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了他,流放到嶺南,在半道上被仇人殺死。
周興與索元禮、來俊臣競相施行殘暴的酷刑,各殺死了數千人,破毀了一千多個家庭。
索元禮尤其殘酷,不久也被太後殺死。
夏四月初一,發生日食。
秋七月,武周遷移關内百姓數十萬戶充實洛陽。
八月,武周殺死将軍張虔勖。
來俊臣審訊張虔勖,張虔勖自己向徐有功訴冤,來俊臣大怒,命令衛士亂刀砍死了他,然後把他的首級懸挂在鬧市示衆。
來俊臣又審問岐州刺史雲弘嗣,不問一句口供,先砍下他的首級,然後僞造案情上奏。
武周改義豐王李光順等人姓武氏,把他們拘禁在宮中。
義豐王李光順是原太子李賢的兒子,與弟弟李守禮、李守義以及唐睿宗諸子都被拘禁在宮中,十多年不讓出宮門。
九月,武周同平章事傅遊藝自殺。
傅遊藝夢見登上了湛露殿,被親近的人告發,下獄自殺。
周以武攸甯為納言,狄仁傑同平章事。
太後謂仁傑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名乎?”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願知谮者名。
”太後深歎美之。
周殺其同平章事格輔元、右相岑長倩、納言歐陽通。
先是,鳳閣舍人張嘉福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岑長倩、格輔元以皇嗣在東宮,不宜有此議。
由是大忤諸武意,皆坐誅。
來俊臣教長倩子引歐陽通,訊之,不服,詐為款,并殺之。
太後召慶之曰:“皇嗣我子,奈何廢之?”對曰:“&lsquo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rsquo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太後不從。
慶之屢求見,太後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杖之。
昭德引出門,示朝士曰:“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
”命撲之,耳目皆血出,然後杖殺之,其黨乃散。
昭德因言于太後曰:“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
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
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
”太後亦以為然。
周殺右衛将軍李安靜。
太後将革命,王公百官皆上表勸進,右衛将軍李安靜獨正色拒之。
及下制獄,來俊臣诘其反狀,安靜曰:“以我唐家老臣,須殺即殺!若問謀反,實無可對。
”俊臣竟殺之。
安靜,綱之孫也。
武周任命武攸甯為納言,狄仁傑為同平章事。
太後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時,治理很有政績,你想知道誣陷你的人的名字嗎?”狄仁傑謝恩說:“陛下認為我有過錯,就請求讓我改正,知道我沒有過錯,就是我的幸運,我不希望知道誣陷我的人的名字。
”太後對他十分贊美。
武周殺死同平章事格輔元、右相岑長倩、納言歐陽通。
先前,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岑長倩、格輔元認為皇嗣在東宮,不應該提出這樣的建議。
因此很是違背了武氏諸人的意願,都坐罪被誅殺。
來俊臣讓岑長倩的兒子牽連歐陽通,審訊他,歐陽通不認罪,來俊臣就僞造他的口供,一并被殺害。
太後召見王慶之說:“皇嗣是我的兒子,為什麼要廢黜他呢?”王慶之回答說:“&lsquo神靈不享受别族人的祭品,百姓不祭祀别族的祖先。
&rsquo現在是誰家的天下,卻要以李氏為皇位繼承人呢!”太後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王慶之又多次求見太後,太後大怒,命令鳳閣侍郎李昭德杖打王慶之。
李昭德把王慶之領出門,向朝官們指示說:“這個賊人想要廢黜我們的皇嗣,而立武承嗣為太子。
”命令把他摔倒在地,摔得他耳朵眼睛都流出了血,然後杖殺了他,他的黨羽這才散去。
李昭德于是對太後說:“高宗皇帝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兒子。
陛下擁有天下,應該傳給子孫,作為萬代家業,怎麼能讓侄子當繼承人呢!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侄子做天子而為姑母立廟的。
何況陛下受高宗皇帝的臨終托付,如果把天下交給武承嗣,那麼高宗皇帝就享受不到祭祀了。
”太後也認為他說得有道理。
武周殺死右衛将軍李安靜。
太後武則天要改唐為周時,王公百官都上表勸講,隻有右衛将軍李安靜義正辭嚴地拒絕這樣做。
等到他被關入太後特設的監獄,來俊臣責問他謀反的情況,李安靜說:“我是李唐王朝的老臣,要殺就殺!如果問謀反的事,實在沒有什麼可說的。
”來俊臣最終殺了他。
李安靜是李綱的孫子。
周遣使存撫諸道。
壬辰(692)九年周武氏長壽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周武氏引見存撫使所舉人。
初,太後遣使存撫四方。
至是,引見其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
高者試給、舍,次郎、禦史、遺、補、校書郎。
試官自此始。
時人為之語曰:“補阙連車載,拾遺平鬥量。
欋推侍禦史,碗脫校書郎。
”有舉人沈全交續之曰:“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
”禦史劾之,太後笑曰:“但使卿輩不濫,何恤人言!”太後雖濫以祿位收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
挾刑賞之柄以駕禦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周築神都外城。
周以郭霸為監察禦史。
郭霸以谄谀拜監察禦史。
中丞魏元忠病,霸往問之,因嘗其糞,喜曰:“糞甘則可憂,今苦無傷也。
”元忠大惡之。
周貶狄仁傑、魏元忠為縣令。
來俊臣羅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司農卿裴宣禮、左丞盧獻、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謀反。
先是,俊臣請降敕,一問即承反者得減死。
知古等下獄,俊臣以此誘之,仁傑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
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
判官王德壽教仁傑引平章事楊執柔,仁傑曰:“皇天後土遣狄仁傑為如此事!”以頭觸柱, 武周派遣使者慰撫全國各道。
壬辰(692)唐中宗嗣聖九年武周長壽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武周皇帝武則天接見存撫使所薦舉的人才。
當初,太後武則天派遣存撫使安撫四方。
這時,太後接見存撫使所薦舉的人才,不管是否賢明,全都加以提拔任用。
高才的試官給事中、鳳閣舍人,其次的試官員外郎、侍禦史、拾遺、補阙、校書郎。
試官制度從此開始。
當時的人們為此說道:“補阙連車載,拾遺平鬥量。
欋推侍禦史,碗脫校書郎。
”有一位參加科舉考試名叫沈全交的人接續說道:“心存撫使,迷目聖神皇。
”禦史彈劾他,太後笑着對禦史說:“隻要你們這些人稱職,何必怕人議論!”太後雖然濫封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于不稱職的人,也立刻貶黜,或加以刑罰殺戮。
她握有刑罰和賞賜的權柄來統治天下,政令完全由自己發出,明察善斷,所以當時傑出賢明的人才也都受到她的重用。
武周修神都洛陽外城。
武周任命郭霸為監察禦史。
郭霸因善于阿谀奉承而拜授監察禦史。
禦史中丞魏元忠患病,郭霸前去看望,親口嘗他的糞便,高興地說:“糞便如果是甜的就令人擔憂,現在是苦味,沒有什麼要緊。
”魏元忠因此十分厭惡他。
武周貶狄仁傑、魏元忠為縣令。
來俊臣羅織罪名誣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司禮卿裴宣禮、文昌左丞盧獻、禦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謀反。
先前,來俊臣請求太後頒下敕書,對于一經審訊就承認謀反的人,可以免除死刑。
任知古等人被捕入獄後,來俊臣以此來引誘他們認罪,狄仁傑說:“大周改朝換代,萬物更新,作為唐朝舊臣,甘願被誅殺。
我謀反是事實!”來俊臣于是稍加寬恕了他。
判官王德壽讓狄仁傑牽連同平章事楊執柔,狄仁傑說:“皇天後土能讓我狄仁傑幹這樣的事嗎!”說着一頭撞在柱子上, 血流被面,德壽懼而謝之。
仁傑裂衾帛書冤狀,置綿衣中,謂德壽曰:“天時方熱,請授家人去其綿。
”德壽許之。
仁傑子得書,持之稱變以聞。
太後以問俊臣,俊臣乃詐為仁傑等謝死表上之。
初,平章事樂思晦亦為俊臣等所殺,男未十歲,沒入司農,至是上變,得召見。
太後問狀,對曰:“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為俊臣等所弄。
陛下不信臣言,乞擇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為反狀以付俊臣,無不承反矣。
”太後意稍寤,召見仁傑等,問曰:“卿承反何也?”對曰:“不承則已死于拷掠矣。
”太後曰:“何為作謝死表?”對曰:“無之。
”出表示之,乃知其詐,于是出此七族,皆貶縣令。
仁傑彭澤,元忠涪陵,流行本、嗣真于嶺南。
俊臣稱行本罪尤重,請誅之,徐有功駁之曰:“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将順,虧損恩信。
” 殿中侍禦史霍獻可,宣禮之甥也,言于太後曰:“陛下不殺裴宣禮,臣請隕命于前。
”以頭觸殿階,流血沾地,以示為人臣不私其親。
太後皆不聽。
萬年主簿徐堅上疏曰:“書有五聽之道,令著三覆之奏。
比來推按反者,令使者得實,即行斬決。
人命至重,死不再生,萬一懷枉,吞聲赤族,豈不痛哉!又法官之任,宜加簡擇,有用法寬平,為百姓所稱者,願親而任之; 血流滿面,王德壽害怕得向他道歉。
狄仁傑從被子上撕下一塊綢布,寫上自己遭受冤枉的情況,放置在綿衣中,對王德壽說:“現在天氣正炎熱,請把綿衣交給我的家人,去掉絲綿。
”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請求。
狄仁傑的兒子得到他寫的冤狀,拿着去上奏說有緊急情況。
太後責問來俊臣,來俊臣就僞造了狄仁傑等人的謝死罪表上奏太後。
當初,同平章事樂思晦也被來俊臣等人殺害,他的兒子未滿十歲,沒入司農寺為奴,這時請求上奏緊急情況,得到太後的召見。
太後問他有什麼情況,他回答說:“我的父親已死,我的家庭已殘破,隻是可惜陛下的國法被來俊臣等人踐踏。
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話,請求挑選朝臣中忠貞清正,而且是陛下素來信任的人,指出他們謀反的罪狀交給來俊臣,他們沒有不承認謀反的。
”太後逐漸醒悟,召見狄仁傑等人,問道:“你們為什麼要承認謀反呢?”他們回答說:“如果不承認謀反,就已經被嚴刑拷打緻死了。
”太後說:“你們為什麼要作謝死罪表呢?”他們回答說:“沒有此事。
”太後拿出謝死罪表給他們看,這才知道是僞造的,于是釋放了這七個家族,把他們都貶為縣令。
狄仁傑貶為彭澤縣令,魏元忠貶為涪陵縣令,把裴行本、李嗣真流放到嶺南。
來俊臣說裴行本的罪行尤其嚴重,請求處死他,徐有功反駁說:“賢明的君主有再生之恩,來俊臣不能順從,有損君主的恩信。
” 殿中侍禦史霍獻可是裴宣禮的外甥,他對太後說:“陛下如果不殺死裴宣禮,我就請求死在陛下跟前。
”說着一頭撞在宮殿的台階上,血流滿地,以此表示做臣下的對自己的親戚沒有私心。
太後都不聽從。
萬年縣主簿徐堅上疏說:“古書上記載審理案件要實行聽詞、聽色、聽氣、聽耳、聽目等&lsquo五聽&rsquo的辦法,貞觀年間有過死罪要經過三次複奏才能執行的命令。
而近來審訊謀反的人,命令使者如果屬實,就立刻處決。
人命關天,死不複生,萬一有冤枉的人,得不到申訴而被滅族,豈不痛心!另外任用法官,應加以挑選,有執法寬大公平,受百姓稱贊的人,希望親近并加以任用; 有處事深酷,不允人望者,願疏而退之。
”堅,齊聃之子也。
夏五月,禁天下屠殺采捕。
時江、淮旱,饑民不得采魚蝦,餓死者甚衆。
拾遺張德生男,私殺羊會同僚,補阙杜肅懷一餤,上表告之。
明日,太後對仗,謂德曰:“聞卿生男,甚喜。
”德拜謝。
太後曰:“何從得肉?”德叩頭伏罪。
太後曰:“朕禁屠宰,吉兇不預。
卿自今召客,亦須擇人。
”出肅表示之。
肅大慚,舉朝欲唾其面。
周左相武承嗣罷,以李昭德同平章事。
先是,昭德密言于太後曰:“魏王承嗣權太重。
”太後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
”昭德曰:“姑侄之親,何如父子?子猶有篡弑其父者,況侄乎!”太後矍然,遂罷承嗣政事。
承嗣亦毀昭德于太後,太後曰:“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勞,汝勿言也。
”是時酷吏恣橫,百官畏之側足,昭德獨廷奏其奸。
太後好祥瑞,有獻白石者,執政诘其異,對曰:“以其赤心。
”昭德怒曰:“此石赤心,他石盡反邪?”襄州人胡慶以丹漆書龜腹曰:“天子萬萬年。
”獻之。
昭德以刀刮盡,奏請付法。
太後曰:“此心亦無惡。
”命釋之。
周流其禦史嚴善思于州。
太後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勝數。
每除一官,戶婢 對那些處事嚴酷,不得人心的人,希望疏遠并斥退他們。
”徐堅是徐齊聃的兒子。
夏五月,武周禁止天下屠殺牲畜和捕撈魚蝦。
當時長江、淮河地區大旱,因為不允許遭受饑荒的百姓捕撈魚蝦,所以餓死了很多人。
拾遺張德家生下一個男孩,私自殺羊宴請同事,補阙杜肅從宴席上往懷中揣了一點食物,上表告發張德。
第二天,太後上朝,對張德說:“聽說你的妻子為你生下一個男孩,十分高興。
”張德拜謝。
太後說:“你從哪裡得到的肉?”張德叩頭認罪。
太後說:“朕雖然禁止屠殺牲畜,但紅白喜事不在此例。
你從今以後宴請客人,也要選擇好人。
”然後拿出杜肅的表書讓他看。
杜肅十分慚愧,滿朝的官員都想啐他的臉。
武周左相武承嗣被免去宰相職務,任命李昭德為同平章事。
此前,李昭德秘密向太後進言說:“魏王武承嗣權力太大。
”太後說:“他是我的侄子,所以作為親信任用。
”李昭德說:“姑母和侄子之間的親情關系,怎能與父子關系相比?兒子還有為了篡奪權力而殺死自己父親的,何況是侄子呢!”太後很震驚,于是罷免了武承嗣的宰相職務。
武承嗣也在太後面前诋毀李昭德,太後說:“我任用李昭德,才能夠睡得安穩,他這是代我勞心,你不要再說了。
”當時酷吏恣意橫行,朝廷百官畏懼而不敢正立,隻有李昭德敢于在朝廷上奏他們的奸惡。
太後喜歡祥瑞,有人獻上一塊白石,執政大臣責問他這塊石頭有什麼特别之外,回答說:“因為這塊石頭有一顆赤心。
”李昭德大怒說:“這塊石頭有一顆赤心,那麼其它的石頭都會造反嗎?”襄州人胡慶用紅漆在龜的腹部書寫道:“天子萬萬年。
”然後進獻。
李昭德用刀把書寫的字刮幹淨,上奏請求将此人依法治罪。
太後說:“這個人的用心也并無惡意。
”然後命令釋放了他。
武周把監察禦史嚴善思流放到州。
太後武則天自從垂拱年間以來,任用酷吏,首先誅殺了唐朝的宗室貴戚數百人,然後誅殺了大臣數百家,殺死刺史、郎将以下的官吏更是數不勝數。
每當除授一名官員,宮中守門的奴婢 竊相謂曰:“鬼樸又來矣。
”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誅。
監察禦史嚴善思公直敢言,時告密者不可勝數,太後亦厭其煩,命善思按問,引虛伏罪者八百五十餘人。
羅織之黨為之不振,乃相與構善思,坐流驩州。
太後知其枉,尋複召之。
補阙朱敬則上疏曰:“李斯相秦,用刻薄變詐以屠諸侯,不知易之以寬和,卒至土崩,此不知變之禍也。
漢高祖定天下,陸賈、叔孫通說之以禮義,傳世十二,此知變之善也。
自文明草昧,天地屯蒙,三叔流言,四兇構難,不設鈎距,無以應天順人,不切刑名,不可摧奸息暴。
故開告端以禁異議。
然急趨無善迹,促柱少和聲,向時之妙策,乃當今之刍狗也。
伏願覽秦、漢之得失,考時事之合宜,窒羅織之源,掃朋黨之迹,使天下蒼生坦然大悅,豈不樂哉!”太後善之,賜帛三百段。
侍禦史周矩上疏曰:“推劾之吏皆相矜以虐,泥耳籠頭,枷研楔毂,折膺簽爪,懸發薰耳。
人非木石,苟求賖死。
臣竊聽輿議,皆稱天下太平,何苦須反!豈被告者盡是英雄,欲求帝王邪!但不勝楚毒而自誣耳。
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
願陛下緩刑用仁,天下幸甚!”太後頗采其言,制獄稍衰。
九月,周更以九月為社。
冬十月,周遣兵擊吐蕃,取四鎮。
便私下相互說道:“做鬼的材料又來了。
”不到一個月,這些官員就被突然逮捕滅族。
監察禦史嚴善思公正耿直,敢于直言,當時告密的人數不勝數,太後也很厭煩,命令嚴善思審問,查出因誣告而伏罪的八百五十餘人。
那些編造他人罪名的黨羽因此不振,他們就一起誣陷嚴善思,結果嚴善思坐罪被流放到州。
太後知道他冤枉,不久又把他召回朝廷。
補阙朱敬則上疏說:“李斯做秦國的宰相,用刻薄欺詐的手段屠滅了各諸侯國,不懂得改變為寬容的政策,最終使秦朝土崩瓦解,這是不懂得及時改變政策而招緻的禍患。
漢高祖平定了天下,陸賈、叔孫通勸說他以禮義治國,皇位傳了十二代,這是知道及時改變政策的好處。
自從文明年間帝業初創,一切都剛剛開始,韓王、霍王等皇叔散布流言,徐敬業等壞人制造禍亂,這時候如果不嚴加審訊,就不能應天命順人心,不用嚴刑重罰,就不能摧毀奸邪平息暴亂。
所以開告密之端以禁止異議。
但是腳步太快腳印就不會端正,琴弦太緊就奏不出和諧的聲音,在過去認為是好的計策,現在就成了無用之物。
希望陛下看看秦朝和漢朝的得失,考察當前應該施行的政策,杜絕羅織罪名的根源,掃除結黨營私的痕迹,使天下百姓無憂無慮,豈不快樂!”太後很欣賞他的話,賜帛三百段。
侍禦史周矩上疏說:“審訊囚犯的官吏都以暴虐相互炫耀,對犯人使用泥塞耳朵、籠住腦袋、重枷磨脖子、頭上加箍打楔子、打折胸骨、指頭釘竹簽、吊頭發、熏耳朵等殘酷手段。
犯人不是木頭石塊,隻好苟且認罪,以求晚一點死去。
我私下聽到人們議論,都說現在天下太平,何苦要造反呢!難道被告發的人都是英雄豪傑,想要做帝王嗎!他們隻是忍受不了嚴刑拷打,而被迫認罪罷了。
周朝行仁義而昌盛,秦朝用嚴刑而滅亡。
希望陛下減緩刑罰,施行仁義,那麼天下之人就很幸運了!”太後一定程度上采納了他的建議,因此朝廷監獄中的犯人逐漸少了。
九月,武周改于九月祭祀土神。
冬十月,武周派兵攻打吐蕃,奪取了四鎮。
初,王孝傑從劉審禮擊吐蕃,與審禮皆沒于吐蕃。
後竟得歸,由是知吐蕃虛實。
會西州都督唐休璟請複取龜茲、于阗、疏勒、碎葉四鎮,敕以孝傑及阿史那忠節将兵擊破吐蕃,複取四鎮。
置安西都護于龜茲,發兵戍之。
周武氏殺豫王妃劉氏。
戶婢團兒為太後所寵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劉氏及德妃窦氏為厭咒。
太後殺之,瘗于宮中,莫知所在。
德妃父孝谌為潤州刺史,有奴妄為妖異以恐德妃母龐氏,因請夜祠禱,而發其事。
監察禦史薛季昶按之,以為當斬,其子希瑊詣侍禦史徐有功訟冤。
有功論之,以為無罪,季昶奏有功阿黨惡逆,罪當絞。
令史以白有功,有功歎曰:“豈我獨死,諸人永不死邪!”既食,掩扉熟寝。
太後召有功,謂曰:“卿比按獄,失出何多?”對曰:“失出,人臣之小過;好生,聖人之大德。
”太後默然。
由是龐氏得減死,有功亦除名。
周制宰相撰《時政記》,月送史館。
《時政記》自此始,從姚璹之請也。
癸巳(693)十年周武氏如意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周以婁師德同平章事。
師德寬厚清慎,犯而不校。
與李昭德俱入朝,師德體肥行緩,昭德罵曰:“田舍夫!”師德徐笑曰:“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師德謂曰:“吾兄弟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曰: 當初,王孝傑随從劉審禮攻打吐蕃,與劉審禮都被吐蕃俘獲。
後來終于返回,因此知悉吐蕃的虛實。
适逢西州都督唐休璟請求重新奪取龜茲、于阗、疏勒、碎葉四鎮,太後下敕命令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節率兵攻打,大敗吐蕃,重新奪取四鎮。
于龜茲設置安西都護府,發兵守衛。
武則天殺死豫王李旦的妃子劉氏。
宮中守門的奴婢團兒受到太後的寵信,她對皇嗣李旦不滿,于是就誣陷皇嗣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窦氏用邪術詛咒太後。
太後因此殺了她們,埋在宮中,人們都不知道掩埋的地方。
窦德妃的父親窦孝谌擔任潤州刺史,有家奴亂用妖術恐吓窦德妃的母親龐氏,并請她在夜間祭祀祈禱,然後又告發了此事。
監察禦史薛季昶審問此案,認為龐氏應當斬首,她的兒子窦希瑊去向侍禦史徐有功訴冤。
徐有功上奏争論,認為龐氏無罪,薛季昶于是上奏說徐有功結黨阿附叛逆的罪犯,論罪應當處以絞刑。
令史把此事告訴了徐有功,徐有功歎息說:“難道隻有我一個人死,其他的人永遠不死嗎!”吃完飯後,便關上門睡覺。
太後召見徐有功,對他說:“你近來審理案件,失誤怎麼那麼多?”徐有功回答說:“辦案有失誤,是作為臣下的小過錯;而能夠挽救人的生命,是聖人的大德行。
”太後沉默不語。
因此龐氏得以免除死罪,但徐有功也被削除名籍。
武周下制書規定宰相要撰寫《時政記》,每月送交史館。
《時政記》的撰寫從這時開始,這是依照姚的請求。
癸巳(693)唐中宗嗣聖十年武周如意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武周任命婁師德為同平章事。
婁師德為人寬厚,清正謹慎,别人冒犯他也不計較。
一次與李昭德一起入朝,婁師德體胖行走緩慢,李昭德罵道:“鄉下佬!”婁師德從容地笑着說:“我婁師德不是鄉下佬,誰是鄉下佬呢!”他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将要赴任,婁師德對他說:“我們兄弟得到的恩寵太重,受他人忌恨,将如何使自己免除禍難?”弟弟說: “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
”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而汝拭之,則逆其意而重其怒矣。
夫唾,不拭自幹,當笑而受之耳。
” 周殺其尚方監裴匪躬。
匪躬坐私谒皇嗣,腰斬于市,自是公卿以下皆不得見。
又有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太後命來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
太常工人安金藏大呼曰:“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髒皆出。
太後聞之,令轝入宮,使醫内五髒,以桑皮線縫之,傅以藥,經宿始蘇。
太後親臨視之,歎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
”即命來俊臣停推。
睿宗由是得免。
二月,周殺其侍禦史侯思止。
時禁人間錦,思止私畜之,李昭德按之,杖殺于朝堂。
周以萬國俊為侍禦史。
或告嶺南流人謀反,太後遣司刑評事萬國俊就按之。
國俊至廣州,一朝殺三百餘人。
還奏,因言諸道流人亦疑有如此者。
太後喜,擢國俊為侍禦史,更遣使詣諸道按殺數千人。
既而頗知其濫,制未死者皆釋之。
國俊等亦相繼貶死。
夏五月,棣州河溢。
流二千餘家。
秋九月朔,日食。
周武氏自号金輪聖神皇帝。
作七寶金輪,置之殿庭。
突厥可汗骨笃祿卒。
“從今以後就是有人啐在我臉上,我也隻是擦掉罷了,這樣就不緻使哥哥擔憂。
”婁師德神色憂慮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有人啐你的臉,是因為對你有怒氣,而你擦掉,便是違背了人家的意願而加重他的怒氣。
唾液不擦會自動幹掉的,應當笑着接受。
” 武周殺死尚方監裴匪躬。
裴匪躬因為私下谒見皇嗣,被腰斬于鬧市,從此公卿以下官員都不得谒見皇嗣。
又有人告發說皇嗣暗中圖謀篡權,太後命令來俊臣審訊他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忍受不了嚴刑拷打,都想要違心認罪。
太常寺工人安金藏大喊道:“我請求剖出心來以表明皇嗣沒有謀反。
”随即抽出佩刀自己剖開胸膛,五髒都流了出來。
太後聽說這件事後,命令把他擡入宮中,讓醫官把五髒重新放回體内,用桑皮線縫合傷口,再敷上藥,過了一個晚上才蘇醒。
太後親自去看望他,歎息說:“我的兒子不能為自己伸冤,使你到了這種地步。
”馬上命令來俊臣停止審訊。
唐睿宗因此得以免除禍難。
二月,武周殺死侍禦史侯思止。
當時朝廷禁止民間擁有帶彩色花紋的絲織品,侯思止私藏這種絲織品,李昭德辦理此案,把侯思止杖殺于朝堂。
武周任命萬國俊為侍禦史。
有人告發說流放到嶺南的人謀反,太後武則天派遣司刑評事萬國俊去審問。
萬國俊到達廣州後,一天就殺死三百餘人。
回來上奏,趁機說懷疑流放到其它各道的人也有謀反的。
太後很高興,就升任萬國俊為侍禦史,又派遣使者往其它各道審問殺死數千人。
不久太後知道是濫殺無辜,下制沒有殺死的都釋放掉。
萬國俊等人也相繼貶官而死。
夏五月,棣州黃河泛濫。
沖走了兩千餘家居民。
秋九月初一,發生日食。
武則天自稱金輪聖神皇帝。
制作七寶金輪,放置在殿庭。
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祿去世。
子幼,弟默啜立。
甲午(694)十一年周武氏延載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周以婁師德為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
三月,周以僧懷義為朔方道大總管,讨默啜。
懷義未行,虜退而止。
長史李昭德嘗與懷義議事,失其旨,懷義撻之。
夏五月,周武氏加越古之号。
秋八月,周以杜景儉同平章事。
太後出梨花一枝以示宰相,宰相皆以為瑞。
杜景儉獨曰:“今草木黃落,而此更發榮,陰陽不時,咎在臣等。
”因拜謝。
太後曰:“卿真宰相也!” 周鑄天樞。
武三思請鑄銅鐵為天樞,刻太後功德,立于端門之外。
銅鐵不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九月朔,日食。
周貶來俊臣為同州參軍,流王弘義于瓊州。
弘義詐稱追還,至漢北,侍禦史胡元禮遇之,按驗,殺之。
周貶其内史李昭德為南賓尉。
昭德恃太後委遇,頗專權使氣,人多疾之。
前魯王參軍丘愔上疏攻之曰:“陛下委任昭德,而昭德揚露專擅,顯示于人。
歸美引愆,義不如此。
權重一去,收之極難。
”太後由是惡之,貶為南賓尉。
冬十一月,周武氏加慈氏之号。
周明堂火。
因他的兒子年幼,弟弟阿史那默啜立為可汗。
甲午(694)唐中宗嗣聖十一年武周延載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武周任命婁師德為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
三月,武周任命僧人懷義為朔方道大總管,率兵讨伐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
懷義還沒有出發,因敵人退去而停止出兵。
長史李昭德曾經與懷義商議事情,因為違背了懷義的旨意,遭到懷義的鞭打。
夏五月,武則天加尊号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秋八月,武周任命杜景儉為同平章事。
太後武則天拿出一枝梨花讓宰相們觀看,宰相們都認為是吉兆。
隻有杜景儉說:“現在草木枯黃凋落,而這梨樹卻開花,是陰陽不調的表現,過失在我們做臣子的。
”因此拜伏謝罪。
太後說:“你是真正的宰相啊!” 武周鑄造天樞。
武三思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上面銘刻太後的功德,樹立在端門之外。
因銅鐵不夠用,就征收民間的農具補足。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
武周貶來俊臣為同州參軍,流放王弘義于瓊州。
王弘義假稱太後有令讓他回朝,到了漢水以北,侍禦史胡元禮遇見他,查驗并無此事,于是殺了他。
武周貶内史李昭德為南賓縣尉。
李昭德依仗着受到太後武則天的信任和禮遇,頗為專權,意氣用事,人們大都憎恨他。
前魯王府功曹參軍丘愔上疏攻擊他說:“陛下委任李昭德,而李昭德顯露出獨斷專行的樣子,在人面前表現自己。
臣下應該把好事歸于君主,過失由自己承擔,李昭德那麼做并不符合君臣義理。
大權一旦旁落,要收回就極為困難了。
”太後因此憎恨李昭德,貶他為南賓縣尉。
冬十一月,武則天加尊号為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武周明堂失火。
太後命懷義作天堂,日役萬人,費以億計,府藏為空。
懷義所度力士為僧者滿千人,侍禦史周矩疑有奸謀,固請按之。
太後命流其黨,懷義不問。
又命殺牛取血,畫大像,首高二百尺,雲懷義刺膝血為之,張于天津橋南。
時禦醫沈南璆亦得幸于太後,懷義心愠,乃密燒天堂,延及明堂,皆盡,風裂血像為數百段。
太後諱之,但雲工徒誤燒麻主所緻。
時方酺宴,拾遺劉承慶請辍朝停酺以答天譴,太後将從之。
姚璹曰:“明堂布政之所,非宗廟也,不應自貶損。
”乃止。
命更造明堂、天堂,仍以懷義充使。
又鑄銅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
懷義内不自安,言多不順,太後陰使人毆殺之。
以明堂火,制求直言。
劉承慶上疏,請罷所營佛舍。
獲嘉主簿劉知幾表陳四事,曰:“今六合清晏,而赦令不息,近或一年再降,使無賴不仁之輩指期天澤。
至罪将斷決,竊行貨賄,求緻稽延,鹹果釋免。
為善者不預恩光,作惡者獨承僥幸。
一也。
海内具僚,每歲逢赦,必賜階勳,至于绯服衆于青衣,象闆多于木笏。
二也。
取士太廣,宜加沙汰。
三也。
牧伯遷代太速,既懷苟且之謀,何暇循良之政!四也。
”是時官爵易得而法網嚴峻,故人競為趨進而多陷刑戮,知幾乃著《思慎賦》以刺時見志焉。
太後武則天命令僧人懷義建造天堂,每天役使一萬人,耗費數以億計,國庫為之一空。
懷義剃度一千名壯士為僧人,侍禦史周矩懷疑他有陰謀,堅決請求審問他。
太後下令流放了他的黨羽,而對懷義不加問罪。
懷義又命令殺牛取血,用來畫大佛像,佛像頭部高二百尺,說是懷義刺破膝蓋取血所畫,張挂在天津橋南。
當時禦醫沈南璆也得到太後的寵幸,懷義因此心中不滿,就偷偷放火燒了天堂,大火蔓延到明堂,全都燒毀了,大風把牛血畫的佛像撕裂為數百段。
太後隐瞞了真相,隻是說服役的工徒因疏忽燒着了夾纻佛像而緻使大火蔓延。
當時全城百姓正在聚會宴飲,拾遺劉承慶請求停止朝會和宴飲以回應上天的譴責,太後将要采納他的建議。
姚說:“明堂是發布政令的場所,不是宗廟,不應該自我貶損。
”于是作罷。
太後命令重建明堂與天堂,仍然任命僧人懷義為營造使。
又用銅鑄造九州鼎及十二屬相神,都高達一丈,各自安置在它們的方位。
懷義心中不安,多出言不遜,太後秘密派人打死了他。
因為明堂失火,太後下制征求直言。
劉承慶上疏,請求停止所建造的佛寺。
獲嘉縣主簿劉知幾上表陳述四件事,說:“現在天下安甯,而赦免罪人的诏令不斷,近來一年之中有時頒布兩次,使那些無賴不仁之徒日夜盼望着陛下頒布赦令。
至于有的罪犯将要被判決,卻私下賄賂有關官員,以求得延期,結果都得到赦免。
做好事的人得不到恩惠,而做惡事的人卻獨自得到意外的利益。
這是其一。
朝廷内外的官員,每年遇到赦令,一定要賜予官階勳級,以至于穿紅色衣服的官員多于穿青色衣服的官員,持象牙手闆的官員多于持木頭手闆的官員。
這是其二。
錄取的官吏太多,應該加以淘汰。
這是其三。
州郡長官升遷替換得太快,他們既已懷有得過且過的思想,哪裡還會考慮如何治理好政事!這是其四。
”當時官爵容易獲得而法網嚴密,所以人們競相求取官位,結果很多卻受到嚴罰或被處死,劉知幾就寫了《思慎賦》,以諷刺時事,表明自己的志向。
乙未(695)十二年周武氏天冊萬歲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二月朔,日食。
夏四月,周天樞成。
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
武三思為文,太後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秋七月,吐蕃寇臨洮,周遣兵讨之。
九月,周武氏自号天冊金輪大聖皇帝。
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請降。
十二月,周武氏封嵩山,禅少室。
周安平王武攸緒棄官隐嵩山。
千牛衛将軍安平王武攸緒,少有志行,恬澹寡欲,求棄官,隐于嵩山之陽。
太後疑其詐,許之,以觀其所為。
攸緒遂優遊岩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
太後所賜服器,皆置不用。
買田使奴耕種,與民無異。
丙申(696)十三年周武氏萬歲通天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周遣婁師德等擊吐蕃,大敗。
周新明堂成。
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規模率小于舊,号曰通天宮。
夏五月,契丹寇營州,周遣兵擊之,大敗。
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及其妻兄歸誠州刺史孫萬榮反,破營州,獲俘數百,囚之地牢。
聞大兵将至,使守牢霫绐之曰:“吾輩家屬饑寒,不能自存,唯俟官軍至即降耳。
”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飼以糠粥,慰勞之曰:“吾養汝則無食,殺汝又不忍,今縱汝去。
”遂釋之。
俘至幽州,具言其狀, 乙未(695)唐中宗嗣聖十二年武周天冊萬歲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二月初一,發生日食。
夏四月,武周建造的天樞落成。
天樞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
武三思撰寫了歌頌太後的功德文,太後親筆題寫匾額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秋七月,吐蕃軍隊侵犯臨洮,武周派兵征讨吐蕃。
九月,武則天自稱天冊金輪大聖皇帝。
冬十月,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派遣使者請求投降。
十二月,武則天在嵩山祭祀天神,在少室山祭祀地神。
武周安平王武攸緒棄官隐居嵩山。
千牛衛将軍安平王武攸緒,少年時代就有志向,品行端正,淡泊名利,請求辭去官職,隐居于嵩山之南。
太後武則天懷疑他隐居有假,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以觀察他的行動。
武攸緒于是悠然自得于山水之間,冬天居住在茅草為頂、椒泥塗壁的房屋中,夏天居住在石洞中。
太後所賞賜的衣服器物,都閑置不用。
買田讓家奴耕種,與百姓沒有不同。
丙申(696)唐中宗嗣聖十三年武周萬歲通天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武周派遣婁師德等攻打吐蕃,被吐蕃打得大敗。
武周新明堂建成。
新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縱橫三百尺,規模略小于舊明堂,起名為通天宮。
夏五月,契丹軍隊侵犯營州,武周派兵攻打,被契丹軍打得大敗。
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與他妻子的哥哥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叛,攻陷了營州,俘虜了數百人,把他們囚禁在地牢中。
聽說唐朝的大軍将要到來,就讓看守牢房的霫族人欺騙他們說:“我們的家屬饑寒交加,無法生存下去,官軍一到便立刻投降。
”接着契丹人把俘虜帶出牢房,給他們喝糠粥,并慰勞他們說:“我養着你們卻沒有糧食,殺掉你們又不忍心,現在放你們走。
”然後釋放了他們。
這些俘虜到達幽州之後,詳細述說了情況, 諸軍聞之,争欲先入。
将軍曹仁師、麻仁節等棄步卒,将騎兵輕進,契丹設伏橫擊之,飛索以仁節,生獲之。
将卒死者填山谷,鮮有脫者。
秋九月,周免囚奴,遣武攸宜将之,以伐契丹。
陳子昂為總管武攸宜府參謀,上疏曰:“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諸色奴充兵讨擊契丹,此乃捷急之計,非天子之兵。
況當今天下忠臣勇士,萬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誅,何勞免罪贖奴,損國大體邪!” 突厥寇涼州,執都督許欽明。
時欽明兄欽寂為讨擊副使,與契丹戰,亦被擒。
虜将圍安東,令欽寂說其屬城未下者。
欽寂謂城中曰:“狂賊天殃,滅在朝夕,公但勵兵謹守以全忠節。
”虜殺之。
其後默啜寇靈州,以欽明自随。
欽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醬、粱米及墨,意欲城中選良将,引精兵,夜襲虜營,而城中無谕其意者。
吐蕃遣使請和。
吐蕃遣使請和親,太後遣武衛參軍郭元振往察其宜。
吐蕃将論欽陵請罷安西四鎮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
元振曰:“所請如此,豈非有兼并之志乎?”欽陵曰:“吐蕃苟貪土地,欲為邊患,則東侵甘、涼,豈肯規利于萬裡之外邪!”乃遣使者随元振入請之。
朝廷疑未決,元振以為:“此乃利害之機,誠不可輕舉措也。
今若直拒其善意,則為邊患必深。
宜以計緩之, 唐軍聽到後,都争着要先行進軍。
将軍曹仁師、麻仁節等留下步兵,率領騎兵冒進,契丹人設下伏兵截擊他們,用飛索将麻仁節絆倒,生擒了他。
将士的屍體填滿了山谷,很少有人逃脫。
秋九月,武周赦免囚犯和奴隸,派遣武攸宜率領他們,以讨伐契丹。
陳子昂擔任行軍總管武攸宜的軍府參謀,上疏說:“陛下下制赦免天下罪人,并招募各類奴隸當兵以讨伐契丹,這是應急的計策,不是天子的兵員。
何況當今天下的忠臣勇士,朝廷還沒有任用萬分之一,契丹一個小小的敵人,一下命令就可消滅,哪裡用得着赦免罪人贖出奴隸,損害國家的體統呢!” 突厥軍隊侵犯涼州,俘虜了涼州都督許欽明。
當時許欽明的哥哥許欽寂擔任讨擊副使,與契丹交戰,也被生擒。
契丹軍隊将要包圍安東,命令許欽寂勸說其屬下未被攻陷的城池投降。
許欽寂對城中的人說:“瘋狂的敵人受到上天的懲罰,滅亡就在旦夕之間,您隻管鼓勵士兵嚴加防守,以保全忠義的氣節。
”敵人因此殺了他。
後來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兵侵犯靈州,讓許欽明跟随。
許欽明到達靈州城下,大聲呼喊,要求好醬、精米和墨,意思是讓城中挑選良将,率領精兵,在夜晚襲擊敵人的營壘,而城中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意思。
吐蕃派遣使者請求與唐朝和解。
吐蕃派遣使者請求與唐朝和好,太後武則天派遣武衛參軍郭元振前往吐蕃察看情況。
吐蕃将領論欽陵請求唐朝撤走安西四鎮的守軍,并請求分給他們十姓突厥的土地。
郭元振說:“你請求唐朝這樣做,難道不是有兼并的想法嗎?”論欽陵說:“我們吐蕃如果貪圖土地,想要成為唐朝邊防上的禍患,就向東侵占甘州、涼州,哪裡會謀求萬裡之外的土地呢!”于是派遣使者随從郭元振入朝向唐朝提出上述請求。
朝廷對吐蕃的請求遲疑不決,郭元振認為:“這件事關系重大,确實不可輕易做決定。
現在如果直截了當地拒絕他們的善意,那麼肯定會招緻更大的邊防禍患。
應該用計策延緩時間, 使其和望未絕,則善矣。
彼四鎮、十姓,吐蕃之所甚欲也,而青海、吐谷渾,亦中國之要地也。
今報之宜曰:&lsquo四鎮、十姓之地,本無用于中國,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鎮撫西域,分吐蕃之勢,使不得并力東侵也。
今若果無東侵之志,當歸我吐谷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則五俟斤部亦當以歸吐蕃。
&rsquo如此則足以塞欽陵之口,而亦未與之絕也。
若欽陵小有乖違,則曲在彼矣。
且四鎮、十姓款附歲久,今割而棄之,恐傷諸國之心,非所以禦四夷也。
”太後從之。
元振又言:“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願和親,欽陵利于統兵,不欲歸款。
若國家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望國恩日甚。
斯亦離間之漸,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内興矣。
”太後深然之。
元振名震,以字行。
冬十月,契丹陷冀州,周以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契丹李盡忠卒,孫萬榮代領其衆。
突厥默啜乘間襲松漠,虜盡忠、萬榮妻子而去。
萬榮收合餘衆,攻陷冀州,又攻瀛州,河北震動。
制起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前刺史畏契丹猝至,悉驅百姓入城,繕守備。
仁傑至,悉遣還農,百姓大悅。
周以姚元崇為夏官侍郎。
時契丹入寇,軍書填委,夏官郎中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條理,太後奇之,擢為夏官侍郎。
周以徐有功為殿中侍禦史。
使他們和好的希望未斷絕,這樣就會對我們有利。
安西四鎮和十姓突厥之地是吐蕃十分想得到的,而青海和吐谷渾也是我們的戰略要地。
現在應該答複他們說:&lsquo安西四鎮與十姓突厥之地,本來對唐朝沒有什麼用處,之所以要派兵戍守,是想以此鎮撫西域地區,分散吐蕃的兵力,使吐蕃不能全力東侵。
現在你們吐蕃如果确實沒有東侵的打算,就應當把吐谷渾諸部和青海故地歸還給我們,那麼我們也會把西突厥五俟斤部歸還你們吐蕃。
&rsquo這樣就可使論欽陵完全無話可說,而我們也沒有與他斷絕關系。
如果論欽陵稍微違背了這一協議,那麼就是他沒有理了。
再說安西四鎮與十姓突厥歸順我們已久,現在如果割地給吐蕃抛棄了他們,恐怕會使其它歸附我們的國家傷心,這不是統禦四夷的良策。
”太後采納了他的意見。
郭元振又說:“吐蕃百姓深受徭役和兵役之苦,早就希望與我們和好,而論欽陵因統兵對自己專權有利,不想歸順。
如果我們每年都派去和好的使者,而論欽陵總是不聽從,那麼吐蕃國人就會日益怨恨論欽陵,更加盼望我們國家的恩澤。
這也是逐漸離間他們的辦法,可以使他們上下猜疑,禍亂就從内部興起了。
”太後很贊同他的見解。
郭元振名叫郭震,人們都稱他的字。
冬十月,契丹軍隊攻陷冀州,武周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契丹李盡忠死去,孫萬榮替代他率領部衆。
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乘機襲擊松漠,俘虜了李盡忠、孫萬榮的妻子兒女後退去。
孫萬榮收集殘餘部衆,攻陷冀州,又攻打瀛州,河北地區震動。
太後武則天下制起用狄仁傑擔任魏州刺史。
前任刺史因為懼怕契丹突然殺來,就把百姓全都驅趕入城,修築工事加強守備。
狄仁傑到任後,把百姓全部放回去務農,百姓十分高興。
武周任命姚元崇為夏官侍郎。
當時契丹軍隊入侵,軍事文書堆積如山,夏官郎中姚元崇批閱處理文書如流水般快捷,而且都很有條理,太後十分驚奇,于是升任他為夏官侍郎。
武周任命徐有功為殿中侍禦史。
太後思徐有功用法平恕,擢拜左台殿中侍禦史,遠近聞者無不相賀。
宗城潘好禮著論,稱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誠節,不以貴賤死生易其操履。
設客問曰:“徐公于今誰與為比?”主人曰:“四海至廣,人物至多,或匿迹韬光,仆不敢誣,若所聞見,則一人而已,當于古人中求之。
”客曰:“何如張釋之?”主人曰:“釋之所行者甚易,徐公所行者甚難,難易之間,優劣見矣。
張公逢漢文之時,天下無事,守法而已,豈不易哉!徐公逢革命之秋,屬惟新之運,人主有疑于上,酷吏恣虐于下,而徐公守死善道,深相明白,幾陷囹圄,數挂網羅,豈不難哉!”客曰:“使為司刑卿,乃得展其才矣。
”主人曰:“吾子徒見徐公用法平允,謂可置司刑,仆睹其人,方寸之地,何所不容,若其用之,何事不可,豈直司刑而已哉!” 十一月,周殺其箕州刺史劉思禮等三十六家,流其親屬千餘人。
明堂尉吉顼以箕州刺史劉思禮謀反告來俊臣,使上變告之。
太後使河内王武懿宗推之。
懿宗令思禮廣引朝士,許免其死。
于是思禮引平章事李元素、孫元亨等,凡三十六家,皆海内名士,鹹族誅之,親舊連坐流竄者千餘人。
俊臣由是複用,而顼亦以此得進。
懿宗數鞫獄,喜誣陷人,時人以為周、來之亞。
俊臣黨人羅告司刑府史樊惎謀反,誅之。
惎子訟冤于朝堂,無敢理者,乃援刀刳其腹。
秋官侍郎劉如璿 太後武則天思念徐有功執法公平寬大,就升任他為左台殿中侍禦史,遠近聽到這一消息的人無不互相慶賀。
宗城人潘好禮撰寫文章,稱贊徐有功遵守仁義道德,堅守忠誠的氣節,不因貴賤生死而改變自己的操行。
文章假設有客人問道:“當今誰能夠與徐公相比?”主人回答說:“天下極廣,人物極多,有人隐迹以藏匿光彩,我不敢妄說,如果就我所聞所見,就隻有徐公一人而已,能與他相比的人應該在古人中去尋求。
”客人說:“與漢朝的張釋之相比怎麼樣?”主人回答說:“張釋之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容易,而徐公所做的事情卻很難,難易之間,二人的優劣就顯現出來了。
張釋之身處漢文帝時期,天下太平無事,他隻不過是依法辦事而已,難道不是很容易做到嗎!而徐公正逢太後改唐為周的時代,适值萬物更新之際,在上的君主有猜疑之心,在下的酷吏恣意橫行,而徐公死守正義之道,深入調查審清冤案,為此差一點身陷監獄,多次觸犯法度,這難道不是很難的嗎!”客人說:“任命他為司刑卿,就可以施展他的才華了。
”主人說:“您隻是看到徐公執法公平,認為可以擔任司刑卿,我觀察他的為人,胸襟寬闊,什麼事情都能夠包容,如果重任他,什麼事情都可以勝任,何止司刑卿而已啊!” 十一月,武周殺死箕州刺史劉思禮等三十六家,流放他們的親戚一千餘人。
明堂縣尉吉顼把箕州刺史劉思禮謀反的事告訴了來俊臣,讓他向朝廷告發有緊急事變。
太後武則天派遣河内王武懿宗審訊劉思禮。
武懿宗命令劉思禮多牽連朝臣,答應免除他的死罪。
于是劉思禮牽連出同平章事李元素、孫元亨等,共三十六家,都是海内的知名人士,全都被滅族,他們的親戚故舊因受株連被流放的有一千餘人。
來俊臣因此重新被起用,而吉顼也因此事得到進用。
武懿宗多次審理案件,喜歡誣陷他人,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是周興、來俊臣第二。
來俊臣的黨羽羅織罪名告發司刑府史樊惎謀反,樊惎因此被誅殺。
樊惎的兒子到朝堂去訴冤,沒有人敢受理,他就拿刀剖開了自己的肚子。
秋官侍郎劉如璿 見之,竊歎。
俊臣奏如璿黨惡逆,下獄,處以絞刑,制流瀼州。
周以張昌宗為散騎常侍,張易之為司衛少卿。
昌宗、易之年少,美姿容,太平公主薦之,入侍禁中,皆得幸于太後。
常傅朱粉,衣錦繡,賞賜不可勝紀。
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晉卿皆候其門庭,争執鞭辔,謂張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
周以婁師德同平章事。
看見後,私下歎息。
來俊臣就上奏說劉如璿黨附叛逆之人,把他逮捕入獄,判處絞刑,太後下制把他流放到瀼州。
武周任命張昌宗為散騎常侍,張易之為司衛少卿。
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年紀輕,相貌漂亮,太平公主推薦他們,入宮侍奉太後,都得到太後的寵幸。
他們經常塗脂抹粉,穿着錦繡衣服,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
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晉卿都等候在他們的家門口,争着為他們牽馬執鞭,稱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
武周任命婁師德為同平章事。
周興與索元禮、來俊臣競相施行殘暴的酷刑,各殺死了數千人,破毀了一千多個家庭。
索元禮尤其殘酷,不久也被太後殺死。
夏四月初一,發生日食。
秋七月,武周遷移關内百姓數十萬戶充實洛陽。
八月,武周殺死将軍張虔勖。
來俊臣審訊張虔勖,張虔勖自己向徐有功訴冤,來俊臣大怒,命令衛士亂刀砍死了他,然後把他的首級懸挂在鬧市示衆。
來俊臣又審問岐州刺史雲弘嗣,不問一句口供,先砍下他的首級,然後僞造案情上奏。
武周改義豐王李光順等人姓武氏,把他們拘禁在宮中。
義豐王李光順是原太子李賢的兒子,與弟弟李守禮、李守義以及唐睿宗諸子都被拘禁在宮中,十多年不讓出宮門。
九月,武周同平章事傅遊藝自殺。
傅遊藝夢見登上了湛露殿,被親近的人告發,下獄自殺。
周以武攸甯為納言,狄仁傑同平章事。
太後謂仁傑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名乎?”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願知谮者名。
”太後深歎美之。
周殺其同平章事格輔元、右相岑長倩、納言歐陽通。
先是,鳳閣舍人張嘉福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岑長倩、格輔元以皇嗣在東宮,不宜有此議。
由是大忤諸武意,皆坐誅。
來俊臣教長倩子引歐陽通,訊之,不服,詐為款,并殺之。
太後召慶之曰:“皇嗣我子,奈何廢之?”對曰:“&lsquo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rsquo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太後不從。
慶之屢求見,太後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杖之。
昭德引出門,示朝士曰:“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
”命撲之,耳目皆血出,然後杖殺之,其黨乃散。
昭德因言于太後曰:“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
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
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
”太後亦以為然。
周殺右衛将軍李安靜。
太後将革命,王公百官皆上表勸進,右衛将軍李安靜獨正色拒之。
及下制獄,來俊臣诘其反狀,安靜曰:“以我唐家老臣,須殺即殺!若問謀反,實無可對。
”俊臣竟殺之。
安靜,綱之孫也。
武周任命武攸甯為納言,狄仁傑為同平章事。
太後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時,治理很有政績,你想知道誣陷你的人的名字嗎?”狄仁傑謝恩說:“陛下認為我有過錯,就請求讓我改正,知道我沒有過錯,就是我的幸運,我不希望知道誣陷我的人的名字。
”太後對他十分贊美。
武周殺死同平章事格輔元、右相岑長倩、納言歐陽通。
先前,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岑長倩、格輔元認為皇嗣在東宮,不應該提出這樣的建議。
因此很是違背了武氏諸人的意願,都坐罪被誅殺。
來俊臣讓岑長倩的兒子牽連歐陽通,審訊他,歐陽通不認罪,來俊臣就僞造他的口供,一并被殺害。
太後召見王慶之說:“皇嗣是我的兒子,為什麼要廢黜他呢?”王慶之回答說:“&lsquo神靈不享受别族人的祭品,百姓不祭祀别族的祖先。
&rsquo現在是誰家的天下,卻要以李氏為皇位繼承人呢!”太後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王慶之又多次求見太後,太後大怒,命令鳳閣侍郎李昭德杖打王慶之。
李昭德把王慶之領出門,向朝官們指示說:“這個賊人想要廢黜我們的皇嗣,而立武承嗣為太子。
”命令把他摔倒在地,摔得他耳朵眼睛都流出了血,然後杖殺了他,他的黨羽這才散去。
李昭德于是對太後說:“高宗皇帝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兒子。
陛下擁有天下,應該傳給子孫,作為萬代家業,怎麼能讓侄子當繼承人呢!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侄子做天子而為姑母立廟的。
何況陛下受高宗皇帝的臨終托付,如果把天下交給武承嗣,那麼高宗皇帝就享受不到祭祀了。
”太後也認為他說得有道理。
武周殺死右衛将軍李安靜。
太後武則天要改唐為周時,王公百官都上表勸講,隻有右衛将軍李安靜義正辭嚴地拒絕這樣做。
等到他被關入太後特設的監獄,來俊臣責問他謀反的情況,李安靜說:“我是李唐王朝的老臣,要殺就殺!如果問謀反的事,實在沒有什麼可說的。
”來俊臣最終殺了他。
李安靜是李綱的孫子。
周遣使存撫諸道。
壬辰(692)九年周武氏長壽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周武氏引見存撫使所舉人。
初,太後遣使存撫四方。
至是,引見其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
高者試給、舍,次郎、禦史、遺、補、校書郎。
試官自此始。
時人為之語曰:“補阙連車載,拾遺平鬥量。
欋推侍禦史,碗脫校書郎。
”有舉人沈全交續之曰:“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
”禦史劾之,太後笑曰:“但使卿輩不濫,何恤人言!”太後雖濫以祿位收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
挾刑賞之柄以駕禦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周築神都外城。
周以郭霸為監察禦史。
郭霸以谄谀拜監察禦史。
中丞魏元忠病,霸往問之,因嘗其糞,喜曰:“糞甘則可憂,今苦無傷也。
”元忠大惡之。
周貶狄仁傑、魏元忠為縣令。
來俊臣羅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司農卿裴宣禮、左丞盧獻、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謀反。
先是,俊臣請降敕,一問即承反者得減死。
知古等下獄,俊臣以此誘之,仁傑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
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
判官王德壽教仁傑引平章事楊執柔,仁傑曰:“皇天後土遣狄仁傑為如此事!”以頭觸柱, 武周派遣使者慰撫全國各道。
壬辰(692)唐中宗嗣聖九年武周長壽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武周皇帝武則天接見存撫使所薦舉的人才。
當初,太後武則天派遣存撫使安撫四方。
這時,太後接見存撫使所薦舉的人才,不管是否賢明,全都加以提拔任用。
高才的試官給事中、鳳閣舍人,其次的試官員外郎、侍禦史、拾遺、補阙、校書郎。
試官制度從此開始。
當時的人們為此說道:“補阙連車載,拾遺平鬥量。
欋推侍禦史,碗脫校書郎。
”有一位參加科舉考試名叫沈全交的人接續說道:“心存撫使,迷目聖神皇。
”禦史彈劾他,太後笑着對禦史說:“隻要你們這些人稱職,何必怕人議論!”太後雖然濫封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于不稱職的人,也立刻貶黜,或加以刑罰殺戮。
她握有刑罰和賞賜的權柄來統治天下,政令完全由自己發出,明察善斷,所以當時傑出賢明的人才也都受到她的重用。
武周修神都洛陽外城。
武周任命郭霸為監察禦史。
郭霸因善于阿谀奉承而拜授監察禦史。
禦史中丞魏元忠患病,郭霸前去看望,親口嘗他的糞便,高興地說:“糞便如果是甜的就令人擔憂,現在是苦味,沒有什麼要緊。
”魏元忠因此十分厭惡他。
武周貶狄仁傑、魏元忠為縣令。
來俊臣羅織罪名誣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司禮卿裴宣禮、文昌左丞盧獻、禦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謀反。
先前,來俊臣請求太後頒下敕書,對于一經審訊就承認謀反的人,可以免除死刑。
任知古等人被捕入獄後,來俊臣以此來引誘他們認罪,狄仁傑說:“大周改朝換代,萬物更新,作為唐朝舊臣,甘願被誅殺。
我謀反是事實!”來俊臣于是稍加寬恕了他。
判官王德壽讓狄仁傑牽連同平章事楊執柔,狄仁傑說:“皇天後土能讓我狄仁傑幹這樣的事嗎!”說着一頭撞在柱子上, 血流被面,德壽懼而謝之。
仁傑裂衾帛書冤狀,置綿衣中,謂德壽曰:“天時方熱,請授家人去其綿。
”德壽許之。
仁傑子得書,持之稱變以聞。
太後以問俊臣,俊臣乃詐為仁傑等謝死表上之。
初,平章事樂思晦亦為俊臣等所殺,男未十歲,沒入司農,至是上變,得召見。
太後問狀,對曰:“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為俊臣等所弄。
陛下不信臣言,乞擇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為反狀以付俊臣,無不承反矣。
”太後意稍寤,召見仁傑等,問曰:“卿承反何也?”對曰:“不承則已死于拷掠矣。
”太後曰:“何為作謝死表?”對曰:“無之。
”出表示之,乃知其詐,于是出此七族,皆貶縣令。
仁傑彭澤,元忠涪陵,流行本、嗣真于嶺南。
俊臣稱行本罪尤重,請誅之,徐有功駁之曰:“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将順,虧損恩信。
” 殿中侍禦史霍獻可,宣禮之甥也,言于太後曰:“陛下不殺裴宣禮,臣請隕命于前。
”以頭觸殿階,流血沾地,以示為人臣不私其親。
太後皆不聽。
萬年主簿徐堅上疏曰:“書有五聽之道,令著三覆之奏。
比來推按反者,令使者得實,即行斬決。
人命至重,死不再生,萬一懷枉,吞聲赤族,豈不痛哉!又法官之任,宜加簡擇,有用法寬平,為百姓所稱者,願親而任之; 血流滿面,王德壽害怕得向他道歉。
狄仁傑從被子上撕下一塊綢布,寫上自己遭受冤枉的情況,放置在綿衣中,對王德壽說:“現在天氣正炎熱,請把綿衣交給我的家人,去掉絲綿。
”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請求。
狄仁傑的兒子得到他寫的冤狀,拿着去上奏說有緊急情況。
太後責問來俊臣,來俊臣就僞造了狄仁傑等人的謝死罪表上奏太後。
當初,同平章事樂思晦也被來俊臣等人殺害,他的兒子未滿十歲,沒入司農寺為奴,這時請求上奏緊急情況,得到太後的召見。
太後問他有什麼情況,他回答說:“我的父親已死,我的家庭已殘破,隻是可惜陛下的國法被來俊臣等人踐踏。
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話,請求挑選朝臣中忠貞清正,而且是陛下素來信任的人,指出他們謀反的罪狀交給來俊臣,他們沒有不承認謀反的。
”太後逐漸醒悟,召見狄仁傑等人,問道:“你們為什麼要承認謀反呢?”他們回答說:“如果不承認謀反,就已經被嚴刑拷打緻死了。
”太後說:“你們為什麼要作謝死罪表呢?”他們回答說:“沒有此事。
”太後拿出謝死罪表給他們看,這才知道是僞造的,于是釋放了這七個家族,把他們都貶為縣令。
狄仁傑貶為彭澤縣令,魏元忠貶為涪陵縣令,把裴行本、李嗣真流放到嶺南。
來俊臣說裴行本的罪行尤其嚴重,請求處死他,徐有功反駁說:“賢明的君主有再生之恩,來俊臣不能順從,有損君主的恩信。
” 殿中侍禦史霍獻可是裴宣禮的外甥,他對太後說:“陛下如果不殺死裴宣禮,我就請求死在陛下跟前。
”說着一頭撞在宮殿的台階上,血流滿地,以此表示做臣下的對自己的親戚沒有私心。
太後都不聽從。
萬年縣主簿徐堅上疏說:“古書上記載審理案件要實行聽詞、聽色、聽氣、聽耳、聽目等&lsquo五聽&rsquo的辦法,貞觀年間有過死罪要經過三次複奏才能執行的命令。
而近來審訊謀反的人,命令使者如果屬實,就立刻處決。
人命關天,死不複生,萬一有冤枉的人,得不到申訴而被滅族,豈不痛心!另外任用法官,應加以挑選,有執法寬大公平,受百姓稱贊的人,希望親近并加以任用; 有處事深酷,不允人望者,願疏而退之。
”堅,齊聃之子也。
夏五月,禁天下屠殺采捕。
時江、淮旱,饑民不得采魚蝦,餓死者甚衆。
拾遺張德生男,私殺羊會同僚,補阙杜肅懷一餤,上表告之。
明日,太後對仗,謂德曰:“聞卿生男,甚喜。
”德拜謝。
太後曰:“何從得肉?”德叩頭伏罪。
太後曰:“朕禁屠宰,吉兇不預。
卿自今召客,亦須擇人。
”出肅表示之。
肅大慚,舉朝欲唾其面。
周左相武承嗣罷,以李昭德同平章事。
先是,昭德密言于太後曰:“魏王承嗣權太重。
”太後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
”昭德曰:“姑侄之親,何如父子?子猶有篡弑其父者,況侄乎!”太後矍然,遂罷承嗣政事。
承嗣亦毀昭德于太後,太後曰:“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勞,汝勿言也。
”是時酷吏恣橫,百官畏之側足,昭德獨廷奏其奸。
太後好祥瑞,有獻白石者,執政诘其異,對曰:“以其赤心。
”昭德怒曰:“此石赤心,他石盡反邪?”襄州人胡慶以丹漆書龜腹曰:“天子萬萬年。
”獻之。
昭德以刀刮盡,奏請付法。
太後曰:“此心亦無惡。
”命釋之。
周流其禦史嚴善思于州。
太後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勝數。
每除一官,戶婢 對那些處事嚴酷,不得人心的人,希望疏遠并斥退他們。
”徐堅是徐齊聃的兒子。
夏五月,武周禁止天下屠殺牲畜和捕撈魚蝦。
當時長江、淮河地區大旱,因為不允許遭受饑荒的百姓捕撈魚蝦,所以餓死了很多人。
拾遺張德家生下一個男孩,私自殺羊宴請同事,補阙杜肅從宴席上往懷中揣了一點食物,上表告發張德。
第二天,太後上朝,對張德說:“聽說你的妻子為你生下一個男孩,十分高興。
”張德拜謝。
太後說:“你從哪裡得到的肉?”張德叩頭認罪。
太後說:“朕雖然禁止屠殺牲畜,但紅白喜事不在此例。
你從今以後宴請客人,也要選擇好人。
”然後拿出杜肅的表書讓他看。
杜肅十分慚愧,滿朝的官員都想啐他的臉。
武周左相武承嗣被免去宰相職務,任命李昭德為同平章事。
此前,李昭德秘密向太後進言說:“魏王武承嗣權力太大。
”太後說:“他是我的侄子,所以作為親信任用。
”李昭德說:“姑母和侄子之間的親情關系,怎能與父子關系相比?兒子還有為了篡奪權力而殺死自己父親的,何況是侄子呢!”太後很震驚,于是罷免了武承嗣的宰相職務。
武承嗣也在太後面前诋毀李昭德,太後說:“我任用李昭德,才能夠睡得安穩,他這是代我勞心,你不要再說了。
”當時酷吏恣意橫行,朝廷百官畏懼而不敢正立,隻有李昭德敢于在朝廷上奏他們的奸惡。
太後喜歡祥瑞,有人獻上一塊白石,執政大臣責問他這塊石頭有什麼特别之外,回答說:“因為這塊石頭有一顆赤心。
”李昭德大怒說:“這塊石頭有一顆赤心,那麼其它的石頭都會造反嗎?”襄州人胡慶用紅漆在龜的腹部書寫道:“天子萬萬年。
”然後進獻。
李昭德用刀把書寫的字刮幹淨,上奏請求将此人依法治罪。
太後說:“這個人的用心也并無惡意。
”然後命令釋放了他。
武周把監察禦史嚴善思流放到州。
太後武則天自從垂拱年間以來,任用酷吏,首先誅殺了唐朝的宗室貴戚數百人,然後誅殺了大臣數百家,殺死刺史、郎将以下的官吏更是數不勝數。
每當除授一名官員,宮中守門的奴婢 竊相謂曰:“鬼樸又來矣。
”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誅。
監察禦史嚴善思公直敢言,時告密者不可勝數,太後亦厭其煩,命善思按問,引虛伏罪者八百五十餘人。
羅織之黨為之不振,乃相與構善思,坐流驩州。
太後知其枉,尋複召之。
補阙朱敬則上疏曰:“李斯相秦,用刻薄變詐以屠諸侯,不知易之以寬和,卒至土崩,此不知變之禍也。
漢高祖定天下,陸賈、叔孫通說之以禮義,傳世十二,此知變之善也。
自文明草昧,天地屯蒙,三叔流言,四兇構難,不設鈎距,無以應天順人,不切刑名,不可摧奸息暴。
故開告端以禁異議。
然急趨無善迹,促柱少和聲,向時之妙策,乃當今之刍狗也。
伏願覽秦、漢之得失,考時事之合宜,窒羅織之源,掃朋黨之迹,使天下蒼生坦然大悅,豈不樂哉!”太後善之,賜帛三百段。
侍禦史周矩上疏曰:“推劾之吏皆相矜以虐,泥耳籠頭,枷研楔毂,折膺簽爪,懸發薰耳。
人非木石,苟求賖死。
臣竊聽輿議,皆稱天下太平,何苦須反!豈被告者盡是英雄,欲求帝王邪!但不勝楚毒而自誣耳。
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
願陛下緩刑用仁,天下幸甚!”太後頗采其言,制獄稍衰。
九月,周更以九月為社。
冬十月,周遣兵擊吐蕃,取四鎮。
便私下相互說道:“做鬼的材料又來了。
”不到一個月,這些官員就被突然逮捕滅族。
監察禦史嚴善思公正耿直,敢于直言,當時告密的人數不勝數,太後也很厭煩,命令嚴善思審問,查出因誣告而伏罪的八百五十餘人。
那些編造他人罪名的黨羽因此不振,他們就一起誣陷嚴善思,結果嚴善思坐罪被流放到州。
太後知道他冤枉,不久又把他召回朝廷。
補阙朱敬則上疏說:“李斯做秦國的宰相,用刻薄欺詐的手段屠滅了各諸侯國,不懂得改變為寬容的政策,最終使秦朝土崩瓦解,這是不懂得及時改變政策而招緻的禍患。
漢高祖平定了天下,陸賈、叔孫通勸說他以禮義治國,皇位傳了十二代,這是知道及時改變政策的好處。
自從文明年間帝業初創,一切都剛剛開始,韓王、霍王等皇叔散布流言,徐敬業等壞人制造禍亂,這時候如果不嚴加審訊,就不能應天命順人心,不用嚴刑重罰,就不能摧毀奸邪平息暴亂。
所以開告密之端以禁止異議。
但是腳步太快腳印就不會端正,琴弦太緊就奏不出和諧的聲音,在過去認為是好的計策,現在就成了無用之物。
希望陛下看看秦朝和漢朝的得失,考察當前應該施行的政策,杜絕羅織罪名的根源,掃除結黨營私的痕迹,使天下百姓無憂無慮,豈不快樂!”太後很欣賞他的話,賜帛三百段。
侍禦史周矩上疏說:“審訊囚犯的官吏都以暴虐相互炫耀,對犯人使用泥塞耳朵、籠住腦袋、重枷磨脖子、頭上加箍打楔子、打折胸骨、指頭釘竹簽、吊頭發、熏耳朵等殘酷手段。
犯人不是木頭石塊,隻好苟且認罪,以求晚一點死去。
我私下聽到人們議論,都說現在天下太平,何苦要造反呢!難道被告發的人都是英雄豪傑,想要做帝王嗎!他們隻是忍受不了嚴刑拷打,而被迫認罪罷了。
周朝行仁義而昌盛,秦朝用嚴刑而滅亡。
希望陛下減緩刑罰,施行仁義,那麼天下之人就很幸運了!”太後一定程度上采納了他的建議,因此朝廷監獄中的犯人逐漸少了。
九月,武周改于九月祭祀土神。
冬十月,武周派兵攻打吐蕃,奪取了四鎮。
初,王孝傑從劉審禮擊吐蕃,與審禮皆沒于吐蕃。
後竟得歸,由是知吐蕃虛實。
會西州都督唐休璟請複取龜茲、于阗、疏勒、碎葉四鎮,敕以孝傑及阿史那忠節将兵擊破吐蕃,複取四鎮。
置安西都護于龜茲,發兵戍之。
周武氏殺豫王妃劉氏。
戶婢團兒為太後所寵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劉氏及德妃窦氏為厭咒。
太後殺之,瘗于宮中,莫知所在。
德妃父孝谌為潤州刺史,有奴妄為妖異以恐德妃母龐氏,因請夜祠禱,而發其事。
監察禦史薛季昶按之,以為當斬,其子希瑊詣侍禦史徐有功訟冤。
有功論之,以為無罪,季昶奏有功阿黨惡逆,罪當絞。
令史以白有功,有功歎曰:“豈我獨死,諸人永不死邪!”既食,掩扉熟寝。
太後召有功,謂曰:“卿比按獄,失出何多?”對曰:“失出,人臣之小過;好生,聖人之大德。
”太後默然。
由是龐氏得減死,有功亦除名。
周制宰相撰《時政記》,月送史館。
《時政記》自此始,從姚璹之請也。
癸巳(693)十年周武氏如意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周以婁師德同平章事。
師德寬厚清慎,犯而不校。
與李昭德俱入朝,師德體肥行緩,昭德罵曰:“田舍夫!”師德徐笑曰:“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師德謂曰:“吾兄弟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曰: 當初,王孝傑随從劉審禮攻打吐蕃,與劉審禮都被吐蕃俘獲。
後來終于返回,因此知悉吐蕃的虛實。
适逢西州都督唐休璟請求重新奪取龜茲、于阗、疏勒、碎葉四鎮,太後下敕命令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節率兵攻打,大敗吐蕃,重新奪取四鎮。
于龜茲設置安西都護府,發兵守衛。
武則天殺死豫王李旦的妃子劉氏。
宮中守門的奴婢團兒受到太後的寵信,她對皇嗣李旦不滿,于是就誣陷皇嗣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窦氏用邪術詛咒太後。
太後因此殺了她們,埋在宮中,人們都不知道掩埋的地方。
窦德妃的父親窦孝谌擔任潤州刺史,有家奴亂用妖術恐吓窦德妃的母親龐氏,并請她在夜間祭祀祈禱,然後又告發了此事。
監察禦史薛季昶審問此案,認為龐氏應當斬首,她的兒子窦希瑊去向侍禦史徐有功訴冤。
徐有功上奏争論,認為龐氏無罪,薛季昶于是上奏說徐有功結黨阿附叛逆的罪犯,論罪應當處以絞刑。
令史把此事告訴了徐有功,徐有功歎息說:“難道隻有我一個人死,其他的人永遠不死嗎!”吃完飯後,便關上門睡覺。
太後召見徐有功,對他說:“你近來審理案件,失誤怎麼那麼多?”徐有功回答說:“辦案有失誤,是作為臣下的小過錯;而能夠挽救人的生命,是聖人的大德行。
”太後沉默不語。
因此龐氏得以免除死罪,但徐有功也被削除名籍。
武周下制書規定宰相要撰寫《時政記》,每月送交史館。
《時政記》的撰寫從這時開始,這是依照姚的請求。
癸巳(693)唐中宗嗣聖十年武周如意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武周任命婁師德為同平章事。
婁師德為人寬厚,清正謹慎,别人冒犯他也不計較。
一次與李昭德一起入朝,婁師德體胖行走緩慢,李昭德罵道:“鄉下佬!”婁師德從容地笑着說:“我婁師德不是鄉下佬,誰是鄉下佬呢!”他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将要赴任,婁師德對他說:“我們兄弟得到的恩寵太重,受他人忌恨,将如何使自己免除禍難?”弟弟說: “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
”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而汝拭之,則逆其意而重其怒矣。
夫唾,不拭自幹,當笑而受之耳。
” 周殺其尚方監裴匪躬。
匪躬坐私谒皇嗣,腰斬于市,自是公卿以下皆不得見。
又有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太後命來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
太常工人安金藏大呼曰:“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髒皆出。
太後聞之,令轝入宮,使醫内五髒,以桑皮線縫之,傅以藥,經宿始蘇。
太後親臨視之,歎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
”即命來俊臣停推。
睿宗由是得免。
二月,周殺其侍禦史侯思止。
時禁人間錦,思止私畜之,李昭德按之,杖殺于朝堂。
周以萬國俊為侍禦史。
或告嶺南流人謀反,太後遣司刑評事萬國俊就按之。
國俊至廣州,一朝殺三百餘人。
還奏,因言諸道流人亦疑有如此者。
太後喜,擢國俊為侍禦史,更遣使詣諸道按殺數千人。
既而頗知其濫,制未死者皆釋之。
國俊等亦相繼貶死。
夏五月,棣州河溢。
流二千餘家。
秋九月朔,日食。
周武氏自号金輪聖神皇帝。
作七寶金輪,置之殿庭。
突厥可汗骨笃祿卒。
“從今以後就是有人啐在我臉上,我也隻是擦掉罷了,這樣就不緻使哥哥擔憂。
”婁師德神色憂慮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有人啐你的臉,是因為對你有怒氣,而你擦掉,便是違背了人家的意願而加重他的怒氣。
唾液不擦會自動幹掉的,應當笑着接受。
” 武周殺死尚方監裴匪躬。
裴匪躬因為私下谒見皇嗣,被腰斬于鬧市,從此公卿以下官員都不得谒見皇嗣。
又有人告發說皇嗣暗中圖謀篡權,太後命令來俊臣審訊他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忍受不了嚴刑拷打,都想要違心認罪。
太常寺工人安金藏大喊道:“我請求剖出心來以表明皇嗣沒有謀反。
”随即抽出佩刀自己剖開胸膛,五髒都流了出來。
太後聽說這件事後,命令把他擡入宮中,讓醫官把五髒重新放回體内,用桑皮線縫合傷口,再敷上藥,過了一個晚上才蘇醒。
太後親自去看望他,歎息說:“我的兒子不能為自己伸冤,使你到了這種地步。
”馬上命令來俊臣停止審訊。
唐睿宗因此得以免除禍難。
二月,武周殺死侍禦史侯思止。
當時朝廷禁止民間擁有帶彩色花紋的絲織品,侯思止私藏這種絲織品,李昭德辦理此案,把侯思止杖殺于朝堂。
武周任命萬國俊為侍禦史。
有人告發說流放到嶺南的人謀反,太後武則天派遣司刑評事萬國俊去審問。
萬國俊到達廣州後,一天就殺死三百餘人。
回來上奏,趁機說懷疑流放到其它各道的人也有謀反的。
太後很高興,就升任萬國俊為侍禦史,又派遣使者往其它各道審問殺死數千人。
不久太後知道是濫殺無辜,下制沒有殺死的都釋放掉。
萬國俊等人也相繼貶官而死。
夏五月,棣州黃河泛濫。
沖走了兩千餘家居民。
秋九月初一,發生日食。
武則天自稱金輪聖神皇帝。
制作七寶金輪,放置在殿庭。
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祿去世。
子幼,弟默啜立。
甲午(694)十一年周武氏延載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周以婁師德為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
三月,周以僧懷義為朔方道大總管,讨默啜。
懷義未行,虜退而止。
長史李昭德嘗與懷義議事,失其旨,懷義撻之。
夏五月,周武氏加越古之号。
秋八月,周以杜景儉同平章事。
太後出梨花一枝以示宰相,宰相皆以為瑞。
杜景儉獨曰:“今草木黃落,而此更發榮,陰陽不時,咎在臣等。
”因拜謝。
太後曰:“卿真宰相也!” 周鑄天樞。
武三思請鑄銅鐵為天樞,刻太後功德,立于端門之外。
銅鐵不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九月朔,日食。
周貶來俊臣為同州參軍,流王弘義于瓊州。
弘義詐稱追還,至漢北,侍禦史胡元禮遇之,按驗,殺之。
周貶其内史李昭德為南賓尉。
昭德恃太後委遇,頗專權使氣,人多疾之。
前魯王參軍丘愔上疏攻之曰:“陛下委任昭德,而昭德揚露專擅,顯示于人。
歸美引愆,義不如此。
權重一去,收之極難。
”太後由是惡之,貶為南賓尉。
冬十一月,周武氏加慈氏之号。
周明堂火。
因他的兒子年幼,弟弟阿史那默啜立為可汗。
甲午(694)唐中宗嗣聖十一年武周延載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武周任命婁師德為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
三月,武周任命僧人懷義為朔方道大總管,率兵讨伐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
懷義還沒有出發,因敵人退去而停止出兵。
長史李昭德曾經與懷義商議事情,因為違背了懷義的旨意,遭到懷義的鞭打。
夏五月,武則天加尊号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秋八月,武周任命杜景儉為同平章事。
太後武則天拿出一枝梨花讓宰相們觀看,宰相們都認為是吉兆。
隻有杜景儉說:“現在草木枯黃凋落,而這梨樹卻開花,是陰陽不調的表現,過失在我們做臣子的。
”因此拜伏謝罪。
太後說:“你是真正的宰相啊!” 武周鑄造天樞。
武三思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上面銘刻太後的功德,樹立在端門之外。
因銅鐵不夠用,就征收民間的農具補足。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
武周貶來俊臣為同州參軍,流放王弘義于瓊州。
王弘義假稱太後有令讓他回朝,到了漢水以北,侍禦史胡元禮遇見他,查驗并無此事,于是殺了他。
武周貶内史李昭德為南賓縣尉。
李昭德依仗着受到太後武則天的信任和禮遇,頗為專權,意氣用事,人們大都憎恨他。
前魯王府功曹參軍丘愔上疏攻擊他說:“陛下委任李昭德,而李昭德顯露出獨斷專行的樣子,在人面前表現自己。
臣下應該把好事歸于君主,過失由自己承擔,李昭德那麼做并不符合君臣義理。
大權一旦旁落,要收回就極為困難了。
”太後因此憎恨李昭德,貶他為南賓縣尉。
冬十一月,武則天加尊号為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武周明堂失火。
太後命懷義作天堂,日役萬人,費以億計,府藏為空。
懷義所度力士為僧者滿千人,侍禦史周矩疑有奸謀,固請按之。
太後命流其黨,懷義不問。
又命殺牛取血,畫大像,首高二百尺,雲懷義刺膝血為之,張于天津橋南。
時禦醫沈南璆亦得幸于太後,懷義心愠,乃密燒天堂,延及明堂,皆盡,風裂血像為數百段。
太後諱之,但雲工徒誤燒麻主所緻。
時方酺宴,拾遺劉承慶請辍朝停酺以答天譴,太後将從之。
姚璹曰:“明堂布政之所,非宗廟也,不應自貶損。
”乃止。
命更造明堂、天堂,仍以懷義充使。
又鑄銅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
懷義内不自安,言多不順,太後陰使人毆殺之。
以明堂火,制求直言。
劉承慶上疏,請罷所營佛舍。
獲嘉主簿劉知幾表陳四事,曰:“今六合清晏,而赦令不息,近或一年再降,使無賴不仁之輩指期天澤。
至罪将斷決,竊行貨賄,求緻稽延,鹹果釋免。
為善者不預恩光,作惡者獨承僥幸。
一也。
海内具僚,每歲逢赦,必賜階勳,至于绯服衆于青衣,象闆多于木笏。
二也。
取士太廣,宜加沙汰。
三也。
牧伯遷代太速,既懷苟且之謀,何暇循良之政!四也。
”是時官爵易得而法網嚴峻,故人競為趨進而多陷刑戮,知幾乃著《思慎賦》以刺時見志焉。
太後武則天命令僧人懷義建造天堂,每天役使一萬人,耗費數以億計,國庫為之一空。
懷義剃度一千名壯士為僧人,侍禦史周矩懷疑他有陰謀,堅決請求審問他。
太後下令流放了他的黨羽,而對懷義不加問罪。
懷義又命令殺牛取血,用來畫大佛像,佛像頭部高二百尺,說是懷義刺破膝蓋取血所畫,張挂在天津橋南。
當時禦醫沈南璆也得到太後的寵幸,懷義因此心中不滿,就偷偷放火燒了天堂,大火蔓延到明堂,全都燒毀了,大風把牛血畫的佛像撕裂為數百段。
太後隐瞞了真相,隻是說服役的工徒因疏忽燒着了夾纻佛像而緻使大火蔓延。
當時全城百姓正在聚會宴飲,拾遺劉承慶請求停止朝會和宴飲以回應上天的譴責,太後将要采納他的建議。
姚說:“明堂是發布政令的場所,不是宗廟,不應該自我貶損。
”于是作罷。
太後命令重建明堂與天堂,仍然任命僧人懷義為營造使。
又用銅鑄造九州鼎及十二屬相神,都高達一丈,各自安置在它們的方位。
懷義心中不安,多出言不遜,太後秘密派人打死了他。
因為明堂失火,太後下制征求直言。
劉承慶上疏,請求停止所建造的佛寺。
獲嘉縣主簿劉知幾上表陳述四件事,說:“現在天下安甯,而赦免罪人的诏令不斷,近來一年之中有時頒布兩次,使那些無賴不仁之徒日夜盼望着陛下頒布赦令。
至于有的罪犯将要被判決,卻私下賄賂有關官員,以求得延期,結果都得到赦免。
做好事的人得不到恩惠,而做惡事的人卻獨自得到意外的利益。
這是其一。
朝廷内外的官員,每年遇到赦令,一定要賜予官階勳級,以至于穿紅色衣服的官員多于穿青色衣服的官員,持象牙手闆的官員多于持木頭手闆的官員。
這是其二。
錄取的官吏太多,應該加以淘汰。
這是其三。
州郡長官升遷替換得太快,他們既已懷有得過且過的思想,哪裡還會考慮如何治理好政事!這是其四。
”當時官爵容易獲得而法網嚴密,所以人們競相求取官位,結果很多卻受到嚴罰或被處死,劉知幾就寫了《思慎賦》,以諷刺時事,表明自己的志向。
乙未(695)十二年周武氏天冊萬歲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二月朔,日食。
夏四月,周天樞成。
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
武三思為文,太後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秋七月,吐蕃寇臨洮,周遣兵讨之。
九月,周武氏自号天冊金輪大聖皇帝。
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請降。
十二月,周武氏封嵩山,禅少室。
周安平王武攸緒棄官隐嵩山。
千牛衛将軍安平王武攸緒,少有志行,恬澹寡欲,求棄官,隐于嵩山之陽。
太後疑其詐,許之,以觀其所為。
攸緒遂優遊岩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
太後所賜服器,皆置不用。
買田使奴耕種,與民無異。
丙申(696)十三年周武氏萬歲通天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周遣婁師德等擊吐蕃,大敗。
周新明堂成。
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規模率小于舊,号曰通天宮。
夏五月,契丹寇營州,周遣兵擊之,大敗。
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及其妻兄歸誠州刺史孫萬榮反,破營州,獲俘數百,囚之地牢。
聞大兵将至,使守牢霫绐之曰:“吾輩家屬饑寒,不能自存,唯俟官軍至即降耳。
”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飼以糠粥,慰勞之曰:“吾養汝則無食,殺汝又不忍,今縱汝去。
”遂釋之。
俘至幽州,具言其狀, 乙未(695)唐中宗嗣聖十二年武周天冊萬歲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二月初一,發生日食。
夏四月,武周建造的天樞落成。
天樞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
武三思撰寫了歌頌太後的功德文,太後親筆題寫匾額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秋七月,吐蕃軍隊侵犯臨洮,武周派兵征讨吐蕃。
九月,武則天自稱天冊金輪大聖皇帝。
冬十月,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派遣使者請求投降。
十二月,武則天在嵩山祭祀天神,在少室山祭祀地神。
武周安平王武攸緒棄官隐居嵩山。
千牛衛将軍安平王武攸緒,少年時代就有志向,品行端正,淡泊名利,請求辭去官職,隐居于嵩山之南。
太後武則天懷疑他隐居有假,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以觀察他的行動。
武攸緒于是悠然自得于山水之間,冬天居住在茅草為頂、椒泥塗壁的房屋中,夏天居住在石洞中。
太後所賞賜的衣服器物,都閑置不用。
買田讓家奴耕種,與百姓沒有不同。
丙申(696)唐中宗嗣聖十三年武周萬歲通天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武周派遣婁師德等攻打吐蕃,被吐蕃打得大敗。
武周新明堂建成。
新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縱橫三百尺,規模略小于舊明堂,起名為通天宮。
夏五月,契丹軍隊侵犯營州,武周派兵攻打,被契丹軍打得大敗。
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與他妻子的哥哥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叛,攻陷了營州,俘虜了數百人,把他們囚禁在地牢中。
聽說唐朝的大軍将要到來,就讓看守牢房的霫族人欺騙他們說:“我們的家屬饑寒交加,無法生存下去,官軍一到便立刻投降。
”接着契丹人把俘虜帶出牢房,給他們喝糠粥,并慰勞他們說:“我養着你們卻沒有糧食,殺掉你們又不忍心,現在放你們走。
”然後釋放了他們。
這些俘虜到達幽州之後,詳細述說了情況, 諸軍聞之,争欲先入。
将軍曹仁師、麻仁節等棄步卒,将騎兵輕進,契丹設伏橫擊之,飛索以仁節,生獲之。
将卒死者填山谷,鮮有脫者。
秋九月,周免囚奴,遣武攸宜将之,以伐契丹。
陳子昂為總管武攸宜府參謀,上疏曰:“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諸色奴充兵讨擊契丹,此乃捷急之計,非天子之兵。
況當今天下忠臣勇士,萬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誅,何勞免罪贖奴,損國大體邪!” 突厥寇涼州,執都督許欽明。
時欽明兄欽寂為讨擊副使,與契丹戰,亦被擒。
虜将圍安東,令欽寂說其屬城未下者。
欽寂謂城中曰:“狂賊天殃,滅在朝夕,公但勵兵謹守以全忠節。
”虜殺之。
其後默啜寇靈州,以欽明自随。
欽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醬、粱米及墨,意欲城中選良将,引精兵,夜襲虜營,而城中無谕其意者。
吐蕃遣使請和。
吐蕃遣使請和親,太後遣武衛參軍郭元振往察其宜。
吐蕃将論欽陵請罷安西四鎮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
元振曰:“所請如此,豈非有兼并之志乎?”欽陵曰:“吐蕃苟貪土地,欲為邊患,則東侵甘、涼,豈肯規利于萬裡之外邪!”乃遣使者随元振入請之。
朝廷疑未決,元振以為:“此乃利害之機,誠不可輕舉措也。
今若直拒其善意,則為邊患必深。
宜以計緩之, 唐軍聽到後,都争着要先行進軍。
将軍曹仁師、麻仁節等留下步兵,率領騎兵冒進,契丹人設下伏兵截擊他們,用飛索将麻仁節絆倒,生擒了他。
将士的屍體填滿了山谷,很少有人逃脫。
秋九月,武周赦免囚犯和奴隸,派遣武攸宜率領他們,以讨伐契丹。
陳子昂擔任行軍總管武攸宜的軍府參謀,上疏說:“陛下下制赦免天下罪人,并招募各類奴隸當兵以讨伐契丹,這是應急的計策,不是天子的兵員。
何況當今天下的忠臣勇士,朝廷還沒有任用萬分之一,契丹一個小小的敵人,一下命令就可消滅,哪裡用得着赦免罪人贖出奴隸,損害國家的體統呢!” 突厥軍隊侵犯涼州,俘虜了涼州都督許欽明。
當時許欽明的哥哥許欽寂擔任讨擊副使,與契丹交戰,也被生擒。
契丹軍隊将要包圍安東,命令許欽寂勸說其屬下未被攻陷的城池投降。
許欽寂對城中的人說:“瘋狂的敵人受到上天的懲罰,滅亡就在旦夕之間,您隻管鼓勵士兵嚴加防守,以保全忠義的氣節。
”敵人因此殺了他。
後來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兵侵犯靈州,讓許欽明跟随。
許欽明到達靈州城下,大聲呼喊,要求好醬、精米和墨,意思是讓城中挑選良将,率領精兵,在夜晚襲擊敵人的營壘,而城中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意思。
吐蕃派遣使者請求與唐朝和解。
吐蕃派遣使者請求與唐朝和好,太後武則天派遣武衛參軍郭元振前往吐蕃察看情況。
吐蕃将領論欽陵請求唐朝撤走安西四鎮的守軍,并請求分給他們十姓突厥的土地。
郭元振說:“你請求唐朝這樣做,難道不是有兼并的想法嗎?”論欽陵說:“我們吐蕃如果貪圖土地,想要成為唐朝邊防上的禍患,就向東侵占甘州、涼州,哪裡會謀求萬裡之外的土地呢!”于是派遣使者随從郭元振入朝向唐朝提出上述請求。
朝廷對吐蕃的請求遲疑不決,郭元振認為:“這件事關系重大,确實不可輕易做決定。
現在如果直截了當地拒絕他們的善意,那麼肯定會招緻更大的邊防禍患。
應該用計策延緩時間, 使其和望未絕,則善矣。
彼四鎮、十姓,吐蕃之所甚欲也,而青海、吐谷渾,亦中國之要地也。
今報之宜曰:&lsquo四鎮、十姓之地,本無用于中國,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鎮撫西域,分吐蕃之勢,使不得并力東侵也。
今若果無東侵之志,當歸我吐谷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則五俟斤部亦當以歸吐蕃。
&rsquo如此則足以塞欽陵之口,而亦未與之絕也。
若欽陵小有乖違,則曲在彼矣。
且四鎮、十姓款附歲久,今割而棄之,恐傷諸國之心,非所以禦四夷也。
”太後從之。
元振又言:“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願和親,欽陵利于統兵,不欲歸款。
若國家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望國恩日甚。
斯亦離間之漸,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内興矣。
”太後深然之。
元振名震,以字行。
冬十月,契丹陷冀州,周以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契丹李盡忠卒,孫萬榮代領其衆。
突厥默啜乘間襲松漠,虜盡忠、萬榮妻子而去。
萬榮收合餘衆,攻陷冀州,又攻瀛州,河北震動。
制起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前刺史畏契丹猝至,悉驅百姓入城,繕守備。
仁傑至,悉遣還農,百姓大悅。
周以姚元崇為夏官侍郎。
時契丹入寇,軍書填委,夏官郎中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條理,太後奇之,擢為夏官侍郎。
周以徐有功為殿中侍禦史。
使他們和好的希望未斷絕,這樣就會對我們有利。
安西四鎮和十姓突厥之地是吐蕃十分想得到的,而青海和吐谷渾也是我們的戰略要地。
現在應該答複他們說:&lsquo安西四鎮與十姓突厥之地,本來對唐朝沒有什麼用處,之所以要派兵戍守,是想以此鎮撫西域地區,分散吐蕃的兵力,使吐蕃不能全力東侵。
現在你們吐蕃如果确實沒有東侵的打算,就應當把吐谷渾諸部和青海故地歸還給我們,那麼我們也會把西突厥五俟斤部歸還你們吐蕃。
&rsquo這樣就可使論欽陵完全無話可說,而我們也沒有與他斷絕關系。
如果論欽陵稍微違背了這一協議,那麼就是他沒有理了。
再說安西四鎮與十姓突厥歸順我們已久,現在如果割地給吐蕃抛棄了他們,恐怕會使其它歸附我們的國家傷心,這不是統禦四夷的良策。
”太後采納了他的意見。
郭元振又說:“吐蕃百姓深受徭役和兵役之苦,早就希望與我們和好,而論欽陵因統兵對自己專權有利,不想歸順。
如果我們每年都派去和好的使者,而論欽陵總是不聽從,那麼吐蕃國人就會日益怨恨論欽陵,更加盼望我們國家的恩澤。
這也是逐漸離間他們的辦法,可以使他們上下猜疑,禍亂就從内部興起了。
”太後很贊同他的見解。
郭元振名叫郭震,人們都稱他的字。
冬十月,契丹軍隊攻陷冀州,武周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契丹李盡忠死去,孫萬榮替代他率領部衆。
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乘機襲擊松漠,俘虜了李盡忠、孫萬榮的妻子兒女後退去。
孫萬榮收集殘餘部衆,攻陷冀州,又攻打瀛州,河北地區震動。
太後武則天下制起用狄仁傑擔任魏州刺史。
前任刺史因為懼怕契丹突然殺來,就把百姓全都驅趕入城,修築工事加強守備。
狄仁傑到任後,把百姓全部放回去務農,百姓十分高興。
武周任命姚元崇為夏官侍郎。
當時契丹軍隊入侵,軍事文書堆積如山,夏官郎中姚元崇批閱處理文書如流水般快捷,而且都很有條理,太後十分驚奇,于是升任他為夏官侍郎。
武周任命徐有功為殿中侍禦史。
太後思徐有功用法平恕,擢拜左台殿中侍禦史,遠近聞者無不相賀。
宗城潘好禮著論,稱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誠節,不以貴賤死生易其操履。
設客問曰:“徐公于今誰與為比?”主人曰:“四海至廣,人物至多,或匿迹韬光,仆不敢誣,若所聞見,則一人而已,當于古人中求之。
”客曰:“何如張釋之?”主人曰:“釋之所行者甚易,徐公所行者甚難,難易之間,優劣見矣。
張公逢漢文之時,天下無事,守法而已,豈不易哉!徐公逢革命之秋,屬惟新之運,人主有疑于上,酷吏恣虐于下,而徐公守死善道,深相明白,幾陷囹圄,數挂網羅,豈不難哉!”客曰:“使為司刑卿,乃得展其才矣。
”主人曰:“吾子徒見徐公用法平允,謂可置司刑,仆睹其人,方寸之地,何所不容,若其用之,何事不可,豈直司刑而已哉!” 十一月,周殺其箕州刺史劉思禮等三十六家,流其親屬千餘人。
明堂尉吉顼以箕州刺史劉思禮謀反告來俊臣,使上變告之。
太後使河内王武懿宗推之。
懿宗令思禮廣引朝士,許免其死。
于是思禮引平章事李元素、孫元亨等,凡三十六家,皆海内名士,鹹族誅之,親舊連坐流竄者千餘人。
俊臣由是複用,而顼亦以此得進。
懿宗數鞫獄,喜誣陷人,時人以為周、來之亞。
俊臣黨人羅告司刑府史樊惎謀反,誅之。
惎子訟冤于朝堂,無敢理者,乃援刀刳其腹。
秋官侍郎劉如璿 太後武則天思念徐有功執法公平寬大,就升任他為左台殿中侍禦史,遠近聽到這一消息的人無不互相慶賀。
宗城人潘好禮撰寫文章,稱贊徐有功遵守仁義道德,堅守忠誠的氣節,不因貴賤生死而改變自己的操行。
文章假設有客人問道:“當今誰能夠與徐公相比?”主人回答說:“天下極廣,人物極多,有人隐迹以藏匿光彩,我不敢妄說,如果就我所聞所見,就隻有徐公一人而已,能與他相比的人應該在古人中去尋求。
”客人說:“與漢朝的張釋之相比怎麼樣?”主人回答說:“張釋之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容易,而徐公所做的事情卻很難,難易之間,二人的優劣就顯現出來了。
張釋之身處漢文帝時期,天下太平無事,他隻不過是依法辦事而已,難道不是很容易做到嗎!而徐公正逢太後改唐為周的時代,适值萬物更新之際,在上的君主有猜疑之心,在下的酷吏恣意橫行,而徐公死守正義之道,深入調查審清冤案,為此差一點身陷監獄,多次觸犯法度,這難道不是很難的嗎!”客人說:“任命他為司刑卿,就可以施展他的才華了。
”主人說:“您隻是看到徐公執法公平,認為可以擔任司刑卿,我觀察他的為人,胸襟寬闊,什麼事情都能夠包容,如果重任他,什麼事情都可以勝任,何止司刑卿而已啊!” 十一月,武周殺死箕州刺史劉思禮等三十六家,流放他們的親戚一千餘人。
明堂縣尉吉顼把箕州刺史劉思禮謀反的事告訴了來俊臣,讓他向朝廷告發有緊急事變。
太後武則天派遣河内王武懿宗審訊劉思禮。
武懿宗命令劉思禮多牽連朝臣,答應免除他的死罪。
于是劉思禮牽連出同平章事李元素、孫元亨等,共三十六家,都是海内的知名人士,全都被滅族,他們的親戚故舊因受株連被流放的有一千餘人。
來俊臣因此重新被起用,而吉顼也因此事得到進用。
武懿宗多次審理案件,喜歡誣陷他人,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是周興、來俊臣第二。
來俊臣的黨羽羅織罪名告發司刑府史樊惎謀反,樊惎因此被誅殺。
樊惎的兒子到朝堂去訴冤,沒有人敢受理,他就拿刀剖開了自己的肚子。
秋官侍郎劉如璿 見之,竊歎。
俊臣奏如璿黨惡逆,下獄,處以絞刑,制流瀼州。
周以張昌宗為散騎常侍,張易之為司衛少卿。
昌宗、易之年少,美姿容,太平公主薦之,入侍禁中,皆得幸于太後。
常傅朱粉,衣錦繡,賞賜不可勝紀。
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晉卿皆候其門庭,争執鞭辔,謂張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
周以婁師德同平章事。
看見後,私下歎息。
來俊臣就上奏說劉如璿黨附叛逆之人,把他逮捕入獄,判處絞刑,太後下制把他流放到瀼州。
武周任命張昌宗為散騎常侍,張易之為司衛少卿。
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年紀輕,相貌漂亮,太平公主推薦他們,入宮侍奉太後,都得到太後的寵幸。
他們經常塗脂抹粉,穿着錦繡衣服,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
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晉卿都等候在他們的家門口,争着為他們牽馬執鞭,稱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
武周任命婁師德為同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