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遊戲文章
關燈
小
中
大
愛人贈我金表索;
回她什麼:發汗藥。
第四首則有: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麼: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道何故兮&mdash&mdash由她去罷。
這詩挖苦當時那些“阿唷!我活不了啰,失了主宰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罷”收場的東西,開開玩笑。
他自己标明為“拟古的新打油詩”,閱讀者多以為信口胡謅,覺得有趣而已,殊不知貓頭鷹本是他自己所鐘愛的,冰糖壺盧是愛吃的,發汗藥是常用的,赤練蛇也是愛看的。
還是一本正經,沒有什麼做作。
又如一九三二年所作《教授雜詠》四首(是魯迅寫給我看的,《集外集拾遺》内隻載三首,沒有第四首),錄于下: 其一 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
何妨賭肥頭,抵當辯證法。
其二 可憐織女星,化為馬郎婦。
烏鵲疑不來,迢迢牛奶路。
其三 世界有文學,少女多豐臀。
雞湯代豬肉,北新遂掩門。
其四 名人選小說,入線雲有限。
雖有望遠鏡,無奈近視眼。
第一首是詠玄同,第二首詠趙景深,第三首詠衣萍,第四首詠六逸。
又如一九三三年《剝崔颢黃鶴樓詩》(《僞自由書·崇實》)曰: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複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這對于當時北平的遷移古物和不準大學生逃難,有所指責,貌雖近乎遊戲,而中間實含無限嗟歎! 又如一九三四年所作《報載患腦炎戲作》: 橫眉豈奪蛾眉冶,不料仍違衆女心。
詛咒而今翻異樣,無如臣腦故如冰。
詩中“蛾眉”“衆女”都出于《離騷》,可見魯迅對此書之熟,解放詩韻,蒸侵同葉,可謂革新,也可謂複古,因為周秦古籍中早有這種合韻了。
最後說到魯迅的散文,涉于遊戲的地方更多,聊舉二事,以見一斑:(一)《我來說“持中”的真相》(《集外集》)說: 風聞有我的老同學玄同其人者,往往背地裡褒貶我,褒固無妨,而又有貶,則豈不可氣呢?今天尋出漏洞,雖然與我無幹,但也就來回敬一箭罷:報仇雪恨,《春秋》之義也。
他在《語絲》第二期上說,有某人挖苦葉名琛的對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大概可以作為中國人“持中”的真相之說明。
我以為這是不對的。
因為魯迅說中國人的“持中”的态度是“騎牆”,或是極巧妙的“随風倒”,所以他繼續說道: &hellip&hellip倘改纂了舊對聯來說明,就該是: 似戰,似和,似守; 似死,似降,似走。
于是玄同即應據精神文明法律第九萬三千八百九十四條,治以“誤解真相,惑世誣民”之罪了。
但因為文中用有“大概”二字,可以酌給末減:這兩個字是我也很喜歡用的。
這是又一次對玄同開玩笑了。
(二)是《補救世道文件四種》之丁,抄書太煩,摘錄幾句如下: &hellip&hellip禮樂偕辮發以同隳,情性與纏足而俱放;ABCD,盛讀于黉中,之乎者也,漸消于筆下;以緻“人心敗壞,道德淪亡”。
誠當棘地之秋,甯啻“杞天之慮”?所幸存寓公于租界,傳聖道于洋場,無待乘桴,居然為铎。
從此老喉嘹亮,吟關關之雎鸠,吉士骈填,若浩浩乎河水。
&hellip&hellip 這篇描孔子之徒的怪現象,可謂透辟,也是他一貫的主張和作風。
文筆和上面所引給邵銘之信相類,讀者自能辨之。
一九四七年九月三十日
第四首則有: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麼: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道何故兮&mdash&mdash由她去罷。
這詩挖苦當時那些“阿唷!我活不了啰,失了主宰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罷”收場的東西,開開玩笑。
他自己标明為“拟古的新打油詩”,閱讀者多以為信口胡謅,覺得有趣而已,殊不知貓頭鷹本是他自己所鐘愛的,冰糖壺盧是愛吃的,發汗藥是常用的,赤練蛇也是愛看的。
還是一本正經,沒有什麼做作。
又如一九三二年所作《教授雜詠》四首(是魯迅寫給我看的,《集外集拾遺》内隻載三首,沒有第四首),錄于下: 其一 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
何妨賭肥頭,抵當辯證法。
其二 可憐織女星,化為馬郎婦。
烏鵲疑不來,迢迢牛奶路。
其三 世界有文學,少女多豐臀。
雞湯代豬肉,北新遂掩門。
其四 名人選小說,入線雲有限。
雖有望遠鏡,無奈近視眼。
第一首是詠玄同,第二首詠趙景深,第三首詠衣萍,第四首詠六逸。
又如一九三三年《剝崔颢黃鶴樓詩》(《僞自由書·崇實》)曰: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複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這對于當時北平的遷移古物和不準大學生逃難,有所指責,貌雖近乎遊戲,而中間實含無限嗟歎! 又如一九三四年所作《報載患腦炎戲作》: 橫眉豈奪蛾眉冶,不料仍違衆女心。
詛咒而今翻異樣,無如臣腦故如冰。
詩中“蛾眉”“衆女”都出于《離騷》,可見魯迅對此書之熟,解放詩韻,蒸侵同葉,可謂革新,也可謂複古,因為周秦古籍中早有這種合韻了。
最後說到魯迅的散文,涉于遊戲的地方更多,聊舉二事,以見一斑:(一)《我來說“持中”的真相》(《集外集》)說: 風聞有我的老同學玄同其人者,往往背地裡褒貶我,褒固無妨,而又有貶,則豈不可氣呢?今天尋出漏洞,雖然與我無幹,但也就來回敬一箭罷:報仇雪恨,《春秋》之義也。
他在《語絲》第二期上說,有某人挖苦葉名琛的對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大概可以作為中國人“持中”的真相之說明。
我以為這是不對的。
因為魯迅說中國人的“持中”的态度是“騎牆”,或是極巧妙的“随風倒”,所以他繼續說道: &hellip&hellip倘改纂了舊對聯來說明,就該是: 似戰,似和,似守; 似死,似降,似走。
于是玄同即應據精神文明法律第九萬三千八百九十四條,治以“誤解真相,惑世誣民”之罪了。
但因為文中用有“大概”二字,可以酌給末減:這兩個字是我也很喜歡用的。
這是又一次對玄同開玩笑了。
(二)是《補救世道文件四種》之丁,抄書太煩,摘錄幾句如下: &hellip&hellip禮樂偕辮發以同隳,情性與纏足而俱放;ABCD,盛讀于黉中,之乎者也,漸消于筆下;以緻“人心敗壞,道德淪亡”。
誠當棘地之秋,甯啻“杞天之慮”?所幸存寓公于租界,傳聖道于洋場,無待乘桴,居然為铎。
從此老喉嘹亮,吟關關之雎鸠,吉士骈填,若浩浩乎河水。
&hellip&hellip 這篇描孔子之徒的怪現象,可謂透辟,也是他一貫的主張和作風。
文筆和上面所引給邵銘之信相類,讀者自能辨之。
一九四七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