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五十五

關燈
人叛亂,被斬殺。

    後唐莊宗開玩笑地對郭從謙說:“你已經辜負了我而站在郭崇韬、李存乂的一邊,又教王溫反叛,你打算幹什麼呢?”郭從謙更加害怕,退朝後暗中對各位軍校說:“主上因為王溫作亂的緣故,等邺都平定以後,要把你們全部坑殺。

    家中所有的錢财應該全部買成酒肉,不要作長久打算。

    ”因此,後唐莊宗的親軍士卒都感到心中不安。

     後唐派李嗣源率領親軍去讨伐邺都。

     李紹榮再次攻打邺都,亂兵知道罪不可赦,因此一直堅守戰鬥,沒有一點投降的意思。

    後唐朝廷對此十分憂患,每天都派使者去催促魏王李繼岌東進回京。

    李繼岌因為李紹琛反叛,所以就留在利州,未能東回。

    李紹榮因久戰無功,正好遇上邢州兵趙大等作亂,占據了邢州,未能攻下。

    滄州的軍隊也發生動亂,小校王景戡自稱為留後。

    河朔地區的州縣接連不斷地有人來報告發生動亂,後唐莊宗打算親自率軍去讨伐邺都,大臣都說京師是國家的根本,皇帝的車駕不能輕易出動,後唐莊宗說:“諸位将領中沒有可以派出去的人了。

    ”大家都說:“李嗣源是最有功勳的舊将。

    ”後唐莊宗心中忌憚李嗣源,于是說:“我愛惜李嗣源,想留在宮中擔任警衛。

    ”大家都說:“别人就都不行了。

    ”張全義、李紹宏也多次推薦李嗣源,後唐莊宗才答應派李嗣源去讨伐邺都。

     後唐任命王延翰為威武節度使。

     後唐讨伐邺都的部隊劫持李嗣源進入邺都。

     李嗣源到達邺都城西南,下令說明天早晨攻城。

    這天夜裡,從馬直軍士張破敗作亂,率領好多人大聲喧鬧,焚燒營寨。

    李嗣源率領親軍抵抗叛軍,但抵擋不住。

    李嗣源大聲斥問他們,他們回答說:“将士們跟随主上已經十年,經過百戰才奪得天下。

    現在貝州戍卒都想回家,主上不能赦免他們。

    從馬直少數士卒争逐喧鬧,便想立刻把從馬直軍士們全部殺掉。

    我們原本并沒有叛變之心,隻是害怕被殺。

    現在想和城裡的人聯合起來,請主上 帝河南,令公帝河北。

    ”嗣源涕泣谕之,不從。

    遂拔白刃擁嗣源及李紹真等入城,城中不受外兵,逆擊之,皆潰。

    趙在禮帥諸校迎拜嗣源,泣謝曰:“将士輩負令公,敢不惟命是聽!”嗣源詭說在禮曰:“凡舉大事,須藉兵力,今外兵流散無所歸,我為公出收之。

    ”在禮乃聽嗣源、紹真俱出城宿魏縣,散兵稍有至者。

     唐任圜破李紹琛,擒之。

    孟知祥讨定餘寇。

     董璋将兵二萬,會任圜讨李紹琛,至漢州,紹琛逆戰。

    張砺請伏精兵于後,而以羸兵誘之,圜從之。

    紹琛大敗,閉城不出。

    漢州無城塹,樹木為栅,圜攻焚之,紹琛戰敗,奔綿竹,追擒之。

    孟知祥自至漢州犒軍,與任圜、董璋置酒高會,引李紹琛檻車至座中,知祥自酌大卮飲之,謂曰:“公何患不富貴,而求入此邪?”紹琛曰:“郭侍中佐命功第一,兵不血刃取兩川,一旦無罪族誅。

    如紹琛輩安保首領?以此不敢歸朝耳。

    ”魏王繼岌倍道而東。

    孟知祥獲李肇、侯弘實,以為牙内都指揮使。

    蜀中群盜猶未息,知祥擇廉吏使治州縣,蠲除橫賦,安集流散,下寬大之令,與民更始。

    遣趙廷隐、張業将兵分讨群盜,悉誅之。

     唐李嗣原奔相州。

     李嗣源之為亂兵所逼也,李紹榮有衆萬人,營于城南。

    嗣源遣牙将七人相繼召之,欲與共攻亂者,紹榮疑不應。

    及嗣源入邺,遂引兵去。

    嗣源在魏縣,衆不滿百,又無兵仗。

     在河南稱帝,你在河北稱帝。

    ”李嗣源邊哭邊把皇帝的旨意告訴他們,但沒有人聽從。

    叛兵們便拔出刀劍簇擁着李嗣源和李紹真等人進入邺城,但城裡的人不讓城外的士兵進去,迎戰城外的亂兵,結果亂兵全被擊潰。

    趙在禮率領各位校官迎接拜見李嗣源,哭着謝罪說:“将士們對不起您,敢不唯命是從!”李嗣源假意對趙在禮說:“凡是要做大事,必須借助兵力,現在城外士卒被打散無處可歸,我為你們出去收集他們。

    ”趙在禮便聽任李嗣源、李紹真一起出城,宿營在魏縣,潰散的士卒逐漸有回來的。

     後唐任圜擊敗李紹琛,擒獲他。

    孟知祥讨伐平定殘餘亂軍。

     董璋率領着兩萬士卒,聯合任圜讨伐李紹琛,到了漢州,李紹琛出兵迎戰。

    張砺請求把精兵埋伏在後面,而用體弱的士卒去引誘他們,任圜聽從了他的意見。

    結果李紹琛被打得大敗,關起城門不敢出來。

    漢州沒有防禦用的城牆壕溝,隻是樹起一些木頭作為栅壘,任圜進攻時放火燒了這些栅壘,李紹琛被打敗後,逃往綿竹,任圜乘勝追擊,并抓獲了他。

    孟知祥親自來漢州慰勞軍隊,和任圜、董璋大擺宴席,把李紹琛的檻車拉到宴席的座位中間,孟知祥用大杯子親自倒了杯酒給李紹琛喝,對他說:“你還愁不能富貴嗎?為什麼非要坐這種檻車?”李紹琛說:“郭侍中輔佐皇帝功勞第一,沒有經過戰争就奪取東川、西川,突然無罪被滅族。

    像我李紹琛這樣的人又怎能保住腦袋?因此不敢回到朝廷。

    ”魏王李繼岌日夜兼程向東進發。

    孟知祥抓獲李肇、侯弘實,任命他們為牙内都指揮使。

    蜀中的盜賊還未平息,孟知祥選擇廉潔的官吏治理各州縣,免除濫加的賦稅,安置召集流散人員,頒布寬大政策,讓百姓重新安居樂業。

    同時派趙廷隐、張業率軍分别去讨伐盜賊,最後全部消滅了他們。

     後唐李嗣源逃奔相州。

     李嗣源被亂兵逼迫時,李紹榮有一萬多軍隊紮營在邺都城南面。

    李嗣源接連派七名牙将去通知他,想和他聯合起來攻打亂軍,李紹榮遲疑不決,沒有響應。

    到李嗣源進入邺都後,李紹榮便率兵離去。

    李嗣源在魏縣時,士卒不到一百人,也沒有武器。

     李紹真所将鎮兵五千,聞嗣源得出,相帥歸之,由是兵稍振。

    嗣源欲歸藩待罪,中門使安重誨曰:“公為元帥,不幸為兇人所劫。

    李紹榮不戰而退,歸朝必以公藉口。

    公若歸藩,則為據地邀君,适足以實讒慝之口耳。

    不若星行詣阙,面見天子,庶可自明。

    ”嗣源曰:“善。

    ”南趣相州,遇馬坊使康福,得馬數千匹,始能成軍。

     唐豫借河南夏秋稅。

     唐主以軍食不足,敕河南尹豫借夏秋稅,民不聊生。

    租庸使以倉儲不足,頗朘刻軍糧,軍士流言益甚。

    宰相懼,帥百官上表,請出内庫之财以給諸軍。

    唐主欲從之,劉後曰:“吾夫婦君臨萬國,雖藉武功,亦由天命。

    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宰相又于便殿論之,後屬耳于屏風後,須臾出妝具及三銀盆,皇幼子三人于外,曰:“四方貢獻随以給賜,所餘止此耳,請鬻以贍軍。

    ”宰相惶懼而退。

     唐李嗣源引兵向大梁。

     李紹榮退保衛州,奏李嗣源已叛,與賊合。

    嗣源遣使上章自理,一日數輩。

    唐主遣嗣源長子從審喻嗣源,至衛州,紹榮欲殺之,從審乃還。

    唐主憐之,賜名繼璟,待之如子。

    是後嗣源所奏,皆為紹榮所遏,不得通,嗣源由是疑懼。

    石敬瑭曰:“夫事成于果決而敗于猶豫,安有上将與叛卒入賊城,而他日得保無恙乎?大梁,天下之要會也,願假三百騎先往取之。

    公引大軍亟進,如此始可自全。

    ”康義誠曰:“主上無道,軍民怨望,公從衆則生,守節必死。

    ”嗣源 李紹真所率鎮州士兵有五千,聽說李嗣源出兵,一起歸附他,因此李嗣源兵力稍振。

    李嗣源想回到自己的藩鎮等候治罪,中門使安重誨說:“您身為元帥,不幸被亂兵劫持。

    李紹榮不戰而退,回朝後一定會以您為借口推卸責任。

    您若回到藩鎮,就是占據地盤來脅迫君主,正好證實那些讒言。

    不如星夜趕回朝廷,面見天子,或許能為自己解釋清楚。

    ”李嗣源說:“很好。

    ”于是向南直奔相州,遇到馬坊使康福,得到幾千匹馬,才能組成軍隊。

     後唐預先借用河南夏秋賦稅。

     後唐莊宗因為軍糧不足,下令河南尹預借夏秋賦稅,結果民不聊生。

    租庸使因倉庫儲備不足,極力削減軍糧,軍隊士卒的流言更加厲害。

    宰相感到害怕,率領百官上表,請求拿出内庫的錢财供給各軍。

    後唐莊宗打算聽從這個意見,劉皇後說:“我們夫婦統禦天下,雖然借助武力,也是天命的安排。

    命運既然由天掌握,人們能把我怎樣呢?”宰相又在皇帝休息的别殿裡議論這件事,劉皇後把耳朵貼在屏風的後面偷聽,不一會兒,劉皇後把梳妝用具、三個銀盆以及皇帝的三個幼兒抱到外面,說:“各地的貢獻都随時用于供給賞賜,剩下的隻有這些,請賣掉來供養軍隊。

    ”宰相惶恐不安地退了出去。

     後唐李嗣源率兵向大梁開進。

     李紹榮退守衛州,上奏說李嗣源已經叛亂,與亂賊合夥。

    李嗣源派使者送奏章為自己辯解,一天之内就有好幾個人來送。

    後唐莊宗派李嗣源的長子李從審去勸導李嗣源,李從審到達衛州,李紹榮想殺掉他,李從審隻好返回。

    後唐莊宗可憐李從審,賜給他名字叫繼璟,待他就像對待兒子一樣。

    此後,李嗣源所上的奏書,都被李紹榮截住,不得上呈,李嗣源因此也疑慮恐懼。

    石敬瑭說:“任何事情往往成功于果斷而失敗于猶豫,哪裡有上将和叛卒進入賊城而将來還安然無恙的呢?大梁是天下的要害地方,希望借用三百騎兵先去奪取大梁。

    您率領大軍快速前進,隻有這樣才可以保全自己。

    ”康義誠說:“主上無道,軍隊和百姓怨聲載道,您順從大衆就能活,堅守節操則一定會死。

    ”李嗣源 乃令安重誨移檄會兵。

    時李紹虔、李紹欽、李紹英屯瓦橋,安審通屯奉化,嗣源皆遣使召之。

    嗣源家在真定,虞候将王建立先殺其監軍,由是獲全。

    李從珂将所部兵趣鎮州,與建立合,倍道從嗣源。

    嗣源分三百騎,使石敬瑭将之前驅,李從珂為殿,軍勢大盛。

    從子從璋過邢州,邢人奉為留後。

    唐主乃诏白從晖将騎兵扼河陽橋,出金帛給賜,軍士诟曰:“吾妻子已殍死,得此何為?”李紹榮至洛陽,曰:“邺都亂兵欲濟河襲郓、汴,願陛下幸關東招撫。

    ”唐主從之。

     唐殺故蜀主王衍,夷其族。

     景進等言于唐主曰:“西南未安,王衍族黨不少,聞車駕東征,恐其為變,不若除之。

    ”唐主乃遣中使赍敕往誅之,敕曰:“王衍一行,并從殺戮。

    ”已印畫,張居翰覆視,就殿柱揩去“行”字,改為“家”字,由是獲免者千餘人。

    衍母徐氏且死,呼曰:“吾兒以一國迎降,不免族誅,信義俱棄,吾知汝行亦受禍矣。

    ” 唐主如關東,李嗣源入大梁,唐主乃還。

     唐主發洛陽,次汜水。

    或勸繼璟亡去,不從。

    唐主亦屢遣之,繼璟固辭請死。

    唐主聞嗣源在黎陽,強遣繼璟召之,道遇李紹榮,見殺。

    嗣源至滑州,符習、安審通引兵來會。

    知汴州孔循遣使迎唐主,亦遣使輸款于嗣源,曰:“先至者得之。

    ”石敬瑭以勁兵入封丘門,遂據其城,使人趣嗣源,嗣源入大梁。

    是日,唐主至荥澤東,命龍骧指揮使姚彥溫将三千騎為前軍,彥溫即以其衆叛歸嗣源,嗣源奪其兵。

     于是下令安重誨發布檄文召集軍隊。

    當時李紹虔、李紹欽、李紹英都駐紮在瓦橋,安審通駐紮在奉化,李嗣源都派使者去召集他們。

    李嗣源的家屬住在真定,虞候将王建立先殺了他的監軍,因此李嗣源的家屬才得以保全。

    李從珂率領部屬直奔鎮州,與王建立會合,日夜兼程追随李嗣源。

    李嗣源分出三百騎兵讓石敬瑭率領作為前鋒,李從珂軍殿後,軍勢大盛。

    李嗣源的侄兒李從璋經過邢州時,邢州人擁奉他為邢州留後。

    後唐莊宗下诏命白從晖率領騎兵扼守河陽橋,拿出金帛進行賞賜,軍士們罵道:“我的妻子兒女已經餓死,拿到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李紹榮到達洛陽,說:“邺城的叛兵打算渡過黃河來襲擊郓、汴二州,希望陛下巡幸關東來招撫他們。

    ”後唐莊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後唐殺死原蜀主王衍,誅滅他全族。

     景進等對後唐莊宗說:“西南地區還沒有安定,王衍的族親黨羽不少,如果他們聽說您東征,恐怕會發動變亂,不如消滅他們。

    ”于是後唐莊宗派使者拿着敕令前去誅殺他們,敕令說:“王衍一行,一并殺死。

    ”已經蓋印畫押,張居翰審看時,靠在殿堂上的柱子上擦去了“行”字,改為“家”字,因此有一千多人免于一死。

    王衍的母親徐氏将要被殺時,大喊說:“我兒子舉國投降還免不了全家被殺,你們背信棄義,我知道你們也将遭難了。

    ” 後唐莊宗前往關東,李嗣源進入大梁,後唐莊宗便返回洛陽。

     後唐莊宗從洛陽出發,駐紮在汜水。

    有人勸李繼璟逃走,李繼璟沒有聽從。

    後唐莊宗也多次讓他離去,李繼璟堅決推辭,并請求一死。

    後唐莊宗聽說李嗣源在黎陽,強行派李繼璟去召他,李繼璟在路上遇上李紹榮,被殺死。

    李嗣源到了滑州,符習、安審通率兵來會合。

    汴州知州孔循派使者來迎接後唐莊宗,同時也派使者向李嗣源表示歸降,說:“誰先到誰就得到汴州。

    ”石敬瑭派強兵進入封丘門,占據了汴州城,派人報告李嗣源,李嗣源也進入大梁。

    這一天,後唐莊宗到了荥澤的東面,命令龍骧指揮使姚彥溫率領三千騎兵作為前軍,姚彥溫馬上率領部衆反叛,歸附李嗣源,李嗣源奪取了他的部隊。

     唐主至萬勝鎮,聞嗣源已據大梁,諸軍離叛,神色沮喪,登高歎曰:“吾不濟矣。

    ”即命旋師。

    夜複至汜水,扈從兵二萬五千,已失萬餘人。

    還過子谷,道遇衛士,辄以善言撫之曰:“适報魏王又進西川金銀五十萬,到京當給爾曹。

    ”對曰:“陛下賜已晚矣,人亦不感聖恩。

    ”唐主流涕而已。

    又索袍帶賜從官,内庫使張容哥稱頒給已盡,衛士叱之曰:“緻吾君失社稷,皆此閹豎輩也。

    ”抽刀逐之。

    容哥謂同類曰:“皇後吝财緻此,今乃歸咎于吾輩。

    事若不測,吾輩萬段,吾不忍待也。

    ”因赴河死。

    唐主至石橋西,置酒悲涕,晚入洛城。

    嗣源命石敬瑭将前軍趣汜水,收撫散兵,嗣源繼之。

    李紹虔、李紹英引兵來會。

    宰相、樞密奏:“西軍将至,車駕宜且控汜水,收撫散兵以俟之。

    ”唐主從之。

     夏四月,唐伶人郭從謙弑其主存勖。

    李嗣源入洛陽。

     唐主複如汜水。

    四月朔,嚴辦将發,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帥所部兵攻興教門。

    唐主方食,聞變,帥衛兵擊之,逐亂兵出門。

    時朱守殷将騎兵在外,唐主急召之,守殷不至,引兵憩茂林下。

    亂兵焚興教門,緣城而入,近臣宿将皆釋甲潛遁,獨散員都指揮使李彥卿、軍校何福進、王全斌等十餘人力戰。

    俄而唐主為流矢所中,鷹坊人善友扶下,至绛霄殿庑下,抽矢渴懑,劉後不自省視,遣宦者進酪,須臾遂殂。

     後唐莊宗到達萬勝鎮,聽說李嗣源已經占據了大梁,各路軍隊離叛,神色沮喪,登上高處歎息地說:“我不能成功了。

    ”于是馬上命令班師。

    晚上又回到汜水,随從的軍隊有兩萬五千人,已經失散一萬多人。

    後唐莊宗返回時路過子谷,路上遇到衛士,就用好言好語來安撫他們,說:“剛才有人報告說魏王又進貢西川金銀五十萬,等到了京師就分給你們。

    ”士卒們回答說:“陛下的賞賜已經晚了,人們也不會感激聖恩了。

    ”後唐莊宗隻是哭泣而已。

    後唐莊宗又尋找袍帶賞賜給随從官吏,内庫使張容哥說頒賜的東西已經用完了,衛士們罵他說:“緻使國君失去江山者,都是你們這些閹豎之輩。

    ”于是拔出刀來驅趕他。

    張容哥對他的同夥們說:“皇後吝啬财物到了如此地步,現在卻歸咎于我們。

    如果發生意外,我們将會碎屍萬段,我不忍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因此跳進黃河而死。

    後唐莊宗到達石橋的西面,擺下酒宴,悲痛哭泣,晚上進入洛城。

    李嗣源命令石敬瑭率領前軍趕到汜水,收集安撫逃散的士卒,李嗣源随後接應。

    李紹虔、李紹英領兵前來會合。

    宰相、樞密使一起上奏說:“西邊魏王的軍隊将要到來,陛下應當控制住汜水,收集安撫逃散的士卒來等待他們。

    ”後唐莊宗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夏四月,後唐伶人郭從謙弑殺他的君主李存勖。

    李嗣源進入洛陽。

     後唐莊宗又來到汜水。

    四月初一,後唐莊宗整理好行裝準備出發,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率領所屬部隊攻打興教門。

    這時後唐莊宗正在吃飯,聽說兵變,就率領衛兵進攻亂兵,把亂軍趕出興教門。

    當時,朱守殷率領騎兵在外面,後唐莊宗緊急召他回來,朱守殷不來,領兵在茂密的樹林中休息。

    亂兵燒了興教門,沿着城牆進入,大臣宿将都丢盔棄甲偷偷逃跑了,隻有散員都指揮使李彥卿、軍校何福進、王全斌等十餘人奮力作戰。

    不久,後唐莊宗被亂箭射中,鷹坊人善友把後唐莊宗扶到绛霄殿的廂房中,把箭拔出來後,後唐莊宗覺得口渴煩悶,劉皇後沒有親自前來看望,隻是派宦官送來乳漿,不一會兒,後唐莊宗就去世了。

     彥卿等恸哭而去,左右皆散,善友斂樂器覆屍而焚之。

    劉後囊金寶系馬鞍,與申王存渥及李紹榮焚嘉慶殿出走。

    朱守殷入宮,選宮人三十餘人,内于其家。

    于是諸軍大掠。

     是日,李嗣源至子谷,聞之恸哭,謂諸将曰:“主上素得士心,正為群小蔽惑緻此,今吾将安歸乎?”乃入洛陽,止于私第。

    禁焚掠,拾莊宗骨于灰燼之中而殡之。

    謂朱守殷曰:“公善巡徼,以待魏王。

    淑妃、德妃在宮,供給尤宜豐備。

    吾俟山陵畢,社稷有奉,則歸藩為國家扞禦北方耳。

    ”是日,豆盧革帥百官上箋勸進,嗣源曰:“吾奉诏讨賊,不幸部曲叛散,欲入朝自訴,又為紹榮所隔,披猖至此。

    諸軍見推,殊非相悉,願勿言也。

    ”紹榮欲奔河中,為人所執,折足送洛陽。

    魏王繼岌至興平聞亂,複引兵西,謀保鳳翔,始誅李紹琛。

     唐太原軍亂。

     初,莊宗命呂、鄭二内養在晉陽,張憲以下承應不暇。

    莊宗既殂,推官張昭遠勸張憲奉表勸進,憲曰:“吾自布衣至服金紫,皆出先帝之恩,豈可偷生而不自愧乎?”昭遠泣曰:“此古人所行,公能行之,忠義不朽矣。

    ”有李存沼者,莊宗之近屬,與二内養謀殺憲及巡檢李彥超。

    彥超欲先圖之,憲曰:“仆受先帝厚恩,不忍為此。

    徇義而不免于禍,乃天也。

    ”軍士共殺二内養及存沼。

    憲奔忻州,會嗣源移書至,彥超号令士卒,城中始安。

    彥超,彥卿之兄也。

     唐李嗣源監國。

     李彥卿等痛哭而去,左右侍從也都離去,善友收拾廂房的樂器,蓋住後唐莊宗的屍體,把他燒了。

    劉皇後裝好金玉珠寶,系上馬鞍,和申王李存渥及李紹榮燒了嘉慶殿出逃。

    朱守殷進入宮内,挑選三十多個宮女,接入他的家中。

    這時各路軍隊把全城洗劫一空。

     這一天,李嗣源到達子谷,聽說後唐莊宗已死,痛哭一場,對諸位将領說:“主上平時很得人心,正是被一群小人蒙蔽迷惑才到了這種地步,現在我将到哪裡去呢?”于是進入洛陽,住在自己的家裡。

    他禁止焚燒搶掠,在灰燼中撿出後唐莊宗的遺骨,把他安葬了。

    李嗣源對朱守殷說:“你好好巡回檢查,以待魏王到來。

    淑妃、德妃都在宮中,對她們的供給應當豐厚齊備。

    等皇帝的陵墓修好,國家有了繼承人,我就回本鎮為國家保衛北方領土。

    ”這一天,豆盧革率領百官上書勸李嗣源即皇帝位,李嗣源說:“我奉皇帝的命令去讨伐亂賊,不幸部隊背叛逃散,本想親自入朝訴說情況,又被李紹榮阻隔,狼狽到如此地步。

    大家推舉我,是根本不了解我,希望不要說了。

    ”李紹榮想投奔到河中,被人抓獲,打斷了腳,送到洛陽。

    魏王李繼岌到達興平,聽說叛亂,又率領部隊回到西邊,打算據守鳳翔,這才殺了李紹琛。

     後唐太原軍叛亂。

     當初,後唐莊宗命令呂、鄭兩個内養留在晉陽,張憲以下都承應不暇。

    後唐莊宗死後,推官張昭遠勸張憲上表勸李嗣源稱帝,張憲說:“我從一個普通百姓到做大官,都是先帝的恩情,怎能苟且偷生而不自感慚愧呢?”張昭遠哭泣着說:“這是古人的事情,你能實行,忠義不朽。

    ”有個叫李存沼的人,是後唐莊宗的近親,和兩個内養陰謀殺死張憲和巡檢李彥超。

    李彥超想先下手殺掉李存沼他們,張憲說:“我受先帝厚恩,不忍心這樣做。

    堅守道義卻免不了禍端,那是天意。

    ”軍士共同殺死兩個内養和李存沼。

    張憲逃到忻州,正好這時李嗣源的信送到這裡,李彥超給士卒下達命令,城裡才開始安定下來。

    李彥超是李彥卿的哥哥。

     後唐李嗣源監國。

     百官三箋請嗣源監國,嗣源乃許之,入居興聖宮,百官班見,下令稱教。

    宣徽使選後宮美少者數百獻之,監國曰:“奚用此為?”對曰:“宮中職掌不可阙也。

    ”監國曰:“宮中職掌宜谙故事,此輩安知?”乃悉用老舊之人補之,其少年者皆出之,蜀中所送宮人準此。

     唐以安重誨為樞密使,張延朗為副使。

     延朗本梁租庸吏,性纖巧,善事權要,故重誨引之。

     唐監國嗣源殺劉後及諸王。

     監國令所在訪求諸王,通王存确、雅王存紀匿民間,安重誨與李紹真謀曰:“今殿下既監國典喪,諸王宜早為之所,以壹人心。

    ”密遣人殺之。

    後月餘監國聞之,切責重誨,傷惜久之。

    劉後奔晉陽,在道與存渥私通。

    存渥為其下所殺,劉後為尼于晉陽,監國使人就殺之。

    莊宗幼子繼嵩等皆不知所終,惟邕王存美以病得免。

     高季興以孫光憲掌書記。

     徐溫、高季興聞莊宗遇弑,益重嚴可求、梁震。

    梁震薦孫光憲掌書記。

    季興欲攻楚,光憲谏曰:“荊南亂離之後,賴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與楚國交惡,他國乘吾之弊,良可憂也。

    ”季興乃止。

     唐監國嗣源殺李紹榮。

     紹榮被執,監國責之曰:“吾何負于爾,而殺吾兒?”紹榮瞋目直視曰:“先帝何負于爾?”遂斬之,複其姓名曰元行欽。

     唐張居翰罷,以孔循為樞密使。

     唐監國嗣源殺孔謙,廢租庸使及諸道監軍。

     百官三次上書請求李嗣源監國,李嗣源才答應了,住進興聖宮,百官按次序拜見,下發的命令稱作教。

    宣徽使選擇幾百名年輕的後宮美女獻給李嗣源,李嗣源說:“用這些人幹什麼?”宣徽使回答說:“宮中的各項事務主管不可缺。

    ”李嗣源說:“宮中主管應當熟習過去的典章制度,這些人怎麼會知道?”于是全部用過去的老人代替,讓其中的年輕人都出宮,蜀中所送來的宮人也照此辦理。

     後唐任命安重誨為樞密使,張延朗為樞密副使。

     張延朗本來是後梁的租庸官吏,工于心計,善事權貴,所以安重誨引薦了他。

     後唐監國李嗣源殺死劉皇後和諸王。

     監國李嗣源命令各地訪求諸王,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紀藏匿在民間,安重誨和李紹真謀劃說:“現在殿下已經監國,主持喪事,各王應當及早安排,以統一人心。

    ”于是秘密派人殺死他們。

    一個月後李嗣源才聽說這事,嚴厲譴責了安重誨,傷心惋惜了很久。

    劉皇後逃奔晉陽,途中和李存渥通奸。

    李存渥被部下殺死,劉皇後在晉陽做了尼姑,李嗣源派人就地殺了她。

    後唐莊宗的小兒子李繼嵩等都不知下落,隻有邕王李存美因病幸免于難。

     高季興任命孫光憲為掌書記。

     徐溫、高季興聽說後唐莊宗被殺,更加器重嚴可求、梁震。

    梁震推薦孫光憲為掌書記。

    高季興準備攻打楚國,孫光憲勸阻說:“荊南經曆戰亂之後,靠你才得到休養生息,士民剛有點生機,如果又和楚國成為仇敵,其他國家再趁我們疲憊時侵擾,實在值得擔憂。

    ”高季興才沒有進攻楚國。

     後唐監國李嗣源殺死李紹榮。

     李紹榮被捕後,監國李嗣源責備他說:“我哪裡對不起你,你殺死我的兒子?”李紹榮睜大眼睛瞪着李嗣源說:“先帝什麼地方對不起你?”于是李嗣源殺死李紹榮,恢複他的姓名叫元行欽。

     後唐張居翰被免職,任命孔循為樞密使。

     後唐監國李嗣源殺死孔謙,廢除租庸使和各道監軍。

     監國下教,數租庸使孔謙奸佞侵刻、窮困軍民之罪而斬之,凡謙所立苛斂之法皆罷之,因廢租庸使,依舊為三司,委宰相一人專判。

    又罷諸道監軍使,以莊宗由宦官亡國,命諸道盡殺之。

     唐魏王繼岌至長安,自殺。

     魏王繼岌退至武功,李從襲曰:“退不如進,請亟東行以救内難。

    ”繼岌從之。

    還至渭水,留守張篯已斷浮梁。

    乃循水浮渡,至渭南,腹心呂知柔等皆已竄匿。

    從襲謂繼岌曰:“時事已去,王宜自圖。

    ”繼岌徘徊流涕,乃自伏于床,命李環缢殺之。

    任圜代将而東。

    華州都監李沖殺從襲。

     唐主嗣源立。

     有司議即位禮,李紹真、孔循以為唐運已盡,宜自建國号。

    監國問左右:“何謂國号?”對曰:“先帝賜姓于唐,為唐複仇,故稱唐。

    今梁朝之人不欲殿下稱唐耳。

    ”監國曰:“吾年十三事獻祖,獻祖以吾宗屬,視吾猶子。

    又事武皇、先帝垂五十年,經綸攻戰,未嘗不預。

    武皇之基業則吾之基業也,先帝之天下則吾之天下也,安有同家而異國乎?”李琪曰:“若改國号,則先帝遂為路人,梓宮安所托乎?不惟殿下不忘三世舊君,吾曹為人臣者能自安乎?前代以旁支入繼多矣,宜用嗣子柩前即位之禮。

    ”衆從之。

    監國服斬衰,于柩前即位,百官缟素。

    既而禦衮冕受冊,百官吉服稱賀。

     唐殺其太原尹張憲。

     監國李嗣源下發教令,曆數租庸使孔謙奸巧谄谀、侵害剝奪使軍民窮困的罪行,并将他處死,凡是孔謙制定的苛斂之法全部廢除,于是撤銷了租庸使一職,依照舊例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委托宰相一人專門管理。

    又取消各道的監軍使,因為後唐莊宗任用宦官才導緻亡國,所以命令各道把宦官全部殺掉。

     後唐魏王李繼岌到長安,自殺而死。

     魏王李繼岌退到武功,李從襲說:“後退不如前進,請趕快東進解救内部禍難。

    ”李繼岌聽從了他的意見。

    于是回到渭水,留守張已經把橋梁拆毀。

    他們順流渡過渭水,到達渭南時,李繼岌的心腹呂知柔等都已經逃跑躲藏起來。

    李從襲對李繼岌說:“大勢已去,大王應該為自己打算。

    ”李繼岌邊哭邊來回走動,後來就自己趴在床上,命李環用繩子把他勒死。

    任圜代替他領兵東進。

    華州都監李沖殺死李從襲。

     後唐明宗李嗣源即皇帝位。

     主管官員商議李嗣源即位的禮儀,李紹真、孔循認為唐朝的世運已經完了,應當自己建立國号。

    監國李嗣源問左右大臣說:“什麼叫做國号?”大臣們回答說:“先帝接受唐朝賜給的姓,為唐朝報仇,所以國号為唐。

    現在梁朝的人不想讓殿下的國号稱唐。

    ”李嗣源說:“我十三歲時侍奉獻祖,獻祖因為我是宗親,對待我就像對待兒子一樣。

    後來又侍奉武皇、先帝,接近五十年,每次籌劃國家大事和攻伐征戰,我未曾不參與。

    武皇的基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哪有同家異國的道理?”李琪說:“如果改變國号,那先帝就成了與國家沒有關系的人了,他的棺材往哪裡安放呢?不僅殿下忘不了三代舊主,我們這些為人臣子的就能自安嗎?過去的朝代以旁支繼承大統的很多,應當采用嗣子在棺材前面即位的禮儀。

    ”大家聽從了他的意見。

    李嗣源穿着粗麻布喪服在棺材前面即皇帝位,百官們穿着白色喪服。

    事後,李嗣源穿上皇帝的禮服和禮帽,接受冊書,百官們穿上禮服祝賀。

     後唐殺死太原尹張憲。

     有司劾憲委城之罪也。

     唐大赦。

     唐主大赦。

    量留後宮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鷹坊二十人,禦廚五十人。

    中外毋得獻鷹犬奇玩,諸司使務有名無實者皆廢之。

    分遣諸軍就食近畿,以省饋運。

    除夏秋稅省耗。

    諸侯四節貢奉,毋得斂百姓,刺史以下不得貢奉。

     唐以鄭珏、任圜同平章事。

     圜憂公如家,簡拔賢俊,杜絕僥幸。

    期年之間,軍民皆足,朝綱粗立。

    圜每以天下為己任,由是安重誨忌之。

     唐李紹真等複姓名。

     李紹真、李紹瓊、李紹英、李紹虔、李紹奇、李紹能,各複舊姓名,為霍彥威、苌從簡、房知溫、王晏球、夏魯奇、米君立。

    晏球本王氏子,畜于杜氏,故請複姓王。

     唐初令百官轉對。

     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轉對奏事。

     唐以安金全為振武節度使。

     追賞晉陽之功也。

     唐以趙在禮為義成節度使。

     在禮以軍情未聽,不赴。

     唐以馮道、趙鳳為端明殿學士。

     唐主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讀之,重誨亦不能盡通,乃奏請選文學之臣與之共事,以備應對。

    乃置端明殿學士,以道、鳳為之。

     唐聽郭崇韬歸葬,複朱友謙官爵。

     六月,唐汴州軍亂,指揮使李彥饒讨平之。

     由于有關官員檢舉彈劾太原尹張憲的棄城之罪。

     後唐實行大赦。

     後唐明宗李嗣源實行大赦。

    酌情留下宮女一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鷹坊二十人,禦廚五十人。

    下令朝廷内外都不得進獻鷹犬奇玩之類貢品,各司、使、務有名無實的都廢除掉。

    分派各軍在京畿近處就地供給糧食,以節省運輸的費用。

    免除夏、秋兩季賦稅的省耗稅。

    各藩鎮在元旦、冬至、端午、皇帝生日四個節日的貢奉不得聚斂百姓,刺史以下不得貢奉。

     後唐任命鄭珏、任圜為同平章事。

     任圜憂公如家,他選拔賢能有才的人,杜絕僥幸小人。

    一年期間,軍隊和百姓都豐衣足食,朝綱初具規模。

    任圜常以天下為己任,因此安重誨很忌恨他。

     後唐李紹真等人恢複原來的姓名。

     李紹真、李紹瓊、李紹英、李紹虔、李紹奇、李紹能各自都恢複原來的姓名,就是霍彥威、苌從簡、房知溫、王晏球、夏魯奇、米君立。

    王晏球本來是王氏的兒子,寄養在姓杜的家裡,所以請求恢複姓王。

     後唐開始命令百官輪流奏事。

     後唐明宗開始命令百官在除正衙正常朝拜外,每隔五天進内殿問安一次,輪流奏事。

     後唐任命安金全為振武節度使。

     追賞他對晉陽的功勞。

     後唐任命趙在禮為義成節度使。

     趙在禮以軍心尚未安定為由,沒有到任。

     後唐任命馮道、趙鳳為端明殿學士。

     後唐明宗不識字,各地的奏書都由安重誨讀給他聽,有時安重誨也不能全部讀通,于是上奏請求選擇有文化的大臣來共同處理這些事,以備咨詢。

    因此設置端明殿學士,由馮道、趙鳳出任。

     後唐明宗允許郭崇韬歸葬,恢複朱友謙的官爵。

     六月,後唐汴州軍發生叛亂,指揮使李彥饒讨伐平定了叛亂。

     诏發汴州軍戍瓦橋,已出城,指揮使張谏複還作亂,殺知府高逖,逼指揮使李彥饒為帥。

    彥饒禁止焚掠,伏甲執谏等斬之。

    賊黨大噪,彥饒擊之,盡殪。

    即日牒推官韋俨權知軍州事。

    彥饒,彥超之弟也。

     秋七月,唐安重誨殺殿直馬延。

     安重誨恃恩驕橫,殿直馬延誤沖前導,斬之于馬前,禦史大夫李琪以聞。

    重誨白帝下诏,稱延陵突重臣,戒谕中外。

     契丹攻渤海,拔夫餘城。

     契丹主阿保機攻渤海,拔其夫餘城,更命曰東丹國。

    命其長子突欲鎮之,号人皇王;次子德光守西樓,号元帥太子。

     唐遣供奉官姚坤如契丹。

     唐遣姚坤告哀于契丹,契丹主阿保機聞莊宗遇害,恸哭曰:“我朝定兒也。

    ”朝定,猶華言朋友也。

    謂坤曰:“今天子聞洛陽有急,何不救?”對曰:“地遠不能及。

    ”曰:“何故自立?”坤為言其由,契丹主曰:“漢兒喜飾說,毋多談。

    ”又曰:“聞吾兒專好聲色遊畋,不恤軍民,宜其及此。

    我自聞之,舉家不飲酒,散遣伶人,解縱鷹犬。

    若亦效吾兒所為,行自亡矣。

    ”又曰:“我于今天子無怨,足以修好。

    若與我大河之北,吾不複南侵矣。

    ”坤曰:“此非使臣之所得專也。

    ”契丹主怒,囚之,旬餘,複召之曰:“河北恐難得,得鎮、定、幽州亦可也。

    ”給紙筆趣令為狀,坤不可,欲殺之,韓延徽谏,乃複囚之。

     唐豆盧革、韋說罷。

     後唐明宗下诏調汴州軍戍守瓦橋,軍隊已經出城,指揮使張谏又返回去發動叛亂,殺死知府高逖,逼迫指揮使李彥饒為主帥。

    李彥饒禁止焚燒搶掠,在家埋伏武士把張谏等人抓起來斬殺。

    張谏的同黨大吵大鬧,李彥饒率兵攻打,将這夥人全部殺死。

    當天發文命推官韋俨暫時掌管軍州事務。

    李彥饒是李彥超的弟弟。

     秋七月,後唐安重誨殺死殿直馬延。

     安重誨依仗後唐明宗的恩寵十分驕橫,殿直馬延誤沖了他的前列儀仗,就在馬前斬殺了馬延,禦史大夫李琪把這件事情報告了後唐明宗。

    安重誨也請後唐明宗下诏說,馬延沖犯身居要職的大臣,要告誡全國。

     契丹進攻渤海,攻下夫餘城。

     契丹主耶律阿保機進攻渤海,攻下夫餘城,改名叫東丹國。

    命令他的長子耶律突欲鎮守東丹,号稱人皇王;次子耶律德光鎮守西樓,号稱元帥太子。

     後唐派供奉官姚坤前往契丹。

     後唐派姚坤告訴契丹後唐莊宗去世,契丹主耶律阿保機聽說後唐莊宗遇害,痛哭說:“莊宗是我朝定兒。

    ”朝定,就像漢語中說的朋友。

    契丹主對姚坤說:“現在的天子聽說洛陽情況緊急,為什麼不去援救?”姚坤回答說:“路遠去不了。

    ”契丹主說:“為什麼自立為帝?”姚坤講了其中的原因,契丹主說:“漢族人喜歡粉飾言辭,不必多談。

    ”他又說:“聽說我兒專門喜歡聲色打獵,不愛惜軍民,他到了這種地步是活該的。

    我自從聽到這件事後,全家不喝酒,把伶人遣散,放了鷹犬。

    如果我也效仿我兒的做法,将會自取滅亡。

    ”他又說:“我和現在的天子沒有什麼仇怨,足以和好。

    如果給我黃河以北地區,我就不再南侵了。

    ”姚坤說:“這不是使臣說了就算的。

    ”契丹主生氣了,把他關了起來,十幾天後,又召見他說:“黃河以北恐怕難以得到,得到鎮、定、幽三州也可以。

    ”于是拿來紙筆催他寫成憑證,姚坤不肯寫,契丹主想殺他,韓延徽勸阻,才又把姚坤關起來。

     後唐豆盧革、韋說罷官。

     革、說奏事唐主前,禮貌不盡恭。

    百官俸錢皆折估,而革父子獨受實錢。

    說以孫為子,奏官。

    受選人賂,除近官。

    中旨以蕭希甫為谏議大夫,革、說覆奏,希甫恨之,上疏言:“革、說不忠前朝。

    ”并誣革他罪。

    制罷革、說,擢希甫為散騎常侍。

     契丹阿保機死。

     阿保機卒于夫餘城,述律後召諸酋長妻謂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

    ”又集其夫泣問曰:“汝思先帝乎?”對曰:“受先帝恩,豈得不思?”曰:“果思之,宜往見之。

    ”遂殺之。

     八月朔,日食。

     唐孟知祥增置營兵。

     知祥陰有據蜀之志,增置諸營兵七萬餘人。

     唐平盧軍亂,讨平之。

     平盧軍校王公俨作亂,讨斬之。

    其黨支使韓叔嗣預焉,其子熙載将奔吳,密告其友李穀曰:“吳若用吾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

    ”穀笑曰:“中原若用吾為相,取吳如囊中物耳。

    ” 九月,契丹德光立。

     契丹述律後愛中子德光,欲立之。

    至西樓,命與突欲俱乘馬立帳前,謂諸酋長曰:“二子吾皆愛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辔。

    ”酋長知其意,争執德光辔。

    後曰:“衆之所欲,吾安敢違?”遂立之為天皇王。

    突欲愠,欲奔唐,後遣歸東丹。

    德光尊後為太後,國事皆決焉。

    太後複納其侄為後。

     豆盧革、韋說在後唐明宗面前奏事時,禮貌不夠恭敬。

    百官的俸祿都折價發放,而豆盧革父子的俸祿拿實際的錢數。

    韋說把孫子當作兒子上奏求官。

    接受了候選官員的賄賂,就任命為近地的官員。

    按照皇帝旨意,任命蕭希甫為谏議大夫,豆盧革、韋說令重新上奏,蕭希甫怨恨他們,于是上疏說:“豆盧革、韋說不忠于前朝。

    ”并誣告豆盧革還有其他罪行。

    後唐明宗下令免去豆盧革、韋說的官職,提拔蕭希甫為散騎常侍。

     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去世。

     阿保機在夫餘城去世,述律後召見各酋長的妻子,對她們說:“現在我已寡居,你們不能不學我的樣子。

    ”又召集她們的丈夫哭着問道:“你們思念先帝嗎?”他們回答說:“蒙受先帝的恩惠,怎能不思念他呢?”述律後說:“果然思念他,就應該去見他。

    ”于是把他們殺死。

     八月初一日,發生日食。

     後唐孟知祥增置營兵。

     孟知祥暗中有占據蜀中的企圖,增置各營兵七萬多人。

     後唐平盧軍發生叛亂,官軍讨伐平定了他們。

     平盧軍校王公俨叛亂,官軍讨伐平定了他們。

    王公俨的同黨支使韓叔嗣參與叛亂,韓叔嗣的兒子韓熙載将要投奔吳國,偷偷告訴他的朋友李穀說:“吳國如果起用我為宰相,我就長驅直入平定中原。

    ”李穀笑着說:“中原如果用我為宰相,奪取吳國如同探囊取物。

    ” 九月,契丹耶律德光繼立。

     契丹述律後喜歡中子耶律德光,打算立他為契丹主。

    到了西樓,述律後讓耶律德光和耶律突欲一起騎馬立在帳前,對各酋長說:“這兩個兒子我都喜歡,不知道立哪個為好,你們選擇一個可以擁立的,拉住他的缰繩。

    ”酋長們知道她的心思,争着去拉耶律德光的缰繩。

    述律後說:“大家的願望,我怎敢違背?”于是立耶律德光為天皇王。

    耶律突欲心中憤憤不平,想投奔後唐,述律後遣送他回到東丹。

    耶律德光尊述律後為太後,國家大事都由太後來決定。

    太後又為耶律德光迎娶她的侄女為天皇王後。

     德光性孝謹,母病不食,亦不食。

    以韓延徽為政事令,聽姚坤歸唐,葬阿保機于木葉山。

    太後左右有桀黠者,後辄謂曰:“為我達語于先帝。

    ”至墓所則殺之,前後所殺以百數。

    最後平州人趙思溫當往,不肯行。

    後曰:“汝事先帝,嘗親近,何為不行?”對曰:“親近莫如後,後行臣則繼之。

    ”後曰:“吾非不欲從先帝于地下也,顧嗣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乃斷一腕,令置墓中,思溫亦得免。

     冬十月,唐初賜百官春冬衣。

     王延翰自稱閩王。

     延翰驕淫殘暴,自稱大閩國王,宮殿百官皆仿天子之制。

     契丹盧龍節度使盧文進奔唐。

     文進為契丹守平州,唐主遣人說之,以易代之後,無複嫌怨。

    文進所部皆華人,思歸,乃帥其衆十萬歸唐。

     唐以趙季良為三川制置轉運使,李嚴為西川都監。

     初,郭崇韬率蜀中富民輸犒賞錢五百萬缗,晝夜督責,有自殺者。

    給軍之餘,猶二百萬缗。

    至是,任圜判三司,知成都富饒,遣季良為三川都制置轉運使。

    蜀人欲皆不與,知祥曰:“府庫他人所聚,輸之可也。

    州縣租稅,以贍鎮兵,決不可得。

    ”季良但發庫物,不敢複言制置轉運職事矣。

    安重誨以知祥及東川節度使董璋皆據險擁兵,又知祥乃莊宗近姻,陰欲圖之。

    李嚴自請為西川監軍,嚴母謂曰:“汝前啟滅蜀之謀,今日再往,必以死報蜀人矣。

    ” 唐罷告身绫軸錢。

     耶律德光性情孝順,母親得病後不能吃飯,他也不吃飯。

    任命韓延徽為政事令,同意姚坤返回後唐,将耶律阿保機安葬在木葉山。

    述律太後的親信中有兇暴狡詐的人,太後對他們說:“替我向先帝傳話。

    ”到了耶律阿保機的墓前就把他們殺死,先後所殺的數以百計。

    最後該平州人趙思溫去,趙思溫不肯去。

    太後說:“你侍奉先帝時很受親近,為什麼不肯去?”趙思溫回答說:“最親近的是太後,太後去,我就跟着去。

    ”太後說:“我不是不想跟随先帝去地下,隻是兒子幼弱,國家沒有君主,不能前往。

    ”于是砍下一隻手腕,命令放在墓中,趙思溫也得以免于一死。

     冬十月,後唐開始賞賜百官春天和冬天穿的衣服。

     王延翰自稱閩王。

     王延翰驕淫殘暴,自稱大閩國王,修建的宮殿、設置的百官都效仿天子的制度。

     契丹盧龍節度使盧文進投奔後唐。

     盧文進為契丹鎮守平州,後唐明宗派人去對他說,換代之後,沒有什麼疑忌和怨恨。

    盧文進部下都是漢族人,都想回家鄉,于是率領部下十萬人投奔後唐。

     後唐任命趙季良為三川制置轉運使,李嚴為西川都監。

     當初郭崇韬向蜀中富裕的百姓征收犒賞錢五百萬缗,晝夜督促,有人被逼自殺。

    除供給軍隊需要以外,這筆錢還剩下二百萬缗。

    到這時,任圜判管三司,知道成都富饒,于是派趙季良為三川都制置轉運使。

    蜀人打算什麼都不給,孟知祥說:“府庫的錢是他人收集來的,交出去是可以的。

    但州縣所收上來的租稅是用來贍養鎮兵的,決不可以交出去。

    ”因此,趙季良隻拿走府庫裡的東西,不敢再說制置轉運的事。

    安重誨認為孟知祥和東川節度使董璋都占據險要的地方,擁有強大的軍隊,而孟知祥又是後唐莊宗較近的姻親,因此暗中想把他殺死。

    李嚴請求讓自己出任西川監軍,李嚴的母親對李嚴說:“你先前出謀劃策消滅蜀國,今天再去那裡,一定會以死來報答蜀人的。

    ” 後唐免除告身绫軸錢。

     舊制,吏部給告身,先責其人輸朱膠绫軸錢。

    喪亂以來,貧者但受敕牒,多不取告身。

    侍郎劉嶽言:“告身有褒貶訓戒之辭,豈可使其人初不之睹?”後執政議以為朱膠绫軸,厥費無多,乃奏罷之。

    是後試銜、帖号,所除浸多,乃至卒伍胥吏皆得銀青階及憲官,歲賜告身以萬數矣。

     十二月,閩王延禀弑其君延翰,而立其弟延鈞。

     延翰蔑棄兄弟,出延鈞為泉州刺史。

    延翰多取民女以充後庭,延鈞上書極谏,由是有隙。

    審知養子延禀為建州刺史,延翰使之采擇,延禀複書不遜,亦有隙。

    合兵襲福州,延禀先至,梯城而入。

    延翰驚匿,延禀執之,暴其罪惡,斬于門外。

    延鈞至,延禀納之,推為威武留後。

     唐主以其子從榮為天雄節度使。

     按照舊的規定,吏部發委任官職的告身時,要求任職人員交納朱膠绫軸錢。

    喪亂以來,窮人隻接受皇帝發的任職命令,多數人不拿告身。

    侍郎劉嶽說:“告身上有褒貶訓誡的話,怎麼可以讓任職人員一開始就不看呢?”後來執政官員議論認為,朱膠绫軸費用不多,于是上奏請求免除。

    此後,試銜、帖号,所授予的官越來越多,甚至軍中士卒、小吏都得了銀印青绶及禦史台官銜,每年頒賜的告身數以萬計。

     十二月,閩國王延禀殺死他的君主王延翰,而立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鈞為閩王。

     王延翰輕視欺侮他的兄弟,打發王延鈞出去當泉州刺史。

    王延翰選取很多民女來充實後宮,王延鈞上書極力規勸,因此雙方有了矛盾。

    王審知的養子王延禀任建州刺史,王延翰讓他幫助選取宮女,王延禀給他回信很不客氣,因此也有了矛盾。

    王延禀、王延鈞聯合襲擊福州,王延禀率先到達,爬雲梯進城。

    王延翰吓得躲藏起來,王延禀抓獲王延翰,把他的罪惡公布于衆,然後在紫宸門外斬首。

    王延鈞到達後,王延禀讓他進了城,并推尊王延鈞為威武留後。

     後唐明宗任命他的兒子李從榮為天雄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