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都傾心與之結交。
權翼對慕容鳳說:“孩子你正該以才幹名望自顯,不要學你父親不識天命。
”慕容鳳疾言厲色地說:“先王是想建忠于國而未能如願,但這是人臣的節操,君侯您所說的話,難道是勉勵後輩的道理嗎?”權翼改換面容向慕容鳳道歉,然後告訴苻堅說:“慕容鳳慷慨有才幹氣度,但他狼子野心,恐怕最終也不會為我們所用。
” 辛未(371) 晉太宗簡文皇帝昱鹹安元年秦建元七年。
春正月,大司馬溫拔壽春,獲袁瑾,斬之。
袁瑾求救于秦,秦遣将軍王鑒、張蚝帥步、騎二萬救之。
溫遣桓伊等擊鑒、蚝于石橋,大破之,遂拔壽春,擒瑾送建康,斬之。
秦徙關東豪傑及雜夷十五萬戶于關中。
涼州張天錫稱藩于秦。
秦王堅命王猛為書,谕天錫曰:“昔貴先公稱藩劉、石者,惟審于強弱也。
今秦之威旁振無外,關東既平,将移兵河右,恐非六郡士民所能抗也。
”天錫大懼,遣使稱藩。
堅拜天錫涼州刺史、西平公。
吐谷渾入貢于秦。
吐谷渾王辟奚遣使獻馬千匹、金銀五百斤于秦,秦以為漒川侯。
辟奚,好學,仁厚而無威斷。
三弟專恣,國人患之,長史鐘惡地與司馬乞宿雲收殺之。
辟奚由是發病恍惚,命世子視連曰:“吾禍及同生,何以見之于地下,國事汝自治之,吾餘年殘命,寄食而已。
”遂以憂卒。
視連立,不飲酒遊畋者七年,軍國之事,委之将佐。
惡地谏,以為人主當自娛樂,建威布德。
視連泣曰:“孤自先世以來,以仁孝忠恕相承,先王念友愛之不終,悲憤而亡,孤雖纂業,屍存而已,聲色遊娛,豈所安也!威德之建,将付之将來耳。
” 代世子寔卒。
晉簡文帝 辛未(371) 晉太宗簡文皇帝昱鹹安元年前秦建元七年。
春正月,大司馬桓溫攻克壽春,擒獲袁瑾,将他斬首。
袁瑾向前秦求救,前秦派遣将軍王鑒、張蚝率步、騎二萬去救袁瑾。
桓溫派遣桓伊等人在石橋進攻王鑒、張蚝,大敗其軍,于是攻克壽春,擒獲袁瑾送往建康,将他斬首。
前秦遷徙關東地區的豪傑及各夷族人口十五萬戶到關中。
涼州張天錫向前秦稱屬國。
前秦王苻堅命王猛寫書信一封,告谕張天錫說:“從前尊先父之所以稱屬國于劉、石二家,是考慮到當時的強弱形勢。
現在秦國的威勢,天下無敵,關東已經平定,将要移兵鋒于河右,恐怕這不是你六郡的士人百姓所能抗衡的。
”張天錫大為恐懼,派遣使者出使前秦自稱屬國。
苻堅于是任命張天錫為涼州刺史、西平公。
吐谷渾向前秦進貢。
吐谷渾王辟奚派遣使者向前秦貢獻馬千匹、金銀五百斤,前秦封他為漒川侯。
辟奚好學,性情仁慈寬厚,而缺乏威嚴決斷。
他的三個弟弟專權橫行,國人以他們為憂患,長史鐘惡地與司馬乞宿雲将他們擒獲殺掉。
辟奚因此患病,神情恍惚,命令世子視連說:“我使同胞兄親遭殺身之禍,有什麼面目與他們在地下相見,國家大事你自己治理,我的餘年殘命,隻是依附别人生活而已。
”于是憂郁而終。
視連繼位為王,不飲酒田獵達七年之久,軍國大事,都委任給将佐。
鐘惡地進谏,認為君主應該自行娛樂,建立威嚴廣布恩德。
視連哭着說:“孤自從先世以來,以仁義孝順忠誠仁恕相承,先王感念兄弟友愛沒有完美結局,悲憤而亡,孤雖繼承王位,不過像屍體存世一樣,聲色遊娛,怎麼是我所能安心享受的?至于威嚴恩德的建立,準備交給後人去做了。
” 代國世子拓跋寔去世。
初,代将長孫斤謀弑代王什翼犍,寔格之,傷脅,至是卒。
寔娶東部大人賀野幹之女,有遺腹子,什翼犍名之曰涉圭。
秦伐仇池,克之,執楊纂以歸。
秦以鄧羌為鎮軍将軍。
王猛以潞川之功,請以羌為司隸。
秦王堅下诏曰:“司隸校尉,董牧皇畿,吏責甚重,非所以優禮名将。
光武不以吏事處功臣,實貴之也。
羌有廉、李之才,朕方委以征伐之事。
北平匈奴,南蕩楊、越,羌之任也,司隸何足以嬰之!其進号鎮軍将軍,位特進。
” 冬十月,秦王堅如邺。
秦王堅至邺,獵于西山,旬餘忘返。
伶人王洛叩馬谏曰:“陛下群生所系,今久獵不歸,一旦患生不虞,奈太後、天下何!”堅為之罷獵還宮。
王猛因進言曰:“畋獵誠非急務,洛之言不可忘也。
”堅賜洛帛百匹,拜官箴左右,自是不複獵。
十一月,大司馬溫入朝,廢帝為東海王,迎會稽王昱入即位。
溫恃其才略位望,陰蓄不臣之志,嘗撫枕歎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術士杜炅能知人貴賤,溫問之,炅曰:“明公勳格宇宙,位極人臣。
”溫不悅。
溫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時望,還受九錫。
及枋頭之敗,威名頓挫。
既克壽春,謂郗超曰:“足以雪枋頭之恥乎?”超曰:“未也。
”久之,超就溫宿,中夜,謂曰:“明公不為伊、霍之舉,無以立 當初,代國将領長孫斤謀殺代國國王拓跋什翼犍,拓跋寔與長孫斤搏鬥将其殺死,肋部受傷,到這時去世。
拓跋寔娶東部大人賀野幹的女兒為妻,生有遺腹子,拓跋什翼犍給他起名叫涉圭。
前秦進攻仇池,攻克,擒獲楊纂返回。
前秦任命鄧羌為鎮軍将軍。
王猛因為鄧羌在潞川的戰功,請求任命他為司隸校尉。
前秦王苻堅下诏說:“司隸校尉,職掌督察京師地區,責任甚為重大,不是用來優待名将的職位。
漢光武帝不使功臣擔任政務繁多的吏職,實在是尊貴他們。
鄧羌有名将廉頗、李牧那樣的才能,朕正要委任他以征伐之事。
向北平定匈奴,向南蕩平楊、越地區,這是鄧羌的重任,司隸校尉一職怎麼值得去麻煩他呢?晉升鄧羌稱号為鎮軍将軍,官位特進。
” 冬十月,前秦王苻堅到達邺城。
前秦王苻堅到達邺城,在西山打獵,十多天後仍不想返回。
伶人王洛拉住苻堅的馬勸谏說:“陛下一身系天下百姓的安危,現在長期打獵不歸,一旦出現意外的變故,讓太後、天下怎麼辦?”苻堅為此停止打獵回宮。
王猛乘機進谏說:“打獵确實不是當務之急,王洛的話不能忘記。
”苻堅賞賜王洛帛一百匹,任命他為官箴左右,從此不再打獵。
十一月,東晉大司馬桓溫入朝,廢晉帝為東海王,迎會稽王司馬昱入朝即皇帝位。
桓溫仗恃他的才能智略和地位威望,暗中懷有不臣之志,曾撫枕感歎說:“男子漢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應當遺臭萬年!”術士杜炅能測知人的貴賤,桓溫向他詢問自己的将來,杜炅說:“明公您的功勳大如宇宙,官位可至人臣之極。
”桓溫不高興。
桓溫想先在河朔一帶建立功勳來為自己赢得威望,然後還朝接受加九錫的特殊禮遇。
及至枋頭戰敗,威名頓受抑挫。
等到攻克壽春後,桓溫對郗超說:“這足以洗刷枋頭兵敗的恥辱了嗎?”郗超說:“還沒有。
”很久之後,郗超到桓溫那裡歇宿,半夜,郗超對桓溫說:“明公不做前代伊尹、霍光那樣廢立君主的事情,無法建立 大威權,鎮壓四海。
”溫遂與定議。
以帝素謹無過,而床笫易誣,乃揚言:“帝早有痿疾,嬖人朱靈寶等參侍内寝,二美人生三男,将移皇基。
”人莫能審其虛實。
溫乃詣建康,諷褚太後,請廢帝而立會稽王昱,并作令草呈之太後。
太後曰:“我本自疑此。
”便索筆益之曰:“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
” 溫集百官于朝堂,百官震慄,溫亦色動,不知所為。
尚書仆射王彪之命取《霍光傳》,禮度儀制,定于須臾。
彪之朝服當階,神彩毅然。
于是宣太後令,廢帝為東海王。
帝乘犢車出神虎門,侍禦史将兵衛送東海第。
溫帥百官迎昱即位。
溫有足疾,诏乘輿入殿。
溫撰辭,欲陳述廢立本意,帝引見,便泣下數十行,溫兢懼,竟不能一言而出。
太宰武陵王晞,好習武事,溫忌之,表免其官。
尊褚太後為崇德太後。
逼新蔡王晃自列與晞及殷浩之子涓,及庾蘊弟倩、柔等謀反,收付廷尉。
又殺東海王三子及其母。
有司承溫旨,請誅晞。
诏曰:“悲惋惶怛,非所忍聞。
”溫固請,帝手诏曰:“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
”溫覽之流汗,乃奏廢晞徙新安,免晃為庶人,涓、倩、柔皆族誅。
大的威權,鎮服天下。
”桓溫于是與郗超議定計謀。
由于晉帝素來謹慎沒有過失,而床笫之間的事易于誣陷,便揚言說:“皇上早就有陽痿之疾,受寵幸的小臣朱靈寶等人服侍皇上的起居等事,兩位美人生了三個男孩,将要遷移皇家基業。
”人們無法判别真假。
桓溫于是到建康,暗示褚太後,請求廢掉皇帝而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并寫好诏令草稿呈送給褚太後。
褚太後說:“我本來自己也懷疑這件事。
”當即要來筆添加幾句話說:“我這個未亡人不幸,遭受這百般的憂患,感念去世和在世的人,心如刀割。
” 桓溫在朝堂召集百官相會,百官震驚恐懼,桓溫也緊張得變顔變色,不知該做什麼。
尚書仆射王彪之命人取來《漢書·霍光傳》,于是廢立的禮度儀制,須臾之間便決定下來。
王彪之身着朝服當階而立,神色沉着堅定。
于是宣布褚太後诏令,廢黜皇帝司馬奕為東海王。
皇帝乘牛車出神虎門,侍禦史率兵護送到東海王府第。
桓溫率領百官迎接司馬昱即皇帝位。
桓溫腳部有病,簡文帝司馬昱诏準他乘轎入殿。
桓溫撰定言辭,準備陳述廢立的本意,但簡文帝一見他,便淚下如雨,桓溫驚懼惶恐,竟然一句話也沒能說出來。
太宰武陵王司馬晞,喜愛練習武藝軍事,桓溫忌憚,上表請求免去了他的官職。
東晉朝廷尊褚太後為崇德太後。
桓溫逼迫新蔡王司馬晃自首與司馬晞及殷浩的兒子殷涓,以及庾蘊的弟弟庾倩、庾柔等人密謀反叛,然後将他們全部逮捕送交廷尉。
又殺掉東海王的三個兒子和他們的母親。
有關部門秉承桓溫的旨意,請求殺掉司馬晞。
簡文帝下诏說:“我心中悲傷痛惜,惶恐不安,不忍心聽這種事。
”桓溫堅決請求殺掉司馬晞,簡文帝親筆書寫诏書給桓溫說:“如果晉室的大運還久,您便應該奉行上次诏令,如果晉室大運已去,朕請為賢明讓路。
”桓溫見诏後驚恐汗流,于是上表奏請廢黜司馬晞,将他遷徙至新安,黜免司馬晃為平民,殷涓、庾倩、庾柔都處以滅族的重刑。
侍中謝安見溫遙拜,溫驚曰:“安石,卿何事乃爾?”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後。
” 溫遂還姑孰。
秦王堅聞溫廢立,謂群臣曰:“溫前敗灞上,後敗枋頭,不能思愆自貶以謝百姓,方更廢君以自說,六十之叟舉動如此,将何以容于四海乎!諺曰&lsquo怒其室而作色于父&rsquo,溫之謂也。
” 十二月,降封東海王為海西縣公。
大司馬溫奏:“廢放之人,不可以臨黎元。
東海王宜依昌邑故事。
”太後诏封海西縣公。
溫威振内外,帝雖處尊位,拱默而已。
先是,熒惑守太微端門,逾月而海西廢。
至是又逆行入太微,帝甚惡之,謂中書侍郎郗超曰:“命之修短,本所不計,故當無複近日事邪?”超曰:“大司馬臣溫方内固社稷,外恢經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
”及超請急省其父,帝曰:“緻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于此,由吾不能以道匡衛。
”因詠庾闡詩雲:“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遂泣下沾襟。
帝美風儀,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塵滿席,湛如也。
雖神識恬暢,然無濟世大略,謝安以為惠帝之流,但清談差勝耳。
超以溫故,朝中皆畏事之。
謝安嘗與左衛将軍王坦之共詣超,日旰未得前,坦之欲去,安曰:“獨不能為性命忍須臾邪?” 侍中謝安見到桓溫,遠遠地便下拜,桓溫吃驚地說:“謝安石,你這是為什麼?”謝安說:“沒有君主下拜于前,而臣子卻作揖于後的。
” 桓溫于是返回姑孰。
前秦王苻堅聽說桓溫做廢立君主的事,對群臣說:“桓溫先敗于灞上,後又敗于枋頭,不能反省過失自我貶責以向百姓謝罪,反而又廢黜君主以取悅于己,六十歲的老人卻有這樣的舉動,将怎麼容于天下呢?諺語說:&lsquo和妻子生氣卻要向父親耍臉色。
&rsquo說的就是桓溫這種人。
” 十二月,東晉朝廷降東海王封爵為海西縣公。
大司馬桓溫上奏說:“廢黜放逐之人,不可以治理百姓。
東海王應該依照漢昌邑王的舊例。
”褚太後下诏改封東海王為海西縣公。
桓溫權勢威震朝廷内外,簡文帝雖處于至尊之位,不過拱手沉默而已。
先前,火星居于太微垣端門,一個月後海西公被廢。
這時火星又逆行入太微垣,簡文帝甚為厭惡,對中書侍郎郗超說:“命運的長短,我本來就不在意,應當不會再發生近來的那種事了吧?”郗超說:“大司馬臣子桓溫正要在内部穩定國家對外謀劃恢複中原,那種非常的事情,臣以一家百口的性命保證不會發生。
”等到郄超請急假去探望父親時,簡文帝說:“代我向尊父緻意,家族國家之事竟到了這種地步,是因為我不能用道去匡正衛護。
”于是吟誦庾闡的詩說:“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随之淚下打濕衣襟。
簡文帝風度儀表俊美,言談舉止優雅得體,用心研讀典籍,席上沾滿塵土,仍是怡然自得的樣子。
他雖然神色恬靜、識見通達,但沒有濟世的才略,謝安認為他是晉惠帝一流的人物,但隻清談比晉惠帝略勝一籌。
郗超因為桓溫的緣故,朝中百官都因害怕而趨附他。
謝安曾與左衛将軍王坦之一同去見郗超,到日暮時分了還沒有輪到接見,王坦之打算回去,謝安說:“你難道不能為了性命再忍耐一會兒嗎?” 壬申(372) 二年秦建元八年。
春二月,秦以慕容評為範陽太守。
慕容垂言于秦王堅曰:“臣叔父評,燕之惡來輩也,不宜複污聖朝,願為燕戮之。
”堅乃出之範陽。
三月,秦命關東禮送經藝之士。
秦王堅诏:“關東之民學通一經,才成一藝者,在所郡縣以禮送之。
在官百石以上,學不通一經,才不成一藝者,罷遣還民。
” 夏四月,遷海西公于吳縣。
六月,秦以王猛為丞相,苻融為冀州牧。
秋七月,帝崩。
太子昌明即位。
帝不豫,急召大司馬溫入輔,一日一夜發四诏,溫辭不至。
诏立皇子昌明為皇太子,生十年矣。
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國,以奉帝母鄭太妃之祀。
遺诏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又曰:“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侍中王坦之持诏入,于帝前毀之。
帝曰:“天下,傥來之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改诏曰:“家國事一禀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 是日,帝崩。
群臣曰:“當須大司馬處分。
”王彪之正色曰:“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朝議乃定。
太子即位,太後欲令溫居攝。
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滞,稽廢山陵,未敢奉令。
”事遂不行。
壬申(372) 晉太宗簡文皇帝昱鹹安二年前秦建元八年。
春二月,前秦任命慕容評為範陽太守。
慕容垂向前秦王苻堅進言說:“臣的叔父慕容評,是燕國中像商代的惡來一樣的奸佞之人,不應該再讓他玷污大秦聖朝,希望陛下為燕國殺掉他。
”苻堅于是讓慕容評離開朝廷,到範陽去任太守。
三月,前秦命令關東地區依禮送通曉經藝的人到朝廷。
前秦王苻堅下诏:“關東地區的百姓有學問能通曉一經,才能可成一藝的人,所在郡縣依禮将他們送上朝廷。
百石以上俸祿的官員,學問不能通曉一經,才能不成一藝的,罷官為民。
” 夏四月,東晉朝廷将海西公遷徙到吳縣。
六月,前秦任命王猛為丞相,苻融為冀州牧。
秋七月,簡文帝去世。
太子司馬昌明即皇帝位。
簡文帝身體不适,緊急征召大司馬桓溫入朝輔政,一天一夜連發四道诏書,桓溫推辭不至。
簡文帝下诏立皇子司馬昌明為皇太子,這時,他已經十歲了。
又封司馬道子為琅邪王,兼管會稽國,以奉事簡文帝之母鄭太妃的祭祀。
立遺诏命桓溫依照周公攝政的舊例輔政,又說:“對于年幼的太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行,您自己可取而代之。
”侍中王坦之手持此遺诏入宮,在簡文帝面前将它撕毀。
簡文帝說:“天下,是意外得來的東西,你有什麼可反感的!”王坦之說:“天下,是宣帝和元帝的天下,陛下怎麼能一人專斷!”簡文帝這才命令修改诏書說:“家族國家大事一律禀告大司馬之後實行,如同諸葛武侯、王丞相輔政時的舊例一樣。
” 這天,簡文帝去世。
群臣說:“應當等大司馬來處理決定。
”王彪之嚴肅地說:“天子去世,太子即皇帝位,大司馬怎麼會有異議?”于是朝堂上的決議才得以确定。
太子即皇帝位,崇德太後想讓桓溫攝政。
王彪之說:“這是異乎尋常的大事,大司馬一定會堅決推辭,這會使朝政大事擱置不能及時處理,安葬先帝的事情也會拖延耽擱,臣不敢接受诏令。
”此事于是未能實行。
溫望簡文臨終禅位,不爾,便當居攝。
既不副所望,與弟沖書曰:“遺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疑王坦之、謝安所為,心銜之。
八月,秦加王猛都督中外諸軍事。
猛至長安,複加都督中外諸軍事。
辭章三四上,秦王堅不許,曰:“朕方混壹四海,非卿誰可委者?卿之不得辭宰相,猶朕不得辭天下也。
” 猛為相,堅端拱于上,百官總己于下,軍國之事,無不由之。
猛剛明清肅,善惡著白,放黜屍素,顯拔幽滞,勸課農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
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
堅敕太子宏及長樂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
” 陽平公融年少,在冀州,為政好新奇,貴苛察。
治中别駕申紹數規正,導以寬和,融雖敬之,未能盡從。
後紹出為濟北太守,融屢以過失聞,數緻譴讓,乃恨不用紹言。
嘗坐擅起學舍,為有司所糾,問紹誰可使者。
紹曰:“燕尚書郎高泰清辯有膽智,可使也。
”使至長安,見猛曰:“昔魯僖公以泮宮發頌,齊宣王以稷下垂聲,今陽平公開建學宮,乃煩有司舉劾,明公懲勸如此,下吏何所逃罪乎?”猛曰:“是吾過也。
”事遂釋。
猛因歎曰:“高子伯豈陽平所宜吏乎!”言于秦王堅。
堅召見,問以為治之本。
對曰:“治本在 桓溫本來企望簡文帝臨終将皇位禅讓給自己,如果不能這樣,便應當讓他攝政。
後來事情未能如他所願,他給弟弟桓沖寫信說:“遺诏讓我依照諸葛武侯、王公的舊例行事!”桓溫懷疑此事是王坦之、謝安從中作梗,心中忌恨。
八月,前秦加任王猛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王猛到長安,又加任都督中外諸軍事。
辭讓的表章呈上三四次,前秦王苻堅不許,說:“朕正要統一天下,除了你還有誰能委此重任?你不能辭讓宰相,就如同朕不能辭讓天下一樣。
” 王猛擔任宰相,苻堅端身拱手一無所為于上,百官大臣統屬聽命于下,軍國大事,無不由他決定。
王猛剛直明斷,清廉嚴肅,對善惡是非分辨得十分清楚,黜免屍位素餐的官吏,擢拔任用被埋沒在民間下層的人才,鼓勵農耕蠶桑,整治訓練軍隊,任用官吏一定與其才能相當,處罰犯人一定與其罪過相稱。
因此國富兵強,戰無不勝,前秦國内大治。
苻堅命令太子苻宏和長樂公苻丕等說:“你們事奉王公,應該像事奉我一樣。
” 陽平公苻融年紀輕,在冀州任職時,為政喜好新奇,察事崇尚苛刻煩瑣。
治中别駕申紹幾次規勸,引導他實行寬和的政策,苻融雖然很尊敬申紹,卻沒能完全聽從。
後申紹被調出任濟北太守,苻融屢次因為過失上聞,數次受到朝廷責備,才後悔沒有接受申紹的建議。
苻融曾經因為擅自修建學舍之罪,被有關部門所糾舉,于是苻融詢問申紹誰可以充任使者去京師申辯。
申紹說:“燕國的尚書郎高泰能言善辯,具有膽量智謀,可以派他去。
”苻融便命高泰前往長安,高泰見到王猛說:“從前魯僖公因為在泮水建立學宮而被歌頌,齊宣王因為在稷下設館尊禮士人而留名後世,現在陽平公開建學宮,您卻麻煩有關部門糾舉彈劾,明公您像這樣懲罰勉勵,下面的官吏到哪裡去逃避罪責呢?”王猛說:“這是我的錯。
”事情于是化解。
王猛因此歎息說:“高子伯哪裡是陽平公所可以使用的!”于是将這件事告訴了前秦王苻堅。
苻堅召見高泰,問他治理國家的根本。
高泰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 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
”堅曰:“可謂辭簡而理博矣。
”以為尚書郎。
固請還州,許之。
冬十月,葬高平陵。
三吳大早,饑。
癸酉(373) 晉烈宗孝武帝甯康元年秦建元九年。
春二月,大司馬溫來朝。
桓溫來朝,诏吏部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迎于新亭。
時都下恟恟,雲欲誅王、謝,因移晉祚。
坦之甚懼,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決于此行。
”溫既至,百官拜于道側。
溫大陳兵衛,延見朝士。
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
安從容就席,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
”遂命撤之,與安笑語移日。
郗超卧帳中聽其言,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時天子幼弱,外有強臣,安與坦之盡忠輔衛,卒安晉室。
三月,溫有疾,還姑孰。
秋七月,大司馬溫卒,以桓沖都督揚、豫、江州軍事。
初,溫疾笃,諷朝廷求九錫,屢使人趣之。
謝安、王坦之故緩其事,使袁宏具草。
宏以示王彪之,彪之歎其文辭之美,因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安見其草,辄改之,由是曆旬不就。
得到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在于審慎選舉,審慎選舉在于核實真僞,沒有官吏得到合适的人選,而國家還不能得到治理的事情。
”苻堅說:“您的話可以說是言辭簡單而道理深遠。
”任命他為尚書郎。
高泰堅決請求返回冀州,苻堅允許。
冬十月,東晉安葬簡文帝于高平陵。
三吳地區出現大旱,造成饑荒。
晉孝武帝 癸酉(373) 晉烈宗孝武帝甯康元年前秦建元九年。
春二月,大司馬桓溫進京師朝見。
桓溫來京師朝見,朝廷诏令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前往新亭迎接。
當時京師人心惶惶,傳言桓溫将要殺掉王坦之、謝安二人,随之奪取晉室天下。
王坦之甚為恐懼,謝安卻神色不變,說:“晉室皇位的存亡,決定于我們此行。
”桓溫到達之後,朝廷百官下拜于道旁。
桓溫大張警衛将士,接見朝廷各級官員。
王坦之汗流遍體,沾濕内衣,緊張得連手版都拿倒了。
謝安從從容容入位坐定,對桓溫說:“謝安我聽說諸侯有道時,守衛在四鄰,明公哪裡用得着在壁後埋伏人呢?”桓溫笑着說:“正因為不得不如此。
”于是命令撤去壁後衛士,與謝安歡笑交談良久。
郗超當時躺卧在帷帳之中聽他們交談,一陣風過來吹開了帳子,謝安笑着說:“郗生真可以稱作是入幕之賓了。
”當時天子年幼勢弱,外有強臣,謝安與王坦之盡忠輔佐衛護,終于使晉室得以穩定。
三月,桓溫患病,返回姑孰。
秋七月,大司馬桓溫去世,以桓沖都督揚、豫、江州諸軍事。
當初,桓溫病重,暗示朝廷給予他加九錫的特殊禮遇,屢次派人來催促。
謝安、王坦之故意拖延時間,命袁宏起草加授九錫的诏書。
袁宏寫好後拿給王彪之看,王彪之驚歎他文辭的優美,随之說:“你當然是大手筆,怎麼可以寫這類文章讓人看?”謝安見到袁宏的草稿,便加以修改,因此诏書十餘天未能寫定。
溫弟江州刺史沖問安、坦之所任,溫曰:“渠等不為汝所處分也。
” 溫以世子熙才弱,使沖領其衆。
溫卒,熙及弟濟謀殺沖,沖徙之長沙,稱溫遺命,以少子玄為嗣,時方五歲,襲封南郡公。
沖既代溫居任,盡忠王室,或勸除時望,沖不從。
始,溫在鎮,死罪皆專決。
沖以為生殺之重,當歸朝廷,須報後行。
皇太後臨朝攝政,以王彪之為尚書令,謝安為仆射。
謝安以天子幼沖,欲請崇德太後臨朝。
彪之曰:“上年垂及冠婚,反令從嫂臨朝,豈所以光揚聖德乎?”安不欲委任桓沖,故使太後臨朝,己得專決,遂不從其言。
彪之與共掌朝政,安每歎曰:“朝廷大事,衆所不能決者,以谘王公,無不立決。
” 冬,秦寇梁、益,陷之。
秦王堅使王統、朱肜帥卒二萬出漢川,毛當、徐成帥卒三萬出劍門,以寇梁、益。
梁州刺史楊亮拒之,戰敗,肜遂拔漢中,徐成亦克劍門。
楊安進攻梓潼,太守周虓固守涪城,遣步、騎送母、妻趣江陵,肜邀而獲之,虓遂降。
十一月,秦取二州,邛、莋、夜郎皆附之。
秦以楊安鎮成都,毛當鎮漢中,姚苌屯墊江,王統鎮仇池。
堅欲以周虓為尚書郎,虓曰:“蒙晉厚恩,但老母見獲,失節于此。
母子獲全,秦之惠也。
雖公侯之貴,不以為 桓溫的弟弟江州刺史桓沖問應如何安排謝安、王坦之,桓溫說:“他們不會被你來安排。
” 桓溫因為世子桓熙才略低下,讓桓沖接管自己的軍隊。
桓溫去世,桓熙和他的弟弟桓濟密謀要殺掉桓沖,桓沖将他們遷徙到長沙,并聲稱桓溫留下遺命,由小兒子桓玄為他的繼承人。
桓玄當時剛剛五歲,繼承南郡公的爵位。
桓沖接替桓溫的職任後,盡忠于王室,有人勸他殺掉當時有聲望的人,桓沖不聽。
當初,桓溫在姑孰鎮上時,死罪都由自己決定執行。
桓沖認為生殺這樣的大事,應當由朝廷來決定,要先行呈報,然後執行。
皇太後臨朝攝政,任命王彪之為尚書令,謝安為尚書仆射。
謝安因為天子年幼,想請崇德太後臨朝攝政。
王彪之說:“皇上已經快到加冠結婚的年齡了,卻反而要讓堂嫂臨朝攝政,這難道是傳揚光大聖德的做法嗎?”謝安不想将朝廷大權交給桓沖,所以讓太後臨朝,而這樣自己就可利用太後專斷朝政,于是沒有聽從王彪之的建議。
王彪之與謝安共掌朝政,謝安常常感歎地說:“朝廷大事,大家不能決斷的,隻要去詢問王公,沒有不立時決斷的。
” 冬季,前秦侵犯梁、益二州,将二州攻占。
前秦王苻堅命令王統、朱肜率領士卒二萬從漢川進軍,毛當、徐成率領士卒三萬從劍門進軍,進攻東晉的梁、益二州。
東晉梁州刺史楊亮率兵抵抗,戰敗,朱肜于是攻占漢中。
與此同時,徐成也攻克劍門。
楊安進攻梓潼,梓潼太守周虓堅守涪城,派遣步、騎組成的部隊護送他的母親和妻子趕往江陵,朱肜率軍截擊,将他的母、妻擒獲,周虓便投降了前秦。
十一月,前秦攻取梁、益二州,邛都、莋都、夜郎等地都歸附了前秦。
前秦以楊安鎮守成都,毛當鎮守漢中,姚苌駐屯墊江,王統鎮守仇池。
苻堅準備任命周虓為尚書郎,周虓說:“我蒙受了晉朝的厚恩,隻因老母被俘,才使我失節歸附于秦。
我們母子得以平安全身,這是秦國的恩惠。
即使公侯那樣的高貴地位,我也不以為 榮。
”遂不仕。
每見堅,或箕踞而坐,呼為氐賊。
嘗值元會,儀衛甚盛,堅問之曰:“晉朝元會,與此何如?”虓攘袂厲聲曰:“犬羊相聚,何敢比拟天朝!”秦人以虓不遜,屢請殺之,堅待之彌厚。
以王坦之為中書令,領丹陽尹。
彗星見。
彗星出于尾、箕,長十餘丈,經太微,掃東井,自四月見,及冬不滅。
秦太史令張孟言:“尾、箕,燕分;東井,秦分也。
今彗起尾、箕而掃東井,十年之後,燕當滅秦,二十年之後,代當滅燕。
慕容氏布列朝廷,臣竊憂之,宜剪其魁傑以消天變。
”堅不聽。
陽平公融亦上疏言之,堅報曰:“朕方混六合為一家,視夷狄為赤子,汝宜息慮,勿懷耿介。
夫惟修德可以禳災,苟能内求諸己,何懼外患乎?” 其後,有人入秦明光殿大呼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悲哉!無複遺。
”堅命執之,不獲。
朱肜、趙整固請誅諸鮮卑,堅不聽。
整,宦官也。
博聞強記,能屬文,好直言面谏。
慕容垂夫人得幸于堅,堅與之同辇遊于後庭。
整歌曰:“不見雀來入燕室,但見浮雲蔽白日。
”堅改容謝之,命夫人下辇。
甲戌(374) 二年秦建元十年。
春二月,以王坦之都督徐、兖等州軍事。
诏謝安總中書。
榮,何況一個郎官呢?”于是不肯入仕。
周虓每次見到苻堅,都很不禮貌,有時甚至叉開雙腿而坐,大聲稱呼苻堅為氐賊。
一次正值元旦朝會,儀仗侍衛極為隆盛,苻堅向他說:“晉朝的元旦朝會,與我們的相比怎麼樣?”周虓卷起袖子,疾言厲色地說:“犬羊相聚的場面,怎麼敢與天朝相比!”前秦人因為周虓不恭順,屢次請求将他殺掉,苻堅卻待他更為優厚。
東晉任命王坦之為中書令,兼任丹陽尹。
彗星出現。
彗星出現在尾宿、箕宿之間,長十餘丈,經過太微垣,掃過東井宿,從四月出現,直至冬天仍然存在不曾消失。
前秦太史令張孟進言說:“尾宿、箕宿,從分野上看屬于燕國;東井宿,從分野上看屬于秦國。
現在彗星起于尾宿、箕宿之間而掃過東井宿,十年之後,燕将會滅掉秦國,二十年以後,代國将會滅掉燕國。
現在慕容氏遍布朝廷之上,臣私下感到憂慮,應當鏟除他們當中的首領豪傑以消除天變。
”苻堅不聽。
陽平公苻融也上疏進言勸谏,苻堅回答說:“朕正要統一四海為一家,将夷狄異族當作嬰兒一樣看待,你應當消除掉憂慮,不要耿耿于懷。
隻有修明德性才可以解除災禍,如果能在内責求于自己,怕什麼外患呢?” 此後,忽然有人進入前秦皇宮的明光殿大聲呼喊說:“甲申乙酉,魚羊吃人,悲哀呀!沒有人能夠留下來。
”苻堅命令将這人抓起來,沒能抓到。
朱肜、趙整堅決請求誅殺諸鮮卑人,苻堅沒有聽從。
趙整是宦官。
他學問淵博,記憶力很強,能寫文章,喜歡當面直言進谏。
慕容垂的夫人得到苻堅的寵幸,苻堅與她同乘辇車在後庭遊樂。
趙整作歌說:“不見雀來入燕室,但見浮雲遮住白日。
”苻堅聽到後改變臉色向他謝罪,并命令慕容垂夫人走下辇車。
甲戌(374) 晉烈宗孝武帝甯康二年前秦建元十年。
春二月,東晉命王坦之都督徐、兖等州諸軍事。
孝武帝诏令謝安總理中書省事。
安好聲律,期功之慘,不廢絲竹,士大夫效之,遂以成俗。
坦之屢書苦谏,曰:“天下之寶,當為天下惜之。
”安不能從。
又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
羲之謂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
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世所宜。
”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緻患邪?” 乙亥(375) 三年秦建元十一年。
夏五月,徐兖都督、藍田侯王坦之卒。
坦之臨終,與謝安、桓沖書,惟以國家為憂,言不及私。
卒,谥曰獻。
以桓沖為徐州刺史,謝安領揚州刺史。
沖以安素有重望,以揚州刺史讓之,自求外出。
桓氏族黨莫不苦谏,沖處之澹然。
秋七月,秦丞相王猛卒。
猛寝疾,秦王堅親為祈郊廟社稷,分遣侍臣遍禱河嶽。
疾少瘳,為之赦殊死以下。
猛上疏曰:“不圖陛下以臣之命而虧天地之德,開辟已來,未之有也。
臣聞報德莫如盡言,謹以垂沒之命,竊獻遺款。
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古先哲王知功業之不易,戰戰兢兢,如臨深谷。
伏 謝安喜好音樂,就是碰到親戚的喪事,也不停止欣賞絲竹器樂的娛樂,士大夫們紛紛仿效,于是成為當時的一種風俗。
王坦之多次給他寫信苦苦相勸,說:“禮法,是天下的寶物,應該為天下人愛惜它。
”謝安不能聽從。
謝安又曾經與王羲之同登冶城,忽悠然遐想,有超世脫俗的心思。
王羲之對他說:“夏禹勤于王事,手掌足底生滿厚繭,周文王整天忙于政事,天色晚了才有時間吃飯。
現在四方邊界多有防衛堡壘,正當多事之秋,應該考慮如何為國效力,您卻虛談廢務,浮文妨礙為政大要,這恐怕不是對當今之世很适宜的東西。
”謝安說:“戰國時秦國委任商鞅,卻隻經二世便滅亡了,這難道是清言所帶來的災患嗎?” 乙亥(375) 晉烈宗孝武帝甯康三年秦建元十一年。
夏五月,東晉徐兖二州都督、藍田侯王坦之去世。
王坦之臨終之前給謝安、桓沖寫了書信,信中隻對國家表示憂慮,所言絲毫沒有涉及個人的事情。
去世後,朝廷賜谥号稱獻。
東晉任命桓沖為徐州刺史,謝安兼任揚州刺史。
桓沖因為謝安素來有很重的名望,将揚州刺史讓給他,自己請求到朝廷之外任職。
桓氏的宗族黨羽都苦苦勸谏,桓沖一概不聽,把權勢看得很淡泊。
秋七月,前秦丞相王猛去世。
王猛患病卧床,前秦王苻堅親自為他到郊外及宗廟、社稷壇祈禱,又分派侍臣到各地遍祈黃河及華嶽諸神,企望他能康複。
王猛的病稍稍減輕,苻堅又為之赦免被判斬首之刑以下的罪犯。
王猛上疏說:“想不到陛下因為臣的性命而虧欠天地之德,這是開天辟地以來沒有過的事情。
臣聽說報答恩德莫過于盡吐真言,謹以将死之命,私下進獻一些遺忠。
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成就功業,有完美開始的不一定有圓滿的結局,古代的聖明君主知道建立功業的不易,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谷。
臣敬希 惟陛下,追蹤前聖,天下幸甚。
”堅覽之悲恸。
七月,堅親至猛第視疾,訪以後事。
猛曰:“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
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言終而卒。
堅比斂,三臨哭,謂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壹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漢霍光故事,谥曰武。
八月,立皇後王氏。
後,濛之孫也。
九月,以徐邈為中書舍人。
帝講《孝經》,始覽典籍,延儒士。
謝安薦邈補中書舍人,每被顧問,多所匡益。
帝或宴集,酣樂之後,好為詩章,文詞穢雜。
邈應時收斂,還省刊削,經帝重覽,然後出之。
冬十月朔,日食。
秦置聽訟觀。
遣太子入學。
禁《老》《莊》、圖谶之學。
秦王堅诏曰:“新喪賢輔,百司或未稱朕心,可置聽訟觀,五日一臨,以求民隐。
今天下雖未大定,權可偃武修文,以稱武侯雅旨。
其增崇儒教,禁《老》《莊》、圖谶之學,犯者棄市。
”妙簡學生,太子及群臣之子皆就學受業。
尚書郎王佩讀谶,堅殺之,谶學遂絕。
丙子(376) 太元元年秦建元十二年。
是歲,涼、代皆亡,凡僭國一。
陛下,能夠追随前代的聖明君主,那将是天下的大幸。
”苻堅看到王猛的表章後,十分傷心悲痛。
七月,苻堅親自到王猛家中去探望病情,并向他詢問後事。
王猛說:“晉國雖然僻居于江南一隅,然而它是中原王朝的正統相承,君臣上下安定和睦,臣死之後,希望您不要圖謀晉國。
鮮卑、西羌,是我們的仇敵,終究要成為禍患,應當逐漸除掉他們,以利于國家。
”說完這番話,王猛就去世了。
苻堅到王猛入殓的時候,三次親自到靈前痛哭,對太子苻宏說:“老天難道不想讓我統一天下嗎,為什麼這麼早就奪去我的王景略呢?”按照漢代霍光的葬禮舊例安葬了王猛,賜予他谥号為武。
八月,東晉朝廷立王氏為皇後。
王皇後是王濛的孫女。
九月,東晉朝廷任命徐邈為中書舍人。
孝武帝講習《孝經》,開始閱覽儒家典籍,延見儒士。
謝安推薦徐邈為中書舍人,徐邈常常接受孝武帝的詢問,多所匡正補益。
孝武帝有時候宴集大臣,酒酣暢快之後,喜歡吟寫詩章,文辭污穢雜亂。
徐邈總随時将這些詩章收集起來,回中書省删改修正,再經孝武帝重新看過,然後才使其流傳出去。
冬十月初一,出現日食。
前秦設置聽訟觀。
命太子入學讀書。
禁止《老子》《莊子》及圖谶之學。
前秦王苻堅下诏說:“最近失去賢明的首輔,朝廷百官中或有不能稱朕心思的人,可設置聽訟觀,朕五日一去,以訪求百姓的隐情。
現在天下雖然還沒能完全平定,但權且可以停息武事,修明文教,以便符合武侯王猛高雅的意旨。
現在要尊崇儒家學說,禁止《老子》《莊子》及圖谶之學,有違犯的斬首示衆。
”精細地挑選學生,讓太子及群臣的兒子都到學校從師學習。
尚書郎王佩讀谶書,苻堅将他殺掉,谶學從此絕迹。
丙子(376) 晉烈宗孝武帝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這年,涼、代皆亡,共一個僭越國。
春正月朔,帝冠。
太後歸政。
以謝安為中書監、錄尚書事。
秦遣侍臣分巡郡縣。
秦王堅下诏曰:“往得丞相,常謂帝王易為。
自丞相違世,須發半白。
今天下既無丞相,或政教淪替,可遣侍臣分巡郡縣,問民疾苦。
” 秋七月,秦遣兵擊涼州。
八月,敗其兵,涼将掌據死之,張天錫降。
天錫荒于酒色,不親庶務,黜世子大懷,而立嬖妾之子大豫,人情憤怨。
秦王堅以天錫臣道未純,遣将軍苟苌、梁熙等将兵臨西河;尚書郎闫負、梁殊奉诏征之,若有違命,即進師撲讨。
負、殊至姑臧。
天錫會官屬謀之。
皆怒曰:“吾世事晉朝,忠節著于海内。
今一旦委身賊庭,醜莫大焉!且河西天險,若悉境内精兵,右招西域,北引匈奴以拒之,何遽知其不捷也!”天錫攘袂大言曰:“孤計決矣,言降者斬!”使謂負、殊曰:“君欲生歸乎,死歸乎?”殊等辭氣不屈,天錫怒,射殺之。
其母嚴氏泣曰:“秦主橫制天下,兵不留行,汝若降之,猶可延數年之命,今既抗衡,又殺其使者,亡無日矣。
”天錫使将軍馬建帥衆二萬拒秦。
八月,秦師濟河。
天錫又遣掌據帥衆三萬軍于洪池。
苟苌使姚苌為前驅,馬建迎降,據兵敗,就帳免胄,西向稽首,伏劍而死。
秦兵遂至姑臧,天錫面縛出降,涼州郡縣悉下。
春正月初一,孝武帝加冠。
太後将朝政大權歸還孝武帝。
任謝安為中書監、錄尚書事。
前秦派侍臣分頭巡視郡縣。
前秦王苻堅下诏說:“往昔得到丞相王猛,常認為帝王是很容易做的。
自從丞相去世,朕已經為政事操勞得頭發半白了。
現在天下既然已經沒有了王猛丞相,政教或許會有松懈衰廢之處,可以派遣侍臣分頭巡視郡縣,探問百姓的疾苦。
” 秋七月,前秦派遣軍隊進攻涼州。
八月,擊敗涼州軍隊,涼将掌據戰死,張天錫投降前秦。
張天錫沉溺于酒色,不親自處理朝政事務,廢黜世子張大懷,而把寵妾生的兒子張大豫立為世子,人們對此都非常怨恨憤怒。
前秦王苻堅因為張天錫不能徹底地遵奉為臣之道,派遣将軍苟苌、梁熙等率領軍隊逼臨西河;同時讓尚書郎闫負、粱殊持诏書征召張天錫入朝,如果他違命不來,立即進軍讨伐。
闫負、梁殊到達姑臧。
張天錫會集文武官員商議。
衆官員都生氣地說:“我們世代事奉晉朝,忠義之節顯揚于海内。
現在一旦委身于秦國賊庭,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況且河西是天險之地,如果我們發動境内的全部精銳士卒,向西招來西域各國的兵将,向北引請匈奴的雄兵來抵禦他們,怎麼便知道不能取勝?”張天錫挽起袖子大聲說:“孤的主意定了,敢說投降的斬首!”于是使人對闫負、梁殊說:“你們想活着回去,還是想死着回去?”梁殊等人言辭神色都毫不屈服,張天錫發怒,命人将他們用箭射死。
他的母親嚴氏哭着說:“秦主橫掃天下,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你如果投降,還可以延長幾年性命,現在既要與之抗衡,又殺掉了他的使者,滅亡指日可待了。
”張天錫命令将軍馬建率将士二萬抵禦前秦軍隊。
八月,前秦大軍渡過黃河。
張天錫又派遣掌據率将士三萬屯于洪池。
苟苌命令姚苌為前鋒,馬建率部投降前秦,掌據被前秦軍隊擊敗,進入軍帳摘下頭盔,向西方叩頭下拜,舉劍自刎而死。
前秦大軍于是抵達姑臧,張天錫自己用繩背捆雙手出降,涼州郡縣全部投降前秦。
秦以梁熙為涼州刺史,鎮姑臧。
封天錫歸義侯。
初,秦兵之出也,先為天錫築第于長安,至則居之。
熙清儉愛民,河右安之。
初,桓沖聞秦攻涼州,遣兵分道桡秦以救涼,不克而罷。
诏除度田收租之制。
初,哀帝減田租,畝收二升,至是除之。
王公以下,口稅米三斛,蠲在役之身。
冬十一月朔,日食。
秦遣兵擊代,敗之。
十二月,代寔君弑其君什翼犍。
秦讨殺之。
遂分代為二部。
劉衛辰為代所逼,求救于秦,秦王堅遣行唐公洛、鄧羌、朱肜等将兵擊之,以衛辰為鄉導。
代王什翼犍使南部大人劉庫仁将兵拒戰,大敗。
什翼犍病,不能自将,乃奔陰山之北。
聞秦兵稍退,複還雲中。
初,什翼犍世子寔早卒。
寔子珪尚幼,慕容妃諸子皆長,繼嗣未定。
庶長子寔君遂殺諸弟,并弑什翼犍。
秦兵趨雲中,部衆逃潰,國中大亂。
珪母賀氏以珪走,依賀讷。
秦王堅召代長史燕鳳,問代亂故,鳳具以對。
堅曰:“天下之惡一也。
”乃執寔君至長安,車裂之。
堅欲遷珪于長安,鳳固請曰:“代王遺孫沖幼,莫相統攝。
庫仁勇而有知,衛辰狡猾多變,皆不可獨任。
宜分諸部為二,令此二人 前秦任命梁熙為涼州刺史,鎮守姑臧。
封張天錫為歸義侯。
當初,前秦在軍隊出發時,先為張天錫在長安修築宅第,張天錫到長安後便居住在那裡。
梁熙清廉節儉,愛護百姓,河西地區非常安定。
當初,東晉桓沖聽說前秦進攻涼州,派遣軍隊分道騷擾前秦以便援救,沒能成功,各路軍隊全都撤回。
東晉下诏廢除度田收取田租的制度。
當初,晉哀帝減少田租,每畝收租二升,到這時廢除此項制度。
規定:自王公以下,每人交納稅米三斛,服兵役、勞役的人免除賦稅。
冬十一月初一,出現日食。
前秦派遣軍隊進攻代國,擊敗代國軍隊。
十二月,代國拓跋寔君殺害其君拓跋什翼犍。
前秦進軍讨伐,将他殺掉。
于是前秦分代國為二部。
匈奴劉衛
權翼對慕容鳳說:“孩子你正該以才幹名望自顯,不要學你父親不識天命。
”慕容鳳疾言厲色地說:“先王是想建忠于國而未能如願,但這是人臣的節操,君侯您所說的話,難道是勉勵後輩的道理嗎?”權翼改換面容向慕容鳳道歉,然後告訴苻堅說:“慕容鳳慷慨有才幹氣度,但他狼子野心,恐怕最終也不會為我們所用。
” 辛未(371) 晉太宗簡文皇帝昱鹹安元年秦建元七年。
春正月,大司馬溫拔壽春,獲袁瑾,斬之。
袁瑾求救于秦,秦遣将軍王鑒、張蚝帥步、騎二萬救之。
溫遣桓伊等擊鑒、蚝于石橋,大破之,遂拔壽春,擒瑾送建康,斬之。
秦徙關東豪傑及雜夷十五萬戶于關中。
涼州張天錫稱藩于秦。
秦王堅命王猛為書,谕天錫曰:“昔貴先公稱藩劉、石者,惟審于強弱也。
今秦之威旁振無外,關東既平,将移兵河右,恐非六郡士民所能抗也。
”天錫大懼,遣使稱藩。
堅拜天錫涼州刺史、西平公。
吐谷渾入貢于秦。
吐谷渾王辟奚遣使獻馬千匹、金銀五百斤于秦,秦以為漒川侯。
辟奚,好學,仁厚而無威斷。
三弟專恣,國人患之,長史鐘惡地與司馬乞宿雲收殺之。
辟奚由是發病恍惚,命世子視連曰:“吾禍及同生,何以見之于地下,國事汝自治之,吾餘年殘命,寄食而已。
”遂以憂卒。
視連立,不飲酒遊畋者七年,軍國之事,委之将佐。
惡地谏,以為人主當自娛樂,建威布德。
視連泣曰:“孤自先世以來,以仁孝忠恕相承,先王念友愛之不終,悲憤而亡,孤雖纂業,屍存而已,聲色遊娛,豈所安也!威德之建,将付之将來耳。
” 代世子寔卒。
晉簡文帝 辛未(371) 晉太宗簡文皇帝昱鹹安元年前秦建元七年。
春正月,大司馬桓溫攻克壽春,擒獲袁瑾,将他斬首。
袁瑾向前秦求救,前秦派遣将軍王鑒、張蚝率步、騎二萬去救袁瑾。
桓溫派遣桓伊等人在石橋進攻王鑒、張蚝,大敗其軍,于是攻克壽春,擒獲袁瑾送往建康,将他斬首。
前秦遷徙關東地區的豪傑及各夷族人口十五萬戶到關中。
涼州張天錫向前秦稱屬國。
前秦王苻堅命王猛寫書信一封,告谕張天錫說:“從前尊先父之所以稱屬國于劉、石二家,是考慮到當時的強弱形勢。
現在秦國的威勢,天下無敵,關東已經平定,将要移兵鋒于河右,恐怕這不是你六郡的士人百姓所能抗衡的。
”張天錫大為恐懼,派遣使者出使前秦自稱屬國。
苻堅于是任命張天錫為涼州刺史、西平公。
吐谷渾向前秦進貢。
吐谷渾王辟奚派遣使者向前秦貢獻馬千匹、金銀五百斤,前秦封他為漒川侯。
辟奚好學,性情仁慈寬厚,而缺乏威嚴決斷。
他的三個弟弟專權橫行,國人以他們為憂患,長史鐘惡地與司馬乞宿雲将他們擒獲殺掉。
辟奚因此患病,神情恍惚,命令世子視連說:“我使同胞兄親遭殺身之禍,有什麼面目與他們在地下相見,國家大事你自己治理,我的餘年殘命,隻是依附别人生活而已。
”于是憂郁而終。
視連繼位為王,不飲酒田獵達七年之久,軍國大事,都委任給将佐。
鐘惡地進谏,認為君主應該自行娛樂,建立威嚴廣布恩德。
視連哭着說:“孤自從先世以來,以仁義孝順忠誠仁恕相承,先王感念兄弟友愛沒有完美結局,悲憤而亡,孤雖繼承王位,不過像屍體存世一樣,聲色遊娛,怎麼是我所能安心享受的?至于威嚴恩德的建立,準備交給後人去做了。
” 代國世子拓跋寔去世。
初,代将長孫斤謀弑代王什翼犍,寔格之,傷脅,至是卒。
寔娶東部大人賀野幹之女,有遺腹子,什翼犍名之曰涉圭。
秦伐仇池,克之,執楊纂以歸。
秦以鄧羌為鎮軍将軍。
王猛以潞川之功,請以羌為司隸。
秦王堅下诏曰:“司隸校尉,董牧皇畿,吏責甚重,非所以優禮名将。
光武不以吏事處功臣,實貴之也。
羌有廉、李之才,朕方委以征伐之事。
北平匈奴,南蕩楊、越,羌之任也,司隸何足以嬰之!其進号鎮軍将軍,位特進。
” 冬十月,秦王堅如邺。
秦王堅至邺,獵于西山,旬餘忘返。
伶人王洛叩馬谏曰:“陛下群生所系,今久獵不歸,一旦患生不虞,奈太後、天下何!”堅為之罷獵還宮。
王猛因進言曰:“畋獵誠非急務,洛之言不可忘也。
”堅賜洛帛百匹,拜官箴左右,自是不複獵。
十一月,大司馬溫入朝,廢帝為東海王,迎會稽王昱入即位。
溫恃其才略位望,陰蓄不臣之志,嘗撫枕歎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術士杜炅能知人貴賤,溫問之,炅曰:“明公勳格宇宙,位極人臣。
”溫不悅。
溫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時望,還受九錫。
及枋頭之敗,威名頓挫。
既克壽春,謂郗超曰:“足以雪枋頭之恥乎?”超曰:“未也。
”久之,超就溫宿,中夜,謂曰:“明公不為伊、霍之舉,無以立 當初,代國将領長孫斤謀殺代國國王拓跋什翼犍,拓跋寔與長孫斤搏鬥将其殺死,肋部受傷,到這時去世。
拓跋寔娶東部大人賀野幹的女兒為妻,生有遺腹子,拓跋什翼犍給他起名叫涉圭。
前秦進攻仇池,攻克,擒獲楊纂返回。
前秦任命鄧羌為鎮軍将軍。
王猛因為鄧羌在潞川的戰功,請求任命他為司隸校尉。
前秦王苻堅下诏說:“司隸校尉,職掌督察京師地區,責任甚為重大,不是用來優待名将的職位。
漢光武帝不使功臣擔任政務繁多的吏職,實在是尊貴他們。
鄧羌有名将廉頗、李牧那樣的才能,朕正要委任他以征伐之事。
向北平定匈奴,向南蕩平楊、越地區,這是鄧羌的重任,司隸校尉一職怎麼值得去麻煩他呢?晉升鄧羌稱号為鎮軍将軍,官位特進。
” 冬十月,前秦王苻堅到達邺城。
前秦王苻堅到達邺城,在西山打獵,十多天後仍不想返回。
伶人王洛拉住苻堅的馬勸谏說:“陛下一身系天下百姓的安危,現在長期打獵不歸,一旦出現意外的變故,讓太後、天下怎麼辦?”苻堅為此停止打獵回宮。
王猛乘機進谏說:“打獵确實不是當務之急,王洛的話不能忘記。
”苻堅賞賜王洛帛一百匹,任命他為官箴左右,從此不再打獵。
十一月,東晉大司馬桓溫入朝,廢晉帝為東海王,迎會稽王司馬昱入朝即皇帝位。
桓溫仗恃他的才能智略和地位威望,暗中懷有不臣之志,曾撫枕感歎說:“男子漢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應當遺臭萬年!”術士杜炅能測知人的貴賤,桓溫向他詢問自己的将來,杜炅說:“明公您的功勳大如宇宙,官位可至人臣之極。
”桓溫不高興。
桓溫想先在河朔一帶建立功勳來為自己赢得威望,然後還朝接受加九錫的特殊禮遇。
及至枋頭戰敗,威名頓受抑挫。
等到攻克壽春後,桓溫對郗超說:“這足以洗刷枋頭兵敗的恥辱了嗎?”郗超說:“還沒有。
”很久之後,郗超到桓溫那裡歇宿,半夜,郗超對桓溫說:“明公不做前代伊尹、霍光那樣廢立君主的事情,無法建立 大威權,鎮壓四海。
”溫遂與定議。
以帝素謹無過,而床笫易誣,乃揚言:“帝早有痿疾,嬖人朱靈寶等參侍内寝,二美人生三男,将移皇基。
”人莫能審其虛實。
溫乃詣建康,諷褚太後,請廢帝而立會稽王昱,并作令草呈之太後。
太後曰:“我本自疑此。
”便索筆益之曰:“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
” 溫集百官于朝堂,百官震慄,溫亦色動,不知所為。
尚書仆射王彪之命取《霍光傳》,禮度儀制,定于須臾。
彪之朝服當階,神彩毅然。
于是宣太後令,廢帝為東海王。
帝乘犢車出神虎門,侍禦史将兵衛送東海第。
溫帥百官迎昱即位。
溫有足疾,诏乘輿入殿。
溫撰辭,欲陳述廢立本意,帝引見,便泣下數十行,溫兢懼,竟不能一言而出。
太宰武陵王晞,好習武事,溫忌之,表免其官。
尊褚太後為崇德太後。
逼新蔡王晃自列與晞及殷浩之子涓,及庾蘊弟倩、柔等謀反,收付廷尉。
又殺東海王三子及其母。
有司承溫旨,請誅晞。
诏曰:“悲惋惶怛,非所忍聞。
”溫固請,帝手诏曰:“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
”溫覽之流汗,乃奏廢晞徙新安,免晃為庶人,涓、倩、柔皆族誅。
大的威權,鎮服天下。
”桓溫于是與郗超議定計謀。
由于晉帝素來謹慎沒有過失,而床笫之間的事易于誣陷,便揚言說:“皇上早就有陽痿之疾,受寵幸的小臣朱靈寶等人服侍皇上的起居等事,兩位美人生了三個男孩,将要遷移皇家基業。
”人們無法判别真假。
桓溫于是到建康,暗示褚太後,請求廢掉皇帝而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并寫好诏令草稿呈送給褚太後。
褚太後說:“我本來自己也懷疑這件事。
”當即要來筆添加幾句話說:“我這個未亡人不幸,遭受這百般的憂患,感念去世和在世的人,心如刀割。
” 桓溫在朝堂召集百官相會,百官震驚恐懼,桓溫也緊張得變顔變色,不知該做什麼。
尚書仆射王彪之命人取來《漢書·霍光傳》,于是廢立的禮度儀制,須臾之間便決定下來。
王彪之身着朝服當階而立,神色沉着堅定。
于是宣布褚太後诏令,廢黜皇帝司馬奕為東海王。
皇帝乘牛車出神虎門,侍禦史率兵護送到東海王府第。
桓溫率領百官迎接司馬昱即皇帝位。
桓溫腳部有病,簡文帝司馬昱诏準他乘轎入殿。
桓溫撰定言辭,準備陳述廢立的本意,但簡文帝一見他,便淚下如雨,桓溫驚懼惶恐,竟然一句話也沒能說出來。
太宰武陵王司馬晞,喜愛練習武藝軍事,桓溫忌憚,上表請求免去了他的官職。
東晉朝廷尊褚太後為崇德太後。
桓溫逼迫新蔡王司馬晃自首與司馬晞及殷浩的兒子殷涓,以及庾蘊的弟弟庾倩、庾柔等人密謀反叛,然後将他們全部逮捕送交廷尉。
又殺掉東海王的三個兒子和他們的母親。
有關部門秉承桓溫的旨意,請求殺掉司馬晞。
簡文帝下诏說:“我心中悲傷痛惜,惶恐不安,不忍心聽這種事。
”桓溫堅決請求殺掉司馬晞,簡文帝親筆書寫诏書給桓溫說:“如果晉室的大運還久,您便應該奉行上次诏令,如果晉室大運已去,朕請為賢明讓路。
”桓溫見诏後驚恐汗流,于是上表奏請廢黜司馬晞,将他遷徙至新安,黜免司馬晃為平民,殷涓、庾倩、庾柔都處以滅族的重刑。
侍中謝安見溫遙拜,溫驚曰:“安石,卿何事乃爾?”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後。
” 溫遂還姑孰。
秦王堅聞溫廢立,謂群臣曰:“溫前敗灞上,後敗枋頭,不能思愆自貶以謝百姓,方更廢君以自說,六十之叟舉動如此,将何以容于四海乎!諺曰&lsquo怒其室而作色于父&rsquo,溫之謂也。
” 十二月,降封東海王為海西縣公。
大司馬溫奏:“廢放之人,不可以臨黎元。
東海王宜依昌邑故事。
”太後诏封海西縣公。
溫威振内外,帝雖處尊位,拱默而已。
先是,熒惑守太微端門,逾月而海西廢。
至是又逆行入太微,帝甚惡之,謂中書侍郎郗超曰:“命之修短,本所不計,故當無複近日事邪?”超曰:“大司馬臣溫方内固社稷,外恢經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
”及超請急省其父,帝曰:“緻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于此,由吾不能以道匡衛。
”因詠庾闡詩雲:“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遂泣下沾襟。
帝美風儀,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塵滿席,湛如也。
雖神識恬暢,然無濟世大略,謝安以為惠帝之流,但清談差勝耳。
超以溫故,朝中皆畏事之。
謝安嘗與左衛将軍王坦之共詣超,日旰未得前,坦之欲去,安曰:“獨不能為性命忍須臾邪?” 侍中謝安見到桓溫,遠遠地便下拜,桓溫吃驚地說:“謝安石,你這是為什麼?”謝安說:“沒有君主下拜于前,而臣子卻作揖于後的。
” 桓溫于是返回姑孰。
前秦王苻堅聽說桓溫做廢立君主的事,對群臣說:“桓溫先敗于灞上,後又敗于枋頭,不能反省過失自我貶責以向百姓謝罪,反而又廢黜君主以取悅于己,六十歲的老人卻有這樣的舉動,将怎麼容于天下呢?諺語說:&lsquo和妻子生氣卻要向父親耍臉色。
&rsquo說的就是桓溫這種人。
” 十二月,東晉朝廷降東海王封爵為海西縣公。
大司馬桓溫上奏說:“廢黜放逐之人,不可以治理百姓。
東海王應該依照漢昌邑王的舊例。
”褚太後下诏改封東海王為海西縣公。
桓溫權勢威震朝廷内外,簡文帝雖處于至尊之位,不過拱手沉默而已。
先前,火星居于太微垣端門,一個月後海西公被廢。
這時火星又逆行入太微垣,簡文帝甚為厭惡,對中書侍郎郗超說:“命運的長短,我本來就不在意,應當不會再發生近來的那種事了吧?”郗超說:“大司馬臣子桓溫正要在内部穩定國家對外謀劃恢複中原,那種非常的事情,臣以一家百口的性命保證不會發生。
”等到郄超請急假去探望父親時,簡文帝說:“代我向尊父緻意,家族國家之事竟到了這種地步,是因為我不能用道去匡正衛護。
”于是吟誦庾闡的詩說:“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随之淚下打濕衣襟。
簡文帝風度儀表俊美,言談舉止優雅得體,用心研讀典籍,席上沾滿塵土,仍是怡然自得的樣子。
他雖然神色恬靜、識見通達,但沒有濟世的才略,謝安認為他是晉惠帝一流的人物,但隻清談比晉惠帝略勝一籌。
郗超因為桓溫的緣故,朝中百官都因害怕而趨附他。
謝安曾與左衛将軍王坦之一同去見郗超,到日暮時分了還沒有輪到接見,王坦之打算回去,謝安說:“你難道不能為了性命再忍耐一會兒嗎?” 壬申(372) 二年秦建元八年。
春二月,秦以慕容評為範陽太守。
慕容垂言于秦王堅曰:“臣叔父評,燕之惡來輩也,不宜複污聖朝,願為燕戮之。
”堅乃出之範陽。
三月,秦命關東禮送經藝之士。
秦王堅诏:“關東之民學通一經,才成一藝者,在所郡縣以禮送之。
在官百石以上,學不通一經,才不成一藝者,罷遣還民。
” 夏四月,遷海西公于吳縣。
六月,秦以王猛為丞相,苻融為冀州牧。
秋七月,帝崩。
太子昌明即位。
帝不豫,急召大司馬溫入輔,一日一夜發四诏,溫辭不至。
诏立皇子昌明為皇太子,生十年矣。
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國,以奉帝母鄭太妃之祀。
遺诏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又曰:“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侍中王坦之持诏入,于帝前毀之。
帝曰:“天下,傥來之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改诏曰:“家國事一禀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 是日,帝崩。
群臣曰:“當須大司馬處分。
”王彪之正色曰:“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朝議乃定。
太子即位,太後欲令溫居攝。
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滞,稽廢山陵,未敢奉令。
”事遂不行。
壬申(372) 晉太宗簡文皇帝昱鹹安二年前秦建元八年。
春二月,前秦任命慕容評為範陽太守。
慕容垂向前秦王苻堅進言說:“臣的叔父慕容評,是燕國中像商代的惡來一樣的奸佞之人,不應該再讓他玷污大秦聖朝,希望陛下為燕國殺掉他。
”苻堅于是讓慕容評離開朝廷,到範陽去任太守。
三月,前秦命令關東地區依禮送通曉經藝的人到朝廷。
前秦王苻堅下诏:“關東地區的百姓有學問能通曉一經,才能可成一藝的人,所在郡縣依禮将他們送上朝廷。
百石以上俸祿的官員,學問不能通曉一經,才能不成一藝的,罷官為民。
” 夏四月,東晉朝廷将海西公遷徙到吳縣。
六月,前秦任命王猛為丞相,苻融為冀州牧。
秋七月,簡文帝去世。
太子司馬昌明即皇帝位。
簡文帝身體不适,緊急征召大司馬桓溫入朝輔政,一天一夜連發四道诏書,桓溫推辭不至。
簡文帝下诏立皇子司馬昌明為皇太子,這時,他已經十歲了。
又封司馬道子為琅邪王,兼管會稽國,以奉事簡文帝之母鄭太妃的祭祀。
立遺诏命桓溫依照周公攝政的舊例輔政,又說:“對于年幼的太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行,您自己可取而代之。
”侍中王坦之手持此遺诏入宮,在簡文帝面前将它撕毀。
簡文帝說:“天下,是意外得來的東西,你有什麼可反感的!”王坦之說:“天下,是宣帝和元帝的天下,陛下怎麼能一人專斷!”簡文帝這才命令修改诏書說:“家族國家大事一律禀告大司馬之後實行,如同諸葛武侯、王丞相輔政時的舊例一樣。
” 這天,簡文帝去世。
群臣說:“應當等大司馬來處理決定。
”王彪之嚴肅地說:“天子去世,太子即皇帝位,大司馬怎麼會有異議?”于是朝堂上的決議才得以确定。
太子即皇帝位,崇德太後想讓桓溫攝政。
王彪之說:“這是異乎尋常的大事,大司馬一定會堅決推辭,這會使朝政大事擱置不能及時處理,安葬先帝的事情也會拖延耽擱,臣不敢接受诏令。
”此事于是未能實行。
溫望簡文臨終禅位,不爾,便當居攝。
既不副所望,與弟沖書曰:“遺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疑王坦之、謝安所為,心銜之。
八月,秦加王猛都督中外諸軍事。
猛至長安,複加都督中外諸軍事。
辭章三四上,秦王堅不許,曰:“朕方混壹四海,非卿誰可委者?卿之不得辭宰相,猶朕不得辭天下也。
” 猛為相,堅端拱于上,百官總己于下,軍國之事,無不由之。
猛剛明清肅,善惡著白,放黜屍素,顯拔幽滞,勸課農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
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
堅敕太子宏及長樂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
” 陽平公融年少,在冀州,為政好新奇,貴苛察。
治中别駕申紹數規正,導以寬和,融雖敬之,未能盡從。
後紹出為濟北太守,融屢以過失聞,數緻譴讓,乃恨不用紹言。
嘗坐擅起學舍,為有司所糾,問紹誰可使者。
紹曰:“燕尚書郎高泰清辯有膽智,可使也。
”使至長安,見猛曰:“昔魯僖公以泮宮發頌,齊宣王以稷下垂聲,今陽平公開建學宮,乃煩有司舉劾,明公懲勸如此,下吏何所逃罪乎?”猛曰:“是吾過也。
”事遂釋。
猛因歎曰:“高子伯豈陽平所宜吏乎!”言于秦王堅。
堅召見,問以為治之本。
對曰:“治本在 桓溫本來企望簡文帝臨終将皇位禅讓給自己,如果不能這樣,便應當讓他攝政。
後來事情未能如他所願,他給弟弟桓沖寫信說:“遺诏讓我依照諸葛武侯、王公的舊例行事!”桓溫懷疑此事是王坦之、謝安從中作梗,心中忌恨。
八月,前秦加任王猛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王猛到長安,又加任都督中外諸軍事。
辭讓的表章呈上三四次,前秦王苻堅不許,說:“朕正要統一天下,除了你還有誰能委此重任?你不能辭讓宰相,就如同朕不能辭讓天下一樣。
” 王猛擔任宰相,苻堅端身拱手一無所為于上,百官大臣統屬聽命于下,軍國大事,無不由他決定。
王猛剛直明斷,清廉嚴肅,對善惡是非分辨得十分清楚,黜免屍位素餐的官吏,擢拔任用被埋沒在民間下層的人才,鼓勵農耕蠶桑,整治訓練軍隊,任用官吏一定與其才能相當,處罰犯人一定與其罪過相稱。
因此國富兵強,戰無不勝,前秦國内大治。
苻堅命令太子苻宏和長樂公苻丕等說:“你們事奉王公,應該像事奉我一樣。
” 陽平公苻融年紀輕,在冀州任職時,為政喜好新奇,察事崇尚苛刻煩瑣。
治中别駕申紹幾次規勸,引導他實行寬和的政策,苻融雖然很尊敬申紹,卻沒能完全聽從。
後申紹被調出任濟北太守,苻融屢次因為過失上聞,數次受到朝廷責備,才後悔沒有接受申紹的建議。
苻融曾經因為擅自修建學舍之罪,被有關部門所糾舉,于是苻融詢問申紹誰可以充任使者去京師申辯。
申紹說:“燕國的尚書郎高泰能言善辯,具有膽量智謀,可以派他去。
”苻融便命高泰前往長安,高泰見到王猛說:“從前魯僖公因為在泮水建立學宮而被歌頌,齊宣王因為在稷下設館尊禮士人而留名後世,現在陽平公開建學宮,您卻麻煩有關部門糾舉彈劾,明公您像這樣懲罰勉勵,下面的官吏到哪裡去逃避罪責呢?”王猛說:“這是我的錯。
”事情于是化解。
王猛因此歎息說:“高子伯哪裡是陽平公所可以使用的!”于是将這件事告訴了前秦王苻堅。
苻堅召見高泰,問他治理國家的根本。
高泰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 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
”堅曰:“可謂辭簡而理博矣。
”以為尚書郎。
固請還州,許之。
冬十月,葬高平陵。
三吳大早,饑。
癸酉(373) 晉烈宗孝武帝甯康元年秦建元九年。
春二月,大司馬溫來朝。
桓溫來朝,诏吏部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迎于新亭。
時都下恟恟,雲欲誅王、謝,因移晉祚。
坦之甚懼,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決于此行。
”溫既至,百官拜于道側。
溫大陳兵衛,延見朝士。
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
安從容就席,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
”遂命撤之,與安笑語移日。
郗超卧帳中聽其言,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時天子幼弱,外有強臣,安與坦之盡忠輔衛,卒安晉室。
三月,溫有疾,還姑孰。
秋七月,大司馬溫卒,以桓沖都督揚、豫、江州軍事。
初,溫疾笃,諷朝廷求九錫,屢使人趣之。
謝安、王坦之故緩其事,使袁宏具草。
宏以示王彪之,彪之歎其文辭之美,因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安見其草,辄改之,由是曆旬不就。
得到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在于審慎選舉,審慎選舉在于核實真僞,沒有官吏得到合适的人選,而國家還不能得到治理的事情。
”苻堅說:“您的話可以說是言辭簡單而道理深遠。
”任命他為尚書郎。
高泰堅決請求返回冀州,苻堅允許。
冬十月,東晉安葬簡文帝于高平陵。
三吳地區出現大旱,造成饑荒。
晉孝武帝 癸酉(373) 晉烈宗孝武帝甯康元年前秦建元九年。
春二月,大司馬桓溫進京師朝見。
桓溫來京師朝見,朝廷诏令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前往新亭迎接。
當時京師人心惶惶,傳言桓溫将要殺掉王坦之、謝安二人,随之奪取晉室天下。
王坦之甚為恐懼,謝安卻神色不變,說:“晉室皇位的存亡,決定于我們此行。
”桓溫到達之後,朝廷百官下拜于道旁。
桓溫大張警衛将士,接見朝廷各級官員。
王坦之汗流遍體,沾濕内衣,緊張得連手版都拿倒了。
謝安從從容容入位坐定,對桓溫說:“謝安我聽說諸侯有道時,守衛在四鄰,明公哪裡用得着在壁後埋伏人呢?”桓溫笑着說:“正因為不得不如此。
”于是命令撤去壁後衛士,與謝安歡笑交談良久。
郗超當時躺卧在帷帳之中聽他們交談,一陣風過來吹開了帳子,謝安笑着說:“郗生真可以稱作是入幕之賓了。
”當時天子年幼勢弱,外有強臣,謝安與王坦之盡忠輔佐衛護,終于使晉室得以穩定。
三月,桓溫患病,返回姑孰。
秋七月,大司馬桓溫去世,以桓沖都督揚、豫、江州諸軍事。
當初,桓溫病重,暗示朝廷給予他加九錫的特殊禮遇,屢次派人來催促。
謝安、王坦之故意拖延時間,命袁宏起草加授九錫的诏書。
袁宏寫好後拿給王彪之看,王彪之驚歎他文辭的優美,随之說:“你當然是大手筆,怎麼可以寫這類文章讓人看?”謝安見到袁宏的草稿,便加以修改,因此诏書十餘天未能寫定。
溫弟江州刺史沖問安、坦之所任,溫曰:“渠等不為汝所處分也。
” 溫以世子熙才弱,使沖領其衆。
溫卒,熙及弟濟謀殺沖,沖徙之長沙,稱溫遺命,以少子玄為嗣,時方五歲,襲封南郡公。
沖既代溫居任,盡忠王室,或勸除時望,沖不從。
始,溫在鎮,死罪皆專決。
沖以為生殺之重,當歸朝廷,須報後行。
皇太後臨朝攝政,以王彪之為尚書令,謝安為仆射。
謝安以天子幼沖,欲請崇德太後臨朝。
彪之曰:“上年垂及冠婚,反令從嫂臨朝,豈所以光揚聖德乎?”安不欲委任桓沖,故使太後臨朝,己得專決,遂不從其言。
彪之與共掌朝政,安每歎曰:“朝廷大事,衆所不能決者,以谘王公,無不立決。
” 冬,秦寇梁、益,陷之。
秦王堅使王統、朱肜帥卒二萬出漢川,毛當、徐成帥卒三萬出劍門,以寇梁、益。
梁州刺史楊亮拒之,戰敗,肜遂拔漢中,徐成亦克劍門。
楊安進攻梓潼,太守周虓固守涪城,遣步、騎送母、妻趣江陵,肜邀而獲之,虓遂降。
十一月,秦取二州,邛、莋、夜郎皆附之。
秦以楊安鎮成都,毛當鎮漢中,姚苌屯墊江,王統鎮仇池。
堅欲以周虓為尚書郎,虓曰:“蒙晉厚恩,但老母見獲,失節于此。
母子獲全,秦之惠也。
雖公侯之貴,不以為 桓溫的弟弟江州刺史桓沖問應如何安排謝安、王坦之,桓溫說:“他們不會被你來安排。
” 桓溫因為世子桓熙才略低下,讓桓沖接管自己的軍隊。
桓溫去世,桓熙和他的弟弟桓濟密謀要殺掉桓沖,桓沖将他們遷徙到長沙,并聲稱桓溫留下遺命,由小兒子桓玄為他的繼承人。
桓玄當時剛剛五歲,繼承南郡公的爵位。
桓沖接替桓溫的職任後,盡忠于王室,有人勸他殺掉當時有聲望的人,桓沖不聽。
當初,桓溫在姑孰鎮上時,死罪都由自己決定執行。
桓沖認為生殺這樣的大事,應當由朝廷來決定,要先行呈報,然後執行。
皇太後臨朝攝政,任命王彪之為尚書令,謝安為尚書仆射。
謝安因為天子年幼,想請崇德太後臨朝攝政。
王彪之說:“皇上已經快到加冠結婚的年齡了,卻反而要讓堂嫂臨朝攝政,這難道是傳揚光大聖德的做法嗎?”謝安不想将朝廷大權交給桓沖,所以讓太後臨朝,而這樣自己就可利用太後專斷朝政,于是沒有聽從王彪之的建議。
王彪之與謝安共掌朝政,謝安常常感歎地說:“朝廷大事,大家不能決斷的,隻要去詢問王公,沒有不立時決斷的。
” 冬季,前秦侵犯梁、益二州,将二州攻占。
前秦王苻堅命令王統、朱肜率領士卒二萬從漢川進軍,毛當、徐成率領士卒三萬從劍門進軍,進攻東晉的梁、益二州。
東晉梁州刺史楊亮率兵抵抗,戰敗,朱肜于是攻占漢中。
與此同時,徐成也攻克劍門。
楊安進攻梓潼,梓潼太守周虓堅守涪城,派遣步、騎組成的部隊護送他的母親和妻子趕往江陵,朱肜率軍截擊,将他的母、妻擒獲,周虓便投降了前秦。
十一月,前秦攻取梁、益二州,邛都、莋都、夜郎等地都歸附了前秦。
前秦以楊安鎮守成都,毛當鎮守漢中,姚苌駐屯墊江,王統鎮守仇池。
苻堅準備任命周虓為尚書郎,周虓說:“我蒙受了晉朝的厚恩,隻因老母被俘,才使我失節歸附于秦。
我們母子得以平安全身,這是秦國的恩惠。
即使公侯那樣的高貴地位,我也不以為 榮。
”遂不仕。
每見堅,或箕踞而坐,呼為氐賊。
嘗值元會,儀衛甚盛,堅問之曰:“晉朝元會,與此何如?”虓攘袂厲聲曰:“犬羊相聚,何敢比拟天朝!”秦人以虓不遜,屢請殺之,堅待之彌厚。
以王坦之為中書令,領丹陽尹。
彗星見。
彗星出于尾、箕,長十餘丈,經太微,掃東井,自四月見,及冬不滅。
秦太史令張孟言:“尾、箕,燕分;東井,秦分也。
今彗起尾、箕而掃東井,十年之後,燕當滅秦,二十年之後,代當滅燕。
慕容氏布列朝廷,臣竊憂之,宜剪其魁傑以消天變。
”堅不聽。
陽平公融亦上疏言之,堅報曰:“朕方混六合為一家,視夷狄為赤子,汝宜息慮,勿懷耿介。
夫惟修德可以禳災,苟能内求諸己,何懼外患乎?” 其後,有人入秦明光殿大呼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悲哉!無複遺。
”堅命執之,不獲。
朱肜、趙整固請誅諸鮮卑,堅不聽。
整,宦官也。
博聞強記,能屬文,好直言面谏。
慕容垂夫人得幸于堅,堅與之同辇遊于後庭。
整歌曰:“不見雀來入燕室,但見浮雲蔽白日。
”堅改容謝之,命夫人下辇。
甲戌(374) 二年秦建元十年。
春二月,以王坦之都督徐、兖等州軍事。
诏謝安總中書。
榮,何況一個郎官呢?”于是不肯入仕。
周虓每次見到苻堅,都很不禮貌,有時甚至叉開雙腿而坐,大聲稱呼苻堅為氐賊。
一次正值元旦朝會,儀仗侍衛極為隆盛,苻堅向他說:“晉朝的元旦朝會,與我們的相比怎麼樣?”周虓卷起袖子,疾言厲色地說:“犬羊相聚的場面,怎麼敢與天朝相比!”前秦人因為周虓不恭順,屢次請求将他殺掉,苻堅卻待他更為優厚。
東晉任命王坦之為中書令,兼任丹陽尹。
彗星出現。
彗星出現在尾宿、箕宿之間,長十餘丈,經過太微垣,掃過東井宿,從四月出現,直至冬天仍然存在不曾消失。
前秦太史令張孟進言說:“尾宿、箕宿,從分野上看屬于燕國;東井宿,從分野上看屬于秦國。
現在彗星起于尾宿、箕宿之間而掃過東井宿,十年之後,燕将會滅掉秦國,二十年以後,代國将會滅掉燕國。
現在慕容氏遍布朝廷之上,臣私下感到憂慮,應當鏟除他們當中的首領豪傑以消除天變。
”苻堅不聽。
陽平公苻融也上疏進言勸谏,苻堅回答說:“朕正要統一四海為一家,将夷狄異族當作嬰兒一樣看待,你應當消除掉憂慮,不要耿耿于懷。
隻有修明德性才可以解除災禍,如果能在内責求于自己,怕什麼外患呢?” 此後,忽然有人進入前秦皇宮的明光殿大聲呼喊說:“甲申乙酉,魚羊吃人,悲哀呀!沒有人能夠留下來。
”苻堅命令将這人抓起來,沒能抓到。
朱肜、趙整堅決請求誅殺諸鮮卑人,苻堅沒有聽從。
趙整是宦官。
他學問淵博,記憶力很強,能寫文章,喜歡當面直言進谏。
慕容垂的夫人得到苻堅的寵幸,苻堅與她同乘辇車在後庭遊樂。
趙整作歌說:“不見雀來入燕室,但見浮雲遮住白日。
”苻堅聽到後改變臉色向他謝罪,并命令慕容垂夫人走下辇車。
甲戌(374) 晉烈宗孝武帝甯康二年前秦建元十年。
春二月,東晉命王坦之都督徐、兖等州諸軍事。
孝武帝诏令謝安總理中書省事。
安好聲律,期功之慘,不廢絲竹,士大夫效之,遂以成俗。
坦之屢書苦谏,曰:“天下之寶,當為天下惜之。
”安不能從。
又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
羲之謂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
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世所宜。
”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緻患邪?” 乙亥(375) 三年秦建元十一年。
夏五月,徐兖都督、藍田侯王坦之卒。
坦之臨終,與謝安、桓沖書,惟以國家為憂,言不及私。
卒,谥曰獻。
以桓沖為徐州刺史,謝安領揚州刺史。
沖以安素有重望,以揚州刺史讓之,自求外出。
桓氏族黨莫不苦谏,沖處之澹然。
秋七月,秦丞相王猛卒。
猛寝疾,秦王堅親為祈郊廟社稷,分遣侍臣遍禱河嶽。
疾少瘳,為之赦殊死以下。
猛上疏曰:“不圖陛下以臣之命而虧天地之德,開辟已來,未之有也。
臣聞報德莫如盡言,謹以垂沒之命,竊獻遺款。
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古先哲王知功業之不易,戰戰兢兢,如臨深谷。
伏 謝安喜好音樂,就是碰到親戚的喪事,也不停止欣賞絲竹器樂的娛樂,士大夫們紛紛仿效,于是成為當時的一種風俗。
王坦之多次給他寫信苦苦相勸,說:“禮法,是天下的寶物,應該為天下人愛惜它。
”謝安不能聽從。
謝安又曾經與王羲之同登冶城,忽悠然遐想,有超世脫俗的心思。
王羲之對他說:“夏禹勤于王事,手掌足底生滿厚繭,周文王整天忙于政事,天色晚了才有時間吃飯。
現在四方邊界多有防衛堡壘,正當多事之秋,應該考慮如何為國效力,您卻虛談廢務,浮文妨礙為政大要,這恐怕不是對當今之世很适宜的東西。
”謝安說:“戰國時秦國委任商鞅,卻隻經二世便滅亡了,這難道是清言所帶來的災患嗎?” 乙亥(375) 晉烈宗孝武帝甯康三年秦建元十一年。
夏五月,東晉徐兖二州都督、藍田侯王坦之去世。
王坦之臨終之前給謝安、桓沖寫了書信,信中隻對國家表示憂慮,所言絲毫沒有涉及個人的事情。
去世後,朝廷賜谥号稱獻。
東晉任命桓沖為徐州刺史,謝安兼任揚州刺史。
桓沖因為謝安素來有很重的名望,将揚州刺史讓給他,自己請求到朝廷之外任職。
桓氏的宗族黨羽都苦苦勸谏,桓沖一概不聽,把權勢看得很淡泊。
秋七月,前秦丞相王猛去世。
王猛患病卧床,前秦王苻堅親自為他到郊外及宗廟、社稷壇祈禱,又分派侍臣到各地遍祈黃河及華嶽諸神,企望他能康複。
王猛的病稍稍減輕,苻堅又為之赦免被判斬首之刑以下的罪犯。
王猛上疏說:“想不到陛下因為臣的性命而虧欠天地之德,這是開天辟地以來沒有過的事情。
臣聽說報答恩德莫過于盡吐真言,謹以将死之命,私下進獻一些遺忠。
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成就功業,有完美開始的不一定有圓滿的結局,古代的聖明君主知道建立功業的不易,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谷。
臣敬希 惟陛下,追蹤前聖,天下幸甚。
”堅覽之悲恸。
七月,堅親至猛第視疾,訪以後事。
猛曰:“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
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言終而卒。
堅比斂,三臨哭,謂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壹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漢霍光故事,谥曰武。
八月,立皇後王氏。
後,濛之孫也。
九月,以徐邈為中書舍人。
帝講《孝經》,始覽典籍,延儒士。
謝安薦邈補中書舍人,每被顧問,多所匡益。
帝或宴集,酣樂之後,好為詩章,文詞穢雜。
邈應時收斂,還省刊削,經帝重覽,然後出之。
冬十月朔,日食。
秦置聽訟觀。
遣太子入學。
禁《老》《莊》、圖谶之學。
秦王堅诏曰:“新喪賢輔,百司或未稱朕心,可置聽訟觀,五日一臨,以求民隐。
今天下雖未大定,權可偃武修文,以稱武侯雅旨。
其增崇儒教,禁《老》《莊》、圖谶之學,犯者棄市。
”妙簡學生,太子及群臣之子皆就學受業。
尚書郎王佩讀谶,堅殺之,谶學遂絕。
丙子(376) 太元元年秦建元十二年。
是歲,涼、代皆亡,凡僭國一。
陛下,能夠追随前代的聖明君主,那将是天下的大幸。
”苻堅看到王猛的表章後,十分傷心悲痛。
七月,苻堅親自到王猛家中去探望病情,并向他詢問後事。
王猛說:“晉國雖然僻居于江南一隅,然而它是中原王朝的正統相承,君臣上下安定和睦,臣死之後,希望您不要圖謀晉國。
鮮卑、西羌,是我們的仇敵,終究要成為禍患,應當逐漸除掉他們,以利于國家。
”說完這番話,王猛就去世了。
苻堅到王猛入殓的時候,三次親自到靈前痛哭,對太子苻宏說:“老天難道不想讓我統一天下嗎,為什麼這麼早就奪去我的王景略呢?”按照漢代霍光的葬禮舊例安葬了王猛,賜予他谥号為武。
八月,東晉朝廷立王氏為皇後。
王皇後是王濛的孫女。
九月,東晉朝廷任命徐邈為中書舍人。
孝武帝講習《孝經》,開始閱覽儒家典籍,延見儒士。
謝安推薦徐邈為中書舍人,徐邈常常接受孝武帝的詢問,多所匡正補益。
孝武帝有時候宴集大臣,酒酣暢快之後,喜歡吟寫詩章,文辭污穢雜亂。
徐邈總随時将這些詩章收集起來,回中書省删改修正,再經孝武帝重新看過,然後才使其流傳出去。
冬十月初一,出現日食。
前秦設置聽訟觀。
命太子入學讀書。
禁止《老子》《莊子》及圖谶之學。
前秦王苻堅下诏說:“最近失去賢明的首輔,朝廷百官中或有不能稱朕心思的人,可設置聽訟觀,朕五日一去,以訪求百姓的隐情。
現在天下雖然還沒能完全平定,但權且可以停息武事,修明文教,以便符合武侯王猛高雅的意旨。
現在要尊崇儒家學說,禁止《老子》《莊子》及圖谶之學,有違犯的斬首示衆。
”精細地挑選學生,讓太子及群臣的兒子都到學校從師學習。
尚書郎王佩讀谶書,苻堅将他殺掉,谶學從此絕迹。
丙子(376) 晉烈宗孝武帝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這年,涼、代皆亡,共一個僭越國。
春正月朔,帝冠。
太後歸政。
以謝安為中書監、錄尚書事。
秦遣侍臣分巡郡縣。
秦王堅下诏曰:“往得丞相,常謂帝王易為。
自丞相違世,須發半白。
今天下既無丞相,或政教淪替,可遣侍臣分巡郡縣,問民疾苦。
” 秋七月,秦遣兵擊涼州。
八月,敗其兵,涼将掌據死之,張天錫降。
天錫荒于酒色,不親庶務,黜世子大懷,而立嬖妾之子大豫,人情憤怨。
秦王堅以天錫臣道未純,遣将軍苟苌、梁熙等将兵臨西河;尚書郎闫負、梁殊奉诏征之,若有違命,即進師撲讨。
負、殊至姑臧。
天錫會官屬謀之。
皆怒曰:“吾世事晉朝,忠節著于海内。
今一旦委身賊庭,醜莫大焉!且河西天險,若悉境内精兵,右招西域,北引匈奴以拒之,何遽知其不捷也!”天錫攘袂大言曰:“孤計決矣,言降者斬!”使謂負、殊曰:“君欲生歸乎,死歸乎?”殊等辭氣不屈,天錫怒,射殺之。
其母嚴氏泣曰:“秦主橫制天下,兵不留行,汝若降之,猶可延數年之命,今既抗衡,又殺其使者,亡無日矣。
”天錫使将軍馬建帥衆二萬拒秦。
八月,秦師濟河。
天錫又遣掌據帥衆三萬軍于洪池。
苟苌使姚苌為前驅,馬建迎降,據兵敗,就帳免胄,西向稽首,伏劍而死。
秦兵遂至姑臧,天錫面縛出降,涼州郡縣悉下。
春正月初一,孝武帝加冠。
太後将朝政大權歸還孝武帝。
任謝安為中書監、錄尚書事。
前秦派侍臣分頭巡視郡縣。
前秦王苻堅下诏說:“往昔得到丞相王猛,常認為帝王是很容易做的。
自從丞相去世,朕已經為政事操勞得頭發半白了。
現在天下既然已經沒有了王猛丞相,政教或許會有松懈衰廢之處,可以派遣侍臣分頭巡視郡縣,探問百姓的疾苦。
” 秋七月,前秦派遣軍隊進攻涼州。
八月,擊敗涼州軍隊,涼将掌據戰死,張天錫投降前秦。
張天錫沉溺于酒色,不親自處理朝政事務,廢黜世子張大懷,而把寵妾生的兒子張大豫立為世子,人們對此都非常怨恨憤怒。
前秦王苻堅因為張天錫不能徹底地遵奉為臣之道,派遣将軍苟苌、梁熙等率領軍隊逼臨西河;同時讓尚書郎闫負、粱殊持诏書征召張天錫入朝,如果他違命不來,立即進軍讨伐。
闫負、梁殊到達姑臧。
張天錫會集文武官員商議。
衆官員都生氣地說:“我們世代事奉晉朝,忠義之節顯揚于海内。
現在一旦委身于秦國賊庭,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況且河西是天險之地,如果我們發動境内的全部精銳士卒,向西招來西域各國的兵将,向北引請匈奴的雄兵來抵禦他們,怎麼便知道不能取勝?”張天錫挽起袖子大聲說:“孤的主意定了,敢說投降的斬首!”于是使人對闫負、梁殊說:“你們想活着回去,還是想死着回去?”梁殊等人言辭神色都毫不屈服,張天錫發怒,命人将他們用箭射死。
他的母親嚴氏哭着說:“秦主橫掃天下,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你如果投降,還可以延長幾年性命,現在既要與之抗衡,又殺掉了他的使者,滅亡指日可待了。
”張天錫命令将軍馬建率将士二萬抵禦前秦軍隊。
八月,前秦大軍渡過黃河。
張天錫又派遣掌據率将士三萬屯于洪池。
苟苌命令姚苌為前鋒,馬建率部投降前秦,掌據被前秦軍隊擊敗,進入軍帳摘下頭盔,向西方叩頭下拜,舉劍自刎而死。
前秦大軍于是抵達姑臧,張天錫自己用繩背捆雙手出降,涼州郡縣全部投降前秦。
秦以梁熙為涼州刺史,鎮姑臧。
封天錫歸義侯。
初,秦兵之出也,先為天錫築第于長安,至則居之。
熙清儉愛民,河右安之。
初,桓沖聞秦攻涼州,遣兵分道桡秦以救涼,不克而罷。
诏除度田收租之制。
初,哀帝減田租,畝收二升,至是除之。
王公以下,口稅米三斛,蠲在役之身。
冬十一月朔,日食。
秦遣兵擊代,敗之。
十二月,代寔君弑其君什翼犍。
秦讨殺之。
遂分代為二部。
劉衛辰為代所逼,求救于秦,秦王堅遣行唐公洛、鄧羌、朱肜等将兵擊之,以衛辰為鄉導。
代王什翼犍使南部大人劉庫仁将兵拒戰,大敗。
什翼犍病,不能自将,乃奔陰山之北。
聞秦兵稍退,複還雲中。
初,什翼犍世子寔早卒。
寔子珪尚幼,慕容妃諸子皆長,繼嗣未定。
庶長子寔君遂殺諸弟,并弑什翼犍。
秦兵趨雲中,部衆逃潰,國中大亂。
珪母賀氏以珪走,依賀讷。
秦王堅召代長史燕鳳,問代亂故,鳳具以對。
堅曰:“天下之惡一也。
”乃執寔君至長安,車裂之。
堅欲遷珪于長安,鳳固請曰:“代王遺孫沖幼,莫相統攝。
庫仁勇而有知,衛辰狡猾多變,皆不可獨任。
宜分諸部為二,令此二人 前秦任命梁熙為涼州刺史,鎮守姑臧。
封張天錫為歸義侯。
當初,前秦在軍隊出發時,先為張天錫在長安修築宅第,張天錫到長安後便居住在那裡。
梁熙清廉節儉,愛護百姓,河西地區非常安定。
當初,東晉桓沖聽說前秦進攻涼州,派遣軍隊分道騷擾前秦以便援救,沒能成功,各路軍隊全都撤回。
東晉下诏廢除度田收取田租的制度。
當初,晉哀帝減少田租,每畝收租二升,到這時廢除此項制度。
規定:自王公以下,每人交納稅米三斛,服兵役、勞役的人免除賦稅。
冬十一月初一,出現日食。
前秦派遣軍隊進攻代國,擊敗代國軍隊。
十二月,代國拓跋寔君殺害其君拓跋什翼犍。
前秦進軍讨伐,将他殺掉。
于是前秦分代國為二部。
匈奴劉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