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整理古籍和古碑

關燈
自民二以後,我常常見魯迅伏案校書,單是一部《嵇康集》,不知道校過多少遍,參照諸本,不厭精詳,所以成為校勘最善之書。

    其序文有雲:“&hellip&hellip今此校定,則排擯舊校,力存原文。

    其為濃墨所滅,不得已而從改本者,則曰字從舊校,以著可疑。

    義得兩通,而舊校辄改從刻本者,則曰各本作某,以存其異&hellip&hellip”并作《逸文考》、《著錄考》各一卷附于末尾,便可窺見他的工夫的邃密。

     魯迅對于漢魏文章,素所愛誦,尤其稱許孔融和嵇康的文章,我們讀《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而已集》),便可得其梗概。

    為什麼這樣稱許呢?就因為魯迅的性質,嚴氣正性,甯願覆折,憎惡權勢,視若蔑如,皓皓焉堅貞如白玉,懔懔焉勁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類似的緣故。

     此外,魯迅輯錄《謝承後漢書》,尚未印行。

    《會稽郡故書雜集》已說在前。

    又,搜輯并考證曆代小說史料,計有《古小說鈎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三部,是他的《中國小說史略》的副冊。

    搜羅的勤劬,考證的認真,允推獨步。

    近年來研究小說者雖漸次加多了,宋以後的史料雖有新獲了,但是搜輯古逸之功,還未見有能及魯迅的呢。

     至于魯迅整理古碑,不但注意其文字,而且研究其圖案,已略述于前章。

    即就碑文而言,也是考證精審,一無泛語,如《南齊呂超墓志跋》便是一例。

    這篇跋文,全集中未經收入&mdash&mdash其實,魯迅的漢魏六朝石刻研究,書未完成,故不付印。

    我知道呂超墓志石出土以後,經年即為舍親顧鼎梅所得,藏在杭州,舍親範鼎卿及魯迅均有跋文,考證詳明,兩人不謀而合。

    鼎梅曾将這兩篇跋文付石印,因即馳書商索,承其寄示,不禁狂喜。

    志文十五行,每行十九字,可釋者僅僅百餘字。

    現在先抄可釋之字,後錄魯迅所撰全文如下: □□墓志 故龍□将軍隋郡王國中軍呂府君諱超□□□ □東平人也冑興自姜奄有營北飛芳□□□□ □□□□□因官即邦今居會稽山陰縣□□□ □□□□□□令譽早宣故孝弟出于天性□□ □□□□□□風猷日新而修有期舂□□□ □□□□□歲在己巳夏五月廿三日□□□□ □□□□□一年冬十一月丙□□□□□□□ □□□□□同錄中軍将軍劉□□□□□□□ □□□□金石□志風烈者□□□□□□□□ □□藹藹清猷白雲排岫出□□□□□□□□ □□嘉□知□應我□□□□□□□□□□□ □□□□其□眷□□□□□□□□□□□□ □□□□□□□□□□□□□□□□□□□ □□□□夕悄松□□□□□□□□□□□□ 魯迅跋文 呂超墓志石,于民國六年出山陰蘭上鄉。

    餘從陳君古遺得打本一枚,以漫漶難讀,久置箧中。

    明年徐愻先生至京師,又與一本。

    因得校寫,其文僅存百十餘字,國号年号俱泐,無可憑證。

    唯據郡名及歲名考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