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

關燈
欲伸張勢力于東北而無所成,其結果反促成日、俄的聯合。

    兩國因此訂立協約,聲明維持滿洲現狀,現狀被迫時,彼此互相商議。

    據說此約别有密約,俄國承認日本并韓,而日本承認俄國在蒙、新方面的行動。

    此約立于1910年。

    果然,日本于其年即并韓,而俄人對蒙、新方面,亦于其明年提出強硬的要求,且用哀的美敦書迫脅中國承認了。

     辛亥革命 外力的馮淩,實為清季國民最關心的事項。

    清朝對于疆土的侵削,權利的喪失,既皆熟視而無可如何,且有許多自作孽的事情,以引進外力的深入。

    國民對于清政府,遂更無希望,且覺難于容忍。

    在庚子以前,還希冀清朝變法圖強的,至庚子以後,則更無此念,激烈的主張革命,平和的也主張立憲,所要改革的,不是政務而是政體了。

    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先生,是生于中國的南部,能承襲明季以來的民族革命思想,且能接受西方的民治主義的。

    他當1885年,即已決定颠覆清朝,創建民國。

    1892年在澳門立興中會。

    其後漫遊歐、美,複決定兼采民生主義,而三民主義,于是完成。

    自1892年以來,孫中山屢舉革命之幟。

    其時所利用的武力,主要的為會黨,次之則想運動防軍。

    然防軍思想多腐敗,會黨的思想和組織力亦嫌其不足用,是以屢舉而無成。

    自戊戌政變以後,新機大啟,中國人士赴外國留學者漸多,以地近費省之故,到日本去的尤夥。

    以對朝政的失望,革命、立憲之論,盛極一時。

    1905年,中山先生乃赴日本,将興中會改組為同盟會。

    革命團體至此,始有中流以上的人士參加。

    中山先生說:“我至此,才希望革命之事,可以及身見其有成。

    ”中流以上的人士,直接行動的能力,雖似不如下層社會,然因其素居領導的地位,在宣傳方面的力量,卻和下層社會中人,相去不可以道裡計,革命的思潮,不久就彌漫全國了。

    素主保皇的康有為,在此時,則仍主張君主立憲。

    其弟子梁啟超,是曆年辦報,在言論界最有權威的。

    初主革命,後亦改從其師的主張,在所辦的《新民叢報》内,發揮其意見,和同盟會所出的《民報》,互相辯論,于是立憲、革命成為政治上的兩大潮流。

    因對于清朝的失望,即内外臣工中,亦有主張立憲的。

    日俄戰争而後,利用日以立憲而勝,俄以專制而敗為口實,其議論一時尤盛。

    清朝這時候,自己是并無主張的。

    于是于1906年下诏預備立憲。

    俟數年後,察看情形,以定實行的期限。

    人民仍不滿足。

    1908年,下诏定實行立憲之期為9年。

    這一年冬天,德宗和孝欽後相繼而死。

    德宗弟醇親王載沣之子溥儀立。

    年幼,載沣攝政,性甚昏庸。

    其弟載洵、載濤則恣意妄為。

    居政府首席的慶親王奕劻,則老耄而好賄,政局更形黑暗。

    人民屢請即行立憲,不許。

    1910年,号稱為國會預備的資政院,亦以為請,乃勉許縮短期限,于三年後設立國會。

    然以當時的政局,眼見得即使召集國會,亦無改善的希望,人民仍覺得灰心短氣。

    而又因鐵路國有問題,和人民大起沖突。

    此時的新軍,其知識已非舊時軍隊之比;其紀律和戰鬥力自亦遠較會黨為強。

    因革命黨人的熱心運動,多有贊成革命的。

    1911年10月10日,即舊曆辛亥八月十九日,革命軍起事于武昌。

    清朝本無與立,在無事時,親貴雖欲專權,至危急時,仍不得不起用袁世凱。

    袁世凱亦非有誠意扶持清朝的,清人力盡勢窮,遂不得不于其明年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退位。

    淪陷了268年的中華,至此光複;且将數千年來的君主專制政體,一舉而加以颠覆。

    自五口通商,我國民感覺時局的嚴重,奮起而圖改革,至此不過七十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謂之不速了。