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于殷商人的體質人類學的評述

關燈
在安陽十五次發掘中收集的人骨總數達幾千具,其中大部分很明顯是殷商時期的。

    曆史語言研究所特設一研究組,聘請在倫敦卡爾·皮爾遜生物測量學實驗室受過訓練的吳定良博士負責對這批重要材料進行科學研究。

    日本侵華戰争不僅中斷了這項計劃,而且确實使吳定良失去信心,在戰争結束時,他放棄了這項工作。

    同時,這些資料也損失慘重。

    研究所從南京遷到雲南,又去四川,再到台灣。

    在長途的遷徙中隻是由于少數幾位負責人的精心照料,才把這批材料的一部分運到了台灣。

     楊希枚教授是一位受過訓練的生物學家,在戰争時期他曾協助吳定良進行生物測量工作,他是到台灣的少數人之一;他被說服主持對這批人骨材料的研究工作。

    在此,筆者拟扼要談談他的一些主要報告的論點。

     這裡談的這批材料主要是從侯家莊墓區出土的398個頭骨,實際上全部出自殉葬坑,坑中隻埋頭骨而無體骨。

    曆史語言研究所保存有這批殉葬坑的完整的發掘記錄。

    大多數殉葬坑埋有10具頭骨(圖58)。

    少數埋7具、8具,或少至6具。

    但也有例外,有的坑超過10具,甚至一坑中多達33具(圖59)。

    此外,考古學者發現有埋葬10人一組的無頭骨架,有時還發現頭骨雖與體骨在一起,但已身首分離。

     圖58 侯家莊埋有10具頭骨的殉葬坑 圖59 侯家莊埋有多具頭骨的殉葬坑 楊教授對這批材料中的369個頭骨逐個進行了測量,并就每個測量的标準差,特别是頭指數、頭的長寬度數值,與其他民族,即阿依努人、巴伐利亞人、巴黎人、納誇達人和英國人的标準差進行了比較。

    他發現侯家莊頭骨各項标準差比上述五個對照組的都大。

    換句話說,無論與英國人、法國的巴黎人、德國的巴伐利亞人,還是與日本的阿依努人或與納誇達人相比,都說明安陽的材料應是異種系程度更高的一組。

    盡管我們隻限于319具男性頭骨的比較,事實也确是如此。

     楊的研究包括很有趣的形态學分析。

    他把侯家莊的頭骨分為五組。

    第一組(圖60)是古典的類蒙古人種。

    這組一般是中頭型,顴骨寬,鼻骨低,前額傾斜;從側面看臉幾乎是平的。

    頭蓋骨頂端幾乎也是平的。

    顴骨約比其他任何一組都寬。

    這種古典的類蒙古人的頭骨能在布略特人和楚克奇人的典型代表中找到。

     圖60 侯家莊出土的古典的類蒙古人種的頭骨(正面和側面) 楊把侯家莊頭骨中的第二組(圖61)命名為太平洋類黑人種類型。

    這組的頭骨較長,頭指數為75。

    鼻根低平,鼻骨下端上翹。

    枕骨類似人字形屋頂。

    這一特征與巴布亞人和美拉尼西亞人極為相似。

     圖61 侯家莊出土的類黑人種的頭骨(正面和側面) 第三組(圖62)楊稱為類高加索人種,這組為數極少。

    楊隻舉兩例。

    這組典型标志是頭骨具有窄的顱和狹的面,頭指數為73.58。

    顴骨很小,但鼻骨發達。

    這與一具在美國出生的英國人的頭骨相比,它們如此相似,以至難加區别。

     圖62 侯家莊出土的類高加索人種的頭骨(正面和側面) 第四組(圖63)是類愛斯基摩人種類型。

    與第一組相似,有寬大而發達的顴骨和寬的臉。

    有較高的顱,這與第一組不同。

    顱長高指數為76.35。

    顱頂端從前到後呈龍骨形隆起。

    鼻骨呈擠緊的銳角形,具有外翻的下颌角。

     圖63 侯家莊出土的類愛斯基摩人種的頭骨(正面和側面) 第五組形态的特點,楊教授未确定。

    他對這組僅有的印象是在每項測量中都比其他組小(圖64)。

     圖64 出土處未明的小型頭骨組的個例(正面和側面) 在上述的分組中,楊教授具體的選定是:第一組30具頭骨,第二組34具,第三組2具,第四組50具,第五組38具。

     在此我們可對這五組的測量項目作些有趣的比較。

    筆者首先選取顴寬,因這是區别類蒙古人種與其他人種的一項特征。

    請看下列比較: 所以很清楚,安陽頭骨或我稱之為侯家莊頭骨雖數量有限,但在人類測量學測量項目和形态特征兩方面都表現出混合的特征,這無疑是混合人種的結果。

    然而,首先我們必須澄清幾點。

    基本問題是由于材料出自殉葬坑,那末究竟哪些頭骨或哪些組能代表整個殷商民族呢?這也許是最難以回答的一個問題。

    因為無論在王陵裡或其他地方發現的那些被砍頭并充作殉葬的犧牲者,可能是入侵殷商朝領土或觸犯王權的敵人,這是所有考古工作者都知曉的,并已為甲骨蔔辭記錄和考古發掘所證實。

    董作賓在《殷曆譜》中用兩章專列出殷商時期的戰争記錄。

    據知在武丁時,他曾指揮了一系列遠征,以抗擊主要從山西和陝西北部入侵的河套地區外族敵人,即方、土方和下旨(圖65)。

    公元前13世紀末,武丁用三年時間對付西北的戰争(武丁二十九至三十二年)。

    在這三年中,他先用10個月時間征服下旨,然後又用長達二年多的時間征服了土方。

    方則地處西北邊陲。

    據甲骨文記載,在武丁三十年的七、八月幾乎連續出兵10次,每次達3000人,最多達5000人。

    董作賓比較了與這次戰争有關的全部甲骨記錄(1),認為方是《易經》、《詩經》記載的鬼方的另一名稱,《竹書紀年》也記載了這個重要事件。

    我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