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王陵的發現及系統發掘
關燈
小
中
大
在他指揮下調查是否真有墓地可供發掘。
這确實是個極重要的決策。
在這次發掘中,協助梁的是五位富有經驗的年輕考古家:石璋如、劉燿、祁延霈、胡福林和尹煥章。
這幾位在田野技術上都經過良好的訓練,對竭力找到墓地的确切地點熱心十足。
他們成功地找到了墓地的位置&mdash&mdash侯家莊西北一處微凸的土崗,本地人稱“西北崗”。
于是,田野考古隊開始試掘,揭露出一些大墓。
這令人高興的發現促使梁進一步集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和财力,考察這特殊遺址的全部範圍。
三個月(10月3日至12月30日)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
一條土路把遺址分成相距百餘米的兩部分,路西稱西區,路東為東區。
後來,發掘出的地下墓葬的分布表明,分開這兩部分很便于實用。
侯家莊墓地第一次發掘結束時,所獲比預期的更使人興奮。
重要的發現是:(1)西區4座大墓,東區63座小墓;(2)埋葬的軀體呈不同姿勢(俯身、仰身、屈肢、隻有頭骨等);(3)小墓中出土了許多保存完好的青銅器;(4)大墓中出土的刻紋石器,有高達36厘米的;(5)大量的玉飾品、花骨和白陶等。
總的來說,這些制品比小屯的精緻,而保存得也好;但很顯然,這是與有字甲骨同時代的殷商文化的一部分。
發掘者多少有些拿不準的是,第十次發掘臨近結束時才部分揭開的西區大墓,能肯定是統治殷商王朝的最有權勢者的一組王室墓葬嗎? 侯家莊西北崗第二次(即安陽第十一次)田野發掘計劃,表現了梁思永非凡的遠見卓識和對實地情況的全面了解。
我完全支持他,但也遇到了一些經濟困難。
開支預算總數達二至三萬銀圓,這大大超過按規定撥給研究所的有限資金。
這時,我既負責考古組的工作,又代理傅斯年的所長職務。
幸運的是丁文江博士這時擔任研究院的總幹事。
丁是個知識淵博的人,過去就曾對田野考古表現了極大的熱忱。
現在他處在能給我們以實際幫助的地位,即幫助實現梁的宏偉計劃。
丁提出一個及時的建議,即請國立中央博物院參加這項事業進行投資。
雙方的具體協定是:博物院分擔侯家莊田野發掘的部分經費,出土的器物待我們研究結束後,送到博物院永久保存;當時的博物院正在首都興建一座用英庚款基金建造的大樓。
1935年春的第十一次安陽發掘是我們田野工作的高潮。
雖然經費開支大,但重要的是收獲豐富。
這次發掘是最完善的組織工作和最高的行政效率的典範。
特别是對一般公衆來說,這些成就有力地證實科學考古不僅能促進書本知識的發展,而且能提供一個找到埋葬的珍品的可行方法,并對之給以法律保護。
第十一次發掘持續了97天(1935年3月10日至6月15日)。
梁指導下有七位來自考古組的助手。
另外,清華大學派一名研究生夏鼐在他去英國留學前到安陽見習田野考古。
西北崗墓地的第二次發掘面積約8000平方公尺。
清理了西區4座大墓,揭開了東區411個小墓。
大墓深12&mdash13公尺。
小墓肯定是犧牲的埋葬;不少小墓中隻有頭骨或無頭軀幹,這顯然為“人牲”提供了确鑿證據。
在大墓的發掘過程中,我們逐漸看清這些墓過去不止一次被盜,所以還沒清理到墓底我們就知道不會找到完整的珍品。
但我們在隐蔽的角落裡發掘出的以前盜墓者沒注意的遺物,就足以使人驚異了。
特别珍貴的是那些易腐爛的竹、木纖維等留下的精細痕迹,隻有受過訓練的考古學家才能描繪出它的輪廓。
較有價值的遺物如雕刻的大理石、許多體積大的青銅器和精緻的玉器等,這些都不是在原處而是在被盜後墓道的填土中發現的。
這次發掘中有不少著名學者來訪,其中有傅斯年所長陪同來的伯希和(PaulPelliot)教授,他是來侯家莊特訪的尊貴客人。
(圖7) 圖7 傅斯年、伯希和、梁思永在侯家莊大墓工地上 西北崗的發掘又持續了一次(1935年秋),規模比上次還大,每天雇用500名工人,這是到那時為止中國田野考古史上雇人最多的。
發掘面積達9600平方公尺。
在西區有更多的大墓被揭開,除一個未清理完的大坑外共發掘7座正規的大墓(圖8)。
東區清理了近800個小墓。
這次發掘的結果再次表明,與前兩次揭開的墓一樣,這些大墓不止一次被盜。
最早盜墓約始于周朝,起碼發生在東漢以前,因在回填的被盜墓的頂端發現一東漢墓。
不過,也正如前幾次發掘一樣,發現的遺物還是豐富的,有許多是出乎意料的。
所以,除了關于大墓的複雜結構和殷商工程技術的大量詳細知識外,這個朝代的物質文化的出土乃是真正的新發現。
圖8 侯家莊西區7座大墓和1個坑 高去尋教授用下面的話總結了侯家莊西北崗的三次發掘工作(7): 在侯家莊北西北崗王陵的三次發掘中,揭開1267個墓。
&hellip&hellip在這些揭開的墓中&hellip&hellip有1232個為殷商時期的墓(高後來指出一些小墓可能屬于稍晚時期,雖然它們在文化上是屬于商),這些殷商墓有秩序地埋在地下,但地面上沒有土丘或其他顯而易見的标志,以表示它們的存在。
&hellip&hel
這确實是個極重要的決策。
在這次發掘中,協助梁的是五位富有經驗的年輕考古家:石璋如、劉燿、祁延霈、胡福林和尹煥章。
這幾位在田野技術上都經過良好的訓練,對竭力找到墓地的确切地點熱心十足。
他們成功地找到了墓地的位置&mdash&mdash侯家莊西北一處微凸的土崗,本地人稱“西北崗”。
于是,田野考古隊開始試掘,揭露出一些大墓。
這令人高興的發現促使梁進一步集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和财力,考察這特殊遺址的全部範圍。
三個月(10月3日至12月30日)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
一條土路把遺址分成相距百餘米的兩部分,路西稱西區,路東為東區。
後來,發掘出的地下墓葬的分布表明,分開這兩部分很便于實用。
侯家莊墓地第一次發掘結束時,所獲比預期的更使人興奮。
重要的發現是:(1)西區4座大墓,東區63座小墓;(2)埋葬的軀體呈不同姿勢(俯身、仰身、屈肢、隻有頭骨等);(3)小墓中出土了許多保存完好的青銅器;(4)大墓中出土的刻紋石器,有高達36厘米的;(5)大量的玉飾品、花骨和白陶等。
總的來說,這些制品比小屯的精緻,而保存得也好;但很顯然,這是與有字甲骨同時代的殷商文化的一部分。
發掘者多少有些拿不準的是,第十次發掘臨近結束時才部分揭開的西區大墓,能肯定是統治殷商王朝的最有權勢者的一組王室墓葬嗎? 侯家莊西北崗第二次(即安陽第十一次)田野發掘計劃,表現了梁思永非凡的遠見卓識和對實地情況的全面了解。
我完全支持他,但也遇到了一些經濟困難。
開支預算總數達二至三萬銀圓,這大大超過按規定撥給研究所的有限資金。
這時,我既負責考古組的工作,又代理傅斯年的所長職務。
幸運的是丁文江博士這時擔任研究院的總幹事。
丁是個知識淵博的人,過去就曾對田野考古表現了極大的熱忱。
現在他處在能給我們以實際幫助的地位,即幫助實現梁的宏偉計劃。
丁提出一個及時的建議,即請國立中央博物院參加這項事業進行投資。
雙方的具體協定是:博物院分擔侯家莊田野發掘的部分經費,出土的器物待我們研究結束後,送到博物院永久保存;當時的博物院正在首都興建一座用英庚款基金建造的大樓。
1935年春的第十一次安陽發掘是我們田野工作的高潮。
雖然經費開支大,但重要的是收獲豐富。
這次發掘是最完善的組織工作和最高的行政效率的典範。
特别是對一般公衆來說,這些成就有力地證實科學考古不僅能促進書本知識的發展,而且能提供一個找到埋葬的珍品的可行方法,并對之給以法律保護。
第十一次發掘持續了97天(1935年3月10日至6月15日)。
梁指導下有七位來自考古組的助手。
另外,清華大學派一名研究生夏鼐在他去英國留學前到安陽見習田野考古。
西北崗墓地的第二次發掘面積約8000平方公尺。
清理了西區4座大墓,揭開了東區411個小墓。
大墓深12&mdash13公尺。
小墓肯定是犧牲的埋葬;不少小墓中隻有頭骨或無頭軀幹,這顯然為“人牲”提供了确鑿證據。
在大墓的發掘過程中,我們逐漸看清這些墓過去不止一次被盜,所以還沒清理到墓底我們就知道不會找到完整的珍品。
但我們在隐蔽的角落裡發掘出的以前盜墓者沒注意的遺物,就足以使人驚異了。
特别珍貴的是那些易腐爛的竹、木纖維等留下的精細痕迹,隻有受過訓練的考古學家才能描繪出它的輪廓。
較有價值的遺物如雕刻的大理石、許多體積大的青銅器和精緻的玉器等,這些都不是在原處而是在被盜後墓道的填土中發現的。
這次發掘中有不少著名學者來訪,其中有傅斯年所長陪同來的伯希和(PaulPelliot)教授,他是來侯家莊特訪的尊貴客人。
(圖7) 圖7 傅斯年、伯希和、梁思永在侯家莊大墓工地上 西北崗的發掘又持續了一次(1935年秋),規模比上次還大,每天雇用500名工人,這是到那時為止中國田野考古史上雇人最多的。
發掘面積達9600平方公尺。
在西區有更多的大墓被揭開,除一個未清理完的大坑外共發掘7座正規的大墓(圖8)。
東區清理了近800個小墓。
這次發掘的結果再次表明,與前兩次揭開的墓一樣,這些大墓不止一次被盜。
最早盜墓約始于周朝,起碼發生在東漢以前,因在回填的被盜墓的頂端發現一東漢墓。
不過,也正如前幾次發掘一樣,發現的遺物還是豐富的,有許多是出乎意料的。
所以,除了關于大墓的複雜結構和殷商工程技術的大量詳細知識外,這個朝代的物質文化的出土乃是真正的新發現。
圖8 侯家莊西區7座大墓和1個坑 高去尋教授用下面的話總結了侯家莊西北崗的三次發掘工作(7): 在侯家莊北西北崗王陵的三次發掘中,揭開1267個墓。
&hellip&hellip在這些揭開的墓中&hellip&hellip有1232個為殷商時期的墓(高後來指出一些小墓可能屬于稍晚時期,雖然它們在文化上是屬于商),這些殷商墓有秩序地埋在地下,但地面上沒有土丘或其他顯而易見的标志,以表示它們的存在。
&hellip&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