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祖先及神靈的祭祀儀式

關燈
彡之後是翌,在八、九、十、十一月給這些祖先進行翌祭。

    接着在十二月,另外三種獻祭&mdash&mdash祭、、,雖不在同一天卻在同一時期進行,即從十二月延續至次年三月。

     上例僅涉及到其谥号帶“甲”字的祖先。

    帶有其他幹支谥号的祖先,在與他們谥号中天幹相符的日子,接受各種獻祭。

    實際上一年中每天幾乎都舉行某種祭祀儀式。

    這令人想起,在民國初期,中國這一古老習俗仍存在:每天在祖先牌位前要燒一炷香。

    然而商朝一種獻祭是供奉給一個祖先,現代殘存在老百姓中的習俗是給所有祖先共燒一炷香。

    董作賓也明确指出,帝乙時“祀”作為“年”的簡單原因,是因為那時完成五種主要祭祀的一輪的時間恰是如上所述的一年。

     應提一下各種祭祀儀式進行時的一些重要細節。

    其中之一是音樂。

    彡是每年祭拜祖先開始的儀式。

    據董作賓的解釋,以鼓聲為主,當然遺憾的是沒有補充關于這一重要獻祭事件的構想的資料。

    但在1217号大墓發掘中,于墓道中發現一鼓架及架上挂一完整的鼓的遺迹,與它共同出土的還有石磬。

    可能彡祭中用的鼓類似1217号墓中出土的那樣(圖56、57)。

    董作賓還注意到在這五種儀式中,供奉的犧牲品無論怎樣不同,但都用酒。

    就彡祭來說,我們知道至少必有兩種奉獻,即音樂和酒。

    除石磬外,可能還有埙、笙或某種帶弦的樂器。

    目前還不能肯定是否彡祭全過程都有音樂伴奏。

    然而,注意到彡祭是一年一輪對各位祖先祭拜的開始,是很重要的。

     圖56 HPKM1217出土的鼓的複原圖:鼓身 圖57 HPKM1217出土的鼓的複原圖:上部 董推論羽毛舞是翌祭的主要特征,也有酒供奉。

    據周朝殘存的遺俗可推測出舞者的人數依神靈的地位而變化,地位高者,舞者越多。

    至于說用什麼羽毛,一無所知。

    但考古學家在安陽發現了孔雀骨。

    用孔雀羽毛是否有可能? 第三、四種儀式,祭和肯定有食物。

    在“祭”的儀式中用肉,雖不能确定用什麼肉,推測可能用羊、牛、豬甚至狗肉。

    是一種感恩的表示,供奉有小米,也許還有小麥和稻米。

    在商代陶器和青銅器具的研究中,發現大部分青銅器皿和一些陶器是為獻祭制作的,供奉的肉和谷物盛在像鼎、斝、簋等類器皿中。

    至于盛酒器是很多的,如觚、爵、觯等。

    上述這些青銅器具和一些陶器可能都用于“祭”和“”的儀式中。

     五種儀式中最後一種的性質仍難以确定。

    可能與民國以前傳統的新年慶祝一樣,即把其他四種儀式的主要内容綜合一起,用肉和谷物,伴着音樂舞蹈,以隆重的儀式向所有祖先供奉。

     如上所述,給每個祖先祭祀的日程表在祖甲時才開始标準化。

    帝乙、帝辛嚴格遵循這日程表和其他一些細節。

    而在殷商後期,祭祀的主要儀式增加了,民衆和王室還有其他方面的信仰。

    例如,甲骨文中記有給不少其他神靈的犧牲供奉,諸如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神以及河神,大概還有山神和一些其他的神。

    特别引起比較宗教學的學者注意的是甲骨文中的“帝”字,一些人把帝視為至高無上的神。

    但對此字的解釋仍有争議。

     也有某些更具體的祭祀儀式:如“”即把供奉放入火中;“沈”即把供奉投進水裡;“薶”即埋葬活着的供奉。

     據島邦男書中記載,甲骨刻辭中給王亥的犧牲供奉有100項(2)。

    商朝的統治者有時用多達300頭牛的犧牲品向王亥的靈魂祈禱。

    在這特殊儀式中,大部分犧牲是以“”,僅有少量犧牲是以“彡”、“翌”形式供奉給這位王室的創建者。

    奇怪的是盡管王亥是上甲微的父親,但他未被列于周祭的祭祀表上,特别是在帝乙、帝辛時期。

    祭祀表的第一名幾乎都是上甲微。

     還應提一提祭祀用酒。

    酒以前被解釋是對祖先的一種特殊供奉,但現在普遍認為,所有祭禮儀式包括特殊儀式都用酒。

     除、沈和薶的犧牲用法外,在甲骨文中還提到一些其他形式,但古文字學家不清楚它們的含義。

    前面多次提到的“人牲”,在此不應忽略。

    如果我們不能詳談,那是因為不清楚這類犧牲是定期的還是偶然的,如在戰争時期。

    在王陵中發現“人牲”的數目似乎表明是經常性的。

    但這些犧牲者是俘虜還是奴隸,或是一些下等人,或這三種人都有,這還不能肯定。

    筆者傾向于相信這是通過與早期蘇美爾人的接觸中學來的習俗。

    從他們那裡古代中國人大概也學到了有輪的馬車、某些青銅器鑄造技術和占星學之類的知識。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王國維:《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載《觀堂集林》卷九。

     (2)島邦男:《殷虛蔔辭綜類》(19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