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

關燈
起己亥(前202)漢高祖五年,盡甲申(前157)漢文帝後七年。

    凡四十六年。

     己亥(前202) 漢太祖高皇帝五年 冬十月,王追項籍至固陵。

    齊王信、魏相國越及劉賈誘楚周殷,迎黥布,皆會。

    十二月,圍籍垓下,籍走自殺,楚地悉定。

     十月,漢王追項羽至固陵。

    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不至。

    楚擊漢軍,大破之。

    漢王複堅壁自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緻也。

    信之立非君王意,不自堅,且其家在楚,欲得故邑;越本定梁地,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

    今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也。

    ”王從之,于是信、越皆引兵來。

     十一月,劉賈圍壽春,誘楚大司馬周殷。

    殷畔楚,舉九江兵迎黥布,皆會。

     十二月,羽至垓下,兵少食盡,信等以大軍乘之,羽敗入壁,漢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 己亥(前202) 漢高帝五年 冬十月,漢王劉邦追擊項籍到達固陵。

    齊王韓信、魏國的相國彭越領兵前來,還有劉賈誘降了楚國的周殷,周殷迎接黥布,他們也都到漢王處會師。

    十二月,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圍困項籍于垓下,項籍敗逃自殺,楚地全部平定。

     十月,漢王劉邦追擊項羽到達固陵。

    齊王韓信、魏國的相國彭越本來約好日期前來與漢王會合,卻沒有來。

    楚軍攻打漢軍,大敗了漢軍。

    漢王隻好重又堅固營壘自我防守,對張良說:“諸侯不順從我們前來會合,怎麼辦?”張良答道:“楚軍即将被打敗,而韓信、彭越二人還沒有分到領地,他們不來會合是必然的。

    君王您如果能與他們共分天下,那麼就可以立即把他們招來。

    齊王韓信的封立,并不是君王您的本意,他心中也不踏實,而且他的家鄉在楚地,希望得到故鄉的舊城邑;彭越本來平定了梁地,也希望稱王,而您卻不早做決定。

    現在您要是能讓出這兩處地方,應許給予韓、彭二人,使他們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鬥,那麼楚國就容易打敗了。

    ”漢王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于是韓信、彭越都領兵前來。

     十一月,漢王的堂兄劉賈包圍了壽春,勸誘楚國的大司馬周殷投降。

    周殷背叛楚國,率領九江的軍隊迎接黥布,跟随劉賈都到漢王處會合。

     十二月,項羽到了垓下,兵少糧盡,韓信等率領大軍乘勝前來追殺他,項羽兵敗退入營壘,漢軍及諸侯的軍隊将楚軍重重包圍。

    項羽夜裡聽到漢軍四面八方都在唱楚國的歌曲,就大 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羽乃乘其駿馬,從八百餘騎,直夜潰圍南出,馳走渡淮。

    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澤中,漢騎将灌嬰追及之。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追者數千人。

    羽謂其騎曰:“吾起兵八歲,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遂霸天下。

    今卒困此,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将,令諸君知之。

    ”乃分其騎為四隊,四鄉。

    漢軍圍之數重。

    羽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于是大呼馳下,斬漢一将,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不知羽所在,乃分軍為三,複圍之。

    羽複馳,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謂其騎曰:“何如?”皆曰:“如大王言!” 于是羽欲東渡烏江。

    亭長船待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衆數十萬,亦足王也。

    今獨臣有船,願大王急渡!”羽笑曰:“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獨不愧于心乎?”乃刎而死。

     楚地悉定,獨魯不下,王欲屠之。

    至城下,猶聞弦誦之聲,為其守禮義之國,為主死節,乃持羽頭示之,乃降。

    以魯公禮葬羽于穀城,親為發哀,哭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皆 驚道:“漢軍已經全部得到楚國了嗎?為什麼四周的楚人這樣多啊?”他深夜起身,在軍帳中喝酒,慷慨悲歌,淚下數行。

    身邊的左右将領也都涕泣,誰都不忍心仰視。

    于是項羽就騎上他的駿馬,有八百多名騎士跟随着他,當夜突圍,朝南出逃,奔跑着渡過淮河。

    到了陰陵,迷了路,向一個農夫問路,農夫騙他們說“往左”,項羽等人往左走,竟陷入大沼澤中,漢軍騎兵将領灌嬰追上了他們。

     到了東城,項羽隻剩下二十八員騎兵了,而追擊他們的漢軍有好幾千人。

    項羽對他的騎士說:“我起兵已有八年,身經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有失敗過,這才稱霸天下。

    今天竟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打仗有什麼過錯。

    今天必然要決一死戰,我願為你們痛快地打一仗,一定突破重圍,斬殺敵将,讓你們知道這一點。

    ”于是将他的騎兵分為四隊,朝向四個方向。

    漢軍将他們重重包圍。

    項羽令向四方騎馳往下沖殺,約定在山的東邊分三處會合。

    于是項羽大喊着沖殺下去,斬殺一員漢将,和他的騎兵分三處集合。

    漢軍不知道項羽究竟在哪一處,也将軍隊分為三處,又将楚軍包圍起來。

    項羽又策馬奔馳,斬殺漢軍一名都尉,殺死敵軍百十來人,重新會聚他的騎士,隻不過損失兩名。

    項羽就對他的騎士說:“你們看怎麼樣?”騎兵們都答道:“确實像大王您所說的那樣!” 這時項羽準備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将船停靠在岸邊等着他,說:“江東雖然狹小,但土地方圓千裡,民衆幾十萬人,卻也足以憑依為王了。

    現在隻有我有船,希望大王趕快渡江!”項羽笑道:“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人歸還,縱然江東父兄愛憐我,仍然以我為王,我難道不感到心中有愧嗎?”就自刎而死。

     楚地全部被平定,唯獨魯縣不肯投降,漢王打算去屠城。

    大軍抵達城下,仍然聽到城内有弦歌誦讀的聲音,意識到這是信守禮義的國家,能為自己的君主效死守節,便拿着項羽的頭顱出示給魯縣百姓看,魯縣這才投降。

    漢王用安葬魯公的禮儀把項羽埋葬在穀城,親自為項羽發喪舉哀,哭吊之後才離開。

    對項羽的家族都 不誅。

    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

     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

     遣劉賈擊臨江王共尉,虜之。

     春正月,更立齊王信為楚王,魏相國越為梁王。

     韓信至楚,召漂母,賜千金;召辱己少年,以為中尉,曰:“此壯士也。

    ” 赦。

     令曰:“兵不得休八年,萬民與苦甚。

    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已下。

    ” 二月,王即皇帝位。

     諸侯王皆請尊漢王為皇帝。

    二月甲午,即位于氾水之陽。

     更王後曰皇後,王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靈夫人。

     立故衡山王芮為長沙王,故粵王無諸為閩粵王。

    帝西都洛陽。

     夏五月,兵罷歸家。

     诏:“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者,令各歸其縣,複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

    軍吏卒爵及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已下皆複其身及戶,勿事。

    ” 置酒南宮。

     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 不予殺戮。

    又把項伯等四人封為列侯,賜他們姓劉,那些被擄掠到楚國來的百姓依然都歸他們所有。

     漢王回軍,來到定陶縣,馳入齊王韓信的營壘,接管了他的軍隊。

     派劉賈去攻打不肯投降的臨江王共尉,并将他俘虜。

    春正月,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封魏國的相國彭越為梁王。

     韓信回到楚地,召見當年漂洗棉絮的老婦人,感謝她在自己饑餓時給飯吃,賞賜她黃金千斤;又召見那個使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任命他為中尉,說:“這是壯士啊。

    ” 漢王下令大赦天下。

     漢王下令說:“軍隊已經八年得不到休整,萬民深受戰亂之苦。

    如今奪取天下的大事已經完成,赦免天下判處斬刑以下的所有罪犯。

    ” 二月,漢王登上皇帝之位。

     諸侯王都請求尊奉漢王當皇帝。

    二月甲午日,漢王在氾水北邊登上皇帝之位。

     改稱王後為皇後,王太子為皇太子,追尊漢王去世的母親為昭靈夫人。

     封立被項羽奪去王位的原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原粵王無諸為閩粵王。

     漢高帝劉邦往西建都洛陽。

     夏五月,士兵們都複員還家。

     高帝頒布诏書說:“百姓中過去有一些相互結夥,安守在山林川澤之中以逃避戰亂,沒有登入戶籍的,如今天下平定,令他們各自返回原先居住的縣裡,恢複過去的爵位和田地、住宅,官吏要依據法律法令來教誨百姓,分别義理使他們曉谕,不得鞭笞、侮辱。

    軍中官兵爵位至七大夫以上的,都讓他們享用封地民戶的賦稅收入,爵位在七大夫以下的,都免除其本人及一戶之内的賦稅徭役,不得役使他們。

    ” 高帝在南宮舉行酒宴。

     高帝在洛陽南宮舉行酒宴宴請群臣,對群臣說:“各位徹侯、将軍不許對朕隐瞞,都來說說這個情況: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項羽之所以失掉天下的原因又是什麼?”高起、 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

    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群臣說服。

     召故齊王橫,未至,自殺。

     田橫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居島中。

    帝恐其為亂,赦橫罪,召之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

    ”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至屍鄉廄置,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

    且吾烹人之兄,與其弟并肩而事主,縱彼不動,我獨不愧于心乎?”遂自刭,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

    帝為流涕,以王禮葬之。

    二客自刭,餘五百人在島中者聞之,亦皆自殺。

     以季布為郎中,斬丁公以徇。

     初,楚人季布為項籍将,數窘辱帝。

    籍滅,帝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

    布乃髡鉗為奴,自賣于魯朱家。

    朱家心知其季布也,買置田舍,身之洛陽,見滕公曰:“季布何罪? 王陵回答道:“陛下派人攻城略地,随後就把奪取的土地分封給他,與大家同享利益。

    項羽卻不是這樣,對有功的人妒忌,對賢能的人猜疑,打了勝仗卻不給人計功,奪了土地卻不給人利益,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帝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說到策劃軍略于軍帳之中,穩操勝券于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而安定國家,撫慰百姓,供給軍糧和救濟糧,保證運糧道路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

    這三位都是人中英傑,我卻能任用他們,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項羽有一個範增,卻不能信任重用,這就是他終究被我擒拿的原因。

    ”群臣都心悅誠服。

     高帝派人去宣召以前的齊王田橫,田橫沒有到達洛陽,于來京途中自殺。

     田橫與他的部下五百多人入海,居住在島上。

    高帝擔心他作亂,下令赦免田橫的罪過,召他前來,說:“田橫如果前來,大者封王,小者也能封侯呀;不來,就要發兵誅滅他。

    ”田橫就和他的兩個門客乘坐驿站的傳車去洛陽,行至屍鄉驿站時,對他的門客說:“我田橫起初與漢王都面朝南稱王,如今漢王當天子,而我卻成了逃命的虜寇,要面朝北去事奉他,這個恥辱本來就夠大的了。

    何況我還烹煮了郦商的兄長郦食其,如今要與郦商并肩事奉主子,即使他不對我動手,我難道心中不感到慚愧嗎?”就自刎而死,讓門客捧着他的頭顱,随同使者奔馳到洛陽上奏天子。

    高帝為田橫流下了眼淚,以安葬侯王的禮儀埋葬了田橫。

    兩個門客也自刎而死,在島上的其他五百人聽說此事後,也都自殺了。

     高帝任命項羽的部将季布為郎中,将季布的舅父丁公斬首并示衆。

     當初,楚人季布為項籍的部将,屢次為難、羞辱漢王。

    項籍滅亡之後,高帝拿出千金懸賞大家捉拿季布,誰敢收留、窩藏,罪連三族。

    季布于是剃去頭發、用鐵圈束頸為奴,把自己賣給魯地的朱家。

    朱家心裡知道他就是季布,就将他買下來,安置在田莊裡,親自前往洛陽,谒見滕公夏侯嬰,對他說道:“季布有什麼罪過呢? 臣各為其主用,職耳。

    項氏臣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廣也!且以布之賢,漢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

    ”滕公言于上,上乃赦布,召拜郎中。

    朱家遂不複見之。

     布母弟丁公,亦為項羽将,逐窘帝彭城西。

    短兵接,帝急顧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乃還。

    至是,來谒。

    帝以徇軍中,曰:“丁公為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

    ”遂斬之,曰:“使後為人臣無效丁公也!” 帝西都關中。

    以婁敬為郎中,賜姓劉氏。

     齊人婁敬戍隴西,過洛陽,求見上,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異。

    周自後稷積德累善十有餘世,至于文、武,而諸侯自歸之,遂滅殷為天子。

    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營洛邑,以為此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裡均矣。

    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

    故周之盛時,諸侯、四夷莫不賓服;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

    非唯德薄,形勢弱也。

    今陛下起豐、沛,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荥陽、成臯之間,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哭聲未絕,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

     臣僚各為其主效命,是應盡的職責。

    項羽的臣僚怎麼可以全部殺死呢?如今皇上剛剛取得天下,就因為私人怨恨去捉拿一個人,為什麼要這樣顯示自己心胸狹小呢!再說憑着季布的賢良,皇上這麼急迫地捉拿他,這不會逼他往北投靠胡人、往南出奔百越嗎!至于忌恨壯士而以此來資助敵國,這就是伍子胥所以要掘墓鞭打楚平王屍體的緣故。

    ”滕公向高帝講述這個道理,高帝就赦免了季布,召他前來任命為郎中。

    朱家從此也不再見季布。

     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項羽的部将,當年在彭城西邊追逐高帝,使高帝陷于極為困窘的境地。

    短兵相接時,高帝在危急當中回過頭來對他說:“兩個好漢難道要相互為難迫害嗎?”丁公于是不戰而回。

    如今漢王當上皇帝,丁公前來谒見。

    高帝把他拉到軍營中示衆,說:“丁公身為臣子卻不忠誠,他是使項王失去天下的人。

    ”于是把他殺了,說:“要叫後世為人臣子的不要效法丁公!” 高帝西遷定都關中。

    任命婁敬為郎中,賜他劉姓。

     齊人婁敬去戍守隴西,經過洛陽,求見高帝,說道:“陛下建都洛陽,莫非想與周室比下隆盛之勢嗎?”高帝道:“是的。

    ”婁敬道:“陛下取得天下的途徑與周朝不同。

    周的祖先自後稷開始,十幾代人積累德政善行,到了文王、武王時期,天下諸侯自行歸附周朝,終于滅掉殷商做了天子。

    到成王即位後,周公輔佐成王,于是營建洛邑,認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各地諸侯前來進貢納稅,所走的道路裡程相等。

    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此統治天下,無德行也容易由此而亡國。

    所以周王朝強盛時,各地諸侯、四方外族沒有不臣服的;待到周王朝衰落後,天下沒有誰再來朝貢了,周天子再也不能控制天下。

    這不僅因為周天子德行微薄,也是形勢衰弱的緣故。

    如今陛下從豐、沛地區起兵抗秦,席卷蜀郡、漢中郡,平定秦地雍、塞、翟三國,與項羽在荥陽、成臯之間作戰,累計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場,戰争使天下百姓肝腦塗地,慘遭殺戮,如今哭泣之聲尚未斷絕,傷殘之人還難行動,就想和周成王、周康王時代的隆盛之勢作類比,我私下認為這是不相稱的。

     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衆可立具也。

    夫與人鬥,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

    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帝問群臣。

    群臣皆山東人,争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

    洛陽東有成臯,西有崤、渑,倍河鄉洛,其固亦足恃也。

    ”上問張良,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國也。

    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

    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

    敬說是也。

    ”上即日西都關中,拜敬郎中,号奉春君,賜姓劉氏。

     張良謝病,辟谷。

     良素多病,入關即杜門,道引,不食谷,曰:“家世相韓。

    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

    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 六月,赦。

     秋七月,燕王臧荼反,帝自将擊虜之。

    立盧绾為燕王。

     绾家與上同裡闬,绾生又與上同日,故特王之。

     趙王張耳卒。

     子敖嗣。

    敖尚帝長女魯元公主為後。

     至于秦地依傍華山,連着黃河,四面都有險要關隘做屏障,倘若突然發生緊急情況,百萬大軍可以立即調齊。

    如果與别人搏鬥,不卡住對方的咽喉,而去拍擊他的後背,那是不能獲取全勝的。

    現今陛下如果能占據秦朝的故地,這也就是卡住天下的咽喉而又拍擊它的後背了。

    ”高帝詢問群臣。

    群臣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争着說:“周朝統治天下幾百年,而秦朝經曆兩代就滅亡了。

    洛陽東有成臯,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黃河,面向洛河,它的堅固也是足可依賴的了。

    ”高帝又問張良,張良答道:“洛陽雖然有如此堅固的地勢,但是它的中心地區狹小,方圓不過幾百裡,土地貧瘠,四面受敵,不是用武之地。

    而關中東邊有崤山、函谷關,西邊有隴山、蜀地的岷山,沃野千裡,南有巴、蜀的富饒,北有胡地牧場的利益。

    倚仗三面的險要形勢做防守,隻用東方一面來控制諸侯。

    倘若諸侯安定,黃河、渭河可以轉運天下的糧食,向西運輸供給京城;一旦諸侯發生變故,隻需順流而下,就足以轉運糧饷物資。

    這就是所謂的堅固的城牆千裡之長,土地肥美、物産豐富的地方。

    婁敬的建議是對的。

    ”高帝當天就西進遷都關中,任命婁敬為郎中,稱為奉春君,賜他劉姓。

     張良以多病為由,閉門不出,服藥養生,不食五谷。

     張良一向多病,進入關中以後就閉門不出,靜居行氣,服藥養生,不吃糧食,說道:“我家先人,輔佐了好幾代韓王。

    在韓國滅亡以後,我不吝惜萬金資财,為韓國向強大的秦王朝報仇,天下大為震動。

    如今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成為皇上的軍師,被封為萬戶侯,這是一個平民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對我來說足夠了。

    我希望抛開人間俗事,想追随赤松子去雲遊了。

    ” 六月,高帝下令大赦天下。

     秋七月,燕王臧荼反叛,高帝親自率軍攻擊,俘虜了臧荼。

    高帝封盧绾為燕王。

     盧绾老家與高帝同鄉裡,盧绾又與高帝同一天出生,所以特立盧绾為王。

     趙王張耳去世。

     張耳的兒子張敖繼位。

    娶高帝的大女兒魯元公主為王後。

     故楚将利幾反,帝自将擊破之。

     後九月,治長樂宮。

     庚子(前201) 六年 冬十二月,帝會諸侯于陳,執楚王信以歸,至洛陽,赦為淮陰侯。

     楚王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

    人有上書告信反者,帝以問諸将,皆曰:“亟發兵,坑豎子耳。

    ”帝默然。

    又問陳平,平曰:“人言信反,信知之乎?”上曰:“不知。

    ”平曰:“陛下兵精孰與楚?”上曰:“不能過。

    ”平曰:“諸将用兵,有能過信者乎?”上曰:“莫及也。

    ”平曰:“如此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

    竊為陛下危之。

    ”上曰:“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會諸侯。

    陛下第出,僞遊雲夢,會諸侯于陳。

    陳,楚之西界。

    信聞天子以會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谒,谒而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帝以為然,乃告諸侯會陳,“吾将南遊雲夢”,因随以行。

     信聞之疑懼。

    時項王故将鐘離昩亡歸信,漢诏信捕之。

    或說信斬昩以獻。

    及上至陳,信持昩首谒上,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

    信曰:“果若人言:&lsquo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rsquo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遂械系以歸,因赦天下。

     曾為項羽部将的利幾反叛漢朝,高帝親自率領軍隊打敗了他。

     閏九月,高帝修治長樂宮。

     庚子(前201) 漢高帝六年 冬十二月,高帝在陳地會見諸侯,逮捕了楚王韓信并将他帶回,到了洛陽,又赦免了他,封他為淮陰侯。

     楚王韓信剛到他的封國時,巡視所轄縣邑,進進出出都要排列軍隊張顯威勢。

    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高帝便征求将領們的意見,将領們都說:“趕快發兵,把這小子活埋算了。

    ”高帝默然不語。

    接着又詢問陳平,陳平道:“有人說韓信謀反,韓信知道這消息嗎?”高帝道:“不知道。

    ”陳平問道:“陛下的軍隊與韓信的相比,誰的精銳?”高帝道:“我的超不過他的。

    ”陳平又問道:“陛下的将領們的用兵之才,有能超過韓信的嗎?”高帝道:“沒有比得上他的。

    ”陳平道:“既是這樣,發兵攻打他,是催促他起兵反抗了。

    我私下為陛下感到危險。

    ”高帝問道:“那該怎麼辦呢?”陳平道:“古時候有天子外出視察、會見諸侯的。

    陛下隻管外出,假說要巡遊雲夢,在陳地會見諸侯。

    陳地在楚國的西部邊界。

    韓信聽說天子将會見諸侯而出遊,就會判斷天下局勢一定太平無事,而到郊外迎接、谒見陛下,等他谒見時陛下趁機捉住他,這不過是一個力士就能做的事而已。

    ”高帝認為這個計策很好,就遍告諸侯到陳地聚會,說“我将南遊雲夢”,并随即起程南下。

     韓信聽到這個消息,又疑心又害怕。

    當時項羽原來的部将鐘離昩戰敗後逃亡,投靠了韓信,漢廷诏令韓信逮捕他。

    有人勸說韓信将鐘離昩斬首并獻給漢廷。

    等到高帝劉邦到了陳地,韓信提着鐘離昩的頭顱來谒見高帝,高帝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裝載在後邊随皇帝車駕出行的副車上。

    韓信道:“果然像人們所說的:&lsquo狡猾的兔子死了,奔跑效力的獵狗就要被烹煮;高飛的鳥兒沒有了,優良的弓箭就将收藏不用;敵對的國家被攻破,謀臣就要滅亡。

    &rsquo如今天下已經平定,我就該被煮殺!”高帝于是叫人給韓信上了鐐铐而将他帶回,接着大赦天下。

     田肯賀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

    秦,形勝之國也。

    帶河阻山,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裡,持戟百萬,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

    ”上曰:“善!” 至洛陽,赦信,封淮陰侯。

    信知帝畏惡其能,多稱病,不朝從,居常鞅鞅,羞與绛、灌等列。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将能将兵多少。

    上問曰:“如我能将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将十萬。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且陛下乃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 始剖符封功臣為徹侯。

     始封功臣,酂侯蕭何食邑獨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

    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帝曰:“諸君知獵乎?追殺獸兔者,狗也;發縱指示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

    ”群臣皆莫敢言。

    張良亦無戰鬥功,帝使自擇齊三萬戶。

    良曰:“臣始 田肯祝賀道:“陛下捉住了韓信,又治理秦國的故土關中。

    秦地是形勢險要、能夠克敵制勝的地方。

    這裡以大河為襟帶,以高山為屏障,地理形勢便利,從這裡自高處往低處向諸侯用兵,就譬如在高屋脊上傾倒瓶中的水那樣,居高臨下而勢不可當。

    若說那齊地,東有琅邪、即墨的富饒物産,南有泰山的堅固防線,西有濁河的天然阻隔,北有渤海的豐富資源;土地方圓兩千裡,拿武器的戰士有百萬,這是東方的秦國啊,若不是陛下的嫡親子弟,是沒有誰可以派去統治齊國的。

    ”高帝說:“對!” 到洛陽以後,就赦免了韓信,封他為淮陰侯。

    韓信知道高帝懼怕并厭惡他的才能,多次推說自己有病,不去朝見天子,不随駕出行,平日家居總是悶悶不樂,為與绛侯周勃、将軍灌嬰這些人處在同等地位而感到羞恥。

     高帝曾經與韓信閑聊,談論各将領能統率多少士兵。

    高帝問道:“像我這樣能統率多少士兵?”韓信道:“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

    ”高帝問道:“那你怎樣呢?”韓信答道:“我是越多越好啊。

    ”高帝笑道:“越多越好,為什麼會被我捉住?”韓信道:“陛下不能指揮士兵,卻善于駕馭将領,這就是我所以被陛下擒住的原因了。

    而且陛下正如人們所說,是上天授予的才能,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 高帝開始把符信剖分為兩半,朝廷和功臣各執一半,作為憑證,封賞功臣為最高等級的爵位徹侯。

     開始分封功臣,酂侯蕭何受封最優厚,賞給他收取賦稅的戶數最多。

    功臣們都說:“我們身披堅硬的铠甲,手拿銳利的武器,多的身經百戰,少的也打過幾十回合。

    如今蕭何未曾有過汗馬功勞,隻是舞文弄墨發發議論,封賞卻反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高帝道:“你們懂得打獵吧?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而放開拴狗繩子,并向獵狗指示獵取目标的是獵人。

    如今你們隻不過能夠捕獲奔跑的野獸罷了,這個功勞就像獵狗一樣;至于像蕭何那樣,卻是放開獵狗指示追殺目标的人,他的功勞是獵人的功勞啊。

    ”大臣們于是都不敢再說話。

    張良也沒有什麼戰功,高帝讓他在齊地自選三萬戶作為封地,收取賦稅。

    張良對高帝說:“我當初 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

    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乃封良為留侯。

    封陳平為戶牖侯,平辭曰:“此非臣之功也。

    ”上曰:“吾用先生謀,戰勝克敵,非功而何?”平曰:“非魏無知,臣安得進!”上曰:“子可謂不背本矣!”乃賞無知。

     春正月,立從兄賈為荊王,弟交為楚王,兄喜為代王,子肥為齊王。

     帝懲秦孤立而亡,欲大封同姓,以填撫天下。

    分楚地為二國,以淮東五十三縣立從兄将軍賈為荊王,以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立弟文信君交為楚王,以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立兄宜信侯喜為代王,以膠東、膠西、臨菑、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立微時外婦之子肥為齊王。

     以曹參為齊相國。

     參之至齊,盡召諸先生,問所以安集百姓,而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

    參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請之。

    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參乃避正堂以舍之,用其言,齊國安集,稱賢相焉。

     更以太原郡為韓國,徙韓王信王之。

     上以信材武,所王皆天下勁兵處,乃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韓國,徙信王之,以備胡,都晉陽。

    信以國被邊,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許之。

     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地相會,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

    陛下采納我的計策,幸好常常獲得成功。

    我希望封在留地就足夠了,不敢承當三萬戶的封地。

    ”于是封張良為留侯。

    封陳平為戶牖侯,陳平推辭說:“這并不是我的功勞啊。

    ”高帝說:“我采用您的計謀,克敵制勝,這不是您的功勞又是誰的呢?”陳平說:“如果沒有魏無知舉薦,我哪能進見陛下!”高帝道:“您真可稱得上是不忘本了!”于是賞賜魏無知。

     春正月,高帝封立堂兄劉賈為荊王,弟弟劉交為楚王,哥哥劉喜為代王,兒子劉肥為齊王。

     高帝以秦王朝孤立無助而導緻滅亡的教訓為鑒戒,想要大肆分封劉氏家族,以便鎮撫天下。

    于是把楚地分為兩個王國,将淮河以東的五十三個縣分給堂兄将軍劉賈做荊王,将薛郡、東海、彭城等地的三十六個縣分給弟弟文信君劉交做楚王,将雲中、雁門、代郡等地的五十三個縣分給哥哥宜信侯劉喜做代王,将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等地的七十三個縣分給從前貧賤時與私通之婦所生的兒子劉肥為齊王。

     高帝任命曹參為齊國的相國。

     曹參到了齊國以後,普遍召見那些文人學者,向他們請教使百姓安定和睦的辦法,而齊國原來的儒生們就數以百計,他們各有各的見解,每人所說的各不相同。

    曹參聽說膠西有個蓋公,精于黃帝、老子的學說,就派人去把他請來。

    蓋公對曹參說:“治國之道,貴在清靜無為,如果能這樣做,百姓自然就會安定了。

    ”曹參于是讓出正堂給蓋公居住,采納他的主張,結果齊國安定和睦,大家都稱頌曹參是賢能的相國。

     高帝又把太原郡改為韓國,遷徙韓王信到那裡為王。

     高帝因韓王信有雄才武略,所統治的地區都是天下可以駐紮重兵之處,令人難以放心,因此就把太原郡的三十一個縣改為韓國,遷徙韓王信去管轄那裡,以防禦胡人侵犯,建都晉陽。

    韓王信因為新的封國靠近北部邊界,晉陽離邊塞遙遠,請求以馬邑為韓國國都,高帝允準了。

     封雍齒為什方侯。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争功不決,未得行封。

    上從複道望見諸将,往往相與坐沙中語,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謀反耳!”上曰:“何故?”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所封皆故人所親愛,所誅皆平生所仇怨。

    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又恐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相聚謀反耳。

    ”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陛下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有故怨,數嘗窘辱我。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則群臣人人自堅矣。

    ”于是乃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禦史定功行封。

    群臣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 诏定元功位次。

    賜丞相何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

    皆曰:“曹參功最多,宜第一。

    ”鄂千秋進曰:“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耳。

    上與楚相距五歲,失軍亡衆,跳身遁者數矣。

    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

    又軍無見糧,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陛下雖數亡山東,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

    此萬世之功也。

    今奈何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何第一,參次之。

    ”上曰:“善!”于是乃賜何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曰:“吾聞&lsquo進 高帝封雍齒為什方侯。

     高帝已經封賞了大功臣二十多人,由于其餘的人争功,一時難以決斷,因此沒能繼續進行封賞。

    高帝從複道上望見那些将領,常常一夥一夥地坐在沙地上談論着什麼,便問:“這是在說什麼呀?”留侯張良道:“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圖謀造反呢!”高帝問道:“因為什麼緣故?”留侯道:“陛下自平民百姓起家,依靠這些人奪取了天下,如今所封賞的都是舊時的朋友,自己親近、喜歡的人,所殺戮的都是平生仇視、怨恨的人。

    這班将領害怕陛下不能封賞所有的功臣,又擔心往常有過失而被猜疑以至于被誅殺,所以相聚在一起謀圖造反。

    ”高帝于是憂愁地說:“這該怎麼辦呢?”留侯說:“陛下以往所憎恨,群臣又全都知道的人,誰最突出呢?”高帝說:“雍齒與我有舊怨,曾經多次羞辱我。

    ”留侯說:“現在趕緊先封賞雍齒,那麼群臣就會人人感到心中踏實有信心了。

    ”于是高帝就封雍齒為什方侯,又趕緊催促丞相、禦史給群臣評定功勞進行封賞。

    群臣都歡喜地說:“雍齒尚且能封為侯,我們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

    ” 高帝下诏令排定第一等功臣的位次。

    特許丞相蕭何可以帶劍、穿鞋上殿,入殿朝見皇帝時,不必按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的常禮行走。

     高帝下诏令排定第一等功臣十八人的位次。

    大家都說:“曹參的功勞最多,應排在第一位。

    ”鄂千秋進言說:“曹參雖然有野戰奪地的功勞,但這隻不過是一時間的功勞罷了。

    皇上與楚軍相持五年,軍隊喪失,部衆逃亡,自己隻身輕裝逃遁就有好幾次。

    蕭何經常從關中調遣軍隊補充漢軍的缺額。

    再有,軍中沒有現糧,蕭何從關中水陸轉運,供給軍糧,使漢軍不缺吃的。

    陛下雖然幾次丢掉崤山以東的地盤,蕭何卻總能保全關中地區以等待陛下歸來。

    這是萬世不朽的功勞啊。

    現在怎麼能将一時的功勞遮蓋在萬世的功勞上呢?蕭何應該排在第一位,曹參排在第二位。

    ”高帝道:“說得好!”于是就特許蕭何帶劍、穿鞋上殿,觐見皇帝時不必行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的常禮。

    高帝說:“我聽說&lsquo進舉 賢受上賞&rsquo。

    ”封千秋為安平侯。

     帝歸栎陽。

     夏五月,尊太公為太上皇。

     上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說曰:“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而使威重不行乎?”後上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

    上大驚,下扶太公。

    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上乃诏尊太公為太上皇,賜家令金五百斤。

     秋,匈奴寇邊,圍馬邑,韓王信叛,與連兵。

     初,匈奴畏秦北徙。

    及秦滅,複稍南渡河。

    單于頭曼有太子,曰冒頓。

    後有少子,欲殺冒頓而立之。

    冒頓遂殺頭曼自立。

     東胡使謂冒頓,欲得頭曼時千裡馬。

    群臣皆曰:“勿與。

    ”冒頓曰:“奈何與人鄰國而愛一馬乎?”遂與之。

    東胡又欲得單于一阏氏,左右皆怒,請擊之。

    冒頓曰:“奈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又與之。

    東胡王愈益驕。

    兩國中間有棄地莫居千餘裡,東胡欲有之。

    群臣或曰:“此棄地,與之亦可,勿與亦可。

    ”冒頓大怒曰:“地者,國之本也,奈何與人!”言與者皆斬之。

    即上馬,令:“國中後出者,斬!”遂襲滅東胡。

     賢能的人要受到上等的封賞&rsquo。

    ”因此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高帝回到栎陽。

     夏五月,高帝尊奉他的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

     高帝每隔五天朝見一次他的父親太公,太公的家令勸說太公道:“皇帝雖然是太公您的兒子,但他是君主;太公您雖然是皇帝的父親,但您是臣下。

    怎麼能讓君主來朝拜臣下,而使君主的威嚴莊重不能行于天下呢?”以後高帝來朝見太公,太公就抱着掃帚在門口迎接,低頭彎腰退着走。

    高帝大吃一驚,趕緊下車扶起太公。

    太公說道:“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因為我而破壞了天下的法規呢?”高帝于是就下诏令尊奉太公為太上皇,賞賜太公的家令黃金五百斤。

     秋季,匈奴侵犯漢朝邊境地區,圍困了馬邑,韓王信背叛了朝廷,聯合匈奴騎兵,反抗朝廷。

     當初,匈奴畏懼秦王朝,向北遷徙。

    等到秦王朝滅亡以後,匈奴又逐漸南侵,渡過了黃河。

    匈奴當時的單于頭曼已有太子,叫冒頓。

    後來,頭曼單于又有了小兒子,就想殺掉冒頓立小兒子為太子。

    冒頓于是殺死頭曼,自立為單于。

     東胡派使者去告訴冒頓單于,想要得到頭曼單于在位時的那匹千裡馬。

    群臣都說:“不能給他。

    ”冒頓單于說道:“怎麼能與人家為鄰國,卻吝惜一匹馬呢?”就把這匹馬送給了東胡。

    東胡又想得到冒頓單于的一個阏氏,冒頓單于身邊的侍臣都很憤怒,請求冒頓單于出兵攻打東胡。

    冒頓單于說道:“怎麼能與人家為鄰國,卻舍不得一個女子呢?”又把自己的一個阏氏送給了東胡。

    東胡王于是越發驕橫了。

    東胡和匈奴之間有一大片棄置的荒地,無人居住,方圓達一千多裡,東胡打算占有這片土地。

    匈奴的群臣中有人說:“這是片廢棄的土地,給他也可以,不給他也可以。

    ”冒頓單于聽後大怒道:“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随便給人呢!”凡是說可以給東胡的臣子都被殺了。

    冒頓單于随即上馬出征東胡,下令說:“國中有晚出發的人,都要斬首!”于是襲擊并滅掉了東胡。

     又走月氏,并樓煩、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複蒙恬所奪故地,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至是,圍韓王信于馬邑。

    信使使求和解。

    漢疑信有二心,使人讓之。

    信恐誅,遂以馬邑降之。

    匈奴遂攻太原,至晉陽。

     令博士叔孫通起朝儀。

     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群臣飲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之。

    叔孫通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臣願征魯諸生,共起朝儀。

    ”帝曰:“得無難乎?”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

    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

    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為之。

    ” 于是通使征魯諸生。

    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

    今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

    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

    吾不忍為公所為。

    公去矣,無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時變!”遂與所征及上左右,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習之。

    月餘,言于上曰:“可試觀矣!”上使行禮,曰:“吾能為此。

    ”乃令群臣習肄。

     接着又趕跑了月氏,并吞了黃河以南的樓煩、白羊二王,随即侵入漢朝的燕、代地區,收複了當年被蒙恬所奪取的全部的匈奴舊地,擁有操弓射箭的兵士三十多萬。

    這時就發兵把韓王信圍困在馬邑。

    韓王信派使者出使匈奴,謀求和解。

    漢室卻猜疑韓王信對朝廷不忠,心懷二志,派人去譴責他。

    韓王信害怕被誅殺,于是就獻出馬邑城投降了匈奴。

    匈奴随即進攻太原,抵達晉陽。

     高帝命令博士叔孫通制定臣子朝見君主的禮儀法規。

     高帝全部廢除了秦朝苛刻煩瑣的禮儀規則,力求簡單易行。

    這時候群臣飲酒争功,有的喝醉了就狂呼亂叫,拔出劍來亂砍柱子,高帝逐漸厭惡這種狀況了。

    叔孫通于是勸說高帝道:“那班儒生,很難與他們共同進攻、奪取天下,卻能和他們一起守業坐享天下。

    我願意去征召魯地的儒生們,和他們一起來制定臣子朝見君主的禮儀法規。

    ”高帝問道:“會不會很難呢?”叔孫通道:“五帝有各自的樂制,三王有不同的禮制。

    所謂禮,就是根據時世、人情的變化面對人們的言行做出的節制規範。

    我願意稍稍吸收古代的禮制和秦朝的儀法,把它們摻雜在一起,制定出當今适用的禮儀。

    ”高帝道:“可以試着去做,但一定要使人容易了解,估計我能施行的禮儀,才能去制定。

    ” 于是叔孫通就奉命出使,去征召魯地的儒生。

    有兩個儒生不肯随叔孫通前往京城,說:“你所事奉的,将近有十個主子了,都是靠着當面阿谀奉承而得到親近、尊貴。

    如今死去的人還沒有安葬,傷殘的人還不能行動,你又想制定禮樂規則。

    那禮樂的産生,是積累德政百年之後才能興起的。

    我們不忍心去做你要做的事。

    你趕快離開這裡吧,不要玷污了我們!”叔孫通笑道:“你們真是淺陋迂腐的儒生,不懂得時勢的發展變化!”于是就與征召來的儒生,以及皇帝身邊的侍從和他自己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野外用繩索攔出演習場所,捆束茅草立在地上标志尊卑位次,演習朝會時的禮儀規則。

    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對高帝說:“可以去檢驗一下了。

    ”高帝于是讓他們舉行禮儀表演,看後說:“這個禮儀,我能實行。

    ”就命令群臣練習這套禮儀規則。

     辛醜(前200) 七年 冬十月,長樂宮成,朝賀,置酒。

     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賀。

    先平明,谒者治禮,以次引入殿門,陳東、西鄉。

    衛官俠陛,及羅立廷中,皆執兵,張旗幟。

    于是皇帝傳警出房,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莫不振恐肅敬。

    禮畢,置法酒。

    諸侍坐者皆伏,抑首,以次起上壽。

    觞九行,谒者言“罷酒”。

    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辄引去。

    竟朝罷酒,無敢嘩失禮者。

    于是上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拜通太常。

     初,秦悉内六國禮儀,擇其尊君抑臣者存之。

    及通制禮,頗有所增損,大抵皆襲秦故。

    其書後與律、令同錄,藏于理官,法家又複不傳,民臣莫有言者焉。

     帝自将讨韓王信,信及匈奴皆敗走。

    帝追擊之,被圍平城,七日乃解。

     上自将擊韓王信,破其軍,信亡走匈奴。

    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利,收信兵,謀攻漢。

    匈奴使左、右賢王将萬騎,與王黃等南至晉陽。

    漢擊之,辄敗走,已複屯聚。

    漢兵乘勝追之,會天大寒,雨雪,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上聞冒頓居代谷,使人觇之。

    冒頓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羸畜。

    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

    上複使劉敬 辛醜(前200) 漢高帝七年 冬十月,長樂宮落成,舉行典禮,群臣朝賀,設置酒宴。

     長樂宮落成,諸侯、群臣都來朝賀。

    天未亮的時候,為皇帝傳達賓贊事宜的谒者主持典禮儀式,按次序将所有人員引入大殿門内,排列在東、西兩邊。

    侍衛官員在殿下台階兩旁站立的,以及在廷中排列的,都持握兵器,陳設旗幟。

    這時候高帝乘坐辇車出房來,侍衛官員傳呼警戒,引導諸侯王以下,至俸祿為六百石級别的官員,依次序朝拜皇帝,無不震恐肅敬。

    朝拜儀式完畢,舉行慶典酒宴。

    那些陪着皇帝坐着的官員都俯伏着身子,低着頭,按品位高低依次起身給高帝敬酒。

    斟酒連敬九遍,谒者宣布“停止宴飲”。

    禦史執法查出不按禮儀規則行動的人,就把他帶出去。

    因此從朝賀典禮開始直到酒宴結束,沒有出現敢大聲喧嘩、放肆失禮的人。

    這時高帝說道:“我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啊!”任命叔孫通為太常。

     當初,秦王朝收羅了六國的全部禮儀,選擇其中尊崇君主、卑抑臣下的規則而保留下來。

    到叔孫通制定禮儀法則時,稍稍做了些增減,大體上都是沿襲秦王朝的舊制。

    叔孫通的禮書後來與漢代的律、令收錄在一起,入藏于司法部門,由于法家對此書不再傳授,因此百姓、臣僚也就沒有談論它的了。

     高帝親自率領軍隊征讨韓王信,韓王信和匈奴都戰敗逃跑。

    高帝追擊敵軍,卻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經過七日才得以解圍。

     高帝親自率軍隊攻打韓王信,大敗了韓王信的軍隊,韓王信逃奔匈奴。

    白土縣人曼丘臣、王黃等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收羅韓王信的散兵敗卒,謀劃攻打漢軍。

    匈奴派左、右賢王率領萬名騎兵,聯合王黃等往南侵犯,直到晉陽。

    漢軍攻打他們,他們就敗逃,不久又屯聚起來。

    漢軍乘勝追擊,碰上天氣酷寒,下大雪,漢軍士兵凍掉手指的達到十之二三。

     高帝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就派人去偵察。

    冒頓單于把他的精壯士兵、肥壯牛馬藏匿起來,隻讓人看見老弱殘兵和瘦弱的牲畜。

    漢營派出十批使者返還,都說匈奴可攻打。

    高帝又派劉敬 往使,未還,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

    敬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矜誇見所長。

    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時兵已業行,上怒罵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系敬廣武。

     遂先至平城,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于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阏氏,冒頓乃解圍去。

    漢亦罷兵歸,斬前使十輩,赦劉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封為建信侯。

    更封陳平為曲逆侯。

    平從帝征伐,凡六出奇計,辄益封邑焉。

     十二月,還,至趙。

     上還,過趙。

    趙王敖執子婿禮甚卑。

    上箕倨慢罵之。

    趙相貫高、趙午等皆怒曰:“吾王,孱王也!”乃說王請殺之。

    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先人亡國,賴帝得複,德流子孫,秋豪皆帝力也。

    願君無複出口。

    ”高等相謂曰:“吾王長者,不倍德。

    且吾等義不辱,何污王為?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 匈奴寇代。

    代王喜棄國自歸。

    立子如意為代王。

     春,令:郎中有罪耏以上,請之;民産子,複勿事二歲。

     二月, 出使匈奴,尚未返還,高帝就全部出動三十二萬軍隊向北追擊匈奴。

    劉敬回來報告說:“兩國交戰,就理當炫耀實力,顯示自己的優勢。

    但現在我到匈奴那兒去,隻是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必定是想暴露自己的劣勢,埋伏奇兵以奪取勝利。

    我以為匈奴不能攻打。

    ”當時漢軍業已出發,高帝怒罵劉敬說:“你這個齊國的混蛋,靠着耍嘴皮子得到了官位,現在竟敢胡說八道,阻撓我的軍隊前進!”就把劉敬上了刑具,囚禁在廣武。

     高帝就啟程先期到達平城,這時漢軍還沒有全部到達,冒頓單于指揮精銳部隊四十萬騎兵,把高帝圍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漢軍裡外不能互相援助糧饷。

    高帝采用了陳平的秘計,派出使者暗中送厚禮賄賂冒頓單于的阏氏,冒頓單于才解圍離去。

    高帝也收兵返回,斬殺先前派出的十批使者,釋放了劉敬,對劉敬說:“我不采用您的意見,以至于被包圍在平城。

    ”封劉敬為建信侯。

    改封陳平為曲逆侯。

    陳平跟随高帝征戰天下,共有六次進獻奇計,于是就給陳平增加了封邑。

     十二月,高帝返歸,中途來到趙國。

     高帝返歸京城,途經趙國。

    趙王張敖向高帝行女婿拜見嶽父的禮節,十分謙卑。

    高帝卻兩腳岔開坐着,十分輕慢,還随便責罵張敖。

    趙國的相國貫高、趙午等人都很憤怒,說道:“我們的大王,真是個懦弱的大王啊!”就勸說趙王張敖允許他們把高帝殺了。

    張敖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流出血來,說:“你們怎麼說這樣錯誤的話啊!先父亡國後,靠着皇上才得以複國,德澤流傳給子孫,這一絲一毫都是皇帝的力量啊。

    希望你們不要再說這種話了。

    ”貫高等人互相說道:“我們的大王是個忠厚長者,不肯背棄恩德。

    況且我們的原則是不受侮辱,所以才想殺掉皇帝,又何必為此而玷污了大王呢?我們自己去幹吧,事成歸功于大王,事敗就獨自承擔罪責算了。

    ” 匈奴侵犯代國。

    代王劉喜棄國獨自逃回洛陽。

    高帝封皇子劉如意為代王。

     春季,高帝下令:郎中有罪,要處以耏以上刑罰的,應事先請示;百姓家中生子,免除兩年賦役。

     二月, 帝至長安,始定徙都。

     蕭何治未央宮,上見其壯麗甚,怒曰:“天下匈匈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

    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上說,遂自栎陽徙都之。

     置宗正官。

     夏四月,帝如洛陽。

     壬寅(前199) 八年 冬,擊韓王信餘寇于東垣。

     上東擊韓王信餘寇,過柏人,貫高等壁人于廁中。

    上欲宿,心動而去。

     十二月,還宮。

     春三月,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绮、縠、、纻、罽,操兵乘馬。

     癸卯(前198) 九年 冬,遣劉敬使匈奴,結和親。

     匈奴數苦北邊,上患之。

    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妻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

    陛下誠以适長公主妻之,彼必慕,以為阏氏,生子必為太子。

    歲時問遺,谕以禮節。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可無戰 高帝到達長安,這時才正式确定将國都遷徙到長安。

     蕭何主持營造未央宮,高帝見宮殿營造得非常壯麗,憤怒地說:“天下紛亂,戰争延續好幾年,如今成敗尚未可知,為什麼要把宮室修建得過分豪華呢!”蕭何回答道:“正是因為現在天下尚未安定,所以才可以趁勢營造宮室。

    再說天子以四海為家,宮殿不壯麗就不能顯示莊重威嚴,而且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後代的宮室規模不能超過它。

    ”高帝這才高興起來,就把都城從栎陽遷到了長安。

     設置管理皇族宗室事務的宗正官。

     夏四月,高帝到洛陽去。

     壬寅(前199) 漢高帝八年 冬季,高帝在東垣攻打韓王信的殘餘部衆。

     高帝東征,攻打韓王信的殘餘部衆,經過趙國的柏人縣,趙國相國貫高等派人藏在廁所的夾牆中,準備行刺高帝。

    高帝本打算留宿柏人城中,忽然感到心動不安,于是未住宿就離去了。

     十二月,高帝返回長安宮中。

     春三月,高帝下令商人不準穿錦、繡、細绫、绉紗、細葛布、綸布和毛織的衣服,不準操持兵器,不準騎馬。

     癸卯(前198) 漢高帝九年 冬季,派劉敬出使匈奴,與匈奴締結和親盟約。

     匈奴屢次侵擾漢朝的北部邊境,高帝為此而感到憂慮。

    劉敬對高帝說道:“天下剛剛安定,士兵們疲于戰争,在這種情況下是不能用武力來征服匈奴的。

    冒頓殺死了父親,把父親的妃子占為自己的妻子,用暴力建立威勢,這種人是不能用仁義之道去說服他的。

    唯獨可以用計謀圖長治久安,使他的子孫做漢朝的臣子。

    陛下如果能把嫡女大公主嫁給冒頓,他必定會仰慕漢朝,把公主立為王後,公主生了兒子一定會當太子。

    逢年過節,派人去慰問,贈送禮品,使他們知道禮節。

    冒頓在世時,他本是陛下的女婿,他死了以後,就是您的外孫當單于,就可以不經戰争 以漸臣也。

    ”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後不可,乃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以妻單于。

    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十一月,徙齊、楚大族、豪桀于關中。

     劉敬言:“匈奴河南地,去長安近者七百裡,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

    且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

    今關中少民,北近匈奴,東有強族,一日有變,陛下未得高枕而卧也。

    願徙六國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有變率以東伐。

    此強本弱末之術也。

    ”于是徙昭、屈、景、懷、田氏及豪桀于關中,與利田宅,凡十餘萬口。

     春正月,趙王敖廢,徙代王如意為趙王。

     貫高怨家知其謀,上變告之,于是逮捕趙王敖及諸反者,诏敢從者族。

    趙午等皆自刭,高獨怒罵曰:“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檻車膠緻,詣長安。

    郎中田叔、孟舒亦自髡鉗,為王家奴以從。

    高對獄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

    ”搒笞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複言。

     廷尉以聞,上曰:“壯士!誰知者?”洩公曰:“臣素知之。

    此固趙國立義不侵、為然諾者也。

    ”上使洩公持節往問之,曰:“趙王果有謀不?”高曰:“吾三族皆以論死,豈愛 而使匈奴逐漸成為漢室的臣子了。

    ”高帝道:“好!”便想讓大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但呂後不同意,于是就從平民家找來一個女子,稱她為大公主,把她嫁給冒頓單于。

    派劉敬前往匈奴,締結和親盟約。

     十一月,把齊、楚地區的大族和豪強遷徙到關中。

     劉敬對高帝說:“匈奴在黃河以南的地區,距離長安城近的地方隻有七百裡,輕騎兵一天一夜就可以到達秦中。

    況且諸侯最初起事時,沒有齊國的那些田氏,楚國的王族昭、屈、景氏,就不能興起。

    如今關中缺少百姓,北方靠近匈奴,東方有原六國的強族,一旦有什麼變故,陛下就不能高枕而卧了。

    希望陛下把原六國諸侯的後人和地方豪強、名門大族遷徙到關中定居,國家無事時可以防備匈奴入侵,一旦諸侯發生變故,也可以率領他們向東征伐。

    這是強本弱末的辦法。

    ”于是高帝下令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