都之。
群臣皆不欲徙,惟樞密副使唐鎬勸之。
周遣兵部侍郎窦儀如唐。
儀至唐,天雨雪,唐主欲受诏于庑下。
儀曰:“使者奉诏而來,不敢失舊禮。
若雪沾服,請俟他日。
”唐主乃拜诏于庭。
契丹遣使如唐,周人殺之。
契丹主遣其舅使于唐,周泰州團練使荊罕儒募刺客使殺之,自是契丹與唐絕。
樞、内侍監李托等人共同出面作證,南漢主于是就拘捕鐘允章把他斬了。
從此宦官更加驕橫。
不久,任命龔澄樞為内太師,軍隊國家的事情都由他決定。
凡群臣中有才能的和進士第一名的,都先下到施行宮刑的蠶室,然後才能進用,也有自行閹割來求得進用的,因此當時宦官接近二萬人。
尊貴顯赫當政的人,大抵都是宦官出身,當時稱讀書人為門外人,不得參預政事,最後南漢因此亡國。
南唐将洪州改為南都。
南唐因為金陵距後周邊境隻有一水之隔,洪州險要堅固,位居上遊,商議将國都遷到洪州。
群臣百官都不願遷都,隻有樞密副使唐鎬贊同遷都。
後周派遣兵部侍郎窦儀前往南唐。
窦儀到達南唐,天氣下起大雪,南唐主李景準備在廊檐下接受诏書。
窦儀說:“使者奉持着皇帝诏書而來,不敢不按從前的禮數實行。
如果害怕雪花沾上衣服,請求等待他日再舉行儀式。
”南唐主于是在殿前庭院拜受诏書。
契丹派遣使者前往南唐,後周人殺了他。
契丹主耶律述律派遣他的舅舅出使南唐,後周泰州團練使荊罕儒招募刺客殺了契丹使者,從此契丹與南唐斷絕關系。
若奏請待報,則孤城危矣。
”即牒謙溥權隰州事。
謙溥至,則修守備。
未幾,北漢兵果至,諸将請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堅将良,未易克也。
”北漢攻城久不下,廷璋度其疲困無備,潛與謙溥約,各募死士百餘,夜襲其營,北漢兵驚潰解去。
三月,唐以太弟景遂為晉王,燕王弘冀為太子。
景遂前後十表辭位,且言:“弘冀嫡長,有軍功,宜為嗣。
”唐主乃立景遂為晉王、洪州大都督,以弘冀為皇太子,參決庶政。
弘冀為人猜忌嚴刻,景遂左右有未出東宮者,立斥逐之。
周主臨江,遣水軍擊唐兵,破之。
唐主遣使盡獻江北地,周主罷兵引還。
世宗如迎銮鎮,屢至江口,遣水軍擊唐兵,破之。
唐主恐,遂南度,又恥降号稱藩,乃遣陳覺奉表,請傳位于太子弘冀,使聽命于中國。
時淮南惟廬、舒、蕲、黃未下,覺見周之盛,白世宗,請遣人度江取表,獻四州之地,畫江為境,以求息兵,辭指甚哀。
上曰:“朕本興師,止取江北,今爾主能舉國内附,朕複何求?”賜唐主書,稱“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高保融以水軍會同後周軍隊讨伐南唐。
二月,後周世宗郭榮到達揚州。
北漢軍隊進攻後周隰州,沒有攻克。
隰州刺史突然死亡,建雄節度使楊廷璋對都監李謙溥說:“如今皇上南征,隰州沒有守将,河東必定會産生野心。
如果奏報請示等待回複,那麼隰州孤城就很危險了。
”立即簽署書牒命李謙溥代理主持隰州軍政事務。
李謙溥到達隰州後,就加緊進行防守準備。
不久,北漢軍隊果然來到隰州,衆将請求迅速救援,楊廷璋說:“隰州城池堅固,守将精明,不容易攻克。
”北漢軍隊攻城久攻不下,楊廷璋估計北漢軍隊疲憊困乏,沒有防備,便暗中與李謙溥約定,各招募敢死士兵一百多人,夜間偷襲北漢兵營,北漢軍隊驚慌潰逃倉惶離去。
三月,南唐主李璟改封皇太弟李景遂為晉王,立燕王李弘冀為皇太子。
李景遂前後十次上表請求辭去繼承人之位,并且說:“李弘冀是嫡長子,又有軍功,應當做繼承人。
”南唐主于是封李景遂為晉王、洪州大都督,立李弘冀為皇太子,參預決定國家各種政務。
李弘冀性情多疑,為人嚴厲尖刻,李景遂手下人還有沒出東宮的,便立即把他們斥退趕走。
後周世宗郭榮親臨長江,派遣水軍攻打南唐軍隊,打敗南唐軍。
南唐主李璟派遣使者把長江以北的地方全部獻給後周,後周世宗停止進攻,領兵返回。
後周世宗前往迎銮鎮,屢次到達長江口,派遣水軍攻打南唐軍隊,打敗南唐軍。
南唐主害怕,于是渡江南下,又恥于貶降帝号改稱藩臣,于是便派遣陳覺奉送表章,請求将皇位傳給太子李弘冀,讓他聽從後周的命令。
當時淮南隻有廬州、舒州、蕲州、黃州沒有被攻下,陳覺看到後周軍隊的強大,向後周世宗禀報,請求派人渡過長江拿取表章,進獻四州土地,劃江為界,以求休戰,言辭旨意很是悲哀。
後周世宗說:“朕興師出兵的本意,隻為取得江北之地,如今你們的君主能夠率國歸附,朕還有什麼可要求的呢?”後周世宗賜南唐主書信,稱“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慰納之。
唐主奉表稱“唐國主”,請獻江北四州,歲輸貢物數十萬。
于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縣六十。
世宗賜唐主書,谕以今當罷兵,不必傳位。
賜錢弘俶、高保融犒軍帛有差。
唐主遣馮延巳獻銀、絹、錢、茶、谷共百萬以犒軍。
敕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昇府節度使徐溫等墓并量給守戶。
其江南群臣墓在江北者,亦委長吏以時檢校。
周汴渠成。
浚汴口,導河流達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
夏四月,周新作太廟成。
五月朔,日食。
唐主更名景,去帝号,奉周正朔。
唐主避周諱,更名景。
下令去帝号,稱國主,凡天子儀制曾有降損。
去年号,用周正朔。
平章事馮延巳、嚴續,樞密使陳覺皆罷。
初,延巳以取中原之策說唐主,由是有寵。
嘗笑烈祖龌龊曰:“安陸所喪才數千兵,為之辍食咨嗟者旬日,此田舍翁識量耳,安足與成大事?豈如今上暴師數萬于外,而擊毬宴樂無異平日,真英主也。
”與其黨談論,常以天下為己任,更相唱和。
翰林學士常夢錫屢言延巳等浮誕不可信,唐主不聽。
夢錫曰:“奸臣似忠,陛下不悟,國必亡矣。
”及是延巳之黨相與言,有謂周為大朝者,夢錫大笑曰:“諸公常欲緻君堯舜,何意今日自為小朝邪?”衆默然。
安慰接納了他。
南唐主奉送表章自稱“唐國主”,請求獻出長江以北廬、舒、蕲、黃四州,每年貢獻财物數十萬。
于是長江以北全部平定,得到十四個州、六十個縣。
後周世宗賜給南唐主書信,告訴他如今應當休戰,不必傳位。
賜給錢弘俶、高保融犒勞軍隊的絹帛各有差等。
南唐主派遣馮延巳進獻金銀、絹帛、錢财、茶葉、糧食共百萬計,以犒勞軍隊。
敕令已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已故昇府節度使徐溫等人的墓地,一并酌情配給守墓的農戶。
其餘江南群臣有先人墳墓在長江以北的,也委托所在地方長官按時檢查。
後周汴水大渠修成。
疏通汴口,引導黃河水流直達淮水,于是長江、淮水的船隻開始通航。
夏四月,後周新建太廟落成。
五月初一,出現日食。
南唐主李璟改名為李景,去掉帝号,奉行後周曆法。
南唐主為避後周世宗祖先的名諱,改名為景。
下令去掉帝号,隻稱國主,凡是天子的禮儀制度都有所降低貶損。
去掉原來年号,改用後周的曆法。
平章事馮延巳、嚴續和樞密使陳覺都被罷免。
當初,馮延巳用奪取中原的策略勸說南唐主,因此得到寵幸。
他曾經嘲笑南唐烈祖李昪器量狹小說:“安陸所喪失的才幾千士兵,為此就禁食歎息達十天,這是鄉村田舍老翁的見識度量,怎麼能同他成就大事?哪像如今皇上幾萬大軍風餐露宿在野外,而自己打毬宴會取樂與平時沒有兩樣,真是英明的君主呀。
”馮延巳與他的同黨談論時,經常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責任,互相唱和呼應。
翰林學士常夢錫多次上言馮延巳等人虛浮誇誕,不可相信,南唐主聽不進去。
常夢錫說:“奸臣好似很忠誠,如果陛下再不覺悟,國家必然滅亡。
”到這時,馮延巳黨羽相互交談,有稱後周為大朝的,常夢錫大笑說:“諸位平常總想引導國君成為唐堯、虞舜,哪裡會想到今日自己成了小朝廷呢?”衆人都沉默不語。
周主遣使如唐,饋之鹽,還其俘。
周始命太府卿馮延魯、衛尉少卿鐘谟使于唐,賜以禦衣、玉帶、《欽天曆》及犒軍帛十萬。
唐主嘗奏江南無鹽田,願得海陵鹽監,世宗曰:“海陵在江北,難以交居。
”至是诏歲給鹽三十萬斛,俘獲士卒稍稍歸之。
秋八月,唐太子弘冀殺其叔父晉王景遂。
景遂之赴洪州也,唐主以李徵古為副使。
徵古傲狠專恣,景遂雖寬厚,久而不堪,常欲斬徵古而自囚,左右谏而止。
太子弘冀在東宮,多不法,唐主怒,嘗以毬杖擊之,曰:“吾當複召景遂。
”弘冀聞洪州都押牙袁從範怨景遂,密遣毒之。
景遂擊毬渴甚,從範進漿,飲之而卒。
未殡體已潰,唐主不之知。
南漢主晟殂,子立。
年十六,國事皆決于龔澄樞、盧瓊仙等,台省備位而已。
唐置進奏院于大梁。
周遣門使曹彬如吳越。
周遣曹彬以兵器賜吳越,事畢亟反,不受饋遺。
吳越人以輕舟追與之,至于數四,彬曰:“吾終不受,是竊名也。
”盡籍其數,歸而獻之。
世宗曰:“向之奉使者,乞丐無厭,使四方輕朝命。
卿能如是甚善,然彼以遺卿,卿自取之。
”彬始拜受,悉以散于親識,家無留者。
冬十月,周以高防為西南面制置使。
後周世宗郭榮派遣使者前往南唐國,饋贈食鹽,釋放戰俘回去。
後周世宗命令太府卿馮延魯、衛尉少卿鐘谟出使南唐,賞賜禦衣、玉帶、《欽天曆》以及犒勞軍隊的絹帛十萬匹。
南唐主李景曾經奏報江南地區沒有鹽田,希望得到海陵的鹽監,後周世宗說:“海陵在長江北岸,難以使南、北官吏交錯雜居。
”到這時,诏令每年給江南地區三十萬斛鹽,被俘虜抓獲的江南士兵逐漸被釋放回國。
秋八月,南唐太子李弘冀殺死他叔父晉王李景遂。
李景遂到洪州赴任,南唐主任命李徵古為鎮南節度副使。
李徵古傲慢兇狠,專橫跋扈,李景遂雖然寬容仁厚,但時間長了也不堪忍受,經常想斬了李徵古而後到有關執法部門自首,被手下人勸谏而住手。
太子李弘冀住在東宮,多有不法行為,南唐主李景發怒,曾經用馬毬杖打他,說:“我應當重新召回景遂。
”李弘冀聽說洪州都押牙袁從範怨恨李景遂,暗中讓他毒害李景遂。
李景遂打馬毬口渴得很,袁從範送上飲料,李景遂喝下就死了。
還沒到埋葬,身體已經潰爛,南唐主不知情。
南漢主劉晟去世,長子劉即皇帝位。
劉年僅十六歲,國家大事全部由龔澄樞、盧瓊仙等人裁決,台省各部官員隻虛設其位而已。
南唐在大梁設置進奏院。
後周派遣門使曹彬出使吳越。
後周世宗郭榮派遣曹彬帶着兵器賜給吳越王錢弘俶,事情完畢即刻返回,不接受對方饋贈。
吳越人劃着小船追送禮品,曹彬再三推辭,曹彬說:“我如果始終不接受,那是沽名釣譽。
”全部登記禮品數量,返回後獻給後周世宗。
後周世宗說:“從前奉命出使的人,索求禮品貪得無厭,讓四方之人輕蔑朝廷命令。
愛卿能夠做到這樣很好,然而人家既已将這些禮品饋贈給愛卿,愛卿自當取走。
”曹彬這才禮拜接受,全部散發給親戚朋友,家中一點不留。
冬十月,後周任命高防為西南面制置使。
世宗謀伐蜀,以防為西南面水陸制置使。
高保融再遺蜀主書,勸使稱臣于周。
蜀主集将相議之,李昊曰:“從之則君父之辱,違之則周師必至,諸将能拒周乎?”皆曰:“陛下聖明,江山險固,秣馬厲兵,正為今日,臣等請以死衛社稷。
”蜀主乃命昊草書,極言拒絕之。
周遣使均定境内田租。
世宗留心農事,常刻木為農夫、蠶婦,置之殿庭。
欲均天下田租,先以元稹《均田圖》賜諸道,至是诏散騎常侍艾颍等三十四人分行諸州,均定田租。
又诏諸州并鄉村,率以百戶為團,團置耆長三人。
又诏凡諸色課戶及俸戶,并勒歸州縣,其幕職、州縣官,自今并支俸錢及米麥。
十一月,周命窦俨撰《通禮》《正樂》。
唐放其太傅宋齊丘于九華山。
初,齊丘多樹朋黨,躁進之士争附之,樞密使陳覺、副使李徵古恃其勢尤驕慢。
及景達遁歸,國人兇懼,唐主悲歎泣下。
徵古曰:“陛下當治兵以扞敵,涕泣何為?豈乳母不至邪?”會司天奏:“天文有變,人主宜避位禳災。
”唐主乃曰:“吾欲釋去萬機,誰可以托國者?”徵古曰:“宋公,造國手也,陛下何不舉國授之?”覺曰:“陛下深居禁中,國事皆委宋公,先行後聞,臣等時入侍,談釋、老,不亦可乎?”唐主心愠,即命中書舍人陳喬草诏行之。
喬惶恐請見,曰:“陛下一署此诏,臣不複得見矣。
”因極言其不可。
唐主笑曰: 後周世宗謀劃征伐後蜀,任命高防為西南面水陸制置使。
高保融再次給後蜀主孟昶去信,勸他向後周投降稱臣。
後蜀主召集将相商議此事,李昊說:“聽從他就是國君的恥辱,違背他後周軍隊必定要打到這裡,衆将能夠抵禦後周軍隊嗎?”衆将都說:“陛下聖明,江山險要堅固,軍隊秣馬厲兵長期備戰,正是為了今天抵禦外敵,我們請求用生命來保衛國家。
”後蜀主于是命令李昊起草回信,堅決拒絕投降。
後周派遣使臣全面确定境内田租。
後周世宗郭榮非常留意農事,經常用木頭刻成農夫、蠶婦的形象,安置在宮殿庭院中。
後周世宗打算統一國家租稅,先将元稹的《均田圖》賜給各道,到這時诏令散騎常侍艾颍等三十四人分别視察各州,全面确定田租。
又诏令各州合并鄉村,一般每百戶為一團,每團設置年老的團長三人。
又诏令所有各種課戶及俸戶,統一歸州縣管理,那些幕職官、州縣官,從現在開始統一支取俸錢及糧食。
十一月,後周世宗命令窦俨編撰《大周通禮》《大周正樂》。
南唐流放太傅宋齊丘到九華山。
當初,宋齊丘大肆拉幫結派,培植黨羽,浮躁急進之士争相攀附,樞密使陳覺、樞密副使李徵古仗恃宋齊丘的勢力,更加驕橫傲慢。
等到李景達逃回,國人非常非常恐懼,南唐主李景悲哀感歎地流下眼淚。
李徵古說:“陛下應當治理軍隊來抵抗敵人,流淚哭泣幹什麼?難道是奶媽沒有到嗎?”當時适逢司天奏報:“天象将有大變,君主應該避位祈求消災。
”南唐主于是說:“我想放棄君位擺脫政務,可以把國家托付給誰呢?”李徵古說:“宋公是參與創建國家的人,陛下何不把國家交授給他治理呢?”陳覺說:“陛下深居宮中,國家大事都委托給宋公,先處理後報告,我們時常入宮侍候,跟您談論釋迦牟尼、老子之學,不也是可以的嗎?”南唐主心中怨恨,就命令中書舍人陳喬起草诏書實行。
陳喬恐惶不安請求谒見,說:“陛下一旦簽署這個诏令,我就不會再見到陛下了。
”于是極力陳述不能這樣做。
南唐主笑着說: “爾亦知其非邪?”乃止。
遂出徵古洪州,罷覺近職。
鐘谟素以德明之死怨齊丘,言于唐主曰:“齊丘乘國之危,遽謀篡竊,陳覺、徵古為之羽翼,理不可容。
”覺自周還,矯以世宗之命,謂唐主曰:“聞江南連歲拒命,皆宰相嚴續之謀,當為我斬之。
”唐主知覺素與續有隙,固未之信。
谟請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複命,上言:“久拒王師,皆臣愚迷,非續之罪。
”世宗聞之,大驚曰:“審如此,則續乃忠臣。
朕為天下主,豈教人殺忠臣乎?”谟還,以白唐主。
唐主欲誅齊丘等,複遣谟入禀之。
世宗以異國之臣,無所可否。
唐主乃诏暴齊丘等罪,聽齊丘歸九華山,覺宣州安置,徵古賜自盡。
己未(959) 周顯德六年,六月,恭帝宗訓立。
是歲,凡五國三鎮。
春正月,周命王樸作律準定大樂。
初,有司将立正仗,宿設樂縣于殿庭,世宗觀之,見鐘磬有設而不擊者,問樂工,皆不能對。
乃命窦俨讨論古今,考正雅樂。
以王樸素曉音律,詢之,樸上疏曰:“禮以檢形,樂以治心。
形順于外,心和于内,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
蓋樂生于人心,而聲成于物,物聲既成,複能感人之心。
昔黃帝 “你也知道那樣做不行呀。
”于是作罷。
随後将李徵古外放到洪州任職,陳覺被罷免近臣之職。
鐘谟素因李德明之死而怨恨宋齊丘,便對南唐主說:“宋齊丘乘國家危難之機,加緊陰謀篡權奪位,陳覺、李徵古是他的幫兇死黨,不處置他們天理難容。
”陳覺從後周回來,假托後周世宗的命令,對南唐主說:“聽說江南連年抗拒诏令,都是宰相嚴續的主謀,應當替我斬了他。
”南唐主知道陳覺一向與嚴續有矛盾,本來就不相信他的話。
鐘谟請求到後周核實,南唐主于是通過鐘谟回後周複命,上書說:“長久抗拒王師,都是我的愚昧糊塗,不是嚴續的罪過。
”後周世宗聽說後,大為震驚,說:“确實如此的話,那麼嚴續乃是忠臣。
朕為天下之主,怎麼能教唆别人殺害忠臣呢?”鐘谟回國,将情況報告南唐主。
南唐主打算誅殺宋齊丘等人,又派遣鐘谟入朝向後周世宗禀報。
後周世宗因為是别國的臣子,不置可否。
南唐主于是诏令公布宋齊丘等人的罪惡,允許宋齊丘返歸九華山隐居,陳覺被送到宣州安置,李徵古被賜命自殺。
後周恭帝 己未(959) 後周顯德六年,六月,後周恭帝郭宗訓即位。
這一年,共五個國家、三個藩鎮。
春正月,後周世宗郭榮命令王樸作律準定大樂。
當初,有關官吏準備設置正月初一接受朝賀的儀仗禮器,前一天晚上在正殿廳堂懸挂樂器,後周世宗前往觀看,看到有鐘磬設挂在那裡卻不擊打,便詢問樂工,都不能回答。
于是命令窦俨探讨研究古今有關制度,考定校正雅樂。
因為王樸平素通曉音律,後周世宗便詢問他雅樂之事,王樸上疏說:“禮儀是用來規範形體的,音樂是用來陶冶心靈的。
形體在外表現恭順,心靈在内保持平和,如果這樣而天下還得不到治理,那是沒有的。
音樂産生于人的心靈,而聲音産生于物體的振動,物體的聲音形成後,又能反過來感化人的心靈。
從前黃帝 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
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
“遭秦滅學,曆代罕能用之。
唐祖孝孫考正大樂,其法始備。
安史之亂,什亡八九,至于黃巢,蕩盡無遺。
時有博士殷盈孫鑄镈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
雖有鐘、磬之狀,殊無相應之和,其镈鐘不問音律,但循環而擊,編鐘、編磬徒懸而已。
絲、竹、匏、土僅有七聲,名為黃鐘之宮,其存者九曲。
考之,三曲協律,六曲參涉諸調。
蓋樂之廢缺,無甚于今。
“臣謹如古法,以秬黍定尺,長九寸,徑三分,為黃鐘之管,與今黃鐘之聲相應,因而推之,得十二律。
以為衆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準,十有三,其長九尺,皆應黃鐘之聲,以次設柱,為十一律及黃鐘清聲,旋用七律以為一均。
為均之主者,宮也,徵、商、羽、角、變宮、變徵次焉。
發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疊應不亂,乃成其調,凡八十四調。
此法久絕,出臣獨見,乞集百官校其得失。
”诏從之。
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
唐宋齊丘自殺。
齊丘至九華山,唐主命鎖其第,穴牆給飲食。
齊丘歎曰:“吾昔獻謀幽讓皇帝族于泰州,宜其及此。
”乃缢而死,谥曰醜謬。
初,常夢錫深疾齊丘之黨,與馮延巳、魏岑之徒 吹九寸長的竹管,得到黃鐘的正聲,去掉一半變成清聲,加長一倍變成緩聲,用增減三分之一長度的方法産生十二音律。
十二音律輪流作為宮音,可以産生七個調成為一均,總共有十二均,八十四個調,從而均、調全部齊備。
“由于後來遭到秦朝消滅學術的厄運,曆代研習演奏音樂的人很少有能運用它的。
唐代祖孝孫考定校正雅樂,這種演奏方法開始齊備。
安祿山、史思明作亂,樂器、樂師損失十分之八九,到了黃巢造反,便蕩然無存。
當時有博士殷盈孫鑄造镈鐘十二枚,編鐘二百四十枚,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如今懸挂的就是。
現在雖然有鐘、磬的形狀,卻沒有一點相呼應的和音,那镈鐘不問是什麼音律,隻是循環擊打,編鐘、編磬隻是空挂着而已。
絲、竹、匏、土等樂器僅有七個聲音,名為黃鐘之宮,保存下來隻有九個曲子。
考核這九個曲子,隻有三個曲子符合音律,六個曲子參雜各種音調。
音樂的廢棄遺缺,沒有比如今更嚴重的了。
“臣下嚴格依照古代的方法,用黑黍子粒來定出尺寸,長九寸,直徑三分的,定為黃鐘律管,與當今的黃鐘之聲相應和,以此推算,得出十二音律。
因為衆多律管交替吹奏,使用聽聲很不方便,于是制作律準,共用十三條弦,其長九尺,所有的音律都應符合黃鐘的聲音,按着次序設置架弦的碼子,調成十一個音律及黃鐘清聲,循環使用七個音律成為一均。
作為一均的主音,首先是宮,其次是徵、商、羽、角、變宮、變徵。
發出該均主音之聲,最後回歸到本音的音律,重疊應和而不雜亂,于是構成一調,總共八十四調。
這個方法已經失傳很久,出于臣下的獨自見解,請求召集百官比較考核其得失正誤。
”後周世宗下诏采納王樸的建議。
百官都認為是這樣,于是開始實行。
南唐宋齊丘自殺。
宋齊丘到達九華山,南唐主李景下令鎖上他宅第的門窗,從牆上挖洞供給飲食。
宋齊丘歎息着說:“我從前獻計将吳讓皇帝家族幽禁在泰州,所以今天我也應該如此。
”于是上吊自殺,谥号為醜謬。
當初,常夢錫痛恨宋齊丘一黨,同馮延巳、魏岑之徒 日有争論,因郁郁不得志,縱酒成疾而卒。
至是,唐主曰:“夢錫平生欲殺齊丘,恨不使見之。
”贈左仆射。
二月,周導汴水入蔡水。
以通陳、颍之漕。
周減行苗使所奏羨苗。
開封府奏田稅舊一十萬二千餘頃,今按行得羨苗四萬二千餘頃,敕減三萬八千頃。
諸州使還所奏,減之仿此。
周淮南饑。
淮南饑,世宗命以米貸之。
或曰:“民貧恐不能償。
”世宗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懸而父不為之解哉?安在責其必償也?” 三月,周樞密使王樸卒。
樸剛銳明敏,智略過人。
及卒,世宗臨其喪,以玉钺卓地,恸哭數四,不能自止。
夏四月,周主自将伐契丹。
五月,取瀛、莫、易,置雄、霸州,遂趣幽州,有疾乃還。
世宗以北鄙未複,下诏親征。
命親軍都虞候韓通等将水陸軍先發。
四月,通自滄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乾甯軍南,補壞防,開遊口三十六,遂通瀛、莫。
車駕至滄州,即日帥步騎數萬直趨契丹之境,非道所從,民間皆不之知。
契丹甯州刺史王洪舉城降。
诏以韓通為陸路都部署,我太祖為水路都部署。
自禦龍舟沿流而北,舳舻相連數十裡。
至獨流口,溯流而西。
至益津關,契丹守将終廷輝以城降。
自是水路漸隘,乃登陸而西,宿于野次,侍衛之士不及一旅, 每天都有争論,因而心情憂郁不能實現抱負,終日縱酒狂飲得病而死。
到宋齊丘死後,南唐主說:“常夢錫平生總想殺死宋齊丘,遺憾的是不能讓他見到這一天。
”于是追贈常夢錫為左仆射。
二月,後周引導汴水流入蔡水。
以此打通陳州、颍州的運糧水道。
後周減免巡視苗田使者所奏報多出苗田的租稅。
開封府奏報征收租稅的田地原為十萬二千餘頃,如今核查得到多出的苗田四萬二千餘頃,後周世宗敕令減免租稅三萬八千頃。
各州巡視苗田使者回來所奏報多出的苗田,減免租稅的比例仿照開封府的做法。
後周淮南發生饑荒。
淮南發生饑荒,後周世宗命把糧食借給百姓。
有人說:“百姓貧窮怕不能償還。
”後周世宗說:“百姓是我的子女,哪有子女有難而父親不幫他們的呢?哪有要求子女必須償還的呢?” 三月,後周樞密使王樸去世。
王樸生性剛強而敏銳,智謀韬略超過常人。
到王樸去世,後周世宗親自哀哭吊喪,用玉钺擊地,痛哭多次,不能自制。
夏四月,後周世宗郭榮親自領兵征伐契丹。
五月,奪取瀛州、莫州、易州,設置雄州、霸州,随後趕赴幽州,因為有病于是返回。
後周世宗因為北部邊境地區還沒有收複,下诏親自出征。
命令親軍都虞候韓通等率領水軍、陸軍率先出發。
四月,韓通從滄州修治水道進入契丹境内,在乾甯軍南面設置栅欄,修補損壞的堤防,挖開排水口三十六個,于是直通瀛州、莫州。
後周世宗到達滄州,當天率領步兵、騎兵幾萬人直奔契丹國境,所走的都不是大道,當時百姓都不知道皇帝出征。
契丹甯州刺史王洪率城投降。
後周世宗頒布诏書,任命韓通為陸路都部署,任命宋太祖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
後周世宗乘坐龍船沿着水流北上,船隊頭尾相接長達數十裡。
到了獨流口,逆水西行。
到了益津關,契丹守将終廷輝率城投降。
從益津關往西水路逐漸狹窄,于是後周世宗登陸西進,夜晚宿營在野外,侍從衛兵不足一旅五百人, 從官皆恐懼。
胡騎連群出其左右,不敢逼。
我太祖先至瓦橋關,契丹守将姚内斌、莫州刺史劉楚信皆舉城降。
五月朔,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等引兵繼至,契丹瀛州刺史高彥晖舉城降,于是關南悉平。
宴諸将于行宮,議取幽州,諸将曰:“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
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世宗不悅。
是日趣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發,據固安。
自至安陽水,命作橋,會日暮,還宿瓦橋,是夕不豫而止。
契丹主遣使命北漢發兵撓周邊,聞周師還,乃罷。
孫行友拔易州,擒契丹刺史李在欽,獻之,斬于軍市。
以瓦橋關為雄州,益津關為霸州,命李重進将兵出土門擊北漢,韓令坤戍霸州,陳思讓戍雄州,遂還。
重進敗北漢兵于百井。
車駕至大梁,往還适六十日。
六月,河決原武,周發近縣民夫塞之。
唐泉州遣使入貢于周,不受。
唐清源節度使留從效遣使入貢,請置進奏院于京師,诏報之曰:“江南近服,方務綏懷,卿久奉金陵,未可改圖。
若置邸上都,與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于朕。
” 唐城金陵。
唐遣鐘谟入貢于周,世宗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備乎?”對曰:“既臣事大國,不敢複爾。
”世宗曰:“不然。
向時則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吾與汝國大義已定,保無他虞。
随從的官吏都很恐懼。
胡人騎兵成群結隊出現在周圍,但不敢靠近。
宋太祖趙匡胤首先到達瓦橋關,契丹守将姚内斌、莫州刺史劉楚信都率城投降。
五月初一,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等率兵陸續抵達,契丹瀛州刺史高彥晖率城投降,于是瓦橋關以南地區全部平定。
後周世宗在行宮宴請衆将,商議奪取幽州,衆将說:“陛下離開京城已經四十二天,兵不血刃,已取得燕南之地,這是舉世罕見的功勞。
如今契丹的騎兵都聚集在幽州北面,不宜繼續深入前進。
”後周世宗聽後很不高興。
當天後周世宗催促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首先出發,占據固安。
後周世宗親自到達安陽水邊,命令架橋,趕上天色已晚,返回瓦橋關住宿,當天晚上世宗身體不适而停止進軍。
契丹主耶律述律派遣使者趕到晉陽命令北漢主劉鈞發兵騷擾後周邊境,聽說後周軍隊返回,于是作罷。
孫行友奪取易州,擒獲契丹刺史李在欽獻給後周世宗,把他斬首在軍營市場上。
将瓦橋關改為雄州,益津關改為霸州,命令李重進率兵出土門進攻北漢,韓令坤戍衛霸州,陳思讓戍衛雄州,随後後周世宗返回。
李重進在百井擊敗北漢軍隊。
後周世宗回到大梁,往返正好六十天。
六月,黃河在原武決口,後周發動附近州縣民夫堵塞決口。
南唐泉州派遣使者到後周進貢,後周沒有接受。
南唐清源節度使留從效派遣使者入朝進貢,請求在京師設置進奏院,後周世宗郭榮用诏書答複他說:“江南新近歸服,正在努力安撫,愛卿長久侍奉金陵,不可改變主意。
如果在京城設置進奏院官邸,同金陵相抗衡,接受了你的要求而擁有了泉州,罪過就在朕身上了。
” 南唐修建金陵城牆。
南唐派遣鐘谟到後周進貢,後周世宗郭榮問:“江南也在操練軍隊,進行作戰準備嗎?”鐘谟回答說:“既然已臣事大周,不敢再這樣做了。
”後周世宗說:“不對。
從前是仇敵,今日已成為一家,我朝與你們國家的名分大義已經确定,保證沒有其他變故。
然人生難期,至于後世,則事不可知。
歸語汝主,可及吾時完城郭,繕甲兵,據守要害,為子孫計。
”谟歸以告,唐主乃城金陵,凡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
周主立其子宗訓為梁王。
初,宰相屢請王諸皇子,世宗曰:“功臣之子皆未加恩,而獨先朕子,能自安乎?”至是不豫,乃封宗訓為梁王,生七年矣。
周以魏仁浦同平章事,我太祖為殿前都點檢。
世宗欲相仁浦,議者以仁浦不由科第為疑,世宗曰:“自古用文武才略為輔佐者,豈盡由科第邪?”乃以王溥、範質皆參知樞密院事,仁浦同平章事,樞密使如故。
仁浦為人謙謹,世宗性嚴急,近職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歸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雖起刀筆吏,緻位宰相,時人不以為忝。
又以吳延祚為樞密使,韓通充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我太祖兼殿前都點檢。
世宗嘗問相于兵部尚書張昭,昭薦李濤,世宗愕然曰:“濤輕薄無大臣體,卿薦之,何也?”對曰:“陛下所責者細行也,臣所舉者大節也。
昔張彥澤虐殺不辜,濤累疏以為不殺必為國患。
漢隐帝之世,濤亦上疏請解先帝兵權。
夫國家安危未形而能見之,此真宰相器也。
”世宗曰:“卿言甚善,然濤終不可置之中書。
”濤喜诙諧,不修邊幅,與弟浣甚友愛而多谑浪,無長幼體,世宗以是薄之。
又以翰林學士 然而人生難以預料,至于後世,那麼事情的發展變化就難以預知了。
回去告訴你們君主,可以趁着我在的時候加固城郭,修繕武器,據守要塞,為子孫後代着想。
”鐘谟回國将後周世宗的話禀告南唐主李景,南唐主于是修建金陵城牆,凡各州縣城池不堅固的都加固修理,守衛士兵少的則補充增加。
後周世宗立他的兒子郭宗訓為梁王。
當初,宰相多次請求給皇子封王,世宗說:“功臣的兒子都沒有加恩封官,而獨自先給朕的兒子加恩封官,心裡能自我安甯嗎?”到這時身體有病,于是加封郭宗訓為梁王,郭宗訓當時剛七歲。
後周任命魏仁浦為同平章事,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後周世宗郭榮打算任用魏仁浦為宰相,參預商議的人因為魏仁浦不是從科舉出身而有疑慮,後周世宗說:“自古以來因為文才武略而輔佐君主的,哪裡全是從科舉出身的呢?”于是讓王溥、範質都參預主持樞密院事務,任命魏仁浦為同平章事,樞密使之職照舊。
魏仁浦為人謙虛謹慎,後周世宗性情嚴厲急躁,周圍官員有違反旨意的,魏仁浦大多将罪過歸于自己來救護他們,所保全救活的占十分之七八,所以雖然出身辦理文書的小吏,直至官位宰相,當時人們并不認為他受之有愧。
又任命吳延祚為樞密使,任命韓通充任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任命宋太祖趙匡胤兼任殿前都點檢。
後周世宗曾經詢問兵部尚書張昭誰可以當宰相,張昭推薦了李濤,世宗驚愕地說:“李濤為人輕薄沒有大臣的風度,愛卿推薦他,是什麼原因呢?”張昭回答說:“陛下所指責的都是細小的行為,臣下所薦舉的是他的大節。
從前張彥澤虐殺無辜,李濤屢次上疏認為不殺張彥澤必定會成為國家的禍患。
到漢隐帝之世,李濤也上書請求解除先帝的兵權。
在國家安危還沒有顯現出迹象時就能預見到,這才是真正做宰相的人才啊。
”後周世宗說:“愛卿的話很好,然而李濤終究不可以安置在中書省。
”李濤喜歡說笑逗樂,不拘小節,與弟弟李浣很友愛而又經常開玩笑戲鬧,沒有長幼的規矩,後周世宗因此看不起他。
又因為翰林學士 王著幕府舊僚,屢欲相之,亦以其嗜酒無檢而罷。
周主榮殂,梁王宗訓立。
世宗大漸,召範質等入受顧命。
謂曰:“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相之。
”質等出,相謂曰:“著終日遊醉鄉,豈堪為相?慎毋洩此言。
”是日,世宗殂。
世宗在藩多務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
其禦軍号令嚴明,人莫敢犯。
攻城對敵,矢石落其左右,略不動容。
應機決策,出人意表。
又勤于為治,發奸擿伏,聰察如神。
閑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
常言朕必不因喜賞人,因怒刑人。
又言太祖養成王峻、王殷之惡,緻君臣之分不終,故群臣有過則面質責之,服則赦之,有功則厚賞之。
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
然用法太嚴,群臣職事小有不舉,往往置之極刑,雖素有才幹聲名,無所開宥,尋亦悔之,末年寝寬。
登遐之日,遠迩哀慕焉。
梁王宗訓即皇帝位。
秋七月,周以我太祖領歸德軍節度使。
唐鑄大錢。
唐自淮上用兵及割江北以事周,歲時貢獻,府藏空竭,錢少物貴。
鐘谟請鑄大錢,一當五十,韓熙載請鑄鐵錢。
唐主從谟計,鑄當十大錢,文曰“永通泉貨”,又鑄當二錢, 王著是從前幕府的舊同僚,多次想用他為宰相,也因為他嗜酒如命不檢點而作罷。
後周世宗郭榮去世,梁王郭宗訓即皇帝位。
後周世宗病危,召見範質等人入宮接受遺囑。
後周世宗對他們說:“王著是我在藩鎮府第的老人,朕若病重不治,應當起用他為宰相。
”範質等人出宮,相互說:“王著終日醉生夢死,哪配當宰相?千萬不要洩露這話。
”當天,後周世宗去世。
後周世宗在藩鎮時很注重韬光養晦,等即皇帝位後,在高平大破北漢入侵之敵,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英勇神武。
他統率軍隊,紀律嚴明,沒有人敢冒犯。
攻打城池面對敵寇,飛石流矢落在身邊,臉色毫不改變。
應付機變決定策略,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又勤勉治國,發現奸謀消除隐患,洞察秋毫有如神明。
閑暇時間便召集儒生文人閱讀前代史書,商榷書中主旨大義,生性不喜好絲竹、珍寶、好玩的東西。
經常說朕必定不會因為喜歡誰就獎賞誰,也不會因為對誰發怒就懲罰誰。
又說後周太祖郭威姑息慣養形成王峻、王殷的罪惡,緻使君臣的情分有始無終,所以群臣百官有過失就當面質問斥責,服罪改過的就赦免他,有功勞就重賞他。
文武人才綜合任用,各自發揮他們的才能,人們無不畏服他的嚴明而又懷念他的恩惠,所以能攻破敵國拓廣疆土,所向披靡一往無前。
然而使用刑法過于嚴厲,群臣百官奉職辦事稍有做得不好的,往往處以極刑,即使平素很有才幹名望的大臣,也從不寬宥,不久自己也感到後悔,最後幾年逐漸放寬。
去世之日,四方遠近的人都哀悼仰慕他。
梁王郭宗訓即皇帝位。
秋七月,後周任命宋太祖趙匡胤兼領歸德軍節度使。
南唐鑄造大錢。
南唐自與後周在淮上發生戰争,以及兵敗割讓長江以北土地事奉後周以來,每年按時向後周貢獻錢物,國庫儲備空虛耗盡,錢币越來越少,物價越來越貴。
鐘谟請求鑄造大錢,一當五十,韓熙載請求鑄造鐵錢。
南唐主李景聽從了鐘谟的意見,開始鑄造一當十的大錢,錢上文字叫“永通泉貨”,又鑄造一當二的錢, 文曰“唐國通寶”。
八月,蜀以李昊領武信節度使。
蜀李昊領武信節度,右補阙李起言:“故事,宰相無領方鎮者。
”蜀主曰:“昊家多冗費,以厚祿優之耳。
”起性婞直,李昊嘗語之曰:“以子之才,苟能慎默,當為翰林學士。
”起曰:“俟無舌,乃不言耳。
” 九月,唐太子弘冀卒。
弘冀卒,有司引浙西之功,谥曰武宣。
句容尉張洎曰:“太子之德,主于孝敬,今谥以武功,非所以防微而慎德也。
”乃更谥曰文獻。
唐主以其子從嘉為吳王,居東宮。
殺禮部侍郎鐘谟。
谟數奉使入周,世宗及唐主皆厚待之,恃此驕橫。
與天威都虞候張巒善,數與屏人夜語,唐鎬谮之曰:“谟與巒氣類不同,而過相親狎,恐有異謀。
”又言:“大錢民多盜鑄,犯法者多。
”及弘冀卒,唐主欲立鄭王從嘉,谟與紀公從善善,言于唐主曰:“從嘉德輕志懦,又酷信釋氏,非人主才。
從善果敢凝重,宜為嗣。
”唐主由是怒。
徙從嘉為吳王,居東宮。
谟請令張巒以所部兵巡徼都城,唐主乃下诏暴谟罪,流饒州,貶巒宣州副使,未幾,皆殺之。
廢永通錢。
南漢殺其尚書右丞鐘允章,以龔澄樞為内太師。
南漢主以允章藩府舊僚,擢為尚書右丞、參政事,甚委任之。
允章請誅亂法者數人,以正綱紀,不能從,宦官聞而惡之。
内侍監許彥真告允章欲作亂,玉清宮使龔澄 錢上文字叫“唐國通寶”。
八月,後蜀任命李昊兼領武信節度使。
後蜀李昊兼領武信節度使,右補阙李起說:“按着舊例,宰相沒有兼領方鎮的。
”後蜀主孟昶說:“李昊家有許多零碎花費,這隻是借以增加俸祿優待他罷了。
”李起生性耿直,李昊曾經對他說:“憑您的才能,如果能做到謹慎沉默,将會成為翰林學士。
”李起說:“等我沒有舌頭了,才能不說話。
” 九月,南唐太子李弘冀去世。
李弘冀去世,有關官員根據他在浙西的功勞,定谥号為武宣。
句容縣尉張洎說:“太子之德,主要在于孝敬,如今以武功定谥号,不符合防微杜漸而慎重德行的原則。
”于是改谥号為文獻。
南唐主李景任命他的兒子李從嘉為吳王,居住東宮。
殺禮部侍郎鐘谟。
鐘谟多次奉命出使後周,後周世宗郭榮和南唐主都厚待他,鐘谟仗恃這些開始驕橫跋扈。
鐘谟與天威都虞候張巒很友好,多次支開别人談到半夜,唐鎬在南唐主面前誣陷他們說:“鐘谟與張巒脾氣禀性很不同,但來往非常親密,恐怕他們有非同尋常的陰謀。
”又說:“民間僞造大錢的很多,犯法的人不少。
”到李弘冀去世,南唐主準備立鄭王李從嘉為繼承人,鐘谟與紀公李從善很友好,就對南唐主說:“李從嘉德行輕浮意志懦弱,又酷信佛教,不是做君主的材料。
李從善做事果斷勇敢,為人持重,應該做繼承人。
”南唐主因此發怒。
改封李從嘉為吳王,居住東宮。
鐘谟請求命令張巒率領所部軍隊巡邏京城,南唐主于是下诏書公布鐘谟的罪狀,将他流放到饒州,将張巒貶為宣州副使,不久,将他們都殺了。
廢止永通錢。
南漢殺死尚書右丞鐘允章,任命龔澄樞為内太師。
南漢主劉因鐘允章是他在藩鎮府第時的舊同僚,故提升他為尚書右丞、參政事,很是信任重用他。
鐘允章請求誅殺擾亂法令者數人來匡正朝綱法紀,劉不同意,宦官聽說後都憎恨鐘允章。
内侍監許彥真告發鐘允章準備發動叛亂,玉清宮使龔澄 樞、内侍監李托等共證之,乃收允章斬之。
自是宦官益橫。
未幾,以澄樞為内太師,軍國之事皆取決焉。
凡群臣有才能及進士狀頭,皆先下蠶室,然後得進,亦有自宮以求進者,由是宦者近二萬人。
貴顯用事之人,大抵皆宦者也,謂士人為門外人,不得豫事,卒以亡國。
唐以洪州為南都。
唐以金陵去周境才隔一水,洪州險固居上遊,議徙都之。
群臣皆不欲徙,惟樞密副使唐鎬勸之。
周遣兵部侍郎窦儀如唐。
儀至唐,天雨雪,唐主欲受诏于庑下。
儀曰:“使者奉诏而來,不敢失舊禮。
若雪沾服,請俟他日。
”唐主乃拜诏于庭。
契丹遣使如唐,周人殺之。
契丹主遣其舅使于唐,周泰州團練使荊罕儒募刺客使殺之,自是契丹與唐絕。
樞、内侍監李托等人共同出面作證,南漢主于是就拘捕鐘允章把他斬了。
從此宦官更加驕橫。
不久,任命龔澄樞為内太師,軍隊國家的事情都由他決定。
凡群臣中有才能的和進士第一名的,都先下到施行宮刑的蠶室,然後才能進用,也有自行閹割來求得進用的,因此當時宦官接近二萬人。
尊貴顯赫當政的人,大抵都是宦官出身,當時稱讀書人為門外人,不得參預政事,最後南漢因此亡國。
南唐将洪州改為南都。
南唐因為金陵距後周邊境隻有一水之隔,洪州險要堅固,位居上遊,商議将國都遷到洪州。
群臣百官都不願遷都,隻有樞密副使唐鎬贊同遷都。
後周派遣兵部侍郎窦儀前往南唐。
窦儀到達南唐,天氣下起大雪,南唐主李景準備在廊檐下接受诏書。
窦儀說:“使者奉持着皇帝诏書而來,不敢不按從前的禮數實行。
如果害怕雪花沾上衣服,請求等待他日再舉行儀式。
”南唐主于是在殿前庭院拜受诏書。
契丹派遣使者前往南唐,後周人殺了他。
契丹主耶律述律派遣他的舅舅出使南唐,後周泰州團練使荊罕儒招募刺客殺了契丹使者,從此契丹與南唐斷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