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關燈
,當國會解散時,宣布徑行禀承元首,不受非法内閣幹涉的,仍不能和北方合作。

    國會開非常會議于廣州,議決《軍政府組織大綱》,在《臨時約法》未恢複前,以大元帥任行政權,對外代表中華民國,舉孫中山為大元帥。

    後又改為總裁制,以政務總裁七人,組織政務會議,由各部長所組織之政務院贊襄之,以行使軍政府之行政權。

    北方則召集參政院,修改選舉法,另行召集新國會,舉徐世昌為總統,于七年十月十日就職。

    中華民國遂成南北分裂之局。

    而南北的内部,尚不免于戰争。

    九年七月,北方的吳佩孚自衡陽撤防回直隸,和段祺瑞所統率的定國軍作戰。

    定國軍敗,段氏退職,是為皖、直之戰。

    南方亦因心力不齊,總裁中如孫中山等均離粵。

    是年十月,以粵軍而駐紮于福建漳州的陳炯明回粵,政務總裁岑春煊等宣布取消自主。

    徐世昌據之,下令接收,孫中山等通電否認,回粵再開政務會議。

    十年四月,國會再開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

    于五月五日就職。

    陳炯明遂進兵平定廣西。

     段祺瑞 是時北方:曹锟為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為副。

    王占元為兩湖巡閱使,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兼蒙疆經略使。

    湖南軍隊進攻湖北,王占元敗走。

    旋為吳佩孚所敗,進陷嶽州,川軍東下,亦為佩孚所敗。

    十一年四五月間,奉軍在近畿和直軍沖突,奉軍敗退出關。

    孫中山本在廣西籌備北伐。

    是年四月間,将大本營移至韶關。

    陳炯明走惠州。

    五月,北伐軍入江西。

    六月,徐世昌辭職。

    曹锟等電黎元洪請複位。

    元洪複電,要求各巡閱使、督軍先釋兵柄,旋複許先行入都。

    撤消六年六月解散國會之令,國會再開。

    孫中山宣言:直系諸将,應将所部半數,先行改為工兵,餘則留待與全國軍隊同時以次改編,方能饬所部罷兵。

    未幾,廣西粵軍回粵,圍攻總統府。

    孫中山走上海。

    歲杪,滇、桂軍在粵的及粵軍的一部分讨陳。

    陳炯明再走惠州。

    十二年二月,孫中山乃再回廣州,以大元帥的名義主持政務。

    然滇、桂軍并不肯進取東江,在廣東方面的軍事,遂成相持之局。

    此時北方各督軍中,惟浙江盧永祥通電說,馮國璋代理的期限既滿就是黎元洪法定的任期告終,不肯承認黎元洪之複職為合法。

    東三省則自奉、直戰後,即由三省省議會公舉張作霖為聯省自治保安總司令,而以吉、黑兩省督軍為之副,不奉北京的命令。

    其餘則悉集于直系旗幟之下。

    南方如陳炯明及四川省内的軍人,亦多與之相結的。

    直系的勢力,可謂如日中天。

    而禍患即起于其本身。

    十二年六月間,北京軍、警圍總統府索饷,黎元洪走天津,旋走南方。

    至十月,曹锟遂以賄選為大總統,于十月就職。

    同時公布憲法。

    浙江宣布與北京斷絕關系。

    雲南及東三省皆通電讨曹,然亦未能出兵。

    十三年九月,江、浙戰起,奉、直之戰繼之,直系孫傳芳自福建入浙,盧永祥敗走。

    北方則馮玉祥自古北口回軍,自稱國民第一軍。

    胡景翼、孫嶽應之,稱國民第二、第三軍。

    吳佩孚方與張作霖相持于山海關,因後路被截,浮海溯江,南走湖北。

    奉軍入關,張作霖與馮玉祥相會,共推段祺瑞為臨時執政,段祺瑞邀孫中山入京,共商國是。

    孫中山主開國民會議,解決國是。

    段祺瑞不能用。

    段祺瑞亦主開善後會議,先解決時局糾紛,再開國民代表會議,解決根本問題。

    孫中山以其所謂會議者,人民團體無一得與,誡國民黨員勿得加入。

    于是會商仍無結果。

    是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卒于北京。

     是時北方張作霖為東北邊防督辦,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

    胡景翼督辦河南軍務善後事宜,孫嶽為省長。

    後胡景翼卒,孫嶽改為督辦陝西軍務事宜。

    盧永祥為蘇、皖、贛宣撫使,以奉軍南下,齊燮元走海外。

    直隸李景林、山東張宗昌、江蘇楊宇霆、安徽姜登選,均屬奉系人物。

    直系殘餘勢力,惟蕭耀南仍踞湖北,孫傳芳仍據浙江,吳佩孚亦仍居雞公山。

    十四年十月,孫傳芳入江蘇。

    楊宇霆、姜登選皆退走。

    孫軍北上至徐州。

    十一月,吳佩孚亦起于漢口。

    奉軍駐紮關内的郭松齡出關攻張作霖,以為日本人所阻,敗死。

    馮玉祥攻李景林,李景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