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雜談翻譯
關燈
小
中
大
就使他感到不少的困難,遍問朋友,化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他書後附有《動植物譯名小記》,可供參考。
至于物名的翻譯,則更難,因為它是象征,不便譯音,必須意譯,和文字的務欲近于直譯已大相反。
小鬼頭Wistik之譯作“将知”,科學研究的冷酷的精靈Pleuzer之作“穿鑿”,小姑娘Robinetta之作“榮兒”都是幾經斟酌才決定的。
至于魯迅譯果戈裡的《死魂靈》,更是一件艱苦的奇功,不朽的絕筆。
他受果戈裡的影響最深,不是他的第一篇創作《狂人日記》,就和八十多年前,果戈裡所寫的篇名完全相同嗎?“但後起的《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卻比果戈裡的憂憤深廣&hellip&hellip”當魯迅卧病的時候,我去訪問,談到這部譯本,他告訴我:“這番真弄得頭昏眼花,筋疲力盡了。
我一向以為譯書比創作容易,至少可以無須構想,那裡知道是難關重重!&hellip&hellip”說着還在面孔上現出苦味。
他在《〈題未定〉草》一有雲: &hellip&hellip于是“苦”字上頭。
仔細一讀,不錯,寫法的确不過平鋪直叙,但到處是刺,有的明白,有的卻隐藏,要感得到;雖然重譯,也得竭力保存它的鋒頭。
裡面确沒有電燈和汽車,然而十九世紀上半期的菜單,賭具,服裝,也都是陌生家夥。
這就勢必至于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一面也自然隻好怪自己語學程度的不夠格。
又在同題二有雲: 動筆之前,就先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日本文的譯者上田進君,是主張用前一法的。
他以為諷剌作品的翻譯,第一當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廣大。
所以他的譯文,有時就化一句為數句,很近于解釋。
我的意見卻兩樣的。
隻求易懂,不如創作,或者改作,将事改為中國事,人也化為中國人。
如果還是翻譯,那麼,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
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别起來,它算不得翻譯。
凡是翻譯,必須兼顧着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着原作的豐姿,但這保存,卻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慣了。
不過它原是洋鬼子,當然誰也看不慣,為比較的順眼起見,隻能改換他的衣裳,卻不該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張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甯可譯得不順口。
&hellip&hellip(《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總之,魯迅對于翻譯的理論及其實際,都是成功的,開辟了大道,培養的沃壤,使中國的新文藝得以着着上進,欣欣向榮。
至于物名的翻譯,則更難,因為它是象征,不便譯音,必須意譯,和文字的務欲近于直譯已大相反。
小鬼頭Wistik之譯作“将知”,科學研究的冷酷的精靈Pleuzer之作“穿鑿”,小姑娘Robinetta之作“榮兒”都是幾經斟酌才決定的。
至于魯迅譯果戈裡的《死魂靈》,更是一件艱苦的奇功,不朽的絕筆。
他受果戈裡的影響最深,不是他的第一篇創作《狂人日記》,就和八十多年前,果戈裡所寫的篇名完全相同嗎?“但後起的《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卻比果戈裡的憂憤深廣&hellip&hellip”當魯迅卧病的時候,我去訪問,談到這部譯本,他告訴我:“這番真弄得頭昏眼花,筋疲力盡了。
我一向以為譯書比創作容易,至少可以無須構想,那裡知道是難關重重!&hellip&hellip”說着還在面孔上現出苦味。
他在《〈題未定〉草》一有雲: &hellip&hellip于是“苦”字上頭。
仔細一讀,不錯,寫法的确不過平鋪直叙,但到處是刺,有的明白,有的卻隐藏,要感得到;雖然重譯,也得竭力保存它的鋒頭。
裡面确沒有電燈和汽車,然而十九世紀上半期的菜單,賭具,服裝,也都是陌生家夥。
這就勢必至于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一面也自然隻好怪自己語學程度的不夠格。
又在同題二有雲: 動筆之前,就先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日本文的譯者上田進君,是主張用前一法的。
他以為諷剌作品的翻譯,第一當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廣大。
所以他的譯文,有時就化一句為數句,很近于解釋。
我的意見卻兩樣的。
隻求易懂,不如創作,或者改作,将事改為中國事,人也化為中國人。
如果還是翻譯,那麼,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
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别起來,它算不得翻譯。
凡是翻譯,必須兼顧着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着原作的豐姿,但這保存,卻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慣了。
不過它原是洋鬼子,當然誰也看不慣,為比較的順眼起見,隻能改換他的衣裳,卻不該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張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甯可譯得不順口。
&hellip&hellip(《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總之,魯迅對于翻譯的理論及其實際,都是成功的,開辟了大道,培養的沃壤,使中國的新文藝得以着着上進,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