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十三

關燈
令,如同普通編戶百姓。

    并州邊境肅清,百姓耕作遍野,勉勵從事農耕蠶桑,令行禁止。

    梁習于是向朝廷貢舉名士常林、楊俊一類人物,後來這些人都聞名于世。

     朝廷任命仲長統為尚書郎。

     當初,山陽人仲長統到并州遊學時,曾訪問并州刺史高幹,高幹友好地接待了他,向他咨詢天下事。

    仲長統對高幹說:“您有雄心大志,卻缺乏非凡的才能;喜好士人,卻不能鑒别選擇,這是我所以請您深以為戒的事情。

    ”高幹聽後不高興,仲長統離他而去。

    高幹死後,荀彧舉薦仲長統出任尚書郎。

    仲長統曾經撰寫《昌言》,其大略意思說:“受命于天的英雄豪傑,并不是一開始就有君臨天下的名分,由于沒有這種名分,所以用武力争奪天下的人競相崛起。

    等到這些人較量智謀的智謀竭盡,較量力量的力量枯竭,形勢不允許他再相對抗,才開始羁首系頸,向我們就範。

    及至第二代君主繼位的時候,英雄豪傑們不再有非分之心,士人百姓都已歸心朝廷,富貴之家已經确定,尊嚴集于君主一人。

    當此之時,即使是下等的愚蠢之人居君主之位,仍能使君主恩澤同天地那樣大,威嚴與鬼神相同。

    那些愚蠢帝王見到天下沒有人敢違抗他的旨意,自認為像天地一樣不可滅亡,于是便任意追求自己的私癖嗜好,放縱自己的邪惡欲念,君臣公開貪淫, 上下同惡,荒廢庶政,棄忘人物。

    信任親愛者,盡佞谄容說之人,寵貴隆豐者,盡後妃姬妾之家。

    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民之骨髓,怨毒無聊,禍亂并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

    昔之為我哺乳之子孫者,今盡是我飲血之寇仇也。

    至于運徙勢去,猶不覺悟者,豈非富貴生不仁,沉溺緻愚疾邪!存亡以之疊代,治亂從此周複,天道常然之大數也。

    ” 烏桓寇邊。

     烏桓乘天下亂,略有漢民十餘萬戶。

    蹋頓尤強,為袁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寇,欲助尚複故地。

    操将擊之,先鑿平虜、泉州渠以通運。

     丁亥(207) 十二年 春二月,曹操封功臣為列侯。

     夏,操擊烏桓。

    秋八月,破之,斬蹋頓。

    袁熙、袁尚奔遼東,公孫康斬之。

     曹操将擊烏桓,諸将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

    ”郭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

    且袁紹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

    今舍而南征,尚因烏桓之資,招其死主之臣,以生蹋頓之心,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 上下一同作惡,荒廢朝政,廢棄人才。

    信任親近的,全是奸佞谄谀奉承之輩,寵信尊貴的,都是後宮妃嫔之家。

    竟至于熬煎民脂民膏,敲盡百姓骨髓的程度,人民怨聲載道,無以為生,災禍戰亂,同時并起,中原紛亂不安,周邊異族侵擾反叛,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毀于一旦。

    從前由我哺育成長的臣民,現在都成為要飲我鮮血的仇敵。

    至于那些天運改變,大勢已去仍不覺悟的君主,難道不是由于富貴産生了不仁之心,沉迷不悟導緻了愚蠢頑劣的緣故嗎!王朝興亡因此而更疊替代,天下治亂由此周而複始,這正是天命自然的大規律。

    ” 烏桓侵擾邊境。

     烏桓乘天下大亂之際,掠走漢人百姓十餘萬戶。

    烏桓王蹋頓的力量最為強盛,曾受到袁紹的厚待,所以袁尚兄弟去投奔他,他幾次進入邊地搶掠,想要幫助袁尚恢複過去的統治區域。

    曹操準備進軍讨伐他,先開鑿平虜、泉州渠以打通運輸水路。

     丁亥(207)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 春二月,曹操封賜功臣為列侯。

     夏季,曹操進軍讨伐烏桓。

    秋八月,曹操擊破烏桓,斬殺蹋頓。

    袁熙、袁尚投奔遼東郡,公孫康将他們殺掉。

     曹操準備進攻烏桓,衆将都說:“袁尚不過是逃亡的賊虜,異族人貪财而不念親情,怎麼能為袁尚所用?現在大軍遠征塞外,劉備一定會勸說劉表來襲擊許都,萬一出現變故,後悔就來不及了。

    ”郭嘉說:“您雖然威震天下,袁尚及烏桓仗恃地處遙遠,一定不會事先防備,我軍乘其沒有防備之時,突然襲擊,便可以攻滅。

    況且袁紹對百姓及異族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還生存于世。

    如果舍棄他們而轉頭南征,袁尚利用烏桓的人力物力,招集願為袁氏主人效死的舊部下,因此而使蹋頓又生出南向中原的野心,恐怕那時青、冀二州就不是我們所有的了。

    劉表不過是一個坐着高談闊論的人,他自知才幹不足以駕馭劉備,重用劉備,則恐怕以後控制不住他,給予劉備很輕的職任,劉備又不甘心為他 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操從之。

    行至易,嘉曰:“兵貴神速,今千裡襲人,辎重多,難以趨利,不如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 初,袁紹數遣使召田疇,又即授将軍印,使統其衆,疇皆拒之。

    然每忿烏桓多殺其本郡冠蓋,意欲讨之而力未能。

    至是操遣使辟之,疇即至,随軍次無終。

    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滞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

    疇曰:“此道,秋夏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

    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于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尚有微徑。

    若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可不戰而禽也。

    ”操令疇将其衆為鄉導,上徐無山,塹山堙谷,五百餘裡,經白檀,曆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未至二百裡,虜乃知之。

    尚、熙與蹋頓等将數萬騎逆軍。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縱兵擊之,虜衆大崩,斬蹋頓,降者二十餘萬。

    尚、熙奔遼東,尚有數千騎。

    或勸操遂擊之,操曰:“吾方使公孫康送尚、熙首,不煩兵矣。

    ”九月,引還。

    康果斬尚、熙首送之。

    諸将或問操,操曰:“彼素畏尚、熙,吾急之則并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

    ”操枭尚首,令:“敢哭者斬。

    ”牽招獨設祭悲哭,操義而舉之。

    時天寒 所驅使,即使我們以傾國兵力去遠征,也不必擔憂劉表來攻。

    ”曹操采納郭嘉的建議,率軍遠征烏桓。

    大軍行至易縣時,郭嘉說:“兵貴神速,如今遠涉千裡去襲擊别人,辎重過多,難以抓住勝機,不如留下辎重,軍隊輕裝兼程急進,出其不意,向敵人發動突然襲擊。

    ” 當初,袁紹幾次派遣使者征召田疇,又命使者授予他将軍印绶,讓他仍然統率手下的部衆,田疇都拒絕不受。

    然而田疇常常忿恨烏桓殺了本郡不少的士族大家,想要讨伐烏桓而力所不能。

    曹操派遣使者征召他,他立即起程來見,跟随大軍到達無終縣。

    當時正好是夏季,雨水頻繁,而無終瀕臨大海,地勢低窪,道路泥濘不通,烏桓也派兵守衛險阻要道,大軍無法前進。

    田疇說:“這條路,每年夏秋兩季都積有雨水,說它淺,不能通行車馬,說它深,又不能運行舟船,是很長時間的難題了。

    舊右北平郡的郡治在平岡,那裡有道路可以出盧龍塞,直達柳城,從光武帝建武年間以來,這條道路陷落崩壞,交通斷絕,但還有微小的路徑可以找到。

    現在如果我們回軍從盧龍塞口翻越白檀之險,出至空虛地帶,路近而且方便,攻其不備,可以不經戰鬥便擒住蹋頓。

    ”曹操命令田疇率領他的部衆為向導,大軍上徐無山,鑿山填谷,行進五百餘裡,經過白檀、平岡,穿過鮮卑的王庭,向東直指柳城。

     到距離柳城二百裡時,烏桓才發現。

    袁尚、袁熙與蹋頓等人率領騎兵數萬名前來迎擊曹軍。

    八月,曹操率領大軍登上白狼山,突然與烏桓軍隊相遇,派兵進攻,烏桓兵衆大敗潰散,曹軍斬殺蹋頓,投降者二十餘萬。

    袁尚、袁熙投奔遼東,手下還有數千騎兵。

    有人勸曹操乘勝追擊,曹操說:“我正要使公孫康送來袁尚、袁熙的首級,不用再勞師動衆了。

    ”九月,大軍還師。

    公孫康果然殺掉袁尚、袁熙,将首級送來。

    諸将中有人問曹操,曹操說:“公孫康素來畏懼袁尚、袁熙,我急着進攻,他們就會合力抵抗,我暫緩進攻,他們就會互相殘殺,這是勢所必然的事情。

    ”曹操将袁尚的首級挂起來示衆,下令說:“有敢哭袁尚的斬首。

    ”隻有牽招設祭痛哭,曹操認為他有義氣,推舉他為茂才。

    當時天寒地凍, 且旱,二百裡無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三十餘丈方得水。

     既還,科問前谏者,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不可以為常。

    諸君之谏,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封田疇為亭侯,疇曰:“吾始為劉公報仇,率衆遁逃,志義不立,反以為利,非本志也。

    ”固讓不受。

    後操複欲封之,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

    操使疇所善夏侯惇喻之,疇曰:“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必不得已,請效死,刎首于前。

    ”言未卒,泣涕橫流。

    惇以白操,操知不可屈,乃拜議郎。

     操之北伐也,劉備說劉表襲許,表不能用。

    至是,表謂備曰:“不用君言,故為失此大會。

    ”備曰:“今天下分裂,日尋幹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若能應之于後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 冬十月,有星孛于鹑尾。

     孫權母吳氏卒。

     吳氏病笃,引見張昭,屬以後事而卒。

     劉備見諸葛亮于隆中。

     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颍川徐庶、崔州平然之。

    州平,烈之子也。

    劉備訪士于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徐庶亦謂備曰:“諸葛孔明,卧龍也, 又逢大旱,二百裡之間沒有水源,軍中又缺乏糧食,隻好殺掉戰馬數千匹作為軍糧,掘地三十餘丈才得到水。

     大軍回到許都後,曹操詢問先前勸谏不要遠征烏桓的有哪些人,都給予厚賞,說:“我先前出兵遠征,是行危險之事而僥幸成功,不能老這要做。

    各位的勸谏,是萬全之策,所以給予賞賜,以後不要不敢進言。

    ”曹操封賜田疇為亭侯,田疇說:“我最初是想為劉虞州牧報仇,率領衆人逃亡,我的志向現在沒能實現,反而借此自己獲求私利,這不是我的本意。

    ”堅持辭讓,不肯接受。

    後來曹操又想封賜田疇,田疇上疏陳述他的至誠之心,并且以死自誓,決不受封。

    曹操派與田疇相好的夏侯惇去勸谕他,田疇說:“田疇我,不過是一個負義逃竄山間的人罷了,蒙曹公大恩得以保全活命,這已非常幸運了,怎麼可以出賣盧龍塞而換取賞賜爵祿呢!如果實在不能推辭,請讓我效死,自刎于您面前。

    ”話沒有說完,已經淚流滿面了。

    夏侯惇回去向曹操報告,曹操知道不能使他屈服,便任命他做了議郎。

     曹操北伐烏桓時,劉備勸劉表襲擊許都,劉表沒能聽從。

    到這時,劉表對劉備說:“我沒有聽從您的建議,所以失掉了這大好時機。

    ”劉備說:“現在天下分裂,戰争日不間斷,機會的到來,難道會有終結嗎!如果能夠抓住以後的機會,那麼這次也不值得遺憾了。

    ” 冬十月,有彗星出現于鹑尾星。

     孫權的母親吳氏去世。

     吳氏病重,召見張昭,向他托付後事以後去世。

     劉備在隆中訪見諸葛亮。

     當初,琅邪人諸葛亮寓居于襄陽隆中,他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一流人物,但是當時人對他不屑一顧,沒有誰認可他的說法,隻有颍川人徐庶、崔州平相信他的才幹,認為确實如此。

    崔州平是崔烈的兒子。

    劉備向襄陽人司馬徽訪求士人,司馬徽說:“儒生俗士,哪裡識得時務?識時務的隻能是俊傑之士。

    此間俊傑之士自有伏龍、鳳雛二人。

    ”劉備問這二人是誰,司馬徽說:“是諸葛孔明和龐士元。

    ”徐庶也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卧龍, 将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緻也,将軍宜枉駕顧之。

    ” 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内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備曰:“善。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不悅,備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複言。

    ”羽、飛乃止。

     徽,清雅有知人之鑒。

    同縣龐德公素有重名,徽兄事之。

    亮每至其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

    士元名統,德公從子也,少樸鈍,未有識者,唯德公與徽重之。

    德公嘗謂孔明為卧龍,士元為鳳雛,德操為水鑒,故德操與備語而稱之。

     将軍是否願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

    ”徐庶說:“這個人可以去拜訪,不能屈待他而把他招來,将軍應當屈尊去拜訪他。

    ” 劉備因此去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見。

    于是屏退左右人說:“漢室危亡,奸臣竊據朝廷大權,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但智謀短淺,因此遭到挫敗,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有止息,您認為我應該怎樣去做?”諸葛亮說:“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上百萬的軍隊,挾制天子來号令諸侯,這确實無法與他競争。

    孫權占據江東地區,已經曆了三代,那裡地勢險要,人民歸附,賢能之士能為他所用,這種情況隻能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能謀取他。

    荊州北據漢、沔二水,南通南海,東面連接吳郡、會稽一帶,西邊通達巴郡、蜀郡地區,這正是用武之地,而其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塊地方,這大概是上天用來資助将軍的。

    益州地勢險阻,沃野千裡,是天府之國,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邊威脅着他,百姓衆多、境内富庶卻不知慰撫,智能之士都希望能得到一個賢明的主人。

    将軍本是漢家皇室的後裔,信義聞名于天下,如果能占據荊、益二州,守住它的險要之地,向西和好諸戎等族,向南安撫夷、越等族,對外結好孫權,對内修明政治。

    天下形勢出現變化,便可以命令一員上将,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縣、洛陽一帶進軍,将軍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師秦川,百姓誰能不拿着食籃、酒壺來迎接将軍呢?果真像這樣的話,那您就可以成就霸業,漢室也就可以複興了。

    ”劉備聽後說:“好!”于是與諸葛亮的情誼日益親密。

    關羽、張飛為此不高興,劉備解釋說:“我有了諸葛孔明,就如同魚有了水一樣。

    希望各位不要再說了。

    ”關羽、張飛這才罷休。

     司馬徽為人高雅,善于鑒别人才。

    同縣人龐德公素來很有名聲,司馬徽把他當作兄長一樣看待。

    諸葛亮每次到龐德公家,都單獨在床下叩拜,龐德公從來不阻攔。

    龐士元名龐統,是龐德公的兒子,他小時遲鈍,沒有誰看到他的才能,隻有龐德公與司馬徽很看重他。

    龐德公曾經說諸葛亮是卧龍,龐士元是鳳雛,司馬德操是水鏡,所以司馬德操與劉備交談而稱贊諸葛孔明與龐士元。

     戊子(208) 十三年 春正月,曹操還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師。

     孫權擊江夏太守黃祖,破斬之。

     初,巴郡甘甯将僮客八百人歸劉表,觀表事勢終必無成,欲東入吳。

    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

    乃留,依祖三年,祖以凡人畜之。

    孫權擊祖,祖軍敗走,權校尉淩操急追之,甯射殺操,祖得免。

    軍罷還營,待甯如初。

    都督蘇飛數薦甯,不用,乃白以為邾長。

    甯遂亡奔孫權,周瑜、呂蒙共薦達之。

     甯獻策曰:“今漢祚日微,曹操終為篡盜。

    南荊形便,誠國之西勢也。

    甯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至尊當早圖之,不可後操。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

    祖今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貪縱,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于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軍,鼓行而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矣。

    ”權深納之。

    張昭難曰:“今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緻亂。

    ”甯謂昭曰:“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權舉酒屬甯曰:“興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決以付卿,但當勉建方略,何嫌張長史之言乎!” 權遂西擊黃祖。

    祖橫兩蒙沖挾守沔口,大绁系碇,千弩交射,軍不得前。

    将軍董襲、司馬淩統,各将敢死百人,人被兩铠,乘大船突入蒙沖裡,襲以刀斷绁,蒙沖乃橫流,大兵遂進。

    祖令陳就逆戰,呂蒙親枭就首。

    于是水陸并 戊子(208)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春正月,曹操回到邺城,修建玄武池,用以訓練水軍。

     孫權進攻江夏太守黃祖,擊敗并将他殺掉。

     當初,巴郡人甘甯率領僮客八百人歸附劉表,他觀察到劉表最終難以成就大事,便想東去吳地。

    由于黃祖在夏口,甘甯與其兵衆無法通過。

    便留在夏口,依附黃祖達三年之久,黃祖一直将他當作一般人來對待。

    孫權進攻黃祖,黃祖軍戰敗逃走,孫權的校尉淩操在後緊緊追趕,甘甯發箭射死淩操,黃祖才得免于難。

    黃祖收軍回營,對待甘甯如同以前一樣。

    都督蘇飛屢次向黃祖推薦甘甯,黃祖不肯用,蘇飛便請求任命甘甯為邾縣縣長。

    甘甯于是投奔孫權,周瑜、呂蒙一起向孫權推薦甘甯。

     甘甯向孫權獻計說:“現在漢室的氣數日益衰微,曹操最終會篡奪皇位。

    荊州南部地勢便利暢通,實在是我國西部的要地。

    我觀察劉表,他既沒有深謀遠慮,兒子才質又很庸劣,您應當及早謀取他,不要落在曹操後邊。

    謀取他的策略,應該是先消滅黃祖。

    黃祖現在已經年老,昏愦至極,财物糧食都很缺乏,身邊左右貪贓橫行,戰士心懷怨恨,舟船戰具毀壞失修,農耕荒廢,軍中沒有法紀,您現在出兵進攻,一定可以擊破他。

    一旦攻破黃祖後,便可以長驅西進,占據楚關,勢力大大擴張,便可以逐漸攻取巴蜀地區了。

    ”孫權認為他說得很對。

    張昭疑難甘甯說:“現在江東形勢不穩,如果軍隊果真出征,恐怕一定會帶來禍亂。

    ”甘甯對張昭說:“國家将蕭何那樣的重任交給您,您留守後方而擔憂禍亂,用什麼來效法古人呢!”孫權舉杯向甘甯勸酒,說:“甘興霸,今年出兵讨伐,就像這杯酒,決定交付給你了,你隻管努力去策劃謀略,何必計較張長史的話呢!” 孫權于是西進攻打黃祖。

    黃祖橫置兩艘蒙沖戰船夾守沔口,用大繩捆系碇石,設置千張弓弩交射,孫權軍無法前進。

    将軍董襲、司馬淩統各率敢死士卒百人,每人身披雙副铠甲,乘大船沖入蒙沖戰船間,董襲用刀砍斷大繩,蒙沖橫流,大軍于是得以前進。

    黃祖命令陳就迎戰,呂蒙親手将他斬首。

    于是水陸并 進,遂屠其城。

    祖挺身走,追斬之。

    又欲殺蘇飛,甘甯下席叩頭流涕,言飛舊恩,乞其首領。

    權乃舍之。

    淩操子統欲殺甯,權命統不得仇之,令甯屯他所。

     夏六月,罷三公官,曹操自為丞相。

     操以崔琰為西曹掾,毛玠為東曹掾,司馬朗為主簿,弟懿為文學掾。

    琰、玠并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

    拔敦實,斥華僞,進沖遜,抑阿黨。

    由是士以廉節自勵,雖貴寵,輿服不敢過度。

    長吏還者,垢面羸衣,獨乘柴車。

    軍吏入府,朝服徒行。

    吏潔于上,俗移于下。

    操聞之,歎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人自治,吾複何為哉!”懿,少聰達,多大略。

    琰謂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操聞而辟之,懿辭以風痹。

    操怒,欲收之,懿懼,就職。

    操幼子倉舒卒,操傷惜之甚。

    掾邴原有女早亡,操欲求與倉舒合葬,原辭曰:“嫁殇,非禮也。

    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訓典而不易也。

    若聽明公之命,則是凡庸也,明公焉以為哉!”操乃止。

     以馬騰為衛尉。

     以騰子超為偏将軍,代統其衆。

     秋七月,曹操擊劉表。

     八月,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進,攻陷夏口并大肆屠殺城内人口。

    黃祖挺身逃走,被孫權軍追上殺死。

    孫權又想殺掉蘇飛,甘甯走下座位叩頭流淚,陳說蘇飛對他的舊恩,請求饒蘇飛一命。

    孫權于是赦免蘇飛。

    淩操的兒子淩統想殺掉甘甯替父報仇,孫權命令淩操不可以甘甯為仇,命令甘甯駐屯别的地方。

     夏六月,朝廷罷置三公官,曹操自任丞相。

     曹操任用崔琰為西曹掾,毛玠為東曹掾,司馬朗為主簿,司馬朗之弟司馬懿為文學掾。

    崔琰、毛玠一同掌管選舉之事,他們所舉用的都是清廉正直的人,雖然有顯赫的名聲但品行不佳的人,最終都不會被舉用。

    他們拔舉敦樸務實的人才,排斥浮華虛僞之徒,進用謙沖恭遜的人士,壓抑結黨營私之輩。

    于是當時的士人都以廉潔節儉自勉,即使是貴寵大臣,車乘服飾也不敢超越制度。

    地方縣令長還朝者,常常蓬頭垢面,身穿破舊的衣服,獨自一人乘坐簡陋的車子而行。

    軍吏入府做事,都身穿朝服徒步而行。

    于是官員廉潔奉公于上,百姓風俗也煥然一新。

    曹操知道這種情況,歎息道:“像這樣任用人才,使天下的人都能自己約束自己,我還有什麼可做的呢!”司馬懿從小聰明通達,富有深謀大略。

    崔琰對司馬朗說:“您的弟弟聰慧睿哲,明智允正,剛健果斷,英俊卓越,不是您所能及的。

    ”曹操聽說後辟舉他入仕,司馬懿自稱有手足麻木之症,不肯應召。

    曹操發怒,準備逮捕他治罪,司馬懿害怕,這才就職。

    曹操的小兒子曹倉舒去世,曹操極為悲傷痛惜。

    司空掾邴原有個女兒很早就亡故了,曹操想請求邴原使曹倉舒與他的女兒合葬,邴原推辭說:“冥婚合葬,不符合禮法。

    邴原我所以能容身于明公您身側,您所以這樣接待我,是因為我能恪守經典而不随意改變的緣故。

    我如果聽從您的命令就成了凡庸之人,您怎麼能這樣做呢!”曹操這才作罷。

     朝廷任命馬騰為衛尉。

     朝廷任命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偏将軍,接替馬騰掌管軍隊。

     秋七月,曹操進攻劉表。

     八月,曹操殺掉太中大夫孔融,滅掉他的家族。

     融恃其才望,數戲侮曹操,又上書言:“宜準古王畿之制,千裡寰内不以封建諸侯。

    ”操疑融所論建漸廣,益憚之。

    融與禦史大夫郗慮有隙,慮承操旨,奏:“融昔在北海,招合徒衆,欲規不軌。

    與孫權使語,謗讪朝廷。

    又與祢衡更相贊揚,衡謂&lsquo仲尼不死&rsquo,融答&lsquo顔回複生&rsquo,大逆不道。

    ”操遂收融,并其妻子皆殺之。

    初,京兆脂習與融善,每戒融剛直太過,必罹世患。

    及融死,許下莫敢收者。

    習往撫屍曰:“文舉舍我死,吾何用生為!”操收習,欲殺之,既而赦之。

     劉表卒。

    九月,操至新野,表子琮舉州降。

     初,劉表二子琦、琮。

    表為琮娶其後妻蔡氏之侄,蔡氏遂愛琮而惡琦。

    琦不自甯,與諸葛亮謀自安之術,亮不對。

    後乃與亮升樓,去梯,謂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曰:“君不見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

    會黃祖死,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為江夏太守。

    表卒,琮嗣。

    未幾,曹操軍至,蒯越等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

    以薪造之楚而禦中國,必危也。

    且将軍自料何如劉備?若備不足禦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

    若足禦曹公,則備不為将軍下也。

    ”琮從之。

    操至新野,琮舉州降。

    操遂進兵。

     孔融仗恃他的才能名望,數次戲弄、侮辱曹操,又上疏給漢獻帝說:“應該依照古代的王畿制度,在京師方圓千裡之内不建立諸侯封國。

    ”曹操恐怕孔融所談論建議的範圍會越來越廣,對他更加忌憚。

    孔融與禦史大夫郗慮有隔閡,郗慮秉承曹操的旨意上奏說:“孔融從前在北海時,招聚徒衆,想要圖謀不軌。

    曾與孫權的使者交談,诽謗朝廷。

    又與祢衡互相吹捧,祢衡說孔融是&lsquo仲尼不死&rsquo,孔融稱祢衡是&lsquo顔回複生&rsquo,這是大逆不道。

    ”曹操于是逮捕孔融,連同他的妻子兒女一起殺掉。

    當初,京兆人脂習與孔融關系很好,常常告戒他性情過于剛烈耿直,一定會帶來禍患。

    及至孔融被殺,許都沒人敢為他收屍。

    脂習前去撫摸着孔融的屍體說:“孔文舉你抛下我而去,我還活着幹什麼!”曹操逮捕脂習,想殺掉他,但随後又将他赦免。

     劉表去世。

    九月,曹操率軍進至新野,劉表的兒子劉琮獻出荊州投降。

     當初,劉表有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

    劉表為劉琮娶其後妻蔡氏的侄女為妻,蔡氏于是喜愛劉琮而厭惡劉琦。

    劉琦心中不安,請諸葛亮為他謀求自全的辦法,諸葛亮不回答。

    後來劉琦與諸葛亮共登高樓,并撤掉登樓的梯子,對諸葛亮說:“現在上不接天,不下着地,話從你的口裡說出,隻進入我一個人的耳朵,可以說了嗎?”諸葛亮說:“你沒有見到春秋時晉國的申生在國内被逼自殺,重耳在國外而獲得平安嗎?”劉琦心中恍然大悟。

    正巧這時黃祖死掉,劉琦請求接替他的職位,劉表于是任命他為江夏太守。

    劉表去世,劉琮繼承他的職位。

    不久,曹操大軍來到,蒯越等人對劉琮說:“逆順有根本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趨勢。

    以臣子的身份去抗拒君主,這是叛逆的做法。

    憑借剛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中原,一定會有危險。

    況且将軍您自己估量一下,您比劉備怎麼樣?如果劉備不足以抵禦曹操,那麼即使保全了荊州,也無法來保全您自己。

    如果劉備足以抵禦曹操,那麼劉備就不會甘心居于将軍之下了。

    ”劉琮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曹操軍至新野,劉琮率全州投降。

    曹操于是率軍南進。

     劉備奔江陵,操追至當陽,及之,備走夏口。

     劉備屯樊,琮降而不以告備。

    久乃覺,則操已在宛矣,備乃大驚。

    或勸備攻琮,荊州可得,備曰:“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将其衆去,過襄陽,呼琮,琮懼,不能起。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備。

    備過辭表墓,涕泣而去。

    比到當陽,衆十餘萬人,辎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别遣關羽乘船會江陵。

    或謂備:“宜速行保江陵,今擁大衆,被甲者少,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備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琮将王威曰:“曹操聞将軍既降,劉備已走,必懈弛無備,輕行單進。

    若給威奇兵數千,徼之于險,操可獲也。

    獲操,即威震四海,非徒保守今日而已。

    ”琮不納。

     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劉備據之,乃釋辎重,将精騎急追之,及于當陽之長坂。

    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

    徐庶母為操所獲,庶辭備,指其心曰:“本欲與将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别。

    ”遂詣操。

    張飛拒後,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操兵無敢近者。

    雲抱備子禅,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操進軍江陵。

     劉備逃奔江陵,曹操追擊至當陽,将劉備追上,劉備逃往夏口。

     劉備駐屯樊城,劉琮投降曹操卻沒有告知劉備。

    劉備過了很長時間才發覺,這時曹操軍已進至宛縣,劉備大吃一驚。

    有人勸劉備進攻劉琮,說那樣可以得到荊州,劉備說:“劉荊州牧臨終時将遺孤托付給我,違背信義保全自己,我死後有什麼臉去見劉州牧呢!”便率領自己的部衆離去,路過襄陽,止軍呼喚劉琮,劉琮恐懼而動彈不得。

    劉琮左右人等及荊州人士大多歸附劉備。

    劉備到劉表的墓前祭奠拜别,落淚而去。

    等到行至當陽,劉備已有人衆十餘萬人,辎重數千車,每日行走十餘裡,另派關羽乘戰船到江陵去等他會師。

    有人對劉備說:“您應該急速行軍去保住江陵,現在擁有大批部衆,但披甲能戰的人少,曹操軍一旦來到,您怎樣抵敵?”劉備說:“成就大事必定要以人為根本,現在人們來歸附我,我怎麼忍心抛棄他們而去!”劉琮部将王威說:“曹操聞知将軍已經投降,劉備已經逃走,一定會松弛無備,自己率很少軍隊輕裝而進。

    如果您給我奇兵數千,在險阻之地截擊,便可以捉住曹操。

    捉住曹操,便可威震四海,那就不僅僅是保守今天的現狀而已了。

    ”劉琮不肯采納。

     曹操因為江陵儲有軍用物資,恐怕劉備先去占據,便留下辎重,親率精銳騎兵兼程追趕劉備,在當陽縣的長坂追上劉備。

    劉備抛棄妻子兒女,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人乘馬逃走。

    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獲,徐庶向劉備告辭,指着自己的心說:“本來想與将軍一起成就霸王之業,是靠這方寸之地。

    現在失去老母,方寸已亂,對于您的大事已經沒有什麼用處,請從此告别。

    ”便去投歸了曹操。

    張飛斷後,他依據河水,拆斷橋梁,橫矛立馬,怒目圓睜,大呼說:“我就是張益德,你們可以過來與我決一死戰!”曹操軍中沒人敢近前交戰。

    趙雲抱着劉備的兒子劉禅趕上劉備,劉備等人與關羽的水師會合,得以渡過沔水,遇到劉琦與其部衆一萬餘人,一同到了夏口。

     曹軍進軍江陵。

     曹操進軍江陵,釋韓嵩之囚,以為大鴻胪。

    初,袁紹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西平和洽,以為冀州土平民強,英傑所利,四戰之地,不如荊州土險民弱,易依倚也,遂從劉表。

    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從本初,辟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讒慝将興。

    ”遂南之武陵。

    表辟劉望之為從事,而其友二人皆以讒誅,望之又以正谏不合,投傳告歸。

    弟廙謂曰:“趙殺鳴犢,仲尼回輪。

    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于内,則宜模範蠡遷化于外,坐而自絕于時,殆不可也。

    ”望之不從,尋亦見害。

    廙奔揚州,于是操以洽、廙為掾屬,從人望也。

    劉璋遣别駕張松緻敬于操。

    松為人短小放蕩。

    操已定荊州,走劉備,不存錄松。

    松怨之,歸,勸璋絕操,與劉備相結,璋從之。

     冬十月朔,日食。

     曹操東下,孫校遣周瑜、魯肅等與劉備迎擊于赤壁,大破之。

    操引還。

     初,魯肅言于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将,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枭雄,與操有隙,若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

    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 曹操進軍江陵,從獄中釋放出韓嵩,任命他為大鴻胪。

    當初,袁紹在冀州,派遣使者去迎請汝南的士大夫。

    西平人和洽認為冀州地勢平坦,百姓強悍,是豪傑所争奪的地方,四面都容易遭受攻擊,不如荊州地勢險要,百姓懦弱,易于依傍安身,于是到荊州投靠劉表。

    劉表用對待上等賓客的禮節接待他,和洽說:“我之所以不去追随袁紹,是為了避開兵家争奪之地。

    對昏庸的君主不能随便親近,時間長了還不離去,便會被奸佞之徒進讒言陷害。

    ”便南行到了武陵。

    劉表辟舉劉望之為從事,但他的兩個朋友都因遭陷害被殺,劉望之又因自己的正确進谏不被采納,棄官歸家。

    劉望之的弟弟劉廙對他說:“從前趙簡子殺掉窦鳴犢,孔子中途返回,不再前往晉國。

    現在兄長既然不能效法柳下惠與世沉浮,随遇而安,便應該仿效範蠡那樣遷身于外,自謀他途,端坐不動自絕于當政者,恐怕不行。

    ”劉望之不聽,不久也被劉表殺掉。

    劉廙逃奔揚州,于是曹操任用和洽、劉廙為掾屬,以順從人心。

    劉璋派遣别駕張松去見曹操,表示敬意。

    張松為人身材矮小,行為放蕩。

    當時曹操已經占領荊州,趕走劉備,不再對張松表示關懷,也沒錄用他任職。

    張松心中怨恨,回去後,勸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與劉備結好,劉璋聽從。

     冬十月初一,出現日食。

     曹操率軍東下,孫權派遣周瑜、魯肅等人與劉備在赤壁一同迎擊曹操,大破其軍。

    曹操領軍退回。

     當初,魯肅向孫權進言說:“荊州與我境相接,境内有長江山巒,地形險固,沃野千裡,百姓富足,如果能據有它,那是開創帝王之業的憑據。

    現在劉表剛去世,兩個兒子不和睦,軍中衆将也都各有憑依,相互對立。

    劉備是天下的英雄,與曹操有仇隙,如果他與劉表的兒子齊心協力,上下一緻,我們便應該用安撫的辦法,與他們結盟交好。

    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那就應該另做打算,謀取荊州,以成就大事。

    我請求奉您之命去向劉表的兩個兒子去吊喪,并慰勞荊州軍中掌有實權的人。

    并勸說劉備,使他安撫劉表的軍隊,同心一意,共抗曹操,劉備一定會很高興地接受。

    如果能夠成功,就能平定天下。

    如果不趕緊前去,恐怕會被曹操 所先。

    ”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肅遂逐備于當陽長坂。

    宣權旨,緻殷勤之意,且曰:“孫讨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

    ”備甚悅。

    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為權長史。

    備進住樊口。

     操将順江東下,亮謂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

    ”遂與肅俱詣孫權,見于柴桑,說曰:“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将軍量力而處之。

    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複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曹操之衆,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 搶先動手。

    ”孫權便派遣魯肅動身前往荊州。

     魯肅行至夏口,聽說曹操已率大軍向荊州進發,便日夜兼程趕往荊州,等他進至南郡時,劉琮已經投降,魯肅于是到當陽縣的長坂迎候劉備。

    魯肅向劉備陳說了孫權的意圖,又向劉備表示敬意和關心,并且說:“孫将軍聰明仁惠,敬重禮待賢能之人,江南的英雄豪傑,都已歸附了他。

    現在他已占有六郡之地,兵精糧足,足以成就大事。

    現在為您考慮,不如派遣心腹之人去與孫将軍交結,以便共同救助天下。

    ”劉備聽後甚為高興。

    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諸葛子瑜的朋友。

    ”于是互相結為好友。

    諸葛子瑜,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時為孫權的長史。

    劉備進駐樊口。

     曹操将要順長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緊急了,請讓我奉您的命令去向孫将軍求救。

    ”于是與魯肅一同去見孫權。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孫權,勸他說:“海内大亂,将軍在江東起兵,劉州牧在漢水以南聚集部衆,與曹操共争天下。

    現在曹操鏟削群雄,差不多已經平定,于是攻破荊州,威震天下。

    英雄已經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劉州牧逃到這裡,希望将軍度量自己的力量來決定對策。

    如果您能用江東的兵衆與中原曹操的軍隊相抗衡,不如及早與曹操斷絕來往;如果不能的話,您何不放下兵器捆束铠甲,向他稱臣投降呢!現在您表面上有服從他的名義,内心卻猶豫不決,事情緊急而不做決斷,大禍很快就要臨頭了。

    ”孫權說:“如果像您說得那樣,劉州牧為什麼不向曹操稱臣投降呢?”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尚且能堅守志義不肯屈辱投降,何況劉州牧是皇室後裔,英才蓋世,衆多士人仰慕他,如同水流向大海一樣。

    倘若事情不能成功,那是天意,怎麼能再做曹操的臣下呢!”孫權勃然大怒,說:“我不能拿整個吳地和十萬将士去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已定!除了劉州牧,沒有人可以與曹操抗衡,但劉州牧剛遭失敗,怎麼能抵抗得了這麼強大的敵人呢?”諸葛亮說:“劉州牧雖然兵敗于長坂,但現在回來的将士及關羽的水軍共有精兵一萬人,劉琦召集江夏的将士,也不少于一萬人。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疲憊不堪,聽說他追趕劉州牧時,輕裝騎兵一晝 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lsquo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rsquo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lsquo必蹶上将軍&rsquo。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今将軍誠能命猛将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

     時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于吳。

    ”權以示群下,莫不失色。

    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順。

    且将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浮以沿江,水陸俱下。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魯肅獨不言。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将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如将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衆人之議也。

    ”權歎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

    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實漢賊也。

    将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 夜走了三百餘裡路,這正是所說的&lsquo強弩發出去的箭,在射程末了時,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rsquo。

    所以兵法上忌諱這種做法,說這樣做&lsquo一定會損傷上将軍&rsquo。

    況且北方之人,不熟習水戰,此外荊州歸附曹操的百姓,不過是被曹操的大軍所逼迫,并不是從心裡服從。

    現在将軍如果能命令猛将率領将士數萬,與劉州牧同心協力,一定可以擊敗曹操的軍隊。

    曹軍失敗,一定會退回北方。

    這樣,荊州、吳地的勢力就會增強,天下鼎足三分的形勢就形成了。

    事情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聽後非常高興。

     這時,曹操給孫權送去書信說:“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罪臣,劉琮束手歸降。

    現在統領水軍八十萬,将與将軍在吳地一同打獵。

    ”孫權将曹操的書信拿給衆僚屬觀看,衆人無不驚惶失色。

    張昭等人說:“曹操這個人就像豺虎一樣,他挾天子以征讨四方,如果抵抗他,在名義上就是不順從朝廷。

    況且将軍在形勢上可以用來抗拒曹操的,是長江天險。

    現在曹操得到荊州水軍,擁有的蒙沖、鬥艦數以千計,用這些戰船浮江而進,與步軍配合,水陸俱下。

    這就是說,曹操已經和我們共同占有長江天險,而雙方的實力強弱,又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我們認為最好還是投降曹操。

    ”隻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起身更衣,魯肅追至屋檐下,孫權知道魯肅的意思,拉住他的手說:“你想說什麼?”魯肅說:“我琢磨衆人的議論,隻是想耽誤将軍,不值得與他們商議大事。

    現在我魯肅可以投降曹操,像将軍這樣的人卻不可以。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我投降曹操,他将會把我送交鄉裡父老,品評我的名位,還可以做一個下曹從事,可以乘坐牛車,攜帶随從,與士大夫們交結遊樂,經過多年遷升,也還能當上州郡的地方官。

    但如果将軍投降曹操,是想到哪裡去安身呢?希望您早定大計,不要聽信衆人的議論。

    ”孫權感歎地說:“衆人所持的意見,很讓我失望。

    現在你闡明了國家大計,正與我一樣。

    ” 當時周瑜接受命令到番陽辦事,魯肅勸谏孫權召回周瑜。

    周瑜回來後,對孫權說:“曹操雖然假借漢朝丞相的名義,但其實他是漢朝的賊臣。

    将軍以自己的神武雄才,再加上憑據父兄的 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國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将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為操後患。

    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争衡。

    又今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将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

    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将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複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懼,甚無謂也。

    今以實校之,彼所将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衆,衆數雖多,甚不足畏。

    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将軍勿慮。

    ”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各顧妻子,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衆,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與備并力逆操。

    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基業,割據江東地區,地方數千裡,将士精銳足用,英雄豪傑樂于效力,應當橫行天下,為國家除去奸佞,何況曹操自己前來送死,卻可以投降他嗎!請讓我為将軍分析一下:現在北方尚未平定,馬超、韓遂是曹操的後患。

    而曹操舍棄鞍馬,依靠舟船,來與我們江東人較量。

    現在又正當嚴寒季節,馬匹沒有草料,驅使中原地區的士衆遠途跋涉來到江湖多水的地區,不服水土,一定會生疾病。

    這幾點是用兵的大忌,但曹操卻貿然犯此多處忌諱,将軍擒獲曹操,應該就在今天了。

    周瑜我請求帶領精兵數萬人,進駐夏口,保證為将軍打敗曹操!”孫權說:“曹操老賊想廢掉漢帝自己篡位已經很久了,隻是顧忌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這幾位英雄都已被滅,隻剩下我還在。

    我與老賊勢不兩立。

    你說應該迎擊他,與我的心意非常一緻,這是上天将你賜給了我。

    ”于是拔刀砍面前的奏案說:“衆将吏有再敢說應該投降曹操的,就與這個案子一樣。

    ”于是散會。

     這天夜裡,周瑜又去見孫權說:“衆人隻見到曹操書信中說有水、步軍共八十萬便各自心懷恐懼,很沒有道理。

    現在根據實際情況核算一下,曹操所統率的北方将士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早已疲憊不堪。

    所得到的劉表部衆至多也就七八萬,對他尚懷有疑慮之心。

    曹操憑借疲憊的将士駕禦心懷疑慮的兵衆,人數雖多,卻一點兒也不值得害怕。

    周瑜我隻要得到精兵五萬,就可以擊敗曹軍,希望将軍不要多慮。

    ”孫權拍着周瑜的後背說:“周公瑾,你的話說到這兒,非常合我的心思。

    張子布、秦文表等人隻是各自關心他們的妻子兒女,非常讓我失望,隻有你和魯子敬與我的心思相同,這是上天派你們兩個人來幫助我。

    五萬精兵一時難以集結,我已選好三萬精兵,舟船糧草及兵甲戰具都已齊備,你與魯子敬、程普領軍先行,我将繼續集結兵馬,多多載運物資糧草,做你的後援。

    ”于是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率軍與劉備合力迎擊曹軍。

    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作戰方略。

     劉備望見瑜船,乘單舸往見瑜,問:“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

    ”備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備深愧喜。

     進,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已有疾疫。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黃蓋曰:“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

    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

    操引軍走,遇泥濘,道不通,悉使羸兵負草填之,蹈藉死者甚衆。

    天又大風,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至南郡。

    操軍死者太半,操乃留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甘甯徑進取夷陵,守之。

    益州将襲肅舉軍降,瑜以肅兵益呂蒙。

    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于義宜益,不宜奪也。

    ”權善其言,還肅兵。

    曹仁圍甘甯,蒙謂瑜曰:“留淩公績于江陵,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

    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

    ”瑜從之,大破仁兵于夷陵,于是将士形勢自倍。

    瑜乃渡江,屯北岸,與仁相拒。

     劉備望見周瑜的水師,單獨乘坐一隻戰船去見周瑜,問周瑜:“有多少将士?”周瑜說:“三萬人。

    ”劉備說:“可惜少了些。

    ”周瑜說:“這已足夠使用,您隻看我破敵就是了。

    ”劉備很慚愧又高興。

     周瑜率軍前進,在赤壁與操軍相遇。

    當時曹軍中已發生瘟疫。

    兩軍剛一交戰,曹軍失利,退至長江北岸。

    周瑜屯軍長江南岸,部将黃蓋說:“現在敵衆我寡,難于與之長久相持。

    曹軍現在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趕走曹軍。

    ”于是選用蒙沖鬥艦十艘,上邊載以幹草、桔柴,并在柴草上澆灌上油,外面裹上帷幕,船上插樹旌旗,并預備好輕快快船,系在大船之後,以備船上将士在火起後撤退。

    黃蓋先寫信給曹操,假稱要投降曹軍。

    當時東南風正急,黃蓋将十艘戰船排列在前面,到江心時升起船帆,其餘船隻在後依次而進。

    曹軍将士都走出營寨站在那裡觀看,指着船隊說是黃蓋來降。

    黃蓋船隊到離曹軍二裡餘遠時,十艘戰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像箭一樣向前疾行,将曹軍的戰船全部點燃燒盡,大火蔓延到岸上營寨。

    頃刻之間,煙火滿天,曹軍人馬被火燒及淹死的不計其數。

    周瑜等人率領輕裝精兵繼黃蓋之後進軍,戰鼓震天,将士奮勇向前,曹軍大敗。

    曹操率軍退走,路遇泥濘,道路不通,曹操命令全部的老弱殘兵背負柴草墊路,互相踐踏而死者甚衆。

    當時天又刮起大風,劉備、周瑜率軍水陸并進,追擊曹軍直至南郡。

    曹軍死傷大半,曹操于是留下曹仁鎮守江陵,樂進鎮守襄陽,自己領軍北還。

     甘甯率部直進,攻取夷陵,據城防守。

    益州将領襲肅率部投降,周瑜将襲肅帶來的軍隊補充給呂蒙。

    呂蒙極力稱贊襲肅,說:“襲肅有膽識才幹,而且是仰慕德化遠來歸順,從道義上說,應該給他補充将士,不應該削奪他的兵力。

    ”孫權認為呂蒙說得很對,将軍隊還給了襲肅。

    曹仁圍攻甘甯,呂蒙對周瑜說:“可以留下淩公績在江陵,呂蒙我與您一起去救甘甯,解除圍困排釋危急,也用不了很長時間。

    我保證淩公績能堅守十天。

    ”周瑜聽從了他的建議,在夷陵大破曹仁,于是全軍将士士氣倍增。

    周瑜渡過長江,駐屯北岸,與曹仁相峙。

     十二月,孫權圍合肥。

     劉備徇荊州江南諸郡,降之。

     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引兵南徇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皆降。

    廬江營帥雷緒率部曲數萬口歸備。

    備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将,督諸郡賦稅以充軍實。

     孫權使其将賀齊讨黟賊,平之。

     丹陽黟賊帥陳仆等二萬戶屯林曆山,四面壁立。

    齊募輕捷士,夜于隐處以鐵戈拓山而上,縣布以援下人,得上者百餘人,分布四面,鳴鼓角,賊守路者皆驚走,還。

    大軍上攻破之。

    以其地為新都郡,齊為太守。

     十二月,孫權圍攻合肥。

     劉備攻取荊州的江南諸郡,迫使他們投降。

     劉備上表推薦劉琦為荊州刺史,率軍南進,攻取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四郡都來投降。

    廬江營帥雷緒率部曲數萬人歸降劉備。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将,命他征收諸郡賦稅,以充作軍用物資。

     孫權命令部将賀齊讨伐黟縣的盜賊,賀齊将其平定。

     丹陽黟縣的盜賊首領陳仆等兩萬戶人屯據林曆山,林曆山四面都是懸崖峭壁。

    賀齊招募身體輕巧敏捷的壯士,命他們在夜間用鐵戈掘山攀登至山上,然後放下布繩,使下邊的人攀援而上,先後上去一百多人,四面分散,鳴響鼓角,扼守山路的盜賊聽到鼓角聲,都驚慌逃走,返回營寨。

    賀齊大軍乘機攻上山頂,大破陳仆等人。

    孫權在當地設置新都郡,任命賀齊為新都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