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斛。
常以八月,長吏問起居,加賜羊酒。
“所謂诽謗,是說實際上沒有的事情,而虛加誣蔑。
至于說到孝武皇帝,他為政的善惡已明确記載在漢朝的史書上,我們隻是如實叙述史書上所載事實,并非诽謗。
作為皇帝,不論行善還是作惡,天下無人不知,這都是能夠了解得到的,因此不應當對議論者加以責備。
陛下即位以來,政教上沒什麼過失,恩德有增無減,我們為什麼偏要諷刺呢?假如所批評的是事實,那就理應改正;倘若批評的不當,也應有所包涵,何必要問罪呢?我們被殺,死就死了吧,隻怕天下人定會回轉目光,改變想法,以這事來窺測陛下的心思。
從今以後,即使看到不對的事情,終究也不會再有人出來說話了。
齊桓公親自公布前任國君的罪惡,并向管仲請教處理的辦法,從此以後,群臣都盡心為他效忠。
今天,陛下卻要為遠在十世之前的武帝掩飾事實真相,難道不是與齊桓公大不相同嗎?臣擔心被突然定罪,蒙冤銜恨,不能自我申辯,使後世評說曆史的人擅自拿陛下打比方,難道還要子孫之輩也為陛下掩飾嗎?我謹來到皇宮門前,伏身等待嚴厲的處罰。
”奏書遞上,章帝下诏停止審問,任命孔僖為蘭台令史。
賞賜給毛義、鄭均米谷各一千斛。
廬江人毛義、東平人鄭均,都以仁義的行為受到鄉裡人的稱贊。
南陽人張奉仰慕毛義的名聲,前往拜訪。
剛坐定,官府來了公文,任命毛義代理安陽縣令。
毛義手捧公文進入室内,喜形于色。
張奉心中很看不起他,告辭而去。
後來,毛義的母親去世了,朝廷一再召毛義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張奉于是感歎道:“對賢人本來不可以妄測。
毛義當時的喜悅,乃是為了母親而屈就。
”鄭均的哥哥是縣中小吏,收受很多禮物賄賂。
鄭均勸阻,哥哥卻不聽,鄭均于是離家而去,做别人的傭人。
過了一年多,鄭均把掙得的錢物帶回家裡送給哥哥,說道:“錢物用光了還能再掙,做官如果犯了貪贓罪,就會終身被罷黜。
”哥哥被他的話所感動,于是成為廉潔的清官。
鄭均官至尚書,後免官回鄉。
章帝下诏,褒獎毛義、鄭均,各賞賜米谷一千斛。
每年八月,地方官員都要去問候他們的日常生活起居,加賜羊肉美酒。
诏除妖惡禁锢者。
诏曰:“往者妖言大獄所及廣遠,一人犯罪,禁至三屬。
如有賢才沒齒無用,朕甚憐之。
諸以前妖惡禁锢者,皆蠲除之。
” 乙酉(85) 二年 春正月,诏賜民胎養谷,著為令。
诏曰:“諸懷妊者,賜胎養谷人三斛,複其夫勿算一歲。
著為令。
” 诏戒俗吏矯飾者。
诏曰:“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朕甚厭之,甚苦之。
安靜之吏,悃愊無華,日計不足,月計有餘。
如襄城令劉方,吏民同聲謂之不煩,雖未有他異,斯亦殆近之矣。
夫以苛為察,以刻為明,以輕為德,以重為威,四者或興,則下有怨心。
吾诏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失職,其咎安在?勉思舊令,稱朕意焉。
” 二月,行《四分曆》。
《太初曆》施行百有餘年,曆稍後天。
上命編?等綜校,作《四分曆》,施行之。
帝東巡。
帝之為太子也,受《書》于汝南張酺。
至是東巡,酺為東郡太守。
帝幸東郡,引酺及門生、掾史會庭中。
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
行過任城,幸鄭均舍,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時人号為“白衣尚書”。
诏命解除對因妖言惑衆罪而受牽連者的禁锢。
章帝的诏書說:“以前犯妖言惑衆罪,牽連的面很廣,一人犯罪,父族、母族、妻族都要受到禁锢,不準做官。
如果有賢才終生受不到重用,朕很為他們感到可惜。
現命将以前因妖言惑衆罪而受牽連的人一律解除禁锢。
” 乙酉(85) 漢章帝元和二年 春正月,诏命賞賜百姓胎養谷,并定為法令。
诏書說:“所有懷孕的婦女,賞賜給每人胎養谷三斛,并免收其丈夫一年的人頭稅。
将此項規定定為法令。
” 诏命戒除平庸官吏的矯飾之風。
诏書說:“平庸的官吏說話辦事過于做作,似是而非,朕很讨厭他們,也很為他們感到苦惱。
踏實穩重的官吏,坦誠且不虛華,按日考察他的勞績似顯不足,若按月考察,就會感到有餘。
如襄城縣令劉方,官民都說他從不煩擾百姓,雖然沒有其他特别的功勞,但這也接近了朝廷的要求。
如果以苛求為明察,以刻薄為明智,以對犯人從輕處罰為德,以從重處罰為威,這四種想法一旦盛行,下層民衆就會産生怨恨。
我曾多次發布诏書,奉诏出使的人不絕于道,然而吏治卻不見好轉,百姓中時常有人不守本分,問題出在哪裡?希望官員們記住以往的法令,以稱朕意。
” 二月,實施《四分曆》。
《太初曆》實行了一百多年,漸與天象不合,稍微錯後。
章帝命令編?等人綜合各種情況,校正誤差,編成《四分曆》,并予實施。
章帝東巡。
章帝做太子的時候,跟着汝南人張酺學習《尚書》。
到這時,章帝前往東方巡視,張酺是東郡太守。
章帝來到東郡,帶領張酺及其學生,連同郡縣官吏,一同在郡府庭院内集會。
章帝先行弟子禮,讓張酺講解一篇《尚書》,然後再行君臣之禮。
路過任城時,章帝光臨鄭均家,賜給他尚書俸祿,使他享用終身,當時人稱鄭均為“白衣尚書”。
耕于定陶,柴告岱宗,宗祀明堂。
三月,至魯,祠孔子。
帝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裡,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六十二人。
帝謂孔僖曰:“今日之會,甯于卿宗有光榮乎?”對曰:“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裡,此乃崇禮先師,增輝聖德,非臣家之私榮也。
”帝大笑曰:“非聖者子孫,焉有斯言乎!”拜僖郎中。
至東平,祠獻王陵。
帝至東平,追念獻王,謂其諸子曰:“思其人,至其鄉,其處在,其人亡。
”因泣下沾襟。
遂幸獻王陵,祠以太牢,親拜祠坐,哭泣盡哀。
獻王之歸國也,骠騎府吏丁牧、周栩以王愛賢下士,不忍去,遂為王家大夫數十年,事祖及孫。
帝聞之,皆引見,擢為議郎。
夏四月,還宮,假于祖祢。
秋七月,诏定律:無以十一、十二月報囚。
诏曰:“《春秋》重&lsquo三正&rsquo,慎&lsquo三微&rsquo,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止用冬初十月而已。
” 冬,南單于與北匈奴戰,破之。
北匈奴衰耗,黨衆離畔。
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後,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複自立,乃遠引而去。
至是,南單于與戰于涿邪山,斬獲而還。
武威太守孟雲上言:“北虜前既和親,而南部複往抄掠。
北單于謂漢欺之,謀欲犯塞。
謂宜還南所掠,以慰安之。
”诏百官議。
鄭弘、第五倫等 在定陶舉行耕藉之禮,燃柴祭告泰山,在汶上明堂祭祀五帝。
三月,到魯地,祭祀孔子。
章帝在阙裡祭祀孔子以及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演奏六代古樂,舉行大會,會見孔家男子六十二人。
章帝對孔僖說:“今天的大會,對你們家族是不是很榮耀?”孔僖回答說:“臣聽說聖君明主沒有不尊師重道的。
如今,陛下屈駕光臨我們卑微的鄉裡,這是崇敬先師,為您聖明的德行增輝,不隻是微臣家族私有的榮耀。
”章帝大笑着說:“如果不是聖人的子孫,怎麼可能說出這樣的話!”于是任命孔僖為郎中。
到東平,祭祀獻王劉蒼的陵墓。
章帝到了東平,追念獻王劉蒼,對劉蒼的兒子們說:“我思念劉蒼,來到了他的故地,他的房舍還在,人卻已經死亡。
”說着,眼淚流下,沾濕了衣襟。
于是駕臨獻王的陵墓,用牛、羊、豬三牲設祭,并親自在祠廟祭拜劉蒼的牌位,盡情地哭泣,傾訴衷情。
當初獻王回歸封國時,骠騎府吏丁牧、周栩因為獻王禮賢下士,不忍離開他,于是做了獻王的家臣,曆時數十年,侍奉他們祖孫三代。
章帝聽說後,召見了丁牧和周栩,提拔他們擔任議郎。
夏四月,章帝返回洛陽皇宮,到祖廟祭告出巡經過。
秋七月,章帝下诏,制定法律:不許在十一、十二月判決罪人。
诏書說:“《春秋》重視天、地、人&lsquo三正&rsquo,而對&lsquo三正&rsquo之始的&lsquo三微&rsquo很慎重,現定下法令: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不準判決罪人,隻準在冬初十月判決。
” 冬季,南單于與北匈奴交戰,大破北匈奴。
北匈奴日見衰落,衆叛親離。
正面有南匈奴進攻,後面有丁零人騷擾,東邊有鮮卑人襲擊,西邊有西域人侵擾,不能再立足本地,隻好引兵遠去。
到這時,南單于與北單于交戰于涿邪山,南匈奴殺敵俘虜,得勝而歸。
武威太守孟雲上書說:“北匈奴以前已與漢朝和親,而南匈奴又前去搶掠。
北單于認為漢朝欺弄他,打算進犯邊塞。
我認為應當讓南匈奴把搶來的東西還給北匈奴,以此來安慰他們。
”章帝下诏,命群臣商議。
鄭弘、第五倫等 以為不可,桓虞、袁安等以為當與之。
虞廷斥弘,倫亦變色。
司隸舉奏,弘等皆免冠謝。
诏報曰:“事以議從,策由衆定。
訚訚侃侃,得禮之容,寝嘿抑心,非朝廷福。
君何尤而深謝?其各冠履!”帝乃下诏曰:“江海所以能長百川者,以其下之也。
今與匈奴君臣分定,貢獻累至,豈宜違信自受其曲?其敕度遼及中郎将,倍雇南部所得生口,以還北虜。
其南部斬首獲生,計功受賞,如常科。
” 丙戌(86) 三年 春正月,诏:嬰兒無親屬,及有子不能養者,廪給之。
帝北巡,耕于懷。
敕侍禦史、司空曰:“方春所過,無得有所伐殺。
車可以引避引避之,馬可辍解辍解之。
” 三月,還宮。
夏四月,收太尉弘印绶,弘自系獄,出之而卒。
鄭弘數陳窦憲權勢太盛,奏憲黨張林、楊光貪殘。
吏與光舊,因以告之。
憲奏弘漏洩密事。
帝诘讓弘,收印绶。
弘自詣廷尉,诏敕出之。
因乞骸骨歸,未許。
病笃,上書曰:“窦憲奸惡貫天達地,海内疑惑,謂&lsquo憲何術以迷主上,近日王氏之禍,昞然可見&rsquo。
陛下處天子之尊,保萬世之祚,而信讒佞之臣,不計存亡之機。
臣雖命在晷刻,死不忘忠。
認為不能這樣做,桓虞、袁安等則認為應當如此。
桓虞當庭怒斥鄭弘,第五倫也怒形于色。
司隸校尉上疏彈劾他們,鄭弘等都脫帽謝罪。
章帝下诏答複說:“國事要通過商議決定從違取舍,決策要由衆人商定。
言辭和氣而中正,符合朝廷之禮,而緘默不語,壓抑心志,不是朝廷之福。
你們有什麼錯誤需要謝罪?都各自戴上帽子、穿上鞋子吧!”章帝于是又下诏說:“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的首領,是因為它們地勢低下。
現在,我朝與匈奴君臣名分已定,北匈奴不斷進貢,難道可以背棄信義、自尋理虧嗎?現命度遼将軍和中郎将,用加倍的價格贖買南匈奴所得俘虜,還給北匈奴。
南部匈奴殺敵擒虜,遵照慣例,論功行賞。
” 丙戌(86) 漢章帝元和三年 春正月,章帝下诏:沒有親屬的孤兒,以及有孩子卻沒有能力撫養的,均由官府供給糧食。
章帝到北方巡視,在懷縣舉行耕藉禮。
章帝命令侍禦史、司空說:“現在正值春天,凡我所經過的地方,要禁止踐踏莊稼。
車輛可以繞行就繞行,駕車的邊馬能夠解除就解除。
” 三月,章帝返回洛陽皇宮。
夏四月,收回太尉鄭弘的印信绶帶,鄭弘主動投案入獄,赦他出獄後去世。
鄭弘多次上奏,指出窦憲權勢太盛,又彈劾窦憲的黨羽張林、楊光為官貪贓枉法,行為殘暴。
處理奏書的官吏與楊光有老交情,便把此事告訴了楊光。
窦憲上奏,彈劾鄭弘洩露機密。
章帝因此責怪鄭弘,并收回他的印信绶帶。
鄭弘自行前往廷尉府投案待審,章帝诏令将他釋放。
鄭弘借此機會請求退職回鄉,章帝沒有批準。
鄭弘病重,上書說:“窦憲的奸惡,上通于天,下達于地,全國民衆都感到疑惑,說&lsquo窦憲用什麼方法迷住了皇上,近世王莽之禍,曆曆在目&rsquo。
陛下身居天子的尊位,守護萬世長存的帝業,然而卻信任擅長讒言的奸臣,不曾考慮這是關系國家存亡的關鍵。
臣雖然已命在旦夕,但臨死也沒忘掉效忠陛下。
願陛下誅&lsquo四兇&rsquo之罪,以厭人鬼憤結之望。
”帝省章,遣醫視弘病。
比至,已薨。
以宋由為太尉。
五月,司空倫罷。
第五倫以老病乞身,賜策罷,以二千石俸終其身。
倫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性質悫,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
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裡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
吾兄子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
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以袁安為司空。
燒當羌反。
燒當羌迷吾及其弟号吾寇隴西,郡兵追獲之。
号吾曰:“誠得生歸,必不複犯塞。
”太守張纡放遣之,羌即解散。
疏勒王忠詐降,班超斬之。
南道遂通。
诏侍中曹褒定漢禮。
博士曹褒請著漢禮,班固以為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
帝曰:“諺言:&lsquo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rsquo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
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
”乃拜褒侍中,授以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
” 丁亥(87) 章和元年 春三月,護羌校尉傅育擊羌,敗死。
夏六月,司徒 願陛下像舜帝除掉&lsquo四兇&rsquo一樣懲治奸臣的罪惡,以滿足人鬼共憤的期望。
”章帝看了奏章後,派醫生為鄭弘診病。
等醫生趕到鄭家時,鄭弘已經去世。
任命宋由為太尉。
五月,司空第五倫免官。
第五倫因年老患病請求退休,章帝頒賜策書,将第五倫免職,允許他終身享受二千石俸祿。
第五倫奉公盡節,發表意見從不模棱兩可,天性質樸誠實,少有文采,為官以清白著稱。
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第五倫回答說:“以前曾經有人要送給我千裡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當三公舉薦人才的時候,我心中總忘不了這個人,不過最終也沒有薦用他。
哥哥的孩子病了,我一夜間去看望十次,回來後卻能安睡。
我自己的孩子病了,我雖然沒有前去探視,但卻徹夜不眠。
像這種情況,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 任命袁安為司空。
羌人燒當部落造反。
燒當部落首領迷吾以及他的弟弟号吾進犯隴西郡邊界,郡兵追擊,擒獲号吾。
号吾說:“如果我能夠活着回去,今後決不再侵犯邊塞。
”太守張纡把号吾放回,羌兵随即解散。
疏勒王忠向班超詐降,班超将他斬首。
西域南部的道路從此暢通。
章帝下诏,命侍中曹褒編訂漢朝禮儀大典。
博士曹褒請求編制漢朝禮儀大典,班固認為應當召集廣大儒家學者,共同探讨得失。
章帝說:“俗話說:&lsquo路邊蓋房,三年不成。
&rsquo集會讨論禮儀問題,各家就會像在一起吵架,争論不定,互相生出各種疑問、分歧,緻使難以下筆。
古時候,堯帝制作《大章》樂,有夔一個人就夠了。
”于是,任命曹褒為侍中,并授給他叔孫通所編《漢儀》十二篇,說:“這些規定過于零散、簡略,且多與經書不合,現在應當依據《禮經》逐條進行訂正,使它可以實施。
” 丁亥(87) 漢章帝章和元年 春三月,護羌校尉傅育讨伐羌人,戰敗被殺。
夏六月,司徒 虞免,以袁安為司徒,任隗為司空。
秋,鮮卑擊北匈奴,斬優留單于。
護羌校尉張纡擊羌,斬其帥迷吾,其子迷唐據大、小榆谷以叛。
改元。
是時,屢有嘉瑞,言者鹹以為美,遂诏改元“章和”。
太尉掾何敞獨惡之,謂宋由、袁安曰:“夫瑞應依德而至,災異緣政而生。
今異鳥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際,不可不察。
”由、安懼不敢答。
八月晦,日食。
北匈奴五十八部來降。
曹褒奏所撰制度。
曹褒依準舊典,雜以五經谶記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凡百五十篇,奏之。
帝以衆論難一,故但納之,不複令有司平奏。
班超發諸國兵擊莎車,降之。
班超發于阗諸國兵二萬人擊莎車,龜茲王發溫宿等兵合五萬人救之。
超曰:“今兵少不敵,可各散去,須夜鼓聲而發。
”陰緩所得生口。
龜茲王聞之,自以萬騎于西界遮超,溫宿王将八千騎于東界徼于阗。
超知二虜已出,密召諸部勒兵,雞鳴馳赴莎車營。
胡大驚亂奔走,莎車遂降,龜茲等各退散。
自是,威震西域。
戊子(88) 二年 春正月,濟南王康、中山王焉來朝。
上笃于親親,故二王入朝,特加恩寵,及諸昆弟不遣就國。
賞賜過度,倉帑為虛。
何敞奏記宋由曰:“比年水旱, 桓虞免官,任命袁安為司徒,任隗為司空。
秋季,鮮卑人進攻北匈奴,斬殺優留單于。
護羌校尉張纡攻打羌人,斬殺羌人首領迷吾,迷吾的兒子迷唐據守大、小榆谷發動叛亂。
下诏更改年号。
當時,頻頻出現祥瑞征兆,談論的人都認為是美事,于是章帝下诏,改年号為“章和”。
唯獨太尉掾何敞對此表示厭惡,對宋由、袁安說:“祥瑞應該是伴随德政而來,災異由于惡政而生。
如今異鳥飛翔于皇宮殿堂上空,怪草生長于宮廷院内,不可不注意。
”宋由、袁安感到恐懼,不敢答對。
八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北匈奴五十八個部落歸降漢朝。
曹褒奏上所編定的禮儀制度。
曹褒依據舊典,參考五經谶記中的記載,按着從天子到平民的順序,編成加冠禮、婚禮、吉禮、兇禮等各種禮儀典制,共一百五十篇,奏報給皇帝。
章帝鑒于衆人的意見很難統一,所以就幹脆接受了曹褒所制典章,不再令有關部門議奏。
班超征調西域各國軍隊進攻莎車,莎車投降。
班超征調于阗等國軍隊二萬人進攻莎車,龜茲王則調集溫宿等國軍隊共五萬人前往救援。
班超說:“眼下我方兵力不足,打不過敵人,可以各自分散撤離,等到夜半鼓聲響起時出擊。
”又悄悄放走所獲俘虜。
龜茲王獲悉後,自率一萬騎兵在西面邊界攔截班超,溫宿王帶八千騎兵在東面邊界攔截于阗軍隊。
班超得知龜茲、溫宿兩國軍隊已經出動,便秘密集結各路軍隊,于天亮前奔襲莎車軍營。
胡人大驚,亂作一團,争相逃奔,莎車遂告投降,龜茲等國軍隊各自退散。
從此,班超威震西域。
戊子(88) 漢章帝章和二年 春正月,濟南王劉康、中山王劉焉來京朝見。
章帝重視骨肉親情,所以濟南、中山二王來京朝見時,受到特别優待;對其他的兄弟,也不派他們前往封國。
因賞賜過度,國庫為之空虛。
何敞給宋由上書說:“近年來,連續發生水旱災害, 公私屈竭,此實損膳節用之時,而賞赉過度,損耗國資。
夫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
明君賜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賞,亦應有度。
明公位尊任重,責大憂深,宜先正己,以率群下,還所得賜,因陳得失,奏王侯就國,除苑囿之禁,節省浮費,赈恤窮孤,則恩澤下暢,黎庶悅豫矣。
”由不能用。
尚書宋意上疏曰:“陛下隆寵諸王,禮敬過度。
《春秋》之義,諸父昆弟,無所不臣,所以尊尊卑卑,強幹弱枝者也。
西平王羨等久磐京邑,驕奢僭拟,損上下之序,失君臣之正。
宜割情不忍,以義斷恩,發遣歸藩,以塞衆望。
” 帝崩。
年三十一。
遺诏:“無起寝廟,一如先帝法制。
” 太子肇即位。
年十歲。
尊皇後曰皇太後。
三月,葬敬陵。
太後臨朝。
窦憲以侍中内幹機密,出宣诰命。
弟笃、景、瓌,皆在親要。
崔骃以書戒憲曰:“傳曰:&lsquo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
&rsquo生富貴而能不驕傲者,未之有也。
昔馮野王稱為賢臣,近陰衛尉克己複禮,終受多福。
外戚所以獲譏于時,垂愆于後者,蓋在滿而不挹,位有餘而仁不足也。
漢興,外家 公私财力都已枯竭,現在正是減少消耗、節約用度的時候,然而皇上的賞賜超過了限度,損耗了國家的儲備。
公家的資财,都出自百姓的血汗。
聖明的君王進行賞賜,應當有等級制度之分;忠臣接受賞賜,也應該有一定的限度。
閣下您地位尊貴,責任重大,憂慮深遠,應該首先端正自己,做群下的表率,退還所得的賞賜,并借機向皇上陳述利害得失,奏請遣送各親王侯爵回封國就位,解除不準百姓在皇家園林耕種的禁令,節省不必要的開支,赈濟撫恤窮困孤寡的人,這樣一來,朝廷恩澤普降,黎民百姓就會感到喜悅安樂。
”宋由沒有采用何敞的建議。
尚書宋意上疏說:“陛下十分寵愛各位親王,優待超出了限度。
依《春秋》之義,君王的伯父、叔父及兄弟,沒有不是臣屬的,這是為了使尊貴者受到尊敬,卑微者自守卑位,加強主幹而削弱旁枝的緣故。
西平王劉羨等長期留居京師,驕橫奢侈,超越本分,自比于居上位的君王,這損害了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破壞了君臣間正常的倫理關系。
陛下應當忍痛割愛,以大義切斷私恩,遣送親王們回到各自的封國,以滿足民衆的期望。
” 章帝去世。
享年三十一歲。
遺诏說:“不要在陵墓上修建祠廟寝殿,一切仿行先帝時的制度。
” 太子劉肇即皇帝位。
時年十歲。
尊窦皇後為皇太後。
三月,将章帝安葬于敬陵。
窦太後臨朝攝政。
窦憲以侍中身份入宮主持機要,出宮宣布诏命。
他的弟弟窦笃、窦景、窦瓌,都在顯要的位置上。
崔骃上書告誡窦憲說:“古書上說:&lsquo生來就富有的人自滿,生來就尊貴的人傲慢。
&rsquo生來就富有尊貴而能做到不自滿、不傲慢的人,未曾有過。
從前,馮野王被人稱為賢臣,近人衛尉陰興克己守禮,終生享受很多福祿。
外戚所以受到時人的譏嘲,為後人所責備,原因在于權勢太盛而不知收斂,官位太高而仁德不足。
漢朝建立以來,皇後家族 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
《書》曰:&lsquo鑒于有殷。
&rsquo可不慎哉!” 以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百官總己以聽。
窦憲以彪有義讓,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
其所施為,辄外令彪奏,内白太後,事無不從。
彪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
憲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報複。
以韓纡嘗劾父勳獄,令客斬纡子,以首祭勳冢。
諸王始就國。
夏四月,以遺诏罷鹽鐵之禁。
旱。
冬十月,侍中窦憲殺都鄉侯暢,太後以憲為車騎将軍,使擊北匈奴以贖罪。
北匈奴饑亂,降南部者,歲數千人。
南單于上言:“宜出兵讨伐,破北成南,令漢家長無北念。
”太後以示耿秉,秉言可許。
太後欲從之。
尚書宋意上書曰:“戎狄簡賤禮義,無有上下,強者為雄,弱即屈服。
漢興以來,征伐數矣,其所克獲,曾不補害。
光武皇帝因其來降,羁縻畜養,邊民得生,勞役休息,于茲四十餘年矣。
今鮮卑奉順,斬獲萬數,中國坐享大功,而百姓不知其勞。
蓋鮮卑侵伐匈奴,正是利其抄掠。
及歸功聖朝,實由貪得重賞。
今若聽南虜還都北庭,則不得不禁制鮮卑。
鮮卑外失暴掠,内無功賞,豺狼貪婪,必為邊患。
今北虜西遁,請求和親,宜因其歸附,以為外扞。
若引兵費賦,以順南虜,則坐失上略,去安即危矣。
” 有二十家,而能保全家族和自身的,不過四人而已。
《尚書》說:&lsquo要以殷商的覆亡作為鑒戒。
&rsquo能不謹慎嗎!” 任命鄧彪為太傅,主管尚書機要,百官各統己職,聽命于太傅。
窦憲因鄧彪講仁義,能謙讓,受到先帝的敬重,且為人忠厚随和,所以把他推到高位。
窦憲每當要有什麼行動的時候,就先從外面讓鄧彪上奏,自己再到宮内向太後解釋,這樣一來,沒有一件事不被批準。
鄧彪在位,隻是修身自好而已,對朝綱政紀,不能有所匡正。
窦憲性情暴烈,連瞪他一眼的細小怨恨,都無不報複。
由于韓纡曾經審理過窦憲之父窦勳的案件,窦憲便讓門客殺害了韓纡的兒子,用他的頭祭奠窦勳的墳墓。
諸親王開始回封國就位。
夏四月,根據章帝遺诏,取消鹽鐵專賣的禁令。
發生旱災。
冬十月,侍中窦憲殺死都鄉侯劉暢,太後任命窦憲為車騎将軍,讓他讨伐北匈奴來立功贖罪。
北匈奴因饑荒而發生内亂,每年有數千人向南匈奴投降。
南單于上書東漢朝廷說:“現應趁機出兵讨伐,打敗北匈奴,成全南匈奴,使漢朝永無北部之憂。
”太後把這份奏疏給耿秉看,耿秉說可以同意。
太後打算接受這一建議。
尚書宋意上書說:“匈奴人輕視禮義,沒有君臣上下之分,強大的稱雄,弱小的就屈服。
漢朝建立以來,已對他們讨伐過很多次,但所得到的收獲,并不能抵償所受的損失。
光武皇帝趁匈奴人歸降之機,對他們采取了籠絡豢養的政策,邊地的人民從而獲得生機,勞動服役活動得以停息,至今已經四十餘年了。
現在,鮮卑人歸順漢朝,斬殺俘虜匈奴數萬人,漢朝坐享大功,百姓不覺辛勞。
鮮卑攻打匈奴,隻是因為搶掠對他們有利。
而将戰功歸于漢朝,實際是因為貪圖重賞。
現在如果聽任南匈奴回到北匈奴王庭建都,就不能不限制鮮卑人的行動。
鮮卑人在外喪失了搶掠的對象,從朝廷這裡又無法因功得到賞賜,以其豺狼般的貪婪,必将成為邊疆地區的禍患。
現在北匈奴西逃,請求與漢朝和親,應該趁此機會,使北匈奴成為外藩。
如果征調大軍,消耗國家的經費,去聽從南匈奴的意見,就會坐失上策,使國家由安轉危。
” 會都鄉侯暢來吊國憂,太後數召見之。
窦憲懼暢分宮省之權,遣客刺殺暢于屯衛之中,而歸罪于暢弟剛。
使侍禦史與青州刺史雜考之。
尚書韓稜以為,賊在京師,不宜舍近問遠,恐為奸臣所笑。
何敞說宋由曰:“敞備數股肱,職典賊曹,欲親至發所,以糾其變。
而二府執事以為,故事,三公不與盜賊。
敞請獨奏案之。
”于是推舉具得事實。
太後怒,閉憲于内宮。
憲懼誅,因自求擊匈奴以贖死。
乃以憲為車騎将軍,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兵伐北匈奴。
以鄧訓為護羌校尉,擊迷唐,破之。
公卿舉鄧訓代張纡。
迷唐率兵來,脅小月氏胡。
訓擁衛胡,令不得戰。
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不宜禁護。
訓曰:“張纡失信,衆羌大動。
今因其迫急,以德懷之,庶能有用。
”遂開城,悉驅群胡妻子内之,嚴兵守衛。
羌即解去。
由是湟中諸胡皆言:“漢家常欲鬥我曹,今鄧使君待我以恩信,乃是得父母也。
”鹹歡喜叩頭曰:“唯使君所命。
”訓遂撫養教谕,莫不感悅。
賞賂諸羌,使相招誘。
号吾将其種人八百戶來降,訓因發秦、胡、羌兵,掩擊迷唐,破之。
迷唐乃去大、小榆,衆悉離散。
适逢都鄉侯劉暢來京祭吊章帝,太後多次召見他。
窦憲懼怕劉暢分去自己在内宮的權力,于是派刺客把劉暢殺害于禁衛軍中,并将此事歸罪于劉暢的弟弟劉剛。
太後命侍禦史和青州刺史共同審訊劉剛等人。
尚書韓稜認為,兇手就在京城,不應舍近問遠,否則,恐怕要被奸臣譏笑。
何敞對宋由說:“我何敞充數為您屬下的要員,主管捕審罪犯,打算親自到判案場所,督察事态的演變。
然而,司徒、司空二府的主管官員認為,按照慣例,三公不應參與審理地方上的盜賊案件。
我請求單獨上奏,以參與審理此案。
”于是,經過調查審理,弄清了全部事實真相。
窦太後十分惱怒,将窦憲禁閉在皇宮内院。
窦憲害怕被殺,便主動請求去攻打匈奴,以贖死罪。
于是,窦太後任命窦憲為車騎将軍,執金吾耿秉為副統帥,征調大軍,讨伐北匈奴。
任命鄧訓為護羌校尉,攻打迷唐部羌人,将其打敗。
公卿推舉鄧訓接替張纡任護羌校尉。
迷唐率羌兵來犯,想首先脅迫小月氏部落的胡人臣服于己。
鄧訓保護胡人,使迷唐未能與胡人交戰。
議論此事的官員都認為,羌胡相鬥,這是對漢朝有利的事情,不應該禁止,不應該庇護胡人。
鄧訓說:“因張纡失信,緻使羌人各部群起反叛。
現在,乘胡人受到脅迫的緊急關頭,對他們以恩德相待,以期将來能為我所用。
”于是打開城門,把胡人的妻子兒女全都接納進來,并派兵嚴密守護。
羌兵随即撤離。
因此,湟中地區的各部胡人都說:“漢朝官吏常常希望我們自相争鬥,如今鄧使君以恩德信義對待我們,我們就如同是得到了父母的庇護。
”他們都異常歡喜,向鄧訓叩頭表示:“今後我們一切聽從您的命令。
”鄧訓便對胡人進行安撫教化,胡人無不心悅誠服。
鄧訓又對羌人各部進行懸賞招降,讓已降的羌人去招誘未降的羌人。
号吾率領本部落八百戶來降,鄧訓于是征調漢、胡、羌各路軍隊,襲擊迷唐,将他打敗。
迷唐被迫撤離大、小榆谷,其部衆全部離散。
己醜(89) 孝和皇帝永元元年 春,鄧訓掩擊迷唐,大破之。
諸羌來降。
迷唐欲複歸故地。
鄧訓發湟中六千人,縫革舡置箄上,度河掩擊,大破之,一種殆盡。
迷唐收餘衆,西徙千餘裡。
燒當豪帥稽颡歸死,餘皆款塞納質。
于是訓綏接歸附,威信大行。
遂罷屯兵,唯置弛刑徒二千餘人屯田,修塢壁。
下尚書仆射郅壽吏,壽自殺。
窦憲将行,公卿詣朝堂上書谏,以為匈奴不犯邊塞,而無故勞師遠涉,損費國用,徼功萬裡,非社稷之計。
書連上,辄寝。
宋由諸卿稍自引止。
唯袁安、任隗免冠固争,前後十上。
衆皆危懼,安、隗正色自若。
侍禦史魯恭上疏曰:“萬民者天下所生,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
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則天氣為之舛錯,況于人乎?故愛民者必有天報。
夫戎狄者,四方之異氣也,與鳥獸無别。
是以聖王之制,羁縻不絕而已。
今匈奴遠藏,去塞數千裡,而欲乘其虛耗,利其微弱,是非義之所出也。
今始征發,而大司農調度不足,上下相迫,民間之急亦已甚矣。
群僚百姓鹹曰不可,陛下獨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觀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
臣恐中國不為中國, 漢和帝 己醜(89) 漢和帝永元元年 春季,鄧訓襲擊迷唐部羌兵,大敗敵軍。
羌人各部紛紛歸降。
迷唐打算重新回到故地。
鄧訓調集湟中軍隊六千人,縫制革船,放在木筏上,乘木筏渡河,襲擊迷唐,将他徹底打敗,整個部落幾乎被消滅幹淨。
迷唐收集殘餘部衆,向西遷移了一千多裡。
燒當部落首領前來歸附,叩頭請死,其餘的人都到邊塞投誠。
于是,鄧訓接納并安撫歸順的羌人,其威望和信譽廣為傳誦。
接着便撤銷駐軍,隻留下免刑囚徒兩千餘人,在當地開荒墾田,修繕堡壘壁障。
尚書仆射郅壽被交付官吏審訊,郅壽自殺。
窦憲将出征讨伐匈奴,三公、九卿到朝堂上書勸阻,認為匈奴并未侵犯邊塞,而無故勞師遠征,耗費國家的資财,求取萬裡之外的功勳,這不是為國家着想的計策。
奏書接連呈上,卻都被擱置一邊。
宋由等諸位官員逐漸自行停止谏阻。
唯有袁安、任隗二人脫下官帽,在朝堂力争,先後上書達十次之多。
衆人都為他們擔驚受怕,袁安、任隗卻神情自若,鎮定如常。
侍禦史魯恭上疏說:“萬民百姓是上天所生,上天愛他所生,就像父母愛他的子女。
萬物之中,如果有一物沒得到它合适的位置,天象就會為此發生錯亂,何況對于人呢?因此,愛民的人,上天對他必有回報。
戎狄之族,是四方的異氣,與鳥獸沒什麼區别。
所以,聖明的君王,曆來的做法,隻是對他們采取不斷籠絡和約束的政策而已。
如今,匈奴遠遠躲了起來,距離漢朝邊塞數千裡,而我們打算趁他們空虛之機,利用他們的微弱疲憊而輕易取勝,這不是合乎仁義的舉動。
現在剛開始征調軍隊,而物資已不夠大司農調度使用,官府上下互相催迫,百姓也已在叫苦不疊。
群臣百姓都說此事不可行,而陛下為何偏偏因為窦憲一人的計慮,去毀棄千萬人的性命,不體恤一下他們的呼聲呢?上觀天心,下察民意,便足以知道事情的得失。
臣隻怕中國将不再是真正的中國, 豈徒匈奴而已哉!”太後不聽。
又诏使者為笃、景起邸第。
侍禦史何敞上疏曰:“今匈奴無逆節之罪,漢朝無可慚之恥,而盛春東作,興動大役,複為笃、景繕修館第,彌街絕裡,非所以垂令德示無窮也。
宜且罷工匠,以憂邊恤民。
”書奏,不省。
窦憲嘗使門生赍書,詣尚書仆射郅壽,有所請托。
壽送诏獄。
上書陳憲驕恣,引王莽以誡國家。
又因朝會,厲音正色,譏憲等以伐匈奴、起第宅事。
憲怒,陷壽以诽謗。
下吏,當誅。
敞上疏曰:“壽機密近臣,匡救為職。
若懷默不言,其罪當誅。
今壽違衆正議以安宗廟,豈其私邪?忠臣盡節,以死為歸。
臣誠不欲聖朝行诽謗之誅,以杜塞忠直,垂譏無窮。
”壽得減死,徙合浦,未行,自殺。
夏六月,窦憲擊北匈奴,大破之。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窦憲、耿秉出朔方塞,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單于遁走,斬獲甚衆,降二十餘萬人。
出塞三千餘裡,登燕然山,命中護軍班固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而還。
遣司馬吳汜奉金帛遺北單于於西海上,以诏緻賜。
單于稽首拜受。
秋七月,會稽山崩。
九月,以窦憲為大将軍。
舊,大将軍位在三公下,至是诏憲位次太傅下、三公上。
窦氏兄弟驕縱,而景尤甚。
奴客奪人财貨,篡取罪人, 豈隻匈奴不把中國當中國看待而已!”窦太後不聽從這些意見。
又下诏,命使者為窦笃、窦景興建宅第。
侍禦史何敞上疏說:“如今匈奴沒有背叛之罪,漢朝也沒有值得羞慚的恥辱,而時值盛春,百姓正在耕作,政府卻要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又為窦笃、窦景修建家宅,占滿了大街小巷,這不是發揚美德、使後世永遠效仿的做法。
應當暫且停止修宅工程,以專心考慮邊事,體恤人民的困苦。
”奏書呈上,未被理睬。
窦憲曾經派門生帶信去見尚書仆射郅壽,有私事請托。
郅壽把該門生送押诏獄。
又上書指陳窦憲驕橫恣肆,引用王莽之事來告誡朝廷。
還借朝會之機,聲色俱厲地抨擊窦憲等人興師讨伐匈奴、大肆修建宅第之事。
窦憲大怒,反誣郅壽有诽謗罪。
郅壽被交付官吏審訊,當處死罪。
何敞上疏說:“郅壽是參與國家機密的近臣,匡正大臣的錯誤是他的職責。
如果明知某人有錯而緘默不語,才罪該處死。
現在,郅壽敢于違抗衆臣的意見,正義直言,以求安定國家,難道是為了他自己嗎?忠臣盡節,視死如歸。
臣實在不願意看到聖明的朝廷因聽到批評而遂行誅殺,從而堵塞忠誠正直之士進言的道路,永為後世譏笑。
”郅壽遂得免死,流放合浦,還沒動身,他便自殺了。
夏六月,窦憲進攻北匈奴,大敗匈奴軍。
登上燕然山,刻石紀功後返回。
窦憲、耿秉率軍出朔方邊塞,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交戰,大敗匈奴軍,單于逃走,大批匈奴兵被消滅俘虜,投降的有二十多萬人。
窦憲等出塞三千餘裡,登上燕然山,命令中護軍班固刻石紀功,記下漢朝的國威與恩德,然後返回。
派軍司馬吳汜到西海之畔送給北單于一些金銀财寶和布帛,并以漢朝皇帝的名義進行賞賜。
單于叩頭接受。
秋七月,會稽山發生山崩。
九月,任命窦憲為大将軍。
依舊例,大将軍的地位在三公之下,到這時下诏規定窦憲的地位僅次于太傅,在三公之上。
窦氏兄弟驕奢放縱,而尤以窦景為甚。
他的家奴、門客肆意搶奪他人财物,非法奪取罪犯, 妻略婦女。
擅發緣邊突騎。
袁安劾景“擅發邊兵,驚惑吏民,二千石不待符信,辄承景檄,當伏顯誅”。
又奏:“司隸校尉、河南尹阿附貴戚,不舉劾,請免官案罪。
”并寝不報。
瓌獨好經書,節約自修。
尚書何敞上封事曰:“愛而不教,終至兇戾,猶饑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伏見大将軍憲兄弟專朝,虐用百姓,奢侈僭偪,誅戮無罪。
臣敞區區,誠不欲上令皇太後損文母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譏,下使憲等得長保其福祐。
驸馬都尉瓌比請退身,願抑家權,可與參謀,聽順其意,誠宗廟至計,窦氏之福。
”時濟南王康尊貴驕甚,憲乃白出敞為濟南太傅。
康有違失,敞辄谏争。
康雖不能從,然素敬重敞,無所嫌牾焉。
大水。
庚寅(90) 二年 春二月,日食。
窦憲遣兵複取伊吾地,車師遣子入侍。
月氏遣使奉獻。
初,月氏求尚公主,班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遣其副王謝将兵七萬攻超。
超衆少,皆大恐。
超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裡逾蔥嶺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谷堅守,彼饑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
”謝攻不下,鈔掠無所得。
超度其必從龜茲求食,乃遣兵數百于東界要之。
奸淫擄掠婦女。
窦景還擅自征調邊疆地區的精銳騎兵。
袁安彈劾窦景“擅自征調邊疆軍隊,驚擾欺騙地方官吏和民衆,二千石沒有等到朝廷調兵的符信,就即刻奉行窦景的一紙文書,應該當衆處死”。
又上奏說:“司隸校尉、河南尹阿谀攀附皇親國戚,不檢舉彈劾他們的罪行,建議将其免官治罪。
”這些奏疏全都被擱置起來,得不到答複。
隻有窦瓌好讀儒家經書,能夠節制和約束自己,修身自好。
尚書何敞呈上一份密封奏疏,寫道:“對子女隻知寵愛而不加管教,最終會使他們變成兇惡暴戾之人,這就好比饑餓時喂給他們毒藥,恰恰是害了他們。
我看到大将軍窦憲兄弟在朝廷專權,殘酷地役使百姓,奢侈腐化,僭越不法,還濫殺無辜。
微臣何敞,實在不願看到上使皇太後的文母美譽受到損害,陛下因有黃泉相見的誓言被人嘲笑,下使窦憲等人長久保持他們的榮華富貴。
驸馬都尉窦瓌多次請求從高位上退下來,希望抑制窦家的權勢,陛下可以跟他商議,順從他的心意,這才真正是為國家着想的最佳計策,也是窦家的福分。
”當時,濟南王劉康地位尊貴,十分驕橫,窦憲便向太後說明情況,派何敞出任濟南國太傅。
劉康每有過失,何敞就極力規勸。
劉康雖聽不進何敞的意見,但他一向敬重何敞,雙方沒有造成怨恨和沖突。
發生水災。
庚寅(90) 漢和帝永元二年 春二月,出現日食。
窦憲派兵重新占領伊吾,車師派遣王子到漢朝充當人質。
月氏國遣使向漢朝進貢。
起初,月氏王請求娶漢朝公主為妻,班超拒絕,并遣返月氏使者,月氏王因此懷恨在心,派副王謝率軍七萬攻打班超。
班超兵力不足,士兵都十分驚慌。
班超說:“月氏兵雖多,但他們跋涉數千裡,翻越蔥嶺而來,沒有運輸補給,有什麼可擔心的?我們隻要把糧食收藏起來,據城固守,敵人饑餓困頓,自會投降,過不了數十天,就見分曉了。
”謝久攻不下,又沒搶到什麼東西。
班超估計月氏兵一定會向龜茲求取糧食,于是派兵數百從東邊攔截。
謝果遣騎賂龜茲,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首示謝。
謝大驚,請罪。
由是歲奉貢獻。
封齊武王孫無忌為齊王,威為北海王。
初,北海哀王無後,肅宗以齊武王首創大業,遺诏令複二國,至是皆封。
秋七月,窦憲出屯涼州。
九月,北匈奴款塞求朝。
冬,窦憲遣使迎之。
複遣兵襲擊,破之。
北單于遣使款塞稱臣,欲入朝見,憲遣班固迎之。
會南單于求滅北庭,憲複遣中郎将耿譚将騎出塞,襲擊北單于。
單于被創,僅而得免。
南部黨衆益盛,領戶三萬四千,勝兵五萬。
辛卯(91) 三年 春正月,帝冠。
始用曹褒新禮,擢褒監羽林左騎。
二月,窦憲遣兵擊北匈奴于金微山,大破之,單于走死。
窦憲以北匈奴微弱,欲遂滅之。
欲遣左校尉耿夔圍北單于于金微山,大破之,獲其母阏氏,名王已下五千餘級。
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出塞五千餘裡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
窦憲殺尚書仆射樂恢。
窦憲以耿夔、任尚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
刺史、守、令多出其門,賦斂吏民,共為賂遺。
謝果然派騎兵前去賄賂龜茲,班超的伏兵迅速出擊,将他們全部消滅,并提着人頭給謝看。
謝大吃一驚,立即派人向班超道歉請罪。
從此以後,月氏每年都向漢朝進貢。
封齊武王之孫劉無忌為齊王,劉威為北海王。
當初,北海哀王死後沒有繼承人,漢章帝以齊武王首創王朝大業有功,臨死時下诏,命恢複北海、齊國兩個封國,到這時劉無忌、劉威都被封為王。
秋七月,窦憲出京屯駐涼州。
九月,北匈奴派使臣到邊塞請求朝見。
冬季,窦憲派人前往迎接。
又派兵襲擊,打敗了北匈奴。
北匈奴單于派使臣到邊塞,表示臣服漢朝,想要入京朝見,窦憲派班固前去迎接。
适逢南匈奴單于請求消滅北匈奴,窦憲于是又派中郎将耿譚率領騎兵出塞,襲擊北單于。
單于受傷,僅得活命。
此時,南匈奴的勢力日益強盛,擁有人口三萬四千戶,兵力達到五萬人。
辛卯(91) 漢和帝永元三年 春正月,和帝舉行加冠禮。
開始采用曹褒制定的新禮儀,并擢升曹褒為羽林左監,督領羽林左騎。
二月,窦憲派兵與北匈奴交戰于金微山,大敗北匈奴軍隊,單于逃走後死亡。
窦憲看到北匈奴力量微弱,于是想滅掉它。
派遣左校尉耿夔把北單于包圍在金微山,大敗北匈奴軍隊,并抓獲了他的母親阏氏,斬殺名王以下五千餘人。
單于逃跑,不知去向。
漢朝軍隊出塞五千餘裡後返還,自漢朝出兵讨伐匈奴以來,還未曾到過這麼遠的地方。
窦憲逼死尚書仆射樂恢。
窦憲以耿夔、任尚為打手,以鄧疊、郭璜為心腹,讓班固、傅毅負責為他撰寫文章。
刺史、太守、縣令多由窦氏推薦任命,他們對下層官吏、百姓橫征暴斂,共同從事貪污賄賂的罪惡勾當。
袁安、任隗舉奏,貶四十餘人。
窦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未有以害之。
尚書仆射樂恢上疏曰:“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業,諸舅不宜幹正王室,示天下之私。
若上能以義自割,下能以謙自引,則四舅可長保爵土之榮,而皇太後永無慚負宗廟之憂矣。
”書奏,不省。
恢乞骸骨歸。
憲風州郡迫脅,恢飲藥死。
于是朝臣震懾,無敢違者。
袁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權,每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喑嗚流涕,天子大臣皆恃賴之。
冬十月,帝如長安,窦憲來會。
帝幸長安,诏窦憲與車駕會長安。
憲至,尚書以下議欲拜之,伏稱“萬歲”。
尚書韓稜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議者皆慚而止。
左丞王龍私奏記,上牛酒于憲。
稜舉奏,論為城旦。
龜茲、姑墨、溫宿諸國來降。
十二月,以班超為西域都護、騎都尉。
帝還宮。
壬辰(92) 四年 春正月,立北匈奴於除鞬為單于。
初,北單于既亡,其弟於除鞬自立,遣使款塞。
窦憲請立為單于,置中郎将領護,如南單于故事。
事下公卿議,袁安、任隗以為:“光武招懷南虜,非謂可永安内地,正以權時之算,可得扞禦北狄故也。
今宜令南單于反北庭,領 經袁安、任隗舉奏彈劾,有四十餘人被貶官。
窦憲兄弟對此十分怨恨,但由于袁安、任隗一向行為高尚,窦氏也沒有借口加害他們。
尚書仆射樂恢上疏說:“陛下正值年輕有為,承繼帝王大業,諸位舅父不應該控制幹預朝廷大權,向天下顯露私心。
如果在上位的能夠從大義出發,自行割愛,在下位的能夠以謙讓的态度,主動引退,那麼四位國舅就可以長久保持爵位和封國的榮耀,皇太後也可以永遠沒有辜負宗廟的憂慮。
”奏疏呈上之後,未被理睬。
樂恢請求退休回鄉。
窦憲暗中授意州郡官吏脅迫樂恢,樂恢服毒自殺。
于是朝中官員十分驚恐,沒有敢于違抗者。
袁安見和帝年幼,外戚專權,每當朝會進見之際,以及與朝中官員談論國家政事時,總禁不住感傷落淚,天子大臣都依靠信賴袁安。
冬
常以八月,長吏問起居,加賜羊酒。
“所謂诽謗,是說實際上沒有的事情,而虛加誣蔑。
至于說到孝武皇帝,他為政的善惡已明确記載在漢朝的史書上,我們隻是如實叙述史書上所載事實,并非诽謗。
作為皇帝,不論行善還是作惡,天下無人不知,這都是能夠了解得到的,因此不應當對議論者加以責備。
陛下即位以來,政教上沒什麼過失,恩德有增無減,我們為什麼偏要諷刺呢?假如所批評的是事實,那就理應改正;倘若批評的不當,也應有所包涵,何必要問罪呢?我們被殺,死就死了吧,隻怕天下人定會回轉目光,改變想法,以這事來窺測陛下的心思。
從今以後,即使看到不對的事情,終究也不會再有人出來說話了。
齊桓公親自公布前任國君的罪惡,并向管仲請教處理的辦法,從此以後,群臣都盡心為他效忠。
今天,陛下卻要為遠在十世之前的武帝掩飾事實真相,難道不是與齊桓公大不相同嗎?臣擔心被突然定罪,蒙冤銜恨,不能自我申辯,使後世評說曆史的人擅自拿陛下打比方,難道還要子孫之輩也為陛下掩飾嗎?我謹來到皇宮門前,伏身等待嚴厲的處罰。
”奏書遞上,章帝下诏停止審問,任命孔僖為蘭台令史。
賞賜給毛義、鄭均米谷各一千斛。
廬江人毛義、東平人鄭均,都以仁義的行為受到鄉裡人的稱贊。
南陽人張奉仰慕毛義的名聲,前往拜訪。
剛坐定,官府來了公文,任命毛義代理安陽縣令。
毛義手捧公文進入室内,喜形于色。
張奉心中很看不起他,告辭而去。
後來,毛義的母親去世了,朝廷一再召毛義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張奉于是感歎道:“對賢人本來不可以妄測。
毛義當時的喜悅,乃是為了母親而屈就。
”鄭均的哥哥是縣中小吏,收受很多禮物賄賂。
鄭均勸阻,哥哥卻不聽,鄭均于是離家而去,做别人的傭人。
過了一年多,鄭均把掙得的錢物帶回家裡送給哥哥,說道:“錢物用光了還能再掙,做官如果犯了貪贓罪,就會終身被罷黜。
”哥哥被他的話所感動,于是成為廉潔的清官。
鄭均官至尚書,後免官回鄉。
章帝下诏,褒獎毛義、鄭均,各賞賜米谷一千斛。
每年八月,地方官員都要去問候他們的日常生活起居,加賜羊肉美酒。
诏除妖惡禁锢者。
诏曰:“往者妖言大獄所及廣遠,一人犯罪,禁至三屬。
如有賢才沒齒無用,朕甚憐之。
諸以前妖惡禁锢者,皆蠲除之。
” 乙酉(85) 二年 春正月,诏賜民胎養谷,著為令。
诏曰:“諸懷妊者,賜胎養谷人三斛,複其夫勿算一歲。
著為令。
” 诏戒俗吏矯飾者。
诏曰:“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朕甚厭之,甚苦之。
安靜之吏,悃愊無華,日計不足,月計有餘。
如襄城令劉方,吏民同聲謂之不煩,雖未有他異,斯亦殆近之矣。
夫以苛為察,以刻為明,以輕為德,以重為威,四者或興,則下有怨心。
吾诏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失職,其咎安在?勉思舊令,稱朕意焉。
” 二月,行《四分曆》。
《太初曆》施行百有餘年,曆稍後天。
上命編?等綜校,作《四分曆》,施行之。
帝東巡。
帝之為太子也,受《書》于汝南張酺。
至是東巡,酺為東郡太守。
帝幸東郡,引酺及門生、掾史會庭中。
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
行過任城,幸鄭均舍,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時人号為“白衣尚書”。
诏命解除對因妖言惑衆罪而受牽連者的禁锢。
章帝的诏書說:“以前犯妖言惑衆罪,牽連的面很廣,一人犯罪,父族、母族、妻族都要受到禁锢,不準做官。
如果有賢才終生受不到重用,朕很為他們感到可惜。
現命将以前因妖言惑衆罪而受牽連的人一律解除禁锢。
” 乙酉(85) 漢章帝元和二年 春正月,诏命賞賜百姓胎養谷,并定為法令。
诏書說:“所有懷孕的婦女,賞賜給每人胎養谷三斛,并免收其丈夫一年的人頭稅。
将此項規定定為法令。
” 诏命戒除平庸官吏的矯飾之風。
诏書說:“平庸的官吏說話辦事過于做作,似是而非,朕很讨厭他們,也很為他們感到苦惱。
踏實穩重的官吏,坦誠且不虛華,按日考察他的勞績似顯不足,若按月考察,就會感到有餘。
如襄城縣令劉方,官民都說他從不煩擾百姓,雖然沒有其他特别的功勞,但這也接近了朝廷的要求。
如果以苛求為明察,以刻薄為明智,以對犯人從輕處罰為德,以從重處罰為威,這四種想法一旦盛行,下層民衆就會産生怨恨。
我曾多次發布诏書,奉诏出使的人不絕于道,然而吏治卻不見好轉,百姓中時常有人不守本分,問題出在哪裡?希望官員們記住以往的法令,以稱朕意。
” 二月,實施《四分曆》。
《太初曆》實行了一百多年,漸與天象不合,稍微錯後。
章帝命令編?等人綜合各種情況,校正誤差,編成《四分曆》,并予實施。
章帝東巡。
章帝做太子的時候,跟着汝南人張酺學習《尚書》。
到這時,章帝前往東方巡視,張酺是東郡太守。
章帝來到東郡,帶領張酺及其學生,連同郡縣官吏,一同在郡府庭院内集會。
章帝先行弟子禮,讓張酺講解一篇《尚書》,然後再行君臣之禮。
路過任城時,章帝光臨鄭均家,賜給他尚書俸祿,使他享用終身,當時人稱鄭均為“白衣尚書”。
耕于定陶,柴告岱宗,宗祀明堂。
三月,至魯,祠孔子。
帝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裡,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六十二人。
帝謂孔僖曰:“今日之會,甯于卿宗有光榮乎?”對曰:“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裡,此乃崇禮先師,增輝聖德,非臣家之私榮也。
”帝大笑曰:“非聖者子孫,焉有斯言乎!”拜僖郎中。
至東平,祠獻王陵。
帝至東平,追念獻王,謂其諸子曰:“思其人,至其鄉,其處在,其人亡。
”因泣下沾襟。
遂幸獻王陵,祠以太牢,親拜祠坐,哭泣盡哀。
獻王之歸國也,骠騎府吏丁牧、周栩以王愛賢下士,不忍去,遂為王家大夫數十年,事祖及孫。
帝聞之,皆引見,擢為議郎。
夏四月,還宮,假于祖祢。
秋七月,诏定律:無以十一、十二月報囚。
诏曰:“《春秋》重&lsquo三正&rsquo,慎&lsquo三微&rsquo,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止用冬初十月而已。
” 冬,南單于與北匈奴戰,破之。
北匈奴衰耗,黨衆離畔。
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後,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複自立,乃遠引而去。
至是,南單于與戰于涿邪山,斬獲而還。
武威太守孟雲上言:“北虜前既和親,而南部複往抄掠。
北單于謂漢欺之,謀欲犯塞。
謂宜還南所掠,以慰安之。
”诏百官議。
鄭弘、第五倫等 在定陶舉行耕藉之禮,燃柴祭告泰山,在汶上明堂祭祀五帝。
三月,到魯地,祭祀孔子。
章帝在阙裡祭祀孔子以及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演奏六代古樂,舉行大會,會見孔家男子六十二人。
章帝對孔僖說:“今天的大會,對你們家族是不是很榮耀?”孔僖回答說:“臣聽說聖君明主沒有不尊師重道的。
如今,陛下屈駕光臨我們卑微的鄉裡,這是崇敬先師,為您聖明的德行增輝,不隻是微臣家族私有的榮耀。
”章帝大笑着說:“如果不是聖人的子孫,怎麼可能說出這樣的話!”于是任命孔僖為郎中。
到東平,祭祀獻王劉蒼的陵墓。
章帝到了東平,追念獻王劉蒼,對劉蒼的兒子們說:“我思念劉蒼,來到了他的故地,他的房舍還在,人卻已經死亡。
”說着,眼淚流下,沾濕了衣襟。
于是駕臨獻王的陵墓,用牛、羊、豬三牲設祭,并親自在祠廟祭拜劉蒼的牌位,盡情地哭泣,傾訴衷情。
當初獻王回歸封國時,骠騎府吏丁牧、周栩因為獻王禮賢下士,不忍離開他,于是做了獻王的家臣,曆時數十年,侍奉他們祖孫三代。
章帝聽說後,召見了丁牧和周栩,提拔他們擔任議郎。
夏四月,章帝返回洛陽皇宮,到祖廟祭告出巡經過。
秋七月,章帝下诏,制定法律:不許在十一、十二月判決罪人。
诏書說:“《春秋》重視天、地、人&lsquo三正&rsquo,而對&lsquo三正&rsquo之始的&lsquo三微&rsquo很慎重,現定下法令: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不準判決罪人,隻準在冬初十月判決。
” 冬季,南單于與北匈奴交戰,大破北匈奴。
北匈奴日見衰落,衆叛親離。
正面有南匈奴進攻,後面有丁零人騷擾,東邊有鮮卑人襲擊,西邊有西域人侵擾,不能再立足本地,隻好引兵遠去。
到這時,南單于與北單于交戰于涿邪山,南匈奴殺敵俘虜,得勝而歸。
武威太守孟雲上書說:“北匈奴以前已與漢朝和親,而南匈奴又前去搶掠。
北單于認為漢朝欺弄他,打算進犯邊塞。
我認為應當讓南匈奴把搶來的東西還給北匈奴,以此來安慰他們。
”章帝下诏,命群臣商議。
鄭弘、第五倫等 以為不可,桓虞、袁安等以為當與之。
虞廷斥弘,倫亦變色。
司隸舉奏,弘等皆免冠謝。
诏報曰:“事以議從,策由衆定。
訚訚侃侃,得禮之容,寝嘿抑心,非朝廷福。
君何尤而深謝?其各冠履!”帝乃下诏曰:“江海所以能長百川者,以其下之也。
今與匈奴君臣分定,貢獻累至,豈宜違信自受其曲?其敕度遼及中郎将,倍雇南部所得生口,以還北虜。
其南部斬首獲生,計功受賞,如常科。
” 丙戌(86) 三年 春正月,诏:嬰兒無親屬,及有子不能養者,廪給之。
帝北巡,耕于懷。
敕侍禦史、司空曰:“方春所過,無得有所伐殺。
車可以引避引避之,馬可辍解辍解之。
” 三月,還宮。
夏四月,收太尉弘印绶,弘自系獄,出之而卒。
鄭弘數陳窦憲權勢太盛,奏憲黨張林、楊光貪殘。
吏與光舊,因以告之。
憲奏弘漏洩密事。
帝诘讓弘,收印绶。
弘自詣廷尉,诏敕出之。
因乞骸骨歸,未許。
病笃,上書曰:“窦憲奸惡貫天達地,海内疑惑,謂&lsquo憲何術以迷主上,近日王氏之禍,昞然可見&rsquo。
陛下處天子之尊,保萬世之祚,而信讒佞之臣,不計存亡之機。
臣雖命在晷刻,死不忘忠。
認為不能這樣做,桓虞、袁安等則認為應當如此。
桓虞當庭怒斥鄭弘,第五倫也怒形于色。
司隸校尉上疏彈劾他們,鄭弘等都脫帽謝罪。
章帝下诏答複說:“國事要通過商議決定從違取舍,決策要由衆人商定。
言辭和氣而中正,符合朝廷之禮,而緘默不語,壓抑心志,不是朝廷之福。
你們有什麼錯誤需要謝罪?都各自戴上帽子、穿上鞋子吧!”章帝于是又下诏說:“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的首領,是因為它們地勢低下。
現在,我朝與匈奴君臣名分已定,北匈奴不斷進貢,難道可以背棄信義、自尋理虧嗎?現命度遼将軍和中郎将,用加倍的價格贖買南匈奴所得俘虜,還給北匈奴。
南部匈奴殺敵擒虜,遵照慣例,論功行賞。
” 丙戌(86) 漢章帝元和三年 春正月,章帝下诏:沒有親屬的孤兒,以及有孩子卻沒有能力撫養的,均由官府供給糧食。
章帝到北方巡視,在懷縣舉行耕藉禮。
章帝命令侍禦史、司空說:“現在正值春天,凡我所經過的地方,要禁止踐踏莊稼。
車輛可以繞行就繞行,駕車的邊馬能夠解除就解除。
” 三月,章帝返回洛陽皇宮。
夏四月,收回太尉鄭弘的印信绶帶,鄭弘主動投案入獄,赦他出獄後去世。
鄭弘多次上奏,指出窦憲權勢太盛,又彈劾窦憲的黨羽張林、楊光為官貪贓枉法,行為殘暴。
處理奏書的官吏與楊光有老交情,便把此事告訴了楊光。
窦憲上奏,彈劾鄭弘洩露機密。
章帝因此責怪鄭弘,并收回他的印信绶帶。
鄭弘自行前往廷尉府投案待審,章帝诏令将他釋放。
鄭弘借此機會請求退職回鄉,章帝沒有批準。
鄭弘病重,上書說:“窦憲的奸惡,上通于天,下達于地,全國民衆都感到疑惑,說&lsquo窦憲用什麼方法迷住了皇上,近世王莽之禍,曆曆在目&rsquo。
陛下身居天子的尊位,守護萬世長存的帝業,然而卻信任擅長讒言的奸臣,不曾考慮這是關系國家存亡的關鍵。
臣雖然已命在旦夕,但臨死也沒忘掉效忠陛下。
願陛下誅&lsquo四兇&rsquo之罪,以厭人鬼憤結之望。
”帝省章,遣醫視弘病。
比至,已薨。
以宋由為太尉。
五月,司空倫罷。
第五倫以老病乞身,賜策罷,以二千石俸終其身。
倫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性質悫,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
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裡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
吾兄子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
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以袁安為司空。
燒當羌反。
燒當羌迷吾及其弟号吾寇隴西,郡兵追獲之。
号吾曰:“誠得生歸,必不複犯塞。
”太守張纡放遣之,羌即解散。
疏勒王忠詐降,班超斬之。
南道遂通。
诏侍中曹褒定漢禮。
博士曹褒請著漢禮,班固以為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
帝曰:“諺言:&lsquo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rsquo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
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
”乃拜褒侍中,授以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
” 丁亥(87) 章和元年 春三月,護羌校尉傅育擊羌,敗死。
夏六月,司徒 願陛下像舜帝除掉&lsquo四兇&rsquo一樣懲治奸臣的罪惡,以滿足人鬼共憤的期望。
”章帝看了奏章後,派醫生為鄭弘診病。
等醫生趕到鄭家時,鄭弘已經去世。
任命宋由為太尉。
五月,司空第五倫免官。
第五倫因年老患病請求退休,章帝頒賜策書,将第五倫免職,允許他終身享受二千石俸祿。
第五倫奉公盡節,發表意見從不模棱兩可,天性質樸誠實,少有文采,為官以清白著稱。
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第五倫回答說:“以前曾經有人要送給我千裡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當三公舉薦人才的時候,我心中總忘不了這個人,不過最終也沒有薦用他。
哥哥的孩子病了,我一夜間去看望十次,回來後卻能安睡。
我自己的孩子病了,我雖然沒有前去探視,但卻徹夜不眠。
像這種情況,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 任命袁安為司空。
羌人燒當部落造反。
燒當部落首領迷吾以及他的弟弟号吾進犯隴西郡邊界,郡兵追擊,擒獲号吾。
号吾說:“如果我能夠活着回去,今後決不再侵犯邊塞。
”太守張纡把号吾放回,羌兵随即解散。
疏勒王忠向班超詐降,班超将他斬首。
西域南部的道路從此暢通。
章帝下诏,命侍中曹褒編訂漢朝禮儀大典。
博士曹褒請求編制漢朝禮儀大典,班固認為應當召集廣大儒家學者,共同探讨得失。
章帝說:“俗話說:&lsquo路邊蓋房,三年不成。
&rsquo集會讨論禮儀問題,各家就會像在一起吵架,争論不定,互相生出各種疑問、分歧,緻使難以下筆。
古時候,堯帝制作《大章》樂,有夔一個人就夠了。
”于是,任命曹褒為侍中,并授給他叔孫通所編《漢儀》十二篇,說:“這些規定過于零散、簡略,且多與經書不合,現在應當依據《禮經》逐條進行訂正,使它可以實施。
” 丁亥(87) 漢章帝章和元年 春三月,護羌校尉傅育讨伐羌人,戰敗被殺。
夏六月,司徒 虞免,以袁安為司徒,任隗為司空。
秋,鮮卑擊北匈奴,斬優留單于。
護羌校尉張纡擊羌,斬其帥迷吾,其子迷唐據大、小榆谷以叛。
改元。
是時,屢有嘉瑞,言者鹹以為美,遂诏改元“章和”。
太尉掾何敞獨惡之,謂宋由、袁安曰:“夫瑞應依德而至,災異緣政而生。
今異鳥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際,不可不察。
”由、安懼不敢答。
八月晦,日食。
北匈奴五十八部來降。
曹褒奏所撰制度。
曹褒依準舊典,雜以五經谶記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凡百五十篇,奏之。
帝以衆論難一,故但納之,不複令有司平奏。
班超發諸國兵擊莎車,降之。
班超發于阗諸國兵二萬人擊莎車,龜茲王發溫宿等兵合五萬人救之。
超曰:“今兵少不敵,可各散去,須夜鼓聲而發。
”陰緩所得生口。
龜茲王聞之,自以萬騎于西界遮超,溫宿王将八千騎于東界徼于阗。
超知二虜已出,密召諸部勒兵,雞鳴馳赴莎車營。
胡大驚亂奔走,莎車遂降,龜茲等各退散。
自是,威震西域。
戊子(88) 二年 春正月,濟南王康、中山王焉來朝。
上笃于親親,故二王入朝,特加恩寵,及諸昆弟不遣就國。
賞賜過度,倉帑為虛。
何敞奏記宋由曰:“比年水旱, 桓虞免官,任命袁安為司徒,任隗為司空。
秋季,鮮卑人進攻北匈奴,斬殺優留單于。
護羌校尉張纡攻打羌人,斬殺羌人首領迷吾,迷吾的兒子迷唐據守大、小榆谷發動叛亂。
下诏更改年号。
當時,頻頻出現祥瑞征兆,談論的人都認為是美事,于是章帝下诏,改年号為“章和”。
唯獨太尉掾何敞對此表示厭惡,對宋由、袁安說:“祥瑞應該是伴随德政而來,災異由于惡政而生。
如今異鳥飛翔于皇宮殿堂上空,怪草生長于宮廷院内,不可不注意。
”宋由、袁安感到恐懼,不敢答對。
八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北匈奴五十八個部落歸降漢朝。
曹褒奏上所編定的禮儀制度。
曹褒依據舊典,參考五經谶記中的記載,按着從天子到平民的順序,編成加冠禮、婚禮、吉禮、兇禮等各種禮儀典制,共一百五十篇,奏報給皇帝。
章帝鑒于衆人的意見很難統一,所以就幹脆接受了曹褒所制典章,不再令有關部門議奏。
班超征調西域各國軍隊進攻莎車,莎車投降。
班超征調于阗等國軍隊二萬人進攻莎車,龜茲王則調集溫宿等國軍隊共五萬人前往救援。
班超說:“眼下我方兵力不足,打不過敵人,可以各自分散撤離,等到夜半鼓聲響起時出擊。
”又悄悄放走所獲俘虜。
龜茲王獲悉後,自率一萬騎兵在西面邊界攔截班超,溫宿王帶八千騎兵在東面邊界攔截于阗軍隊。
班超得知龜茲、溫宿兩國軍隊已經出動,便秘密集結各路軍隊,于天亮前奔襲莎車軍營。
胡人大驚,亂作一團,争相逃奔,莎車遂告投降,龜茲等國軍隊各自退散。
從此,班超威震西域。
戊子(88) 漢章帝章和二年 春正月,濟南王劉康、中山王劉焉來京朝見。
章帝重視骨肉親情,所以濟南、中山二王來京朝見時,受到特别優待;對其他的兄弟,也不派他們前往封國。
因賞賜過度,國庫為之空虛。
何敞給宋由上書說:“近年來,連續發生水旱災害, 公私屈竭,此實損膳節用之時,而賞赉過度,損耗國資。
夫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
明君賜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賞,亦應有度。
明公位尊任重,責大憂深,宜先正己,以率群下,還所得賜,因陳得失,奏王侯就國,除苑囿之禁,節省浮費,赈恤窮孤,則恩澤下暢,黎庶悅豫矣。
”由不能用。
尚書宋意上疏曰:“陛下隆寵諸王,禮敬過度。
《春秋》之義,諸父昆弟,無所不臣,所以尊尊卑卑,強幹弱枝者也。
西平王羨等久磐京邑,驕奢僭拟,損上下之序,失君臣之正。
宜割情不忍,以義斷恩,發遣歸藩,以塞衆望。
” 帝崩。
年三十一。
遺诏:“無起寝廟,一如先帝法制。
” 太子肇即位。
年十歲。
尊皇後曰皇太後。
三月,葬敬陵。
太後臨朝。
窦憲以侍中内幹機密,出宣诰命。
弟笃、景、瓌,皆在親要。
崔骃以書戒憲曰:“傳曰:&lsquo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
&rsquo生富貴而能不驕傲者,未之有也。
昔馮野王稱為賢臣,近陰衛尉克己複禮,終受多福。
外戚所以獲譏于時,垂愆于後者,蓋在滿而不挹,位有餘而仁不足也。
漢興,外家 公私财力都已枯竭,現在正是減少消耗、節約用度的時候,然而皇上的賞賜超過了限度,損耗了國家的儲備。
公家的資财,都出自百姓的血汗。
聖明的君王進行賞賜,應當有等級制度之分;忠臣接受賞賜,也應該有一定的限度。
閣下您地位尊貴,責任重大,憂慮深遠,應該首先端正自己,做群下的表率,退還所得的賞賜,并借機向皇上陳述利害得失,奏請遣送各親王侯爵回封國就位,解除不準百姓在皇家園林耕種的禁令,節省不必要的開支,赈濟撫恤窮困孤寡的人,這樣一來,朝廷恩澤普降,黎民百姓就會感到喜悅安樂。
”宋由沒有采用何敞的建議。
尚書宋意上疏說:“陛下十分寵愛各位親王,優待超出了限度。
依《春秋》之義,君王的伯父、叔父及兄弟,沒有不是臣屬的,這是為了使尊貴者受到尊敬,卑微者自守卑位,加強主幹而削弱旁枝的緣故。
西平王劉羨等長期留居京師,驕橫奢侈,超越本分,自比于居上位的君王,這損害了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破壞了君臣間正常的倫理關系。
陛下應當忍痛割愛,以大義切斷私恩,遣送親王們回到各自的封國,以滿足民衆的期望。
” 章帝去世。
享年三十一歲。
遺诏說:“不要在陵墓上修建祠廟寝殿,一切仿行先帝時的制度。
” 太子劉肇即皇帝位。
時年十歲。
尊窦皇後為皇太後。
三月,将章帝安葬于敬陵。
窦太後臨朝攝政。
窦憲以侍中身份入宮主持機要,出宮宣布诏命。
他的弟弟窦笃、窦景、窦瓌,都在顯要的位置上。
崔骃上書告誡窦憲說:“古書上說:&lsquo生來就富有的人自滿,生來就尊貴的人傲慢。
&rsquo生來就富有尊貴而能做到不自滿、不傲慢的人,未曾有過。
從前,馮野王被人稱為賢臣,近人衛尉陰興克己守禮,終生享受很多福祿。
外戚所以受到時人的譏嘲,為後人所責備,原因在于權勢太盛而不知收斂,官位太高而仁德不足。
漢朝建立以來,皇後家族 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
《書》曰:&lsquo鑒于有殷。
&rsquo可不慎哉!” 以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百官總己以聽。
窦憲以彪有義讓,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
其所施為,辄外令彪奏,内白太後,事無不從。
彪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
憲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報複。
以韓纡嘗劾父勳獄,令客斬纡子,以首祭勳冢。
諸王始就國。
夏四月,以遺诏罷鹽鐵之禁。
旱。
冬十月,侍中窦憲殺都鄉侯暢,太後以憲為車騎将軍,使擊北匈奴以贖罪。
北匈奴饑亂,降南部者,歲數千人。
南單于上言:“宜出兵讨伐,破北成南,令漢家長無北念。
”太後以示耿秉,秉言可許。
太後欲從之。
尚書宋意上書曰:“戎狄簡賤禮義,無有上下,強者為雄,弱即屈服。
漢興以來,征伐數矣,其所克獲,曾不補害。
光武皇帝因其來降,羁縻畜養,邊民得生,勞役休息,于茲四十餘年矣。
今鮮卑奉順,斬獲萬數,中國坐享大功,而百姓不知其勞。
蓋鮮卑侵伐匈奴,正是利其抄掠。
及歸功聖朝,實由貪得重賞。
今若聽南虜還都北庭,則不得不禁制鮮卑。
鮮卑外失暴掠,内無功賞,豺狼貪婪,必為邊患。
今北虜西遁,請求和親,宜因其歸附,以為外扞。
若引兵費賦,以順南虜,則坐失上略,去安即危矣。
” 有二十家,而能保全家族和自身的,不過四人而已。
《尚書》說:&lsquo要以殷商的覆亡作為鑒戒。
&rsquo能不謹慎嗎!” 任命鄧彪為太傅,主管尚書機要,百官各統己職,聽命于太傅。
窦憲因鄧彪講仁義,能謙讓,受到先帝的敬重,且為人忠厚随和,所以把他推到高位。
窦憲每當要有什麼行動的時候,就先從外面讓鄧彪上奏,自己再到宮内向太後解釋,這樣一來,沒有一件事不被批準。
鄧彪在位,隻是修身自好而已,對朝綱政紀,不能有所匡正。
窦憲性情暴烈,連瞪他一眼的細小怨恨,都無不報複。
由于韓纡曾經審理過窦憲之父窦勳的案件,窦憲便讓門客殺害了韓纡的兒子,用他的頭祭奠窦勳的墳墓。
諸親王開始回封國就位。
夏四月,根據章帝遺诏,取消鹽鐵專賣的禁令。
發生旱災。
冬十月,侍中窦憲殺死都鄉侯劉暢,太後任命窦憲為車騎将軍,讓他讨伐北匈奴來立功贖罪。
北匈奴因饑荒而發生内亂,每年有數千人向南匈奴投降。
南單于上書東漢朝廷說:“現應趁機出兵讨伐,打敗北匈奴,成全南匈奴,使漢朝永無北部之憂。
”太後把這份奏疏給耿秉看,耿秉說可以同意。
太後打算接受這一建議。
尚書宋意上書說:“匈奴人輕視禮義,沒有君臣上下之分,強大的稱雄,弱小的就屈服。
漢朝建立以來,已對他們讨伐過很多次,但所得到的收獲,并不能抵償所受的損失。
光武皇帝趁匈奴人歸降之機,對他們采取了籠絡豢養的政策,邊地的人民從而獲得生機,勞動服役活動得以停息,至今已經四十餘年了。
現在,鮮卑人歸順漢朝,斬殺俘虜匈奴數萬人,漢朝坐享大功,百姓不覺辛勞。
鮮卑攻打匈奴,隻是因為搶掠對他們有利。
而将戰功歸于漢朝,實際是因為貪圖重賞。
現在如果聽任南匈奴回到北匈奴王庭建都,就不能不限制鮮卑人的行動。
鮮卑人在外喪失了搶掠的對象,從朝廷這裡又無法因功得到賞賜,以其豺狼般的貪婪,必将成為邊疆地區的禍患。
現在北匈奴西逃,請求與漢朝和親,應該趁此機會,使北匈奴成為外藩。
如果征調大軍,消耗國家的經費,去聽從南匈奴的意見,就會坐失上策,使國家由安轉危。
” 會都鄉侯暢來吊國憂,太後數召見之。
窦憲懼暢分宮省之權,遣客刺殺暢于屯衛之中,而歸罪于暢弟剛。
使侍禦史與青州刺史雜考之。
尚書韓稜以為,賊在京師,不宜舍近問遠,恐為奸臣所笑。
何敞說宋由曰:“敞備數股肱,職典賊曹,欲親至發所,以糾其變。
而二府執事以為,故事,三公不與盜賊。
敞請獨奏案之。
”于是推舉具得事實。
太後怒,閉憲于内宮。
憲懼誅,因自求擊匈奴以贖死。
乃以憲為車騎将軍,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兵伐北匈奴。
以鄧訓為護羌校尉,擊迷唐,破之。
公卿舉鄧訓代張纡。
迷唐率兵來,脅小月氏胡。
訓擁衛胡,令不得戰。
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不宜禁護。
訓曰:“張纡失信,衆羌大動。
今因其迫急,以德懷之,庶能有用。
”遂開城,悉驅群胡妻子内之,嚴兵守衛。
羌即解去。
由是湟中諸胡皆言:“漢家常欲鬥我曹,今鄧使君待我以恩信,乃是得父母也。
”鹹歡喜叩頭曰:“唯使君所命。
”訓遂撫養教谕,莫不感悅。
賞賂諸羌,使相招誘。
号吾将其種人八百戶來降,訓因發秦、胡、羌兵,掩擊迷唐,破之。
迷唐乃去大、小榆,衆悉離散。
适逢都鄉侯劉暢來京祭吊章帝,太後多次召見他。
窦憲懼怕劉暢分去自己在内宮的權力,于是派刺客把劉暢殺害于禁衛軍中,并将此事歸罪于劉暢的弟弟劉剛。
太後命侍禦史和青州刺史共同審訊劉剛等人。
尚書韓稜認為,兇手就在京城,不應舍近問遠,否則,恐怕要被奸臣譏笑。
何敞對宋由說:“我何敞充數為您屬下的要員,主管捕審罪犯,打算親自到判案場所,督察事态的演變。
然而,司徒、司空二府的主管官員認為,按照慣例,三公不應參與審理地方上的盜賊案件。
我請求單獨上奏,以參與審理此案。
”于是,經過調查審理,弄清了全部事實真相。
窦太後十分惱怒,将窦憲禁閉在皇宮内院。
窦憲害怕被殺,便主動請求去攻打匈奴,以贖死罪。
于是,窦太後任命窦憲為車騎将軍,執金吾耿秉為副統帥,征調大軍,讨伐北匈奴。
任命鄧訓為護羌校尉,攻打迷唐部羌人,将其打敗。
公卿推舉鄧訓接替張纡任護羌校尉。
迷唐率羌兵來犯,想首先脅迫小月氏部落的胡人臣服于己。
鄧訓保護胡人,使迷唐未能與胡人交戰。
議論此事的官員都認為,羌胡相鬥,這是對漢朝有利的事情,不應該禁止,不應該庇護胡人。
鄧訓說:“因張纡失信,緻使羌人各部群起反叛。
現在,乘胡人受到脅迫的緊急關頭,對他們以恩德相待,以期将來能為我所用。
”于是打開城門,把胡人的妻子兒女全都接納進來,并派兵嚴密守護。
羌兵随即撤離。
因此,湟中地區的各部胡人都說:“漢朝官吏常常希望我們自相争鬥,如今鄧使君以恩德信義對待我們,我們就如同是得到了父母的庇護。
”他們都異常歡喜,向鄧訓叩頭表示:“今後我們一切聽從您的命令。
”鄧訓便對胡人進行安撫教化,胡人無不心悅誠服。
鄧訓又對羌人各部進行懸賞招降,讓已降的羌人去招誘未降的羌人。
号吾率領本部落八百戶來降,鄧訓于是征調漢、胡、羌各路軍隊,襲擊迷唐,将他打敗。
迷唐被迫撤離大、小榆谷,其部衆全部離散。
己醜(89) 孝和皇帝永元元年 春,鄧訓掩擊迷唐,大破之。
諸羌來降。
迷唐欲複歸故地。
鄧訓發湟中六千人,縫革舡置箄上,度河掩擊,大破之,一種殆盡。
迷唐收餘衆,西徙千餘裡。
燒當豪帥稽颡歸死,餘皆款塞納質。
于是訓綏接歸附,威信大行。
遂罷屯兵,唯置弛刑徒二千餘人屯田,修塢壁。
下尚書仆射郅壽吏,壽自殺。
窦憲将行,公卿詣朝堂上書谏,以為匈奴不犯邊塞,而無故勞師遠涉,損費國用,徼功萬裡,非社稷之計。
書連上,辄寝。
宋由諸卿稍自引止。
唯袁安、任隗免冠固争,前後十上。
衆皆危懼,安、隗正色自若。
侍禦史魯恭上疏曰:“萬民者天下所生,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
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則天氣為之舛錯,況于人乎?故愛民者必有天報。
夫戎狄者,四方之異氣也,與鳥獸無别。
是以聖王之制,羁縻不絕而已。
今匈奴遠藏,去塞數千裡,而欲乘其虛耗,利其微弱,是非義之所出也。
今始征發,而大司農調度不足,上下相迫,民間之急亦已甚矣。
群僚百姓鹹曰不可,陛下獨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觀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
臣恐中國不為中國, 漢和帝 己醜(89) 漢和帝永元元年 春季,鄧訓襲擊迷唐部羌兵,大敗敵軍。
羌人各部紛紛歸降。
迷唐打算重新回到故地。
鄧訓調集湟中軍隊六千人,縫制革船,放在木筏上,乘木筏渡河,襲擊迷唐,将他徹底打敗,整個部落幾乎被消滅幹淨。
迷唐收集殘餘部衆,向西遷移了一千多裡。
燒當部落首領前來歸附,叩頭請死,其餘的人都到邊塞投誠。
于是,鄧訓接納并安撫歸順的羌人,其威望和信譽廣為傳誦。
接着便撤銷駐軍,隻留下免刑囚徒兩千餘人,在當地開荒墾田,修繕堡壘壁障。
尚書仆射郅壽被交付官吏審訊,郅壽自殺。
窦憲将出征讨伐匈奴,三公、九卿到朝堂上書勸阻,認為匈奴并未侵犯邊塞,而無故勞師遠征,耗費國家的資财,求取萬裡之外的功勳,這不是為國家着想的計策。
奏書接連呈上,卻都被擱置一邊。
宋由等諸位官員逐漸自行停止谏阻。
唯有袁安、任隗二人脫下官帽,在朝堂力争,先後上書達十次之多。
衆人都為他們擔驚受怕,袁安、任隗卻神情自若,鎮定如常。
侍禦史魯恭上疏說:“萬民百姓是上天所生,上天愛他所生,就像父母愛他的子女。
萬物之中,如果有一物沒得到它合适的位置,天象就會為此發生錯亂,何況對于人呢?因此,愛民的人,上天對他必有回報。
戎狄之族,是四方的異氣,與鳥獸沒什麼區别。
所以,聖明的君王,曆來的做法,隻是對他們采取不斷籠絡和約束的政策而已。
如今,匈奴遠遠躲了起來,距離漢朝邊塞數千裡,而我們打算趁他們空虛之機,利用他們的微弱疲憊而輕易取勝,這不是合乎仁義的舉動。
現在剛開始征調軍隊,而物資已不夠大司農調度使用,官府上下互相催迫,百姓也已在叫苦不疊。
群臣百姓都說此事不可行,而陛下為何偏偏因為窦憲一人的計慮,去毀棄千萬人的性命,不體恤一下他們的呼聲呢?上觀天心,下察民意,便足以知道事情的得失。
臣隻怕中國将不再是真正的中國, 豈徒匈奴而已哉!”太後不聽。
又诏使者為笃、景起邸第。
侍禦史何敞上疏曰:“今匈奴無逆節之罪,漢朝無可慚之恥,而盛春東作,興動大役,複為笃、景繕修館第,彌街絕裡,非所以垂令德示無窮也。
宜且罷工匠,以憂邊恤民。
”書奏,不省。
窦憲嘗使門生赍書,詣尚書仆射郅壽,有所請托。
壽送诏獄。
上書陳憲驕恣,引王莽以誡國家。
又因朝會,厲音正色,譏憲等以伐匈奴、起第宅事。
憲怒,陷壽以诽謗。
下吏,當誅。
敞上疏曰:“壽機密近臣,匡救為職。
若懷默不言,其罪當誅。
今壽違衆正議以安宗廟,豈其私邪?忠臣盡節,以死為歸。
臣誠不欲聖朝行诽謗之誅,以杜塞忠直,垂譏無窮。
”壽得減死,徙合浦,未行,自殺。
夏六月,窦憲擊北匈奴,大破之。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窦憲、耿秉出朔方塞,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單于遁走,斬獲甚衆,降二十餘萬人。
出塞三千餘裡,登燕然山,命中護軍班固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而還。
遣司馬吳汜奉金帛遺北單于於西海上,以诏緻賜。
單于稽首拜受。
秋七月,會稽山崩。
九月,以窦憲為大将軍。
舊,大将軍位在三公下,至是诏憲位次太傅下、三公上。
窦氏兄弟驕縱,而景尤甚。
奴客奪人财貨,篡取罪人, 豈隻匈奴不把中國當中國看待而已!”窦太後不聽從這些意見。
又下诏,命使者為窦笃、窦景興建宅第。
侍禦史何敞上疏說:“如今匈奴沒有背叛之罪,漢朝也沒有值得羞慚的恥辱,而時值盛春,百姓正在耕作,政府卻要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又為窦笃、窦景修建家宅,占滿了大街小巷,這不是發揚美德、使後世永遠效仿的做法。
應當暫且停止修宅工程,以專心考慮邊事,體恤人民的困苦。
”奏書呈上,未被理睬。
窦憲曾經派門生帶信去見尚書仆射郅壽,有私事請托。
郅壽把該門生送押诏獄。
又上書指陳窦憲驕橫恣肆,引用王莽之事來告誡朝廷。
還借朝會之機,聲色俱厲地抨擊窦憲等人興師讨伐匈奴、大肆修建宅第之事。
窦憲大怒,反誣郅壽有诽謗罪。
郅壽被交付官吏審訊,當處死罪。
何敞上疏說:“郅壽是參與國家機密的近臣,匡正大臣的錯誤是他的職責。
如果明知某人有錯而緘默不語,才罪該處死。
現在,郅壽敢于違抗衆臣的意見,正義直言,以求安定國家,難道是為了他自己嗎?忠臣盡節,視死如歸。
臣實在不願意看到聖明的朝廷因聽到批評而遂行誅殺,從而堵塞忠誠正直之士進言的道路,永為後世譏笑。
”郅壽遂得免死,流放合浦,還沒動身,他便自殺了。
夏六月,窦憲進攻北匈奴,大敗匈奴軍。
登上燕然山,刻石紀功後返回。
窦憲、耿秉率軍出朔方邊塞,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交戰,大敗匈奴軍,單于逃走,大批匈奴兵被消滅俘虜,投降的有二十多萬人。
窦憲等出塞三千餘裡,登上燕然山,命令中護軍班固刻石紀功,記下漢朝的國威與恩德,然後返回。
派軍司馬吳汜到西海之畔送給北單于一些金銀财寶和布帛,并以漢朝皇帝的名義進行賞賜。
單于叩頭接受。
秋七月,會稽山發生山崩。
九月,任命窦憲為大将軍。
依舊例,大将軍的地位在三公之下,到這時下诏規定窦憲的地位僅次于太傅,在三公之上。
窦氏兄弟驕奢放縱,而尤以窦景為甚。
他的家奴、門客肆意搶奪他人财物,非法奪取罪犯, 妻略婦女。
擅發緣邊突騎。
袁安劾景“擅發邊兵,驚惑吏民,二千石不待符信,辄承景檄,當伏顯誅”。
又奏:“司隸校尉、河南尹阿附貴戚,不舉劾,請免官案罪。
”并寝不報。
瓌獨好經書,節約自修。
尚書何敞上封事曰:“愛而不教,終至兇戾,猶饑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伏見大将軍憲兄弟專朝,虐用百姓,奢侈僭偪,誅戮無罪。
臣敞區區,誠不欲上令皇太後損文母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譏,下使憲等得長保其福祐。
驸馬都尉瓌比請退身,願抑家權,可與參謀,聽順其意,誠宗廟至計,窦氏之福。
”時濟南王康尊貴驕甚,憲乃白出敞為濟南太傅。
康有違失,敞辄谏争。
康雖不能從,然素敬重敞,無所嫌牾焉。
大水。
庚寅(90) 二年 春二月,日食。
窦憲遣兵複取伊吾地,車師遣子入侍。
月氏遣使奉獻。
初,月氏求尚公主,班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遣其副王謝将兵七萬攻超。
超衆少,皆大恐。
超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裡逾蔥嶺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谷堅守,彼饑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
”謝攻不下,鈔掠無所得。
超度其必從龜茲求食,乃遣兵數百于東界要之。
奸淫擄掠婦女。
窦景還擅自征調邊疆地區的精銳騎兵。
袁安彈劾窦景“擅自征調邊疆軍隊,驚擾欺騙地方官吏和民衆,二千石沒有等到朝廷調兵的符信,就即刻奉行窦景的一紙文書,應該當衆處死”。
又上奏說:“司隸校尉、河南尹阿谀攀附皇親國戚,不檢舉彈劾他們的罪行,建議将其免官治罪。
”這些奏疏全都被擱置起來,得不到答複。
隻有窦瓌好讀儒家經書,能夠節制和約束自己,修身自好。
尚書何敞呈上一份密封奏疏,寫道:“對子女隻知寵愛而不加管教,最終會使他們變成兇惡暴戾之人,這就好比饑餓時喂給他們毒藥,恰恰是害了他們。
我看到大将軍窦憲兄弟在朝廷專權,殘酷地役使百姓,奢侈腐化,僭越不法,還濫殺無辜。
微臣何敞,實在不願看到上使皇太後的文母美譽受到損害,陛下因有黃泉相見的誓言被人嘲笑,下使窦憲等人長久保持他們的榮華富貴。
驸馬都尉窦瓌多次請求從高位上退下來,希望抑制窦家的權勢,陛下可以跟他商議,順從他的心意,這才真正是為國家着想的最佳計策,也是窦家的福分。
”當時,濟南王劉康地位尊貴,十分驕橫,窦憲便向太後說明情況,派何敞出任濟南國太傅。
劉康每有過失,何敞就極力規勸。
劉康雖聽不進何敞的意見,但他一向敬重何敞,雙方沒有造成怨恨和沖突。
發生水災。
庚寅(90) 漢和帝永元二年 春二月,出現日食。
窦憲派兵重新占領伊吾,車師派遣王子到漢朝充當人質。
月氏國遣使向漢朝進貢。
起初,月氏王請求娶漢朝公主為妻,班超拒絕,并遣返月氏使者,月氏王因此懷恨在心,派副王謝率軍七萬攻打班超。
班超兵力不足,士兵都十分驚慌。
班超說:“月氏兵雖多,但他們跋涉數千裡,翻越蔥嶺而來,沒有運輸補給,有什麼可擔心的?我們隻要把糧食收藏起來,據城固守,敵人饑餓困頓,自會投降,過不了數十天,就見分曉了。
”謝久攻不下,又沒搶到什麼東西。
班超估計月氏兵一定會向龜茲求取糧食,于是派兵數百從東邊攔截。
謝果遣騎賂龜茲,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首示謝。
謝大驚,請罪。
由是歲奉貢獻。
封齊武王孫無忌為齊王,威為北海王。
初,北海哀王無後,肅宗以齊武王首創大業,遺诏令複二國,至是皆封。
秋七月,窦憲出屯涼州。
九月,北匈奴款塞求朝。
冬,窦憲遣使迎之。
複遣兵襲擊,破之。
北單于遣使款塞稱臣,欲入朝見,憲遣班固迎之。
會南單于求滅北庭,憲複遣中郎将耿譚将騎出塞,襲擊北單于。
單于被創,僅而得免。
南部黨衆益盛,領戶三萬四千,勝兵五萬。
辛卯(91) 三年 春正月,帝冠。
始用曹褒新禮,擢褒監羽林左騎。
二月,窦憲遣兵擊北匈奴于金微山,大破之,單于走死。
窦憲以北匈奴微弱,欲遂滅之。
欲遣左校尉耿夔圍北單于于金微山,大破之,獲其母阏氏,名王已下五千餘級。
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出塞五千餘裡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
窦憲殺尚書仆射樂恢。
窦憲以耿夔、任尚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
刺史、守、令多出其門,賦斂吏民,共為賂遺。
謝果然派騎兵前去賄賂龜茲,班超的伏兵迅速出擊,将他們全部消滅,并提着人頭給謝看。
謝大吃一驚,立即派人向班超道歉請罪。
從此以後,月氏每年都向漢朝進貢。
封齊武王之孫劉無忌為齊王,劉威為北海王。
當初,北海哀王死後沒有繼承人,漢章帝以齊武王首創王朝大業有功,臨死時下诏,命恢複北海、齊國兩個封國,到這時劉無忌、劉威都被封為王。
秋七月,窦憲出京屯駐涼州。
九月,北匈奴派使臣到邊塞請求朝見。
冬季,窦憲派人前往迎接。
又派兵襲擊,打敗了北匈奴。
北匈奴單于派使臣到邊塞,表示臣服漢朝,想要入京朝見,窦憲派班固前去迎接。
适逢南匈奴單于請求消滅北匈奴,窦憲于是又派中郎将耿譚率領騎兵出塞,襲擊北單于。
單于受傷,僅得活命。
此時,南匈奴的勢力日益強盛,擁有人口三萬四千戶,兵力達到五萬人。
辛卯(91) 漢和帝永元三年 春正月,和帝舉行加冠禮。
開始采用曹褒制定的新禮儀,并擢升曹褒為羽林左監,督領羽林左騎。
二月,窦憲派兵與北匈奴交戰于金微山,大敗北匈奴軍隊,單于逃走後死亡。
窦憲看到北匈奴力量微弱,于是想滅掉它。
派遣左校尉耿夔把北單于包圍在金微山,大敗北匈奴軍隊,并抓獲了他的母親阏氏,斬殺名王以下五千餘人。
單于逃跑,不知去向。
漢朝軍隊出塞五千餘裡後返還,自漢朝出兵讨伐匈奴以來,還未曾到過這麼遠的地方。
窦憲逼死尚書仆射樂恢。
窦憲以耿夔、任尚為打手,以鄧疊、郭璜為心腹,讓班固、傅毅負責為他撰寫文章。
刺史、太守、縣令多由窦氏推薦任命,他們對下層官吏、百姓橫征暴斂,共同從事貪污賄賂的罪惡勾當。
袁安、任隗舉奏,貶四十餘人。
窦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未有以害之。
尚書仆射樂恢上疏曰:“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業,諸舅不宜幹正王室,示天下之私。
若上能以義自割,下能以謙自引,則四舅可長保爵土之榮,而皇太後永無慚負宗廟之憂矣。
”書奏,不省。
恢乞骸骨歸。
憲風州郡迫脅,恢飲藥死。
于是朝臣震懾,無敢違者。
袁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權,每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喑嗚流涕,天子大臣皆恃賴之。
冬十月,帝如長安,窦憲來會。
帝幸長安,诏窦憲與車駕會長安。
憲至,尚書以下議欲拜之,伏稱“萬歲”。
尚書韓稜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議者皆慚而止。
左丞王龍私奏記,上牛酒于憲。
稜舉奏,論為城旦。
龜茲、姑墨、溫宿諸國來降。
十二月,以班超為西域都護、騎都尉。
帝還宮。
壬辰(92) 四年 春正月,立北匈奴於除鞬為單于。
初,北單于既亡,其弟於除鞬自立,遣使款塞。
窦憲請立為單于,置中郎将領護,如南單于故事。
事下公卿議,袁安、任隗以為:“光武招懷南虜,非謂可永安内地,正以權時之算,可得扞禦北狄故也。
今宜令南單于反北庭,領 經袁安、任隗舉奏彈劾,有四十餘人被貶官。
窦憲兄弟對此十分怨恨,但由于袁安、任隗一向行為高尚,窦氏也沒有借口加害他們。
尚書仆射樂恢上疏說:“陛下正值年輕有為,承繼帝王大業,諸位舅父不應該控制幹預朝廷大權,向天下顯露私心。
如果在上位的能夠從大義出發,自行割愛,在下位的能夠以謙讓的态度,主動引退,那麼四位國舅就可以長久保持爵位和封國的榮耀,皇太後也可以永遠沒有辜負宗廟的憂慮。
”奏疏呈上之後,未被理睬。
樂恢請求退休回鄉。
窦憲暗中授意州郡官吏脅迫樂恢,樂恢服毒自殺。
于是朝中官員十分驚恐,沒有敢于違抗者。
袁安見和帝年幼,外戚專權,每當朝會進見之際,以及與朝中官員談論國家政事時,總禁不住感傷落淚,天子大臣都依靠信賴袁安。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