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戰時繼續研究安陽發現物所取得的成果
關燈
小
中
大
西北崗墓地之地理情況、位置和一般環境
第二章 發現記事
第三章 發掘
第四章 侯家莊西北崗的文化層和殷墓在地層堆積中的位置
第五章 大墓:總述
第六章 大墓分述(1)&mdash(10):HPKM1001、HPKM1002、HPKM1003、HPKM1004、HPKM1129、HPKM1217、HPKM1400、HPKM1500、HPKM1443、HPKM1550
第七章 小墓:總述
第八章 小墓分述
第九章 遺物:分類叙述(未寫)
1.青銅和其他金屬
2.石與玉等
3.骨、象牙和龜殼
4.蚌、貝類
5.陶器
6.禮器的探索(無手稿)
第十章 裝飾陶器的分析(無手稿)
第十一章 人骨(無手稿)
第十二章 動物骨頭(包括鳥骨,無手稿)
第十三章 晚期墓(無手稿)
第十四章 小墓分析(無手稿)
第十五章 殷墓在地層中的位置列表分析(8頁)
第十六章 出土物登記表(無手稿)
這樣,高去尋教授就能根據梁手稿中第六章以下的分類完成輯補工作。
梁原計劃的後幾章的研究不幸中斷。
他到李莊之初就立即着手寫第九章,并研究王陵出土的青銅器和石刻。
不料,他在李莊得了肺結核病,一次突發的肺炎損害了他的健康,而病情逐漸嚴重,因此他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
很自然,他不能按原拟定的進度寫任何材料。
我指導下的對陶器的研究是根據具體分析的原則進行的,即按問題逐一研究審核整體的不同方面。
在昆明,由于吳金鼎熟練的幫助,我首先對攜帶來的各種标本的樣品進行全面考察,并仔細研究它們的質地、外觀和紋飾構圖。
參照梅爾茲(AloysJohnMaerz)的《顔色辭書》(2),對全部單個标本的不同外觀重新分類,并對按色度表分類的典型标本,如灰、紅、黑、白、硬陶和釉陶的不同吸水力進行試驗。
吸水試驗是隻靠一個可精确測出二千分之一克重量的天平進行的。
我用天平稱重量,用蒸餾水測了22塊黑陶片、22塊灰陶片、20塊白陶片和20塊硬陶片(其中包括一些釉陶片)的吸水率。
各種試驗的結果表明,灰陶、黑陶和白陶之間的差别是可見的,但上述三種陶和硬陶之間的吸水率總數的變化顯然是有極大差異的。
所有硬陶标本中,幾乎每片都表明其吸水率不到1%,而其他三種陶的吸水率一般在15.5%與20.5%之間。
但需要指出,在各種試驗中不能量出精确的比重,隻能量出外顯的比重并用于測算。
不過這些臨時的數據也為我進一步研究陶器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靠的基礎。
我也試圖進行較多的化學分析,在南京就曾與地質研究所合作着手搞這項工作。
地質研究所有一個做化學分析的很好的實驗室。
但處于戰時的昆明,由于某些化學藥品的缺乏,地質研究所不能給我們以任何幫助,就連這一項目的小規模的幫助也不能。
因此,隻好放棄借助于化學分析來研究安陽陶器的陶土成分的計劃。
對我們研究所的全體成員來說,昆明實在是一個新環境。
我們當中沒有一個雲南人,這裡的一般生活習慣和華北及長江流域幾乎完全不同,而我們當中大部分人來自這兩個地區。
這為我們當中那些在人類學和考古學領域裡觀察和研究多年的人提供了開辟途徑和訓練的新機會。
考古學者首先被一種發現吸引,那就是,在我們臨時所址所在地龍泉鎮上有一所房子正在營建,人們仍用土坯砌牆和夯土墊地基。
夯築的方法好像比那時華北仍在普遍使用的方法簡單,但用土坯砌牆使我們當中那些來自黃河、長江流域的人驚奇,在那裡用窯燒磚的方法早就代替太陽曬幹法。
石璋如認識到,通過對昆明仍流行的本地手工技術的觀察,是加深對考古現象理解的好機會。
他考察了本地的陶器、農田灌溉系統和青銅業,所有這些都是民族學應探讨的課題。
但因我們的共同興趣集中在安陽的材料上,這種觀察也是由于要進一步理解在安陽發掘中收集的考古資料而促成的。
我舉一例說明。
昆明市附近灌溉系統很好,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許多灌渠兩邊用木樁加固。
這立刻使考古學者回憶起與其作法相似的安陽小屯發現的地下溝的遺迹:這些地下溝也是作網狀形聯結,并用木樁加固兩壁。
在龍泉鎮時,我們當中一些人在村裡蓋了臨時住所。
我們以驚異的好奇和曆史興趣觀察了土建築師非常注意的傳統儀式。
當破土奠基和立第一根柱子時,要祭獻一隻犧牲。
最隆重的儀式似是在上房頂的主梁和整個建築落成那天進行,往往以殺一隻公雞或一隻羊表示慶祝。
在整個建築竣工之日,要用酒肉招待所有參加建房的勞動者。
這些觀察到的資料和其他許多資料,一般說來是民族學者和人類學者所熟悉的,但對在華北搞過考古發掘的考古學者也是非常有益的。
在華北,古代某些老方法早已被新技術所取代,但這些老方法在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仍存在于中國的西南部。
所以在戰争初期旅居雲南的兩年裡,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利用一切機會收集這些古代遺留的資料,以提高我們對安陽發現的認識。
1940年遷到四川李莊,我們又處于另一個新的環境中。
對我們來說,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條件這裡都不像在雲南那樣完全陌生了。
用半年的時間,研究所才完成從雲南到長江上遊李莊的搬遷任務;當時交通工具缺乏,汽油就像珠寶那樣珍貴。
1940年底,研究所人員才在李莊定居下來。
次年初,研究所的工作再度轉向正規。
研究所新的所址設在一個山區,那裡住着一戶古老而又占有大片農田的張姓家族。
張家上幾代建了不少大房子和一個戲樓。
戰争初期,這個家族已破落并分了家。
研究所與這家管房産的老者們商妥,占用他們的空房,付給微薄的房租。
這些房子在小山上
梁原計劃的後幾章的研究不幸中斷。
他到李莊之初就立即着手寫第九章,并研究王陵出土的青銅器和石刻。
不料,他在李莊得了肺結核病,一次突發的肺炎損害了他的健康,而病情逐漸嚴重,因此他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
很自然,他不能按原拟定的進度寫任何材料。
我指導下的對陶器的研究是根據具體分析的原則進行的,即按問題逐一研究審核整體的不同方面。
在昆明,由于吳金鼎熟練的幫助,我首先對攜帶來的各種标本的樣品進行全面考察,并仔細研究它們的質地、外觀和紋飾構圖。
參照梅爾茲(AloysJohnMaerz)的《顔色辭書》(2),對全部單個标本的不同外觀重新分類,并對按色度表分類的典型标本,如灰、紅、黑、白、硬陶和釉陶的不同吸水力進行試驗。
吸水試驗是隻靠一個可精确測出二千分之一克重量的天平進行的。
我用天平稱重量,用蒸餾水測了22塊黑陶片、22塊灰陶片、20塊白陶片和20塊硬陶片(其中包括一些釉陶片)的吸水率。
各種試驗的結果表明,灰陶、黑陶和白陶之間的差别是可見的,但上述三種陶和硬陶之間的吸水率總數的變化顯然是有極大差異的。
所有硬陶标本中,幾乎每片都表明其吸水率不到1%,而其他三種陶的吸水率一般在15.5%與20.5%之間。
但需要指出,在各種試驗中不能量出精确的比重,隻能量出外顯的比重并用于測算。
不過這些臨時的數據也為我進一步研究陶器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靠的基礎。
我也試圖進行較多的化學分析,在南京就曾與地質研究所合作着手搞這項工作。
地質研究所有一個做化學分析的很好的實驗室。
但處于戰時的昆明,由于某些化學藥品的缺乏,地質研究所不能給我們以任何幫助,就連這一項目的小規模的幫助也不能。
因此,隻好放棄借助于化學分析來研究安陽陶器的陶土成分的計劃。
對我們研究所的全體成員來說,昆明實在是一個新環境。
我們當中沒有一個雲南人,這裡的一般生活習慣和華北及長江流域幾乎完全不同,而我們當中大部分人來自這兩個地區。
這為我們當中那些在人類學和考古學領域裡觀察和研究多年的人提供了開辟途徑和訓練的新機會。
考古學者首先被一種發現吸引,那就是,在我們臨時所址所在地龍泉鎮上有一所房子正在營建,人們仍用土坯砌牆和夯土墊地基。
夯築的方法好像比那時華北仍在普遍使用的方法簡單,但用土坯砌牆使我們當中那些來自黃河、長江流域的人驚奇,在那裡用窯燒磚的方法早就代替太陽曬幹法。
石璋如認識到,通過對昆明仍流行的本地手工技術的觀察,是加深對考古現象理解的好機會。
他考察了本地的陶器、農田灌溉系統和青銅業,所有這些都是民族學應探讨的課題。
但因我們的共同興趣集中在安陽的材料上,這種觀察也是由于要進一步理解在安陽發掘中收集的考古資料而促成的。
我舉一例說明。
昆明市附近灌溉系統很好,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許多灌渠兩邊用木樁加固。
這立刻使考古學者回憶起與其作法相似的安陽小屯發現的地下溝的遺迹:這些地下溝也是作網狀形聯結,并用木樁加固兩壁。
在龍泉鎮時,我們當中一些人在村裡蓋了臨時住所。
我們以驚異的好奇和曆史興趣觀察了土建築師非常注意的傳統儀式。
當破土奠基和立第一根柱子時,要祭獻一隻犧牲。
最隆重的儀式似是在上房頂的主梁和整個建築落成那天進行,往往以殺一隻公雞或一隻羊表示慶祝。
在整個建築竣工之日,要用酒肉招待所有參加建房的勞動者。
這些觀察到的資料和其他許多資料,一般說來是民族學者和人類學者所熟悉的,但對在華北搞過考古發掘的考古學者也是非常有益的。
在華北,古代某些老方法早已被新技術所取代,但這些老方法在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仍存在于中國的西南部。
所以在戰争初期旅居雲南的兩年裡,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利用一切機會收集這些古代遺留的資料,以提高我們對安陽發現的認識。
1940年遷到四川李莊,我們又處于另一個新的環境中。
對我們來說,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條件這裡都不像在雲南那樣完全陌生了。
用半年的時間,研究所才完成從雲南到長江上遊李莊的搬遷任務;當時交通工具缺乏,汽油就像珠寶那樣珍貴。
1940年底,研究所人員才在李莊定居下來。
次年初,研究所的工作再度轉向正規。
研究所新的所址設在一個山區,那裡住着一戶古老而又占有大片農田的張姓家族。
張家上幾代建了不少大房子和一個戲樓。
戰争初期,這個家族已破落并分了家。
研究所與這家管房産的老者們商妥,占用他們的空房,付給微薄的房租。
這些房子在小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